脑性瘫痪痉挛型四肢瘫的运动治疗

合集下载

痉挛型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痉挛型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痉挛型脑瘫康复临床路径痉挛型脑瘫概述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是由大脑运动皮层损伤或异常引起的,主要特点是肌肉痉挛,常伴有肌肉僵直、肢体不协调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脑瘫对患者的运动、言语、认知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需要长期、综合性的康复治疗。

康复临床路径康复临床路径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规划、评估、实施和管理康复治疗各环节的标准化程序。

在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中,设计和实施科学、规范的康复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患负担,同时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优化医疗质量等。

康复临床路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病情和患者需求,同时也需要拥有专业的康复医疗团队和设备。

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康复治疗可采用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主动手法、被动手法、康复器械等多种方法。

在使用这些方法之前,康复医疗团队需要进行细致的病史与体检,以及采用评估工具评估各项功能的受损程度。

主动手法主动手法包括运动训练、踏步、平衡训练等,需要康复团队设计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注重训练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被动手法被动手法是一种医师或康复医疗人员通过手工助力或器械辅助进行肌肉伸展、关节牵引、松解等手法,目的是为了恢复或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运动幅度和平衡性。

康复器械康复器械是指可通过不同力度、角度、速度、方向等来改善功能的治疗器材。

如日常常见的平衡球、椅子、划船机等都可以成为康复器械。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是一种通过语言、声音、发音等手段训练患者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方法。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者,此类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发音清晰度、提高语音流畅性、增加朗读、口头交流、语意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言语治疗实质上是一项逐渐渐进的个性化任务,需要与患者和家庭合作共同协作。

医师或康复人员不但需要进行语言评估,判断发音与语言流畅度是否正常,同时也需要评估患者的听觉和发声能力,并制订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是一种全面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者训练来改进患者的身体机能、知觉与认知、心理与情感等方面。

康复知识系列四:Bobath康复训练手法(痉挛期)

康复知识系列四:Bobath康复训练手法(痉挛期)

康复知识系列四:Bobath康复训练⼿法(痉挛期)紧接着上期软瘫期的康复训练⼿法介绍,本节主要介绍脑卒中患者痉挛期的Bobath训练⽅法。

此期的训练⽬的:⼀是抑制痉挛,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是促进正常运动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三是强化对肢体控制能⼒的训练。

1.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关键点的控制是治疗师通过在患者⾝体上特定部位的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诱发和促通正常的姿势和⾃发运动。

关键点包括:中⼼关键点,如头部、躯⼲;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

(1)头部关键点的控制①头部的屈曲(前屈)②头部的伸展③头部回旋(2)躯⼲关键点的控制:躯⼲伸展,抑制全⾝屈曲模式;躯⼲屈曲,抑制全⾝伸展模式;躯⼲旋转可以破坏全⾝性屈曲、伸展模式。

偏瘫患者常⽤以下⽅法控制躯⼲的肌张⼒。

①患者取坐位,治疗师在患者⾝后,双⼿放在胸⾻柄的中下段,带动患者作出“∞”型柔和的弧形运动。

重复数次,环节躯⼲肌张⼒。

②治疗师⼀⼿放在胸⾻柄向下挤压,使患者塌胸,另⼀⼿放在背部向前上⽅推,是患者挺胸,重复数次,可降低躯⼲的肌张⼒。

(3)肩胛带及上肢关键点的调节①肩胛带前伸②肩胛带后缩③肩关节外旋④上肢⽔平外展⑤上肢的对⾓线伸展⑥拇指外展(4)⾻盆带及下肢关键点的控制①⾻盆带前倾②⾻盆后倾③下肢屈曲④下肢伸展位上外旋⑤脚趾背屈2.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RIP)抑制异常的运动和异常的运动模式针对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么可以采⽤以下⽅式治疗。

(1)躯⼲抗痉挛模式:患者取健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后,⼀⼿扶住其肩部,另⼀⼿扶住其髋部,两⼿做相反⽅向的缓慢牵拉,在最⼤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可以缓解躯⼲肌的痉挛。

(2)上下肢抗痉挛的模式:患者上肢处于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伸展,⼿指伸展,拇指外展,可对抗上肢的屈肌痉挛;患者侧下肢处于髋关节轻度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背屈外翻,可对抗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

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以下是一个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优秀案例:
患者李先生,55岁,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偏瘫。

为了预防痉挛的发生,康复科医生为他制定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
1. 仰卧位:将患者的头部放置在枕头上,保持正中位,避免向一侧偏斜。

两臂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

两腿放置在床上,稍微分开,保持中线位。

2. 侧卧位:将患者头部放置在枕头上,略微前倾,以减轻痉挛。

下侧手臂自然伸直,上侧手臂放在身前,用枕头支撑。

两腿稍微分开,下侧腿伸直,上侧腿弯曲放在身前,用枕头支撑。

3. 俯卧位:将患者头部放置在枕头上,略微前倾,以减轻痉挛。

两臂自然伸直,放在身体两侧。

两腿稍微分开,放在床上,保持中线位。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李先生的痉挛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肢体功能得到了改善。

同时,康复科医生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他的康复进程。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

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

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用桥式运动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

用桥式运动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

桥式运动方法训练偏瘫患儿改善中的应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慕德英关键词:痉挛型脑性瘫痪;桥式运动;综述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它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症,也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约为1.8‰-4‰.按临床神经学表现可分为、痉挛型、强直型、手足徐动型、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无法分类型。

根据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重复偏瘫。

三肢瘫、单瘫。

偏瘫患儿在脑性瘫痪中临床约占有总病例的30%,且预后较好,但目前对其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却较少见。

本文旨在探讨各种桥式运动训练方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改善发面的应用。

1 偏瘫患儿粗大运动特点偏瘫患儿早期多出现肌张力增高,平衡反射落后,身体常见患侧跌倒,因此患儿为保持平衡多利用健侧,健侧为了代偿患侧立直反应与平衡反应的缺失而表现过度的活动异常模式。

1.1坐位及平衡能力偏瘫患儿主要表现在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

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稳定性不同程度减退。

躯干能进行屈曲、伸展、侧曲和旋转等运动。

坐位时体重大部分负荷与健侧臀部,不能用患侧上肢支撑身体,坐位时常易向患侧倾斜,说明躯干肌力低下,髋关节无控制能力,从而不能达到坐位平衡,大大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1.2站立与步行站立与步行时,由于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肌力不协调和肌力控制能力差常出现患侧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过伸肌及踝、足趾跖屈;在步行周期摆动相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自主屈曲,使患侧下肢长度相对变长,以髋外展、骨盆上提代偿而出现异常步态;支撑相,足不能用力磴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困难。

其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

2偏瘫患儿步态特点2.1不行周期:主要特点是一侧肢体支撑相缩短,双侧肢体支撑相延长,形成一种不对称步态。

Brunnstrom各个分期的治疗方法

Brunnstrom各个分期的治疗方法

Ⅳ~Ⅵ阶段的训练方法
• 上肢: • 迅速牵张瘫痪的肌肉并刺激其皮肤引起反应,先引起屈肌反应或共同运动,接着引起伸肌反应或共同 运动,通过被动的屈伸共同运动来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轻扣上、中斜方肌、菱形肌和肱二头肌引起 屈曲的共同运动,牵张上臂肌群引起屈曲反应;轻扣三角肌,牵拉前臂肌群以引起伸肌的共同运动。 通过上肢外展抗阻来抑制胸大肌和肱三头肌的联合反应。被动肩前屈90°~180°,推动肩胛骨的脊柱 缘来活动肩胛带;加强前锯肌的作用,当肩前屈90°时,让患者抗阻向前推,并逐渐增加肩前屈的活 动范围。在肩前屈30°~90°时伸肘并做旋前旋后的动作。
临床表现
•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者的共同运动模式
临床量表
• brunnstrom 6期分期量表
Ⅰ期:肌肉处于弛缓松弛,无随意运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期治疗以被 动运动为主,通过电动起立床训练,被动训练患者下肢肌肉。
Ⅱ期:肌张力开始增高,肢体出现联合反应、初级的协同运动。此期治疗通 过屈伸下肢训练改善患肢屈髋屈膝肌群的控制能力。
Ⅲ期:肌痉挛达顶峰,肢体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并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此期训练以改善患者协同运动为主。
Ⅳ期:肌痉挛开始减弱,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减少,出现部分分离运动。此 期患者应促进更多的分离运动,加强控制近端主要肌群活动的能力。
Ⅴ期:肌肉痉挛明显减弱,协同运动形式基本消失,分离运动比较充分。该 期主要是加强对运动能力的控制。
Ⅳ~Ⅵ阶段的训练方法
• 手: • 当手能随意张开,拇指和各指能对指时,开始练习手的抓握。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 活活动,加强手的协调性、灵活性及耐力练习和手的精细动作练习。
Ⅳ~Ⅵ阶段的训练方法
• 下肢: • 此阶段当坐位躯干前倾时,髋关节屈肌发生反应性的收缩。当躯干后仰时,髋关节屈肌及腹肌收缩以 使姿势还原。这些躯干相对于下肢的活动,既是平衡训练,又是髋关节屈肌的活动。另外,分离膝关 节屈肌共同运动很关键,令患者坐于靠背椅上,使髋关节屈曲或呈钝角时,则屈膝困难,如使上身前 弯,髋关节屈曲呈锐角,则屈膝容易。具体操作如下: • 1)髋、膝、踝同时屈曲,伴髋内收:此训练是抑制下肢屈肌共同运动的训练。患者可分别在卧 位、坐位、站立位进行,以卧位为例: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简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病,其症状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协调障碍等。

康复训练是帮助脑瘫儿童恢复和改善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旨在帮助康复师更好地指导和执导儿童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肌肉拉伸•脑瘫儿童常常伴有肌肉紧张,进行肌肉拉伸可以帮助舒张肌肉,缓解肌肉痉挛。

•拉伸方法:1.选择合适的拉伸动作,例如手臂伸直向上伸展;2.缓慢而均匀地进行拉伸,直到感受到轻度拉伸感;3.维持拉伸姿势20-30秒;4.重复2-3次。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旨在提高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

•训练重点:1.坐立平衡:通过坐起、坐稳等训练,提高脑瘫儿童坐立平衡能力;2.爬行:通过爬行训练,增强脑瘫儿童四肢力量和协调能力;3.行走:采用辅助器具,通过行走训练帮助脑瘫儿童提高步态和平衡能力;4.抓握能力:通过握物体、拿取物体等训练,强化脑瘫儿童手部动作能力。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利用电刺激技术辅助康复训练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功能电刺激设备有电疗仪、电刺激治疗仪等。

•电刺激方法:1.设置合适的电刺激参数,例如刺激强度、频率等;2.选择适当的刺激部位,例如四肢肌肉等;3.应用电刺激设备对脑瘫儿童进行治疗;4.根据康复效果调整电刺激参数,逐步提高刺激强度。

语言康复训练语音训练•脑瘫儿童常常伴有语言发展障碍,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帮助改善口齿表达和语音音质。

•训练重点:1.唇舌训练:通过练习发出不同音节、音素,加强口腔运动能力;2.发音训练:通过模仿、跟读等训练,帮助脑瘫儿童纠正发音错误;3.语音矫正:采用正音训练、语音干预等方法,帮助改善脑瘫儿童的语音音质。

语言理解训练•脑瘫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常常受限,进行语言理解训练可以帮助提高其听力理解和语义理解能力。

•训练方法:1.听力训练:包括音响辨别、听音辨识等,提高脑瘫儿童的听力敏感度;2.语义训练:通过词汇学习、语义理解任务等,促进脑瘫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1.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

2. 言语疗法:言语疗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脑瘫患儿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家庭护理:家庭护理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协助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5. 教育疗法:教育疗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常见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康复训练方法,如物理疗法、化学疗法、营养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同时,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脑瘫儿童专项训练方案

脑瘫儿童专项训练方案

一、方案背景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异常,常常伴随有运动、姿势、感觉、认知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训练目标1. 提高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使其达到生活自理水平;2. 改善脑瘫儿童的姿势,纠正异常动作模式;3. 增强脑瘫儿童的认知能力,提高社交能力;4. 提高脑瘫儿童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

三、训练方法1. 运动训练(1)翻身训练:通过下肢带动翻身,辅助患儿完成从仰卧到侧卧、俯卧的翻身动作。

(2)坐位训练:在坐位时,通过调整姿势,使头部保持在身体正中线上,增强躯干和腰部的伸展能力。

(3)站立训练:通过辅助站立,逐步提高脑瘫儿童的站立平衡能力。

(4)行走训练:在行走训练中,指导患儿正确使用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逐步提高行走能力。

2. 姿势训练(1)头部控制训练:通过颈部拉伸、头部抬起等动作,改善头部控制能力。

(2)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关节的屈曲、伸展、旋转等训练,纠正异常动作模式。

3. 认知训练(1)记忆力训练:通过图片、文字等记忆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记忆力。

(2)注意力训练:通过游戏、任务等注意力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注意力。

(3)思维能力训练:通过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思维能力。

4. 社交能力训练(1)沟通能力训练: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沟通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沟通能力。

(2)情感表达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5. 心理素质训练(1)自信心训练: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提高脑瘫儿童的自信心。

(2)挫折承受能力训练: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场景,提高脑瘫儿童的挫折承受能力。

四、训练时间及频率根据脑瘫儿童的年龄、病情、康复效果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一般建议每周训练5-7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0-60分钟。

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

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

21 运 动疗法 .
尾, 从抬头 、 翻身到坐 、 、 、 的规律灵活运用 B bt, oa 爬 立 行 oa Vj 、 h t
人而异 . 可生搬硬套。 不
脐带绕颈 5例 ,其 中 2 例存在两个或 以上高危 因素。偏瘫 7 1
例, 双瘫 9例 , 三肢瘫 5 , 例 四肢瘫 9例 。 合并癫痫 6 , 例 合并智
力低下 1 , 3例 合并 自闭症 1 , 例 合并语言落后 1 , 4例 视力障碍
2例 。
2 治 疗 方 法
着其屈 曲、 伸展 的方 向, 应用一定力度加大其屈 曲、 伸展及旋转 的程度 , 并保持一定时间 , 以降低肌张力 , 达到治疗 目的。
临 床 常用 的有 单 双 腿 蹲 起 练 习 ,借 助 斜板 的蹲 起 练 习 , 单
见合并疾病包括 : 癫痫 、 智力低下 、 语言落后 、 行为异常 、 知觉 感 障碍等 。脑性瘫痪 临床分为 : ①痉挛型 ; ②不随意运动型 ; ③共 济失调型 ; ④肌张力低下型; ⑤混合型 。 其中痉挛 型脑瘫 占 6 % 0 7 %, 0 痉挛 型脑瘫按瘫痪 部位可分为 以下 几种情况 : ①单瘫 : 单 个肢体受累 ; ②双瘫 : 四肢受 累, 上肢轻 , 下肢重 ; ③三肢瘫 : 三 个肢体受 累 ; 偏瘫 : ④ 半侧 肢体受 累 ; 四肢瘫 : ⑤ 四肢 受 累 , 上、 下肢受 累程度相似i 。虽然脑瘫 患儿的脑损伤 是非进行性 的, 但其运动功能 障碍却 随着 年龄增长而有所 变化 , 临床表现 各异 , 以脑瘫患J t 所 Ut l 果不能得到有效 医治 , 往往终身残疾。 近 来我们以 B bt、 o a上 田法等运动疗 法综 合治疗 3 oa V j 、 h t 0例痉挛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肉痉挛和肌张力紊乱。

康复训练是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重要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运动和功能练习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痉挛型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痉挛型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物理治疗师通过不同的肌肉伸展、关节活动和平衡训练,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瑜伽、平衡训练、肌肉塑形等,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药物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常需要辅助药物来减轻痉挛和肌张力紊乱。

常用的药物包括肌松药物如波诺芬和百多邦,以及抗痉挛药物如安坦和托巴坦。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和监测。

3.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的方式,培养患儿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功能训练可以包括生活技能训练(如进食、换衣、洗漱等)、家庭环境适应训练(如上下楼梯、开关灯等)和社交能力训练等。

功能训练需要与家长共同合作,以提高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和参与度。

4.步态训练:对于一些能够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步态训练的目标是优化患儿的步态模式,提高行走效率和稳定性。

步态训练常常通过踏步训练、步行器使用和步态辅助器材的选择来实现。

步态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并与康复医师和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5.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NMES是一种通过电刺激来增强患儿肌肉收缩和功能恢复的方法。

NMES可以通过电极贴附在患儿的肌肉上,通过电流刺激来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NMES需要在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调整。

总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患儿的特点和康复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制定。

康复训练需要与医生、物理治疗师、家长等多方合作,并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以期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进展

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进展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3.ITB的疗效 ▪ ITB的长期疗效已经明确。Albright等报道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
ITB的治疗剂量达到稳定,对肌张力控制的效果则长期存在。 Overgärd等报道对46例行ITB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长期随访,87% 的患儿父母认为ITB治疗是值得的,超过90%的人后根切断术(SPR)
▪ Langerak等对行SPR手术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20多年的随访,发现 患儿早期的获益至今仍存在。Dekopov等对行SPR治疗的47例痉挛 型脑瘫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状 态,且肌张力降低的程度取决于神经根丝切断的数量。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1.ITB的治疗机制 ▪ 巴氯芬是一种γ氨基丁酸(GABA)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ABA-β
受体而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门冬氨酸的释放受到抑制,从 而抑制反射在脊髓的传递,起到解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脊髓和 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有口服和鞘内注射两种制剂。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
▪ Sitthinamsuwan等对33例痉挛患者共行141个部位的SPN,改良 Ashworth评分(MAS)和被动运动范围(PROM)在手术前后的整 体平均值分别为3.0和0.7(P<0.001)、78.3°和102.3°(P<0.001), 无一例出现感觉障碍、神经性疼痛或过度的肌肉麻痹等并发症, 认为SPN是治疗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地减轻 痉挛、改善功能状态、方便患者的护理及防止远期肌肉骨骼系统 的后遗症。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 Aquilina等的选择标准包括: (1)痉挛性双瘫,无明显的肌张力障碍及共济失调; (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Ⅱ或Ⅲ级; (3)头颅MRI显示无基底核、脑干及小脑损伤,有典型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有足够的躯干和下肢力量; (5)6个月内未行肉毒素注射,1年内未行矫形手术; (6)能完成康复过程。

成人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成人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成人脑瘫康复训练方法成人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肌张力紊乱、肌力减退和运动协调障碍等。

对于成人脑瘫患者而言,康复训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成人脑瘫康复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一、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成人脑瘫康复训练的基础,通过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牵引、热敷、冷敷、电疗和运动疗法等。

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牵引可以改善关节活动度,热敷和冷敷可用于缓解肌肉痉挛和炎症。

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来激活肌肉,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肌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二、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例如,对于肢体功能受限的患者,可以进行手部功能训练,包括握力、捏力和灵巧性训练。

对于步行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以提高行走能力。

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认知训练成人脑瘫患者在认知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各种认知任务和游戏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解谜游戏可以锻炼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记忆游戏可以提高记忆力。

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

四、辅助器具使用对于成人脑瘫患者而言,辅助器具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

例如,步行架可以帮助患者练习行走,矫形器可以纠正姿势畸形,轮椅可以提供移动支持。

辅助器具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五、心理支持与社交训练成人脑瘫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社交困难,因此心理支持和社交训练也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建立积极的心态。

社交训练可以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和角色扮演来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支持和社交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它会导致肌肉的变形和运动功能的受限。

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脑瘫患者改善肢体功能,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理论基础1. 脑瘫的病理生理特点脑瘫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一组永久性运动障碍。

其病理生理特点包括神经元异常、肌肉萎缩和运动协调障碍等。

2. 脑瘫肢体功能障碍脑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常常受限,表现为运动迟缓、肌肉僵硬、协调能力差等。

3.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训练目标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协调能力和姿势控制能力。

训练内容1. 肌肉力量训练•使用医疗器械进行重力辅助下的肌肉锻炼,以增加脑瘫患者的肌肉力量。

•采用多组、高强度的训练,以促进肌肉的适应性增长。

•运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如电刺激等,以提高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

2.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运用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以增加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

•采用牵引、挤压和拉伸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关节僵硬的问题。

•每日进行坚持性训练,以保持关节灵活性的改善。

3. 协调训练•使用平衡板、健身球和平衡杆等设备,进行协调训练。

•运用跳跃、平行绳、踏步等动作,提高患者的协调能力。

•运用姿势训练和控制训练,以帮助患者改善姿势控制能力。

4. 姿势控制训练•通过站立、坐立和行走等动作,进行姿势控制训练。

•运用模拟日常活动的训练,如捡东西、穿衣服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患者参与多种活动,提高姿势控制的适应性。

训练实施1. 积极的康复环境•为患者创造积极的康复环境,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并保持积极态度。

•设置适合患者的训练场所,提供必要的训练设备和辅助工具。

2. 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一、脑瘫的基本概念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

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7)癫痫:约占40%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痉挛性偏瘫

痉挛性偏瘫

4. 维持患侧上下肢的体重负荷能力,促进分离运动,使缩短的肌肉伸展,增加其正常关节活动以 及下肢分离动作。 (1)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位于后方,一手扶持患儿健侧下肢膝关节,使其伸展,另一只手控制患 侧骨盆带,使患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90°, 在此体位上进行患侧下肢负荷体重、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2)患儿膝立位,使其保持对称姿势。在提高下肢的运动性、支持性的同时,促进患侧上肢、手的使用 及手眼协调能力(图3-162).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运动疗法
目录
CONTENTS
1 临床特点 2 治疗原则 3 运动疗法
5
01 临床特点
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及侧脑室扩大患儿一般情况下表现为: 1. 瘫痪肢体自发运动减小,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 2. 患侧感觉异常,运动迟缓,乳儿期可见到患侧的手常为握拳状态,主动抓物
困难,正中位指向发育障碍,久之,会形成腕、肘关节的屈曲与挛缩; 3.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独立步行发育延迟,由于健侧的过剩活动或代偿活动易导
(3)患儿立位,治疗师位于患儿身后,握住患侧上肢的肘部并将上肢上举,牵拉短缩的躯干,促通 抗重力伸展,姿势对称的同时使患儿体验体重的左右移动,并促进患侧上下肢的体重负荷能力(图3163)。
(4)患儿站立于平衡板上,一名治疗师在其后方控制,左右晃动平衡板,患侧负重时倾斜时间多于 健侧,另一名治疗师在其前方对患儿抛球,让其主动双手接球,可促通其立位左右平衡,体验重心 转移,改善患儿手眼协调,诱发患侧上肢主动运动。
(5)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在其上方或前方,用玩具诱发患儿双手去取玩具 ,促通患儿躯干对称及诱发双侧性的正中位指向运动。
2. 缓解患侧体干、上肢、下肢的痉挛性,促进患侧躯干充分伸展并进行牵伸,使其姿势对 称。 (1)患儿患侧在滚筒上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控制肩关节,另一手控制髂前上棘。借助滚筒 前后移动来伸展躯干,缓解患侧躯干的痉挛性,促进姿势的对称(图3-156).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一、增强关节活动范围1、热身:活动关节,柔韧肌肉,放松肌肉紧张,增强肌肉活动柔韧性,改善肢体关节功能。

2、拉伸:手肘、肩、腰、胯、膝、脚拇、踝等关节的伸展,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肉灵活性,改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

3、肌肉力量训练:增强关节活动稳定性与力量,改善肢体不稳定状态,稳定关节活动,促进肢体肌肉力量恢复和发展。

4、增强肢体协调能力:练习肢体运动的协调能力,达到肢体的协调一致,改善肢体运动能力,使肢体具有良好的运动灵活性和稳定性。

二、增强肌肉力量1、热身:活动关节,柔韧肌肉,放松肌肉紧张,增强肌肉活动柔韧性,改善肢体关节功能。

2、力量训练:平衡肌肉力量,平衡肌肉活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力量不均衡状态,提高肢体活动正常的力量。

3、稳定性训练:练习肢体力量的稳定性,增强肌肉的稳定性和耐力,改善关节及肢体活动不稳定状态,增强肢体活动力量的稳定性。

三、改善肢体活动能力1、热身:活动关节,柔韧肌肉,放松肌肉紧张,增强肌肉活动柔韧性,改善肢体关节功能。

2、动作训练:练习肢体活动动作,增强肢体活动能力,改善肢体活动不协调的状态,提高肢体活动的协调性。

3、平衡训练:练习肢体活动的平衡性,改善肢体活动的稳定性,提高肢体活动的灵活性。

4、速度训练:练习肢体活动的速度,提高肢体活动的机能性,改善肢体活动的不灵活性。

四、促进肢体活动技巧1、热身:活动关节,柔韧肌肉,放松肌肉紧张,增强肌肉活动柔韧性,改善肢体关节功能。

2、动作技巧训练:练习肢体活动动作的技巧,增强肢体活动技巧,提高肢体活动能力。

3、肢体运动技巧练习:练习肢体活动运动技巧,增强肢体活动技巧把握能力,改善肢体活动能力。

4、肢体活动训练:练习肢体活动的执行能力,提高肢体活动的技巧,改善肢体活动的效果。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a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分类(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

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2.痉挛性双瘫,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患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

3.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也可伴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已较少见,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头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徐动逐渐明显,因咽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惊厥不多见,多数患儿智力尚可,二、康复原则1.“三早”的原则对于脑瘫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多种功能的专一化,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CNS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

年龄增大,CNS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

另外,如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地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关于早期的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在6个月以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海波 南昌大学三附院
1
轻、中度痉挛型四肢瘫的主要问题和治疗原则 1.运动量小 全身运动量小,上、下肢运动范围小,特 别是四肢向躯干中央部牵拉运动很少,即使有也表现为定 型的运动。而且,患儿难以适应运动与维持姿势时身体体 位所发生的变化。 治疗原则: (1)抑制全身性屈曲模式,如颈部和躯干部的前屈模式, 促通躯干的抗重力伸展活动,增加患儿本身自发运动的量。 (2)改善运动的内容与质量,从而提高患儿对姿势 与运动变化的适应性。 (3)牵拉四肢使之离开躯干,在促通脊柱伸展活动 的同时扩大肩胛带内收和肩关节外展、外旋的可动范围, 抑制肩胛带向前方突出和向上方牵拉的异常模式。
治疗原则:抑制髋关节等关节的内收、内旋和踝
关节跖屈模式。促通躯干部可动性、髋关节正常屈曲和
外展与外旋运动、体轴内回旋、两下肢伸展位上负荷体
重、两足底负荷体重等能力的发育。
6
6.日常生活动作能力低下 日常生活动作自立度低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
长,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立问题会越来越明显。
治疗原则:需要PT、OT、ST、教师、保姆等共同努 力,应用各种方法诱导和指导患儿进行各种日常生活 动作的操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获得日常生活动作能力。
儿的两下肢之间,将患儿两下肢外展至他可承受的程度, 并用治疗师身体保持这外展位。然后将治疗师的两手放于 患儿背部,尽可能的向患儿头侧牵拉其身体,使其脊柱与 髋关通全身伸展和四肢外展、外旋活动:如果通过上述 仰卧位操作,达到了破坏患儿整体性屈曲模式的目的,使 躯干腹侧面上所分布的屈肌痉挛有某种程度减轻时,就让 患儿沿滚筒横轴俯卧其上,将操作关键点移至两足。使滚 筒沿患儿头足方向转动,同时尽可能地伸展他的脊柱和髋 关节。治疗师两手握住患儿两足内侧,使踝关节背屈,同 时抑制髋关节屈曲,给予滚筒转动的刺激,促通全身的抗 重力伸展活动。
7
7.挛缩与变形 此型患儿多发生变形和挛缩,变形和挛缩在脊柱主要表 现为侧弯、拱背,在上肢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前, 在下肢会出现髋、膝关节屈曲挛缩、髋关节脱位和尖足变 形,随着年龄增长,有时易发生骨折。 治疗原则: (1)加强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如指导患儿和家长要 避免引起挛缩和变形的坐姿和卧姿,如尽量避免W坐位 、仰卧位的ATNR体位等。 (2)在手法操作时注意多给予用上、下肢负荷体重 的机会,同时要确保患儿进行各种姿势转换动作以及相应 的运动量。 (3)对已经发生的挛缩和变形,要积极与外科医生 配合,在适当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2
2.呼吸睡眠障碍 因胸廓运动受限而形成特有的桶状胸廓,导致
发声和呼吸能力低下,以及睡眠节律和排泄等生活
节律的障碍。
治疗原则 :
促通肩胛带周围和胸廓的运动功能,改善呼吸
能力,调节生活节律。
3
3.联合反应
患儿身体中肌肉痉挛的分布常有左右差异,因此
常见有非对称体征。因此,临床表现可见障碍轻的一 侧活动多于障碍重的一侧,并可因此而引起联合反应,从 而使全身性的异常肌肉紧张性更加增强。 治疗原则: 治疗师在进行手法操作时以及诱导患儿进行自发运动时, 不要使患儿过分的努力,操作与诱导自发运动都要阶段性 地进行,尽可能应用不能引起肌紧张亢进的抑制性手法,
18
2.增强上半身的活动性,促通抗重力伸展活动 继1之后,要强化已经促通的要素,促通患儿学习自发运 动。治疗师口头指示患儿做如下动作:将两上肢外展,即 沿滚筒长轴向两侧方伸展。这样可促通体轴内回旋运动, 通过体轴内回旋运动的改善,可以逐渐将肌肉收缩波及到 骨盆带、两下肢、两膝、两足部,进而改善各关节可动范 围。或者是令患儿在前方拍手,这样可增强上半身活动性, 促通抗重力伸展活动。治疗师要通过操作两足来控制由于 患儿自发运动而产生的肌肉痉挛再度增强和代偿模式,渐 渐使两下肢呈外旋位并保持之。
26
(5)促通体重左右移动:在(4)操作体位上,向一 侧牵拉患儿一侧上肢,将其体重移向牵向侧坐骨结节之上, 然后恢复由两侧坐骨结节负荷体重,之后再牵拉另一侧上 肢进行上述同样的操作,两侧反复进行,促通体重在左右 坐骨结节上移动。当体重移动到一侧时,该侧躯干侧方产 生了最大伸长活动,同时也诱导头部进行向对侧的矫正活 动。要注意结合体重向左右两侧移动,增强患儿下肢伸展、 外展、外旋模式。在体重向左、右侧移动之际,负荷体重 侧躯干与负荷体重同时,产生抗重力伸展活动,这种伸展 活动是坐位平衡的基础,一定要反复、认真地两侧交替操 作这一手法,直至患儿抗重力伸展活动得以明显改善。
24
(3)抑制躯干腹侧面整体肌肉痉挛:前一操作中,当 治疗师感觉到患儿躯干部可动性有所增加和上肢屈曲内收 抵抗减少时,可以让患儿渐渐地抬起上半身,使体重负荷 于坐骨结节之上,形成脊柱充分伸展的坐位姿势,并使患 儿坐于长条凳的一端。这时治疗师将保持患儿腰椎部的两 手移至其胸椎部,进一步使患儿练习脊柱伸展和躯干前倾 姿势。与躯干活动相配合,彻底抑制患儿两上肢屈曲、内 收模式,形成两上肢上举、两肘关节伸展模式。使躯干部 与两侧胸大肌充分伸展拉长,抑制躯干腹侧面整体肌肉痉 挛,使两肩胛带易于向后,两上肢伸展与外旋变得容易, 此手法要反复地进行操作。
27
(6)促通脊柱伸展和两上肢支持能力1:治疗师将患 儿保持伸展位的两上肢拿到其身后,并使前臂呈旋后位双 手支撑于长条凳上(即支撑时两手指尖朝向后方)。这时 治疗师可将控制关键点移至患儿两肩部,施以压迫手法, 防止再次出现屈肌痉挛模式。
28
(7)促通脊柱伸展和两上肢支持能力2:在(6)操 作的基础上,治疗师将控制关键点移至患儿两肘部,握 持两肘部并用力向下方加压,确 保患儿用两手掌支持体 重,防止肘关节再度屈曲。
并要在促通姿势紧张正常化的同时进行操作。
4
4.上肢功能障碍 肩与肘关节的可动范围受限以及脊柱肌肉缺乏向伸展方 向的活动,导致上肢许多运动范围受限,如伸向前方、上 举和外展、外旋以及前臂旋后等活动困难。因此使患儿在 空间中应用手的动作发生困难。另外,由于联合反应的出 现,当患儿主动或被动地做某一动作时会与全身的肌紧张 亢进结合在一起,更使两手的操作动作发生困难。同时, 也缺乏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1.诱导躯干小分节运动的操作方法:让患儿沿大
滚筒长轴仰卧于其上,治疗师跪坐在患儿脚处,用两手分 别地、确实地扶持住患儿两骨盆部位,并用自己的下肢和
前臂固定患儿下肢。首先要对患儿予以语言安慰和诱导, 在确认其心理上处松弛状态后操作。
10
治疗师慎重地将滚筒向一侧滚动,使患儿身体体重移 动向一侧。然后将负荷体重侧骨盆向下肢方向牵拉,将非 负荷体重侧骨盆向头部的方向推动,进行将骨盆向侧方倾 斜的运动。操作后再将园滚向另一侧滚动,在患儿身体的 两侧方向上分别进行上述操作,如此两侧交替地、反复地 进行此手法的操作。
11
2.诱导髋关节内收肌群和屈肌群进行伸长运动 操作方法:当通过诱导躯干小分节运动手法出现了正常的 伸长运动反应之后,要进行诱导过度紧张的髋关节内收肌 群和屈肌群向伸长方向活动的操作手法。方法是缓慢地将 滚筒向一侧转动,使患儿体重向侧方移动,通过躯干侧方 对体重的负荷来缓解上述部位肌肉的痉挛。操作时要同时 仔细地观察患儿远离骨盆部位的两上肢肌群和胸大肌群的 活动情况,要在确认这两部位肌肉紧张得以缓解后再进行 操作。另外还要注意不要使滚筒滚动幅度过大,以避免给 予过度刺激。同时,向侧方移动体重的操作手法要与患儿 呼吸节律相结合,患儿每进行一次呼吸或两次呼吸进行一 次滚筒的滚动。
一侧上肢的运动,用一侧上肢和胸部支持体重,将另一 侧上肢尽可能地高举,两侧交替进行,促通体轴内回旋。
21
4.增加髋关节活动性:为立位准备训练 ,在俯卧位 手法操作1的基础上,让患儿用肘关节支撑在滚筒上,用 上肢和胸部支持自己的上半身。治疗师跪坐于其脚的部位, 两手分别握持患儿两足部,将患儿两下肢分开呈外展、外 旋位,踝关节背屈位放于自己膝上。这一体位上患儿髋关 节、脊柱、四肢均伸展,踝关节背屈,是为立位的整体伸 展做准备的动作。同时,可以进行使患儿臀部上抬和落下 的运动,增加髋关节的活动性。
29
(8)促通脊柱伸展和两上肢支持能力3:治疗师移动 到患儿侧方,将控制关键点移向一侧肘关节。图中治疗师 移动至患儿左侧,将自己右侧上肢从患儿左侧腋下穿过, 从患儿背后去扶持其右侧肘关节。当患儿骨盆保持垂直位 时,髋关节可自然地屈曲、外展,使内收肌痉挛得以缓解。 这时治疗师要一只手扶持患儿一侧肘关节,另一只手使其 两下肢外展,两足底部着地支持下半身的体重。这一操作 中注意要确保患儿脊柱伸展和两上肢的支持性。
14
4.缓解下肢肌肉痉挛的操作方法 (1)患儿仰卧于三角垫上,治疗师使其一侧下肢外展、 外旋,并固定之。然后,用一只手扶持患儿的另一侧大腿 或膝部,另一只手扶持患儿的足底部,使踝关节呈背屈位。 使这侧下肢被动地进行外展、外旋活动和屈曲、伸展活动, 反复地进行两侧交替的操作可缓解下肢肌痉挛和抑制踝关 节跖屈,为将来立位姿势做准备,同时进行屈曲、伸展活 动。
8
8.视知觉和听知觉功能障碍 视觉和听觉对刺激的反应性低下,尤其是 听觉障碍较多。 治疗原则:首先详细评定患儿对感觉刺激
的反应状态,然后根据其具体情况阶段性的给
予多样、多量的刺激,提高患儿对刺激的反应 性。
9
运动治疗基本手法
(一)仰卧位操作方法 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全身都处于屈曲、内收的痉挛状态, 临床上可见患儿躯干被固定于病态的、似硬直的状态。对 于此类患儿,为了抑制其痉挛,可以按如下操作方法顺序 地进行训练操作。
12
缓慢地将滚筒向一侧转动,使患儿体重向侧方移动, 通过躯干侧方对体重的负荷来缓解髋关节内收肌群和屈肌 群的痉挛。
13
3.缓解骨盆周围肌肉痉挛的操作方法:使患儿从 滚筒上移行于床上仰卧于体位,双膝呈屈曲位,治疗师 坐于患儿脚的下方。用双手握持其骨盆处,诱导患儿进行 骨盆的前倾和后倾的运动,即抬起臀部和放下臀部的运动 (桥式运动)。患儿自己进行有困难时也由治疗师被动地 操作这一运动,这样操作方法可以起到缓解骨盆周围肌肉 的痉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