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第二章)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发达的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是指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
100多年来,心理学家在探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哲学基础、理论背景、研究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包括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行为派与认知派是学习理论上两大对立学派。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大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行为派的学习理论行为派的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为派的代表学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 van Pavlov,1870—1932)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生理现象时。
把食物呈现在狗面前,并测量起唾液分泌。
通常狗吃食物时才会分泌唾液。
然而,巴甫洛夫偶然发现狗尚未吃到食物,只是听到送食物的饲养员的脚步声,便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没有放过这一现象。
他开始做一个实验。
先给狗听一个铃声,狗没有反应,然而在给狗铃声之后紧接着呈现食物,并经反复多次结合后,单独听铃声而没有食物,狗也“学会”了分泌唾液。
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的多次结合从一个中性刺激变成了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的条件性反应,巴甫洛夫将这一现象称做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俄国,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
在美国,行为派的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均接受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京佳教育李洁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在这一实验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心理学术语。
1.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实验中,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通过与食物的多次匹配,单独呈现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2. 条件反应与无条件反应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二)学习律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总结出了以下学习律。
1. 消退。
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2. 泛化。
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
3. 分化。
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例题:1.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铃声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是()。
A. 无条件刺激B. 中性刺激C. 无关刺激D. 条件刺激1. D 在实验中,铃声在和食物结合前出现,狗不会分泌唾液,所以铃声这时为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单独出现也引起了反应(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铃声本身不具备引起反应的能力),这时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 消退B. 刺激比较C. 刺激泛化D. 刺激分化2. C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由于害怕蛇,在见到与蛇形态相似的井绳时也会感到恐惧,是刺激的泛化。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桑代克通过“猫走谜笼”的实验指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5.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学习与表现是不 能等同的;学习可以分为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学习复杂的技能一 般要通过观察和参与实践才能学会。学习者首先观察榜样解释并示范这 些技能,然后进行大量联系和实践,并从指导者那里获得反馈和激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 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 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
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 • 行为主义
• 经典性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班杜拉描述了观察学习的具体过程。在学校课堂中也存在了大量的 观察学习:1.教学内容中的新技能。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4.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态度。
完
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 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做中介。学习的过程既是一 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如 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大量的刺激-反应联结(乘法表和高频词汇 等)反复练习,并奖励这些联结。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性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 提高,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成反应与情景的联系,从而获得用这种反应 应付该情景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学习的过程:操作学习的过程。SR-S即反应-强化-反应。
在课堂教学应用经典条件作用
如 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窘境;帮 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
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的心理教养》。
(一)观 点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联结的过程。
阿尔伯特实验
条件作用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1、习得律(acquisition):认为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 2、消退律(extinction):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
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泛化(generalization)律或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
两种学习形式
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S—R的联结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R—S的联结过程) 这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强化学说
认为行为变化在于强化作用,强化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 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
① 积极和消极强化 ② 一级(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二级(社会接纳、信物和活动)强化 ③ 连续式(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延缓)强化(单间式与比率式)等;
取消愉快的结果
Removal of pleasant consequences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行为被增强
行为被减弱
呈现刺激 消除刺激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给以高分)
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如给予批评)
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杂务)
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如禁看电视)
行为学习理论 知识点整理归纳
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引起条件反射 的出现,就称为条件反射的获得。
• 通过多次训练,驴子形成了 条件反射。
• 刺激物:郑板桥作揖。 • 反应:撩蹶子蹦跳起来。刺激与
小红只有6岁,见了人就说“叔叔好”, 大家都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 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今后当小 红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 大增加。
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别
程序 行为 后果
正强化 认真 物的使 听课 用
当学生认真听课时 (正强化物) 老师的表扬
呈现
负强化 认真听 当学生认真听课时
◆小明爱打架,妈妈为此就 不让他看电视。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强化的普雷马克原理(做祖母的法则)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 物, 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 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比如, 如果一个儿童 喜爱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 可以在他完成阅 读之后去看一会儿电视。即首先做我要你 做的事,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属 于哪一类强化或惩罚)
物的使 课
(负强化物)
用
课后的作业
移除
行为的改变 行为的频率增 加(学生更认 真听课)
行为的频率增 加(学生更认 真听课)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如食 物、水、安全等。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 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 对婴儿不是强化物, 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得自己 需要的东西时, 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 果。
(一)准备律: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实验结果(1)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2)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3)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1. 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东师--教育心理学19春在线作业1答案
教育心理学19春在线作业1-0001试卷总分:100 得分:0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1.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每天()的家庭作业是最佳的A.1小时以内B.1——2小时C.2——3小时D.3小时以上正确答案:B2.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呈现的趋势是A.时快时慢B.快者愈快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正确答案:C3.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正确答案:A4.()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A.认知好奇心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成就归因正确答案:C5.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冯特B.桑代克C.巴浦洛夫D.华生正确答案:B6.()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
A.内在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外来动机正确答案:A7.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的干扰。
A.认知阶段B.分解阶段C.联系定位阶段D.自动化阶段正确答案:C8.()的思想来源于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但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A.掌握学习B.程序教学C.合作学习D.发现学习正确答案:B9.由某些具体的道德情境引起的初级的态度体验叫A.道德情绪B.道德情感C.道德情操D.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10.()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A.资源管理策略B.元认知策略C.精加工策略D.时间管理策略正确答案:A11.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第三章-学习理论分析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
• 结论:一个原来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 的无条件刺激相结合,能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 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
• 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CS),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现象为 无条件作用(UCR);
• 在和食物结合之前,铃声为中性刺激(NS),和食物多 次结合之后,铃声为条件刺激(CS),铃声引起唾液分 泌的现象为条件作用(CR)。
•2.练习律:即用进废退律。一个已形成的联结如 果加以应用,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使用律);一 个已形成的联结如果不加以应用,联结的力量就会 减弱(失用律)。
•但,没有奖励或反馈的练习的无效的。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 ,并伴随着满意的态度时,联结的力量的力量就会 增强;(正强化律)如伴随着烦恼的态度时,联结 力量就会削弱(负强化律)。
1.人物简介
•华生(1878-1958),首先打 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 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研究结 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 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 过程。
2、华生的行为主义 (1)观点:华生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应用到人类的学习心理中。认 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 间联结的过程。 (2)实验:艾伯特恐惧实验。 (3)学习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4)实际应用:恐惧情绪消除实验。
学习规律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结合的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 易得到强化。
举例
•许多学生不喜欢外语,因为将外语与翻译冗长句子这样不愉 快的经验联系起来了。 •课堂上被提问了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 的条件作用,甚至可能泛化到其他课程。
行为主义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Skinner B.F.,1904—1990) 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操作性条
件 反射理论。
斯金纳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正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 负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
的事件。 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 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 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
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概念:
1.强化: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的过程。如果 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
2.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 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 反射的效果。
3.消退:是指当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时,已 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便消失的现象。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影响行为强化的因素:
1.直接性 当刺激物在行为配合直接发生,强化刺 激效果更大;
2.一致性 刺激与行为发生的一致性越大,强化效 果越大;
3.已形成事件 在刺激发生前环境与个体的实际 状态具有直接的关系;
4.结果特征 强化刺激,因人而异。
(三)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 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
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 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 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 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奥苏伯尔指出,组织者最适宜在两种情况下运用: 陈述性组织者: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 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 学习的材料的组织者,使学生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 的认知框架。 比较性组织者:认知结构中已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 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 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 个对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组织者。
托尔曼的学习实验图
托尔曼于1930年设计并 进行了白鼠高架迷津方位实 验。在这种迷津中设置了白 鼠通向食物箱的长短不等的 三条通道。首先让白鼠在迷 津内经过探索,熟悉这三条 通道,然后将白鼠放进起点 箱内,观察它们的行为。结 果发现,白鼠首先选择通向 食物距离最短的通道1,当 通道在A处堵塞时,它们便 在通道2和通道3中选择了较 短的通道2;而通道2必经的 B处也被堵塞时,它们才不 得不选择较漫长的通道3 。
3、对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 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 新知识的相互作用,还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也符合学校学习的实际。 (2)他的理论观点运用于教学实际提出了“渐进分 化”“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 策略,对实际教学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广大教育 实际工作者的欢迎。 (3)奥苏伯尔过分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 受,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他的学习理论主要论述了 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这是片 面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巴甫洛夫提出了学习上的五大定律(结合 实例):
• 1.习得律 • 2.消退律 • 3.泛化律 • 4.分化律 • 5.高级条件作用 • 以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而引起的条件反
射
•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二、华生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
铃声(条件刺激物)——狗流口水
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的形成说明动物学会了对信号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
•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中性刺激物与无条件刺 激物的配对而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 学家,1904年获诺 贝尔生理学奖。
•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 反射;
• 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 家;但对心理学贡献 很大。
Ivan P.Pavlov(1849-1936 )
实验的基本装置
食物(无条件刺激物)——狗流口水 铃声(中性刺激物)——狗无反应
•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
John B.Watson (1878-1958)
•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 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 可担保,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 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 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 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 乞丐或窃贼,无论他的才能、爱好、能力倾 向或种族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 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 学家所广泛接受,因此,他的条件反射理论 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 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研究作为学 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 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 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 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华生所做的一个让 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为一门科学, 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 行为。(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 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 解释人的行为。(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 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 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 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 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学习实验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学 习实验装置,进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 实验。
(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 为,前者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后者是由机 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针对 的是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条件反射针对的 是操作性条件行为。
(四)新行为的塑造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子反馈来帮助学习者 形成新行为的方法。 1.链式塑造 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完成每一步时 都给予强化。其步骤为:(1)终点行为; (2)起点行为;(3)步调划分;(4)即时 反馈。
2.逆向链式塑造 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这种 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联系的结果都是一 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 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 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巴甫洛夫与华生
早起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曹婧一、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一)简介巴甫洛夫(1849-1936)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
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实验)。
狗的实验•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二)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的实质条件反射的建立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在两刺激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习规律和条件1习得律消退律2泛化律辨别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1 习得律与消退律:(1)习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流唾液)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实验结果表明,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刺激出现之后的0.5秒时呈现、确立条件反射的效果最好。
(2)消退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但是,条件反射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一习惯再也没有了。
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自发恢复,但这种恢复不能达到原来的强度。
2泛化律与辨别律(1)泛化律: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刺激引发。
巴甫洛夫发现,有机体在开始时一般都以同样的方式对与原来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例:华生的“小艾伯特”的实验)(2)辨别律: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激与无关刺激。
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的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做出反应。
注意: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相反的的过程。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辨别)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各种刺激来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恐惧习得实验: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 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进步意义: 1.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 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 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2.不仅研究自省还研究心理学对行为的研究,扩大了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 3.促进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进一步促进心理学 的发展。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 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 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 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1920年,华生应用条件反射对8个月的阿伯特做了情绪 实验,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 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生理学家,
1901 年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
并以此著名。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巴 甫洛夫给狗食物时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 的其他刺激,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1901 年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将狗对食物之外 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 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 件刺激多次结合呈 现,可获得条件反 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 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 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 次出现。
2.3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评价 ✓ 贡献:
习; ✓ 强调了后天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 不足:
✓ 只能解释部分简单的、低级的学习; ✓ 忽略人类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
联结派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 (1920)
联结派学习理论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基本观点:
✓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过程; ✓ 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产生替代作用; ✓ 学习从根本上取决于外部环境; ✓ 学习的频因律与近因律。
✓ 食物(UCS)、食物引发的唾液分泌(UCR) ✓ 铃声(CS)、铃声引发的唾液分泌(CR)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 消退 ✓ 泛化 ✓ 分化 ✓ 高级条件作用
联结派学习理论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华生(John Watson) ✓ 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 强调用刺激—反应来分析行为。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 典性条件反射学 习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何先友教授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 巴甫洛夫(Ivan Pavlov) ✓ 前苏联生理学家;因在消化生理方
面的成果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 学和医学奖。
联结派学习理论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在教育中的应用
如:有些学生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 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 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 学习机构的恐惧。 应用:
教师可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让学 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 或提供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 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恐惧习得实验: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 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进步意义: 1.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 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 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2.不仅研究自省还研究心理学对行为的研究,扩大了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 3.促进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进一步促进心理学 的发展。
食物 (US) + 声音 (NS) => 唾液分泌 (UR)
声音 (CS) => 唾液分泌 (CR)
实验可简化为以下三部分: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反应
中性刺激 → 条件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反应(=非条件反应)
若对条件刺不予强化, 反复多次后,已习惯 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激反应不再呈现。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 件刺激多次结合呈 现,可获得条件反 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 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 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 次出现。
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 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 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 反应。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评价
作用和启示:强化刺激。 不足: 1.若是只是单纯的形成条件反射,极易造成学习固化, 缺少创新,不利于发散思维培养。 2. 当减少刺激时,会导致消退现象。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 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生理学家,
1901 年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
并以此著名。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巴 甫洛夫给狗食物时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 的其他刺激,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1901 年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将狗对食物之外 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 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
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能引起
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 出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一)刺激:1、非条件刺激(US)
2、条件刺激(CS)
(二)反应:1、非条件反应
2、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食物 (US) => 唾液分泌 (UR) 声音 (NS) => 唾液不分泌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 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 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 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1920年,华生应用条件反射对8个月的阿伯特做了情绪 实验,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
局限性: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 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遗 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作用。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 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