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的和谐,是个人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个人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只有人格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党的号召,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个体、和谐家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个体和谐、家庭和谐和校园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水平。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因此,探讨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所造成的无序挤压,对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探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重塑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也成为重要课题。

大学生的优势在和谐社会中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机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成员和主力军。他们能够优化中国人的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促使大学生群体自身社会层次的提升,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体系的认同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基础。要建构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学习,解决他们面临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等问题。大学生社会角色建构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建构,依赖于其积极作用和潜在功能的有效发挥。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注重人的心理状况,培育并保持人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和谐社会视角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冲突;同时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又要积

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要求社会变革向上,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期望值高,所以大学生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

作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应努力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培养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素质;公平正义意识,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维护社会公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要有正直、善良、朴素、坚强及进取意识,在社会与学习生活中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的建设与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一切可进行的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建设,并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学习中注意各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