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是我国的骄傲,古今中外多少诗词作家把笔墨挥洒在长江上,我国明朝的杨慎写了有名的诗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赞颂了我们的长江母亲。好好地保护好长江,不要使环境恶化下去。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一天下午,刘老师推荐我们去看一部名为《话说长江》的纪录片。晚上,我打开电脑,观看了《话说长江》的第一集。
长江奔腾不息,有一种惊涛的气势,气伟磅礴的力量,使人望而生畏。它千变万化,一会水波如镜,一会巨浪翻腾,惊涛盖世。气势非凡。长江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我们付出了许多,如今人们滥伐树木,导致大地沙漠化,游客向长江里仍杂物,使河水浑浊不堪,我们不仅没有报答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反而这样的破坏,这样下去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糟糕。
《话说长江》首播于1983年,当时陈汉元是总编室主任,他吸取了《丝绸之路》播出时的教训,《话说长江》做到了按时播放,并且创造了40%的收视率,这样,电视台尝到了甜头,从此,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开始有了保证。
因为有了《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日方又找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一个叫佐田雅人的日本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武汉,对长江一直有感情。就这样,佐田雅人再次将NHK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一起,资金大部分是日方出的。就这样,有了《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话说长江》,这部老片子共有25集,每集二十分钟左右,我看了第一篇《源远流长》。
长江、黄河乃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经十个省,是我国的壮观风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共180万平方公里。如今,每年,长江都运输一万亿立方米的水流向大海,黄河的水用之不竭,我们现在使用的仅仅是长江的百分之三,提供给我们大量的资源与产量。长江流域东西宽约3,219公里,南北宽约966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Leabharlann Baidu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流域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如今美国的水资源才刚刚达到长江的流量。
1978年,日本NHK找到中央电视台,希望能拍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电视片,当时日方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主要考虑到丝绸之路有很多地方属于军事要地,不能让日方随便拍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很多禁区的拍摄问题就可以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中国电视人发现,原来纪录片还可以用同期声。过去中国拍纪录片,由于没有足够的录音设备,并且前期录音很麻烦,所以都是后期配音,这就让纪录片变得很不真实。 《丝绸之路》开了中国纪录片同期声的先河,这对中国搞纪录片的人刺激很大。
当时跟日方商定的结果是,整个片子拍完由日方制作完一整部纪录片,然后中方翻译过来在中国播出。但是等了将近一年,日方并没有把长江的纪录片制作出来。最后,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素材要回来,自己制作。
如果不是日方把全部素材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按原来的打算顶多制作一个两三集的纪录片,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拍摄成本很高,很多片子都是用胶片拍摄,能节省尽量节省。当时时政片使用比例接近1∶1,耗片比最高的是体育比赛,几乎是8∶1,而外国人拍纪录片耗片比几乎都是几十比一。过去中国人拍纪录片,都事先跟拍摄对象说好,不可能拍几遍,这是彩色胶片,国家花外汇买的,外汇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千万不能说错了。那时候的纪录片一切都是在摄像师指导下拍摄出来的,比如收割机都排成T字形,实际上是违反劳动规则的。在车间采访工人或车间主任,被采访者的话都写好贴在摄像后面的墙上,一边贴一张,因为这样眼睛可以左右看,看起来仿佛生动一些。实际上,被采访者说的话很准确,但一点不生动,不传神,因为眼睛的焦点落到了纸上,而不是镜头上。陈汉元告诉本刊记者:“到了《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里面热闹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都录下来了,这样子你编出来才当然生动、生活化了。所以我还是把它归功于对外开放,才有机会看到外国人怎么拍,也看到很多外国纪录片,同时也有资金保证,再加上改革开放自己经济很快发展,节目预算大不一样了,创作思路大大开放,想象力也丰富了。日本人编了一年多没编出来,我们自己搞成这样以后,做成录像带,世界各国的音像店里都卖,但还上不了国外电视台,因为你的叙事方法还是跟别人不一样。 ”
陈汉元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比如首次设置主持人这个角色,陈铎和虹云也因此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批主持人。陈汉元这样做就是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活泼一些。更重要的是,作为总撰稿人,陈汉元给解说词定了一个基调,尽量用亲切、平实的语言叙述,语言中要有真情,避免空洞、说教式的语言。恰恰是因为陈汉元的这种理念,观众通过《话说长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切,就是这种真切,把那个时代的人心中共有的一股爱国情怀释放了出来。
《丝绸之路》在1980年播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系列纪录片的概念,一方面每集的片长参差不齐,有时候18分钟,有时候38分钟,更大的问题是,当年中国电视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一直是没有正点的列车,节目时间表仅仅是一个大致参照,而《丝绸之路》有时候在周一晚上20点钟播出,下周可能在周四晚上22点钟播出,观众赶上就看,赶不上就不看,严重影响了观众收视。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整理了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1983年8月7日,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话说长江》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事儿还得从另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说起。
这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纪录片,讲述的是有关于长江的历史。在这之前,长江与黄河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差不多的,可就是应为看了这纪录片,才看了一集,就让黄河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长江则“一步登天”,两者立刻就有了超大的悬殊——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赞颂了我们的长江母亲。好好地保护好长江,不要使环境恶化下去。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一天下午,刘老师推荐我们去看一部名为《话说长江》的纪录片。晚上,我打开电脑,观看了《话说长江》的第一集。
长江奔腾不息,有一种惊涛的气势,气伟磅礴的力量,使人望而生畏。它千变万化,一会水波如镜,一会巨浪翻腾,惊涛盖世。气势非凡。长江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我们付出了许多,如今人们滥伐树木,导致大地沙漠化,游客向长江里仍杂物,使河水浑浊不堪,我们不仅没有报答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反而这样的破坏,这样下去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糟糕。
《话说长江》首播于1983年,当时陈汉元是总编室主任,他吸取了《丝绸之路》播出时的教训,《话说长江》做到了按时播放,并且创造了40%的收视率,这样,电视台尝到了甜头,从此,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开始有了保证。
因为有了《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日方又找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一个叫佐田雅人的日本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武汉,对长江一直有感情。就这样,佐田雅人再次将NHK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一起,资金大部分是日方出的。就这样,有了《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话说长江》,这部老片子共有25集,每集二十分钟左右,我看了第一篇《源远流长》。
长江、黄河乃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经十个省,是我国的壮观风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共180万平方公里。如今,每年,长江都运输一万亿立方米的水流向大海,黄河的水用之不竭,我们现在使用的仅仅是长江的百分之三,提供给我们大量的资源与产量。长江流域东西宽约3,219公里,南北宽约966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Leabharlann Baidu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流域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如今美国的水资源才刚刚达到长江的流量。
1978年,日本NHK找到中央电视台,希望能拍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电视片,当时日方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主要考虑到丝绸之路有很多地方属于军事要地,不能让日方随便拍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很多禁区的拍摄问题就可以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中国电视人发现,原来纪录片还可以用同期声。过去中国拍纪录片,由于没有足够的录音设备,并且前期录音很麻烦,所以都是后期配音,这就让纪录片变得很不真实。 《丝绸之路》开了中国纪录片同期声的先河,这对中国搞纪录片的人刺激很大。
当时跟日方商定的结果是,整个片子拍完由日方制作完一整部纪录片,然后中方翻译过来在中国播出。但是等了将近一年,日方并没有把长江的纪录片制作出来。最后,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素材要回来,自己制作。
如果不是日方把全部素材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按原来的打算顶多制作一个两三集的纪录片,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拍摄成本很高,很多片子都是用胶片拍摄,能节省尽量节省。当时时政片使用比例接近1∶1,耗片比最高的是体育比赛,几乎是8∶1,而外国人拍纪录片耗片比几乎都是几十比一。过去中国人拍纪录片,都事先跟拍摄对象说好,不可能拍几遍,这是彩色胶片,国家花外汇买的,外汇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千万不能说错了。那时候的纪录片一切都是在摄像师指导下拍摄出来的,比如收割机都排成T字形,实际上是违反劳动规则的。在车间采访工人或车间主任,被采访者的话都写好贴在摄像后面的墙上,一边贴一张,因为这样眼睛可以左右看,看起来仿佛生动一些。实际上,被采访者说的话很准确,但一点不生动,不传神,因为眼睛的焦点落到了纸上,而不是镜头上。陈汉元告诉本刊记者:“到了《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里面热闹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都录下来了,这样子你编出来才当然生动、生活化了。所以我还是把它归功于对外开放,才有机会看到外国人怎么拍,也看到很多外国纪录片,同时也有资金保证,再加上改革开放自己经济很快发展,节目预算大不一样了,创作思路大大开放,想象力也丰富了。日本人编了一年多没编出来,我们自己搞成这样以后,做成录像带,世界各国的音像店里都卖,但还上不了国外电视台,因为你的叙事方法还是跟别人不一样。 ”
陈汉元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比如首次设置主持人这个角色,陈铎和虹云也因此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批主持人。陈汉元这样做就是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活泼一些。更重要的是,作为总撰稿人,陈汉元给解说词定了一个基调,尽量用亲切、平实的语言叙述,语言中要有真情,避免空洞、说教式的语言。恰恰是因为陈汉元的这种理念,观众通过《话说长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切,就是这种真切,把那个时代的人心中共有的一股爱国情怀释放了出来。
《丝绸之路》在1980年播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系列纪录片的概念,一方面每集的片长参差不齐,有时候18分钟,有时候38分钟,更大的问题是,当年中国电视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一直是没有正点的列车,节目时间表仅仅是一个大致参照,而《丝绸之路》有时候在周一晚上20点钟播出,下周可能在周四晚上22点钟播出,观众赶上就看,赶不上就不看,严重影响了观众收视。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整理了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1983年8月7日,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话说长江》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事儿还得从另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说起。
这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纪录片,讲述的是有关于长江的历史。在这之前,长江与黄河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差不多的,可就是应为看了这纪录片,才看了一集,就让黄河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长江则“一步登天”,两者立刻就有了超大的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