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古诗两首说课稿协议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次说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分别为古诗一的名称和古诗二的名称。
这两首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教材地位与作用这两首古诗在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学、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诗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作。
二、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方面。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3、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古诗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相关背景知识。
独立思考,尝试理解古诗的初步含义。
2、合作学习法在课堂讨论中,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相互倾听、相互学习,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提高文学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图片、音乐或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古诗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古诗说课稿(精选6篇)
古诗说课稿古诗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说课稿1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
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
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古诗两首»说课稿,是让教员在任教进程中有一个方案。
下面是,希望对你有协助。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画的风景。
4、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进程]一、导入揭题1、同窗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十分优美的文章。
明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先生搜集的资料来引见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左近,是我国第二大海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一线,朝晖夕阴,气候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离开洞庭,留下了〝后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引见得真不错,我们一同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描画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安静谐和。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现象十分诱人,从古至今有有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离开了洞庭湖左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反省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索,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古诗二首》,这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杜甫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两首诗歌分别体现了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深厚情感。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甫的《登高》。
这两首诗歌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特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含义和语法结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两首诗歌中的字词含义、语法结构和意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代诗歌录音、展示唐代诗人画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诗歌的学习氛围中。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导语:说课稿在教学进程中充任很重要的位置,能使教学进程有条不紊地停止。
下面和小编一同来看看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繁复,言语深刻浅易,用词精准凝炼。
内容中情形融合,动态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举动逼真,清爽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正面表现夏天的情味。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普通规律,开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先生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神韵和美妙意境,遭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聚,诗歌特有的韵文方式利于先生朗诵,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熟动、笼统,降低了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关于有一定自读才干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经过多种手腕协助先生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先生对诗句内容的了解感悟。
«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半夜所见到的情形。
诗的言语清爽流利,明白如话,经过动态结合的描写,把一个生动愚钝、天真心爱的牧童描写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
〝歌声〞那么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境。
声色俱备,情形融合,勾勒出了一幅颜色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突然开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突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中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
〝突然开口立〞是写牧童的愚钝矫捷的举措、神态变化。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思开展和举措变化这一细节,生动笼统地勾勒出一幅〝牧童捕蝉图〞二、说教学目的:1、看法〝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首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水的壮丽景色,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基本认知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朗读、背诵、欣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祖国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首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接着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进行背诵和欣赏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讨论、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设计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最新说课稿设计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最新说课稿设计《古诗两首》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南京市瑞金路小学的王晶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
我将从教学资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阐述和教学板书的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一说教学资源,一、教学资源的分析1、说说教材资源两首诗具有明显的共同点,都是写农村儿童的,表现了童心的纯真,乡村生活的情趣,不同之处在于儿童的特点,《池上》中小娃的天真烂漫,《小儿垂钓》的稚子认真热心。
2、说说学生资源由于诗意通俗易懂,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对古诗的大意、作者均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且古今孩子的天性是相同的,童真、童趣可以永恒。
但由于城市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对诗中意境缺少深刻认知。
3、说说技术资源采用SmartNotebook白板软件进行教学,与PPT相比,白板软件具有更强的交互性。
根据教学资源,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教学目标:1、结合课前预习了解整首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
2、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悟童真童趣。
3、拓展同题材的古诗,激发诵读与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悟诗境,感受童真童趣。
三、教学过程的阐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板块,第一“初读感知,体察诗意”,第二“吟诗炼字,体会意境”,第三“拓展赏趣,体悟诗味”。
三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乐趣。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各个板块的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体察诗意在第一个板块初读感知部分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读好两首诗,分以下三个环节:1、揭示课题,出示两首古诗,通过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池上》与《小儿垂钓》的相同之处,即都与农村儿童有关,用荧光笔画出诗中体现儿童的词语。
2、基于预习情况,回忆预习古诗时的方法,相机板书:诵、理解。
3、检查学生古诗的诵读,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随机运用书写笔让学生进行诵读节奏的指导,读好两首诗。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古诗一的题目和古诗二的题目。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均出自教材的版本和具体册数,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古诗一的题目是诗人名字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简要描述古诗一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主题。
古诗二的题目则是诗人名字的杰作,诗人以简要描述古诗二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主题。
这两首古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对古诗意境的想象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背诵这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古诗两首》说课稿1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 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互评互鉴: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促进彼此的成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则谜语作为新课导入:“千仞高峰,两条溪流,一个老翁,一壶酒。”(谜底:《登鹳雀楼》)。通过谜语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展示鹳雀楼和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背景,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趣味活动:设计古诗接龙、诗句猜谜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古诗的影子,体会古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唐代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两首诗的标题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诗人的简介、诗句解读、意境分析、艺术特色等主要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语加粗或用不同颜色标出,以突出重点。
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课后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分析他们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的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分别是《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美景,但风格各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
《绝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而《惠崇春江晚景》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两首诗的风格各异,但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掌握生字词的读写和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本课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引出本课的两首新诗。
2.初步感知:通过朗读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深入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由《春晓》和《村居》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诗均表现了春天这一季节的景物特征,充满春的气息和活力。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喜欢怎样的春天。
3.能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认写生字,理解诗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愿。
五、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根据课标第三学段的要求,本课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通过导读、自读、互读、赏读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词句的理解。
再通过表演读、用课件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从而体会诗情。
(二)说学法根据课标第二学段的要求,本课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通过表演读、用课件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从而体会诗情。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愿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进入诗情画境,帮助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学习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在学习成果汇报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是感情朗读,可以是表演读,可以是画一画……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有价值的。
不必强求一致。
六、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谈谈对“古诗”的理解)2.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春晓》3.由题入手(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4.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互相纠正字音。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2.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检查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2.设计填空、连线、选择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和诗句。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解释诗句的含义,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仿写诗句、创作自己的诗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或者听说过这些地方?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3.通过简短的故事或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介绍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年代、背景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识读能力、词汇积累以及简单的句子理解能力。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难以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2.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不够,可能影响阅读理解;
3.缺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难以在心中描绘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4.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阅读习惯不佳,导致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古诗两首》说课稿范文模板10篇 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范文模板
《古诗两首》说课稿范文模板10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范文模板下面是整理的《古诗两首》说课稿10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供大家阅读。
《古诗两首》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
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
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
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
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
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
(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
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哲理的领悟,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诗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困难、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差异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2.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进行指导;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互动教学法则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情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4.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方式。故事讲述了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的一次经历,他在课堂上被老师问到“静夜思”的作者是谁,他回答说是自己。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与敏感度。
我们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全是名篇佳作,是我们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材料。
本课我们将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这两首古诗紧紧围绕本专题“观察与发现”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相较于低年级学习到的古诗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为之后高年级段学习作了铺垫。
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题西林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游山西村》。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把《题西林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教学的过程;第二教时,引导学生自学《游山西村》。
在《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词,会写4个生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诗中的哲学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出示课件并板书:题西林壁)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读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练习题,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2个生字:题,缘;着重理解“西林”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说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的能力去弄懂古诗;
2、制作好讲解的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
时运用“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大意;多诵读,悟诗情”三个步骤来
学习。
2、学法:分学习小组。
三、基本教学过程:
1、解诗题、知作者:首先进行对同学们的引导,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
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出示《题西林壁》的ppt,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题西林壁”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同时对“题”、“西林”进行解释。
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
比如像“题西林壁”中对“题”
“西林”“壁”可分别进行解释,然后连起来对整个题目进行解释,这样子方便学生对于诗中内容的解读。
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及写作的背景,引申唐宋八大家。
2、抓字眼,明大意: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堂外掌握
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
接下来,就请学生自由地读诗句,简单谈谈初读的感受和发现。
教师的备课不仅关注自己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并尝试理解字义。
在自学的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哪些字词不懂。
估计学生对“横”“岭”“侧”“峰”等字词解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就拿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来说,对于其中的“横”“侧”“岭”“峰”等字词需要解释,可由学生小组交流解释并抽查翻译,由这中知道学生的不足。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中读懂了什么,四人交流合作)。
同时进行朗读的教学,读出气势,“远”
重音,“近”低音,“高”重音,“低”低音。
思考前两句在苏轼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苏轼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再引申哲理)
剩下的诗句也可以用此类的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
然后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
3、多诵读,多悟诗:、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
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自己不是已经“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总结,苏轼不仅对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进行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世界,说说你怎样理解以下诗句(任选其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