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讲解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0b3a3ac4b73f242326c5f57.png)
工业社会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工业生产成为城市职能的主要
职能;
工业化——城市化——功能多样化——用地类型多 样化——环境人工化;
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3、现代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
国三外、古国代外城古市代的城发市展的发展
1、早期的城市
古巴比伦城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2、中世纪的城市
佛罗伦萨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
古巴比伦城
古巴比伦城
我五国、城我市国的城形市成的与形发成展与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 7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秦汉时期的城市
汉长安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长安 日本(平城京、平安城)
元宋时期的城市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1、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交通枢纽城镇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态势。
优势
发挥集中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弊端
交通组织越来越空难; 环境污染加剧,人们远离大自然。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2、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小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出现,人口纷纷迁居郊区; 郊区增长超过城区增长。
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拥挤等; 世界城市发展不均衡,
中国的城市
第三讲_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讲解
![第三讲_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ff79b3c2f60ddccda38a0c3.png)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发展 ★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的城市(奴隶、封建社会)
农业社会产业结构,历经6000余年; 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很少,直至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2930万人,仅 占世界总人口的3%左右;
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 分布区域不均。
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 移加快。
7)社会变化及其空间演化:消费结构升级,中产阶 层壮大。
8)制度及政策变化:市场制度完善,公共政策调整。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2、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2、中世纪的城市
佛罗伦萨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
古巴比伦城
古巴比伦城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国四、外国近外现近代现城代市城的市发的发展展与与城城市市化化
1、工业革命
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 生打下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 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
中国城镇化的“城乡二元化”模式现象; 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 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 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变革 城市管理如何变革?
中国城镇化的模式 紧凑型城市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 度缓慢;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29294442be1e650e52ea9928.png)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演进模式及其阶段特征
![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演进模式及其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2f7d8f2f90f76c661371a26.png)
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演进模式及其阶段特征罗 静内容提要 城市化发展并不简单的仅仅是人口大量流动、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新城市不断涌现阶段,这个阶段只是城市化总体发展过程的一个部分,城市化发展包括了更广泛的范围,它具有城市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特征,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化发展的总体。
关键词 城市化 四阶段 模式及特征中图分类号F29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4-0141-05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非常不统一,城市化究竟有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城市化的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结果导致我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政策性摇摆,一段时间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而另一段时间又要对这个发展过程进行控制。
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健康地发展,有必要对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
许多人认为,城市化是指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新城市不断涌现的社会发展阶段。
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尽管这个阶段在形式上表现非常突出,但是这个阶段与其以前及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比,其生产力的实质并没有特别特殊之处。
相反,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扩大来看,则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与其以前及以后的一些阶段结合在一起,恰好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发展内容,它们最显著的作用是实现了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农村平行式社会结构向城市立体化!晶体∀社会结构的转变。
经过这些发展过程,变化后的农村与变化前的农村、变化后的城市与变化前的城市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们在认识城市化的时候,必须将所有这些阶段统一到城市化的认识中来,也就是说城市化应当是指整个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农村平行式社会结构向城市立体化!晶体∀社会结构的转变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d1d50b3c43323968011c9234.png)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
从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为奴隶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
公元476-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为封建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范围分布较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
1640-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其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
世界多元化的时代,其城市特征是: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节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7d684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0.png)
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知识点总结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初中地理教育中,对于城市发展的知识点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集聚、产业繁荣、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的人居聚集地,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2. 城市的形成条件:通常是在交通便利、地理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
3. 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聚居点、城堡、城镇、城市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4. 城市规模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有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等,人口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最常用指标。
二、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区划1. 城市的布局形式:可以是径向型布局,即以市中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布局;也可以是环形型布局,即城市呈环形分布。
2. 城市的功能区划:城市通常会分为中心城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都有相应的特点和发展重点。
三、城市化进程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城市化的优势和问题:城市化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优势,但也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四、城市的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1. 城市的发展问题:城市的发展往往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五、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 城市规划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系统性布局和设计,旨在使城市具有合理的空间结构和良好的环境质量。
2. 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聚集地区的合理利用等方面。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0d4165faf1ffc4fff47ac25.png)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一、小城镇和民工潮带动下由低速向高速的平稳过渡阶段(1979—2000年)(一)1979—199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城镇化启动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和沿海地区,安徽城镇化发展较为滞后。
1978—1995年,安徽城镇化率从12.6%提高到19.1%,与全国的差距从1978年的5.3个百分点扩大到9.9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项改革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经济体制、投资体制、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破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经济的地位不断上升,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城镇综合承载力有所提高,新的就业制度彻底突破了非农产业只面向城镇居民的门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二是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吸纳大量城镇人口。
安徽改变了过度依赖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强了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是区划调整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
1979年,重启停滞多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宿州、滁州、巢湖、黄山、亳州、宣城以及天长、明光、界首等市相继成立,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二)1996—2000年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安徽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1996—2000年,城镇化率从21.8%提高到28.0%,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8.8个百分点缩小到8.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1293.3万人增加到1706.0万人;设市城市由18个提高到22个。
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镇产业承载力提高。
1996—2000年,第三产业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构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就业机会扩张。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弥补。
1997—2000年,安徽新增一级以上公路420公里、城市道路1100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65万吨,显著改善了市政基础设施状况。
城市化阶段规律
![城市化阶段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744cd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3.png)
城市化阶段规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趋势。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阶段。
在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比例较小,城市功能相对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入到中级阶段,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最后,城市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较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功能多样化。
这种阶段性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反映了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集聚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特征。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形成了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区。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具有分散性特征。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大城市,还涉及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逐渐向城市靠拢,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这种集聚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反映了城市化与地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是由地理、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别化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发展阶段分析报告
![城市发展阶段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99879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f.png)
城市发展阶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对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梳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报告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起始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
2. 城市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城市发展的起始阶段,城市通常是一个小规模的聚集地,人口相对较少,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以下是起始阶段的特点:•人口规模小:起始阶段的城市人口相对较少,通常只是一个小规模的聚集地。
•经济活动简单:起始阶段的城市主要依靠农业或传统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基础设施相对简陋:起始阶段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简单,交通、通信等设施有限。
3. 城市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会进入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下是成长阶段的特点:•人口规模增加:成长阶段的城市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常常涌入大量外来人口。
•经济多元化:成长阶段的城市经济开始多元化发展,涉及到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基础设施改善:成长阶段的城市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4. 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当城市经济和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城市将进入成熟阶段。
以下是成熟阶段的特点:•人口稳定:成熟阶段的城市人口达到稳定水平,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结构优化:成熟阶段的城市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创新产业成为主要支柱。
•基础设施完善:成熟阶段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方面。
5. 城市发展趋势分析基于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对未来城市发展做一些预测和趋势分析:•城市规模持续增长:城市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城市。
•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经济结构将继续向服务业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将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
•科技驱动的城市:城市将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
6. 结论本报告对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起始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cff5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2.png)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更新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更新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再造和改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
这三个阶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更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更新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特点是对老城区进行简单的翻新和改造。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更新效果不明显、结构混乱、环境污染等。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更新方式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保护与利用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更新的考虑范围。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和修复古建筑、古街区等。
此外,保护与利用阶段还注重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绿地和公共设施等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利用阶段的城市更新侧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更新阶段是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其特点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利益。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仅注重老城区的更新,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综合更新还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的概念,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利益保护。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从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三个阶段看出中国城市更新在不断发展中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7f655a3c1ec5da50e27084.png)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2a81d90c22590102029d41.png)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30%-70%, 加速阶段 水平较高 成熟阶段 70%以上, 水平高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世界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240 220 200 180 160 特 140 大 120 城 100 80 市 60 的 40 数 20 量 0 1900
国家类 起步 目前 城镇化 型 时间 速度 水平 发达国 家
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与 经济发展早Βιβλιοθήκη 慢 快高低
发展中 国家 晚
城市→农村(郊 区化、逆城市化) 农村→城市(城市 发展不合理)
相适应
不相适应
看图:哪些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偏高,主要是因城市
(3)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 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环境污染
社会问题
有利影响: 给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绿
化环境、修建水利设施、平整土地)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卫星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 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 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 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气象卫星一样,故名。旨在控 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 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十分密切的联系,与 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 有十分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 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图解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 ,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从城市发展历程看
![从城市发展历程看](https://img.taocdn.com/s3/m/6938f2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3.png)
从城市发展历程看
一、起步阶段:
在城市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当时的城市面貌简陋,主要以农田和农民居住点为主体,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
同时,由于交通条件的不便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有限。
二、初步规模扩大阶段:
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城市规模开始扩大。
这一阶段城市建设重点是打造更多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同时,城市开始修建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以提供可靠的水源,解决粮食和饮水问题。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阶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开始大规模引进和发展工业企业。
这一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道路、桥梁、供水和供电设施逐渐完善,同时城市的交通网络也逐渐扩展。
新兴的工业企业不断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城市现代化阶段: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规模显著扩大。
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功能分区更加明确。
同时,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五、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城市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城市管理也更加注重公平和全面的发展,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拓展和变革。
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城市得以不断壮大,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0cec5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5.png)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1.早期城镇化(古代城市的形成)早期城镇化阶段发生在古代社会,主要以农业城市为主要形式。
在此阶段,城市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逐渐形成定居点,形成最早的城市聚落。
早期城镇化阶段的特征包括:城市规模小、人口少;城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发达;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2.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始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厂和矿山的兴建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
工业化城镇化的特征包括: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工业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市的交通、住房、设施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3.后工业化城镇化后工业化城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阶段,也被称为现代城镇化。
在此阶段,城镇化发展更加深入,城市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后工业化城镇化的特征包括:农村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更大,人口更多;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和知识经济为主;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突出。
4.现代城镇化现代城镇化是21世纪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也是城镇化进程的最新阶段。
现代城镇化的特征包括: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达到峰值;城市经济更加多元化,创新和科技成为重要驱动力;城市的生活标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从古代城市的形成到工业化城镇化再到后工业化城镇化,再到现代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策略,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3a12555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1.png)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777e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7.png)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阐述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是城市化进程的起点。
在这个时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
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城市逐渐成为各种工业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工业区和商业街区。
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住房短缺、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
18世纪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
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工厂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量农民因地主的剥夺而被迫流离失所,他们成群结队地迁徙到城市,寻找新的生存出路。
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工人阶级的崛起将城市化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
到了19世纪,城市化进程进入了高峰期。
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使得城市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
大量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徙到城市。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大型住宅区和办公区开始出现。
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包括铁路、电力和自来水等。
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文化和人种的多样性。
20世纪是城市化进程的巅峰期。
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同作用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城市化不仅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环境带来了挑战。
城市的发展导致土地过度开发,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到了21世纪,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大城市群的形成成为城市化的新特点。
大城市群的崛起带动了城市的协同发展,加速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绿色城市和智能城市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
总的来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f39ee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a.png)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1)初始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扩展资料城市化的特征1.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一工业化经济及远距离物流交换模式形成的通胀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通胀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通胀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征;2.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能源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能源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征;3.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掠夺与人类共生的生物质资源,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城市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无限扩大,掠夺了大量的可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使粮食形成了新的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另外消除了粮食危机而形成的无粮食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三特征;4.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牺牲了人类生存质量使养老和就业发生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农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和养老问题而形成无养老就业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四特征;5.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燃烧化石能源形成的单一工业经济而形成的人类无法在生存的气候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决了气候危害而形成无气候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五特征;6.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对水的无限制使用而形成的无水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从而解决由水消费而引起的水资源危机而形成的无水资源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六特征。
地球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地球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070dd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8.png)
地球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上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加速进行。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但各个地区的城市化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随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进,大量人口迁移到城市中,城市从传统的村落聚居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趋于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更为迅猛。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1. 巨大的人口规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庞大,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
这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化进程加速。
2. 快速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 城乡差距加大: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城市的发展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因此城市化的速度更快。
4.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 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
这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1. 基础设施的完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较早开始,其城市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城市环境质量高。
2. 人口稳定增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较为稳定。
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3.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的城市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多元化。
城市经济比较稳定,城市化的进程相对较为平缓。
4. 高度的城市规划:发达国家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环境美观整洁,城市功能完备。
5. 城市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注重城市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
城市的绿地和公园设施得到重视,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9994e2d83c4bb4cf7ecd153.png)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建筑研-18 夏宇杰2018312130106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和两次社会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分工以及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分工后形成。
城市化进
程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工业
革命前时期、工
业社会时期和
当代世界城市
化。
工业革命前
时期城市生产
力水平低,城市
发展受到限制,
城市数目少、规
模小结构简单,城市人口比重小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发展迅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工商业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中心城区。
亚非国家城市化兴起,世界城市体系出现。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开始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但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独立后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加快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进而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再回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城市
奴隶社会: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 邑(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 照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
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
封建社会:城市主要分为三类:
封建统治的都城 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 一些府县和小的手工业城市
我五国、城我市国的城形市成的与形发成展与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 7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秦汉时期的城市
汉长安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长安 日本(平城京、平安城)
元宋时期的城市
3、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城际间快速、大运量交通条件成熟; 区域内部从城镇到郊区的人口迁移; 摆脱自身独立发展的束缚,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的阶段迈进; 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 增加。
北宋东京(开封) 宋平江府(苏州) 元大都(北京)
明清时期的城市
明清北京 景德镇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城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 大、广州
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 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
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始摆脱原料基地的束缚。 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 渐扩大
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 更大
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
近代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城市,一批由 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城市发展起来,沿海或沿 江商埠城市发展起来;
解放后的城市发展
➢ 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建设比解放前发展快,计划经济时 代,通过国家的政策,促进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一批重 点工业、资源型、交通枢纽型城市建设起来;
➢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和城镇,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 以形成以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大都 市地区,上海、北京、广州向国家化大都市迈进;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国四、外国近外现近代现城代市城的市发的发展展与与城城市市化化
1、工业革命
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 生打下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 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
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 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
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英 国和德国)。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 资源分布广的地区。
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的城市发展:
城市职能:制造业地位下降,城市成 为金融服务业、文化活动、国际贸易活 动以及高科技活动的中心;
城市郊区化; 城镇密集区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大气和水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 3)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和资源全球共享。 4)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网络化和集中化。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 分布区域不均。
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 移加快。
工业社会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工业生产成为城市职能的主要
职能;
工业化——城市化——功能多样化——用地类型多 样化——环境人工化;
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
城市规模很小,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认为,一个理 想城市的居民人数不要超过1万人,13世纪的欧洲城市人 口很少超过5万人;
城市功能简单:行政管理、宗教活动、军事、手工业或商 业中心等;
城市的结构和形态都较单纯:城市多以王宫、庙宇、教堂、 官邸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为中心,布局上体现出阶级对 立的思想或者礼仪思想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 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 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 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
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大一统体系中的城市的有限变化;
中国的城市
近代城市发展经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交通枢纽城镇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态势。
优势
发挥集中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弊端
交通组织越来越空难; 环境污染加剧,人们远离大自然。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2、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小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出现,人口纷纷迁居郊区; 郊区增长超过城区增长。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3、现代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
国三外、古国代外城古市代的城发市展的发展
1、早期的城市
古巴比伦城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2、中世纪的城市
佛罗伦萨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
古巴比伦城
古巴比伦城
第三讲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发展 ★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的城市(奴隶、封建社会)
农业社会产业结构,历经6000余年; 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很少,直至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2930万人,仅 占世界总人口的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