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陈谌设喻答客问刘义庆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

②家君:,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④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

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当斯之时”和“逝者如斯夫”两句中的“斯”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担,蒙受。

“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

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

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诫子书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 )..( ) (2)淫慢(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多不接世【答案】(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3)修养性情(4)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注重平时积累。

(1)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3)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治性”:修养性情。

(4)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

(1)“学”:学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才”:增长。

3.本文中与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相同的两句。

【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学以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居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XXX《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XXX,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XXX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XXX常射中矣,请之于XXX。

XXX:“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XXX也。

”XXX:“未可。

”退而之三年,又请。

关XXX:“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XXX:“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说明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XXX也⑷是XXX2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XXX研究的XXX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研究方法: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研究方法是。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②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

(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3)俄而..雪骤.俄而: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6)太丘舍.去若: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去后乃.至乃:(2)相委而.去而:(3)则.是无信则:(4)下车引之.之: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同“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顾忌;理睬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人门不顾。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传.不习乎传:(6)三十而立.立:(7)四十而不惑.惑:(8)五十而知天命.命:(9)不逾矩.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12)人不堪.其忧堪:(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4)曲肱.而枕之肱:(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6)子在川.上曰川:(17)逝.者如斯夫逝:(18)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夺:(19)博学而笃.志笃:(20)切.问而近思切:(21)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恒装一囊()。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

③搐(chù):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

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

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

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

(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B.场主积薪其中C.一狼洞其中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

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③。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①蚤:通“早”。

②恸(tòng):极度的哀伤。

③不迁怒:不转移愤怒。

迁,转移。

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贰,重复。

过,错误。

④亡:通“无”,没有。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发尽白________(2)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甲文相关内容,你觉得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遂成枯落________④以负陛下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 ) (2)有闻而传之者( )(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和“闻之于宋君”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 D.因往晓之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说的事有什么不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耽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2)其一犬坐于前(3)意暇甚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选自《聊斋志异》卷六,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本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

B.作者通过“复投之”“大窘”等词语,描写出了屠户的一种退让和惧怕心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课内)班级姓名效果评定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答: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二.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3.翻译下列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答:三.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答:四.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竟.不可得(4)众服为确论..2.翻译下列句子.(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五.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有善.术者(2)居.数月(3)人皆吊.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遽不为福乎?(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答: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答:六.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答:七.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原诗略),完成下面的题目.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答: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八.赏读《钱塘湖春行》(原诗略),回答后面的题目.1.理解填空.(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2)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情感.(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然后到 . ,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上加以品析.答: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附:参考答案一.1.约定才离开拉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二.1.C2.(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越过,超过(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三.1.(1)甘美(2)达到极点(3)所以(4)不通,理解不了2.(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4.教学相长四.1.(1)倒塌(2)经过,过了(3)终于,到底(4)精当确切的言论2.(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五.1.(1)擅长(2)经过(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带领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六.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3.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七.1.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2.A八.1.(1)最爱(2)早春(春天)喜悦(3)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早莺.新燕.乱花.浅草2.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D。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表达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六七里③中有楼若.者①相顾.惊疑②连亘..④惟危.楼一座⑤裁.如星点⑥或凭.或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5.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

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童趣》1 ①看清②私下③同“僵”,僵硬④喜悦的样子⑤固定用法,把……当作⑥用鞭子打2 、①私拟作/ 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 为之强3、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4、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5、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6、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7、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8、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9.(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山市》 1.①看②连绵不断;③像④高⑤通“才”,只有,仅有⑥靠着。

2.①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②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3.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4.时间顺序;忽见(孤塔耸起)→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既而(惟危楼一座,楼五架)→逾时(楼渐低)→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5.①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②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

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论语》十则·评估测试秦皇岛市第四中学郝亚平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吾日三省吾身()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不亦说乎 (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吾日三省吾身()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

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折关系的有________,③表并列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 D. 任重而道远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四、填空。

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 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 ,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

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 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世说新语》两则·评估测试1.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2.简答。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兄女曰:“________________。

”公大笑乐。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