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说课稿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的概念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继承性概念: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创新、文化融合与文化交流。
3.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4. 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5. 学生的文化实践:参与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化的继承性概念、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的继承性、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文化的继承性概念及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 第三课时:分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讲解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化继承性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文化继承性的概念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关系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4. 学生的文化实践参与程度:通过记录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 4.1 传统文化的传承 说课稿
必修3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围绕课标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对课标与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内容本框题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特点、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此前,学生经过前三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文化的基础知识。
本框题以传统文化作为起始点,旨在对文化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和延伸,这既起到了很好的衔接效果,同时也能为后续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的学习做好铺垫,因而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与内容分析,以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基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有:(懂得)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3.懂得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同时,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华文化。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因为只有掌握了相关理论,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并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而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此确定则是依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还稍弱,加上缺乏足够的文化生活体验,因而有时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很难真正将具体要求落实到实处。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3-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目标知识: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能力: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典型案例导入新课通过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进行新的创编过程,可以先提出“愚公移山新传”创编原则,让学生搜集信息,研究故事新编的创作思路。
建议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故事新编设计,并且分组创编“愚公移山”新传。
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愚公移山”新传的创编体会以及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认识。
传统的愚公移山寓言歌颂的是愚公及其子子孙孙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的执著精神。
故事新编要求学生把古代的愚公精神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进行结合,例如,除了挖山不止,是否可以增加在挖山开路的同时开采矿石、兴办旅游景点等。
重点是提供新思路,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采用愚公移山故事新编的教学活动,体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全面照搬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课堂探究:我们今天常常针对什么问题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容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2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二教材《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
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所以我比较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二、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辩证的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同时,我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三、为使我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依据:在传统文化日益被冷落的今天,让学生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十分必要。
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
所以,我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分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播放《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宣传片,让同学们思考会徽上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烙印,从而导入新课。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2)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看: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3)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看: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 (4)从教育对人的作用看: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 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的过程,包括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两个方面。
♦ 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三、易错易混点解析♦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1.传统习俗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 (有这种影响的应是传统思想。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基本特征能够因时而变。
♦ (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4.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在现实中,是因为它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 (现实中也存在不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从而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
) ♦5.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6.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说课讲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是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介绍文化发展的三个过程(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
本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文化传播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陈列在历史遗址中,她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发扬,只有让青少年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焕发活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①传统文化的表现;②传统文化的作用2.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二、说教法1.设疑激趣法: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2.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3.情境教学法:将图片、时事等直观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1.合作探究法: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探究讨论、在探究中深化认识。
2.辨证分析法: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这就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环节】以当前社会兴起的“百家讲坛”、“孔子学院”、“读经运动”等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结合“开心学国学的片头曲,引入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引言:近年来,我们身边兴起了一场国学热,如百家讲坛、孔子学院、读经运动等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3)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1)继承性主要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澄清认知]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相对稳定不意味着固定不变;二是相对稳定性体现着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作用)(1)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拓展链接]结合文化的一般作用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一、判断题1.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提示: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提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集体教案4_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doc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说出理由。
◇探究提示: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课堂探究:从超越时空局限的意义看,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探究提示: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
(1)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重点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课程标准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案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方式和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文化在继承中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1.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介绍: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规范、信仰价值、传统习俗、艺术创作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征:多样性、动态性、传承性。
2. 文化在继承中的重要性•文化的继承是保持民族和地区特色的重要途径;•文化的继承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文化的继承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概念;•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承案例,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在传承中的重要性;学时安排•第一课时:介绍文化定义和特征;•第二课时:分析文化在继承中的重要性案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文化定义和特征1.导入:通过一个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引起学生思考和兴趣。
2.介绍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3.打开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文化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4.总结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分析文化在继承中的重要性案例1.呈现具体的文化传承案例,如某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品等。
2.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析该文化传承案例的重要性,并列举相关理由。
3.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分析和理解。
4.教师点评和总结,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如何在自身生活中参与文化保护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板书学生提出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承案例;2.学生对文化定义和特征的回答和讨论;3.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行理性分析和讨论的表现;4.学生小组展示和汇报的表现;5.教师的点评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面试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目标1】知道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含义;明确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目标2】通过归纳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目标3】学生了解并热爱恢弘博大的中国文化;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识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并利用好这些因素,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文化使命感。
2学情分析
1、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在引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而引导学生更多涉猎和接触我国优秀的文化,是增加其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通过本部分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2、当前的部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比较偏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现实事物,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3、随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求新心理较重,缺乏思想的厚重和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责任、宽容、尊重、合作”等优秀的心理和品格的养成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几个重要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一、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明白文化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2.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1. 文化的继承性的概念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 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与文化的继承性的关系。
3. 如何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四、教学难点:1.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2. 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六、教学内容:1. 介绍文化继承性的概念,包括文化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的过程。
2. 分析文化继承性的重要性,如对民族认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3. 探讨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案例,引发学生对文化继承性的关注。
2. 讲解文化继承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分析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或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十、教学资源:1. 参考教材和学术文献,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文化遗产和相关的现实案例。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文化等。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自然文化等各种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
今天新课标倡导学生“发现、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对历史、民族文化、自然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态、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并运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来指导新课标教学,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代价值取向中发挥引领作用问题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和研究其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理念来加以把握和运用。
而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有效地开展是我们取得成功所必须付出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做好这一节课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本节课进行如下设计,以期对各位教师有所启发或借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中华文化通论》《文化发展论》等经典著作,认识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趋势,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通论》进行阅读学习,掌握有关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懂得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经历着不断的融合发展和不断变化发展过程。
4.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中华文化通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
5.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使学生在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启迪。
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热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尊重和传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目标"体现了学生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激发学生对当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问题加以思考和探索,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2)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等。
而近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在迁移默化中改变。
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
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吁大家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西化现象在现今社会似乎愈演愈烈,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依然挺拔,学校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学生,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学生的参与。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校园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学生自身问题:1.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
他们是学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
这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
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十分熟悉。
年轻一代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渐渐没兴趣了,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一些节日兴趣浓厚。
2.“功利主义”的影响。
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受到严重的冲击,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一切必然影响到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本框题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内容。
一. 说教材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从理论上讲,本框题内容十分重要,从现实的角度讲,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
2、能力目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4、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因而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说教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讲解点拨。
具体采用如下教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滕州在一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习惯资料。
2、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
(二)讲授新课
(探究式导入)播放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欣赏,结合滕州的风土人情。
感受不同的地区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
(东北二人转与山东柳琴)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导入新课。
(难点突破):除了刚才提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戏曲,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传统文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完成表格,最后
每组一名代表通过举例强调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师生一起来感受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小组竟学、表格对比突破难点。
含义
影响对人们的物
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产生
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
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
史。
蕴藏了
丰富的文化
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发
展道路具有深刻
的影响
地位
举例中秋节赏
月、元宵节
看花灯等
北京菊儿胡
同等
京剧、武
术、散文、
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
下为公”的社会
理想
思考: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中国印”并回答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
传统文化的烙印?巩固所学,并思考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
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对传统文化继承表现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学生
的自我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组织学生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讨论:“乡愁”是一种怎样的中华传统思想?在今天它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起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
教师归纳展示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为下一步重点的把握打下基础。
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掌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结合教材P43观点,用5-10分钟,现场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是财富还是包袱?”,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通过辩论锻炼思维,深化认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重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通过补充思考和学生的讨论,加深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
补充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特点以及对待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板书设计)采用图示法,直观、系统,便于理解和掌握。
传统文化的继承
特点表
现作用态度
含义
(巩固练习)要紧扣重难点,选取适量适度题目,注意突出层次性
六、教学反思: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