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格
第七章--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在校学习期间,有位同学在政治运动中受到 审查,组织上向B了解情况,B对此心情紧张, 认为自己会被牵连进去,终日惶惶,对同学更 加疏远。别人三两交谈或多看他一眼,便起 疑心,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已;假日亦不外出, 怕别人怀疑或跟踪;听到同学谈某人交代问 题时则认为是暗示自己也应该主动交代,因
而常表白自己没有问题。大学毕业分到一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 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 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 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 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三 、 人格障碍的成因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
生物、心理、社会三类
因素。
1.生物学因素
①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 表达情感; ②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③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④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⑤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⑥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 需要; ⑦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 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井然有序、完美和控制,及 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 3项/7:
第七章 人格障碍、习惯和 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定义 成因 分类 诊断标准或临床表现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的定义
(一)人格(personality) 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是人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 例如: 冠心病与A型性格;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 癔症与表演型性格。
第七章人格之美
献身: 三、献身:人格的壮美升华
2、美的献身和不美的献身 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可以发现,献身是多种多 样的,但并不是任何献身都具有崇高和美的华 彩。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献身是为自己, 我们称之为个人奋斗。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说过:如果“只为自己劳 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 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人 ”
献身: 三、献身:人格的壮美升华
1、献身是人生幸福的崇高追求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献身精神。屠格涅夫说: “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周围的人眼中看到自己的 价值,这就是幸福。”在这种幸福观中所体现 的正是人格之美。 原野的《人生》一诗曾以优美的文字赞美了人 生的这种献身精神: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四、人格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
启迪之二: 2、启迪之二:学会体验孤独 孤独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是亘 古及今的。傅雷在读卓别林的自传时感慨万端, 共同的孤独感使他对卓别林感到特别亲切;卢 梭说自己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所以在他 的《忏悔录》中我们读到,卢梭孤独时便与自 己的灵魂对话;而马克思,当他孤独时则在心 里与他亲爱的燕妮交谈。还有爱因斯坦,还有 贝多芬、梵高,他们都是孤独者。
献身: 三、献身:人格的壮美升华
真正的献身,永远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一 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们既已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了社会,就毋求什么回报,而这正是献 身的精魂。这正如一位诗人所歌唱的:“我不 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 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既已 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背 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正是在孤独中,我们在情感上才能从容地积淀 对人格的美学信仰,并在此信仰中从容地体验 人生的诸种审美情趣: 孤独使我们在繁琐的世态中求得简练,在喧闹 的尘埃中求得恬静,在世俗的环境中求得超然, 甚至在不公平的遭遇和突如其来的厄运中求得 安慰和自悦。
第七章人格之美
四、人格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
2、启迪之二:学会体验孤独 孤独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是亘
古及今的。傅雷在读卓别林的自传时感慨万端, 共同的孤独感使他对卓别林感到特别亲切;卢 梭说自己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所以在他 的《忏悔录》中我们读到,卢梭孤独时便与自 己的灵魂对话;而马克思,当他孤独时则在心 里与他亲爱的燕妮交谈。还有爱因斯坦,还有 贝多芬、梵高,他们都是孤独者。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第 4 0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 1982.7)
三、献身:人格的壮美升华
3、人生崇高的殉道者 显然,人格的壮美,大都因为它充满了献身。
读过埃斯库罗斯笔下“普罗米修斯”的人,决 不会忘记他被缚在崖石上,受鹫鹰撕啄的悲壮 的一幕。马克思青年时代就受到人类这种献身 精神的巨大感染,他把普罗米修斯称为“最崇 高的圣者和殉道者”。显然,这种为人类献身 的精神支配了马克思的一生,使马克思造就了 自己“伟大而极不平凡的人生”(恩格斯语)。
失意、恐惧以及自傲所导致的类似孤独的心境 可以用一个词来规范,这就是无聊。无聊从形 式上看类似于孤独的情感,但正如尼采正确地 指出过的那样,无聊是灵魂的一种可悲的飘忽 和不确定。 至于孤独,永远蕴含着人格最深沉的审美意义。 在孤独的境界中,心灵是确定的。
三、献身:人格的壮美升华
1、献身是人生幸福的崇高追求
四、人格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
1、启迪之一:以幽默来欣赏人生 对于幽默在人格品性塑造方面的审美意义,
理论界缺乏统一的认识,从实践根源上分析, 这主要是对幽默本身的误解所导致的。其实, 在社会生活中,幽默引起的人生的欢乐和笑声, 不是生理性的单纯快感,不是空虚无聊、低级 庸俗的玩笑,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魅力的智慧闪光。在这一特殊的美感中,人 类反思着自己的人生。
解密九型人格_第七章 6号型人格:疑惑型一追求忠心
疑惑型的人做事小心谨慎,多疑虑,不轻易相信别人。
他们喜欢群体生活,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喜欢受人注视,安于现状,不喜欢转换新环境。
他们相信权威,并跟随权威的引导行事,然而另一方面又容易反权威,性格充满矛盾。
他们的团体意识很强,需要亲密感,需要被喜爱、被接纳,需要得到安全保障。
疑惑型人格的人格特征疑惑型的人相信权威,跟随权威的引导行事,然而另一方面又容易反权威,性格充满矛盾。
对陌生的环境感到紧张,没有安全感,为人忠诚可靠。
他们的团体意识很强,需要亲密感,需要被喜爱、被接纳并得到安全的保障。
【欲望特质】追求忠心【基本困思】我若不顺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做事小心谨慎,不轻易相信别人,多疑虑,喜欢群体生活,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喜欢受人注视,安于现状,不喜欢转换新环境。
【主要特质】忠诚,警觉,谨慎,机智,务实,守规,纪律维持者。
【世界观】这是-个危险的世界,我要步步为营,防范被人利用和陷害,所以我寻求权威的庇护,但对权威有着不信任感。
所以内心深处常隐藏着恐惧和不安。
【行为动机】渴望受到保护和关怀,为人忠心耿耿,但多疑过虑,怕出风头,怕生事端,怕自己力不从心,怕人虚伪,口是心非,怕事与愿违。
【潜在恐惧】被人遗弃和被孤立,对人和事缺乏安全感。
【潜在欲望】感到安定和受保护。
【生活风格】爱平和讨论,惧怕权威,传统可给予安全感,害怕成就、逃避问题。
【人际关系】疑惑型的你会是-个很好员工,因为你很忠心尽责。
安全感对你都很重要,因为当遇到新的人和事,都会令你产生恐惧、不安的感觉。
基于这种恐惧不安,凡事你都会作最坏打算,换句话说,你为人都比较悲观,也较易去逃避了事。
【性格倾向】内向,主动,保守,忠诚,关注潜在的伤害、危险、威胁,放大危险、灾害。
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内心深处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
常问自己是否做错事,害怕犯错误而被责备。
要求公平,期望付出有所得。
对事情通常想得太认真,是-个忠诚、值得信赖、勤劳的人。
第七章人格 PPT课件
三、人格的结构
(一)气质与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最核心的人
格差异,它有好坏之分。 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
道德行为特征。
三、人格的结构
(二)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
知方式。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差异: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 冲动—沉思的差异:对问题的思考速度 Dase等人(1975)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
(右脑优势)与继时性(左脑优势)两种认知风格。
三、人格的结构
(三)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 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 一、和谐。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 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 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自我监控、 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主题统觉测验:默瑞
罗 夏 墨 迹 测 验
第四节 人格的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
异; 第三,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
果。 具体影响: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
征,影响自信心、自尊等; 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人格的形成; 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会影响特定人格的形成; 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人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
(三)作品分析法
(四)个案法
二、自然实验法
实验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创设实验情境,主动引起被试 的某种人格特征的表露,然后经分析、概括来确定其 人格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第七章社会人格
肛门期(1-3岁)
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婴儿开始被训练用厕所。
前生殖器期 (3-6岁)
STEP2
STEP1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
潜伏期(6—11岁)
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2
气质与实践
粘液质:最适合于他们的工作岗位是策划及一般事务类
多血质:如政治家、外交家、商人、律师、成功的管理者等
胆汁质 :记者、作家、图案设计师、实业家、护士、企业中外勤工作、业务员、营销员等外向型的职业
抑郁质 :企业一般的事务管理人员、记帐、资金、统计、工资管理、教育培训等
(二)气质与职业指导
影响因素:
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船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肉,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个民族以家庭为单元,男女平等,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原则是能够适应成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男孩由父亲在外面教打猎,女孩由母亲在家里教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受打骂,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
社会人格
人格概述
01
气质
第七章人格的功能
3 人格的社会功能
2.恋爱关系中人格的功能 恋爱关系维持的时间和质量如何,与恋爱双方的人格特点分 不开。 高神经质和低宜人性在恋爱关系中始终起到消极作用;其中 神经质主要影响恋爱关系的质量。 低水平的经历寻求、放纵和攻击敌意性特质以及高水平的活 泼性对恋爱关系的开始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 人格的社会功能
1.1 人格与情绪
2.情绪反应过程与个体差异 (1)情绪体验与个体差异: 一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易于体验到特定的情绪; (2)情绪表达与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行为; (3)情绪生理机制的个体差异 情绪的生理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因为个体在自主神经平衡上表现不同。
1.1 人格与情绪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作用
情绪影响着一系列心里过程和行为,所以情绪调节对人格功能和发展具有主导性的 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情绪调节涉及情绪增强或减弱。
与情绪减弱有关的调节产生于:1.过分简单地评价情境; 2.促发了无益处的行为反应; 3.情绪反应倾向与其他目标相冲突;
与情绪增强有关的调节产生于:1.个人希望表现出适当的反应; 2.希望用一种情绪取代另一种情绪时;
在人际交往中,宜人性和外向性起着重要作用,是在建立和保 持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家庭环境中,高神经质的孩子倾向对家庭日常事件做负性判 断,并更容易引发负性情绪。父母的人格特点对其与孩子的交 流教养方式也有影响,例如高外向性、宜人性、严谨性、开放 性、低神经质的父母对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 人格与健康
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发现,敌意性、神经质和严谨性与健康有着密 切的关系。
1.敌意性 表现为强烈的追求成功、争强好胜、醉心于工作、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 意情绪,这些人格特点会通过心理生理过程、损害健康的行为和对疾病的 反应等多条途径对健康起作用。 敌意性人格(A型人格为代表)与冠心病之前存在联系,敌意性被认为是 冠心病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长期压力下,还易升高血压、血脂和 血糖,以及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
人格心理学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流派
第七章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一.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二.气质与人格三.进化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四.生物学流派的实证研究五.贡献与批判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一)人格维度:三个超级特质(二)人格结构:等级模型(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三个论据汉斯·艾森克(Hans J. Eysenck)1916—1997英国人格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的生平1916 年生于德国一个望族之家。
1940于伦敦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在一个急救医院工作 ,战后他重返伦敦大学任教。
精神病学院心理系主任,兼职于伯利恒皇家医院1983年退休后仍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写作,直到1997年9月4日逝世。
出版了 79 部著作和 1000 余篇杂志论文。
“知识界的斗士”。
一.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一)人格维度:二个超级特质艾森克接受了古希腊、罗马学者气质类型说。
区分出了人格结构的两个维度:(1)内倾与外倾;(2)稳定与不稳定(即神经质)维度。
两个维度出现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与不稳定外倾型。
(如图)(一)人格维度:三个超级特质艾森克经过多年研究,把所有特质归结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
命名为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超级特质(1)内外倾外倾:开朗的冲动的爱交际喜欢聚会冒险粗心;内倾:安静的不与人交往的内省的冷淡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与工作;(2)神经质高分:情感波动大焦虑易激动沮丧低分:情感反应平稳温和易自我控制(3)精神质高分:固执攻击性冷酷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低分:温和柔弱富有同情心缺少攻击性。
(二)人格结构:等级模型艾森克把人格因素分成可以按等级排列的不同单元(见图)。
特定性反应水平习惯化的反应水平特质水平超级特质水平(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1990)在阐明人格的个体差异基于生物基础时给出了三个论据。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论据1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论据2第二,人格维度跨文化研究的一致性。
第七章 人格的功能
第七章人格的功能什么让人与人之间相似而又互不相同?在相同情境下,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可能完全不同,其思维和情绪体验也各有差异。
如果将人格的各个维度看作是个体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底层变量,则不同的维度就调控着我们适应某个具体环境的能力。
因此行为是具有功能的结构,我们具体的思维、情绪及行为反应都可以视为某个人格结构的功能。
因此从生理功能到心理、社会功能,都可以纳入人格涉及的范围。
第一节一般功能(一)人格与情绪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的、主观与客观的复杂体验,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行为反应等方面。
情绪的产生与情绪反应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类基本情绪过程及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非常重要,它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化的思维方式。
情绪特征:1.特定的情景诱发情绪的产生,情景与情绪产生的中介是个体的认知评价;2.情绪是多方面的整合过程,涉及主观体验、行为表达、脑生理生化改变等过程;3.情绪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维度也可作为范畴来描述。
情绪可被描述为一系列连续分布的情感反应谱系,其两级分别为正向和负向情感。
情绪的发生过程与人格功能情绪发生的过程模型强调情绪开始于对情绪线索的评价。
当情绪线索受到关注并以一定的方式得到评价时,就引发一组同等的有利于作出适应反应的反应倾向。
这些反应倾向包括体验系统、行为系统和生理系统。
每一系统的反应倾向可以被调节,正是这种调节最终形成了外显情绪。
这其中与人格起着重要作用,部分决定了各个体之间情绪上的差异。
1.情绪的前提与个体差异(1)“直接观点”人为情绪是对特定事件直接的反应;“间接观点”指出引起情绪的前提并不是事件或情境,而是对事件或情境的主观评价;最近研究结果支持两者皆可引发情绪反应;(2)高外向性的个体寻找能提高正面情感的已知社会情境;高攻击的个体会寻找具有同样倾向的他人,因而提高了对抗和伴随的情绪反应;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个体比得分低的个体与他人的争吵更多;——人格所代表的这种认知评价的个体差异在情绪的启动上起着关键作用;2.情绪反应过程与个体差异(1)情绪体验与个体差异:一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易于体验到特定的情绪;例如:神经质及焦虑特质较高的个体易于体验到负性情绪,易于焦虑;外向性较高的个体更多地感受到正性的情绪,对于负性的情绪体验不敏感;(2)情绪表达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行为;例如:外向性和冲动特质比较高的个体会较为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大哭大笑;内向性和严谨性比较明显的个体在情绪表达上则倾向于内敛,较少出现冲动的情绪反应;(3)情绪生理机制的个体差异:情绪的生理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因为个体在自主神经平衡上表现不同。
第七章 人格 心理学概论课件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 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 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 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赡 弱等特质。
深入 • 善于伪装,心知肚明却装作不懂的样子。明明喜欢,也要装作不喜欢。
他们的谎言很容易被人当真。 • 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所以很少耍酒疯。如果很少见地喝高了.就会
有很多人看热闹 • 总会主动表明自己的脾气很臭,虽然其他人并不这样看 • 大部分不会抢风头。就算故意这样做,看起来也很不自然
2020/6/16
• 5. 星象说 • 牧羊座(3月21日—4月20日) • 金牛座(4月21日—5月21日) • 双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 巨蟹座(6月22日—7月23日) • 狮子座(7月24日—8月23日) • 处女座(8月24日—9月23日) • 天秤座(9月24日—10月23日) • 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2日) •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 摩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 • 水瓶座(1月21日——2月19日) • 双鱼座(2月20日—3月20日)
• 4. 血型说 • A型血: • 正面特征:整洁、守法、尽善尽美、声音柔和、衣
着得体、平和。 • 负面特征:挑剔、自私、神秘、悲观、固执、酗酒。 • 适合职业:会计、图书管理、经济学家、小说家、
计算机编程员、休闲专栏作家。 • B 型血: • 正面特征:独立、灵活、正直、敏感,热情、循循
善诱。 • 负面特征:没预见性、轻率、懒惰、急躁、傲慢、
第七章人格之美
献身: 三、献身:人格的壮美升华
真正的献身,永远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一 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们既已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了社会,就毋求什么回报,而这正是献 身的精魂。这正如一位诗人所歌唱的:“我不 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 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既已 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背 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如果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7显然人格的壮美大都因为它充满了献身
第七章
人格之美
人格的力量并不能使我们强过自然的力量,并不能使我 们摆脱肉体的束缚,它不过使我们作为人而感到自豪与 自由。 ——笛卡儿 笛卡儿
孤独: 二、孤独:人格美的深沉体验
2、走出虚假的孤独:无聊 走出虚假的孤独: 人类感情中那些因自卑、烦恼、忧虑、痛苦、 失意、恐惧以及自傲所导致的类似孤独的心境 可以用一个词来规范,这就是无聊。无聊从形 式上看类似于孤独的情感,但正如尼采正确地 指出过的那样,无聊是灵魂的一种可悲的飘忽 和不确定。 至于孤独,永远蕴含着人格最深沉的审美意义。 在孤独的境界中,心灵是确定的。
孤独: 二、孤独:人格美的深沉体验
1、美在孤独中深沉体验 古训曾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 远。”我们理解,其所谓“幽”、“愁”者, 即可理解为孤独,其所谓“广”、“远”者, 则是人格的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 所以,这一古训实质上揭示了孤独对人格美塑 造的一个真谛。
孤独: 二、孤独:人格美的深沉体验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第 4 0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 1982.7)
人格的功能
第二节 人格与健康
二、人格与健康 1. 敌意性 2. 神经质 3. 严谨性 4. 其他 三、人格与健康的交互作用 (一) 人格与健康交互作用具有复杂性 (二) 人格对健康影响的基本机制
3.体质倾向模型 体质倾向模型 (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
model) 认为人格与健康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 关系, 它们更可能因为都受第三变量——遗传素质 的影响而产生联系。体质倾向模型强调人格与健 康之间联系的产生是由生理遗传素质导致的一种“ 附带理解”。
4.疾病行为模型 疾病行为模型 (illness behavior model) 认为
创造力体现了人格特质中力求探索拓展 并能形成“有创造性的”观念与达到预期目的 的人格特质。
(二) 创造力与人格
创造性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特性通常伴随着某 种特有的社会取向。许多创造性个体更可能是内 向的而不是外向的, 一些极端内向的个体可出现退 缩甚至反社会。同时, 创造性个体倾向于表现出高 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常常无条件地拒绝顺从传统 规范而显出一种断然反叛的气质。创造性天才独 有的人格特质使其比普通人表现出更高的患各种 精神障碍的风险。
第三节 人格的社会功能
一、朋友、家庭关系中人格的功能 二、恋爱关系中人格的功能 三、人格与职业
第七章 人格的功能
第一节 一般功能 第二节 人格与健康 第三节 人格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一般功能
一、人格与情绪 情绪 (emotion) 是一种躯体和精神的、
主观与客观的复杂体验, 包括生理唤醒、感 觉、认知过程、行为反应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人格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气质的含义;气质的类型;观察学习与替代强化的含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质;自我实现的途径;常用的人格测验。
二、考核要求1.识记:(1)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2)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3)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质;(4)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1)人格的含义;(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3)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4)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5)“大五”人格因素理论;(6)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7)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知识点讲解一、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
第二,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包括:①稳定的动机;②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③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
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独立性、自信心等。
当然表里不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这种经常性的表里不一本身也是一种统一体,即一种人格特质。
二、人格结构人格结构就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部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
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①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②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③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
显然.某种特质是指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
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2.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表面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根源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
3.艾森克的人格待质理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在卡特尔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找出了更稳定的特质。
他发现这种更稳定的特质就是内一外向和神经质(或神经质倾向,情绪稳定一不稳定),这两种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外倾一稳定、外倾一不稳定、内倾一稳定、内倾一不稳定。
不过后来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种特质,即精神质(或精神病倾向),在此特质上得高分者倾向于自我中心、攻击性、冷漠、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在此特质上得低分者则具有相反的特点,如温柔、体谅。
4.“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理论“大五因素模型”或“五因素模型”:最早是诺曼在对奥尔波特和奥尔波特的特质词汇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构成人格的五个因素,后来又有一些心理学家发表了相似的结论。
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这些特质的称呼不同,但实际内容大同小异。
其中以考斯塔和麦克雷的表述最为著名: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
将这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就是“OCEAN”(海洋),恰好可用来代表“人格的海洋”。
当然,“大五”模型也引起了争论,如有人提出“大七”,但究竟是哪七个因素,不同的研究者说法也不一致。
一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指出,五因素中没有包括评价性的特质,如果将评价性词语也包括进去做因素分析,就发现人格维度是七个而不是五个。
这七个人格维度分别是正价、负价、负情绪性、正情绪性、因袭性、适意性和可靠性。
其中,前两个维度是新的人格维度,其余五个维度依次与上述“大五”模型中的各维度有大致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人格的形成1.遗传的作用(1)艾森克的理论艾森克不仅致力于人格结构的分析,而且试图寻求人格形成的原因。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
他的主要依据是:第一,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第二,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发现了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即内一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第三,对于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都可以进行生理学的解释。
(2)气质艾森克所关注的人格特质主要属于人格的气质层面。
所渭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气质实际上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
气质的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
后来古罗马医生盖伦用这种体液学说来解释气质,认为某种占优势的体液决定一个人的气质。
后人正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气质类型学说。
这种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黏液质的典型特点是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抑郁质的典型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经历暴风骤雨。
2.环境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环境塑造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而不是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遗传特征。
其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3.认知的作用人格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也就是说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人格。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
4.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认知,但孤立地考察某一种因素的作用显然不能对“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复杂的问题获得一个周全的答案,当代的研究趋势是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察。
社会认知理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它试图将以上有关影响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特别注重环境和认知的交互作用。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他发现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斯金纳式的直接强化,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直接的强化,个体也可以学习,一个人借助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也可以从中得到学习。
这颇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的情况。
因此,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如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等,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或模仿而获得的。
班杜拉将这种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
由于观察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所以这种学习也称为社会学习,这种理论就叫做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而不是直接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深化研究观察学习,就会发现从观察到学习之中存在着复杂的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观察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还包括: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就会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这就是自我规范或自我调节。
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他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就是对相应行为的强化,班杜拉称这种强化为自我强化。
因此,人的行为既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但行为又不是两种因素的简单叠加共同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外因、内因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
环境(奖惩)塑造人格,但人也选择和改造环境(行为)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信念、思想、期望等)。
人格只有在这种交互作用中才能得到解释。
由于班杜拉强调发生在人际之间的社会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离不开人的内在的信息加丁.所以班杜拉称自己的理论为社会认知理论。
四、健全人格及其培养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可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性本能(力比多)构成人格动力。
由这种动力促成的行为中,有些是防御机制,诸如压抑、退行、合理化(文饰)、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等等。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
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不应该、合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所以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新生儿就处于这种状态。
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得到,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
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所谓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
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感到焦虑。
因此,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但有的人能使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如一味地放纵本我,或者超我过分地追求完美,都可能导致生活适应的困难,甚至心理失常。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理论中争议最大也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观点就是儿童性欲论,他通过自由联想疗法发现病人回忆起的那些被压抑的童年经验常常与性有关,于是他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
他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