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解读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表解读中国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二十四节气表解读中国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二十四节气表解读中国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念和民族文化符号,它揭示了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些节气以太阳的运行和地球的公转为基准,准确地划分出了四季的起伏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二十四节气的定义、起源和意义等方面来解读中国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一、二十四节气的定义和起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和气候的划分方式,它是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节点,每个节点代表着特定的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

这个划分方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社会,农民们利用观察太阳的高度和位置来预测天气和农事活动。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划分,它承载了中国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深刻内涵和民族情感。

中国人将节气视为文化的宝藏,通过庆祝和活动等方式来弘扬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节气的到来提醒人们关注自然,感受生命的规律和变迁,从而培养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三、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指导着农民们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施肥、收获等工作。

例如,春分是播种的时节;夏至是炎热的季节,也是大量浇灌农田的时候;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冬至是农田休耕的时候。

这种合理安排与节气的紧密联系,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智慧和沉淀。

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立春是中国农历的开始,人们会举行祭祖、守岁等传统活动;清明时节,人们踏青祭扫,缅怀逝去的亲人;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必吃饺子,寓意团圆和长寿。

这些习俗和庆祝活动既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五、节气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成为了绘画、诗词、曲艺等艺术形式的题材和灵感来源。

许多名家大师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节气的理解和致敬,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情感,赋予了节气以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二十四节气精美图表与解读

二十四节气精美图表与解读

二十四节气精美图表与解读TAG:节气图表孟春立春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第一候:东风解冻第二候:蛰虫始振第三候:鱼上冰雨水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第一候:桃始花第二候:食庚鸣第三候:鹰化为鸠仲春惊蛰 3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第一候:獭祭鱼第二候:鸿雁来第三候:草木萌动春分3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0°第一候:玄鸟至第二候:雷乃发声第三候:始电季春清明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第一候:苹始生第二候:鸣鸠扶其羽第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4月19——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第一候:桐始生第二候:田鼠化为第三候:虹始见孟夏立夏5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45°第一候:蝼蝈鸣第二候:蚯蚓出第三候:王瓜生小满5月20——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仲夏芒种6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 75°第一候:螳螂生第二候:鶰始鸣第三候:反舌无声夏至6月21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第一候:鹿角解第二候:蜩始鸣第三候:半夏生季夏小暑 7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 105°第一候:温风至第二候:蟋蟀居辟第三候:鹰乃学习大暑7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第一候:腐草为蠲第二候:土润溽暑第三候:大雨时行孟秋立秋 8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 135°第一候:凉风至第二候:白露降第三候:寒蝉鸣处暑8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 150°第一候:鹰乃祭鸟第二候:天地始肃第三候:禾乃登仲秋白露 9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 165°第一候:鸿雁来第二候:玄鸟归第三候:群鸟养羞秋分9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 180°第一候:雷始收声第二候:蛰虫培户第三候:水始涸季秋寒露 10月8——9日太阳到达黄经: 195 °第一候:鸿雁来宾第二候:雀人大水为蛤第三候:菊有黄华霜降10月23——24日太阳到达黄经: 210°第一候:豺乃祭兽第二候:草木黄落第三候:蛰虫咸俯孟冬立冬 11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 225°第一候:水始冰第二候:地始冻第三候:雉如大水为唇小雪11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 240°第一候:虹藏不见第二候:天气上腾地气下降第三候:闭塞而成冬仲冬大雪 12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 255°第一候:鶡旦不鸣第二候:虎始交第三候:荔挺生冬至12月21——23日太阳到达黄经: 270°第一候:蚯蚓结第二候:麋角解第三候:水泉动季冬小寒1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 285°第一候:雁北向第二候:鹊始巢第三候:雉始雊大寒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 300°第一候:鸡始乳第二候:鸷鸟厉疾第三候: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惊蛰: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二十四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划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划分篇一: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详细精确解读(一)、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廿(nian)(节气的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在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二)、二十四节气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02-06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02-21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03-06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03-21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04-0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04-2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05-06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05-21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06-06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06-21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07-08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07-23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08-08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08-23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2023
PART 04
秋季六节气养生与保健
REPORTING
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气候特点
立秋时,虽然暑气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 柔润食物。
保健建议
此时适宜进行散步、慢跑等轻松运动,以增强体质,抵御秋季疾 病的侵袭。
处暑:暑气结束,天气转凉
气候特点
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天气转凉,早晚温差 增大。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食物, 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保健建议
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同时可适当增加运 动量,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白露:露水出现,天气转寒
01
02
03
气候特点
白露时节,天气转寒,夜 间露水凝结,是全年昼夜 温差最大的节气。
习俗
小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 降温,避免中暑。同时,也有一 些与消夏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吃 藕、晒书画等。
大暑:一年中最热时期
特点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习俗
大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一些与消夏、避暑相关的民俗活动 ,如吃仙草、烧伏香等。此外,在农业方面也有许多与抗旱保墒相关的农事活动。
惊蛰时节,气温继续回升,大 地万物复苏,春耕生产也逐渐 展开。
人们在这个时节会注意防虫防 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过半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 节气,此时昼夜平分 ,春季已经过半。
在春分时节,人们也 会注意调整饮食和作 息,保持身体的阴阳 平衡。

二十四节气精美图表与解读

二十四节气精美图表与解读

二十四节气精美图表与解读导读:孟春立春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第一候:东风解冻第二候:蛰虫始振第三候:鱼上冰雨水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第一候:桃始花第二候:食庚鸣第三候:鹰化为鸠仲春惊蛰3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第一候:獭祭鱼第二候:鸿雁来第三候:草木萌动春分3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0°第一候:玄鸟至第二候:雷乃发声第三候:始电季春清明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第一候:苹始生第二候:鸣鸠扶其羽第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4月19——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第一候:桐始生第二候:田鼠化为第三候:虹始见孟夏立夏5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45°第一候:蝼蝈鸣第二候:蚯蚓出第三候:王瓜生小满5月20——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仲夏芒种6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75°第一候:螳螂生第二候:鶰始鸣第三候:反舌无声夏至6月21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第一候:鹿角解第二候:蜩始鸣第三候:半夏生季夏小暑7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第一候:温风至第二候:蟋蟀居辟第三候:鹰乃学习大暑7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第一候:腐草为蠲第二候:土润溽暑第三候:大雨时行孟秋立秋8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第一候:凉风至第二候:白露降第三候:寒蝉鸣处暑8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第一候:鹰乃祭鸟第二候:天地始肃第三候:禾乃登仲秋白露9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第一候:鸿雁来第二候:玄鸟归第三候:群鸟养羞秋分9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第一候:雷始收声第二候:蛰虫培户第三候:水始涸季秋寒露10月8——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第一候:鸿雁来宾第二候:雀人大水为蛤第三候:菊有黄华霜降10月23——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第一候:豺乃祭兽第二候:草木黄落第三候:蛰虫咸俯孟冬立冬11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第一候:水始冰第二候:地始冻第三候:雉如大水为唇小雪11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第一候:虹藏不见第二候:天气上腾地气下降第三候:闭塞而成冬仲冬大雪12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第一候:鶡旦不鸣第二候:虎始交第三候:荔挺生冬至12月21——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第一候:蚯蚓结第二候:麋角解第三候:水泉动季冬小寒1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第一候:雁北向第二候:鹊始巢第三候:雉始雊大寒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第一候:鸡始乳第二候:鸷鸟厉疾第三候:水泽腹坚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详细精确解读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详细精确解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廿()(节气地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号和号在下半年是每月号和号)(二)、二十四节气立春:每年地月日或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惊蛰:每年地月日或日,指地是冬天蛰伏土中地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地变化都较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分:每年地月日或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清明:每年月日或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每年地月日或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立夏:每年地月日或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小满:每年地月日或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每年地月日或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暑:每年地月日或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大暑:每年地月日或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地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秋:每年地月日或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处暑:每年地月日或日,“处”为结束地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白露:每年地月日或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地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秋分:每年地月日或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霜降:每年地月日或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地农作物危害很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冬:每年月日或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地月日或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大雪: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地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地“三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寒: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大寒:每年地月日或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地时候.(三)、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四)、随着中国历法地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立春:立是开始地意思,立春就是春季地开始.——[最冷冬天个月]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地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地动物.春分:分是平分地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地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地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地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概是农历六月初开始大署:一年中最热地时候.大概是农历六月底结束立秋:秋季地开始.——[最热夏天个月]处暑:处是终止、躲藏地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地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地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地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概是农历腊月初开始大寒:一年中最冷地时候.大概是农历腊月底结束总结:.已经确定:节气地那天,是它所代表地气候地开始日..历法季节划分(中国农历历法)立春——绿色地春天,即将开始;立夏——炎热地夏天,即将开始;立秋——凉爽地秋天,即将开始;立冬——寒冷地冬天,即将开始;.温度季节划分春分——春风和煦、草木变绿地日子,已经开始了;夏至——酷热地夏天,立马开始或者是已经开始了;秋分——秋风萧瑟、天高云淡地日子,已经开始了;冬至——严寒地冬天,立马开始或者是已经开始了;.半年季节划分大暑过完,夏半年过完,气温开始转冷开去;大寒过完,冷半年过完,气温开始重新回暖,开始新地一年.。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系统,在中国的农业活动和
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含义。

比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是万物
复苏的时刻;而清明则是表示要注意清明节的传统时间节点,也代表着要尊重先人的意思。

各个节气之间的顺序和间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气候和自然变化的认知和研究。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部分。

通过对每个节气的仔细观察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时间的敏感和洞察。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但二十四节气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十四节气表解码古老的时间密码揭示人生奥秘

二十四节气表解码古老的时间密码揭示人生奥秘

二十四节气表解码古老的时间密码揭示人生奥秘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时间体系,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每个节点代表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生活习惯。

这个古老的时间密码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们与自然界紧密连接的纽带,揭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奥秘和智慧。

本文将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古老智慧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立春:重新开始,迎接新的希望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在农历历法中,这一天被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立春之时,阳光温暖起来,大地苏醒,植物开始发芽,生命力重新充盈。

我们可以从立春中获得启示,即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雨水:滋润生命,洗涤烦恼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它代表着春天的雨季开始。

在这个时节,大地被雨水滋润,万物焕发生机。

雨水之时,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烦恼与困扰,像雨水一样洗涤内心的尘埃,重拾积极向上的态度。

谷雨:播种希望,追求成长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播种季节。

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忙于耕种,追求丰收的希望。

谷雨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地播下希望的种子,才能获得丰硕的成长。

立夏:万物生长,无限可能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立夏之时,寒冷的气息已经远离,大自然万物开始繁茂生长。

立夏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小满:收获的喜悦,回报的季节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代表着农作物开始成熟的季节。

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收获他们一年的努力。

小满提醒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收获的喜悦将会伴随着我们。

芒种:一种希望的延续,一种希冀的开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到来。

芒种之时,人们开始收割小麦,希望着一个富饶的夏季。

芒种告诉我们,只要心存希望和努力,每个人都能收获丰盈的人生。

夏至:生命的巅峰,饱满的喜悦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它代表着夏季的顶峰。

高中基本能力 二十四节气解读

高中基本能力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科学:二十四节气解读

科学: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时节,按照农民的农事需求进行划分。

这个时间体系,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时间记载方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表这24个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节气按照其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布在每个月中,构成了农历历法的基础,也是古代农民农事生活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古代,人们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来开展不同的活动和习俗。

例如,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明寒冬即将过去,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会祭告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而清明节气,则是民间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虽然已经不再是农事生活的必需工具,但它依然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

人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比如夏至时要吃面食,冰火交融;入伏时要注意防暑保健等等。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间的划分,更体现了中国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庆祝节气,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智慧。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划分体系,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最诗意的解读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最诗意的解读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最诗意的解读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最诗意的解读题记:去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东方人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意思你都清楚吗,立春柳枝条条探芽苞,轻风吹拂催嫩草。

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种春苗秧。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

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

雨水时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

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寻游踏青大地春,插枝辟邪柳絮轻。

中华民间祭祀日,介子传统亦寒食。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细雨淅淅谷物生,野外翠绿时节长。

东村花下等仙子,仙子原来是春娘。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山埂田下,此时秧苗已长大。

藤蔓牵挂胖青瓜,不用王婆大家夸。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计算方法,准确地描绘了一年的轨迹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的季节阶段和气候特征,是人们衡量时间和进行农事活动的基准。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逐一解读: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在立春之后,寒气开始减弱,阳光逐渐增加,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忙于农耕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这个时候,气温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雨增多。

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展农田灌溉的重要时期。

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

在惊蛰之后,阳气进一步增长,天气变暖,春雷开始响起,蛰伏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这个时期有利于农民开始耕作和播种作物。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与黑夜的长度相等。

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盛开和万物的生长,也是农民们大规模种植作物的最佳时机。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

这个节气通常是寒潮过去,气温回升,春光明媚。

清明时节,天气适宜,农田更加适合进行一些农耕活动,人们也会到外出踏青、祭祖、扫墓。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雨水充沛,大地湿润,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个时期丰富的雨水为田间水稻和小麦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时,北半球的夏季正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增加。

农民们开始忙于田间的播种、帮助作物生长。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分时段的方法。

它不仅以天文现象为依据,也与气候、农事等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解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逐渐增长,寒冷的冬天渐渐离去,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

立春的到来预示着农民们开始播种,农耕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雨水渐多,大地开始解冻。

雨水节气常常伴有春雷映衬,反映了春天雨水丰沛的特点。

雨水的到来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库水蓄养,为之后的作物生长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昆虫,大自然进入了一个万物复苏的阶段。

此时春季渐入佳境,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气息,万物开始逐渐苏醒。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节气,在这一天,昼夜的时间相等,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标志着温度逐渐升高。

春分节气是一个重要的农事时节,人们要根据天气温暖情况适时播种,准备迎接新一季的农作物。

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也代表了春天的正式开始。

此时阳光明媚,气温回升,是人们外出游玩、踏青的好时机。

清明节也是祭祖和扫墓的传统节日,人们借此机会缅怀先人,祈福家庭平安。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雨量较大,是农民们收获河湖水利的时机。

同时,谷雨节气也标志着各种谷类作物的成熟,农民们开始丰收的季节。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

此时,阳光直射地面,气温逐渐升高,植物生长迅速。

立夏节气常常与农活息息相关,农民们开始田间种植、施肥等农事活动。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中分节气,表示五谷开始结实,农作物进入了子实器官生长发育的阶段。

此时气温高,降水较少,农民们要加强环境管理,确保作物的生长。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麦类作物开始成熟,稻子叶长出尖芒。

24节气歌的讲解

24节气歌的讲解

24节气歌的讲解一、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huang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个节气表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某个特定时刻的特征。

它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对应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

三、二十四节气歌的解读接下来,我们将以一首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为例,详细解析其韵味所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短短二十八个字,概括了四季的变化以及每个月的气候特征。

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理和生活智慧。

春季的六个节气代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季的六个节气则预示着炎热酷暑的到来;秋季的六个节气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和冷凉的气候;冬季的两个节气则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安排农事活动,养护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实践与应用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应用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实践呢?首先,我们可以关注天气预报,根据不同的节气调整衣食住行等方面。

其次,可以参加一些民俗活动,如清明上坟、重阳登高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纪录片,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

五、结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实践二十四节气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的规律,把握生活的节奏,享受美好的人生。

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大家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和热爱,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时,二十四节气歌所蕴含的智慧也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如何利用节气指导日常生活

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如何利用节气指导日常生活

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如何利用节气指导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将一年划分为24个等长的时间段。

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相关,例如春分、谷雨、立夏等。

通过解读二十四节气表,我们可以利用节气指导日常生活,调节饮食、保持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等。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如何利用节气指导日常生活。

第一、春季节气: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人们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增强抵抗力。

在春季节气中,人体阳气逐渐较旺盛,适合开展一些适量的户外锻炼活动,如晨跑、散步等。

第二、夏季节气:夏季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天是热的季节,此时人们应饮食清淡、多食用水果和蔬菜,以防止中暑和消暑。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此外,午间时刻应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减少外出活动。

第三、秋季节气:秋季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人们应多摄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秋季感冒和传染病的发生。

在秋季节气中,气温逐渐降低,需要适当添加衣物,以免受凉引起不适。

第四、冬季节气:冬季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冬天是寒冷的季节,此时人们应注意保暖,外出时穿着适当厚实的衣物。

饮食上,可以适量增加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来应对寒冷天气带来的身体消耗。

此外,冬季还是传染病多发季节,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控传染病。

通过解读二十四节气表,我们把握了各个节气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行为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

例如,可以在春季节气中充分利用阳气旺盛的特点,积极参与户外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在夏季节气中,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避免中暑与疲劳。

在秋季节气中,注意防止秋季感冒的发生,增强身体免疫力。

在冬季节气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防控传染病。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中国传统医学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相关,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解读。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述在中国传统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分为的24个时段,每个时段大约相隔15天左右。

这些节气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密切相关,标志着一个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开始或结束。

二、二十四节气表的应用在中医学中,二十四节气表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之一。

它将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联系起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调理方法。

1. 调理四季阴阳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医生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春季,正是春分和清明节气,人体阳气逐渐充盈,此时需要增强阳气,通过食疗、按摩等方式来调理健康;而在冬季,正是大雪和冬至节气,人体阴气盛行,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来增加阳气,保持健康。

2. 预防保健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医生能够预测并预防一些常见病、流行病的发生。

例如,在霜降和立冬节气,气温骤降,此时易患感冒、咳嗽等疾病,中医医生可以提前开展预防措施,如适当加强锻炼、用药等,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二十四节气表的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将每个节气与一种阴阳五行属性相对应,这一对应关系反映了节气的特点和其对人体的影响。

1. 阳节气与阴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表,每12个节气中,分别有6个阳节气和6个阴节气。

阳节气具有热、亢奋、充盈的属性,与人体阳气盛行的春夏季节相符合。

而阴节气则具有寒、收敛、退缩的属性,与人体阴气盛行的秋冬季节相符合。

2. 五行属性二十四节气表中每个节气还与五行属性相对应,这与中医的五行学说有关。

例如,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属于“木”属性,表示春季万物生发、丰收;而小满和大暑两个节气属于“火”属性,表示夏季万物盛长、繁茂。

四、结语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解说词

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解说词

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解说词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1、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根据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2、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者中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之后,根据月初、月中日月的运行场所、天气和动植物的成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关系,将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

并且每等分取一个独特的名字,这是二十四节气。

3、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12月纪”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名称,这8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明确划分了一年的4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二、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解读:即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惊蛰: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 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小满: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芒种: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太阳到达黄经7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夏至: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立秋: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处暑: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白露: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日~24日。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霜降: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立冬: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到225度,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小雪: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

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大雪:“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 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太阳黄经达到270度。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小寒: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 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则大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