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水稻 虫害防治

水稻 虫害防治

水稻虫害防治
水稻害虫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稻象甲、稻负泥虫等。

它们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害虫,应采取以下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虫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防治害虫。

3.化学防治:在害虫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4.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色彩、声音等诱杀害虫。

5.综合防治:结合以上防治方法,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实现水稻害虫的有效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水稻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经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加强田间监测,及时掌握害虫发生动态,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水稻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方案

水稻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方案

繁殖
雌性稻飞虱可多次交配, 一生可产卵数千至上万粒 。
迁徙
稻飞虱可随气流进行长距 离迁徙,如褐飞虱可随季 风从南方迁入北方。
02
稻飞虱的危害与影响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01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水稻汁液,导致水稻营养 供给不足,影响正常生长。
02
稻飞虱大量繁殖,形成虫灾,造成水稻成片枯萎, 产量大幅下降。
加强稻飞虱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 能。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和 经验,共同应对稻飞虱等农业害虫的威胁。
THANKS
感谢观看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稻飞虱防控技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和 创新应用。
06
稻飞虱防控的成效评估 与改进
防控成效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稻飞虱的数量减少程度、防 治区域的扩大范围、防治效果的 持续时间等。
评估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随机抽样调查 法和专家评估法等多种方法进行 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
01
稻飞虱大量繁殖,增加农药使用量,对农田生态环境
造成污染。
02
稻飞虱传播病毒,引发其他植物病害,破坏农田生态
平衡。
03
稻飞虱防治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对水源、土壤等环
境造成污染,威胁生态安全。
03
稻飞虱的监测与预警
监测方法
人工调查
定期对稻田进行人工踏查,观察稻飞虱的数量及分布 情况。
灯光诱捕
利用特定波长的灯光诱捕稻飞虱,统计诱捕数量,了 解稻飞虱种群动态。
化学防治
科学用药
01
选择合适的药剂,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减少对环境和天敌的负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水稻稻飞虱属于半翅目昆虫,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稻谷汲吸植物汁液为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主要在水稻苗期和拔节期发生较为严重,这两个时期是水稻稻飞虱的危害高峰期。

水稻稻飞虱喜欢在植株的下部或者中部汲吸植物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水稻死亡。

水稻稻飞虱还会分泌一种叫做“稻飞虱素”的物质,会诱导水稻产生褐飞虱素,导致水稻叶片变黄、卷曲,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水稻稻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来为生,造成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

特别是在水稻的苗期和拔节期,水稻植株生长迅速,如果受到稻飞虱的危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不良,长势减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水稻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稻飞虱在寄主植物之间传播病毒病害,使得水稻遭受病毒病害的风险增加。

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主要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几种方式。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在水稻生产中,可以选择适宜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放入水稻田中,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减轻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一些寄生性昆虫对水稻稻飞虱的幼虫和蛹期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一些对水稻稻飞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水稻稻飞虱。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水稻稻飞虱防治的农药,可以通过喷洒或者灌溉的方式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

耒阳市2000—2022_年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特点及防控策略

耒阳市2000—2022_年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特点及防控策略

引用格式:罗 琼,谷云勇,李志坚,等. 耒阳市2000—2022年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特点及防控策略[J]. 湖南农业科学,2023(7):77-81. DOI:DOI:10.16498/ki.hnnykx.2023.007.015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总面积为264 860 hm2,总人口为137.8万人,常住人口为112.4万人,辖24个乡镇、6个街道、380个行政村(居)。

全市耕地面积为58 303.9 hm2,旱土面积为12 527 hm2,水田面积为45 574.44 hm2,水浇地面积为202.46 hm2。

水稻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为68 000 hm2。

稻飞虱是耒阳市2000—2022年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特点及防控策略罗 琼1,谷云勇2,李志坚3,邓小利4(1. 耒阳市灶市街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耒阳 421899;2. 耒阳市农业农村局,湖南耒阳 421800;3. 耒阳市遥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耒阳 421849;4. 耒阳市南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耒阳 421834)摘 要:通过分析2000—2022年耒阳市稻飞虱的发生高峰期以及测报灯诱捕稻飞虱成虫高峰期与田间调查稻飞虱若虫高峰期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耒阳市稻飞虱的发生规律。

研究表明,总23 a间耒阳市测报灯诱捕稻飞虱成虫每年3月10到9月20日有5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中旬,但后13 a稻飞虱的成虫高峰不如前10 a的高峰明显,成虫数量从6月到9月一直偏高;测报灯诱捕稻飞虱成虫高峰期出现后13~18 d就出现若虫高峰期,2种高峰期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获得的5个经由测报灯诱捕稻飞虱成虫高峰期起始日期预测若虫高峰期起始日期的回归方程,经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因此,提出耒阳市稻飞虱的优化防控策略建议:加强预测预报,将测报灯诱捕稻飞虱成虫高峰期出现后15~16 d预测为若虫高峰期的起始日期,同时运用回归方程预测若虫高峰期;分别针对早稻和中晚稻稻飞虱科学使用药剂;采用生态调控、农艺技术、昆虫信息素诱控和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控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具有吸汁口器,对水稻植株的吸食会导致茎秆、叶片变黄、萎缩,严重时会死亡。

此外,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1.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稻飞虱的寿命大约为25天左右,可每天产卵2~3千个。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4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成虫和幼虫都以水稻植株的汁液为食,主要聚集在水稻植株的叶背面和叶鞘内,钻进叶鞘内发育和繁殖。

幼虫和成虫对阴湿环境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水稻田中间或稍阴处。

2.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会导致叶片、茎秆变黄、萎缩,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2)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会给水稻产生更大的危害。

(3)稻飞虱密度过多,会对吸收光照、养分分配、水分平衡,甚至影响水稻的花药发育、授粉和结实等产生影响。

(4)稻飞虱种群的爆发,会对水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3.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1)建立有机体系加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栽培的整体环境。

选择纯露种、优质种子;在种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减轻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2)建立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引入昆虫、红蜘蛛等天敌,对稻飞虱进行有效压制。

(3)加强田间管理和监测增加稻飞虱的监测,学会辨认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提高田间施肥技术、科学灌溉,减少腐殖质流失与物质代谢不足的情况。

(4)杀虫剂防治为有效防治稻飞虱,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杀虫剂也会造成其他敌害生物的死亡,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4. 结论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采用综合防治的全面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并加强田间巡视和监测,对于稻飞虱的早期发现和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氨氮、硬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灌砂、灌水、施肥等过多的农业操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红河县稻飞虱的发生与应急防治对策研究

红河县稻飞虱的发生与应急防治对策研究

红河县稻飞虱的发生与应急防治对策研究前言稻飞虱是我县的主要害虫,与前年相比,2011年我县稻飞虱灯下百头虫蜂提前5d,为4月18日,虫量为198头,2010年为4月23日,灯下虫量为131头;但千头虫蜂与去年基本一致,2011年为5月22日,灯下虫量达1254头,2010年为5月20日,虫量为1320头。

为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迁移性害虫稻飞虱,现将我县2011年关于稻飞虱发生和防治工作开展的有关情况作个总结介绍,如何运对突发性、灾害性害虫开展有效的防治,以供大家参考。

一、稻飞虱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为害性稻飞虱是我县历年来水稻上的一个主要害虫,也是我县两个迁飞性重要害虫之一,其在我县的农业生产中影响较大、危害较重,是我县粮食生产上的一大主要专一性害虫,其只危害水稻,不危害其它作物。

我县主要以白背飞虱为主。

通过对田间进行越冬调查和对历年多年历史资料调查及查阅分析,稻飞虱在我县低热河谷地区有少量越冬现象,经多年从12月25日至次年1月20日前对稻桩和落粒自生稻进行越冬调查,平均每平方米越冬稻飞虱为1.5~2头,全县越冬面积在200亩左右,全县稻飞虱以外来虫源为主,本地虫源占有很少的比例,属于一个外来虫源。

近年来,稻飞虱在我县年平均发生面积在7.85万亩左右,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1.42万亩的68.74%,造成的损失在97.5万kg左右,是我县水稻主要二、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稻飞虱在我县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县地理位置正好处于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交际处,是稻飞虱由外国进入我省、我国的前哨和迁移路线必经之地,我县正处于西南季风吹入我国的前沿哨所,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每年稻飞虱都要从东南亚等国家最先进入我县。

其次,东南亚眉公河次区域经济地区由于是水稻盛产区,且一年种植多熟,是世界主产和出口大米的主要地区,为稻飞虱越冬提供了栖息环境。

每年4月底5月初正是东南亚各国收获水稻的季节,而此时正是我县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栽至大田时期,有丰富的水稻作为稻飞虱的食料,为稻飞虱的迁入发生为害提供了食物和环境。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就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水稻为食,对稻米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危害。

稻飞虱是种嗜食性强的害虫,以水稻的嫩叶、嫩梗为食,进食后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稻飞虱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和种植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稻飞虱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关。

稻飞虱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气温在25-30℃左右为害虫繁殖的最佳温度范围。

降雨和湿度也是稻飞虱繁殖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稻飞虱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种植管理也是稻飞虱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合理的种植密度、缺乏灌溉和施肥管理等,都可能导致稻飞虱的大面积爆发。

连续种植水稻也容易造成稻飞虱的滋生和暴发。

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

针对稻飞虱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选择抗虫性较好的水稻品种。

通过选育和引进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加强田间管理和水稻生态系统的调控。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保持田间环境的卫生,避免过度施肥和使用农药等措施,对稻飞虱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稻飞虱和其危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进行人工捕捉等。

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来控制稻飞虱的发生。

如引入天敌和天敌微生物进行防治,推广生物灭虫剂的使用等。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可持续性等优点,对稻飞虱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有较大危害的害虫,其发生与气候、环境和种植管理等有关。

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和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稻飞虱防治标准

稻飞虱防治标准

稻飞虱防治标准稻飞虱是稻田中最为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稻谷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遏制稻飞虱的危害,减少农作物损失,农业专家总结出了一套稻飞虱防治的标准。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稻飞虱防治的标准。

一、田间病虫害综合防治1. 清田净地。

在水稻生长前期,进行田间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第一步就是清田净地,及时清除杂草和残留茬。

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和虫栖息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3. 合理配水。

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和病虫害发生特点,科学合理配水,控制水位,减少虫害滋生和繁殖的环境。

4. 清除生病植株。

如发现有病虫害或虫危害苗期较重的植株,及时清除,避免病虫害的持续传播和扩散。

二、飞虱防治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防止虫害进一步扩散。

2. 综合防治。

通过调整田间环境,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增强植株的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减少虫害的发生和繁殖。

3. 均衡施药。

对于没有条件实行真菌杀虫剂的地方,可采用手工进行施药,每亩稻田每次施药20克石硫合剂。

在有条件实行化学防治的地方,要选择安全有效的杀虫剂,科学掌握药剂的浓度和药剂使用量,不要滥用农药。

4. 经常观察。

农民在日常的耕作中要经常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和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避免危害进一步扩大。

三、稻飞虱防治技术措施1. 化学防治(1)预防性喷药。

在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预防性喷药,可选用10%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每亩稻田喷药剂量为100~150克。

(2)剧毒药剂不可滥用。

稻飞虱较易产生抗药性,不可滥用剧毒药剂,应选择新型广谱杀虫剂,如噻虫嗪等。

(3)与杂草同时防治。

杂草是稻飞虱的滋生源和避暑地,对于有大量杂草的稻田,喷药时应加强杂草的灭除。

2. 生物防治(1)鸟类。

一些鸟类如喜鹊、黄鹂等以稻飞虱为食物,可以通过在稻田周围建设鸟巢或人工投喂鸟类食物,吸引鸟类来吃飞虱。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 本文介绍了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稻飞虱特征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88-02一、发生特点1.生活习性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上梅乡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

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喜阴湿,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上产卵和取食。

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

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

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湿(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

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2.稻飞虱的形态特征2.1褐飞虱2.1.1成虫有长、短2种翅型。

长翅型连翅体长3.8~4.8mm,短翅型体长3.5~4.0mm。

体黄褐或褐色至深褐色,具油状光泽。

头顶褐色,近方形,前缘向前突出较小。

中胸背板褐色。

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

2.1.2卵长约1mm,宽0.2mm。

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紧密排成1列。

卵粒香蕉形,较弯,卵帽顶端圆弧,稍露出产卵痕。

2.1.3若虫分5龄。

1龄体长1.1mm左右,体黄白或灰褐色,腹部背面有一倒“凸”形白斑,无翅芽。

2龄体长1.5 mm左右,体淡黄至灰褐色,腹背倒“凸”形斑不清晰,翅芽不明显。

3龄体长2.0mm左右,黄褐至暗褐色,腹部第三、四节背面各有1对“山”字形蜡白斑,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不到后胸后缘。

4龄体长2.4mm 左右,体褐色,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水稻稻飞虱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30℃,湿度在70%以上,所以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较为严重。

2. 环境因素:水稻稻飞虱的卵、若虫和成虫多数分布在水稻的上部,例如叶片的背面、叶柄等位置。

而生长期较长的水稻,特别是秧米,则是水稻稻飞虱幼虫的主要食物源,这也是水稻稻飞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3. 水稻种植结构:在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地区,水稻稻飞虱易于发生大规模的爆发,因为连片种植容易形成虫源。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吸食植物汁液:水稻稻飞虱以水稻的嫩叶、嫩茎等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使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折、叶片卷曲等现象。

2.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的还常常携带稻瘟病毒、黄矮病毒等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给植株,造成水稻病毒病的流行。

3. 形成“虫害三重底”: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过程中,还会分泌一种称为“透明质酸”的高分子物质,使水稻叶片上的露珠不易蒸发,为黑胃蜂等其他有益昆虫提供生存条件。

1. 春季发生规律:在春季,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天气逐渐转暖,水稻稻飞虱开始大规模孵化,成虫飞行能力增强,易形成大规模的迁飞和散布。

2. 夏季发生规律:在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水稻生长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卵和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由于水稻叶面积增大,又会加强水稻稻飞虱的繁殖能力。

3. 秋季发生规律: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稻生长逐渐减缓,水稻稻飞虱也会相应减少繁殖和迁飞,但是已经大规模爆发的水稻稻飞虱在秋季还会持续危害水稻田地。

四、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自然天敌或培育有益昆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在水稻田地中种植苏丹草、薹草等能够为黑胃蜂等天敌提供生存栖息地的植物,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 通过对涟水县2000年以来褐飞虱发生资料的分析,2005年以来七(4)代水稻褐飞虱连续偏重发生,剖析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水稻生育期推迟、暖秋气候、防治质量下降等因素,并提出压前控后、科学用药、注重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等防治对策。

[关键词] 褐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涟水县地处江苏省淮北地区,常年稻麦两熟,水稻种植面积76万亩,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中褐飞虱为害最为严重。

2005年以来七(4)代褐飞虱发生较重,在9月20日前后,部分田块出现不同点、片、“冒穿”的严重为害症状。

通过对近年来涟水县褐飞虱发生情况的分析,总结出七(4)代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发生概况及特点1.迁入虫量高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在水稻中后期(即8月中下旬),如大量迁入加上原本地虫源,即可造成大发生。

2006年、2007年8月下旬褐飞虱迁入量高,造成田间虫量多,发生重。

2.重发生年度增多2000年以来,涟水县粳稻面积不断扩大,褐飞虱有2年大发生(2006年、2007年),2年中等发生(2005年、2008年),2009—2011年由于迁入虫量少,2、3代虫量很低,4代发生也很轻,但在2006年、2007年,3代中等偏重发生、4代大发生;2005年、2008年3代中等偏轻,4代中等偏重发生。

3.为害期推迟2005年以前,为害时段一般为8月下旬前后,为本地发生的第3代。

2005年以来,3代褐飞虱成虫滞留增多,4代发生明显重于3代,9月中下旬出现“冒穿”,9月下旬田间虫量仍呈上升趋势,为害时间持续到10月中旬。

4.为害损失较重2005年以来,4代发生数量增多,此时水稻处于生长后期,直接影响水稻的灌浆结实,造成水稻减产。

从2005—2008年的情况看,9月底田间虫量仍然偏高,超过3000头/百穴,面积占粳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25%、8.75%、7.5%、1.25%,这些田块一般产量损失在2~4成,严重受害的“冒穿”田块,每年在50亩以上,产量损失在5~8成,甚至失收。

黄岩稻区稻飞虱防控措施

黄岩稻区稻飞虱防控措施

黄岩稻区稻飞虱防控措施摘要:为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稻飞虱的生物学特性,以选择较松散型水稻品种、设计合理的种植密度、药剂浸种、平衡施肥和水浆管理等健身栽培技术,以及按照防治指标开展化学农药防治,把好“五关”,既防治了稻飞虱,又有效控制了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稻飞虱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

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南向北迁飞,在秋季又从北向南回迁),趋光性,且喜趋嫩绿。

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严重的常造成大片水稻枯黄倒伏,甚至造成颗粒无收,对产量影响极大,其中灰飞虱与白背飞虱还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凝似黑条矮缩病的传播媒介。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提出了把好“五关”的防治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健身栽培关(1)品种选择关,因稻飞虱欢迎在株型紧扣、密实、群体间比较荫蔽、田间长期积水的田块繁殖危害。

因此选择种植品种是关健,如松散型或半松散型的品种有甬优538和甬优12,此品种有利于稻飞虱防治。

(2)秧田播种关1)目前主栽的甬优12和甬优538品种最适少苗移栽,秧令掌握在15~17 d,保证在无霜期内完成整个生长期。

2)催芽后药剂拌种,用35%丁硫克百威(拌得乐)或35%稻拌成10 g,拌种前必须保持谷种表面湿润,并来回翻动拌匀,然后播种,播后保持秧畈湿润,可驱雀和防治稻蓟马、稻飞虱。

2 平衡施肥关稻飞虱危害轻重跟施肥有直接关系,施肥要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使用。

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以上,氮∶磷∶钾分别为1∶0.5∶1。

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与防控策略

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与防控策略

体 内水 分和养 分输 导 。虫量 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基 部变 黑,水稻瘫痪倒伏 ,俗称 “ 冒穿 ”、 “ 虱烧 ”、
“ 透天 ”等 。
2 . 2问接 危害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 褐飞虱产 卵时刺伤 稻株 茎叶组织 , 形成大量伤 口, 促使水分 由刺伤 点向外散失 。同时输 导组织被破坏 ,
关 。气温 、降水 、湿度均对褐飞虱 的迁入 、繁殖 、存 活有影 响,天气 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褐 飞虱对
. , J 皇謇 蠡 信囊2 0 1 3 . 2
综 合 防 治
4■ 邋 l
. , J 童j 簪疗 信囊
年在 试验 过程 中发 现 ,用 1 0 %吡虫 啉 防治褐 飞虱表 现高 抗水平 , 田间防 效上表现 明显 ,2 0 0 2 年 1 5 g / 亩 1 4 d的防 效达 9 9 %以上;2 0 1 0 年3 0 g /亩 1 4 d的 防效 约7 0 %~ 7 5 ;用 8 0 %敌敌 畏 防治 褐 飞 虱 ,持效 期短 ,还 会 杀死 蜘蛛 和 黑肩 绿盲 蝽 等褐 飞虱 天 敌, 使褐 飞虱在 田间 加重 发 生,在 用 药后 2 8 d出现 负 防 效 ,即褐 飞虱 的发生 程度 比不用 药 的还 重。在 试验 中证 实 对褐 飞 虱 防效较 理 想 的药剂 有 :1 0 %烯 啶虫 胺水 剂 2 0~ 4 0 g / 亩 速 效 性和 持 效 性均 较 好 ,药后 1 d 速 效性 可达 7 6 %~ 8 0 %,药 后 1 4 d的 持 效性 达 9 0 % 以上 ;2 5 %吡 蚜 酮可 湿 性 粉 剂 l 8~ 2 4 g / 亩 速 效性 差 ,持 效 性 好 ,药后 1 d速 效 性 5 0 %~ 6 0 %, 药后 1 4 d的持 效性 9 0 %以上 ;2 5 %噻 嗪酮 可湿 性粉 剂3 0~ 4 0 g / 亩 速 效性 差,7 d的持效 性好 ,药后 1 d

稻飞虱的研究

稻飞虱的研究

1作者简介 罗守进(1960- ),女,安徽合肥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业信息研究和编辑工作,E-mail: Luoshoujin@。

 收稿日期 2011-08-25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属同翅目(Homoptera )飞虱科(Delphacidae ),俗名火蠓虫、白蚊、稻虱 稻浮尘子、火蜢子、厌虫、蚰虫、秧猛猛等。

主要种类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稻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稻飞虱为害经历了从局部稻区到整个稻区的演变过程。

为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由于稻飞虱体型小、迁飞繁殖力强、栖息荫蔽等特性,如遇田间适宜生境,易造成突发和爆发,猖獗发生时,每丛水稻上的虫口达3 000余头,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1 稻飞虱分布及为害对象褐飞虱在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白背飞虱分布范围大体相同,以长江流域发生较多。

这两种飞虱还分布于日本、朝鲜、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等地区。

灰飞虱则以华北、华东和华中稻区发生较多,也见于日本、朝鲜等地区。

3种稻飞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殖。

褐飞虱仅在稻类上发生,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则除水稻外,还取食小麦、高粱、玉米等其他作物。

1.1 褐飞虱1.1.1 分布 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

广泛分布于印度、朝鲜、日本、菲律宾、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尤其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自治区)发生量大。

1.1.2 为害作物 食性专一,只为害水稻、野生稻等稻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摘要】水稻稻飞虱是水稻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本文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对水稻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水稻稻飞虱主要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出现,通过吸取水稻汁液对植株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是当前常用的防治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合防治策略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结合应当被提倡。

本文还对水稻稻飞虱的综合防治策略、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通过综合各种防治手段,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未来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为水稻生产提供更科学的保障。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发生、防治、危害、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策略、产量、质量、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水稻生长期间对水稻产生危害。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为食,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时甚至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

及时有效地控制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稻生长季节,水稻稻飞虱易发生并且繁殖迅速。

气温偏高、湿度大、气候潮湿的条件下,水稻稻飞虱更容易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控制水稻稻飞虱,在实践中不仅需要依靠化学防治手段,还需要结合生物防治方法,从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水稻稻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同时也需要关注水稻产量和质量受到水稻稻飞虱危害的具体表现,探索更加精准的防控措施。

水稻稻飞虱的综合防治策略对于保护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水稻上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

临沧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临沧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损失 2 %— 4 %, 重 时颗 粒无 收 。 O 0 严 20 0 7年 我 市 同全 省一 样 , 白背 飞 虱 爆 发 , 当年 稻 飞 虱发 生 4 .3万 亩 ,发生 程 度 4级 ,属 大发 生 7 2
20 0 8年 市 站 监 测 白背 飞 虱 4月 1 日始 见 , 0 虫
的 31 。如市 站 7月 1 .倍 6日定点调 查 田块最 高 百丛 虫量 为 4 8头 , 1 7月 3 0日调查 同一块 田,虫量 竟 上
升达 2 4 4 6头 / 百丛 。
病 害 , 泄物 常 导致 霉 菌 滋 生 , 响水 稻 光 合 作 用 , 排 影 严重 的稻株 干枯 , 俗称 “ 黄 ”“ 塘 ” 落 、落 。可 导致 产量
是 5月 1 5日虫量 1 7 。 飞虱 灯下 5月 1 7 0头 褐 3日始 见 ,比上 年迟 1 ,至 1 l天 0月 3 1日,累计 诱 虫 量
虫群 集 于稻丛 下部 刺 吸水 稻汁液 ,雌虫 产 卵时用 产
卵 器刺 破 叶鞘 和叶 片 ,导致水 稻 失水 变黄 容 易感染
33 11头 , 比去 年 同期 多 22 头 , 虫 量 是 去年 同期 19 诱

2 . 2寄主植 物 多样 , 有利 大发 生
白背 飞 虱寄 主植 物 除 水稻 外 , 有 大麦 、 麦 、 还 小
玉米 、 甘蔗 、 茅草 、早熟 禾 、 氏禾 等 。 李 临沧 市立体农
业 突 出 , 、 、 稻均 有种 植 , 插 节令 参 差不 齐 。 早 中 晚 载 加 上杂 交稻种 植 面积 的扩 大 , 高水 肥栽 培等 因素 , 为 稻 飞 虱提供 丰 富食 料 , 加快 了该虫 的繁殖 生长 。
20 0 7年 , 市植 保 站监 i 白背 飞 虱 , 贝 4 白背 飞虱 灯

2007年防城港市早稻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07年防城港市早稻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好的药剂或药剂组合。 32 农 户对 稻 飞虱 的防治 只是 重后 ,放 松 了前控 , . 致使水 稻后期 田间稻 飞虱 累积量 增大 ,防治难度加
大, 甚至暴发成灾。防治稻飞虱应注重压前控后的
防治 策略 。
33 防治 稻 飞 虱 农 户 往 往 只 是 注 重 药 剂 的用 量 , . 未重 视药液 量 ,药液施 用 量偏少 ,加上普 遍还是使 用工农 1 手动 喷 雾 器 ,雾 化 性能 差 ,喷药 难均 6型 匀 ,靶 标着 药量 少 ,防效 下降 。施药技术 和推广使 用新 型喷药 器械 需加 强 。 3 4 病 虫 防治信 息 的管 理 不 规 范 ,农 药经 营 者擅 .
收稿 日期 :2 0 10 0 71.7
[ 作者简介 :孙祖雄 (9 1 ,男 ,广西东兰县人 ,在职研究 生。 17 一) ]
然 很难压低 虫 口基 数 。 2 3 易感 虫 的常规 优 质 稻 种 植 面 积扩 大 ,对 稻 飞 . 虱暴发 有利 近年来 ,永福 县桂 花粘 、美 香粘 等 常规优 质稻
繁殖期拉长 ,发生代数增多 ,后期田间荫蔽、高温 多湿 ,为 害虫提 供 丰 富 的食 料 及 繁 殖 时 间 、空 间 。
据 5月 2 -2 0 2日对 永 福 镇 的南 雄 村 和堡 里 乡 的波 塘村 的早 稻 田调 查 ,抛 栽 后 还 从 未 施 用 过 农 药 的
飞虱的效果 已不理想 ,褐飞虱对其 的抗药性 已增 强 ,已不宜再推广使用。防治褐飞虱急需筛选效果
了最佳 防治 时期 。
县 早稻 的 5 %,部分 乡镇 已达 7 % 以上 。常 规 优 3 0
质品种的种植,其生理生化条件对 稻飞虱极有利, 抗性 减弱 。 同时优 质稻 生育期 较 长 ,稻 飞虱在 田间

水稻稻飞虱的为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为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为害与防治方法稻飞虱是为害水稻最为主要的害虫之一,它的发生和气温、降水、二氧化碳、环境因子的变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影响的因素不同,所以在为害的防治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不做好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就会给水稻的收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大约一半人口的主食,在这个世界上大约有7.5亿的人民都是以稻米为生的,而且稻米的消费者还在以每年约五百万的人口数递增。

除此之外,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水稻耕作还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习惯,稻米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能解决粮食问题之外,还包含着更多的精神文化。

由此可见水稻生产的安全问题也是全世界人民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近几年来水稻稻飞虱却对水稻的生产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威胁,这是我们都不愿意见到的问题,但是既然已经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了,我们也应该尽量的去解决它。

因此本文主要会着重于对水稻稻飞虱的为害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希望可以尽早的解决水稻稻飞虱问题,让水稻产量得到提高。

标签:水稻;稻飞虱;为害;防治稻飞虱为害水稻的种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为害轻者,稻株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千粒重;为害重时,受害组织坏死,生长受阻,叶黄株矮,甚至苗死、秆烂而倒伏。

水稻严重被害后,成片枯死,群众称为“黄塘”、“火烧”、“通火”等。

一、为害特点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液,造成水稻植株碳氮失调,干扰光合作用产物的正常分配,导致输送到根系的光合作用产物减少扰乱根系的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老。

稻飞虱是群居性的,一旦发生危害数量都特别多。

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刺吸危害;产卵危害;间接危害。

1.直接刺吸危害稻飞虱的成虫及若虫都群集在稻丛的基部,通过口器刺吸茎叶的汁液,消耗植株储备的养分。

使得营养累积不足,谷粒不饱满,空瘪谷率增加。

同时,害虫分泌的凝固性唾液还能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的输导组织活动。

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瘫痪倒伏、落塘枯死,称为“冒穿”“穿顶”。

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特点是:迁入早、迁入峰次多、发生为害前轻后重,防治难。

防治方案上以水稻抛秧后15天,用噻嗪酮防治;分蘖盛期用噻虫胺防治;破口期用吡蚜酮防治的策略较为适宜。

标签: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防治方案水稻稻飞虱是湛江市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发生为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为各类害虫之首。

在湛江市,水稻生长前期发生的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农民使用烟碱类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进行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控制白背灰虱的发生为害。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生为害的主要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烟碱类农药对褐飞虱基本无效(有无根据,参考文献之类的?),由于农民不了解这一情况,同样按照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白背飞虱的办法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造成水稻“穿顶”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水稻生长中后期稻飞虱难以防治的问题,农民反映十分强烈,迫切需要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握调查,湛江市稻飞虱发生特点为迁入早、迁入峰次多、为害重、防治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较少大面积发生成灾,但八十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上升,发生面积扩大,为害损失增大。

我市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是迁飞性害虫迁入我国的第一站,稻飞虱的发生为害与其它水稻区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探讨湛江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以及筛选综合防治的方案,对指导做好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特别是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工作具有主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经过近三年来的观察与试验,我们认为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程度主要与迁入时期、迁入峰次和迁入量有关,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则发生严重,反之则发生轻。

主要防控技术为:在做好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应做好水稻分蘖盛期和破口期这两个关键生育期的化学防治工作。

使用药剂主要为吡蚜酮和噻虫胺,特别是破口期,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 生活习性 (1)2 发生地点及因素 (2)2.1 分布区域 (2)2.2 发生世代 (2)2.2 流行因素 (2)2.2.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 (2)2.2.2 气候因素的影响 (2)2.2.3 栽培制度 (2)2.2.4 品种布局 (2)2.2.5 水稻生育期 (2)2.2.6 栽培技术与管理 (2)3 危害特点 (3)3.1 直接刺吸危害 (3)3.2 产卵危害 (3)3.3 间接危害 (3)4 防控措施 (3)4.1 防治指标 (3)4.2 农业防治 (3)4.2.1 冬季结合积肥 (3)4.2.2 合理搭配水稻品种 (3)4.2.3 加强肥水管理 (3)4.3 人工和生物防治 (3)4.4 化学防治 (4)4.4.1 防治时期 (4)4.4.2 用药方法 (4)4.4.3 防治试验 (4)4.4.4 注意事项 (5)5结论 (5)参考文献 (5)致谢 (5)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生物与科技系,怀化 418000)摘要: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称蜒虫、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

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措施:稻飞虱药剂防治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1 生活习性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

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气候有利其生存。

褐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经7天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天即死亡。

耐饥力也差,老龄若虫经3~5天、成虫经3~6天即饿死。

食料条件适宜程度,对褐飞虱发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变化都有影响。

在单、双季稻混栽或双、三季稻混栽条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扬花期适宜的营养条件,促使大量繁殖。

中、迟熟、宽叶、矮秆品种的性状易构成有利褐飞虱繁殖的生境。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 15 ~30℃下正常生存。

要求相对湿度80~90%。

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易引起大发生。

在华中稻区,迟熟早稻常易受害。

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夏季高温则对其发育不利,华北地区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发生。

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产卵和取食。

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

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到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

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温(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

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2 发生地点及因素2.1 分布区域褐飞虱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

白背飞虱分布范围大体相同,以长江流域发生较多。

这两种飞虱还分布于日本、朝鲜、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

灰飞虱以华北、华东和华中稻区发生较多;也见于日本、朝鲜。

2.2 发生世代褐飞虱、白背飞虱一年都发生6代,第一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中旬,第三代7月上中旬,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六代10月上旬。

越冬卵于3月上旬到4月中旬孵化,若虫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1代左右,5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迁入早稻田产卵,并在早稻田繁殖2至3代;5月底至6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先后盛发,并且出现短翅型成虫,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除一部分迁入一季稻中、晚田产卵繁殖外,大部分仍留在早稻田中产卵繁殖;6月下旬到7月中旬第三代若虫盛发,虫口密度很大,往往给早稻造成危害。

7月中旬以后,由于早稻黄熟,成虫继续转移到二晚田产卵,8月中旬下第四代若虫盛发,9月上中旬出现大量的短翅型成虫;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由于二晚孕穗抽穗和灌浆,第五代若虫盛发,发生量也很大危害很严重;在秋雨较多的年代,10中旬晚稻能出现第六代若虫,继续造成晚稻死稿倒伏。

2.2 流行因素2.2.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稻飞虱的起飞时主动的,迁移是被动的,降落也是被动的,起飞时间多在傍晚或天亮前,迁移是随风漂流,当遇锋雨则下降,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则发生量大。

2.2.2 气候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易引起暴发,褐飞虱适宜温度为26~28℃、20℃以下或30℃以上对其发育不利至33℃时产卵减少,卵化率低,若虫死亡率高,白背飞虱适宜范围较宽,在15~30℃都能良好发育。

因此,白背飞虱迁入稻田比褐飞虱早,常在天气炎热的7~8月份发生严重,二褐飞虱主要以9~10月份发生较多。

高温高湿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气候利于褐飞虱的发生,这是长沙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的主要原因。

2.2.3 栽培制度在纯双季稻区,晚稻虫源是主要来自早稻中、迟熟品种,在混栽区,晚稻虫源来自中、迟熟早稻、一季稻,而多数来自晚稻,故混栽区比纯双季较重。

2.2.4 品种布局早熟品种发生较轻,中、迟熟品种发生较重。

2.2.5 水稻生育期整个生育都适应其生存,但适宜的是孕穗期,虫量最多的生育期是乳熟至黄熟期。

2.2.6 栽培技术与管理一般早栽田虫量,晚栽田虫量少,主要是因为飞虱迁入后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早栽早期虫量较多,造成后期虫量也多。

长期灌水田虫量多,适当晒田的田虫量较少,主要是长期灌水田田间湿度大,禾苗生长不整齐而造成虫量多。

3 危害特点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一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

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液,造成水稻植株碳氮失调,干扰光合作用产物的正常分配,导致输送到根系的光合产物减少,扰乱根系的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老。

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3.1 直接刺吸危害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使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秕谷率增加,褐飞虱刺吸时分泌的凝固性唾液还能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输导。

虫量多、受害重时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倒伏枯死,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

3.2 产卵危害飞虱产卵时刺伤水稻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份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同化作用减弱,加速稻株瘫痪。

3.3 间接危害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还可以传播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

飞虱为害时造成大量伤口,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危害.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容易招致煤烟病的滋生,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取食,增加产卵量。

4 防控措施防治稻飞虱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键时间用药防治,控制后期大发生。

4.1 防治指标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查5丛水稻,调查稻飞虱数量,药剂防治指标:分蘖期每丛水稻5只以上,孕穗期每丛水稻10只以上,齐穗期和齐穗以后每丛15只以上。

4.2 农业防治4.2.1 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圹边、圳边等地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4.2.2 合理搭配水稻品种同一品种,应集中连片种植,减少品种插花。

缩少一晚和迟熟早、晚稻的面积,减少过渡桥梁田。

4.2.3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用水,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可以减少稻飞虱的发生。

4.3 人工和生物防治(1)结合防治水稻螟虫、卷叶虫、开展点灯灭虫和设置诱杀田。

(2)保护青蛙和寄生天敌,捕食害虫。

根据稻飞虱集中为害基部的特点,可进行稻田养鸭防治,采用稻鸭共栖的形式,进行稻飞虱防治。

每亩在稻飞虱迁飞来到之时,不定期或定期将鸭子放在田中,利用鸭子捉虫。

通过实践,每亩稻田放20—25只鸭子,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前期赶入田中,有力地防治稻飞虱的为害,并增加了稻田的通气性,还能兼治稻纵卷叶螟。

(3)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等,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4.4 化学防治4.4.1 防治时期早稻抽穗灌浆期,是第三代稻飞虱猖獗发生期,特别是迟熟早稻和一季中,晚稻容易集中受害,造成倒伏,是重点进行防治。

晚稻抽穗灌浆期是第5~6代稻飞虱的盛发期,容易暴发成灾,造成晚稻大面积倒稿,枯稿,而且这1代的稻飞虱抗药性强天敌减少,在虫情严重时,必须增加施药次数,确保晚稻丰收。

4.4.2 用药方法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

用药方法每667㎡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g,或10%噻嗪酮100ml,兑水90kg喷雾,也可以每667㎡用5%氟虫腈胶悬剂30~40ml兑水90kg喷雾防治,或20%叶蝉散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加强水稻特别是一晚孕穗期的稻飞虱预防,亩用吡虫啉类(氯噻啉)纯农药3-4克,降低稻飞虱的迁入基数;在稻飞虱为害严重的情况下,将田水排干,亩用80%敌敌畏400克拌干细土50公斤撒施。

4.4.3 防治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①25%吡蚜酮·噻嗪酮SC 72ml/667m2;②25%吡蚜酮·噻嗪酮SC 48ml/667m2;③25%吡蚜酮·噻嗪酮SC 36ml/667m2;④20%毒死蜱EC 90 ml/667m2;⑤48%扑虱灵(噻嗪酮)WP 30g/667m2;⑥10%吡虫啉WP 20g/667m2;⑦空白对照(CK)。

以上各处理小区面积66.7 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在长沙县北山镇西湖村进行,水稻品种为Y两优7号,栽培管理良好,试验地前茬油菜,土质为粘土,肥力中等,地势平坦,保水能力较强。

施药时间为2012年7月30日,每667m2按设计的药剂量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兑水40kg喷施,施药前田间保持水层4-5cm,施药后保水6d。

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10点,每点2穴,于药前调查虫量基数,药后3、7、11d调查残虫量,计算校正防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