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虽然从总体上看已经走向
衰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在当时还是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而③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答案:D
一个考点 多 个 角 度 1 2 3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自秦以来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及其特殊情况
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趋势 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废除,清代已无丞相
官职。因此,称清朝官吏刘墉为宰相是历史性错误。 答案:B
1.积极作用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 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起了 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1)明清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违背历史 潮流,阻碍历史进步。
(2)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经济基
础,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它使皇帝的 决策更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使大小官吏只能唯
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 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一个历史性 错误,其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
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剧名过于哗众取宠,以此提高收视率
宪宗 武宗 熹宗
成化 正德 天启
汪直 锦衣卫 刘瑾 司礼监 魏忠贤 司礼监
宦官专权
1、表现:明朝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王振、 刘瑾和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大宦官。 2、原因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一、概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其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无疑对于整个明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江南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起、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共同构建了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经济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手工业、农业、商业的繁荣,使得江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如苏州、杭州、南京等,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同时,江南地区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虽然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变动,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士人阶层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商人阶层则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如农民起义、士人抗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文化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文化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江南文人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他们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江南地区的科技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兴起,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
1. 简述明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在明代中后期,即大约公元1450年至1700年之间,中国江南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社会变革。
试析明朝中后期的改革
试析明朝中后期的改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历史上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后期的社会政治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明朝中后期的改革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一时期的改革举措及其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农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变革。
在农业方面,明朝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倡耕作技术的改进以及推行赋税制度等,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能,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明朝中后期还积极推动商业的发展。
明成祖时期设立了专门负责商业经济的机构,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随着商业的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商业网络也日益完善。
一些新兴产业如制瓷、制造业等也逐渐兴起,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此外,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也有了重要进展。
明成祖、明宣宗时期,对外海上贸易逐渐扩大,渤海湾、东海沿岸成为重要的贸易区域。
明代政府积极发展海军力量,水师逐渐完善,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二、政治改革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监察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地方政权的调整等。
明太祖设立了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机构,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明代还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文化素养和能力来选拔官员,改变了以往的世袭制度,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另外,明朝中后期还对地方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明朝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设立了巡抚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地方行政更加高效,同时降低了地方军阀的势力。
三、文化改革在文化方面,明朝中后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文化改革主要包括教育改革、书籍刊刻和文化交流等。
明代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普及了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人力资源。
同时,明代也出现了大量的书籍刊刻活动,丰富了文化资源。
明中后期,碑帖学和戏曲、诗词等文化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
二、宦官制度
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 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 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 ),设立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 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 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专权, 明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王 振。
一、内阁制度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制的实行, 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 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 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 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 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 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二、宦官制度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 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 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宦官无代不能为患,而以明代为极甚。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 宦官无代不能为患,而以明代为极甚。 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 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 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欲为士大夫任天 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欲为士大夫任天 下事,非得一奄为内主,不能有济。……贤者且然,其不肖 下事,非得一奄为内主,不能有济。……贤者且然, 贤者且然 者靡然惟奄是附,盖势所必至矣。 者靡然惟奄是附,盖势所必至矣。 明中叶以后,朝廷大事成败得失,颇系于奄人之赞否…… 明中叶以后,朝廷大事成败得失,颇系于奄人之赞否…… ——孟森 明史讲义》 ——孟森《明史讲义》 孟森《
原题目: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原题目: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标题: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简介:本文将探讨明代政治制度及其变革。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一、明代的政治制度1. 皇权集中化: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他们通过设立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颁布法律、制定政策。
2. 文官与武将:明朝政治制度中,文官和武将共同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负责文治和武力方面的事务。
文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武将则通过军事训练和选拔而得到官职,双方共同管理国家。
3. 国家行政管理:明代设立了多个政府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等。
各部门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政务,如人事任免、财政收支、礼仪等。
二、明代政治制度的变革1. 科举制度改革:明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在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庞大的官僚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不均、题目内容陈旧等。
因此,明代进行了一系列科举改革,如延寿科举、八股文改革等,试图提高选拔官员的公平性和能力。
2. 军事制度改革:明代的军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明朝采用军户制,兵员由地方提供。
后来,明代将兵员编入辖区内的千户所、百户所等单位,建立了军队的组织结构。
在明代晚期,明朝进行了明代最大的军事改革——“营田制”,通过兵农合一,并组建常备军,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3. 土地制度改革:明代进行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如剥夺官产和宗族土地等,以减轻地方负担,增加农民财产,并提高农业生产力。
结论:明代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注重文武结合,设立了多个政府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在发展过程中,明代进行了一系列科举、军事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变化。
这些变革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代的政治制度创新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体制方面,明朝初期创立了明君专制的政治体制,即地方官吏都是中央派遣,不设巡按使评理,凡是地方遇到大事没有权力的话只有请命于中央,但是至明中叶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设立了巡按使等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在官制方面,明初设立了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执行中央政策为使命,但是经过朱棣改革,东厂、西厂被撤废,而设立了东阁,将秘密情报和监察职能合并,改善了中央集权程度。
明初还设立了警察局,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取消了警察局,以减轻人民负担和加强地方自治。
在行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省县制,后来明太祖朱棣废除了道府县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即设立省和县,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财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均田制和民田继制,但是在朱棣改革之后,废除了民田继制,实行了官田制,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军事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八旗制和千户制,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改革,废除了八旗制,建立了闽粤制和蓟镇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不断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
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主要包括皇帝权力的加强、官僚体制的完善、地方行政体系的调整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
明朝建立后,皇帝权力得到了加强。
在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削弱宗室势力和加强皇权,确立了皇帝的绝对统治地位。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之一。
它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都察院七个大臣,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权力机构,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任命不稳定、政治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派遣王振、陈循等法学家前往日本、朝鲜等国考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的“三省”改为“东西南北中”的五部,再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监察政治。
到了明末,内阁制度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要机构。
明神宗时期,内阁由首辅和参政两个官员组成,负责审议政务和草拟诏书。
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明朝末年,内阁官员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内阁首辅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成为皇帝的重要参谋。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经历了从“三省六部”到“五部”再到“内阁”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 1 -。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积极性: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格局形成后,由于内 阁和司礼监来自两个不同系统,因而能保证明中枢机构政 务处理的必要前提是双方的互相合作,明除几个特殊时期, 内阁和司礼监合作都是好的,明中枢系统的决策是程序化 和正常的,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明中叶后在皇帝不批阅章 奏,又很少见大臣的情况下,明中枢系统政务何以能正常 处理。
第二节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一、内阁和司礼监共理朝政格局的形成
A.形成
洪武年间,明太祖废丞相后,出于专政但不能专政矛盾的 需要,设置殿阁大学士。殿阁学士则均出自翰林,开后代翰林 不得入内阁的先河,将此作为内阁的发端。明代内阁正式设立, 始于永乐年间,但是内阁作为一代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永乐 到宣德年间。 内阁制度基本内容:参与机务;下设僚属;掌票拟权。 明制度规定:外廷臣僚的章疏经通政司呈皇帝阅览后发到 文渊阁,由阁臣以皇帝名义写出批答草稿,用小票墨书贴于奏 稿,再进呈皇帝,即票拟。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总之,一条鞭法的推行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 革,它把我国长期以来赋、役分征制改为赋役合征制,简 化了名目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各级官吏巧立名目任意勒索 的机会;把丁役摊入田亩,使田亩的纳税者部分地承担了 原来的丁役,田多则税重,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国家赋税的 争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行赋役征银,并由政府统一 雇工运差,削弱了应役者对国家的人身依附,使其生产积 极性提高;实行赋役征银,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农 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制度应运 而生。票拟出现以后,理论上,阁票应由皇帝亲自处理,实 际从宣德后,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宣宗时,皇帝只象征 性的批阅几本,其余的由司礼监负责。如此以来,司礼监掌 握了大部分政治权力,正统后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内阁以 票拟权向皇帝表达决策的建议,司礼监从制度上获准代表皇 帝签批阁票,即他和皇帝一样拥有决策权。可以说,票拟制 的形成,而宦官的批红也因此产生,自此宦官与阁臣共理朝 政的格局形成。
明代文学郭兴良周建忠版
▽明代还出现了“中篇传奇小说”,如李昌祺《剪灯余话》中 的《贾华云还魂记》、玉峰主人的《钟情丽集》等。
明代文言小说是从唐传奇到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之间的桥梁。
二、明代小说艺术质量提高,突出表现在创作主体、 人物塑造和艺术结构的变化上。
(1368—1644)
第一章 概 述
从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开国,到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十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44年)李自成入 京、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共277年。
明代文学:1368年 → 1644年
以1522年(嘉靖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1368—1521年(正德末) 明后期:1522—1644年
▲ 思想文化方面:专制统治削弱,新思潮应运而生,王学左派 影响广泛而巨大。
王学——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 王学左派
南宋 程朱提倡“理学”——“读书明理”,儒家经典中求理 南宋 陆九渊提倡“心学”——“心即理也”,内心反省求理 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 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物,无理,无事,无义,无善”。 “理”即“吾心之良知。”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
明代社会历史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
1368开国 定都南京 朱元璋之孙
年号洪武(共31年) 年号建文(仅4年)
1398年病逝
1402年自焚于宫中
→ 明成祖朱棣
↓
朱元璋之四子燕王 守北京
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 德州一带拉锯战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四、土地高度集中和农民起义 1.土地兼并的加剧
〔1〕特点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设立“皇庄〞,归皇帝 所有,由
太监经营,收入全归宫廷消费。
“皇庄〞除皇帝庄田外,包括后宫、东宫庄田 和未就藩
亲王庄田。明代“皇庄〞开场于洪熙年间,弘治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赋税 明初赋税主要是征收米麦,原永不起科的新垦土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B.变化 正统后,内阁制的最大变化是首辅的出现。永乐到
景泰年间,阁臣排名有先后。天顺年间,首辅出现。 内阁是辅政集体,其成员间权力地位本无上下,首辅 出现后,阁臣间权力地位出现很大差异,首辅掌专决 权。随内阁体制渐严密,阁权也日渐扩大。洪熙宣德 时,阁权开场超过六部权力,正统景泰后,阁权全面 超越部权。嘉靖中叶至万历初年,阁权已全面压制部 权〔张居正将阁权开展到登峰造极地步〕。首辅此时 已如从前的丞相,但毕竟不是丞相〔首辅有建言权, 无决策权行政权〕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五、嘉隆政局与张居正改革
1.嘉隆政局
嘉靖初年在政治上作了一些调整,减轻租银、整 顿赋役、
抑制宦官、裁撤锦衣卫校尉、勘查皇庄和勋戚庄田 等。
嘉靖中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锋利,政治日 益腐化。
宦官的势力收到排斥,“阁权始专〞,形成了 长期的门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张居正改革 〔1〕政治上,整顿吏治。 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把须办事情按地域远近, 时间缓急登记造册,限期完成,再按月考察,每年进展总 结。 〔2〕军事上,整饬边防。 “外示羁縻,内修战守〞 “通贡〞、茶马互市 〔3〕经济上,A.整治水利 潘季驯 B.清理逋欠田赋 作为官吏考核的一项内容 C.清丈田地 D.改革赋役制度〔即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明彩塑太监像
• 明初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念书,但从宣宗开始宦官 可以做皇子陪读,宦官干政又有了文化上的条件。
• 简要言之:自行一条鞭法后,田地的负担 全国一般地提高起来,这因为田地至少要 多承受一部分役的负担的原故。
• 前提是清查土地和人口,田赋和役银按地 亩分担,土地多其分担越多。
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
•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 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 收;
宦官机构及其权力
明中后期票拟、批红权力运 行示意图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皇
上奏
帝
票拟↓
理
政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时
执行
批红
皇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 司礼监 → 内阁
帝 不
上奏
票拟
批红
执行
理 政
时
3、四大权阉
五、张居正改革
1、整顿吏治,创考成法。
2、培养人才、整顿学校。
3、经济改革。 A、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抑制大工程。 B、强化边镇钱粮与屯田的管理。 C、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管理能力,整理赋税簿册。 D、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 4、重用潘季驯, 治黄河水患 。 5、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 。
• 1、一条鞭法以前明代的赋役制度 • 2、一条鞭法 • 3、两税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明中后期政治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批红
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 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 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清朝的兴起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即位,改“大金” 为“大清”,称女真为“满洲”。
皇太极死后,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由皇太 极之弟多尔衮摄政。明亡后,明将吴三桂引清 兵进山海关南下,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公元 1644年5月,清军入关,清政权迁至北京,建 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帝制王朝。
清朝的兴起
实行“考成法”,提高 效率
治黄治淮
丈量土地,改革赋役, 将“一条鞭法”推向全 国
减轻商税,农商并重
历史瞬间
五人者,苏州府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周文元五义民也。当天启丙寅(六年,1626), 魏阉以缇骑逮周吏部顺昌,大索金钱。拘吏部宿 县署。一时贤士大夫率先倡义,敛赀以送,民之 号泣请命者不下数千人。
空隙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 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 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
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 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 臣仅备顾问而已。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 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 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1、内阁政治
洪武爷很忙 公元1384年九月洪十武四爷~二很十无一奈日,8天内收到1666
明朝的政治形式与思想文化
明朝的政治形式与思想文化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从1368年到1644年,历时276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阶段。
明代政治形式和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代政治形式明代政治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皇权极大,官僚制度严密。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采取了“开国之良策”,建立了集中执政的制度,即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来实现各地区的统治管理。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形成了一个官僚制度严密、吏治清明的政治体制。
这个政治体制包括乡村自治、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礼法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治理网络。
除此之外,明代还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官僚选拔制度。
科举考试是明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的途径。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至关重要,它的出现,给了人民晋身官僚的机会,也使得才能出众的人能够在政治中获得更广泛的发展机会。
二、明代思想文化明代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特别是文学、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同时,儒学思想在此期间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理学的发展明代以前的中国思想主要是儒学,但在明朝中后期,理学逐渐成为主流。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在思想上强调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将儒学思想推向了顶峰。
他的学说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儒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2. 文化艺术的发展明代的文化艺术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在文学方面,多产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包括唐寅、李时中、冯梦龙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在绘画方面,明代的绘画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人画谱”。
在工艺美术方面,明代陶瓷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三、结语总的来说,明代政治形式和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方面。
明代政治形式的集中执政、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等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治理网络;明代思想文化的理学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变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制定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并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更加稳定;在经济文化方面,明朝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掀起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论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一、政治制度明朝建立于1368年,国号“大明”,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
首先,在皇帝的威权下,明朝控制了地方统治,并实行“一条鞭法”,即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集中制。
其次,在明朝,官员的选拔取决于皇帝的意志。
在明代,皇帝不但制定了一系列的科举制度,而且还实施了吏治压制制度,以有效地控制官员的表现。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户口调查制度和土地调查制度,以便全面掌握国家情况。
最后,明朝在治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如推行均田制、开煤铁矿山、修筑黄河救灾工程等。
二、经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制度,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农业方面,明朝实行了均田制,并推行了水利灌溉改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明朝的瓷器、漆器、丝织品、木器、锅炉铁器和纸张等产品都达到了高水平。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而且还出口到东南亚、南亚、日本等地。
在商业方面,明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开设银号、邮局、货币、土产税等,使得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文化方面,明朝重视教育,实行了严格的科举制度,从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在文艺方面,明朝出现了李时中、唐寅、文征明、韩愈、马致远等一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总结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和重视吏治压制制度,使得明朝政治运行相对安定;在经济文化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
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张居正改革思想的摘录,揭示了他的执政理念和改革目标: “张居正认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上。他主张通过 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财政、加强法制、提高行政效率,以达到国家的长 治久安。他的改革思想充满了务实和创新的精神,引领了明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揭示了张 居正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如何在复杂的明朝政局中施展才华、推行改革。这些摘 录不仅展示了张居正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明代中后期政局的波诡云谲和复 杂多变。通过这些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进行了组织。从目录中可 以看出,作者将张居正的生平与明代中后期的政局变化紧密结合,展现了张居 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了 解张居正的个人经历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的演变。
从具体章节来看,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其主题和内容。例如,“张居正的 崛起”、“内阁的权力斗争”、“张居正的改革”等章节,都反映了张居正在 明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活动和影响。一些章节的标题还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 和人物的独特见解和深入剖析,如“张居正与儒家思想”、“张居正的权术” 等章节。
《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作品。它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 解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运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范例。
目录分析
《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是一部深入探讨明朝政治历史的重要 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主题、内容及其 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目录不仅展示了明代中后期政局的演变过程,还揭 示了张居正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通过深入剖析张居正的个人 经历、思想和政治活动,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 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考。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精品
历史: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高三)[基础知识]明中后期政治危机的表现严嵩专权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土地兼并陕北起义李自成推翻明政权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基本理论]联合所有学过的明代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明朝时已经是封建专制陷入没落时期。
[能力培养]1.归纳相关历史现象,推论出:明朝中后期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的尽头;2.比较历史次农民起义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朝政治危机与封建专制的没落。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讲述,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明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内容及联想其影响而导入。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君昏臣奸。
(1)武宗。
长期不上朝。
朱厚照(1491年-1521年),重用刘瑾等八党,建造豪华宫殿,营建密室,称“豹房”、“新宅”,沉湎其中,频繁出巡,寻欢作乐。
后南巡途中因捕鱼船翻落水,获救后死于豹房,时年31岁。
(2)世宗。
迷信道教,朝政尽由严嵩父子指把持。
朱厚[ ](1518年-1566年),宪宗之孙,孝宗之弟。
太监引诱下迷信道教方术,企还应长生,二十余年不朝臣,由严嵩当政。
朱翊钧(1563年-1620年),10岁即位,由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主持,后居正辅佐改革。
居正去世九个月,下诏夺其官秩,抄家,从此不视朝政,大肆敛财营建。
[资料]张居正。
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柯愈春文(人民网)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
”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
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被抄家,400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
明代社会结构与政治形态
明代社会结构与政治形态明代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明代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明代社会结构的演变明朝初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土地兼并的激增,社会结构逐渐走向了封建化。
大量的富商、豪族和地主通过据守土地,收集租税,掌控人民,形成了一个统治阶级。
同时,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为了一个稀缺资源,一些自由职业者如工匠、商人、手工业主也逐渐崛起。
随着明朝政治的稳定,社会结构逐渐呈现出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特别是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稳定的社会结构开始动荡。
一些统治阶级开始瓦解,而新兴的商业资本阶层则逐渐崛起,并开始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阶层也逐渐壮大。
明代社会中,农民是最底层的群体,他们通常没有土地,只能依靠琐碎的小买卖和日积月累的劳动收入维持生计。
但是在明朝后期,一些新生力量如流民、瓦解的手工业者和失业的农民一起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人民大众,使得明朝时期的人民阶层逐步发展壮大。
二、明代政治形态的变化明朝的政治形态从初期的封建国家,逐渐演变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
从朱元璋到明成祖,逐渐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并通过强有力的军队和监察制度,来维持朝廷权力的稳定。
同时,明朝初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对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随着明朝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开始瓦解,官僚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腐败和贪污。
这些问题,加之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和人民阶层的壮大,最终导致了朝廷集权的瓦解和明朝政治形态的变化。
在此之后,官僚体系的权力不断削弱,而社会中的商人、资本家和中等地主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
在明朝政治形态的变化中,官僚体系的瓦解和社会的重新分配,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了中国中后期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思想的重要篇章。
三、明代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联系明代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制度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独特表现。
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除了政治因素外,文化因素也是影响明朝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
一、明朝政治制度概述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明初,设立六部制度并开始使用举人制度,开启了明代中央官员选拔制度的先河。
明朝后期大力推行户部制度,实行赋役等级制,奠定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初的六部制度虽然在结构上类似于前代制度,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然而,明初的举人制度运行良好,被认为是后世科举制度的先驱。
随着明朝的发展,举人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乡试进士制”和“会试进士制”,选拔了大量的官员,为明朝政治的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后期,户部制度成为明朝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部的实行标志着明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完全建立,将国库及财政管理权归中央,消灭了地方势力干预财政管理的现象。
东林党争结束后,明朝中央官府对势力过于庞大地方官僚的控制越来越弱,地方势力开始重新抬头,官僚体制的腐败和贪腐现象也随之加重,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
三、文化因素对明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在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明代举人的选拔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强调道德和言行的表现。
这种选择标准形成了一种以德为先、文治为重的政治文化氛围,也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石。
其次,明代天子的“忠良与谏”,即鼓励臣子直言谏言,也是明代政治文化的体现。
这种政治文化让明朝的政治更加民主和开明,避免官僚体制中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再次,明朝后期进入了“万历中兴”时期,大力弘扬儒家思想,使儒家文化在明朝社会中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儒家文化的传播使得明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凝聚了民众的共识和支持。
总之,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充满变幻的历史过程。
政治制度演变的推动力不仅是政治因素还有文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
【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统五年(1440)北直隶,山西两地逃亡多达36640户,正统12年,在河南的流民达20万之多,景泰年间,南直隶流民多达一百五十多万户,三百六十二万余口,成化时期,全国流浪汉达到最高峰。
流民去向据当时的官员周忱的一份调查报告所说,这些流民去向共有七个:大户包荫、豪匠冒合、船居浮荡、军囚牵引、屯营隐占、邻境蔽匿、僧道招诱。
【大户包荫——就是大官僚地主把民户包蔽下来,不登记户籍;毫匠冒合——手工业工头招去做工;船居游荡——许多人生活在水上,过着浮流不定游移生活;军囚牵引——军囚是指犯罪充军的人,他们有钱便把流民招来,冒充自己家属,替他服役;屯营隐占——替官军屯田、耕种,也是黑户;邻境蔽匿——向附近州县山区转徒,一般都去山村里,当时主要是荆襄地区,大量荒地可以开垦,既不当差,也不交税;僧道招诱——和尚、尼姑、道士也纷纷去招募流民加入他们的行列】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流民仍然回到地主怀抱,充当佃户,有些流民变成工匠、手工业者,也有一些自己开矿,或开辟大片新的土地。
这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但是这种发展相当有限,地主吸收劳动力也好,手工业工头吸收劳力也好,人数毕竟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跑到荆襄等地区,这是有大片原始森林和未经人类开掘的自然资源以及大片荒芜土地。
这才是流浪汉们最理想的理想世界。
有些学者把流民运动说成是原始积累的过程,理由不够充份。
马克思指出,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
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如果没有这一转化,就不可以说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的流民是屡见不鲜的,西晋同样也有大规模的流浪汉出现,但我们同样不能说农民抛弃土地出走便是资本积累。
二、明代中期的民变明代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了这一时期各地民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力夺矿、从抗租到抢田等等形式不拘,花样百出。
其中几起较有影响:1、明朝万历年间反矿监税使斗争:①湖广——陈奉②山东——王朝佐③苏州——孙隆④景德镇——潘相⑤云南——杨荣⑥福建——高寀2、叶宗留、邓茂七武装夺矿和抗租运动。
3、刘通、李原流民抗暴。
4、杨虎、刘六事件。
三、张居正改革明代中期,在人民采取非理性抗暴行为的同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官员,带着忧患意识进行新的反思,他们出于对非理性行为的恐惧,建议以理性的原则挽救社会,张居正改革的推出,无疑是一次知识分子试图以改革手段拯救摇摇欲坠政权的又一次偿试。
张居正是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官僚,他不仅有一套治国本领,同时对官场内幕了如指掌。
他曾上书万历皇帝指出王朝存在的五个急待解决的弊病。
“一曰宗室骄恣,一曰庶官关旷(官员玩忽职守,)一曰吏治因循,一曰边备未修,一曰财用大匮。
”因此,他决心在他当权(内阁首辅)时期对此加以剔除。
1、政治上主张“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信”。
加强中央权力,对各级“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姑息百事推诿的吏治加以整顿。
2、加强边备。
最明显的态度就是调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同时,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一线的长城上筑碉保三千,当时戚、李二将几乎是全国公认的将才,他们在北边经营,显然对安定北方人民生活起积极作用,从此到清朝,与蒙古的关系都一直保持和平状态。
3、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
4、整顿驿站。
明朝中期,驿站成了政府官员剥削人民的“榨油站”,张公规定,因公出差才能动用对站人力和物力,平时则不滥用,同时因公出差也只应对安规定办事,不得违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5、(改革重点)清查土地、整顿赋役。
1578年,他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寺田等等一律丈量,到1581年清查结果,大大地超过明前期全国的税田总数。
因为这次查出了许多官僚、豪强的隐占土地、不少人对张公怀恨在心,攻击和怨言出现。
6、推广“一条鞭法”。
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某些麻烦,老张在总结各地官员经验的前提下,向全国强制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对明代社会是有贡献的,首先,通过改革,使明朝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二,增加了国库的贮存;其三,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生产;其四,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
概括地说,其结果就是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有助于社会前进。
但是,改革是一项痉的工程,在修补社会的漏洞同时,同样会给那些靠投机收财的家伙留下创伤,作为这项工程的介导者。
无论他们多么理发的手段解决问题,他个人都得为此会出痛苦代价,更何况象张居正这样的强权人物,改革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对敌的过程。
尽管他生前就有所意识,也作了些妥善的安排,但并没有保住他子孙的安全,他一病故,大家群起攻之,张居正家族的悲剧就成了社会悲剧发展的缩影】参考书: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三、封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发展。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基础上。
1、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耕作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蕃薯以及其他多种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
手工业主要表现在矿业、制瓷变形、棉彷织业、丝织业等部门2、商品经济的发展①随着生产力发展,小生产者和市场联系更密切。
【比如松江府的农家以织布作为家庭副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日以万计”。
无锡“乡民食于田者唯冬三月”,一到春天就关起门户在家纺织,抱布换米,“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万”其他产品也一样,相当活跃地涌向自由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势头】②“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发生了分裂。
【妇女从事的纺织部门已出现由男女承担的现象。
而且男子的手艺也很细腻,比如,据《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地区自由集市上卖的纺织品相当一部分出于男子之手。
显然商品的观念使笨手笨脚的男子汉们变得心灵手巧】③外出谋生的男子增多,传统封闭思想被被冲击。
【劳动力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致命弱点,这说明劳动从农业转向其它行业,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④出现了专门生产某些商品的地区。
【一些地区生产手工业原料,而另一些地区生产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这样互为商品,活跃市场】⑤商业资本活跃,出现了许多商邦。
【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资本雄厚,经营面广,活动范围大。
此外晋商、江右商、闽商、陕商都很有经济实力】⑥商业城市繁荣,地域性经济特点出现。
【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如广州、漳州、泉州、福州等地既是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商业都会,而江南地区的苏公、杭、嘉、肖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⑦手工业小市镇兴起。
【江南地区形势极为喜人,很有特色,由于当时的省治、府治所在地封建关系较重,许多商人便到封建关系较轻的城镇做买卖,这是城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如苏州盛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松江的枫泾镇,朱家角镇等】⑧白银货币的出现。
【明初政府规定是不允许用白银交易的,正统时“弛用银之禁”。
成化时,连政府工作人员一部分工资也用银折算,明中叶后,“朝野皆用银”,高超上的普遍流通白银】(二)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1、农业雇工的涌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①雇工涌现。
雇工不是明代特有现象,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雇工作为佃户、农民生产劳动的补充,自封建社会早期登上历史舞台明代,已变得相当充分,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据史书记载,“一里或二十名,或二十五名”。
明中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雇工呢?这与地主经营方式有关。
经营者为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市场,他们采取集约化经营,结果需要大批的劳动力,除原有佃户外,还要雇用农民。
明代雇工分为两种:长工和短工。
“无产小民投雇富家力田者,谓之长工”。
只在农心时受雇于人一二个月者,称短工,长工与雇主有“主仆名份”而短工则和平常人一样自由,(这种观点目前尚有争议)②关于佃户。
明中叶,地主和佃户的关系比较复杂,除某些地区存在落后的奴隶式的佃仆关系外,大部分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都松驰,佃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不具备必要的生产资料,一定依赖地主支持才能进行正常生产,如华北景州地区的佃户,他们人身不很自由,除交租外,还给地主打杂,所以中原一带,这种佃户被视为主家的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