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课件共36张PPT含视频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i
探究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 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 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第三展厅——我国地震的特点
地 分布 西多东少,集中在新疆、青藏、华北、
震
台湾四大区域。
灾 特点 震源浅、烈度大、频次高。
害
分布及 东重西轻。i
地 原因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
震
达。
灾 变化及 死亡人数下降,财产损失上升。
情
原因 科技水平提高,抗震防震能力加强。 经济水平提高,单位面积经济密度大。
第四展厅——防灾减灾措施
i
第四展厅——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的防灾减灾措施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1)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哪些地i质灾害? 地震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
(。2)分析此次地震损失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震级较大;震源较浅;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地震发生时间在清晨,大部分人还在睡眠,应急能力较差; 海拔高,高原反应强烈,气温低,为救助带来困难;
小结
中国的地震
资 人 财源 员 产环 伤 损境 亡 失破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习目标] 1.分析地震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分析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分析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种类齐;二是分布广;三是危害大。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二是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
三是震源浅,危害大。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地震带。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三、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高中地理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湘教版选修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教学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高中地理第2章第3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湘教版选修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外出旅游的一种精神和两种能力。
2、通过对旅游安全的学习,了解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
能力目标:1、了解导游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2、学会分析典型事物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旅游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熟练掌握保障旅游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导学过程:预习案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区分理解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和烈度。
2、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简述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读下图,写出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
2、简述泥石流发生的条件3、如何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并说出滑坡产生的条件课堂检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12日、13日、14日灾区连续降雨,给抢险救灾带来了一定困难。
(1)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2)地震发生后,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试分析成因。
滑坡堵塞河道,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可能会导致什么灾害发生?(3)我国是地震重灾区,近30年来,我国地震伤亡人数明显减少,而经济损失却有所加重,试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
(4)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相比,破坏性较强的是哪次地震?简要说明原因。
2、论述:从成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论述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地震B.森林退化C.泥石流D.洪水泛滥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A.海啸B.滑坡C.火山D.台风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 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习目标] 1.分析地震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分析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分析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种类齐;二是分布广;三是危害大。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二是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
三是震源浅,危害大。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地震带。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三、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1.种类齐2.分布广3.危害大一、我国的地震灾害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滑坡、泥石流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滑坡、泥石流灾害【考点精讲】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地域上的总特点【典例精析】例题1 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4)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就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思路导航: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及防御等知识和读图分析、推理的能力。
由题目可知:①我国泥石流分布区主要是山地集中而且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②A地位于我国的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崎岖;③B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2)B地地质地貌与A地相似,但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毁林开荒;开矿;工程建设等。
(4)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例题2 (新课标文综)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_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_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导学案
2.3.1 我国的地震【问题探究一】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资料二:我国地震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资料三: 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四: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
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我国地震灾害的那些基本特点?【问题探究二】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探究三】在上图中填出我国主要的地震带【问题探究四】说说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问题探究五】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损失,那么我们在地震防御方面应做些什么呢?【课堂训练】1999年9月12日,台湾西部南投发生7.6级地震,这是近100年来台湾西部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据统计,已有2295人死亡,失踪38人,重伤4139人,3.8万户房屋倒塌或受损,十几万人无家可归,部分地区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和航空交通中断或受阻,多处水库大坝断裂,台北股市和汇市停市,许多学校和单位停课和停止上班。
此次大地震由于震源浅,台湾全岛有感,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省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序的震感。
1、以上材料说明了我国地震具有的特征是()①频率高②强度大③分布范围广④危害大⑤震源浅A. ①②③④⑤B. ②④⑤C.②④⑤D. ①②④⑤读图回答2-3题。
2.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离震中较远B.震级小C.震源较深 D.位于板块内部3.我国四大高原中,地震灾害较多的高原是( )①、黄土高原②、内蒙古高原③、云贵高原④青藏高原A.①、②、③、④ B、①、②、C、③、④D、②、③、④4、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C.地震的发生地为震源。
第二章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1.5 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
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
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2章 第3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和主要特点。
2.掌握并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时空分布规律。
(重难点)3.掌握并理解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地域空间的分布规律。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我国的地震灾害阅读教材P49~P51,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1)不均匀,呈条带状。
(2)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正误判断:(1)我国各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塌陷地震。
(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强烈。
( )【提示】(1)×我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教材整理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阅读教材P52~P56,完成下列问题。
1.泥石流灾害(1)类型分界线: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
特点:西部呈带状或片状,东部呈零星分布。
(3)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暴雨(决定性因素)等。
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2.滑坡灾害(1)原因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以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正误判断:(1)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泥石流分布较为密集,以西分布较稀疏。
( )(3)地震多发区也是滑坡多发区。
( )【提示】(1)×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湿润、半湿润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学案
大课堂 三核心 整体化 周循环 教学模式工具 高二地理设计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1页(共2页)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设计人:魏杰 审核人:魏杰 序号 005班级: 组名: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我国地震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2. 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及时空分布。
2. 过程与方法. 自学辅导 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习难点】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问题发现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____ _____ _______2.我国地震发生频率高的原因:①位于_______板块 _______ 板块和 _______板块的交汇处②地处_______地震带和 _______ 地震带之间。
3.地震带分布;①我国西部主要地震带有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和红河地震带等。
②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为_______地震带,其次是_______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汾渭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和秦岭地震带。
总的来说,大陆东部东地震活动比西部_______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 形成原因:我国是一个多_______的国家,_______集中,_______覆盖率低,加之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
2. 泥石流的种类①_______泥石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在这些地区,干旱季节的_______提供了大量的_______,湿润季节的_______成为泥石流爆发的主要激发分子。
②_______泥石流:主要发生在102°E 以西的高原上。
推荐K12学习2017高中地理第2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和主要特点。
2.掌握并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时空分布规律。
(重难点)3.掌握并理解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地域空间的分布规律。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我国的地震灾害阅读教材P49~P51,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1)不均匀,呈条带状。
(2)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正误判断:(1)我国各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塌陷地震。
(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强烈。
( )【提示】(1)×我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教材整理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阅读教材P52~P56,完成下列问题。
1.泥石流灾害(1)类型分界线: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
特点:西部呈带状或片状,东部呈零星分布。
(3)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暴雨(决定性因素)等。
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2.滑坡灾害(1)原因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以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正误判断:(1)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泥石流分布较为密集,以西分布较稀疏。
( )(3)地震多发区也是滑坡多发区。
( )【提示】(1)×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湿润、半湿润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高二地理选修5导学案2.3
课题: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型:自学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地震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2.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及时空分布。
【重点难点预测】地震的成因与分布、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学习流程】【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危害大2成因:板块、亚欧板块和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地震带之间。
3分布:不均匀、呈__________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_______。
4我国西部主要的地震带有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_地震带。
东部最强烈的的地震带为________地震带,其次是_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
【合作探究】读图2—17,判断下列哪些省区属于多地震地区:河北省、湖南省、台湾省、黑龙江省、新疆、云南省。
说明你的家乡是否属于多发地区或位于地震带上。
【基础梳理】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形成和分布:我国多山,_______集中,_________低,加之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泥石流滑坡的发生比较普遍。
其分布范围之_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
其形成和分布与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明显的关系。
2泥石流灾害_______泥石流:发生在西部和____________地区气候1)主要类型 的山地环境中。
________泥石流: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
2)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__________、水文气象、__________(决定因素)等。
人为因素:_____________、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条件与危害。
2、掌握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特点。
【学习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学习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__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________。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________,________。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________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________。
总的来说,我国________地震活动比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分布与危害:我国泥石流与滑坡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________、________有着明显的关系。
2、泥石流的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________、________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________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________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致灾效应不突出。
4、泥石流的分布(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________状或________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泥石流呈________分布。
5、滑坡的形成与分布(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________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每年的________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2)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频率最高的省是________省。
课堂探究学习【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P50“唐山大地震”,试分析造成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2、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3、读P51图2—17,思考: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4、试从气候、地质、人为方面等原因,分析为什么我国多泥石流分布。
5、我国地震带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原因。
【当堂检测】读“2009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1~2题。
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口下降3.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暴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4.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据此回答5~6题。
5.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6.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A.广东省 B.台湾省 C.湖南省 D.云南省课后巩固提高【课后提高】1.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C.5级以下的地震,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D.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2.能够诱发地震的自然灾害是()A.海啸 B.滑坡 C.火山 D.台风3.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5.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正确的是()A..地震、海啸B.滑坡、泥石流C. 沙尘暴、火山喷发D.台风、洪涝6.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高温少雨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7.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8.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
12日14时31分左右,凯里市部分居民感觉明显震感;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震感。
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温家宝总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第一线指挥救灾。
回答9-12题。
9.从成因上看,此次地震属于A.火山地震 B.水库地震 C.构造地震 D.陷落地震10.北京和凯里感觉到震动的时间不同,主要是因为A.震级大小不同 B.震中距不同 C.地震裂度不同 D.震源深度不同11.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①台风②滑坡③干旱④寒潮⑤泥石流A.②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12.地震的大小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速报震级为7.8级,后根据国际惯例调整为8.0级,有关地震震级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一次地震有若干个震级 B.距震中远近不同震级不同C.一个8.0级地震约相当于900个6.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D.震源深度越浅震级越高1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1)据材料一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
材料二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先后有12市38个县(市)遭受暴雨袭击,其中9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峨眉山市日最大降水量达159.8毫米;北川县连续5天出现暴雨。
地震灾区泥石流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对灾区的恢复重建十分不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四川灾区该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3)为减轻川滇山地的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4.材料:2008年5月21日上午10时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如果遇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堰塞湖?(2)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自然因素有: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有:③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④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3、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
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综合以上阐述可知: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4、气候方面: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质方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人为方面:对植被的破坏5、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三是充足的水源。
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造成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因此,二者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当堂检测】1—2 CD第1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
]第2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得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有所下降。
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