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希望,赏析 (1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希望,赏析
篇一: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希望》赏析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理性
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对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
然而经历过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如今发现那些希
望最终成了虚妄。当鲁迅处于绝望的迷茫之中,本以为最终的一切不过都是要
以进入“坟”而终结,但却又发现这绝望原来也不过是虚妄??这样看来,绝望
与希望皆为虚妄,倒不如选择怀抱希望,只是鲁迅先生面对身体和灵魂均已渐
渐衰老的自己,选择了把希望寄托在了“身外的青春”——青年人的身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
这是鲁迅先生在《希望》开头的句子。寂寞来源于何处?鲁迅说他的手在颤抖着,灵魂的手也在颤抖着,头发也已经斑白,时光的流逝,青春早已不在,这
是他寂寞的来源之一;其二,作者的心很平安,已经激不起一点愤怒或者希望,包括憎恨。如果说这是许多年以后鲁迅对自己现状的描述,那么许多年前,他
也是充满希望,血腥和斗志的。然而也正是这些斗志之后,“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然而我为了抗拒这空虚的袭来,不得不拿起自欺的
“希望之盾,但是如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压根就不能抗拒“空虚的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么?
鲁迅用一个反问句告诉读者,他知道青春已经逝去,但是他觉得自己“身外的
青春”还在,这里即时指年轻的青年人们。但是,这些青春,鲁迅所看到的青
年人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想象和希望的相去甚远,所以他说:“虽然是悲凉飘
渺的青春罢,然而终究是青春”,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为青年人感到悲哀和内心
深深的痛苦的写照,现在的青年人,已经忘记了希望,忘记了血腥,忘记了斗志......
接下来,鲁迅先生引用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又说裴多菲爱国,为国而死,又说“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其实鲁迅是想说,现在的青年人,他们
拥有青春,给了你希望,让你拥有“身外的希望”,但是,他们却像娼妓一样,在毁灭自己的青春,在毁灭希望,在抛弃你的希望......
鲁迅《希望》文中,两次引用“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其实是表达了两种不截然不同的思想。第一次引用,他想说的是,希望和绝望都只是虚妄,因为这些青年们的行为,他们的“平安”,即使他们拥有青春,但是看不到任
何希望,所以最终和绝望一样,只是虚妄。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第二次引用
裴多菲那句话的原因吧,虽然鲁迅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青春了,但是他想以自己
的笔头,尽自己最后的努力,唤起青年人的斗志和血腥,唤起他们的希望,去
搏击黑夜,奋勇向前。鲁迅最后以“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结束这篇
散文诗,是想告诉读者,既然绝望是虚妄,希望也是虚妄,那么为什么不在虚
妄中选择希望呢?这里鲁迅是以否定绝望来肯定希望。这样至少还可以去搏击
和复仇,可以去证明青春过。
这其实是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希望。
纵观全文,鲁迅先是表达了绝望,后又表达了要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思想。在
作品中,作者回顾了自己青年时的心境,其时正值辛亥革命前期。同时,他又
引用裴多菲的诗句来表达现在的青年人的消沉让人绝望的思想,但这也是作者
写作的原因,他希望借此唤起青年人内心深处的斗志和血腥,所以这也可以说
是鲁迅的希望,也是整篇散文诗的精华所在。
在我们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人的消沉是什么?是没有革命斗争
的精神和勇气?是没有为国捐躯的胆识?还是没有承担起国家兴亡的职责?如
果不细细翻阅历史,我想我们很难找到答案。
然而,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大学生来说,我们的消沉是什么?是迷恋于这个日
趋发达和诱惑的花花世界?是在校不做学术,谈情说爱,考试只求通过的安于
现状?是进入一所大学,从来不思考自我需要,按照一个模式组装的知识工具?还是找到一份工作,守着一份工资,安分守己和逆来顺受的劳动工具?
其实,我们都是,至少现在的青年人中,大部分如此。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文中引用的诗句: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好,变强大,但是我们做了什么?仅仅是希望
而已。这中希望,充满了诱惑,充满着美丽的憧憬,然而我们在美梦中的时候,却与我们的希望渐行渐远,是那些美丽的梦想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如此?
答案是后者。很多人会说,长大了反而没想法了,长大了变得稳重了,其实不然,只是,在我们用青春作为赌注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去放弃希望,去安于现状,所以我们渐渐变得没有梦想和希望了,变得大同了,也就是常说
的“稳重”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绝望。
而我们要做的,是一次思考和大彻大悟。钱理群先生讲座时曾说:“大彻大悟之后,人们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
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这就是《过客》里的老人的
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选择。周作人就说,我是知
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而鲁迅的选择恰好相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
是坟,但是我还要努力地往前走,我要反抗,我要奋斗。”我想,对于我们这
一代生存在物质文化及其丰盛的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一何种态度去彻悟,去面
对未知的挑战,是我们读了《希望》之后该思考的问题。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们要做的,只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给自
己多一个希望。希望固然不会给我们一切,但绝望却一定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当我们想以绝望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是以失去一切为代价的;正如我们企盼希
望能给我们一切而到头来终于失望一样,都是虚妄的。与其将自己置于虚妄的
绝望之地,不如拥抱希望,虽然希望不免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因而显得同样虚妄。但希望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前途,如果我们不放弃我们心中的希望的话。
让我们去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吧!
篇二: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
传媒学院0802 倪海琳 220803013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
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
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
的分不开的。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
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
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
歧视,冷漠和冷酷。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