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最全语文万能答题公式.doc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讲课教案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语文答题万能答题方法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正。
同时,第一段中的第二句话“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也需要进行修改,应该改为“删除明显有问题的句子”。
下面进行小幅度的改写:语文的万能答题公式提问方式:某句话(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突出主题并深化中心。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摘自XXX《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该段落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二是为XXX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三是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好处?一)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情感。
二)排比:强调了对象的特性,一气呵成,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对对象的特性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四)反问:强调,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语势,表达了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五)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六)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XXX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摘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万能答优选题公式.doc

(一)某句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叙文章),置念(小,但上海不会考),下文作;下文文中:乘上启下;下文;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叙文章);照开(文、叙文章、小)(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合句子境。
1.比、人生形象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 +象 +特性2. 排比:有气、加气、一气呵成、奏感、音韵美等答格式:引起者 +象 +特性3.:引起者注意和思考答格式:引起者 +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加气等5.比:了⋯⋯突出了⋯⋯6.反复:了⋯⋯加气(三)句子含的解答的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中某个成另一个行?什么?:不行,因准确具体生地写出了⋯⋯形容:不行,因生形象地描写了⋯⋯副(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准确地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表范等,)了之后就成⋯⋯与事不符(五)一句中某两三个的序能否掉?什么?不能,因:1.与人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象到本)律不一致2.与上文是一一的关系3.些是关系,相扣,不能互(六)段意的概括1.叙文章:回答清楚(什么、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 +地点) +人+事2.明文章;回答清楚明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明(介) +明象 +明内容(特点)3.文章:回答清楚的是什么,作者点怎格式:用什么方法明()了 +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手法如用典、烘托、渲染、、比、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静合、虚合、委婉含蓄、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语文答题万能答题方法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得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得作用:(1)它本身得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得注意与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得解答:这样得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得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得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得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得(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就是一一对应得关系.(3)这些词就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得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就是什么,它得特点就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得问题就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建议家长为孩子收藏留着用)(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1。
句子本身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公式:生动形象写出了+ 对象+特征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公式: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1. 阅读理解题答题公式- 阅读题答题公式可以总结为三步:理解、分析、回答。
- 首先,仔细阅读问题和文章内容,确保充分理解。
- 其次,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文章的信息,寻找相关线索。
- 最后,根据理解和分析的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
2. 完形填空题答题公式- 完形填空题是测试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有一定的技巧性。
- 在回答完形填空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 每个空缺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的意义,选择最佳答案。
- 注意文章的脉络和语境,确保填入的词语符合语法和语义的要求。
3. 写作题答题公式- 写作题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作答:- 阅读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内容和格式。
- 针对所写内容,准备合适的素材和思路。
- 编写初稿,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 检查、修改文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确保文章质量。
4. 诗词默写题答题公式- 诗词默写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一项常见题目,需要能够准确地默写出指定的古诗或古文段落。
- 在默写诗词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多读多写,熟悉并理解所要默写的古诗或古文。
- 核对默写的内容和原文,确保准确性。
- 注意字体书写的规范与工整。
通过掌握以上几种小学语文答题公式,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还需多积累经验,不断巩固和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掌握了考试至少涨10分)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概括归纳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7.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建议收藏留着用(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1。
句子本身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公式: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公式: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语文答题万能公式By(一) 基础巩固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做引用、摹状貌、作假设11种。
六、说明方法的作用:1>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____ 和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4>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九、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十二、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十三、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十四、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十五、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导读
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算是失分大项了,不仅阅读量大,对答题要求也挺高的。
现在小编整理了语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问题及最易得分的答题公式,虽然稍显死板,但拿到高分是没问题的!武汉优秀语文教师都点赞哦~ 家长们一定记得为孩子收藏!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某句话中的某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某句话中某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7表达技巧相关问题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请”、“景”关系的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