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氮化与重氮盐的转化

合集下载

重氮化以及重氮基的转化反应

重氮化以及重氮基的转化反应

总结: 上述各种质点的活泼性次序依次是: ON+ > ON—Br > ON—Cl > ON—NO2 > ON—OH
表 不同无机酸中重氮化亲电质点
无机酸 亲电质点
活性
浓H2SO4 NO+
HBr NOBr 大
HCl NOCl

稀H2SO4 N2O3
重氮化反映历程是N—亚硝化—脱水反映,可简单表示 如下:
偶氮基进入羟基的
邻对位。
NH2OH
HO3S
NH2
OH NH2
HO3S
SO3H
H酸
OH
J酸
HO3S
γ酸
(4)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O
O
CH3 C CH2 C NH
R
CH2 C CH3
O
N N
CH3 CONH2
HO N O
乙酰乙酰芳胺
吡唑酮衍生物
吡啶酮衍生物
(一)偶合反应机理
偶合反应是一个亲电芳环取代反应, 发生作用的是 重氮盐阳离子和游离胺、酚或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阴 离子。在反应过程中, 第一步是重氮盐阳离子和偶合 组分结合形成一个中间产物;第二步是这个中间产物 释放质子给质子接受体, 而生成偶氮化合物。
反应所需卤化铜催化剂通常需要新鲜制备, 用量一般为重 氮盐的1/5~1/10(化学计算量)。也可用铜粉与卤化氢代 替卤化亚铜, 这种改良反应称为盖特曼(Gatterman)反 应反。应温然度后一配般合要物求经40电~子8转0℃移,生有成些芳反自应由也基可A在r•室;温下进行。 反应中常加入适量无机卤化物, 使卤离子浓度增加, 但需保 持较高酸性, 以加速卤置换反应, 提高收率, 减少偶氮、联 芳烃及氢化副产物。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H2O+NO Ar N2 OH
(4)重氮盐不稳定
8.2.4 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
芳胺碱性
ArNH2 + HCl
无机酸性质
ArNH3+Cl-
表 不同无机酸中重氮化亲电质点
无机酸 亲电质点
活性
浓H2SO4 NO+ 大
HBr NOBr
HCl NOCl
稀H2SO4 N2O3 小
无机酸浓度
[HX]增加:重氮化质点浓度增加 [ArNH2]降低;
②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Nu
8.3.1 重氮盐还原为芳肼
在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1:1的混合物 的作用下,重氮盐可以还原芳肼。
ArN2+X Na2SO3:NaHSO3(1:1) ArNHNH2
ArN2+X Na2SO3 -NaX ArN N SO3Na NaHSO3 Ar N NH SO3Na
+H2O -NaHSO4
②产生HNO2:HCl + NaNO2
HNO2 + NaCl
③维持反应介质强酸性
ArN2+ + ArNH2
Ar-N=N-NHAr (重氮氨基化合物)
+
Ar N N
pH<6
OHH+
Ar
N N OH
重氮酸
OHH+
N Ar
N O-
pH=7~11
重氮盐
OH-
ONN
H+ Ar
反式重氮酸盐
顺式重氮酸盐
OH-
Ar N NO
NH2 NO2
CH3 NO2
NH2
NH2 Cl
Cl
弱碱性芳胺

重氮化以及重氮基的转化反应

重氮化以及重氮基的转化反应
Ar-N2+X- + Ar’-NH2 偶合 Ar-N=N-Ar’-NH2
Ar-N2+X- + Ar’-OH 偶合 Ar-N=N-Ar’-OH
Ar-N2+X-
NaSO3, NaHSO3
还原
Ar-NHNH2
ArN2X- 重氮基转化 ArY Y=F, Cl, Br, I, CN, OH, H等
重氮化反应
. A r _ N + N X -+ A r '_ O H
Ar_N=N_Ar'_NH2 + HX
A r _ N = N _ A r '_ O H + H X
重氮组分
耦合组分
偶合组分:
(1)酚类:
OH
(2)胺类
NH2
(3)氨基萘酚磺酸
OH
偶合O组H分中同时含
有氨C基O合NH羟基时, 则在酸性偶合时R,
N=N
偶合组分:芳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对偶合活泼性具有显著的影 响。在芳环上引入供电子取代基,增加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可 使偶合反应容易进行,当酚及芳环上有吸电子取代基-Cl、- COOH和-SO3H等存在时,偶合反应不易进行,一般需用偶合 活泼性较强的重氮盐进行偶合。
重氮基被氢置换——脱氨基反应
还原剂:乙醇、丙醇、次磷酸 反应历程:游离基反应
重氮化方法
根据所用芳伯胺化学结构的不同和所生成的重氮盐的性质的不 同,需要采用重氮化的方法,下面叙述几种常用的重氮化的方 法
碱性较强的芳胺(一元胺和二元胺)
碱性较弱的芳胺
重氮化方法
弱碱性芳胺
氨基磺酸或氨基羧酸
氨基偶氮化合物
碱性较强的芳胺(一元胺和二元胺)

重氮化与重氮盐化

重氮化与重氮盐化

重氮化与重氮盐化————————————————————————————————作者:————————————————————————————————日期:第十三章 重氮化与重氮盐的转化第一节 概述一、重氮化反应及其特点 1. 重氮化合物定义: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相连的基团,而这个基团只有一端与碳原子相连,而另一端则不与C 原子相连。

(与偶氮化合物相区别) 2. 重氮化反应定义:将芳伯胺等胺基化合物在低温下及强酸(其中盐酸及硫酸最为常用)水溶液中,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Ar NH 2+NaNO 2+2HXAr N +2X +O H 22+NaX3. ★重氮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用来合成与亲电取代反应相悖的化合物,尤其是各种偶氮染料、有机颜料的重要的基本的方法,在精细有机合成中被广泛应用。

如:间氯甲苯的合成。

4.脂肪胺与芳胺的重氮化反应特点:由脂肪伯胺得到的重氮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醇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没有多少价值。

由芳伯胺制得的重氮化合物性质稳定,可用来制备许多重要的中间体。

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重氮盐的结构与性质 1.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结构为:重氮盐的反应一般是在强酸性到弱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其pH 值的高低与目的反应有关。

2.★重氮盐的性质(1)重氮盐具有类似铵盐的性质,一般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重氮化后溶液是否澄清可作为反应正常与否的标志。

(2)干燥的重氮盐极不稳定,受热爆炸。

(3)重氮盐在低温水溶液中比稳定且具有高反应活性。

生产中常不必分离出重氮盐结晶,而用其水溶液进行下一步反应。

(4)重氮盐可发生两类反应:一类是重氮基转化为偶氮基(偶合)或肼基(还原),非脱落氮原子的反应;另一类是重氮基被其他取代基所置换,同时脱落两个氮原子放出氮气的Ar N N Cl Ar N N Cl Ar N N Cl +++反应。

(5)重氮盐性质活泼,本身价值不高,但通过上述两类重氮盐的反应,可制得一系列重要的有机中间体。

第8 章重氮化

第8 章重氮化

3.1 重氮基被氢置换(脱氨基反应)
用适当的还原剂将重氮盐还原,可以使重氮基 被氢置换(脱氨基反应),并释放出氮气。重 氮化时要用硫酸,而不宜用(氢卤酸)。
常用的还原剂(在酸性介质中):① 乙醇、异 丙醇(芳环上有吸电子基团);② 次磷酸(芳 环上有吸电子基团或供电子基团);③ 氧化亚 铜;④ 甲酸。
(3) 重氮化反应速度较慢。
NH2 NH2
NH2
NH2
COOH
CH 3
OC H3
Cl N NH2
正重氮化法:将芳伯胺溶解于稍过量的稀无 机酸中后冷却,再向其中加入微过量的亚硝 酸钠水溶液(30%-40%)。
Ar-NH2 +
稀HX

室温
Ar-NH3+X溶液
② 冷却
Ar-N2+X-
④ 冷Ar-NH3+X溶液
弱酸性
Ar-N2+X-+Ar-NH2或中性 Ar-N=N-NH-Ar+HX
重氮氨基化合物
(3)稍过量的亚硝酸盐
防止副反应的发生:
Ar-N2+X- + Ar-NH2
Ar氨-N基=偶N-氮A化r-N合H物2 + HX
Ar-N2+X- + Ar-NH2
Ar-N=N-NH-Ar + HX
重氮氨基化合物
KI-淀粉试纸变蓝: 2HNO2+2KI+2HCl
重氮盐的水解反应历程(SN1Ar亲核取代反应)
Ar-N2+X- slow Ar+ + X- + N2
Ar+ + H2O fast
+ Ar-OH2
总反应方程式:

精选第8章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精细有机合成资料

精选第8章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精细有机合成资料
第8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2019/7/5
1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
概述 重氮化 (Diazotization) 重氮盐的反应
2019/7/5
2
8-1 概述
结构
• 重氮化反应及其特点
芳伯胺在无机酸存在下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 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工业上,常用亚硝酸钠作为亚硝酸 的来源。反应通式为:
NH2
CH3
NH2 Cl
NO2
NO2
NH2
Cl
即先将芳伯胺溶解于过量较多、浓度较高的热的稀盐酸或稀
硫酸中,然后加冰冷却至一定温度,使大部分胺盐以很细地
沉淀析出,然后迅速加入亚硝酸钠水溶液,以避免生成重氮
氨基化合物。
2019/7/5
16
3. 碱性很弱的芳胺
特点:(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吸电基;
(2)不溶于稀酸,但能溶解于浓硫酸。
7
(1)在稀盐酸中进行重氮化时,主要活泼质点是亚硝酰氯
(ON-Cl),它是按以下反应生成:
NaNO2 + HCl →ON-OH + NaCl(酸化)
ON-OH + HCl
ON-Cl + H2O(酰化
(2)在稀硫酸中进行重氮化时,主要活泼质点是亚硝酸酐
(ON-NO2),它是按以下反应生成:
2ON-OH
2019/7/5
18
5.氨基酚类的重氮化
容易被氧化的氨基酚类(苯系、萘系邻、对氨基酚)。 该类中的某些芳胺在无机酸中易被亚硝酸氧化成醌亚胺型
化合物。 方法:可在中性到弱酸性介质中,在硫酸铜存在下重氮化。
2019/7/5
19
例如:
2-氨基-4,6-二硝基苯酚,其重氮化是先将其溶于苛性钠水 溶液中,然后加盐酸以细颗粒形式析出,再加亚硝酸钠进 行重氮化。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转化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转化

第十三章 重氮化与重氮盐的转化第一节 概述一、重氮化反应及其特点 1. 重氮化合物定义: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相连的基团,而这个基团只有一端与碳原子相连,而另一端则不与C 原子相连。

(与偶氮化合物相区别) 2. 重氮化反应定义:将芳伯胺等胺基化合物在低温下及强酸(其中盐酸及硫酸最为常用)水溶液中,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Ar NH 2+NaNO 2+2HXAr N +2X +O H 22+NaX3. ★重氮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用来合成与亲电取代反应相悖的化合物,尤其是各种偶氮染料、有机颜料的重要的基本的方法,在精细有机合成中被广泛应用。

如:间氯甲苯的合成。

4.脂肪胺与芳胺的重氮化反应特点:由脂肪伯胺得到的重氮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醇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没有多少价值。

由芳伯胺制得的重氮化合物性质稳定,可用来制备许多重要的中间体。

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重氮盐的结构与性质 1.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结构为:重氮盐的反应一般是在强酸性到弱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其pH 值的高低与目的反应有关。

2.★重氮盐的性质(1)重氮盐具有类似铵盐的性质,一般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重氮化后溶液是否澄清可作为反应正常与否的标志。

(2)干燥的重氮盐极不稳定,受热爆炸。

(3)重氮盐在低温水溶液中比稳定且具有高反应活性。

生产中常不必分离出重氮盐结晶,而用其水溶液进行下一步反应。

(4)重氮盐可发生两类反应:一类是重氮基转化为偶氮基(偶合)或肼基(还原),非脱落氮原子的反应;另一类是重氮基被其他取代基所置换,同时脱落两个氮原子放出氮气的反应。

(5)重氮盐性质活泼,本身价值不高,但通过上述两类重氮盐的反应,可制得一系列重要的Ar N N Cl Ar N N Cl Ar N N Cl +++有机中间体。

三、重氮化反应的应用重氮盐能发生置换、还原、偶合、加成等多种反应。

1.制备偶氮染料例如: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得到的重氮盐与2-萘酚-6-磺酸钠偶合,得到食用色素6。

重氮盐结构式

重氮盐结构式

重氮盐结构式引言:重氮盐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结构式可以表示为R−N≡N,其中R代表有机基团。

这种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介绍重氮盐的结构、制备方法、反应性质和应用。

一、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结构式为R−N≡N,其中R代表有机基团。

有机基团可以是脂肪基、芳香基、杂环基等,根据有机基团的不同,重氮盐的性质也会有所差异。

重氮盐中的氮气团与有机基团之间通过双键连接,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

二、重氮盐的制备方法1. 重氮化反应:将芳香胺或脂肪胺与亚硝酰胺反应,生成重氮盐。

该反应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酸性条件有助于亚硝酰胺的稳定性和重氮盐的生成。

2. 赖氏重氮化反应:将胺类化合物和亚硝酸钠反应,生成重氮盐。

该反应适用于对空气和湿气敏感的胺类化合物。

三、重氮盐的反应性质1. 重氮基的迁移:重氮盐分子中的重氮基可以进行迁移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重氮基可以迁移到芳香环上,形成氮和芳香环的新键,生成氨基化合物。

2. 重氮基的偶联反应:重氮基与芳香胺或脂肪胺反应,可以进行偶联反应,生成偶联产物。

该反应条件较温和,有机基团的变化范围较广。

3. 重氮盐的还原:重氮盐可以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相应的胺类化合物。

还原剂可以是亚砜、亚硫酸盐等。

四、重氮盐的应用1. 染料工业:重氮盐可以作为染料的原料或中间体。

通过改变有机基团的结构,可以调节染料的色相和亮度。

2. 制药工业:重氮盐可以用于合成药物的中间体。

它可以参与偶联反应、氨基化反应等,合成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3. 爆炸物研究:重氮盐是一种潜在的高能物质。

通过改变重氮盐分子结构和添加其他化合物,可以制备出高能爆炸物。

结论:重氮盐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多样性反应性质的化合物。

它在染料工业、制药工业和爆炸物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重氮盐性质和反应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其应用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第八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第八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HNO2 H2O+NO Ar Ar N N OH
N2
OH
3、用途
(1)定位 (2)合成具有特殊性能化合物
Ar-N2
+X-
偶氮染料
+ Ar’-NH2
偶合 偶合
Ar-N=N-Ar’-NH2 Ar-N=N-Ar’-OH Ar-NHNH2
Ar-N2+X- + Ar’-OH Ar-N2+XArN2 X还原
NaSO3, NaHSO3
重氮基转化
ArY Y=F, Cl, Br, I, CN, OH, H等
二、重氮化反应历程 以稀盐酸介质中的反应为例。
重氮化反应是自由芳胺经过亚硝化阶段而生成重氮盐的。 首先,亲电试剂亚硝酰化合物与自由芳胺作用,生成带正 电荷的不稳定的中间体。(速率控制步骤)
ArNH2 N O Cl 慢 H [ Ar N N O ] H
自我偶合反应,不可逆。补 加酸液也无法使之转变为重 氮盐,从而使重氮盐的质量 变坏,产率降低。
+
2
2
O2N
N=N
HN
NO2
(黄色沉淀) 而且,当pH>6时 重氮盐
重氮酸
pH=7~11 pH>12
顺式重氮酸盐 亚硝胺 反式重氮酸盐
(2)NaNO2微过量 作用: 防止生成重氮氨基化合物。
0.5~2S 使淀粉碘化 钾 试 纸 变蓝 I2+ 2 KCl + 2 H2 O +2 NO
NH2 NO2 Cl NO2 NH2 NO2 NO2 H3CO S N
C酸较小时,芳胺碱性强弱决定V r ,碱性↑,V r ↑; C酸较大时,铵盐水解难易决定V r,碱性↓,V r ↑。
2、无机酸性质的影响 无机酸不同,亲电质点不同,反应活性也不同。

第八章 重氮化及重氮盐的反应

第八章 重氮化及重氮盐的反应

重氮盐水解
重氮盐的酸性水溶液很不稳定,即使在零度也会慢慢水解
N NHSO4 + H2O OH + N2 + H2SO4
N
N
+ N2
+ H2 O
OH2
-H+
OH
Logo
Schiemann G反应(席曼反应)
N NCl + HBF4 N NBF4 F
芳胺制备氟代芳烃最常用的方法
N NCl + NaI I + N2 + NaCl
单分子芳香亲核取代(苯正离子中间体)
Company Logo
N
N
+ N2
+ BF4
F + BF3
+ I3
I
+
I2
+ H2O
OH2
-H+
OH
Sandmeyer反应(桑德迈耳反应)
CuCl/HCl Cl
自 由 基 芳 香 取 代 反 应
N
N
+
CuBr/HBr
水溶性
水溶性以盐酸盐、硫酸盐最好, 氟硼酸盐最差。
重氮化
重氮盐反应
重氮盐反应
还原反应
偶合反应
置换反应
重氮化合物的还原
Ar N2+ [H] Ar H 还原剂:乙醇、H3PO2 Ar NHNH2 还原剂:NaHSO3、Sn/HCl
重氮盐反应
还原反应
与酚偶合 与胺偶合
N2 + OH (NR2) N N
O3S
N
N
N
甲基橙,黄色 OHO3S H+ N CH3 CH3
H N N 甲基橙,红色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3.重氮化反应的特点 酸要过量
ArNH2 2HX NaNO2
ArN2+X- NaX 2H2O
理论量:n(HX):n(ArNH2)=2:1 实际比: n(HX):n(ArNH2)=2.5~4 : 1
刚果红试纸呈酸性(变蓝)
3.重氮化反应的特点
酸的 作用
① 溶解芳胺 ArNH2 + HCl
② 产生HNO2 HCl 3H2O
H2NSO3H HNO2
H2SO4 N2 H2O
3.重氮化反应的特点
低温反应:0~10℃
HNO2
H2O+NO
温度高容易加速重氮盐的分解
重氮盐不稳定
干燥的重氮盐不稳定,受热或摩擦、撞击时会快速放出氮爆炸!
含有磺酸基的重氮盐可生成内盐而可未稳定存在。
小结
芳香伯胺的重氮化反应要保 持酸和亚硝酸的微过量、低 温反应。
1
重氮化反应定义
2
重氮化反应的用途
3
重氮化反应的特点
重氮化反应
1.重氮化反应定义
芳香族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产重氮盐的反应叫做重氮化反应。
ArNH2 2HX NaNO2
ArN2+X- NaX 2H2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RNH2 HCl NaNO2
ROH N2 NaCl
2.重氮化反应的用途
Ar-N2+X- + Ar-NH2 偶合 Ar-N=N-Ar-NH2 Ar-N2+X- + Ar-OH 偶合 Ar-N=N-Ar-OH
Ar-N2+X-
Na2SO3, NaHSO3 还原
ArN2X-
重氮基转化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重氮化反应是芳香族胺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重氮盐的过程,而重氮盐可以进一步参与多种有机化学反应。

重氮化反应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酸化:亚硝酸钠(NaNO2)与盐酸(HCl)反应,生成亚硝酸(HNO2)。

2. 转化:亚硝酸不稳定,会迅速转化为亚硝酰氯(ON-Cl),这是实际的重氮化试剂。

3. 重氮盐形成:亚硝酰氯与芳香族胺反应,生成重氮盐。

重氮盐的反应主要包括:
1. 重氮偶联反应:重氮盐正离子作为亲电试剂,可以与酚、三级芳胺等活泼的芳香化合物进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生成偶氮化合物。

2. 偶合反应:重氮盐与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反应,也可以生成偶氮化合物。

当偶合组分中同时含有氨基和羟基时,反应条件(酸性或碱性)会影响偶氮基团进入的位置。

3. 水解反应:在某些条件下,重氮盐可以发生水解,生成酚类化合物。

4. 还原反应:重氮盐可以被还原,生成相应的芳香族胺。

5. 分解反应:在特定条件下,重氮盐可以分解,生成其他类型的化合物。

重氮化和重氮盐反应

重氮化和重氮盐反应
适宜的酸碱性: 芳胺: pH = 4-7 酚: pH = 7-10
图 pH值对酚和芳胺偶合速度的影响
4.偶合反应影响因素
H (1) NH2OH OH(2)
HO3S
SO3H
OH OH
NH2Βιβλιοθήκη HO3SHO3SNN HO3S
NH2OH NN SO3H
NO2
小结
重氮盐与芳胺或酚类的偶合反应是 亲电取代反应,与酚类偶合时在碱 性介质中反应; 与胺类偶合时,在酸 性介质中反应。
Ar-N2+X-+Ar-OH → Ar- N=N- Ar-OH+HX Ar-N2+X-+Ar-NH2 → Ar-N=N- Ar-NH2+HX
偶合组分
01
酚类
02
胺类
03
氨基萘酚磺酸
04
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2.偶合组分
酚类:
OH
胺类:
NH2
OH OH
CONH R
色酚衍生物(2-羟基-3-萘甲酰胺)
4.偶合反应影响因素
重氮组分性质
NH2

NH2

NH2 Cl

CH3
OCH3
偶合组分性质
NH2 Cl

NH2

NH 2 Cl

Cl
SO3H
NO 2
NH2
Cl

NH2 NO2
NO2
NO2
ArO > ArNR2 > ArNHR > ArNH2 > ArOR > ArNH3
4.偶介质合反应影响因素
1
偶合反应的定义
2
偶合组分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综述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综述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综述一、重氮化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标为重氮化,芳伯胺常称重氮组分,亚硝酸为重氮化剂,因为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时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避免亚硝酸的分解,重氮化反应后生成重氮盐。

重氮化反应可用反应式表示为:Ar-NH2 + 2HX + NaNO2--—Ar-N2X + NaX + 2H20重氮化反应进行时要考虑下列三个因素:1、酸的用量从反应式可知酸的理论用量为2mol,在反应中无机酸的作用是,首先使芳胺溶解,其次与亚硝酸钠生成亚硝酸,最后生成重氮盐。

重氮盐一般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比较稳定,所以重氮化时实际上用酸量过量很多,常达3mol,反应完毕时介质应呈强酸性(pH值为3),对刚果红试纸呈蓝色.重氮过程中经常检查介质的pH 值是十分必要的。

反应时若酸用量不足,生成的重氮盐容易和未反应的芳胺偶合,生成重氮氨基化合物:Ar-N2Cl + ArNH2——Ar-N=N—NHAr + HCl这是一种自我偶合反应,是不可逆的,一旦重氮氨基物生成,即使补加酸液也无法使重氮氨基物转变为重氮盐,因此使重氮盐的质量变坏,产率降低。

在酸量不足的情况下,重氮盐容易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2、亚硝酸的用量重氮化反应进行时自始至终必须保持亚硝酸稍过量,否则也会引起自我偶合反应。

重氮化反应速度是由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加速度来控制的,必须保持一定的加料速度,过慢则来不及作用的芳胺会和重氮盐作用生成自我偶合反应。

亚硝酸钠溶液常配成30%的浓度使用.因为在这种浓度下即使在-15℃也不会结冰。

反应时检定亚硝酸过量的方法是用碘化钾淀粉试纸试验,一滴过量亚硝酸液的存在可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

由于空气在酸性条件下也可位碘化钾淀粉试纸氧化变色,所以试验的时间以0.5-2s内显色为准。

亚硝酸过量对下一步偶合反应不利,所以过量的亚硝酸常加入尿素或氨基磺酸以消耗过量亚硝酸。

第11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分解

第11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分解
2019/2/19
5
+ N
N
2019/2/19
6

用途
Ar-N2+X- + Ar’-NH2 偶合 Ar-N=N-Ar’-NH2
Ar-N2+X- + Ar’-OH
Ar-N2 ArN2 X+X-
偶合
Ar-N=N-Ar’-OH
Ar-NHNH2
NaSO3, NaHSO3
还原
重氮基转化
ArY Y=F, Cl, Br, I, CN, OH, H等
2019/2/19
7
8-2 重氮化反应



重氮化反应历程 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 重氮化方法
2019/2/19
8
一、 重氮化反应历程
芳伯胺重氮化反应历程是亲电的N-亚硝化-脱水反应。
1、亲电质点:
与反应体系所用无机酸种类和浓度有关。
: N CH3 H H CH3
: N CH3 CH3 N
: H H
酸要过量
ArNH2 2HX NaNO2 ArN2+X- NaX 2H2O
理论量:n(HX):n(ArNH2)=2:1 实际比: n(HX):n(ArNH2)=2.5-4 : 12019/2 Nhomakorabea19 13
(3)亚硝酸钠
由于游离亚硝酸很不稳定,易发生分解,通常重氮化 反应所需的新生态亚硝酸,是由亚硝酸钠与无机酸(盐 酸或硫酸等)作用而得。
2019/2/19
11
二、 一般反应条件
(1)低温反应:0~10℃
HNO2 H2O+NO
Ar N N OH
Ar
N2
OH
2019/2/19

第10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第10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NH2 H2N SO3H SO3H
重氮化方法
• 氨基酚类的重氮化
– 特点:在酸中易形成醌腙体,无法重氮化 – 方法:碱熔盐析;反式重氮化法 – 可在中性到弱酸性介质中,在硫酸铜存在 下重氮化
重氮化方法
• 二胺类的重氮化
- 邻二胺类:它和亚硝酸作用时一个氨基先被重 氮化,然后该重氮基又与未重氮化的氨基作用,生 成不具有偶合能力的三氮化合物。
偶合反应定义
重氮盐与芳环、杂环或具有活泼亚甲基的 化合物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偶合 反应。
ArN2X
重氮组分
NH2(OH)
偶合组分
Ar N N
NH2(OH)
偶合组分
• 酚类
OH OH OH CONH
2-羟基-3-萘甲酰胺
R
• 胺类
NH2 NH2
偶合组分中同时含有 氨基和羟基时,则在 酸性偶合(pH=4~7)时, 偶氮基进入氨基的邻 对位;在碱性偶合 (pH=7~10)时,偶氮 基进入羟基的邻对位。
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例如:
从 OH
NO2
Br
NO2
Br2/Fe Fe+HCl
NH2 Br OH Br
解:
混酸
50 C

N2+ HSO4HNO2+过量H2SO4 0 -5 C

H2O
Br
Br
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三) 重氮基被卤原子置换 —— (X=-F、-Cl、-Br、-I)
-I取代 N2HSO4 + KI I + N2 + KHSO4
Ar N NH SO3Na SO3Na 芳肼-N,N’-磺酸钠
+H2O -NaHSO4

第八章-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第八章-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 为避免耦合副反应,可用反法双重氮化,即先 将间苯二胺在弱碱性至中性条件下与稍过量的 亚硝酸钠配成混合水溶液,在良好搅拌下,将 混合液快速加到过量较多的冷的稀盐酸中进行
反法重氮化。
• 对二胺类的重氮化
• 特点:该类化合物用正法重氮化可顺利地将其中一个 氨基重氮化,得到对氨基重氮苯。
• 重氮基为强吸电基,它与氨基共处于共扼体系中时, 将使未被重氮化的氨基的碱性减弱,从而使进一步的 重氮化产生困难。 • 如果将两个氨基都重氮化则需在浓硫酸中进行。
生成的重氮盐容易和未反应的芳胺偶合,生成 重氮氨基化合物:
Ar-N2Cl + ArNH2——Ar-N=N—NHAr + HCl
(3)亚硝酸钠
• 由于游离亚硝酸很不稳定,易发生分解,通常 重氮化反应所需的新生态亚硝酸,是由亚硝酸 钠与无机酸(盐酸或硫酸等)作用而得。

由此可见,亚硝酸钠是重氮化反应中常用 的重氮化剂。通常配成30%的亚硝酸钠溶液使 用,其用量比理论量稍过量。
8.1.2重氮盐的性质
干燥的重氮盐不稳定,受热或震动易爆炸(四氟 硼酸盐除外)。 重氮化合物对光不稳定,在光照下易分解。 脂肪胺的重氮盐极不稳定,在生成的过程就会 分解,生成醇(分解过程中经过碳正离子,会 有重排现象)。
8.1.3重氮化的目的
1、让脂环伯胺经重氮化-分解可以制得有 用的扩环产品、缩环产品和环合产品。 2、可由重氮化制取一些稳定的重氮盐, 可以用于印染行业或用作感光材料,特 别是感光复印纸。 3、还可通过重氮盐反应制得一系列有用 的中间体。
• 8.2.3.5 氨基酚类的重氮化 • 适用范围:邻位、对位氨基苯酚及其硝 基、氯基衍生物。 • 特点:都可以采用通常的重氮化方法, 但该类中的某些芳胺在无机酸中易被亚 硝酸氧化成醌亚胺型化合物。 • 重氮化方法:可在中性到弱酸性水溶液 中, 在硫酸铜存在下重氮化。l-氨基-2萘酚-4-磺酸的重氮化

重氮转移机理

重氮转移机理

重氮转移机理是有机化学中一种反应机制,主要指的是芳香胺(或氨基化合物)通过重氮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重氮盐,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将重氮盐转移给另一个接受体分子。

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步骤来描述:
1.重氮化(Diazotization):首先,芳香胺与亚硝酸盐(通常是亚硝酸钠)反应进行重氮
化反应。

在此过程中,芳香胺中的氨基基团被氮气基团取代,形成相应的重氮化合物。

2.重氮盐转移(Diazo Transfer):生成的重氮盐可以通过转移它的氮气基团到其他化合物
上来实现重氮盐转移。

3.产物形成(Product Formation):转移后的重氮基团可以与接受体分子发生反应,形成
新的化学键。

这可能是通过自由基、电子转移或亲核加成等方式完成的,具体取决于底物和反应条件。

重氮转移机理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构建碳-碳键或碳-氮键的新化合物。

这种反应机制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官能团转化,并且在制药、染料、农药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重氮盐总结

重氮盐总结

重氮盐总结1. 什么是重氮盐?重氮盐(Diazonium Salt)是一类含有重氮基(-N≡N)的化合物,可用作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它们是由芳香胺和亚硝酸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2. 重氮盐的制备方法重氮盐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两步进行。

首先,芳香胺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然后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将重氮基转化为所需的官能团。

2.1 重氮化反应重氮化反应是将芳香胺转化为相应的重氮盐的关键步骤。

其反应式如下:R-NH2 + NaNO2 + HCl → R-N≡N+Cl-其中,R表示芳香基或脂肪基。

这个反应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作为反应底物,生成的重氮盐会得到相应的阴离子。

2.2 亲电取代反应重氮盐可以通过亲电取代反应转化为其他官能团。

这个反应非常重要,可以实现对重氮基的定向官能团转化。

常见的亲电取代反应有取代芳香族硝基、卤代、羟基等反应。

3. 重氮盐的应用重氮盐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有机合成中间体重氮盐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在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重氮盐的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合成。

3.2 染料合成重氮盐可以作为染料合成的起始原料。

经过合适的官能团转化反应,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结构和颜色的染料。

这些染料在纺织、印刷和染色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3 耐候性涂料的合成由重氮盐转化而来的芳香胺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因此被广泛用于耐候性涂料的合成。

这些涂料具有耐候性好、颜色稳定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4. 重氮盐的反应安全性重氮盐是一类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化合物,因此在处理和操作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重氮盐应在防爆柜或通风橱下操作,避免暴露于光线和热源。

•使用防护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合理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避免过高的反应温度和过长的反应时间。

•注意废弃物的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重氮化与重氮盐的转化第一节 概述一、重氮化反应及其特点 1. 重氮化合物定义: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相连的基团,而这个基团只有一端与碳原子相连,而另一端则不与C 原子相连。

(与偶氮化合物相区别) 2. 重氮化反应定义:将芳伯胺等胺基化合物在低温下及强酸(其中盐酸及硫酸最为常用)水溶液中,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ArN H 2+NaN O 2+2HXAr N +2X+O H 22+NaX3. ★重氮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用来合成与亲电取代反应相悖的化合物,尤其是各种偶氮染料、有机颜料的重要的基本的方法,在精细有机合成中被广泛应用。

如:间氯甲苯的合成。

4.脂肪胺与芳胺的重氮化反应特点:由脂肪伯胺得到的重氮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醇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没有多少价值。

由芳伯胺制得的重氮化合物性质稳定,可用来制备许多重要的中间体。

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重氮盐的结构与性质 1.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结构为:重氮盐的反应一般是在强酸性到弱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其pH 值的高低与目的反应有关。

2.★重氮盐的性质(1)重氮盐具有类似铵盐的性质,一般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重氮化后溶液是否澄清可作为反应正常与否的标志。

(2)干燥的重氮盐极不稳定,受热爆炸。

(3)重氮盐在低温水溶液中比稳定且具有高反应活性。

生产中常不必分离出重氮盐结晶,而用其水溶液进行下一步反应。

(4)重氮盐可发生两类反应:一类是重氮基转化为偶氮基(偶合)或肼基(还原),非脱落氮原子的反应;另一类是重氮基被其他取代基所置换,同时脱落两个氮原子放出氮气的反应。

(5)重氮盐性质活泼,本身价值不高,但通过上述两类重氮盐的反应,可制得一系列重要的有机中间体。

Ar N N Cl A r N N Cl A r N N C l +++三、重氮化反应的应用重氮盐能发生置换、还原、偶合、加成等多种反应。

1.制备偶氮染料例如: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得到的重氮盐与2-萘酚-6-磺酸钠偶合,得到食用色素6。

NH 2HO 3SHO 3S N 2Cl-+2H O 3S H O 3SN 2C l-++N aO 3SO HNN O H3N a食用色素62.制备中间体例如:重氮盐还原制备苯肼中间体:N H 2低温Cl- 1.(N H 4)2SO 3N H H SO N HN H 2N +2又如:重氮盐置换得对氯甲苯中间体:N a N O C lH 低温N H 2CH 3N 2C l -+CH 3Cu Cl C lH CH 3C l75%若用甲苯直接氯化,产物为邻氯甲苯(沸点159℃)和对氯甲苯(沸点160℃)的混合物。

二者物理性质相近,很难分离。

第二节 重氮化反应★复习:甲基橙的制备:1.重氮化反应NH 2S O 3HN a OHN H 2S O 3N a H -OHNH 2S O 3N a-ClHO 3S N 2ClN aClH -OHN aN O2.偶合反应H O3S N2Cl N(C H3)C H3C O OHH3C O O 利用淀粉-KI试纸检验的过程。

一、重氮化反应历程★属于亲电取代反应。

NaNO2+ HCl →HNO2+ NaCl2HNO2→N2O3(亲电质点)+ H2ON2O3→NO+(亲电质点)+ NO2HNO2+ H3O++ Cl2→NOCl(亲电质点)+ 2H2OArNHHAr NHHNOC l-H-ClAr NHNOAr N N OH2Cl H-OH二、★反应影响因素1.无机酸的性质在重氮化时常采用盐酸,硫酸则用得较少。

2.无机酸的用量和浓度无机酸的用量和浓度与参与反应的芳胺结构有关。

理论上,酸的摩尔用量为芳伯胺的2倍,即1mol芳伯胺需2mol盐酸。

对于碱性较弱的芳伯胺,其酸用量和浓度都应相对提高。

3.亚硝酸钠(1)亚硝酸制备:通常新鲜亚硝酸是由亚硝酸钠与无机酸(盐酸或硫酸等)作用而得。

NaNO2+ClH HNO2+NaClNaNO2+H2SO4HNO2+Na HSO4(2)亚硝酸钠的加料进度:取决于重氮化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目的是保证整个反应过程自始至终不缺少亚硝酸钠,以防止产生重氮氨基物的黄色沉淀,加料速度不能太快,防止产生“黄烟”即NO2。

4.芳胺碱性当芳伯胺的芳环上连有供电子基团时,芳伯胺碱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当芳伯胺的芳环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芳伯胺碱性减弱,反应速度变慢。

5.温度重反应温度常在低温0~10℃进行,在该温度范围内,亚硝酸的溶解度较大,而且生成的重氮盐也不致分解。

为保持此适宜温度范围,可采取直接加冰冷却或冷冻氯化钙水溶液或冷冻盐水间接冷却。

芳伯胺的碱性愈强,重氮化的适宜温度愈低,若生成的重氮盐较稳定,亦可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重氮化。

三、重氮化操作方法、设备及安全生产1.★芳伯胺重氮化时应注意的共性问题(1)重氮化反应所用原料应纯净且不含异构体。

在使用前应先进行精制(如蒸馏、重结晶等)。

(2)重氮化反应的终点控制要准确。

过量的亚硝酸会促使重氮盐分解。

(3)亚硝酸过量的检测方法:用碘化钾淀粉试纸。

当白色的试纸刚变成浅兰色时,即表示亚硝酸的量是适合的;若变成兰色,则亚硝酸已经过量了。

2HNO2+ 2KI + 2H2O →I2+ 2KCl + 2H2O + 2NO(4)过量的亚硝酸去除方法:加入氨基磺酸或尿素将过量的亚硝酸分解;也可以加入少量的芳胺,使之与过量的亚硝酸作用。

H2N-SO3H + HNO2→H2SO4+ N2↑+ H2OH2N-CO-NH2+ 2HNO2→CO2↑+ 2N2↑+ 3H2O尿素(5)反应的设备要有良好的传热措施。

(6)防止重氮化合物受热和强光照射,并保持生产环境的潮湿。

2. 重氮化操作方法(1)直接法本法适用于碱性较强的芳胺,即为含有给电子基团的芳胺,这些胺类可与无机酸生成易溶于水,但难以水解的稳定铵盐。

其操作方法是:将计算量(或稍过量)的亚硝酸钠水溶液在冷却搅拌下,先快后慢的滴加到芳胺的稀酸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直到亚硝酸钠稍微过量为止。

此法亦称正加法,应用最为普遍。

反应温度一般在0~10℃进行。

盐酸用量一般为芳伯胺的3~4mol为宜。

水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到反应结束时,反应液总体积为胺量的10~12倍。

应控制亚硝酸钠的加料速度,以确保反应正常进行。

(2)连续操作法本法适用于碱性较强芳伯胺的重氮化。

由于反应过程的连续性,可较大地提高重氮化反应的温度以增加反应速率。

重氮化反应一般在低温下进行,目的是为避免生成的重氮盐发生分解和破坏。

连续操作可以利用反应产生的热量提高温度,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例如,由苯胺制备苯肼就是采用连续重氮化法,重氮化温度可提高到50~60℃。

N H 2N +2Cl(N H )SO N N SO 3N H4N H 4HS O 3N SO 3N H 4NSO 3N H 42.N H 3pH=2.5N H N H 2H 2SO455C。

3070C。

1/2.(3)倒加料法本法适用于一些两性化合物,即含-SO 3H 、-COOH 等吸电子基团的芳伯胺,如对氨基苯磺酸和对氨基苯甲酸等,还适用于一些易于偶合的芳伯胺重氮化。

此类胺盐在酸液中生成两性离子的内盐沉淀,故不溶于酸中,因而很难重氮化。

其操作方法是:将这类化合物先与碱作用制成钠盐以增加溶解度,并溶于水中,再加入需要量的NaNO 2,然后将此混合液加入到预先经冷却的稀酸中进行重氮化。

(4)浓酸法本法适用于碱性很弱的芳伯胺,如二硝基苯胺、杂环α-位胺等。

因其碱性弱,在稀酸中几乎完全以游离胺存在,不溶于稀酸,反应难以进行。

为此常在浓硫酸中进行重氮化。

该重氮化方法是借助于最强的重氮化活泼质点(NO +),才使电子云密度显著降低的芳伯胺氮原子能够进行反应。

其操作方法是:将该类芳伯胺溶解在浓硫酸中,加入亚硝酸钠液或亚硝酸钠固体,在浓硫酸中的溶液中进行重氮化。

由于亚硝酰硫酸放出亚硝酰正离子(NO +)较慢,可加入冰醋酸或磷酸以加快亚硝酰正离子的释放而使反应加速。

如:N O 2N H 2N O 210~20℃N O 2N O 2N 2H SO 4-+(5)亚硝酸酯法本法是将芳伯胺盐溶于醇、冰醋酸或其他有机溶剂(如DMF 、丙酮等)中,用亚硝酸酯进行重氮化。

常用的亚硝酸酯有亚硝酸戊酯、亚硝酸丁酯等。

此法制成的重氮盐,可在反应结束后加入大量乙醚,使其从有机溶剂中析出,再用水溶解,可得到纯度很高的重氮盐。

3.重氮化反应设备及安全生产 (1)重氮化反应设备重氮化一般采用间歇操作,选择釜式反应器。

反应器不宜直接使用金属材料。

大型重氮反应器通常为内衬耐酸砖的钢槽或直接选用塑料制反应器。

小型重氮设备通常为钢制加内衬。

用稀硫酸重氮化时,可用搪铅设备,其原因是铅与硫酸可形成硫酸铅保护模;若用浓硫酸,可用钢制反应器;若用盐酸,因其对金属腐蚀性较强,一般用搪玻璃设备。

(2)安全生产重氮盐性质活泼易爆炸,在进行重氮化反应时,要注意设备及附近环境的清洗,防止设备、器皿、工作环境等处残留的重氮盐干燥后发生爆炸事故。

重氮化反应中的酸有较强腐蚀性,特别是浓硫酸。

应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避免灼伤、腐蚀等严重生产事故。

重氮化反应中,过量亚硝酸钠会使反应系统逸出NO、Cl2等有毒有害的刺激性气体。

参加反应的芳伯胺亦具有毒性,特别是活泼的芳伯胺,毒性更强。

所以反应设备应密闭,要求设备、环境、通风要有保证,以保障生产和环境的安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通风管道中若残留干燥的胺,遇氮的氧化物也能重氮化并自动发热而自燃,因此要经常清理、冲刷通风管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