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的研究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的研究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的研究在当代社会,公共治理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西方国家作为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群体,其公共治理问题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概念、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概念公共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包含了众多的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等内容。

西方国家公共治理主要围绕政府、市民社会、企业组织等多个主体展开,旨在建立一种公共政策的通力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参与性以及协同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权力分立、知情权保障、公平正义、效率优先等多重目标的同时,增加了政策决策的民主程度和社会效益。

二、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现状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西方国家公共治理整体水平较高。

通过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经验积累,这些国家在公共政策、社会管理、民主制度、社会福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公共治理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发展有一定滞后现象。

随着社会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这些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社会矛盾等问题上,公共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发现了自身的公共治理水平尚待提升。

最后,西方国家公共治理出现了一些新难题。

尽管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进步,一些新难题也出现了。

例如,全球化对于公共治理产生了挑战,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民意对于决策制定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等等。

因此,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和适应时代变化都是当代西方国家面临的两大挑战。

三、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主要分为政府负担过大、社会信任度下降、决策制定效率低下等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西方现代公共管理新理念与我国

西方现代公共管理新理念与我国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西方现代公共管理新理念与我国“大城管”模式导言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各国政府致力于迎接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其公共部门已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变为“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的模式。

这些现代公共管理的新理念,使西方的政府管治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大大推进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现代公共管理重要方面的城市管理,同样也发生了重要变革。

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面临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挑战,正在进入城市化的高潮,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如何学习西方现代公共管理新的理念,借鉴其成功的实践,探索一种适合于中国城市发展需要的新的城市管理理念与模式,已显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

西方现代公共管理新理念的主要特征,集中在适应市场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上。

不仅从规模、活动范围等对政府进行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逐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根据市场经济特点,一方面,在公共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社会化过程,让社会各方面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管理。

浅议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

浅议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

浅议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作者:严明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7期摘要任何对西方理论的引入,都要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治理理论也是如此。

然而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一理论是否具有本土化的可能。

本文通过对西方治理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总结出治理理论发挥作用所需的必要条件,来推导我国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治理民主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03-01总的来说,西方治理概念涉及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分权与授权,多元与互动,合作与协商。

那么治理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具有可行性吗?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西方治理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治理理论发挥作用所需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的实际进行对照,才能推导出在我国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能性。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理论背景(一)分权与授权:治理理论产生的新古典自由主义价值诉求卡赞西吉尔指出,“在所有工业国家中,通过治理制度改革可以说是对于新古典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意识形态要求的一种回应。

”“公共治理正是以新古典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是消极自由观,积极自由就是“去做想做的事的自由”,消极自由就是“免于强制的自由”。

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最容易侵犯个人自由的“专断意志”就是政府意志,而政府意志只有通过政府权力才能实现,所以限制政府权力就成为消极自由观关注的中心。

而分权是实现对政府权力限制的最好方式。

治理重申了消极自由的价值。

治理理论提倡授权给市场和社会,由他们共同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多元与互动:治理理论产生的多元主义价值诉求社会多元论认为国家从性质上说不过是人类社会中形式多样的团体之一,国家不能垄断社会的全部权力。

国家权力的多元性意味着国家权力的有限性,任何社会团体都只能在某些特定领域中有决定权。

正是以这种国家权力的多元性为基础,产生了治理的基本价值之一——主体的多元性。

论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论文

论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论文

论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论文论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论文1887年,现代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研究》,他将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行政学与美国本土特色相结合,借鉴法国和德国行政学的长处,将欧洲大陆的行政学本土化,使之具有美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他反思了当时的美国行政学研究中的不足:“行政科学并不是我们的创造,它是一门外来的科学,很少使用英国或美国式的语言规则……如果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加以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这门产生于欧洲而被美国本土化的新型学科在20世纪初期得以创建。

在这门学科创建之时,也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西方国家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转型。

也正是在这场工业化的进程中,先觉的威尔逊借鉴欧洲大陆的行政学,促进行政学的本土化,得以使得美国行政学领先于世界。

目前谈到西方行政学,也即美国行政学。

20世纪后期,世界掀起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运动,中国应把握住这次社会转型的机会,借鉴西方国家在工业社会中构建的公共行政理论,使之本土化,具有中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这也是我国行政学学者们应肩负的使命,夏书章于1982年早就指出:“要搞好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需要社会主义的行政学和行政法学。

”张成福在分析中国行政学发展趋势的文章中指出:“本土化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

”中国应当把握住后工业化带来的机遇,本土化西方公共行政学前沿理论,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后工业社会的背景,而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则是本土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所说的本土化既指理论的中国化,也指理论的应用化。

理论的中国化与应用化是以我国实际为出发点,本土化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因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西方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之路及其对本土化研究的启示_毛寿龙

西方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之路及其对本土化研究的启示_毛寿龙

— !"# —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年第 $ 期
关注, 需要想方设法透视和把握没有浮出水面的 政策辩论以及分歧。 五 是政 策过 程往 往充 满政 治因 素 , 在价 值 、 利益、 资金的数量、 强制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多分 歧。 而且政策辩论往往充满火药味, 不礼貌, 对证 据有选择性, 有意误述对手的立场, 强制或者贬 损对手, 以使自己获得优势。 这在任何国家任何 具体政策过程中都是常见的。 政策过程研究必须 给予充分的关注。 政策过程是复杂的, 人类的思维能力是简单 的。 分析家为了理解复杂的政策过程, 必须把复 杂的情景简化。 其实人类文明的积累恰恰是对复 杂现实的简化实现的。 政策研究的发展, 也需要 忽略一些东西, 重视一些东西, 把一些复杂现象 抽象并进行归类。 不同的理论框架运用不同的眼 镜观察同一个情形, 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不一样 的, 结论也不一样。 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政策, 显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视角。 不 过, 由 于种 种原 因, 公 共政 策 理论 虽然 已 经开发了不少, 但迄今为止, 成功的公共政策理 论却并不多。 其原因就是公共政策离现实太近, 有力抽象的理论, 往往脱离实际, 而接近了实际, 理论水平又不够。 在这一领域里, 最为人熟知的 理论恐怕就是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这是政策分析 教科书普遍介绍的理论。 该理论把政策过程分为 一系列的步骤, 如议程设定、 政策型构与合法化、 政策执行与评估等 % $ & 。 该理论在 !" 世纪 ’"、 (" 年 代风靡整个公共政策领域, 其重要的研究成果主 要体现在议程设定、 政策执行和评估等阶段。 有很多学者对这一理 !" 世纪 (" 年代以来, 论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批评, 主要观点是: 该理论 不是因果理论, 并没有识别主导某个阶段或者整 个过程的原因。 没有找到原因, 其很多假设都是 不一致的。 整个理论自然也缺乏逻辑上的严密 性, 实际上只是时间上的流水帐。 过程次序的描 述往往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 任何一个阶段都可 能是政策过程的开始, 而且很可能会省略其中的 某个阶段, 或者跳跃某个阶段。 这里理论往往具 有自上而下的偏见, 忽略了执行与评估之间的大 量互动关系。 把多个周期的、 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政策周期看作是单个政策周期。 批 评者 认为 , 公共 政策 过程 理 论过 时了 , 没 有用了, 需要有更好的理论框架来替代。 在笔者 看来, 过程理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由于 其特别简单, 可以把复杂的政策过程简单化, 具 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 因此依然为人们所青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作者:韩兆柱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17期【摘要】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是西方学者在治理时代基于公共管理实践总结出的一套理论,是适应全球化、后工业化和治理时代的一种新颖的社会治理方案。

这套理论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治理之风,它所指导的政府改革也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进行。

对于我国公共管理学界与实践来说,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是有必要的,因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为其提供了条件。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也是可行的,是因为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的应用范围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相契合。

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对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策略探索,我们需要从理论的中国化和理论的应用化两个方面入手,既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也借鉴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用以指导我国公共管理改革。

【关键词】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本土化【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6.17.0081887年,现代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研究》,他将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行政学与美国本土特色相结合,借鉴法国和德国行政学的长处,将欧洲大陆的行政学本土化,使之具有美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他反思了当时的美国行政学研究中的不足:“行政科学并不是我们的创造,它是一门外来的科学,很少使用英国或美国式的语言规则……如果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加以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这门产生于欧洲而被美国本土化的新型学科在20世纪初期得以创建。

在这门学科创建之时,也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西方国家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转型。

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中国本土化

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中国本土化

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中国本土化作者:李英杰洪波张庆钊张晨涛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14期摘要: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依核心价值的侧重不同可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谱系。

我国政府治理积极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本土化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仍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核心价值,可以为我国公共行政提出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标准化要求。

为此我国应当采取改革政府官僚体制、健全绩效评估的群众参与机制、杜绝公众政治参与的形式主义等措施,以建设受到广泛认可的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本土化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源自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所谓工具理性,强调手段-目的的合理性,以计算和推理实现预设的目标,漠视人的一切情感和精神力量;价值理性则关注行为本身的合目的性,不关注结果而关注追求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在公共管理中,工具理性代表着其管理的属性,即经济、效率和效果;价值理性代表着公共的属性,即公平、民主和自由。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二者始终难以截然分开。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自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行政学研究》至今已有133年的发展,其间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以威尔逊为代表的传统行政理论;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理论;以萨瓦斯为代表的民营化理论;以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民主行政理论;以胡德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希克斯为代表的整体政府理论;以及以穆尔为代表的公共价值理论。

董礼胜教授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标尺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评析,并区分了包括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民营化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整体政府理论在内的工具理性谱系和包括新公共行政理论、民主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价值理论在内的价值理性谱系。

二、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中国本土化有文明的地方就会有公共管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公共管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管理方式,并服务于不同人群的利益。

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语境分析

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语境分析
我们考察社会语境变迁对理论话语体系的影响时普遍的讨论只关注语境要素中变迁的部分而忽略没有发生变迁旧有的社会语境因素或者强调虽有变迁却并不对话语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造成误解因为旧有的因素可能依旧处于优势有能力对其他因素发挥支配作用成为优势影响源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3 l 期
中图分 类号 : 9 — 5 C 3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4 0 ( 0 6 0 — 0 6 0 17 — 10 2 0 )3 0 2 — 5
公 共管 理 论 首 先 是在 西 方语 境 下 产生 的 理
话语体系 , 国理论界一直处于“ 我 用西方语境下 的话语来 阐释中国现实 ” 的困境 , 中国真正需要 的是来 自社会语境内生的理论话语 。 语 境 (otx) 语 言 学 和 相 关 学 科 最 基 本 cnet是 的概 念 , 两种 含 义 : 一 , 话 语 、 句 或语 词 有 其 指 语 的上下文 、 前后关系。 哲学家称之为狭义语境 。 其 二, 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 的特 征, 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周 围世 界的方式 , 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 、 境况 , 或者
20 年 6月 06
广 东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u nd n stt o ui s d iirt n ora o a g ogI tue f s es mns ai G ni B n A t o
V 12 ,N . o. 1 o 3
Jn 2 0 u.06
本 土化 的社 会语 境 特征 : 球化 之 下农 业社 会 向 工业社 会 转 型 , 向信 息社 会跨 越 式发 展 , 全 并 呈
现“ 大政府 、 小社会 、 弱市场” 三元架构。它是“ 内生” 中国公共管理理论话语的社会条件 , 由此 带来的“ 理论怪 象” 注定“ 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 中国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 关键词: 公共管理 ; 语境 ; 本土化; 优势影响源; 理论怪 象

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演变及其本土化启示

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演变及其本土化启示

63
" 就 理论 研 究而 言, 公 共行 政 学自 1 9 世 纪末 2 0 世 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 �新公 共管 理凸 显"效 率优 位� 民主 流失 "
初产 生到 20� 世纪 � � � 6 0 年 代, 着重 研究 行政 组织 的内 英 国著 名公 共 管理 学家 胡 德( C. )教 授 将新 部 取向 ,机 构 组成 , 活 动程 序 ,行 政 原 则等 行 政 组 织 公共 管理 的主 要改 革理 念高 度概 括为: (1 )在公 共部 和官 僚体 制. 这一 时期 公共 行政 学以 管理 学为 理论 门中 实施 专业 化管 理, 让公 共管 理者 自己 管理 并且
正 , 民 主与 效 率 等相 冲 突 的 层面 , 但 是 二 者并 非 截 然对 立, 可以 相互 调适与 彼此 融合 .过 于强 调工 具理 是 效率 . 行 政科学 的基 本目 的就 是以 最少 的人 力和 材 料的 消耗来 完成 手头 上的 工作 .因 此,效 率是 行政
� � 性或 价值 理性 ,都 容易 � � � � 导致行 � 政价 值的 异化 .西 方公 管 理 的 价 值 尺 度 中 的 头 号 公 理 ." 5 怀 特 ( )也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
2 009 年 1 月
� � J .2 0 09 韶 关学 院学 报 社 会科 学
第 30 卷 第 1 期 � � � � � � � � � � � � � J� .30 .1
� 共行 政价 值演 变的 实践 经验 对我 国推 进社会 主义 市 指 出 " 公共行 政的 目标 就是 最有 效地 利用 由政 府官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1 6年第 4期
公共治理评论
“ 概念 是学 术研 究 由以展 开 的工 具 , 要促 进 学
市 场激 励机 制 与私 人部 门的管 理 手段 结 合帮 助政
术研究 水 平 的不 断提 高 ,任何 学 科都 必 须对 它 的 基本 概念 有着 共识 性理 解 。 ” l 】 在“ 治理” 、 “ 公共 治 理” 等 概 念 界 定上 , 中外学 者 们 众说 纷 纭 , 莫 衷 一 是, 因此 , 笔 者在研 究 西方 公 共 治理 前沿 理 论之 前


引言
共 治 理理 论更 是席 卷 全球 , 对我 国的影 响 也较 大 ,
对于西方公共管 理学理论发展史 的研究 , 国 内外学者投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 的划分和 研究视角也呈现百家争鸣 、 百花齐放的盛况 , 有阶
而且出现“ 小丛林” ( s m a l l i u n g l e ) 现象 。 但是很多西 方 公 共 治 理 前沿 理论 著 作 还 没 有 翻 译 成 中文 , 对 于全 面 了解和 深 入把 握公 共管 理学 科 理论 前 沿 是 十分 不利 的。近年来 , 笔 者更 加关 注西 方公 共管 理 理论 , 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 的前沿理论 , 并在 尚未 有译著可供参考 的情况下尽可能地 占有和消化英 文原著 , 取得 了关于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 , 即新公 共 服务 理 论 、 网络( 化) ① 治理理论 、 整 体 性 治理 理 论 、数字 治 理 理论 和 公共 价 值管 理 理论 的 阶段 f 生 研 究成 果 。本 文也 是阶 段 l 生研 究 成果 之一 , 对西方公共治理 五大前沿理论进行系统概述与评 析, 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二、 相关 概 念界定 : 治 理与公 共 治理

西方新公共治理理论研究评述

西方新公共治理理论研究评述

2018. 1(下) 现代国企研究111新公共治理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提出批评后创建起来的新模式。

在新公共治理理论看来,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贯穿于21世纪之前的整个公共管理领域新公共治理理论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定义。

认为政府不再是一家独大,不能只是对自己实现自我服务。

应该制定规章制度,完善奖励机制,监督条约的实施,发挥市场和社会群体的作用承担一部分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鼓励公众参与。

一、关于新公共治理理论实践的研究新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行政有其特殊的政治色彩,公务人员在参与行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影响。

鉴于此,新公共治理理论主张让公务人员主动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订中来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便于公共政策地执行。

(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新公共治理的实践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中把公众当作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也具有消极情绪,未能体现出公众在公共治理的作用。

“有道德的公民理解法律基础(宪法),相信美国体制的价值是天赋权利,愿意履行个体道德责任,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包括在交谈中注意忍耐和宽容。

”[1]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诠释了想要提升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就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行政官员与公民之间回应与责任的双向机制”,能够提升公共事务管理的效能。

(二)寻求公众参与新公共治理的工具和方式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公共部门、私人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共同编制了一张庞大繁杂的网络治理结构,是时候对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有高度的关注,为了提高和保证新公共治理的合法性,美国政府在新公共治理实践中采取多元化的治理,在多个政策领域鼓励公民与利益相关者通过准立法和准司法的程序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

[2](三)完善新公共治理中的法律制度在美国公共行政机关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权以便对不同的治理方式做出选择。

对新公共治理的实践来说,宪法本身是静态的。

然而,针对新公共治理过程的法定框架早已存在于联邦层面,并且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发展迅速。

浅议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

浅议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
自由就是 “ 做想做 的事 的 自由” 消极 自由就 是 “ 于强制 的 自 去 , 免
能 。 息化 时代 信息 技术 的发展 不仅缩 短 了政府 、 信 组织和 公 民个
由” 。在 公共行 政领域 中 , 容易 侵犯 个人 自由的“ 最 专断 意志 ” 就 人之 间的相 对距 离, 强 了彼此 之 间的 回应 性 和依赖性 , 加 也增强 是政 府意志 , 而政府 意 志只有 通 过政 府权 力才 能实现 , 以限制 了公 民和社 会在信 息和 知 识方 面的 占有量 , 民要求更 多地参 所 使公 政府 权力 就成 为消极 自由观 关注 的 中心 。而 分权 是实现 对政 府 与管理 , 实现 政府 、 企业 、 会组 织 、 社 公民个 人对 公共事务 的共 同 权 力限制 的最好 方式 。治理 重 申 了消极 自由的价 值 。治理理 论 管 理 。这些 都为 公共 治理 的产 生创 造 了 良好 的环境 。 提倡 授权给 市场 和社会 , 由他们 共 同来参 与 公共事 务 的管理 。
理行为、 治理活动和治理现象区别于其他政治行为、 政治活动和 不管 是 自由主义还 是 多元主 义理 论, 在现 代社会 都需在 民主 这一 政治现象的一个重要特性。
( ) 与协 商 : 三 合作 治理 产 生的 民主化 价值诉 求 基 本的价 值前 提 下进 行探 讨 。通 过我 们对 公 民社会 与民主 的关 系 的探 讨可 以看 出 , 民社会 是最 能反 映民主化进 程 的现 实社会 公
( ) 二 多元与 互动 : 治理 理论 产 生的 多元主 义价值 诉 求
三 、 主化 与公 民社会 : 理存 在的 根本条 件 民 治 笔 者认 为 : 治理 存在 的理 论和 现 实上具 有两个 根本性 条件 ,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一、引言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划分和研究视角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有阶段论、学派论、范式论、途径论、谱系论等。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阶段论的观点影响较大,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笔者也侧重于按照历史脉络对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系统划分。

笔者认为,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和公共行政的当代发展时期。

前三个时期的思想译介和研究成果较多,人们了解也较多,而21世纪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迅速,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更是席卷全球,对我国的影响也较大,而且出现小丛林smalljungle现象。

但是很多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对于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前沿是十分不利的。

近年来,笔者更加关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的前沿理论,并在尚未有译著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英文原著,取得了关于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即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也是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对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进行系统概述与评析,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治理与公共治理,与统治交叉使用,含义相似,主要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学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和福利国家危机引发的政府改革运动赋予了Governance新的含义,跨越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等多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一般认为,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一词标志着新治理开始流行,1992年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就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本土化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本土化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本土化引言西方行政管理理论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过程中,由于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本土化的适应和创新。

本文将从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发展现状入手,探讨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部分: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中国行政管理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定的行政管理制度。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处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下,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借鉴,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特点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政治性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一直以来都注重政治性,行政管理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

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行政管理理论必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服务于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政治目标。

2.注重实践性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非常注重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该密切结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3.注重综合性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强调综合性,即要关注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到全面分析和综合处理。

第三部分: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其本土化问题是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本土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适用性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一些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并不一定适用或者适用性有限。

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引入西方行政管理理论时必须注重理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是指将西方行政理论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适应本土行政实践的一种转化过程。

本土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从本土化的形态和逻辑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本土化的形态本土化的形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翻译解释层次、理论继承层次和新创发展层次。

1.翻译解释层次翻译解释是将西方行政理论翻译成本地语言,并解释给本地政府官员和学者使用。

这种形态的本土化主要依赖于译者和解释者的文化素养和理解水平。

因此,这种形态本土化的局限性在于译者和解释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水平限制了解释的深度和广度。

翻译解释层次的本土化主要针对的是西方行政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权力分立、行政责任制等,以及一些常见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如规则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等。

2.理论继承层次理论继承是将西方行政理论和本土行政实践相关联,继承其得失,并在本土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发展。

这种形态的本土化注重西方行政理论与本土行政实践之间的联系和教训。

理论继承的本土化主要依赖于实践者对西方行政理论和本土行政实践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及对两者的融合和创新的能力。

理论继承层次的本土化主要针对的是西方行政理论中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实践方面,如治理现代化、公共服务市场化等。

二、本土化的逻辑本土化的逻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知识转移、理论创新和社会改造。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指将西方行政理论的知识和经验转移到本土环境中,以应对本土行政实践的新问题和挑战。

知识转移的本土化强调西方行政理论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相互依存性。

知识转移的本土化主要依赖于翻译和解释的比较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以及对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体系构建和平衡发展的认识。

2.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指在西方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本土行政实践的新理论和实践方法。

理论创新的本土化强调本土化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理论创新的本土化主要依赖于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以及对新问题和挑战的反思和探索。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化是指在西方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和发展成符合本土情况和需要的行政理论。

本土化的形态和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本土化的形态和逻辑还表现为行政理论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与转化。

行政理论的本土化需要与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

本土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和应用,而要通过对行政理论的解读和诠释,使其与本土文化相契合。

这种融合与转化既体现在理论的内容和范式上,也体现在理论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上。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和逻辑还表现为行政制度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和创新。

行政理论的本土化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行政制度必须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应本土环境和需求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模式。

本土化要求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土实践的观察和总结,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本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和逻辑还表现为对西方行政理论的批判和超越。

西方行政理论虽然在一些方面具有普适性和先进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本土化要求对西方行政理论进行批判性接受和超越,通过在实践中的检验和反思,对行政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

本土化不仅仅要保留西方行政理论的优点和成果,更要超越其不足之处,形成适应本土实践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西方的行政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西方的行政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挑战。

本文旨在对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和逻辑进行探析,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西方行政理论的传播与本土化西方行政理论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国家逐渐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和行政机构,积极推动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

经过二战之后,西方列强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行政管理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包括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西方行政理论的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场革新,促使各国对行政管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西方行政理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形态。

根据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可以将其主要形态总结为以下几种。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翻译”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西方行政理论被翻译成本土文化语境下的行政概念和原则。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翻译,更是对西方行政理论进行概念的再造和赋予新的内涵。

通过翻译,西方行政理论得以在本土文化中得以传播和应用,促进了本土行政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拒绝”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西方行政理论不被接受或者被否定,本土行政理论被奉为圭臬,拒绝西方行政理论的输入。

这一过程表明了西方行政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和抵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西方行政理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形态是由多种逻辑所决定的。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逻辑是多元文化的逻辑。

在行政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认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重视当地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才能够实现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化。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逻辑是实用性的逻辑。

在行政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符合本土行政管理实践的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

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本土化是指将外来的理论、观念、模式等,根据当地的文化、社会、政治环境,经过改造与整合之后,使之得以适应和融入当地情境的过程。

在中国,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化受到了重视,因为这涉及到对本国国情的认知和对行政管理模式的选择,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形态和逻辑两个维度对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进行探讨。

1. 基于中国文化的重新诠释在中国,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化首先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

传统文化对行政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仁政”、“德治”等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国的行政管理理念,对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通过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一种文化语境。

2. 结合国情的改造与演绎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还表现为对国情的改造与演绎。

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因素都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西方行政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改造与演绎,是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形态。

中国政府在引入西方行政理论的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实践,如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这些都是对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一种体现。

3. 与实践相结合的重新构建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另一种形态是与实践相结合的重新构建。

在中国,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需要重新构建。

可以通过与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重新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理论体系。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针对中国国情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从而对西方行政理论进行本土化。

二、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逻辑3. 接受与转化的动态平衡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逻辑还涉及到接受与转化的动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摘要:1887年,现代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行政学的
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研究》,他将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行政学与美国本土特色相结合,借鉴法国和德国行政学的长处,将欧洲大陆的行政学本土化,使之具有美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他反思了当时的美国行政学研究中的不足:“行政科学并不是我们的创造,它是一
门外来的科学,很少使用英国或美国式的语言规则……如果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
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加以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这门产生于欧洲而被美国本土化的新型学科在20世
纪初期得以创建。

在这门学科创建之时,也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西方国家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转型。

也正是在这场工业化的进程中,先觉的威尔逊借鉴欧洲大陆的行政学,促进行政学的本土化,得以使得美国行政学领先于世界。

目前谈到西方行政学,也即美国行政学。

20世纪后期,世界掀起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运动,中国
应把握住这次社会转型的机会,借鉴西方国家在工业社会中构建的公共行政理论,使之本土化,具有中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这也是我国行政学学者们应肩负的使命,夏书章于1982年早就指出:“要搞好现代
化建设事业,就需要社会主义的行政学和行政法学。

”张成福在分析中国行政学发展趋势
的文章中指出:“本土化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

”中国应当把握住
后工业化带来的机遇,本土化西方公共行政学前沿理论,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后工业社会的背景,而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则是本土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所说的本土化既指理论的中国化,也指理论的应用化。

理论的中国化与应用化是以我国实际为出发点,本土化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因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本土化的必
要性分析“行政学研究只有面向本土经验,了解和解释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才可能找到
合适的分析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工具。


如果说行政学的本土化是为了借鉴先进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改革并解决我国实际问题,那么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也是很有必要的,是我国行政学科构建、社会转型和我国改革实践的迫切要求。

学术背景:“他山之石”与中西差异。

“他
山之石”是指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较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健全;中西差异表现在西方
行政学理论的他域与本域的区别与局限。

丁煌指出:“综观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
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也形成了一系列对于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改进均具有重要价值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西方公共管理学科发
展历史悠久,体系健全,理论积淀深厚。

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去指导我国公共管理改革还很“吃力”。

在这种国外强、本国弱的情况下,最直
接的方式就是借鉴西方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

但是这种借鉴并非直接“拿来”,中西方国情与理论具有一定差异性,外域理论并非完
全适用本土。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策略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中国化。

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认为:“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
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

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


在笔者看来,理论的中国化是指吸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先进理念,与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相结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具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新治理理念:服务、网络、合作、大数据、公共价值。

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
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分别为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界贡献了服务、网络、合作、大数据和公共价值等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强调的“服务”理念渗透着民主
治理、公民精神和公共利益的价值。

民主治理强调基于价值观的共同领导,公民精神体现在公民权、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方面,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
利益观念。

这个目标不是找到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因此,我国在构建服务型政府及进行公共服务改革的时候
也应注重服务理念,强调公民价值、公民参与、民主治理以及优质公共服务。

结语在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学术研究中,本土化研究是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

到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时,大都经历了理论引介、反思批判、理论比较和理论本土化的研究过程。

作为西方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本土化研究将是未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在本土化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寻找契合点。

中西方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西方土壤上产生的理论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有国情。

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引进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需要寻找契合点。

比如服务型政府与新公共服务、合作治理与网络治理、区域协同与整体性治理、智慧城市与数字治理、战略管理与公共价
值,根据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本土化。

第二,着眼前沿理论与未来实践。

理论是总结过去经验,把握现象与本质、结果与原因的关系用以指导未来实践,所以我们要关注最前沿的公共管理理论,因为前沿理论都是在以往公共管理理论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并结合现时代背景而创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公共管理者还应具有战略眼光与未来视角,应该摒弃以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提早发现问题,并有预见力。

第三,关注理论的中国化与理论的应用化。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包括中国化与应用化),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笔者在梳理国内学者研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本土化问题时发现,大多数学者关注西方理论应用的视角化或指导化,即从西方理论视角看我国某个公共管理问题,或者用西方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改革的某个问题。

这种本土化研究并不系统,我们在进行本土化研究时,既要吸收西方先进理念,创新我国治理理论,还要注重理论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