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原理

合集下载

鼻甲肥大射频消融手术的原理

鼻甲肥大射频消融手术的原理

鼻甲肥大射频消融手术的原理
鼻甲肥大射频消融手术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 术前检查确定鼻甲肥大的程度和范围,制定手术方案。

2. 在全身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

3. 将射频针电极插入鼻甲软骨内,通过高频电流加热组织。

4. 射频电流迅速摆动撞击组织分子,使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5. 组织内升温速度极快,温度可达60-90C,造成蛋白变性坏死。

6. 通过控制输出功率和时间,可以精确控制热损伤的范围。

7. 避免过热伤害到周边正常结构,尤其是黏膜层。

8. 消融后的鼻甲软骨将逐步被吸收,实现减缩效果。

9. 可根据术中评估对不同部位进行分次消融,以控制缩减程度。

10. 术后需要冰敷减肿,并抗生素防感染,数月后即可见显著缩小效果。

射频消融技术可以通过精确的热力学控制实现对鼻甲的有效缩减,是微创治疗鼻甲肥大的有效手段。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是一种使用射频能量来消融组织的一种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胆囊病、肝病、痔疮等。

它通过利用射频能量在组织中形成一个热烧区来消融组织,随后这个热烧区将慢慢变成一个瘢痕,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射频消融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耦合原理,通过利用射频时的电磁感应使治疗部位的温度升高,实现消融作用。

在组织中,利用电磁进行射频消融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电磁隧道,因此受到的射频能量也不同。

在射频热消融中,当电磁感应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内的温度就会升高,而一旦温度高于治疗组织的破坏阈值,该组织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将瘢痕慢慢形成,从而实现消融作用。

射频消融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心脏病治疗、痔疮治疗和腱鞘囊肿治疗等。

射频消融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治疗技术,拥有快速无痛的优势,不仅可以进行治疗,还可以实现监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首先,射频消融的安全性被广泛认可,无论患者的身体状况如何,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过程中也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

其次,射频消融可以达到精确、快速和可控的效果,它可以准确地达到热消融的部位,治疗效率高,而且可以准确控制温度,从而减少了可能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射频消融技术还可以在实时监测组织的温度及灌注情况,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射频消融技术还非常适用于对患者有特殊要求的特殊病症,比如心脏病、肝病、肺病等,这些疾病通常需要更精确的治疗,而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满足这类需求。

尽管射频消融技术在医学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该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射频消融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可能对患者的心脏和血液系统有不利影响等,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避免不良影响的出现。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技术受到广泛应用,具有安全、准确、快速、可控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但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使用时必须仔细操作,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射频消融术原理

射频消融术原理

射频消融术原理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来摧毁异常组织或细胞的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高热,将异常组织或细胞进行热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使用的是高频交流电,它能够通过电极导入到体内的目标组织或细胞中。

当高频电流通过组织时,电流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导致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高温会使目标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破裂,并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

射频消融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肿瘤、心律失常和疼痛等。

在肿瘤治疗中,射频消融术可以通过将射频电极插入到肿瘤内部,将高热直接传递给肿瘤组织,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射频消融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

然而,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如可能引起出血、感染和热损伤周围器官等。

因此,在进行射频消融术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总而言之,射频消融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来摧毁异常组织或细胞,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利用高热对目标组织或细胞进行破坏,达到治疗的效果。

尽管射频消融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但在合适的患者和适当的情况下,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利用射频能量来破坏异常组织,如肿瘤或异常神经组织。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肿瘤学、神经外科学和心脏病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射频消融的原理基于射频能量对组织的热效应。

射频能量是一种高频电流,它可以在组织中产生热量。

当射频探头插入体内目标组织时,射频能量会通过组织产生摩擦,导致组织温度升高。

当组织的温度升至50-100摄氏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会发生破裂,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细胞核蛋白质凝固,细胞内的水分蒸发,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紊乱,细胞内外的pH值改变。

这些变化导致了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从而实现了对异常组织的破坏。

射频消融的原理还包括了热效应的传导和扩散。

射频能量在组织中的传导和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组织的电导率、血流情况、射频探头的位置和尺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导率高的组织(如肝脏)更容易传导射频能量,而血流充足的组织则会对射频能量的传导和扩散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医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射频探头和治疗参数,以确保射频能量能够充分地传导和扩散到目标组织中,从而实现对目标组织的有效破坏。

除了热效应外,射频消融的原理还涉及了组织的生物学效应。

射频能量的热效应不仅会直接破坏细胞结构,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如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修复反应等。

这些生物学效应对于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射频消融物理学原理分析

射频消融物理学原理分析
临床射频频率范围300-3000kHz,最常用 为500kHz。
高频电流的特点一
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 电流对机体的刺激兴奋作用随着频率升高 而减弱;
• >100kHz:交流电每个周期时间小于0.01
ms,刺激时间达不到兴奋神经和肌肉的阈 值(0.03~1ms); • 100~150kHz:对机体有极微弱的刺激性;
何不选择高频率?
• 目前射频方式能满足多数临床所需; • 频率增加对组织的损伤大,并发症风险高; • 配套设备制作难度增加、成本高。
四、与组织损伤程度相关的参数
• • • • • • • 消融电极与组织的接触 组织的构成 功率 距离 消融电极头端长度 盐水灌注正比,与组织距消融电极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组织中产热与距离 的4次方成反比。 Q ∽w/r
盐水灌注vs非盐水灌注
• 在体犬股头肌 • 电极 温控 盐水灌注 P 坏死深度(mm) 6.1 ± 0.5 9.9 ± 1.1 <0.01 最大坏死直径(mm) 11.3 ± 0.9 14.3 ± 1.5 <0.01

Nakagawa H. Circulation. 1995; 91:2264-73 .
电极长度:非盐水灌注
• 在体犬股头肌 • 损伤范围和深度:8mm电极优于4mm (P< 0.01)

Otomo K.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1998;9:47-54.
电极长度:盐水灌注
• 在体犬股头肌 • 电极长度 (mm) 功率(W) 坏死深度(mm) 最大坏死直径(mm) 2 26 8.0 12.4 5 36 5.4 P<0.01 8.4 P<0.01
• >500 kHz:完全无神经兴奋作用。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是一种在医疗中被广泛使用的技术,它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射频能量来热消融掉器官的病灶以治疗疾病。

这种技术在早期就被发明,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

射频消融的原理为:利用称为分子间电磁感应(MIM)的原理,发射高频射频能量,使病变组织内部的分子结构发生微观热损伤,导致组织凝固或焦化而被消融。

具体来说,射频能量会在病变组织内部发生微观放射热效应,达到蒸发凝固的目的,从而结束治疗。

射频消融技术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精确、安全、快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病,而且对对象的损伤小,定位精确,可以抑制病变组织的生长,缩小病变病灶,以及减轻病变组织对病人的器官损害,进而作出有效的治疗。

射频消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进行精确的操作,需要严格遵守程序,包括选择病变组织的射频能量治疗波长、进行血流测量、实施消融作业放置和消融技术操作等,都是关键步骤。

因此,操作人员必须非常小心,做到精确地把握每一个步骤,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此,在射频消融治疗之前,患者需要充分准备。

考虑到射频消融的对象的病变病灶,首先应该诊断清楚,以准确定位病变组织所在位置,然后进行相应的消融技术操作,以达到消融的有效性,最后再进行复查和检查,来证实消融的有效性。

总之,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病症具有特定的治疗疗效,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并保持病理活性,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射频消融仍然是一种广受支持的治疗手段,在医疗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无创疗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高频电能发送到身体不同部位的组织中,通过产生热量来引起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射频消融的原理,包括成像技术、电极、能量输出等方面。

一、成像技术在射频消融的治疗过程中,成像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可以提供给医生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精确定位及治疗。

例如在肝脏和肺部的肿瘤治疗中,使用的一些成像技术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肿瘤位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成像技术的使用是极其必要的。

二、电极在射频消融过程中,需要将电极插入患者体内,以把高频电能传递到病灶区域,效果才能达到。

在电极选择上,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来选择电极的尺寸和形状。

在肝脏病变的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射频电极是一种类似于针头的设备,它通过穿刺皮肤和在良性或恶性肿瘤中插入到肿瘤核心部位来执行治疗任务。

三、能量输出射频消融的核心在于能量输出,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能将能量输给组织,从而使组织受热并产生坏死。

在实际治疗中,射频消融设备会将高频能量带入到体内的电极中,然后将电流释放到组织中。

由于组织内的电阻产生热能效应,热量则会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向周围组织扩散,进而导致组织坏死。

四、治疗过程射频消融在实际治疗中通常是在一个特殊的手术室中进行。

在手术室中,医生会进行血液、血压等监测,然后使用麻醉药物来保证患者的安全。

在此之后,医生会使用穿刺针将电极插入到患者体内,以定位到需要消融的组织。

治疗开始后,射频消融设备会不断地向组织中输出高频电能,直到产生足够的热量将组织烧灼为止。

总之,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神经阻滞、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

其原理在于通过高频电能的输入,使组织受到热能的作用,最终导致组织坏死。

不过,射频消融也有一些风险,例如肺梗死、出血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癌症和疼痛等。

它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将组织加热至高温,从而破坏组织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

射频消融的原理基于组织的电学特性。

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都具有一定的电阻和电容,当高频电流通过组织时,会产生热能。

这种热能主要是由组织中的离子摩擦和分子振动产生的,可以将组织加热至60℃以上,从而破坏细胞膜和细胞核,使细胞死亡。

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电极的形状和大小、电流的频率和强度、组织的电学特性等。

一般来说,电极越大,能量越强,治疗效果越好。

但是,过度的能量会导致组织烧伤和坏死,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射频消融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肝癌、肺癌、骨肿瘤、疼痛等多种疾病。

在心脏病领域,射频消融可以通过破坏心脏组织中的异常传导途径,恢复正常的心律。

在肝癌和肺癌领域,射频消融可以直接破坏肿瘤组织,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疼痛领域,射频消融可以通过破坏神经组织,减轻疼痛症状。

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它的原理基于组织的电学特性,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破坏组织
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射频消融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射频消融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射频消融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肿瘤和心脏疾病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射频能量,该技术可以摧毁异常组织或心脏病灶,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和心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将导管引入体内,通过电极释放高频的射频能量。

这种能量主要通过组织中的离子摩擦来产生高温,高温可以破坏异常的细胞结构并杀死病灶。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点。

射频消融术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医生会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和位置等。

然后,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中,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

在实施射频消融术时,需要把导管引入患者体内,并通过导向设备将导管引导到目标病灶的位置。

随后,医生会控制导管释放高频的射频能量,破坏病灶组织。

最后,医生会进行术后的观察和处理,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已在各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肿瘤治疗方面,它可以用于减轻肿瘤的症状、缓解痛苦,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命。

在心脏疾病治疗方面,它可以用于解决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问题,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并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射频消融术的流程。

在引言部分已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概述,本节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

2.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射频消融术概述和射频消融术流程。

2.1 射频消融术概述部分将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射频消融术进行概述,介绍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射频消融术在不同领域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脏病学、肿瘤学和神经学等方面。

通过对射频消融术的整体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射频消融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射频消融物理学原理

射频消融物理学原理

频率
•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1 MHz),频率增加致 组织电阻热产生增多。
• 当频率明显增加(>1 MHz),产热方式渐以 电介热为主,随频率加快而产热增多。
20
五、应用高频率电流消融的一篇文献
• P Bru, et al. Europace. 2002; 4: 69–75 • 频率:27 MHz • 电极规格:7 F、单极、5 mm、非温控 • 动物:羊 • 部位:左室心尖部
临床射频频率范围300-3000kHz,最常用 为500kHz。
8
高频电流的特点一
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 电流对机体的刺激兴奋作用随着频率升高 而减弱;
• >100kHz:交流电每个周期时间小于0.01
ms,刺激时间达不到兴奋神经和肌肉的阈 值(0.03~1ms); • 100~150kHz:对机体有极微弱的刺激性;
13
何不选择高频率?
• 目前射频方式能满足多数临床所需; • 频率增加对组织的损伤大,并发症风险高; • 配套设备制作难度增加、成本高。
14
四、与组织损伤程度相关的参数
• 消融电极与组织的接触 • 组织的构成 • 功率 • 距离 • 消融电极头端长度 • 盐水灌注 • 频率
15
功率和距离
• 焦耳定律: Q=I2Rt
5
二、射频电流对组织的效应
热效应(电磁热):温度达到50℃以上组织 发生不可逆性坏死。
1. <1MHz:电阻热(resistive heating) 2. >1MHz:电介热 (dielectric heating) 3.
6
电介热
发放电极
﹢- -﹢
﹢- -﹢
机体组织
接收电极
7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是一种利用射频能量将组织加热至高温破坏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肿瘤和心律失常等疾病。

其原理基于射频能量的传导和组织对高温的敏感性。

首先,射频消融需要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入到体内目标区域。

电极的放置位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准确定位。

接下来,电极周围注入一定的生理盐水或抗凝剂,以降低射频能量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同时保证能量传导的有效性。

一旦电极正确放置,并且进行了适当的预处理,射频能量将被传导到组织中。

射频能量会使组织内的离子发生振动,产生摩擦热,从而升高组织的温度。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组织细胞的蛋白质会发生凝固、变性和失活等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导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和范围可以通过调节射频能量的传输时间、温度和电极的位置来控制。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利用射频能量加热组织,通过对组织的高温破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在一些肿瘤和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能来破坏组织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肿
瘤治疗、心脏介入、疼痛管理等领域。

其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极产生的高频电流在组织中产生摩擦热,使组织温度升高,最终达到破坏组织的目的。

射频消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频电流产生,射频消融是通过射频电极产生的高频电流来实现的。

射频电
极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当高频电流通过电极时,会产生电子的振动和摩擦,从而产生热能。

2. 组织加热,高频电流通过射频电极进入组织后,会产生摩擦热,使组织温度
升高。

这种加热作用可以破坏组织内的蛋白质、细胞膜和细胞器,最终导致组织坏死。

3. 热能传导,热能在组织中的传导是射频消融的关键。

热能会向周围组织传导,使整个治疗区域受热,从而实现对肿瘤或异常组织的破坏。

4. 控制与监测,射频消融需要对治疗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和监测。

医生需要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射频电极和治疗参数,同时监测组织的温度和热能传导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在
肿瘤治疗、心脏介入、疼痛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能来破坏组织的治疗方法,其
原理包括高频电流产生、组织加热、热能传导和控制与监测。

射频消融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原理_图文

射频消融原理_图文

消融模式的选择
• 传统射频消融一般选择温度控制模式,而对于盐水灌注消融 最好选择功率控制模式
– 恒定功率输出:整个消融过程按照预设功率恒定输出 – 滴定功率输出:消融过程中持续监测电生理参数,逐渐调高功率
传统消融
灌注消融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 温度控制模式(消融前)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 温度控制模式(消融后)
• 开环设计
灌注孔
尾部灌注接口
开放式灌注消融—主动冷却
• 开放式盐水灌注,保持电极组织界面低温, • 并不能反映创痕真实情况,此时我们须密切关注输出功率 • 射频仪为了达到目标温度而保持高功率输出。
灌注消融中,尽管逐渐调高功率输出,温度始终处于低水平 ,温度已经不能反映组织深部温度,此时应关注功率和阻抗
会增加能量的散失 • 良好的贴靠会有效减少能量损失
良好的电极-组织接触
温度曲线比较
传统导管消融:导管头端
电极升高至65°C,会导致
结痂和血栓形成的危险
THERMOCOOL® 灌注导管消 融:灌注盐水对头电极进行冷 却,维持在较低的温度,有效 的降低了结痂和血栓的形成
与普通导管损伤对比
普通导管消融效果 • 当设置的功率输出大幅提高
电极接触方向和压力
• 接触的紧密程度 • 接触的稳定程度 (心脏搏动、心内膜的高低不平)
被动冷却效果难以控制, 我们该怎么办?
内容简介
• 射频消融基本原理 • 射频消融工作模式 • 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 • 盐水灌注技术及临床应用
冷盐水灌注技术—主动冷却
• 中空导管头端有6个灌注孔,可以在消融期间灌注室温生理盐水, 对头电极和邻近组织进行冲洗冷却,被称为主动冷却
• 盐水灌注导管头端温度始终保持低水平,不能准确判断 组织温度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简称为RFA)是一种利用射频能量从内部来
治疗癌症的有效技术。

RFA 由可调节的功率输出和高度可调节的射频源组成,当放入组织中,可产生电磁热力,使组织的温度急剧升高,并可在温度到达一定温度时,结合手术只
消融掉患处病变组织,术后就可以使患处缺血及温度在这个区域长期保持,从而达到消灭
病变组织的目的。

RFA是利用选定的频率及功率,被输入病灶即可用近红外实现精确分辨病灶部位,并
及时产生可致病灶节段内部热量,进而达到局部热刀消融掉患处病变组织,术后就可以使
患处缺血及温度在这个区域长期保持,从而达到消灭病变组织的目的。

优点是其根治率较高,无需开腹操作;消融力度可控,可消融指定区域,操作更精确;可把人体癌症组织消
融处理有效控制,减少癌症转移;使用安全,无需大量外源物质;手术时间较短,出院时
间短;术后及恢复期较短,病容早,无任何远端体外静脉效应。

另一方面,射频消融还具有一些缺点,如由于影响到正常组织,从而给家园的病变分
类带来困难,比如组织的形变,结构的变异等;其次,受诊断技术水平的限制,难以进行
复杂的特定操作,容易导致超射;此外,该操作也有一定的成本,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达
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RFA是一种有效的疗法,对于肿瘤治疗十分有效,但应注意操作的准确性,从
而确保疗程正确。

此外,射频消融技术在做苦病的治疗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骨痛、腰间盘突出、神经节痛及其他局部疼痛等,可以达到消肿缓解痛楚的目的,对病人来说也是能够有效减
少药物治疗。

通过有效利用射频消融技术,大大降低了病人用药次数和药物副作用,使更
多的病人受益。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原理
射频消融是一种减少非典型耳膜阻滞,减轻耳鸣耳聋症状,解决耳膜相关疾病和功能障碍的近期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射频技术,在有限的安全温度下受控地热疗,将耳膜卷曲部分的软骨改变,使之与周围的形状相符合,以消除或减轻阻塞而导致的耳鸣和耳聋症状。

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无创的耳部治疗方法,通过内耳面的外科定位和精确的控制温度来调控耳膜的形状。

该技术可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激活耳膜中药物,减少耳膜卷曲、堵塞或粘连,既有效又安全地减少耳鸣强度和症状,减轻耳聋症状。

射频消融是一种比传统方式更为安全而无创的治疗方法,仅需数分钟,通过局部外科切开突出部位,能够在有效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在一些非常关键的术前抗生素治疗中引起的抗药性,在轻度到中度的外耳道梗阻中,有效的保护耳膜的健康状态,减少了外耳炎或者耳膜炎的发病率。

因此,射频消融可以有效减少耳膜阻塞所导致的耳鸣和耳聋症状,安全无痛,不需要长期的外科化疗,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可能的再次外科手术可能性,快速而持久,令患者安心健康,特别适合非典型耳膜阻塞患者接受治疗。

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原理与实践热能医学的探索与实践

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原理与实践热能医学的探索与实践

射频消融手术中热能医学的应用
在射频消融手术中,热能医学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对病变组织的热凝和灭活 方面。通过将射频能量作用于病变组 织,使其产生热量,从而使组织内的 水分蒸发、干燥、坏死,达到治疗的 目的。
VS
热能医学在射频消融手术中还涉及到 对热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的 安全和有效性。例如,在手术过程中 需要对射频能量的大小、作用时间、 温度等进行精确控制,避免对正常组 织造成损伤。
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结合实践案例
肝癌射频消融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是肝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肝癌射频消融中 ,通过将射频电极插入肿瘤内,利用射频能量产生热量,使肿瘤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
疗的目的。
子宫肌瘤射频消融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射频消融是一种较为新型的 治疗方法。在子宫肌瘤射频消融中,通过将射频电极插入肌瘤内,利用射频能量产生热 量,使肌瘤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
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患者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要求 不断提高,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 面临着技术更新、设备升级、人才培 养等方面的挑战。
机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 的变化,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将 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患者提供更 好的诊疗服务。
对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的期许
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提 高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的治 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 福祉。
保障患者安全
始终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加 强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治 疗过程的安全可靠。
推动医学发展
希望射频消融手术与热能医学的 研究与实践能够为医学发展做出 贡献,促进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创 新。

室早射频消融术原理

室早射频消融术原理

室早射频消融术原理
室早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室早和室速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射频能量破坏心脏组织中产生室早和室速的异常电路,从而消除这些心律失常。

在室早射频消融术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心脏中插入一根导管,并将导管引入到产生室早和室速的异常电路附近。

随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异常电路周围的心脏组织中,使其受热并破坏。

这样,异常电路就被消除了,从而防止了室早和室速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室早射频消融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选择该种治疗方法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其原理和可能的风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 1 -。

射频消融原理_图文

射频消融原理_图文

组织加热过程
• 第一阶段:阻抗式加热( Resistive Heating)
• 第二阶段:传导式加热( Conductive Heating )
注: o 导管是被动加热 o 导管与组织接触的界面温度最高
组织温度 vs 损害容积
r = 0.78
导入组织内的能量总和决定Biblioteka 组织温度,组织温度决定 了损伤大小。
影响创痕形成的关键参数
射频仪有关的参数: ✓ 输出功率 ✓ 输出时间 ✓ 阻抗
-疤痕 -组织 ✓ 温度 -组织温度 -导管头端温度
传统射频消融原理
— 功率和时间与损伤深度的关系
传统射频消融原理
— 组织和电极温度
• 组织温度大小依赖于功率和放电时间 。
• 消融电极温度间接反映组织温度,其 温度总是低于邻近组织的温度。
温度控制模式 (Temperature Control Mode)
• 射频仪通过监测头电极温度来控制功率输出,以达到 和维持目标温度;
• 高的目标温度可以增大创痕,但同时也增加了不良事 件发生的风险;
• 为了安全起见,射频仪的输出功率不会超过预设的功 率上限。
温度控制模式—闭环反馈
温度控制的优劣
➢ 当放电时间过长时(如AF消融)温度过高可能提示 消融仪过热?注意散热。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能量散失
• 消融过程中两个能量传递的途径: ✓ 液体(血液和灌注盐水) ✓ 组织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能量散失
• 电极组织贴靠程度和阻抗决定能量传递选择哪条途径 • 因为盐水的阻抗值比血液低,在开放式灌注消融中,盐水的灌注
4mm导管?在功率恒定的情况下8mm导管所造成的损伤深度较小导管头电极的表面积较大电流密度较低很多能量流失在血液中局部血流的影响?消融过程中局部血流对于电极未接触组织的部分有冷却效果称为被动冷却?其影响在温控消融模式下最明显被动冷却难以控制的原因?血流是脉冲式导管移动?局部血流状况解剖?电极组织接触方向?电极组织接触压力脉冲式血流?血液的冷却作用与心脏的搏动有关血液的冷却作用与心脏的搏动有关?头端温度感应值的上下波动局部血流状况解剖低血流情况下例如电极嵌入梳状肌或瓣下被动冷却效果差因此只需低功率即可达到目标温度输入组织能量较少创痕亦较小高血流状态下例如在心室流出道被动冷却效果好电极温度低射频仪为了达到预设温度保持在高功率输出产生的创痕较大电极接触方向和压力?接触的紧密程度?接触的稳定程度心脏搏动心内膜的高低不平被动冷却效果难以控制我们该怎么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mm
8±1mm*
9±2mm
6±1mm*
(*p<0.05)
Antz et al, Z Kardiol, 2000
灌注流速对损伤大小的影响
Volume (mm3)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0 17 30 60 Irrigation Rate (ml/min)
50 Watts, 60 sec 10 ml/min
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射频消融原理
强生电生理培训部
内容简介
• • • • 射频消融基本原理 射频消融工作模式 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因素 盐水灌注技术及临床应用
射频消融回路
• • • 射频仪 消融电极 背部电极
大头电极


人体:阻抗
射频: 500khz
射频消融仪
背部电极板
射频基本原理
Radio Frequency
脉冲式血流
• 血液的冷却作用与 心脏的搏动有关 • 头端温度感应值的 上下波动
局部血流状况(解剖)
低血流情况下,例如电极嵌入 梳状肌或瓣下,被动冷却效果 差,因此只需低功率即可达到 目标温度,输入组织能量较少 创痕亦较小
高血流状态下,例如在心室流出 道,被动冷却效果好,电极温度 低,射频仪为了达到预设温度, 保持在高功率输出,产生的创痕 较大
内容简介
• • • • 射频消融基本原理 射频消融工作模式 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因素 盐水灌注技术及临床应用
影响消融效果的因素
• 可控因素
功率、温度控制
消融时间
• 不可控因素
血液冷却影响(被动冷却) 导管头端与组织贴靠压力 导管头端与组织贴靠方向
导管头端大小
导管头端大小的影响
8mm导管 VS. 4mm导管
内容简介
• • • • 射频消融基本原理 射频消融工作模式 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 盐水灌注技术及临床应用
射频工作模式
1. 功率控制模式—无温度反馈 2. 温度控制模式—有温度反馈
功率控制模式(power control mode)
• 设定功率,恒定输出,不受电极温度影响。 • 切断温度(Temperature Cutoff)—— 为安全起见,在使用温控导管时,当电极 温度达到预设的允许最高温度时,射频仪 自动切断能量输出。
不会形成血栓
(º C) 70
Peak Electrode Temperature 65 60
Thrombus Formation During RF Application at 30 Watts
P < 0.05
No Thrombus Thrombus Formation
P < 0.05
55
50 45
组织热效应 组织脱水 蛋白质变性 凝固性坏死
组织加热过程
• 第一阶段:阻抗式加热 (Resistive Heating) • 第二阶段:传导式加热 (Conductive Heating)
注: o 导管是被动加热
o 导管与组织接触的界面温度最高
组织温度 vs 损害容积
1000
Lesion volume, mm3
功率控制模式(power control mode )
恒定15W输 出
最高允许温度66度,当达到此温度 后,射频仪停止放电
功率控制的优劣
优点:效率高 - 释放到组织的能量越多,组织内部的温度越高 - 损伤范围越大 - 兼容非温控导管
功率控制的优劣
缺点:安全性差 - 组织过热、组织气化 - “pop”形成
40 35 30 25 (n=13)
ml/min
P < 0.05
(n=13)
ml/ml
(n=24)
ml/min
(n=14)
ml/min
0
Nakagawa, H., 2006-2007,
10
17
30
60
THERMOCOOL®
Irrigated Tip Catheter Mastery, Univ. Oklahoma.
灌注模式的参数设置
冷盐水工作模式
All in One系统
流速设定参考
模式 功率输出
(W)
建议流速 低流量 (ml/min) 高流量 (ml/min)
2 17 * 30 *
标测 消融 消融
0 < 30 31- 50
• 在消融放电前2-5秒钟发动 • 在消融放电结束后2-5秒钟停止
功率设定参考
请以最低推荐功率开始手术 每次递增5W,直到达到透壁性损伤1
能量的安全使用
• 通常预设较低功率,逐步每次上升5W • 双径路?
温度控制模式 (Temperature Control Mode)
• 射频仪通过监测头电极温度来控制功率输出,以达到 和维持目标温度; • 高的目标温度可以增大创痕,但同时也增加了不良事 件发生的风险;
• 为了安全起见,射频仪的输出功率不会超过预设的功 率上限。
电极接触方向和压力
• 接触的紧密程度 • 接触的稳定程度 (心脏搏动、心内膜的高低不平)
被动冷却效果难以控制, 我们该怎么办?
内容简介
• • • • 射频消融基本原理 射频消融工作模式 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 盐水灌注技术及临床应用
冷盐水灌注技术—主动冷却
• 中空导管头端有6个灌注孔,可以在消融期间灌注室温生理盐水, 对头电极和邻近组织进行冲洗冷却,被称为主动冷却 • 开环设计
• 灌注皮管堵塞导致灌注停止,电极温度陡升超 过50度,射频仪自动停止放电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 温度监控
• 在高流量灌注消融过程中,头电极温度也必须 时刻监测,原因有三:
温度过高,如超过50度,表示灌注流量不够或管道 有问题; 当开始放电后,电极温度必须有1至2度的升高,表 明电极组织贴靠良好; 当放电时间过长时(如AF消融)温度过高可能提示 消融仪过热?注意散热。
温度控制模式—闭环反馈
温度控制的优劣
优点:安全高 – 因为功率输出仅仅使局部组织温度维持在预设值, 所以减少了局部气化“POP”的危险 缺点:效率低 – 部分病人由于血液流速慢,结痂,贴靠等因素导 致头端温度高,功率上不去 – 放电前几秒功率较低,延长放电时间
温度控制的使用
• • • 主要应用于温控导管,8mm导管, 用于双径路 一般最高设置55度,50瓦
灌注孔
尾部灌注接口
开放式灌注消融—主动冷却
• 开放式盐水灌注,保持电极组织界面低温, • 并不能反映创痕真实情况,此时我们须密切关注输出功率 • 射频仪为了达到目标温度而保持高功率输出。
灌注消融中,尽管逐渐调高功率输出,温度始终处于低水平, 温度已经不能反映组织深部温度,此时应关注功率和阻抗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温度监控
• 在功率恒定的情况下, 8mm 导管所造成的损伤深度较小 – 导管头电极的表面积较大 – 电流密度较低 – 很多能量流失在血液中
局部血流的影响
• 消融过程中,局部血流对于电极未接触组织的部分有 冷却效果,称为被动冷却 • 其影响在温控消融模式下最明显
被动冷却难以控制的原因
• • • • 血流是脉冲式+导管移动 局部血流状况(解剖) 电极-组织接触方向 电极-组织接触压力
THERMOCOOL® 导管消融效 果 • 随着输出功率提高,消融范 围也相应扩大
冷盐水技术的优势
• 对电极周围血液的持续冲刷—安全性 -减低血液凝结的风险:血栓,血痂 -降低心包填塞的可能 • 输出更多的能量—有效性 -降低心肌表面温度
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
控制模式的选择
灌注流速对损伤大小的影响 灌注流速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灌注模式的参数设置
消融模式的选择
• 传统射频消融一般选择温度控制模式,而对于盐水灌注消融 最好选择功率控制模式
– 恒定功率输出:整个消融过程按照预设功率恒定输出 – 滴定功率输出:消融过程中持续监测电生理参数,逐渐调高功率
传统消融
灌注消融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 温度控制模式(消融前)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 温度控制模式(消融后)
800 600 400 200 0 50 70 90 110 130 150 maximum tissue temperature, ° C
r = 0.78
导入组织内的能量总和决定了组织温度,组织温度决定 了损伤大小。
影响创痕形成的关键参数
射频仪有关的参数: 输出功率 输出时间 阻抗 -疤痕 -组织 温度 -组织温度 -导管头端温度
Weiss C, Pacing 2002 Apr;25(4 Pt 1):463-9
灌注流速越大,表面损伤越小
0.88±0.2cm²
1±0.1cm²
0.63±0.1cm²
Weiss C, Pacing 2002 Apr;25(4 Pt 1):463-9
灌注流速越大,表面损伤越小
30 W 5 ml/min 20 ml/min 30 W
• 盐水灌注导管头端温度始终保持低水平,不能准确判断 组织温度
冷盐水试验结果
组织温度同电极温度无关
3.5mm深度损伤最大
Nakagawa H, Circulation. 1995;91:2264
Nakagawa et al. Circulation 1995
灌注流速对损伤
大小的影响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创痕形状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能量散失
• 消融过程中两个能量传递的途径: 液体(血液和灌注盐水) 组织
灌注射频消融技术— 能量散失
• 电极组织贴靠程度和阻抗决定能量传递选择哪条途径 • 因为盐水的阻抗值比血液低,在开放式灌注消融中,盐水的灌注 会增加能量的散失 • 良好的贴靠会有效减少能量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