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知识梳理及教学策略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化
立 平 不同方向观察、还原
体 展开、折叠
面
图
切割
图
形
旋转
形
如: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1. 正方体到平面展开图的转化
( 1 )想象 ( 2 )操作 ( 3 )求同 ( 4 )分类
2. 平面展开图到正方体的转化 ( 1 )动手折 ( 2 )想象折 ( 3 )验证想象
二、教学策略
(四)鼓励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图形。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要能从情景中概括和抽象出图形。
【案例】“直线和线段”的教学。
二、教学策略
(二)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理解数学 的思维方式与原理
1、从实际物体到立体图形的抽象 。
2、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
【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 :
( 1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首先创设一个形象的问题情境 “立体图形的脚印”:大森林里下雪了,立体 图形邀请一些小动物一起到雪地上玩。提问: 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会在草地上留下什么样 的脚印呢?这实际上是激发学生根据立体图形 的某个面想象平面图形。
( 2 )动手操作,拓印图形 教师提问:怎样能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 呢?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描一描、用印泥印 一印等等。
( 3 )关注特征,分类命名
二、教学策略
(三)经历图形的转化过程,发展空 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 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它视 图、展形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 现。
“图形的认识” L/O/G/O 知识梳理及教学策略
綦江区元方小学 周熠
目录:
1
知识梳理
2
教学策略
3
课堂教学模式
4
常见问题的探讨
一、知识梳理
(一)所处位置
一、数与代数
数 学 二、图形与几何 课 程 标 三、统计与概率 准
四、综合与实践
1、图形的认识 2、图形的测量 3、图形与变换 4、图形与位置
(二)各学段教学目标及内容分布:
• 一张长方形的纸,截去1个角,还有( ) 个角。
3
4
5
四、常见问题探讨
• 数数图中共有几个角?
12
四、常见问题探讨 • 直线比射线长。( X ) • 直线比线段长。( V )
四、常见问题探讨
• 下图中有( )个三角形。
6
10
四、常见问题探讨
• 下图中有( )个角。
6
10
四、常见问题探讨
(n-1)+(n-2)+ …… + 0 15
提倡学生多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 形的特征。
例:“圆的认识”教学。
三、课堂教学模式 经历情境,抽象图形 实践操作,感知特点 应用拓展,回归生活。
来自百度文库、课堂教学模式 (一)经历情境,抽象图形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 全过程,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展开学习
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如下:
生活实物 —— 实物图 —— 几何图形 (模型)—— 回归生活
(2)通过学生多种操作方式,自主探索图形 的特点。 【案例】《长方形的特征》教学片断
三、课堂教学模式
(三)应用拓展,回归生活 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 富多彩。 【案例】“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如在认识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教师安排了这 样的环节:
“回归生活,赏析对称美”
四、常见问题探讨
教材编排特点:
1、内容可分为五部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角、线、观察物体。 2、遵循从立体——平面——立体的线索编排。 3、从直观辨认图形——操作探索图形的特征。 4、从直边图形——曲边图形。
二、教学策略
(一)注重使学生体会图形与现实世界 的密切联系。
1、创设感性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图形的 “影子”。
四、常见问题探讨
江铃的左边是( 江铃的左手边是(
) )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案例1】 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一位老师设 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图
(3)、去掉实物部分,抽象出角,再让学生观察角 的特点
三、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操作,感知特点
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图 形的基本性质
(1)提倡学生人人拿学具进行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