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范文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具体操作是
第四环节:齐心协力,强化成果—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传接棒技术的改进练习。各组小组长组织本组进行练习,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该环节的教学实施中我安排如下练习内容: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
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唤起学生对
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
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
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
然后直接导入课文。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
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获得相关教育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
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因为本文内容发生的时间和学生相隔较长,从而能够更好
地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在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
独特的艺术气质。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
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
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
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
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
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找,所以
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
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A、设问:诗文哪一行点出了这是一首“梦游诗”?
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游兴?
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既有前一课的乐理知识的深
化应用,又有心得节奏型出现,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对学生现有的认知
和音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学生可以从找诗文中找到,“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绝,
熟悉李白的诗词有文学基础的学生在此会闪出自己的亮点,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
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有的学生又易联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访名山名水,所以对李白酝酿
此行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未起程,神思却已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浙江。
释读完这第一部分,让学生齐读一次,再一次随着诗人的心情进入诗的意境。
B、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设问)这一部分让学生
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有游山的路线,对传说中的天姥山展开了自己最丰富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去找这些线索。
①设问: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
参考:梦游的路线(镜湖-剡溪-谢公道-天姥山)
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躁一时,今人
已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
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
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