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功和机械能教案【引言】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非常重要,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1个小时。
第一部分:主题:认识功和机械能知识点:功与功率,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教学目标:- 理解功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掌握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对于机械能的种类,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例如,一个持重物的人在爬楼梯,他们需要向上提供一定的力量,通过爬楼梯才能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人不但做了功,而且还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势能和动能。
2. 讲解-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3. 练习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常见类型和转化。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主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实例呈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一个块,通过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发现块消失后,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系统中。
2. 讲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 练习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场景模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功的定义及其计算,包括地心引力下的体系功,机械能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热能定义及其转化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贴近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掌握功的定义及其变化规律;2.熟悉机械能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4.了解热能的定义及其转化;5.培养学生综合推理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定义,机械能定义及其守恒定律,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热能定义及其转化。
难点:功的变化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热能定义及其转化。
四.教学方法1.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讨论法:学生间就本单元内容进行讨论阐述,激发思维,丰富视野;3.证明法:展示公式,定理,原理,实例证明;4.实验法: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规律。
五.教学过程Step1:复习1.复习力学中的势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学中的势能、动能概念。
2.复习体系中的作用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学中的作用功概念。
Step2:提出功的定义1.引入体系功计算,让学生讨论构成体系和外界之间作用力的有关问题,理解功的定义及其变化规律;2.利用示意图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掌握功的力学定义,计算作用功和功的变化规律。
Step3:引入机械能定义1.通过实验演示,引入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含义;2.分析多体系统,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学习动能、势能的定义。
Step 4: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2.就状态方程、动能方程两种方式,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3.学习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及其实际运用。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第一章:功的概念1.1 功的定义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功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示例和实际情境,解释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1.2 功的计算教授如何计算功,包括力、位移和角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正负性和方向性。
第二章:动能和势能2.1 动能的概念引入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动能的变化。
2.2 势能的概念引入势能的概念,解释势能与物体高度和力的关系。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势能的变化。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3.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解释机械能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是守恒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机械能守恒的现象。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授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章:功和机械能的转化4.1 功和机械能的转化关系解释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让学生理解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功和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4.2 功和机械能的转化应用教授如何应用功和机械能的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用功和机械能的转化关系解决问题。
第五章:机械能的测量和转换5.1 机械能的测量方法教授如何测量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测量机械能的方法。
5.2 机械能的转换装置介绍常见的机械能转换装置,如弹簧测力计和滑轮组等。
通过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和应用机械能转换装置。
第六章: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计算6.1 实际问题分析教授如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包括识别已知量和未知量。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
6.2 实际问题的机械能计算教授如何计算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的计算。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学会计算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
第七章:机械能的守恒与非守恒7.1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解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让学生理解在何种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概念3.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4.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难点:功的计算,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意义。
3. 功的计算: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
5.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讲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守恒条件。
6. 实际问题分析:给出几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和机械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问题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直观展示功的计算和机械能的转化,增强学生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组、小车等,用于展示功的计算和机械能转化。
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视频等,辅助讲解复杂概念。
练习题库: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覆盖不同难度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定义及分类3.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4.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2.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机械能转化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和机械能的奥秘。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机械能的转化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单位,让学生理解功的本质。
3. 探究机械能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的转化规律,理解守恒原理。
4. 应用机械能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机械能知识解决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和机械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程度,是否能正确计算功。
2. 评价学生对机械能的定义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4.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有效运用机械能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滑轮组、杠杆等,用于演示机械能的转化。
2. 教学课件:展示功的计算公式、机械能的转化示意图等。
3. 实例素材:生活中有关机械能转化的图片或视频。
4.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耗时2课时。
2. 第五章:探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耗时2课时。
3. 第六章:应用机械能解决实际问题,耗时1课时。
4. 第七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耗时0.5课时。
功和机械能 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教案标题:功和机械能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机械能。
3. 掌握功和机械能的转化关系,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设备。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斜面等。
3. 教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车、举重等,引起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简明扼要地介绍功的概念,强调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2. 接着,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如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利用木块和斜面进行滑动实验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实验中的力、距离和角度等因素对功和机械能的影响。
步骤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教材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计算和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解答他们遇到的疑惑。
步骤五: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滑雪、弹簧等,让学生将所学的功和机械能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概念和计算方法。
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设计,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讨论和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报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二、合作探究: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三、交流展示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功和机械能全章教案
功和机械能全章教案第一章:功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3.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3. 功的实际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功的概念,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功的例子;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演示实验;3. 练习计算功的题目,并讨论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4.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2. 学生作业;3. 学生讨论和提问。
第二章: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动能和势能的例子;2.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演示实验;3. 练习计算动能和势能的题目,并讨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2. 学生作业;3. 学生讨论和提问。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表述;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证明方法;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机械能守恒的例子;2.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证明方法,并进行演示实验;3. 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题目,并讨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4.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2. 学生作业;3. 学生讨论和提问。
第四章:功和机械能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能够综合运用功和机械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功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关系;3. 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四个冲程中能量转化,知道热值概念会用公式q=mq计算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点火爆炸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热量,认识燃料的热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认识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教具: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图12—25、演示装置、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学生实验:铁丝,图12—32实验装置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图12—21制成课件:行驶中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温度升高很多,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学生做图12—23反复弯折铁丝实验,交流感觉,判断铁丝内能是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铁丝的内能增加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
再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进而归纳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生弯折铁丝实验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弯折次数不宜太多,小心烫手。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学生观察棉花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棉花燃烧,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仪器密封性,另可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能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2)在做点火爆炸实验时,要注意滴入数滴酒精,酒精量不宜过少,另外要等酒精挥发,变成酒精蒸汽后再点火。
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P67页的功的概念、功的计算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来描述做功的多少。
2. 功的计算: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应用:了解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做功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计算:通过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应用。
4. 例题讲解: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老师巡回指导。
6. 功的应用:讲解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距离× cosθ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描述下列做功的例子:提水、推车。
2.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计算下列情况下的功:(1)用力提着物体上升10米,力为20N。
(2)推一辆小车水平移动10米,推力为15N。
答案:1. 提水:用力将水桶从地面提到1米高的地方,力为20N,距离为1米,做的功为20J。
推车:用力推车前进10米,推力为15N,距离为10米,做的功为150J。
《功和机械能》教案(精选13篇)
《功和机械能》教案(精选13篇)《功和机械能》篇1一、指导思想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以我校“生态课堂”为实施主阵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教学目标:第11章:简单机械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5.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6.理解机械效率。
7.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3章:电路初探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第14章:欧姆定律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大单元教学】11.1教学设计:功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2)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3)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4)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会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任务二:应用进行计算C.小宇推木箱推而不动D.运动员将弓拉弯的过程【答案】C【详解】A.小明把桌子从一楼搬到四楼,给桌子向上的力,桌子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对桌子做功,故A不符合题意;B.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有力作用在杠铃上,杠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举力对物体做功,故B不符合题意;C.小宇推木箱推而不动,木箱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木箱没有做功,故C符合题意;D.运动员将弓拉弯的过程,弓发生形变,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弓做了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为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中考前夕,老师在走廊上安装了一根横杆,挂上几串粽子,让同学们跳一跳顶一顶,寓意“奋起高粽(高中)”。
如图所示,虚线ABC表示被顶中的粽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人对粽子做功,挂绳对粽子做功B.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人对粽子不做功,挂绳对粽子不做功C.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重力对粽子做功,挂绳对粽子做功D.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重力对粽子不做功,挂绳对粽子不做功【答案】B【详解】AB.虚线ABC表示被顶中的粽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头跟粽子已经分离,人对粽子没有力的作用,所以人对粽子不做功,此过程中,绳子处于松弛状态,即挂绳对粽子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挂绳对粽子不做功,故A错误,B正确;CD.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粽子在重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故重力对粽子做功,挂绳与粽子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挂绳对粽子不做功,故CD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1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1的内容,为孩子们设计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实践操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功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作业本、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孩子提水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孩子们明白如何计算功。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每组用教具进行实践操作,计算出实践中的功。
4. 互动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讨论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机械设备,比如洗衣机、电梯等,了解它们是如何运用功的原理来工作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孩子提水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
这个环节是整个课程的起点,对于孩子们能否顺利理解功的概念至关重要。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孩子们明白如何计算功。
这个环节是课程的核心部分,孩子们需要理解和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每组用教具进行实践操作,计算出实践中的功。
这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孩子们的认知非常重要。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o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区分动能和势能,并能计算简单情境下的动能和势能。
o掌握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所做的功。
o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机械能变化,以及功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o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沟通能力。
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区分及计算。
-难点: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功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功和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材:九年级物理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及白板笔。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砝码、米尺、秒表。
-多媒体资源:功和机械能相关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不打断他人讲话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学生给予表扬,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功、机械能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
了解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P=W/t3、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动。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4、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P = Fv根据功率的导出式: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教学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课内容:
(1)机械功:介绍机械功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机械能: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分析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关系。
(3)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实例,并进行实验验证。
4.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基本规律。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经验。这样的总结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机械功与机械能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
机械功与机械能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2. 能够计算简单的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变化;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机械功与机械能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中关于机械功与机械能的部分;2.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线轮、重物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引出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
可以提问:“你们曾经做过哪些需要用到力的工作?”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引导:“这些工作都需要用到力量才能完成,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与力有关的工作呢?”引出机械功的概念。
Step 2:学习机械功(15分钟)1. 定义机械功:机械功是指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的位移,并与力的大小和位移的方向有关。
用公式表示为:W = F * s,其中W表示机械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位移的大小。
2. 示例分析: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几个具体的例子,如抬起书包、推动桌子等,通过计算力和位移的乘积来确定机械功的大小。
3. 计算机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练习,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机械功。
Step 3:学习机械能(15分钟)1. 定义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包括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势能是由于物体的位置而产生的能量。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分别介绍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 = 0.5 * m * 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 = m * g * h,其中E表示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3. 示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Step 4: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10分钟)1. 讨论和总结: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机械功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机械功转化为机械能,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机械功。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
过举例,理解功的定义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
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学生互助合作
【板书】
第一节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Fs
单位:焦耳符号: J。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达标测评】
1.质量为50kg的同学背着质量为10kg的书包,从一楼到四楼用了10s,每层楼房的高度为3m,则他上楼过程中克服书包重力做功的功率为(C)
A.540W
B.450W
C.90W
D.400W
2.“蹦极”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橡皮绳,一端系住人的腰部,另一
端系于跳台,当人下落至图中A点时,橡皮
绳刚好被伸直,C点是游戏者所能达到的最低
点,当人下落至图中B点时,橡皮绳对人的
拉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对于游戏者
离开跳台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
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游戏者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游戏者到达C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游戏者到达B点时,游戏者的动能增加到最大值
D.游戏者从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3.电梯的简化模型如下图甲所示。
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速度要经过增大、不变和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改变
拉力大小来实现的。
某次上升过程中电梯所受拉力F随上升高度h变化的图象如下图乙所示,这个过程用时1分钟。
求在这个过程中:
(1)电梯上升的平均速度;
(2)拉力做的功;
(3)拉力做功的功率。
解:(1)平均速度:
(2)拉力做的功:
W=Fs
=2.5×104N×4m+2×104N×40m+1.5×104N×4m
=9.6×105J
(3)拉力做功的功率:【达标测评】【板书设计】
1.
2.
3.
【教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优教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提出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1、功(5分钟)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学生:回答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板书)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学生:先阅读课本课堂:小组交流答案老师:(板书)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四、巩固检测(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功的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功的含义。
2、能运用计算公式对功进行定量计算和大小的比较。
3、理解功率的定义及其定义方法,并能对其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理解在影响动能大小的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方法。
【重点难点】
功的理解和计算,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实验的理解。
【导学指导】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请同学们独立填写以下填空,填写完毕后小组之内互相交流。
二、典型题组练习
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题组一:
1、下列关于物体是否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丽背着书包站在路边等车,小丽对书包做了功
B .起重机吊着钢筋水平匀速移动一段距离,起重机对钢筋做了功
C .被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了功
D .小刚从地上捡起篮球的过程中,小刚对篮球做了功 2.如图所示的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3、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 100 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 150 N 的箱子,4 s 内前进了 6 m ,在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____J ,工人对木箱做功为_____J ,箱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4、某小型电动机的功率是2.5W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完成1500J 的功,需时__________min 。
5、小强同学家住北园小区3号楼五楼,放学后,他从一楼上到五楼共用了20s ,若小强及书包总重为480N ,每层楼的高度为3m ,则他上楼的功率是__________W 。
6、用水平力F 拉着重为100N 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了5m ,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20N ,则( )
A 、重力做的功是500J
B 、拉力大小为100N
C 、拉力大小为120N
D 、拉力做的功为100J
7、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是90km ,若汽车以36km/h 的速度行驶,则汽车的牵引力是__________N ;如果汽车保持匀速行驶,则路面对汽车的阻力是__________N 。
8.用水平拉力F 拉物体A 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s ,拉力F 做功为W 1;用同样的力F 拉物体A 在粗糙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 ,拉力F 做功为W 2,则 A .W 1=W 2 B .W 1>W 2 C .W 1<W 2 D .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9.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两次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 1、F 2,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 1、W 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10、一辆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的货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货车(含驾驶员)空载时重为2.5×104 N.
(1)求货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
(2)求货车以36km/h的速度空载匀速行驶时,10s内货车牵引力做的功;
(3)当货车以90kW的额定功率、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求货车最多可装载多重的货物.
题组二:
11、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12、一中学生骑自行车下坡时,不蹬脚踏板恰好匀速向下运动.在此过程中,他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不变,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B.动能增大,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C.动能减小,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D.动能不变,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13、运动员射箭时用力将弓拉开,在放开箭的瞬间,弓的__________能转化为箭的__________能,箭在空中向上飞行的过程中,箭的__________增大。
14、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
度来看,前一句生动形象地表明黄河水存储着大量的__________能,后一句表明长
江水具有大量的__________能。
15、右图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滚摆演示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A.滚摆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B.滚摆向下运动时,重力势能部分转化为动能
C.滚摆向上运动时,动能部分转化为重力势能
D.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逐渐降低
16、如图
所示
, 铅球从出手到将要落地的过程中( 不计
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球由a →b 时, 动能逐渐增大
B. 铅球在b 点的机械能大于a 点的机械能
C. 铅球由b →c 时, 机械能逐渐减小
D. 铅球在c 点时动能最大
17、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装置.
(1)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______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______(选填“大”或“小”);
(2)这个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________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
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________。
(填编
号)
①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
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酚酞试液滴入溶液变红色来
判断溶液呈碱性
(3)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三、实验设计:
请同学们自选器材或用品,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说出选用的器材和用品是:
2、说出你的简单步骤:
3、说出你用到的物理方法:
四、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