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传染病报告及重点传染病诊断标准

二O一四年六月
第一部分 传染病网络直报规则
报告时限分类要求-1
• 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卫计委对部 分传染病的报告管理要求(相关文件件附录), 将系统中病例报告的时限要求进行分类: I 类:2 小时内报告,2 小时内县‐市‐省三 级审核: 甲类及按甲类管理法定传染病鼠疫、霍乱 、肺炭疽、非典、脊灰,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及时报告相关文件要求-2
• 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 甲类: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 乙类: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 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 、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 丙类: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 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8
系统中及时性报告统计规则-3
及时报告数: 报告卡数-未及时报告数; 未及时报告数: 根据病名和病例分类,诊断到报告时间间隔未 达到时限要求的卡数。 未及时报告率: (未及时报告数/报告卡数)*100%。
9
及时报告相关文件要求-1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 号) 1. 传染病:本规范所指传染病包括 ✓ 法定传染病 ✓ 国务院卫生行政及部时门报决告相定关并文予件要以求公-1布的乙、丙类传染病 ✓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指南、方案规范要求报 告的传染病 ✓ 对当地产生公共卫生产生严重影响的非法定传染病或新 发传染病
传染病报告规则及重点传染病诊断标准PPT

种为 HIV,病例分类为实验室确诊或阳性检测〕。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团结 奉献 求实 创新
报告时限分类要求-3
III 类:报告、审核无时限要求: I类和II类之外的其它病例,包括: 1、法定传染病,其他病例分类或分型,如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团结 奉献 求实 创新
重点提示
• 管理制度
• 定期更新
✓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 制度齐全 • 流程清晰
✓ 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诊制度
✓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
团结 奉献 求实 创新
及时报告相关文件要求-1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标准?〔卫办疾控发[2006]92 号 〕 1. 传染病:本标准所指传染病包括
法定传染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及定时报并告予相以关文公件布要的求-乙1 、丙类传染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的指南、方案标准要求报告的
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见卫生部网站〕中规定
的病例判定标准进展病例的诊断。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按照?传染病信息 报
告管理标准?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
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衢络州直市报疾的病医预防疗控机制构中应心于 24 小时
症或血清ALT和AST升高 ➢2.HBsAg阳性 ➢3.有明确证据6个月内曾检测HBsAg阴性;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知识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知识在我国,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9种。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传播能力较强、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传播能力较强或者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低、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传染病报告是指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及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报告的行为。
传染病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医疗机构应当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及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报告。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和核实,并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当及时将调查结果和控制措施报告给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并通报相关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
4.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当及时指导和支持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的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传染病的有效控制。
在传染病报告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有关机构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为了提高传染病报告的质量和效率,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传染病报告标准和指南,如《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办法》等。
这些标准和指南对传染病的诊断、报告、调查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传染病报告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
在我国,传染病的分类与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国依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传播方式、病死率等因素,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类,并制定了严格的报告制度。
甲类传染病,包括了霍乱和鼠疫两种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及上报要求

上报时限
➢ 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甲管传染病 2小时之内 电话
➢ 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 2小时之内 电话
➢ 乙类、丙类传染病
24小时内 卡
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 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 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节假 日报疫情电话:13378823697,由感染管理科组织专家组 会诊后以最快方式(2小时内)上报芒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类、病种及上报要求
目录
分类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种(39种)
➢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骨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 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 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 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 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种(39种)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手足口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和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报卡日 期必须与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确诊日期相符合,否则 视为迟报。
3、责任疫情上报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和其他传染病病 人时,应于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报卡日期必须与门 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确诊日期相符合,否则视为迟报。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目前共有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种。
报告时限:2小时内上报。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乙类共计26种,24小时内上报。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丙类共计11种,24小时内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不是血吸虫病)、结核性胸膜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AFP、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出血热。
24小时上报。
注意事项:
1、诊断时间:必须精确到小时。
2、14岁及以下患儿必须填写其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在校学生
和幼托儿童须填写到学校和班级。
3、现住址:农村须填写到行政村,城镇须填写到街道、社区和门牌号。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5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引言:公共卫生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是对公众健康构成最直接且严重的威胁之一。
为了防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登记、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1. 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并能通过传染途径进行传播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病、飞沫传播病、接触传播病、食物传播病和水源传播病等。
2.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对象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对象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等。
3.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内容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发病情况、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4.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流程传染病的登记、报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监测和筛查:医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等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和筛查,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
(2)诊断和报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3)登记和调查:相关部门对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登记,并根据需要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源头和传播途径。
(4)防控和隔离:根据登记和调查的结果,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等。
(5)疫情通报和发布:相关部门将疫情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通报给上级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影响面广、危害大且危及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突发传染病事件、突发环境事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上报时限及流程

传染病上报时限及流程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及时上报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因此,掌握传染病上报的时限及流程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一、传染病上报时限。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将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疫情上报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具体的时限要求是,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给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给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这样的上报时限要求可以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二、传染病上报流程。
1. 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隔离和治疗措施,同时进行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2.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2小时内将病例报告及相关调查资料上报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报告内容应当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3.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在2小时内将病例报告上报给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 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工作,加强对病例的随访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同时将病例报告在2小时内上报给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将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制定防控方案,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
总之,传染病的及时上报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和流程进行上报工作,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汇总。
只有做到及时上报,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有效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挑战。
传染病报告内容及分类

传染病报告内容及分类★2013年11月1日起,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2种):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如常见的8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AFP、结核性胸膜炎等。
★根据卫生计生委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引言概述:传染病的上报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识别、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包括上报的时间要求、上报的内容要求以及上报的途径。
正文:一、时间要求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将发现的疑似个例上报至上级部门。
2. 一旦确诊为传染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12小时内将确诊病例上报至上级部门。
3. 若病例出现群体感染,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在2小时内向上级部门报告。
二、内容要求1. 上报疾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2. 提供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情况,如症状、确诊时间、病程、治疗情况等。
3. 详细描述疫情传播的情况,包括可能的传播途径、传播范围、接触史等。
4. 提供疫情监测数据,如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康复人数等。
5. 上报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如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疫苗接种情况等。
三、上报途径1. 通过健康信息系统进行在线上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和报告。
3.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各类媒体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
四、小点11. 监测疫情动态,及时上报疫情变化。
2. 加强疫情监测网格化管理,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提升信息上报的技术能力,建立合理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
五、小点21. 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传染病上报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3. 定期评估传染病上报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传染病上报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包括时间要求、内容要求以及上报的途径。
通过规范的上报流程和准确的信息传递,能够更好地有效应对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可通过传播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可以将传染病进行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 细菌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炭疽、沙门菌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细菌,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引起呼吸道、胃肠道等器官的感染。
2.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引起全身多脏器的感染。
3.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真菌,通过空气、土壤等途径传播,引起皮肤、呼吸道等部位的感染。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寄生虫,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引起多种脏器的感染。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疾病,如流感、麻疹等。
2. 食物传播: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如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3. 水源传播: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如霍乱、痢疾等。
4. 虫媒传播:指通过中间昆虫(如蚊子、苍蝇等)叮咬传播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5. 血液传播:指通过血液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三、报告时间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各国都设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的报告时间一般是根据疾病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来确定的。
对于高度传染性和危害严重的疾病,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禽流感等,通常要求在24小时内上报。
这类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及时上报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
对于病原体较为常见但仍有传染性的疾病,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通常要求在7天内上报。
这类疾病虽然不具备极高的传染性,但对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影响,及时的报告可以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监测和控制。
除了上述时间要求外,传染病报告中还有特殊情况需要关注。
最新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 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
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和事件的相关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一、报告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均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
这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报告的范围(一)传染病疫情1、法定传染病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和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局部范围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如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的暴发或流行。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核和辐射事故等。
三、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一)报告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
1、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
2、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审核、登记和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查重、订正,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和反馈。
(二)报告时限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包括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要求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
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
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

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后第一时间向传染病专干汇报,同时报卡。
传染病专干收到报告卡审核、登记并网报。
报告时限: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小时内、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报告流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二O —三年十^一月五日传染病分类和报告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 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 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 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 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 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 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 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 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 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爆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 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 精选公文范文 -----------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我院位于城镇,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内容、报告时限应为: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内容及时限: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控感与职工保健科。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戍型、未分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控感与职工保健科。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控感与职工保健科。
重点监测疾病:不明原因肺炎
另附加:结核性胸膜炎也要网上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