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林宗满【摘要】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断裂构造带,贯穿中国东部大陆,向南延伸入南海,向北抵达俄罗斯境内.郯城—庐江断裂成生于早白垩世晚期,是一条巨型压扭性断裂带.研究认为,郯城—庐江断裂不存在巨大平移,它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并控制K2-E断陷盆地带及其相伴的断隆带的发生、发展;郯城—庐江断裂是一条活动性断裂构造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有助于认识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属性.%Tancheng-Lujiang Fault is a large scale fault belt in the east of Chin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udy and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predecessors,this paper advanced some new opinions as such: large scale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may not exit; it formed in late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 it played a remarkable role on basin controlling.【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16页(P322-337)【关键词】郯城—庐江断裂;左行平移;压扭性断裂;控盆作用【作者】林宗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断裂构造带,贯穿中国东部大陆,向南延伸入南海,向北抵达俄罗斯境内。
该断裂由张文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制全国性图件时最早发现并明确提出,而后由杨华通过航空遥感予以证实[1]。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对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黑龙江东部大地构造演化史,有利于指导黑龙江东部找矿,有利于黑龙江东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关键词郯庐断裂黑龙江段依舒断裂敦密断裂一、郯庐断裂概况郯庐断裂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是多条NNE向断裂系列中的一条巨型主干断裂,它切穿了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图1),总体表现为南窄北宽,向北变成3条断裂。
图1 亚洲构造图及郯庐断裂带区域地质图(梁光河改自任纪舜等,2013;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根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梁光河总结:郯庐断裂雏形形成于侏罗纪的合肥盆地东侧,是一个伸展环境下的正断层。
郯庐断裂的平移走滑发生在65 Ma之后伴随着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在45~24 Ma,后期持续活动至今;(2)郯庐断裂带的主体水平滑移量大约为760 km,主体发生SN向走滑伸展的同时也伴随着EW向的伸展,EW向伸展幅度从南向北逐渐加大;(3)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深度在10~20 km。
可连续追踪的断裂带长度约为3000 km;(4)郯庐断裂主体走滑活动形成在锡霍特地块拼合之前。
动力机制是由于印度板块对杨子板块的挤压,在南部形成挤压力,在东侧和北侧由于微陆块的裂解漂移形成拉力,从而造成郯庐断裂东侧块体大规模走滑。
走滑过程中郯庐断裂东侧的地块从南到北切穿整个欧亚东缘板块,直通洋壳。
新生代晚期锡霍特地块才从南往北漂移拼合到欧亚东缘,之后郯庐断裂又切断了锡霍特地块并走滑大约20 km。
二、郯庐断裂黑龙江段郯庐断裂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舒兰,黑龙江省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穆棱、鸡西、密山、虎林北部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
基于大地热流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控热探讨
基于大地热流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控热探讨宋仁亮(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1)摘 要:通过对岩石热物性参数及井温实测,叠合计算得到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温梯度介于2.00~3.75 ℃/100m、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50~100 mW/m2,均呈中部高南北低趋势,地温场、热流场的异常分布格局极具相关性。
运用地球系统科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地热资源受郯庐断裂带构造控制,热源来自地幔热流、地壳热流(岩石放射性生热)、岩浆活动的残留热、热流体对流热和断裂活动生热。
受郯庐断裂带构造的影响,大地热流异常区的低温地热资源(20~90 ℃)沿主干断裂走向呈规律性分布,地下水深部循环过程中受热源影响,δD、δ18O同位素值因分馏作用随温度降低而变小。
温泉中的3H测试均值为2.97,地下热水的3H测试值多数小于2.0 TU,表明地热流体为1950年以前补给的地下水。
关键词:地热资源;大地热流;地热流体;构造控热;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1)04-0061-07地热资源是指蕴藏于地壳浅部可供利用的地温能源,一般将200m以浅的称为浅层地温能,200~3000m称为深层地热能,3000~10000m称为干热岩。
本文主要论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深层地热能,即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
郯庐断裂带早期调查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60年徐嘉炜指出皖苏鲁北北东向断裂系或是庐江—郯城断裂系,阐述了庐郯断裂带位置走向[1]。
1992年徐嘉炜、马国峰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具体特征[2]。
2000年王小凤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构造体系及复合的思路,对郯庐断裂带这一巨大复杂的“断裂系”的形成演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3]。
郯庐断裂带地热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李四光考察了天津地热资源提出“地热会战”之后。
1992年王兆荣对郯庐断裂温泉水氧和氢同位素与断裂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温泉水氧和氢同位素受郯庐断裂控制[4]。
郯庐走滑断裂带消逝端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体 来看 该 区新近 系储层 发 育适 中 , 储盖 组合 理想 。
渤南低凸起北侧缓坡 区被郯庐断裂西支贯穿 ,
并 向渤 中凹陷 内倾 没 、 消逝 。且 该 区紧邻 渤 中和黄 河 口两大 富烃 凹陷 J , 因此 渤 南低 凸起 北侧 缓 坡
2 断裂特征
2 . 1 断裂 系统划 分
在 两侧 呈羽 状排 列 , 并 以小 角度 与 主 滑 动 面 相交 ,
东二下段直接覆盖在潜山之上, 斜坡区地层较齐全 ,
收稿 I Z t 期: 2 0 1 4 1 0 1 7 ; 改回日期 : 2 0 1 5 0 2 0 3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 重大专项 “ 近海富烃 凹陷资源潜力再评价和新区 、 新领域勘探方 向” ( 2 0 1 1 Z X 0 5 0 2 3 一 O O 1 ) 作者简介 : 王玉秀( 1 9 7 8 一 ) , 女, 工程师 , 2 0 0 2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华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 , 2 0 0 5年毕业于 中国石 油大学 ( 北京 ) 矿物学 、 岩石 学、 矿床学专业 , 获硕士学位 , 现在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工作。
1 区域 地质 背景
研究区包括渤南低凸起和向渤中凹陷的斜坡区
2个三 级构造 单 元 , 凸起 区潜 山地层 以古 生 界寒 武
系、 奥 陶系地 层为 主 , 局 部残 留 中生 界地 层 , 新 生界
2 . 2 断裂平面特征
古 近纪 时期 , 渤 南 低 凸起 基 底 沿 N N E 向断 裂 右 旋走 滑 , 表 现为 多支 断裂 , 呈雁行 排列 , 且 活动 性 强, 走 滑位移 量大 , 产 生主滑 动 断面 , 走 滑次 级断 裂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万天丰;朱鸿;赵磊
【期刊名称】《现代地质》
【年(卷),期】1996(10)2
【摘要】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
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此时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左右。
【总页数】1页(P159)
【作者】万天丰;朱鸿;赵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ESCO驱动力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综述 [J], 李柏桐;郭汉丁;伍红民
2.华北克拉通太古宙TTG岩石的时空分布、组成特征及形成演化:综述 [J], 万渝生;董春艳;任鹏;白文倩;颉颃强;刘守偈;谢士稳;刘敦一
3.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J], 杨占宝
4.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关系探讨 [J], 李洪奎;陈莉;韩廷宝;耿科;禚传源;梁太涛;;;;;;
5.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 [J], 孙知明;曹勇;李海兵;裴军令;仝亚博;叶小舟;吴百灵;曹新文;刘晨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作者:郭喜国崔建宝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7期[摘要]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左行平移运动、伸展活动和挤压活动。
中、新生代泛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对郯庐断裂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研究了郯庐断裂的基础上,结合对东越南断裂的认识,作者提出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可能有以下联系: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断裂系统,形成于同一时期,有相同的成因;或者虽然形成时期和成因不同,但是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两者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板块运动,东越南断裂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300-021 郯庐断裂的分布与形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该断裂带最初是由航空磁测在平原地区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带具有很大的规模,然而习惯上仍将这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带称作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走向为NNE,延伸长度有3500公里,切割深度大于80~100km,是一条岩石圈断裂[1]。
关于它的分布,目前普遍认为,是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尔班斯基(ulbansky)海湾东侧(鄂霍茨克海西侧)经共青城(komsomol’sk)西侧、中国哈尔滨东侧、沈阳,穿过渤海湾,经过郯城、庐江而到达湖北广济[2]。
有人争论郯庐断裂不会终止于湖北广济,而是向南延伸[3-6]。
向南延伸的走向如何,目前存在兩种观点,一种认为,郯庐断裂过长江后与与主干断裂(修水-衡阳断裂)相接,但断裂带平移幅度及主干断裂的明显程度均不及江北的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与江南的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及位于期间的一组雁行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至越南北部鸿基2 郯庐断裂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内多处出露左行平移构造,两侧还有一系列地质体的左行错开,这些都无可争议的表明了其曾发生过左行平移。
庐江断裂带
庐江断裂带
郯城—庐江断裂带(Tancheng Lujiang fault zone)简称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叫沂沭断裂。
断裂呈北北东走向,主要由四条断裂组成地垒和地堑,主断裂出现在断裂带的东缘。
南端转为近北东向沿大别山东南端终止于长江北岸。
往北延伸仍有不同意见,多数学者认为越渤海后分为两支,分别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相连,并转为北东向持续延出国境。
整体呈缓S形展布,并大致与西太平洋边缘相平行。
它是一条中生代左行平移的巨型断裂。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一条转换断层,巨大的平移被大别山南麓的断裂系统所吸收。
有的专家指出它是一个典型的裂谷带。
更多的地质学家则相信它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不同性质。
新生代以来它已转变为一条右行剪切断裂带,至今仍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带。
对郯庐断裂的形成时期、平移距离等至今仍众说纷纭,多数学者相信它形成于中生代,但仍有人认为它是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古老断裂。
关于平移距离更为分歧,最大者达700千米,中等者350~400千米,多数学者相信平移更小,甚至部分地质学家坚持从未发生过大平移。
尽管认识上尚存在多大分歧,但对它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则是公认的。
郯庐断裂带南段东至地区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研究
郯庐断裂带南段东至地区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研究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2期[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控矿作用;东至地区郯庐断裂为我国东部地区最为著名的断裂构造带,备受地学界关注。
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庐江至郯城段,而在庐江以南研究较少[1]。
东至地区是郯庐断裂带南段重要的主干断裂所在位置之一,通过对其构造特征的研究,丰富郯庐断裂南段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成岩成矿作用提供基础地质参考。
1 . 构造特征概述东至断裂带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和江南台隆的交接过渡部位。
区内演化经历了准地台基底形成,准地台盖层发育和板内变形三大阶段。
区内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活动均较为强烈[2-3]。
本区可分为四个构造层:①由中元代溪口岩群组成褶皱基底,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线型紧闭同斜倒转褶皱;②由晚元古代历口群组成区域褶皱基底;③构造层由南华系—二叠系地层组成区域褶皱盖层,为开阔缓倾伏褶皱;④由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构成。
本区褶皱较为发育,以印支期褶皱最为强烈,构成了NEE向的构造格局。
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图1),断裂构造以近EW向、NE向及NNE向为主,形成本区近EW向及NE向构造块体夹持于NNE向断裂之间的基本构造格局,规模较大的有近EW向杨老尖断裂、NE向龙门尖断裂、NNE向东至断裂及许村断裂。
区内中部高村、东部赵家岭及北部査桥一带推覆—滑覆构造发育。
2 . 褶皱构造2.1 孩子坑背斜位于研究区北部,轴向北东60°,长、宽比1∶1 均为10.8 km,孩子坑背斜为区域性印支期大型褶皱构造七都复背斜次级褶皱三岗尖背斜的西延部分。
核部地层为青白口系葛公镇组、邓家组,两翼为南华系休宁组至下奥陶统地层,产状变化大,东部被东至断层切割。
该背斜北翼发育一组NEE向叠瓦式断层,背斜南翼被NE向龙门尖断层破坏,总体显示印支期褶皱的特征。
2.2 兆吉村倒转背斜该倒转背斜中部被许村断裂斜切,西部轴向NE65°,东部轴向近东西。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汤良杰;陈绪云;周心怀;万桂梅;金文正【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1【摘要】通过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资料及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郊庐断裂带在该地区的宽度为50 km,并分为东支和西支.以张家口-*蓬莱断裂为界,渤海海域的郑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东、西两支断裂的走滑特征非常明显;北段的东支走滑特征明显,而西支走滑特征不明显.古近纪,北段东支和西支都具有走滑运动,但是由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左旋切割,导致西支走滑受阻而被废弃,因此走滑运动主要集中在东支.【总页数】7页(P170-176)【作者】汤良杰;陈绪云;周心怀;万桂梅;金文正【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海淀,100083;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海淀,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P618【相关文献】1.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万桂梅;周东红;汤良杰2.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油气藏特征 [J], 王根照;彭文绪;孙和风3.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活动方式与演化规律——以青东凹陷为例 [J], 詹润;朱光4.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J], 余一欣;周心怀;徐长贵;魏刚;吕丁友5.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 [J], 万桂梅;汤良杰;周心怀;余一欣;陈绪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外阅读】地震活动的特征1
地震活动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及其地震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摘要]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左行平移运动、伸展活动和挤压活动。
中、新生代泛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对郯庐断裂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研究了郯庐断裂的基础上,结合对东越南断裂的认识,作者提出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可能有以下联系: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断裂系统,形成于同一时期,有相同的成因;或者虽然形成时期和成因不同,但是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两者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板块运动,东越南断裂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300-021 郯庐断裂的分布与形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该断裂带最初是由航空磁测在平原地区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带具有很大的规模,然而习惯上仍将这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带称作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走向为nne,延伸长度有3500公里,切割深度大于80~100km,是一条岩石圈断裂[1]。
关于它的分布,目前普遍认为,是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尔班斯基(ulbansky)海湾东侧(鄂霍茨克海西侧)经共青城(komsomol’sk)西侧、中国哈尔滨东侧、沈阳,穿过渤海湾,经过郯城、庐江而到达湖北广济[2]。
有人争论郯庐断裂不会终止于湖北广济,而是向南延伸[3-6]。
向南延伸的走向如何,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郯庐断裂过长江后与与主干断裂(修水-衡阳断裂)相接,但断裂带平移幅度及主干断裂的明显程度均不及江北的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与江南的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及位于期间的一组雁行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至越南北部鸿基2 郯庐断裂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内多处出露左行平移构造,两侧还有一系列地质体的左行错开,这些都无可争议的表明了其曾发生过左行平移。
郯庐断裂带总结
《胜利油田—郯庐断裂带演化书》郯庐断裂带平面分布特征与深部结构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地学断面以及出露地表岩层的地质时代分析,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块,其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及其厚度变化上。
在郯庐断裂带范围内,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加厚,包括莫霍面有挠曲隆起,且隆起高点偏向西侧。
在60-80km上地幔内有低阻层分布,断裂带内中下地壳内发育低速异常体,是上地幔内物质沿着断裂带向上侵入的结果,并伴随有侧向蠕动。
中地壳内塑性软弱层(壳内低速层),其顶部为有利于水平错动的自由滑动面。
但断裂带东西两侧中地壳内低速层深度也不一致,推测断裂带两侧水平错动的深度也不相同。
综合深部地球物理的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地壳横向不均一性的最显著部位,四条地学断面描述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要看懂文字说明及专业术语。
总结好“郯庐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与平面展布特征”郯庐断裂带的演化1、郯庐断裂带的起源三类主流观点:变形变质岩石中新生矿物组合是温度的良好指示。
绿片岩相温度范围为300-500℃,低绿片岩相形成低于400°,中绿片岩相为400-450°,新生黑云母矿物出现也指示高于400°的中绿片岩相。
矿物变形与温度之间关系:石英塑性变形出现在280-300℃,首先表现为GBM型动态重结晶,大于400℃时出现SR型重结晶,并呈现GBM和SR型动态重结晶石英共存的现象,其温度范围为400-700℃。
在更高的温度下又表现为快速的SR型重结晶。
在天然岩石变形下,长石呈现为显微破裂,在400-500℃长石变形主要表现为塑性变长、波状消光及形成亚颗粒和核幔构造,在500℃以上,长石的动态重结晶占优势。
500℃时,是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转变边界,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与动态重结晶,500-650℃为GBM型重结晶,而大于650℃为SR型为主的重结晶。
在矿物变形方式上,500-600℃动态重结晶长石颗粒表现为多边形特征(主要为新晶粒的成核与生长)。
郯庐断裂带稳定性特征与区域金矿化化的关系研究
15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郯庐断裂带稳定性特征与区域金矿化化的关系研究任 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摘 要: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开展,郯庐断裂带作为国内重要的断裂带,研究其稳定性,对城市发展,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郯庐断裂带的基本概况,对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和山东段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浅析,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活动规律;地震活动性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5-0157-2 收稿日期:2021-03作者简介:任杰,男,生于1993年,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岩土力学。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也是一条巨大的强震活动带,沿郯庐断裂带城市与重大工程分布较多、人口密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郯庐断裂带的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
1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左行平移断层中规模最大、构造位置最特殊、演化最为复杂的一条巨型断裂带。
它南起湖北武穴,经安徽太湖、桐城、庐江、嘉山,江苏泗洪、宿迁、新沂,山东郯城、沂水、潍坊,跨过渤海,自辽宁营口向北贯穿东北三省,并且继续向北延伸进入俄罗斯境内[2-5]。
图1 郯庐断裂带构造简图在中国境内习惯上将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安徽段和江苏段)、中段(山东段和渤海段)和北段(东北段)三个部分。
其中,山东段又称为沂沭断裂带,渤海段又称为营潍断裂带。
东北段自沈阳以北包括了两条断裂,分别称为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走向变化范围大致在10º~45º之间(江苏段和山东段走向北北东,安徽段和东北段走向近北东),平面展布形态呈缓“S”型(图1),中国境内延伸总长约2400km。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江苏省主要断裂带分布情况如下图。
1、无锡-宿迁断裂带无锡-宿迁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西北起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经过宿迁,洪泽,高邮,天长,扬州,镇江,丹阳,常州,无锡直至苏州-嘉定一线,是江苏陆地上最长的断裂带之一,全长超过300千米【谷歌测距显示为46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中强震如:999年11月3日江苏常州5.5级地震,1624年2月10日江苏扬州附近6级地震【研究认为1624年发生在江苏扬州附近的地震震级比1979年江苏溧阳6级地震震级要大很多】。
无锡-宿迁断裂带最近一次中强震为2012年7月20日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交界4.9级地震。
2、南京-湖熟断裂带南京-湖熟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该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南京市,经江宁,溧水,溧阳,湖州直至嘉兴-杭州之间。
南京-湖熟断裂带长度约20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比较频繁,在这条断裂带中段和茅山断裂带交界曾经发生过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和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
在这条断裂带西北和幕府山-焦山断裂西段交界处曾经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
南京-湖熟断裂带具备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是未来江苏境内重点监测的断裂带之一。
【这条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和周边几条断裂带交界或者交汇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3、苏北-滨海断裂带苏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废黄河东南海域,经过滨海以东海域,射阳以东海域,大丰区以东海域,直至如东县以东海域,这条断裂带全长约300千米左右,是江苏省东部黄海地震区主要断裂带,也是江苏沿海最长的断裂带。
历史上这条断裂带至少发生过数十次5级以上的地震,该断裂带中段历史上就发生过至少2次6.5级地震和3次5级以上的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的6.2级地震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中南段,而这条断裂带北段已经出现了一个地震空区,未来应关注苏北-滨海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空区。
合肥盆地中郯庐断裂带西支乌云山-合肥断裂最新活动特征
地 震 地 质
SEISMOLOGY AND GEOLOGY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04
Vol.42,No.1 Feb.,2020
合肥盆地中郯庐断裂带西支 乌 云 山 -合 肥 断 裂 最 新 活 动 特 征
郑颖平1) 杨晓平2) 疏 鹏 1,2) 路 硕1) 方良好1) 石金虎3) 黄雄南2) 刘春茹2)
1)安 徽 省 地 震 局 ,合 肥 230031 2)中 国 地 震 局 地 质 研 究 所 ,活 动 构 造 与 火 山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0029 3)中 国 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中 心 ,郑 州 450002
摘 要 前人对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出露部分的活动性开展了不 同 程 度 的 研 究,并 获 得 了 丰 富 的
文中研究证实了郯庐断裂带穿切合肥盆地,且第四 纪 以 来 仍 有 活 动,所 得 成 果 充 实 了 对 郯 庐 断 裂 带
安徽段总体活动的认识。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隐伏断层 钻探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最新活动 合肥盆地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3-4967(2020)01-0050-15
0 引言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走滑断裂系,自 20世纪 60年代通 过航磁 发现 其存在 以来, 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形成、演化过程进行 了大 量的研究 (Xuetal.,1987;徐 嘉 炜等,1992,1995;Yinetal.,1993;Gilderetal.,1999;朱光等,2005)。郯庐断裂带还是中国 主要的地震构造带,其地震活动分段特征明显,大地震多集中在潍坊—嘉山段和渤海 段,如在 渤海段曾发生 1597年和 1548年 M7地震、1975年 M73地震和 1969年 M74地震等,潍坊— 嘉山段发生过 70BC安丘 M7地震和 1668年郯城 M8 地震等,因 此关于郯 庐断裂 活动 构造的 研 究多集中于这 2段(方仲景等,1987;李家灵等,1994;施炜等,2003)。随着研究的深入,不 同学者对郯庐断裂分布在山东及苏北境内的中段,即 昌 邑 -大 店 断 裂 (F1)、白 芬 子 -浮 来 山 断 裂(F2)、沂水 -汤头断裂(F3)、? -葛沟断 裂 (F4)和 安 丘 -莒 县 断 裂 (F5)等 5条 近 平 行 的 断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吴根耀;梁兴;陈焕疆【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07(42)1【摘要】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界。
早白垩世,随亚洲大陆雏形的出现,郯庐断裂带形成并扩大其规模(如包括了依兰—伊通断裂)。
江西的赣江断裂和鄂东南湘东北的团(风-)麻(城)断裂白垩纪时与郯庐断裂有相同的活动方式,可视为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从本质上说,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斜向(左行)汇聚—剪切造山带,这一造山作用在中生代里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左行走滑活动始自三叠纪,至早白垩世造山带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晚期并于晚白垩世达到全盛的张裂活动则是造山带坍塌的反映。
新生代起东亚地区进入新的地史阶段,郯庐断裂带进入消亡期,更新世时已明显解体为活动方式各不相同的若干段。
文章还简要讨论了古郯庐断裂的形成时代、印支期走滑活动的性质和东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构造格架等问题。
【总页数】16页(P160-175)【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形成和解体;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左行走滑;燕山运动;中生代【作者】吴根耀;梁兴;陈焕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公司;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J], 陈德兴;张恩立;陈锡晶2.郯城一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与运动学分析 [J], 郭振一3.郯城-庐江断裂带(渤海海域)对油气田的影响 [J], 张德润;卢建忠4.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强震、中强震危险性 [J], 张恩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大地构造结课论文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班级:011134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
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
以后,郯庐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
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
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
年海城地震等。
多期构造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
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度。
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约为2.2 毫米/年。
地震震史
郯庐断裂带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
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地震统计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历史最大地震8.5级的郯城地震裂谷
北段
(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
(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
(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
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1]。
矿产资源
带内与周边矿产资源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
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
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辽东金刚石矿、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山东蒙阴金刚石原生矿、山东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
另外,在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
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
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地质演变
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最终形成了挤压背景下的陆内断裂带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
参考文献
1. 王小凤. 郯庐断裂带[M]. 地质出版社, 2000.
2.李清河, 黄耘, 金淑梅.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大震危险[C]//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9.
3. 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等.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J]. 地质科学, 2004, 39(1):36-49.
4. 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等.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J]. 地质科学, 2001, 36(3):26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