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牛羊课件)牛流行热腹泻恶性卡他三合一

合集下载

牛羊主要传染病

牛羊主要传染病

牛羊主要传染病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气肿疽、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流行热、牛白血病、蓝舌病、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

自学内容:气肿疽、无浆体病和水牛热。

基本要求:l、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2、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4、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6、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重点按每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相似症状和病变的反刍动物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学时:5学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

第一节副结核病(1学时)重点:1、副结核病的症状和病变;2、副结核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副结核也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

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

我国一些省、市、区的种牛场、牧场、奶牛场均有本病发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事业的发展。

二、病的发生1.病原副结核分支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小杆菌,需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

具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杆菌相似。

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

本菌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有中等抵抗力。

粪便内生存125~246d,泥土中可存活11个月,乳中可存活10个月,2%石炭酸溶液2h、5%福尔马林溶液5min、5%氢氧化钠溶液2h可将其杀死。

对青霉素有高度抵抗力。

2.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引起牛(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

其次是羊和猪,骆驼、马、驴、鹿等动物也可发病。

3.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

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粪、尿和乳液中,可大量的排出体外,可以长时间在环境中存活。

动物传染病学-牛病串讲PPT课件(精品)

动物传染病学-牛病串讲PPT课件(精品)
细胞病变。
弹状病毒的粒子形态。
三、流行病学
主要侵害牛,特别是奶牛和黄牛。 患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是流行高峰。 该病传播力强,迅速传播,呈流行性发生,在牛
群中呈跳跃性传播,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6年 流行一次。
四、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 眼睑水肿,流泪。口腔发炎,流涎,浆液性或黏 液性鼻涕。呼吸加快,腹式呼吸,皮温不均。
牛羊的传染病
• 牛瘟(1956已消灭) • 牛流行热 •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 牛恶性卡他热 • 传染性牛鼻气管炎 •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 牛羊出败 • 地方性牛白血病 • 牛羊痘
• 小反刍兽疫 • 羊梭菌性疾病 • 蓝舌病 • 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 • 茨城病 • 羊传染性脓疱 • 绵羊痒病 • 阿卡斑病 • 边界病 • 羊肺疫
牛病毒性腹泻:小肠黏膜出血、坏死,并形成栓子。
牛病毒性腹泻:小脑发育不全(右);正常(左)。
六、诊断
初步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和病变可初步诊断, 确诊需做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鉴定:分离培养、免疫荧光、PCR 。 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ELISA和补体反应。
充血、流涎。 唇、腭、舌、咽部形成伪膜或烂斑。 肠道黏膜出血、糜烂,形成伪膜。
口腔 小肠
食道 膀胱
五、防制
免疫预防: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山羊化兔化弱毒 疫苗、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
牛流行热
(Bovine epizootic fever)
一、概述
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鼻眼有浆性分泌物;口流涎,呼吸有臭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绵羊
多为隐性感染,但妊娠绵羊常发生流产或生产先天性畸形羔羊,这种羔羊也成为传染 源。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 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放牧牛或舍饲牛,大或小均可感染发病, 发病率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 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常年均 可发生,通常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本病也常见于肉用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 时往往呈暴发式。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 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和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
病毒血症一般结束于中和抗体的形成。 在不给初乳的犊牛实验感染中,以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
脾脏、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损害为特征。 由于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Leabharlann 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
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 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 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 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 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 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牛恶性卡他热ppt课件

牛恶性卡他热ppt课件
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42℃,稽留 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和反刍减少或停止,但饮欲 增加。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热,呼吸及心跳加快。 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
牛恶性卡他热
2.头眼型 本型多见,其症状为本病的典型 症状,体温升高达41~42℃;双眼羞明流泪, 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潮红,流出黄褐色脓性 及纤维素性分泌物,继而发展为角膜炎和角 膜混浊,甚至溃疡穿孔;口腔粘膜潮红、糜 烂或溃疡,覆盖黄色假膜,流涎;鼻腔粘膜 充血、鼻腔流出的分泌物为粘稠脓样,有时 形成黄色长线状物直垂于地面,如分泌物凝 固阻塞鼻孔而引起呼吸困难;脑和脑膜发炎, 病牛兴奋不安,高声哞叫,磨牙,冲撞,肌 肉震颤等神经症状;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程
三、流行病学
牛恶性卡他热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1~4岁的黄牛和水牛,绵羊和鹿也 可感染,但症状不易观察或无症状,成为病毒携带者。
2.传染源 带毒绵羊是本病的传染源,许多工作者早就注意到, 发病牛多与绵羊有接触。一般认为健牛与病牛直接接触并不感 染。
3.传播途径 本病自然感染的方式目前尚不清楚,但认为有与吸 血昆虫、胎盘及带毒绵羊接触时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4.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 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多数地区发病率较低,而病死率
可高达60%~90%
四、症状
牛恶性卡他热
• 潜伏期长短差别很大,一般为4~20周,最常见的为 28~60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型、头眼型、 肠型和皮肤型。以上各型可混合出现,但头眼型最 多见。
二、病原
牛恶性卡他热
本病病原为牛恶性卡他热病毒,属于疱疹病毒 科、恶性卡他热病毒属。核酸类型为DNA,有囊膜。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脑、脾等组织中。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抵抗冷冻及 干燥。血液中的病毒在室温下24h失去毒力,因而 病毒较难保存。较好保存方法是将枸橼酸盐脱纤 的含毒血液保存在5℃环境中。常用消毒药都能迅 速将其杀死。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疫情监测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信息。
病例报告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病毒源头,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病情和死亡率。
控制策略和措施
隔离与治疗
加强检疫和流通控制,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特别是对于跨区域牛群的流通要严格把控。
2023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目录
contents
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病毒牛流行热预防和控制牛流行热疫苗牛流行热治疗牛流行热研究进展
牛流行热简介
01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尤其是奶牛。
该病以高热、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为特征,同时伴有眼结膜炎、鼻和口腔有粘性分泌物、粘稠样的粪便,以及出现腹泻时带血、严重脱水和贫血等。
继发感染的防治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牛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补充体液等。
对症治疗
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应激,如转群、运输等,以减少继发感染的风险。
预防继发感染
牛流行热研究进展
06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病毒基因组变异性和多样性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相互作用
病毒基因组研究
病毒变异与进化
要点三
病毒变异
研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演化,分析变异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毒进化
对病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化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病毒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病毒变异与疫苗研发
研究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的影响,探讨疫苗的持续保护力和更新换代。

最新[畜牧兽医]羊、牛疾病ppt课件

最新[畜牧兽医]羊、牛疾病ppt课件

剖检病变
• 最显著的病理变化在消化道,第四胃内往 往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 粘膜充血,常可见多数直径1—2MM的溃疡, 有的肠内容为红色。
诊断
• 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治疗
• 1. 土霉素0。2-0。3G,或加胃酶0。2-0。 3G,加水灌服,每日两次。
奶牛三日热
• 夏季气温增高较快,一些养殖场内开始零星发生 奶牛流行热,导致产奶量下降。为确保奶牛养殖 安全和效益,奶牛养殖场(户)一定要做好奶牛 流行热的防控。
• 奶牛流行热是弹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发病传播很快,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不同性别、 年龄的奶牛均可感染。大部分奶牛发病后3日左 右可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多发生于夏 季或气温持续较高季节。
流行特点
• 魏氏梭菌广泛生存在于土壤、污水和人畜 粪便、羊只饮食带有病菌污水或饲草经消 化道感染,多为散发,常发生于春末夏初 多雨季节,2—12月龄的羊最易发病,尤以 3—12周的幼龄羊和肥胖羊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
• 羊只突然不安,四肢步态不移,四处奔走,眼神 失灵,严重的高高跳起后坠地死亡。体温一般不 高,食欲废绝,腹胀、腹痛、全身颤抖、头颈向 后弯曲、转圈、口鼻流沫,排出黄褐色或血红色 水样粪便,病程极短的气喘,常发出呻吟声数分 钟后至几小时内死亡。
诊断
• 实验室检查:1涂片检查,用肝脏等实质器 官涂片2动物接种,血液接种小白鼠
• 预防:由于病程极短,往往发病来不及治 疗,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及隔离消毒 工作,每年的春秋季定期注射四联苗(羊 快疫、猝狙、肠毒、羔痢)
羊肠毒血症
• 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 山羊较少发生,又称软肾病,是由D型魏氏 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虫媒传播
一些昆虫如蚊、蝇等可能是传播病 毒的媒介,通过昆虫叮咬感染动物 的血液或被污染的昆虫叮咬其他动 物而传播病毒。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进行复制,导致细胞破 裂和死亡。
免疫逃逸
病毒具有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 除。
病理变化
06
结论与展望
对牛流行热的认识和防控经验总结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 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牛,尤其是肉牛和奶牛

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 、呼吸困难、肌肉颤抖和消化紊
乱等。
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接种疫苗、加 强饲养管理、提高牛舍通风换气
、及时隔离和治疗病牛等。
未来研究和挑战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牛流行热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 径,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牛,制定更加科学有 效的防控策略。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牛 流行热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室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牛的血液、组织等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 毒分离和鉴定,确定病毒的种类和基因型。
血清学检测
采集病牛的血清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病毒抗 体,以确定牛是否感染过该病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 核酸片段,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牛流行热。
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 生和传播。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牛流行热的爆发与控制
爆发
牛流行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常常在牛群中突然爆发。该案例将详细描述牛流行热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和 症状表现。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动物传染病学英文名称:Animal Epidemi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72学分:3.5,其中讲授:50学时,实验:22学时。

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医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二、课程简介《动物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与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该课程主要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动物传染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的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尤其是现代化的养殖业,畜禽饲养高度集中,调运移动频繁,更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因此,对畜禽传染病的防制与研究,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兽医科学技术中居首要地位。

该课程建立在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直接解决生产实践的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等问题,是兽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由于其病原体大多感染宿主广泛,致使防治工作极为复杂,同时,也正是由于其感染宿主广泛,致使其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公共卫生安全乃至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特别是继2003年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流行后,动物传染病特别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得到了全社会空前的重视。

本课程教学将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将以人畜共患病作为讲授的重点内容,考虑本科生现有的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力求将近年来该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及发展方向讲授给学生,特别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解决动物传染病诊断及免疫方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xx年xx月xx日•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病因与诊断•牛流行热治疗方法目录•牛流行热预防措施•牛流行热案例分析•牛流行热未来趋势预测01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Reovirus)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

定义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中以亚洲最为常见。

分布疾病定义与分布特点本病以突然出现高热、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为特征。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空气飞沫、污染物和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疾病特点与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牛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热(40-42℃),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口腔及眼、鼻有粘性分泌物和粘稠样的粪便。

危害本病可导致妊娠母牛流产、不孕和公牛睾丸炎,同时也会降低乳牛的产奶量和肉牛的肉质,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与危害02牛流行热病因与诊断1病因及致病机制23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是引起牛流行热的主要病原体。

病毒病因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有直接接触感染的报道。

传播途径奶牛、肉牛及黄牛等成年牛均易感,但以3-8岁的青壮年牛最为易感。

易感动物诊断方法与误诊分析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需要注意与牛瘟、牛流行性感冒等类似疾病的鉴别。

实验室诊断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方法进行确诊。

误诊分析若仅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易造成误诊,应注意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

010203病理变化与诊断标准次要病理变化如口腔、眼结膜充血,鼻和眼分泌物增多等。

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肺部出现水肿、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肝、肾等实质器官变性、坏死。

03牛流行热治疗方法牛流行热会导致牛出现高烧和脱水症状,因此需要给牛补充足够的体液,以维持其生命体征。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牛病串讲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牛病串讲
治疗
排除瘤胃内容物,恢复瘤胃运动机能;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食和偷食。
瘤胃酸中毒ຫໍສະໝຸດ 病因治疗采食了过多的谷物类精料或酸败的饲料 ;长期饲喂青贮饲料或糟粕类饲料;瘤 胃内pH值下降,乳酸大量堆积。
纠正酸中毒和脱水;促进瘤胃内容物 排出和恢复瘤胃功能;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搭配日粮。
症状
轻度酸中毒时病牛精神稍差,食欲减退,反 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重度酸中毒时病牛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 消失。
04
牛的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与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
牛感冒通常是由寒冷、潮湿或气候变化引起的,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咳 嗽和发热。治疗通常包括保持牛舍温暖干燥,提供充足饮水和营养,以及使用 抗生素和消炎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喉咙痛和咳 嗽。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消炎药物,同时保持牛舍通风良 好,减少应激因素。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牛病串讲

CONTENCT

• 牛病概述与分类 • 牛的传染病 • 牛的消化系统疾病 • 牛的呼吸系统疾病 • 牛的生殖系统疾病 • 牛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 牛的中毒性疾病 • 牛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01
牛病概述与分类
牛病定义及危害
牛病定义
牛病是指影响牛类健康的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营 养代谢病、中毒病等。
定期对牛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 处理健康问题,确保牛的身体状
况良好。
定期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制定免疫计划
根据当地疫情和牛的免疫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 计划和程序。
选择优质疫苗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确保疫苗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牛病串讲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牛病串讲
充血、流涎。 唇、腭、舌、咽部形成伪膜或烂斑。 肠道黏膜出血、糜烂,形成伪膜。
口腔 小肠
食道 膀胱
五、防制
免疫预防: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山羊化兔化弱毒 疫苗、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
谢谢!
牛流行热
(Bovine epizootic fever)
一、概述
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气管黏膜弥漫性红色。 淋巴结充血、肿胀和出血。 实质器官浑浊肿胀。 胃肠道黏膜淤血呈暗红色。
急性死亡牛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气肿。
肺充血、水肿,切面流出暗红色液体。
六、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 病原学诊断:高热期病牛血液加抗凝剂,人工感
染乳鼠或接种细胞。 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补体结合反应。 鉴别诊断:茨城病、传染性牛鼻气管炎。
各毒株间无明显血清型差异;但有较大的抗原 差异,已鉴定出有两个独特的抗原组。
可在多种动物组织细胞中增殖传代,如胎牛肾、 睾丸、肺、皮肤、肌肉、猪肾等细胞。
对细胞作用: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
三、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 鹿等。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主要通过
鼻眼有浆性分泌物;口流涎,呼吸有臭味。
患病羔羊可能有神经症状,表现为震颤。
五、病理变化
鼻镜、齿龈、上腭、舌面、颊部黏膜糜烂;蹄冠 和趾间糜烂、溃疡。
食道黏膜糜烂呈线形排列;胃黏膜糜烂、水肿; 肠黏膜水肿、增厚;集合淋巴结肿胀、出血;小 肠特别是空肠、回肠黏膜卡他性炎或出血、坏死 性炎,黏膜脱落。
特征是突发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促迫 ,后躯僵硬,跛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对产乳量影响明显,也可导致牛瘫痪,给养牛业 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2012年家畜传染病学课件:牛羊传染病

2012年家畜传染病学课件:牛羊传染病

第五章牛羊传染病一、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P245吴清民P386概念:又叫三日热、暂时热,俗称牛流感(其实与流感是两码事),它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起病急骤,病程短促传播迅速,高热,流泪,流涎,鼻痒,呼吸困难,躯体僵直,跛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本病起源于非洲,现已广泛流行于亚、非及澳洲。

在我国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虽然死亡率低,但因治疗费用和奶产量降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很大。

我国解放前1938年就有,南方比北方严重,北方以河南最严重。

病原:1.分类地位:单股负链RNA目,牛流行热病毒归弹状科,暂时热属。

2形态特征:子弹状,病毒粒子长130-220nm,单股负链RNA(ssRNA)。

有囊膜。

3、体内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发病牛的血清和白细胞中。

4、培养:可在牛源细胞及仓鼠和猴肾细胞上生长。

5、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温热、酸碱及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牛羊均可感染,但只有牛发病,特别是奶牛和黄牛,而且以壮年牛最多见。

其他年龄次之,犊牛较少见。

高产牛,怀孕牛发病率最高,病情也重。

2.传染源及途径: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而间接传播。

羊为天然贮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

3.流行特点:季节性,炎热﹑雨季多见,南方6-10月,北方8-10月份多见。

周期性,3-5年大流行一次。

(1954,1958,1966,1970,1976,1983,1988,1991,1995,1997)传播快,流行广,常为流行性或大流行。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以下。

症状:潜伏期2-7天。

突发高烧至40℃以上,恶寒战栗,精神沉郁,不食,反刍停止。

流泪,怕光,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痛苦呻吟。

呼吸困难,快而无力,鼻镜干燥,有粘液性鼻涕,呈线状下垂。

口腔发炎,流涎,呈泡沫及线状垂挂。

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躯体僵硬,步态不稳。

关节肿,跛行或不能站立。

牛恶性卡他热

牛恶性卡他热

2021年第06期牛恶性卡他热是牛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死亡率高,对养牛业的危害较大。

该病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比较差,通过普通的消毒方法能够将其灭杀。

患病牛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全身症状和粘膜炎症,做好日常的管理和消毒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该疾病的发生,所以坚持预防为主能够有效的防治该病。

1流行病学如果在自然的条件下,牛恶性卡他热主要危害黄牛和水牛,犊牛和老年牛不容易患病。

牛恶性卡他热的传播有一定的特点,不能通过并由直接传染给健康牛,绵阳是本病的自然储主和传播媒介,绵阳可带毒、排毒、可经过胎盘感染,使羔羊带毒。

发病牛都与绵阳有接触史,健康牛接触绵羊之后很容易患病,从而造成该疾病的流行。

其次,牛恶性卡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同时传播能力强,致病死亡率高,对牛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会给养殖户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临床表现该疾病的潜伏期存在差异性,或1~3d ,或5个月,并且包括多种类型,可能单一发生,也可能混合感染。

比较常见的类型有急性和慢性型。

首先,在患病初期牛会体温升高,同时鼻处有少量的分泌物,经过24h 的演变后,患病部位的鼻粘膜充血或坏死。

其次,发病牛的食欲减退和精神不振,反刍数量减少,瘤胃蠕动减缓;哺乳期的奶牛则泌乳停止。

再次,随着病情的加剧和蔓延,患病牛的症状逐渐明显,出现眼睑干涩和眼结膜发炎。

淋巴结等部位会出现肿胀,或出现明显的腹泻和神经症状,有些病牛会因衰竭死亡。

3诊断方法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因为该病和牛瘟、口蹄疫等疾病比较相似,需要做好与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避免出现诊断错误。

(1)病原学检查,采病料直接接种在牛甲状腺细胞或者牛培肾原代细胞中,培养3~10h 后可以发现细胞出现病变等症状,然后采取免疫荧光试验的方法进行鉴定,可确诊该病。

(2)血清学检查。

可以选择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病毒中和试验确诊该病。

4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该病的发生,应结合该病的流行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牛羊病毒病ppt课件

牛羊病毒病ppt课件
19801980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中首次报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中首次报道该病并分离到一株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随后经血道该病并分离到一株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随后经血清学调查证实我国广东广西河北河南上海山清学调查证实我国广东广西河北河南上海山东四川甘肃新疆黑龙江和青海等省市的黑白花乳东四川甘肃新疆黑龙江和青海等省市的黑白花乳牛本地黄牛水牛或牦牛均有牛本地黄牛水牛或牦牛均有ibribr病毒存在
25
防治

严禁自有病的国家和地区购入种畜及畜产品、饲料等。严格执行牲畜及其产品的检 疫工作。引进种畜应严格检疫、隔离观察。疫点及其周围受威胁区的动物,应用A、O 单苗或联苗紧急免疫注射。牛、羊口蹄疫病程只1-2周,随后自愈,故应加强护理,喂 麦麸、稀粥等食物,保暖、铺软垫料,多饮水,多吃水果。 处方1 0.1%高锰酸钾溶液 500ml 碘甘油 100ml 用法:口腔患部冲洗后,涂碘甘油。 处方2 3%来苏儿溶液 500ml 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 100ml或100g 用法:来苏儿脚浴后,擦 干,涂布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 处方3 (1)抗口蹄疫同源血清 400ml 用法:一次皮下注射 (2)10%葡萄糖注射液 2000ml 10%安钠咖注射液 30ml 用法:一次静脉注射。说明: 酸中毒时加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也可口服结晶樟脑,每次5-8g ,每天2次。 处方4 贯众散贯众 20g 山豆根 20g 甘草15g 桔梗20g 赤芍10g 生地10g 花粉10g 大黄15g 荆芥 10g连翘15g用法:共为末,加蜂蜜150g,绿豆粉30g,开水冲服。 处方5 青黛3g 雄黄6g 冰片9g枯矾9g 硼砂15g用法:共研细末,吹入口内,每日两次。 处 方6 预防口蹄疫双价疫苗 1-2ml用法:皮下或肌肉注射。牛1-2岁用1ml,2岁以上用2ml, 羊4-12月龄用0.5ml,1岁以上用1ml。免疫期4-6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