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民俗文化概述-民俗的含义

合集下载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五.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六.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工匠民俗一.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各类工匠的生产活动大多具有神秘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一)集市(二)行商(三)坐商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一日常食俗主食北方汉族藏族糌粑酥油茶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副食副食主要有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二节日食俗春节团圆饭.有寓意的菜:芹菜.葱.青菜.白菜,〝长命菜〞.〝如意菜〞.元宵节汤圆清明节青团端午节粽子中秋月饼三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供奉神灵.祖先,并将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得到神灵的护佑.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五特殊食俗在平均分配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作用.鄂伦春人喝热熊油傣族食昆虫第二节服饰民俗一.服饰变化的阶段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段阶段的服饰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2.第二阶段,服饰功能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分严格化之后的产物;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二.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篇二: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分类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2.民俗的规范功能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纪律;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但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文化中深层的规范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四.民俗的形成1.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的原因3.宗教的原因4.地域的原因五.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1)西装的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西服的始祖:_90年,究斯特科尔领带的始祖:__年,克拉巴特 .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_29年,庞塔龙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_53年,拉翁基·茄克.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鞋的由来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_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_0多年前的>已有履字.第三讲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2 .饮食结构和类型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1 .八大菜系八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的总称.2 茶俗(1)中国茶文化概述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时因为: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饮酒的礼俗.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酒德.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中国名酒1. 白酒香型白酒.酱香型,.其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又称茅香型.2. 窖香型,又名浓香型.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3. 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4.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日爽冽,回味怡畅.国家名酒白酒共_种,即:茅台酒.沪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2.黄酒国家名酒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3.葡萄酒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葡萄酒有: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4,啤酒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d度,2%)中浓度啤酒(_-_度,3.1%-3.8%)和高浓度啤酒(_-_度,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_度特制上海啤酒.5.配制酒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第四讲居住民俗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二是出现了火塘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l)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4)宗教性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l)诞生礼仪①求子仪式.——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②孕期习俗.——孕期馈送. ——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洗三〞〝满月〞〝抓周〞.篇三: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 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 〝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_:1.物质生活.(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的饮食民俗〝节俭〞的一级表现在日常饮食之中,而〝奢侈〞或〝讲究〞的一级表现在酒宴习俗和饮茶习俗中.P99在传统社会,中国各地的日常饮食概括起来就是〝粗茶淡饭〞,体现着老百姓〝省吃俭用〞过日子的总原则.P99总的来说,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P1_决定席位尊卑的原则是什么?以左为主,以右为次;以背靠神龛为主,以面对神龛为次.P1_中国最高级的宴席当推满汉全席,它是〝满席〞菜肴和〝汉系〞菜肴的合璧,其馔肴品数达P1_根据阴阳思想,飞鸟为阳,鱼蛙为阴;食肉动物为阳,食草动物为阴.关于服饰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遮羞说,御寒说,审美说.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有哪些?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丧服中的五服指的是什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中山装和旗袍,是民族危亡和中华文化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产生;而新唐装,则小康富足和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环境中诞生.如果说中山装和旗袍多少具有脱离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那么,新唐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回归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中国的民居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类:帐篷型.干栏型.上栋下宇型.窑洞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上梁是整个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式有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做梁.亲友贺喜.祭梁.上梁.踩梁.抛梁.范热内普所讲的〝过度礼仪〞,包括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这三个亚类别.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式,男有冠礼.女有笄礼.P258>中的四礼包括:议昏.纳采.纳币.亲迎.侗族婚礼中抢婚.不落夫家等习俗,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遗俗.民间丧葬礼俗包含着旧时人们一系列根本的思想观念,其主要有灵魂观念.鬼怪观念.儒家孝道.佛教观念.道教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_年5月_日,作名录.截止到_年6月,国务院分三批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包括扩展项目名录,共计__项.在传统社会,我国的岁时节日基本上是根据太阳历和太阴太阳历来安排的.如清明.冬至等,属于太阳历;春节.端午.中秋等,属于太阴太阳历.二十四节气(黄道):立春(3_°),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的节日因为定型于农业文明主导的时期,内在地具有一个春祈秋报的主。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民俗概述

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民俗概述






2.婚丧习俗 (1)汉族: 汉族婚礼,有许多繁文缛礼。整个过程有六个程序:提 亲→合婚(算卦、问卜)→相亲→定亲→迎亲→回门等。 尤其是迎娶时,新娘要“哭嫁”、坐花轿、拜天地、拜 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等。 (2)高山族: 高山族姑娘要对求婚者进行长期的考察,将初选中意者 (一般为4人)招至女方家劳动1年,以考察他们的劳动、 为人、健康状况等,最后从中选出一个作为新郎,尽量 使婚姻的基础打得牢固。 (3)傣族、彝族: 至今仍沿袭“抢亲”的习俗。但现在跟过去不同,都是 双方自愿、事先约定的。 (4)基督教徒: 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

(4)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广 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 成。而三支地方菜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广州 菜是粤菜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味美色鲜、菜式 丰盛而赢得“食在广州”的美誉。


此外,还有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等四个菜 系,共同构成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
三.民俗的分类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教育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凝聚功能) 4.实用功能 5.娱乐功能
汉族
壮 族
彝 族
维吾尔族 朝 鲜 族
蒙 古 族
满 族
哈萨克族
回 族
高山族
俄 罗 斯 族
藏族
傣族
赛龙舟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傣族
泼水节
回族的开斋节
白族、彝族的火把节


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1.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1)传统节日
a.春节;c.端午节;d.中秋节;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沿海服饰:开放宽敞型 内陆特征:封闭包裹型
社会观念
崇祖敬宗,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礼乐思想 忠孝思想 首先是维护发肤完整以尽孝道之义。 其次形成完备的丧祭服制度。

祈吉心理
财神
天花妈妈
体现某种政治观念 等级观念
谚语云:“衣分三色,食分五等 (1)颜色 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经过反复 更改,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一 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五品穿浅绯,六 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 他不入品的杂役、士卒、庶人、商贾等只能穿 黑、白二色,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 青、黑、白构成的服饰颜色序列,成为了封建 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云 南 十 八 怪 挂 件 食品 云 南 十 八 怪 茶 饼
第二节 民俗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 一、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
二、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 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 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唐代“神龙二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以下, 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 银”。 据((大明会典))载“凡器皿,公侯一品 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 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 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涂 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稗类钞· 宴会)条载:“若有多席,则 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推递。以一席 之坐次言之,则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 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向陈设,则左席 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右席 之西向,一、二位为首座二座。”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

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修建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多数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实际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流传,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按照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资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小我性小我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当中所体现出的根本特征。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14,福娃的民俗意蕴
a,贝贝——“鱼”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图腾崇拜;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辟邪消灾
b,晶晶——“熊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c,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d,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0,民俗事项的产生:共同创造理论 残余论 文化沉降论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11,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A,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一章中国民风民俗 绪论

第一章中国民风民俗 绪论

二、风俗包括的主要内容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 包括 :


1、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少数民族中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 水节,藏族的藏历年,苗族的赶秋节,彝族的火 把节,高山族的丰年祭等。 岁时节令: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法和十二 属相等 。
四、学习民风民俗的意义




1、学习民风民俗,可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而少 犯错误,增进各民族的友谊。 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 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感。 3、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生活。娱乐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特别是 全民参与的形式,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审美享受。 4、提倡民俗文化,有利于繁荣经济。民俗文化资源正 在被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遍及 全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活动扩大财源, 增加了地方收入。
民 间 刺 绣
民间剪纸
皮 影 戏
三、风俗的基本特点



1、社会性的特点。 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 风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 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它们大多以类型 或模式的形态存在。 2、地域性的特点。 指民俗在空间上呈现的特点。由于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也有多种变化。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 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 山 西 )
内蒙古蒙古包
湘 西 吊 角 楼
4、中国民间的信仰习俗




民间信仰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 生活禁忌的观念。它主要作用于民众的意识形态领域,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民间诸神、俗信、禁忌。 神灵崇拜:通过崇拜,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帮助,得到 美好的结果,是用来慰籍人类心理恐惧、改变命运、 超脱自我的原始“宗教哲学”。 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传统理念,内容十分广泛。 禁忌是人们对于神圣的或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的 禁忌心理及行为。

民俗概述

民俗概述
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渊源,学界 较为普遍认同的,是“以当地该民族 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生活为基础, 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历 史的产物,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客 观性,同时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一)宗教信仰
任何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都受 宗教信仰的统摄(暗摄或明摄)。可 以说,离开了宗教信仰,就没有少数 民族沿袭至今的风俗习惯和所谓“文 化生活”。绝大多数风俗习惯,直接 发端于宗教信仰,相沿至今而成为民 族风俗习惯的。
(二)群众性
没有群众性,根本就不能成风俗, 更不能成为民族群认同的习惯。它本 来就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 实践中,自然形成和逐渐演变而成的。 它被民族成员高度认同,才能成为人 们的价值参照系统。因为有群众性, 才有约束性,民族风俗习惯一但形成, 就必须遵守,它是民族成员在出生以 前,文化就为他准备好了的规则。
抓 周
2. 成人礼
没有汉族那种专门仪式。 土家人以女子月经初潮为“成人”。
3. 民间婚嫁习俗
改土归流前,土家家庭是以“夫妻本位”为 主。婚恋比较自由,男女只要相爱相悦,双 方只要“放话”就可以结合。婚礼中“哭嫁” 是少不了的,(哭嫁)又叫(陪十姊妹), 男方也有与之相对应的“陪十弟兄”。谚语 有所谓“把不起陪送哭得起嫁”。“哭嫁” 内容显示了土家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较高。 “哭嫁歌”的中心思想是“宁做一千夜媳妇, 不做一夜闺女”。 改土归流以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家庭已 由“夫妻本位”变成了“父母本位”。官府 明令禁止“放话”习俗,婚恋失去自由,婚 仪变得繁琐。汉族那套说媒、相亲、订亲 (合八字)、举行婚礼等全被引进。但仍然 保留了“哭嫁”。不过,它的中心思想已经 改变为“宁做千夜闺女,不做一夜媳妇”了。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简史)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民俗阶段、

(二)古代民俗阶段和

(三)近现代民俗阶段。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

2.特点: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
族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按传统的习
俗来办,民俗几乎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惟一 的规范。
(二)古代社会时期
• 1.时间分期:夏王朝建立——鸦片战争之前
第一章 中国民俗文化概述
第三节 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简史
学习目标
• 1.掌握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几个 阶段。
• 2.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各个发展阶 段的主要特点。
• 一、中国民俗发展阶段:


中国民俗应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需要
而产生,在我国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
积淀。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
大略划分为三个阶段:

3)国内的许多民间习俗渐渐消失,尤其是一些带有
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被老百姓所摒弃。
本章小结

民俗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民
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
一。本章从民俗的概念、分类、特征等方面作
了基本的介绍;阐述了民俗的社会功能以及学
习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
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希望通过
(三)近现代时期
• 1.时间分期:1840年鸦战争以来
• 2.特点:我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封建社会的政治、 经济体制和阶级关系等发生了一系列急剧变革。

1)一些不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旧有民俗逐渐消
亡(如男人蓄辫、妇女缠足和长袍马褂等);

第一讲 民俗概述

第一讲 民俗概述
7
中外民俗的不同特点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
中国
鲜明的地域性 源远流长的延续性 宗教性: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强的仪 式性。
外国
娱乐性:政教分离,宗教主宰人们的世俗 生活,少伦理道德的负载,娱乐色彩强 烈。 8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民 俗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具体说来: • 汉族民俗带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特征,节气、节俗大 都与农业生产、天象、物象的变化有对应关系; • 凸显教化功能、注重功利的实用性也是汉民族民俗的 一大特点,每一种民俗活动都是为争取生存、谋求发 达兴旺和祈盼吉祥如意而进行的努力。如衣冠之治的 传统、民间信仰实用至上、节日背负浓重的伦理内涵, 少世俗的欢乐等。 少数民族的民俗具有娱乐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 点,是真正的大地之子。
四、民俗研究或民俗资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文献学方法
田野作业,就是实地调查,分参与 式和调查式两种。整个田野作业的过 程,一般包括选择调查题目 — 制定调 查 计 划 — 收 集 资 料 —— 确 定 调 查 对 象—整理资料——解释资料等阶段。
25
五、“中外民俗文化”一课的意义
民族自豪感 文化修养 审美趣味 其他实用价值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 系统。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5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民俗的本质特征):指民俗集体创 造、集体传承 。 传承性与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不 少于三代);扩布性指民俗在空间伸展上的 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高位向低位扩布)。
• 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在法律、纪律、道德和 民俗四大社会规范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 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学第一章导论民俗概说

民俗学第一章导论民俗概说

(二)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 括对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
对民俗事项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3.民俗志
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 作品。 4.民俗学史
这种现象的学问。
3.现今国际学术界: 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
民俗传承。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
二、“民间”与“风俗”
(一)民间民众中间,对应官 Nhomakorabea而言。主要组成部分 为中、下层民众。
民俗学
课程简介
▪ 必修课 ▪ 通识课 ▪ 考查课 ▪ 30个学时 ▪ 教材:任何一种版本均可 ▪ 学习方式:做好笔记 ▪ 田野调查:注意收集整理家乡民俗 ▪ 联系方式:
第一章导论 民俗概说
▪ 民俗学的内涵 ▪ 民俗的基本特征 ▪ 民俗的功能 ▪ 民俗的分类
第一节 民俗的内涵
一、有关民俗的概念
(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 内涵
在中国,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 要是民间文学。
2.广义观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 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 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 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方式 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 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 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把民俗仅限于传统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9、 中国四合式建筑的类型及特点: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 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
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 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 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 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 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 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 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 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 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10、 古代中国的人生仪礼及其民俗活动:一、诞生礼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汉族 一般是在婴儿出生第三天举
行庆贺仪式。洗三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2、进入人群仪式:“满 月”、“百日”、二、成年礼 1 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2 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3 相 对独立的成年礼三、婚礼 婚姻仪礼我国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婚礼,人的一生中重要 的大礼。古代有六礼之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 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 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 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 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 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 最好选择无口袋的

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化资料第⼀章:绪论⼀、民俗的定义“民俗”⼀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国际学术界⼜以“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民俗”既民间风俗。

民间——民众中间,它对应官⽅⽽⾔,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风俗:指⼈民群众在社会⽣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活模式,它是⼀个社会群体在语⾔、⾏为和⼼理上的集体习惯。

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化遗留物说2、精神⽂化说3、民间⽂学说4、传统⽂化说总之,民俗,既民间风俗,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民俗学是⼀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叫社会性。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

变异性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发和渐进的变化。

(四)民俗的类型性:模式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规范⼈们⽇常⽣活⾏为。

满⾜⼈们需求。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四、⼏个相近概念的⽐较:⼏个相近概念的含义:风俗:“五⾥不同风,⼗⾥不同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习”——“数飞也” 礼俗;礼源于俗,俗先于礼。

⼏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五、民俗的种类(⼀)物质民俗1、农耕民俗2、畜牧民俗3、渔猎民俗4、⼿⼯业民俗5、商业民俗6、服饰民俗7、饮⾷民俗8、居住民俗9、⾏旅民俗(⼆)社会民俗1、⼈⽣礼仪民俗2、岁时节令民俗3、社会结构民俗4、游艺民俗(三)意识民俗: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等。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篇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简答题1、民俗及民俗文化含义: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1]2、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3、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

第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五,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第六、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第七、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化资料第⼀章绪论第⼀节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民俗学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个国家或民族中由⼴⼤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民俗学(Folkloristics) ,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活⽂化事象进⾏调查、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其发⽣、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门⼈⽂科学。

民俗学1846年创⽴于英国.早期的含意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William Thoms 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个新词----"Folklore" .历史上⼈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化遗留物说2.精神⽂化说3.民间⽂学说4.传统⽂化说。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物质民俗①居住;②服饰;③饮⾷;④⽣产;⑤交通、通讯;⑥交易2、社会民俗①家族、亲族;②村落;③各种社会职业集团;④⼈⽣礼仪式(⽣、葬、婚);⑤岁时习俗3、语⾔民俗①神话、传说、故事;②歌谣、叙事诗;③谚语、谜语;④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①巫术;②宗教;③信仰;④禁忌;⑤道德、礼仪;⑥民间游戏⼆、民俗学的内容与作⽤1.民俗学的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资料学民俗学⽅法论——“⽥野作业”或“采风调查”是学科研究的根据和基础,⽐较法和结构分析法也是常⽤的⽅法。

其它研究⽅法:⼈类学⽅法,社会学⽅法,⼼理学⽅法,结构分析⽅法等。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化内涵第⼆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第三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史前民俗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族⽣活中,⼀切按传统习俗办事。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教育和潜移默化 举例: 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等
(二)规范功能
社会规范四个层次:
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如:乡规民约
(三)娱乐功能(快乐、愉悦的调剂作用)
哪个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斗马节 花炮节、多耶舞 盘王节、 “上刀山、下火海” 三月三 那达慕
答案:苗族、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
(四)审美功能(悦耳悦目、悦神悦意)
• 物质民俗 • 行为民俗 • 意识民俗
物质民俗
• 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和能够感
觉到的有形的实体性民俗,又称“实体 民俗”,包括生活习俗与器用习俗。 • 生活习俗:包括饮食、服饰和居住习俗 三大类; • 器用习俗:包括生产工具习俗、劳动对 象习俗、民间工艺习俗等。
行为民俗
• 指的是受思想和观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
• “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
稍晚一些,同样的含义被转换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 培养、培育(cultivation)——一个普遍的、社会 的及历史的过程。
•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哭;人不学,不知义。”
在我国历史上,“文化”的意思大体说来就是“化 人文以成天下”,就是“教化”。
• 人类的成长历程,就是文化的历程,就是雕琢和学 习的历程。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 时期之一。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大一统皇朝的建立, 汉民族以华夏为主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 形成。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历时约四百 年之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
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 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繁荣。此间,发生了长达几百 年的民族战争和大规模的民族流动,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 民族杂居的地方都扩大了,由此导致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民 俗融合。同时,少数民族风俗也传入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日: 元日:王安石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 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 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李清照词《醉花阴》 李清照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重阳节时怀念丈夫赵明诚所写,它通过悲秋 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第一章 中国民俗文化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含义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指由某一个国家、 民俗是指由某一个国家、地 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 用和传承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关于 生产和生活等各种现象的总和, 生产和生活等各种现象的总和, 也就是大家习以为常、 也就是大家习以为常、进而能够 自觉奉行的惯例。 自觉奉行的惯例。
二、民俗的分类
1.物质生产的民俗 1.物质生产的民俗 2.生活方式的民俗 2.生活方式的民俗 3.社会礼仪的民俗 3.社会礼仪的民俗 4.岁时节序的民俗 4.岁时节序的民俗 5.传统节日的民俗 5.传统节日的民俗 6.信仰的民俗 6.信仰的民俗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俗的基本特点
1.群体性 1.群体性 2.地区性 2.地区性 3.民族性 3.民族性 4.自发性 4.自发性 5.传承性 5.传承性 6.相对稳定性 6.相对稳定性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 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 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 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 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 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 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 之不同,称之为" 。所谓" 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 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 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 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