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2.2名词解释:二十等爵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
”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C.生产力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B.废分封,行县制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D.奖励耕织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第一单元1.王位世袭制:起源于夏朝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将政治权利在一家一姓中进行传承。
其影响是为后代创造了一个“家天下”的局面,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取代。
2.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与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施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再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其有利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其不利影响是诸侯的独立性很强,到了西周后期天子的威望下降,王权遭到威胁。
3.宗法制:西周时期实行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其影响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皇帝制:秦朝始创的政治制度。
在秦兼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定“皇帝”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5.三公九卿:秦朝设立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在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其影响是这些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二第二课秦国的崛起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二第二课秦国的崛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难点】(1)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2)商鞅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知识梳理】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1)基础: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世袭高官厚禄和享有特权。
(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1)背景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与地位。
②战国时已开始实行,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内容①制定爵,按功授爵。
②无军功不得授爵,有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3)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
②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
③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提示: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夷狄遇之”(1)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
(2)建国:公元前771年,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3)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诸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341至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3)影响①六国采取“”运动。
②秦完成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抵挡。
典型例题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答案: D三、商鞅虽死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原因①变法侵犯了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打击旧贵族,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③公元前338年,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2)过程①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
来高历史选修一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
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事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政 废除世卿世禄制
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 治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是措施最全面、实行最彻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司 法
坐法
制定秦律
底、历时最长久、影响最 文 燔诗书而明法令
深远的改革。
化 习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推
原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业不稳定,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强经济实力
俗 行一夫一妻
四.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改革的必要性: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出现了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①政治: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a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代替世卿世禄;b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c以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①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各国纷纷变法,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①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顺应时代潮流的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①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春秋时齐国管仲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3、改革的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①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4、改革的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①废井田,开阡陌封疆”作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作用: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①统一度量衡作用: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作用: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①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专制统治①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从程度看:(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1)政治改革;(2)经济改革;(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1)奴隶制度的改革;(2)封建主义的改革;(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改革的结果(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爵品勋阶制度-资料
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
太常卿,为十四班。 (正三品)
中书令,列曹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禄
大夫,为十三班。 (从三品)
十二至九班
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左长史,卫尉卿, 为十二班。 (正四品)
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通直散骑常侍,太
子左、右二卫率,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太中大夫,
四班
给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建康三 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皇弟 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 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 南兗五州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 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积射、强弩将军,太 子左右积弩将军,皇弟皇子国大农,嗣王国郎中 令,嗣王庶姓公府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 府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 中兵参军,为四班。 (正八品)
商鞅的二十等爵:爵:一级曰公士,二上 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 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 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 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汉代立王、侯二等之爵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自雁门以来,尽辽阳, 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 海,为齐、赵。穀、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 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 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天子自有三河、 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 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 其中。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 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
第一专题:梭伦改革背景矛盾社会危机解决危机的尝试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评价贵族共和制: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权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政治上:贵族把持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经济上: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方式: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兼并土地。
生动写照:六一汉补充:贵族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评价:贵族共和制度:积极: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终身制,建立奴隶主贵族集体统治;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政治权利;激化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贵族共和制引发了雅典城邦内部激烈的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主要矛盾)贵族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压榨平民,导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尖锐。
矛盾集中在债务奴隶制上。
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雅典社会崛起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上升,但是由于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工商业奴隶主在政治上没有权力。
在城邦政治中,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站在一起反对贵族统治(海岸派与山地派反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与平原派之间的矛盾使雅典城邦国家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平民暴动社会局势动荡经济萧条综合国力下降外敌入侵(萨拉米危机)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贵族统治集团试图采取措施缓解危机和矛盾:基伦暴动:631BC,彻底变更原先政治体制,建立僭主政治(在城邦民主政治中,通过武力等非法手段夺取政权建立的独裁政权;它是利用贵族和民之间的矛盾,借助平民的力量夺取政权;一般实行保护平民和促进工商业经济的政策,所以在希腊城邦中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僭主政治更多带有专制独裁的性质,这为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国家所不容。
基伦暴动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
《德拉古法典》(在不改变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特点:严刑峻法评价:站在奴隶主贵族立场上制定,不可能缓和和解决矛盾、危机;雅典历史上的首部成文法,一定程度抑制了贵族专权对于雅典民主政治也有重要意义594BC,梭伦当选执政官,着手进行改革(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派都可接受的人物;睿智和威望)改革的必然性:a雅典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b雅典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c解决外部危机的客观要求意义: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和危机;促进工商业经济繁荣但没根本上解决矛盾和危机;b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氏族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特点:全面、中庸、革命理念:节制、中庸、公平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获得利益者:工商业奴隶主(最大);和平民内容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公私债务;限制兼并土地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技能培训;奖励外国技工移民等政策政治依据财产划分等级,以此来决定权利、义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第一二等级可担任国家高级官职,承担较多的义务。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介绍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介绍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共分为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大良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汉朝沿用此制。
第一、产生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
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孝公商鞅变法。
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强大的军事实力,让秦国在之后的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合。
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于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各级爵位的受田数额和宅地标准(1)受田数额关内侯95顷(每顷100亩),大庶长90顷,驷车庶长88顷,大上造86顷,少上造84顷,右更82顷,中更80顷,左更78顷,右庶长76顷,左庶长74顷,五大夫25顷,公乘20顷,公大夫9顷,官大夫7顷,大夫5顷,不更4顷,簪袅3顷,上造2顷,公士1顷半(150亩),公卒、士伍、庶人都是1顷,作为罪犯贱民的司寇、隐官都是50亩。
(2)宅地标准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彻侯可以得到105宅,关内侯95宅,大庶长90宅,驷车庶长88宅,大上造86宅,少上造84宅,右更82宅,中更80宅,左更78宅,右庶长76宅,左庶长74宅,五大夫25宅,公乘20宅,公大夫9宅,官大夫7宅,大夫5宅,不更4宅,簪袅3宅,上造2宅,公士1宅半,作为平民的公卒、士伍、庶人每户1宅,司寇、隐官半宅。
法制史名词解释
法制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竹刑邓析于公元前530年私自编定的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
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左传》曾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竹刑的出现是一大进步,因为在这以前,公布成文法都是铸在鼎上,很笨重,不利于流通。
而邓析所作的竹刑交流、携带都很方便。
竹刑开始并没有法律效力,后来,邓析被郑国的执政所杀,他的竹刑则被确认为国家法律。
2、铸刑书、铸刑鼎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铸刑鼎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
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3、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法经》是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典。
《法经》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2课 秦国的崛起讲义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案
第2课秦国的崛起[目标导航] 1.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军事发展的影响。
(重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家实力的影响。
(难点) 3.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 4.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1)含义: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2)消亡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宗法世袭制,按照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
概念阐释世卿世禄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
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1)实行①战国时:已经实行。
②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实行按功授爵,(也称“军功爵制”);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富裕家境不得铺张,有功劳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2)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②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秦人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其社会生活状态受到戎狄的影响,在与中原各国外交上被各国以“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1)原因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
②秦国鼓励军功的政策,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所有士卒都勇于战斗。
(2)表现①公元前341~前340年,秦国打败魏国,迫使其割地求和,从此秦国成为军事强国,并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②六国被迫采取“合纵”运动,这表明他们中已没有一国能够单独与秦相抗衡了,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的悲惨结局(1)原因①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法制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竹刑邓析于公元前530年私自编定的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
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左传》曾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竹刑的出现是一大进步,因为在这以前,公布成文法都是铸在鼎上,很笨重,不利于流通。
而邓析所作的竹刑交流、携带都很方便。
竹刑开始并没有法律效力,后来,邓析被郑国的执政所杀,他的竹刑则被确认为国家法律。
2、铸刑书、铸刑鼎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铸刑鼎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
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3、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法经》是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典。
《法经》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二十等爵制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二十等爵制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称其“皆秦制,以赏功劳。
”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一说非自商鞅变法设),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后被曹操废除。
二十等爵与封建制度——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初探之一
二十等爵与封建制度——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初探之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时期,也是中国从先秦时期演变到秦汉时期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阶级构成,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以二十等爵制为例,进行对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的初步探讨。
一、二十等爵制是秦朝早期重要的官制。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进行社会阶级改制,建立了二十等爵制,以分配土地扶助士人。
二十等爵制分为五大爵位,分别为大司马、楚霸王、漆驿将军、节公、常勤。
大司马是最高的爵位,能够拥有10000苗之地,楚霸王能拥有5000苗,漆驿将军能拥有3000苗,节公能拥有2000苗,常勤能拥有1000苗。
二、二十等爵制的出现为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它为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十等爵制的分配基准是地租制,也就是土地财产制,由此逐步形成了封建制度。
由此可见,二十等爵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秦汉时期社会阶级构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同时,二十等爵制也使秦汉时期社会阶级构成更加复杂。
最高的大司马爵位授予了秦朝初期的既得利益者和部分有野心的平民,使他们进入贵族阶层;而楚霸王爵位则授予部分功臣,使他们进入士阶层;而漆驿将军爵位则授予部分将领,使他们进入士人阶层;而节公、常勤位则大多授予士子弟,使他们维护士阶层的利益,进而形成了复杂的社会阶级构成。
四、总之,二十等爵制是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二十等爵制的出现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为中国古代的社会阶级构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也使社会阶级变化更加复杂,为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带来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以二十等爵制为例,对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的探讨仅为初步探索,还可以展开更多的深入探讨。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取更加深入的社会学视角,更加清楚地阐述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的变化,以期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史。
二十等爵与封建制度战国秦汉社会阶级构成初探之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时期,也是中国从先秦时期演变到秦汉时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阶级构成,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军功爵制介绍
军功爵制介绍军功爵制介绍简述1、军功爵制是在战国秦朝至汉初流行的一种选官授爵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中期以前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自西汉中期以后,军功爵制渐趋轻滥,到东汉以后趋于衰亡。
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军功爵制的性质。
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选练之士”,也具有军功爵制的特点。
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最典型的国家,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军爵制得到全面高效的贯彻实行,对秦统一六国提供武力保障。
在秦统一之后,军功爵制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了一套完备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2、为了贯彻执行军功爵制,秦朝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
在中央由太尉管军功爵的工作;在地方郡县由县丞、县尉颁赐得爵者应得的食邑、土地和其他奖赏,获得爵位的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应得的特权和优待。
在各级军队中建立了劳、论、赐三维一体的评功赐爵程序,形成了不问出身、赏罚并行的原则。
秦的军功爵制的核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爵秩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原则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
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
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
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原则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对士兵的奖赏低于军官。
依秦制,划分爵位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