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2009-12-26 12:13:41) 从系统层次来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语言艺术。概括起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

一、文学的文化属性

文学观念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发展的。但不论人们有多少探讨文学的方法,或者有多少对文学的不同定义,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而从其所属的大的范畴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格,又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密切相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泰勒是著名的文化进化论者,他从民族学的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复合体。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看,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2、文学是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的改造史和文化的创造史。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文学,也理所当然的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理解,人类文化总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在经济基础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作为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大层面,与政治、法律制度相比,文学和哲学、宗教、道德、艺术诸范畴都处在一种远离经济基础,更高地悬浮于空中这样一个特殊的意识形态的位置中。在这一整体文化结构中,文学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保持它在文化创造方面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突出的人文特质。在整体文化结构系统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是人的审美理想追求。文学尽管也要描写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甚至本真的自然,但文学在描写这些文化对象的时候,作家必然要以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把握、去拥抱它们,这些事物一旦被作家写进作品中去,它们就已经不是原本的物质文化或行为文化,而是已经属于观念形态或精神形态的东西,文学作为艺术世界,已经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因此,可以说,文学是文化系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二)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为文化形态,它既隶属于大的文化系统,具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又植根于文化结构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的文化内涵具体从文学活动的诸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中体现出来。

首先,文学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的主体性质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任何作家都是在特殊的文化生成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其主体世界是在自我的文化习得和社会文化“濡化”的“合力”中形成的,其心理构成和创造行为中有突出的文化倾向。作家作为个体的人,其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的制约。文学史的大量现象也已经证明,作家普遍的文化倾向的形成,总是处于一般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对作家文化人格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作家,往往受着不同的文化思想的影响,负载着不同的文化。甚至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追求的作家,也负载着不同的文化。如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他所提供的“湘西文学世界”,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特色与光彩的文学景观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在沈从文身上,就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湘西乡土文化的种种因素,而且这种乡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碰撞、交汇,从而形成作为乡土作家的沈从文独特的文化个性。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沈从文的文学乡土世界并不是在湘西构造的,

而是在远离本土的现代都市(主要是在北京与上海)构造的。我们知道,湘西是中国边地,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北京自明清以来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近代却艰难而缓慢地经历了向现代都市转化的过程,传统北京文化在衰落着又顽强地生存着,使变化中的北京依然保留着某种乡土性;而上海却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是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湘西、北京、上海,三个区域空间,几乎概括了转型期中国的主要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凝聚于沈从文一身,使他成为了转型期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化承载者、观察者与描述者。如《边城》,就是他在北京目睹了让他醉心的博大而精致的北京文化的美,正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失,这同时又让他联想到他的湘西,让他醉心的淳朴而自然的美也无可避免地处于消失的过程中。这样的文化体认,就使得他的乡村牧歌一方面渗入了哀歌的调子,另一方面又要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体现了对原始文化所留下的古朴的民情民风民俗的深深的眷恋。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首先是由它使用的工具(语言)所决定的。文化是以使用符号为基础的现象体系,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指出,“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

符号。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使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能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而在所有的人类符号类型中,语言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符号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21]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是文学作品生成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更是构成文学这一人类文化现象的基础。每一种语言除一般性的概念意义外,都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学内涵。严格地说,每一个民族语言中的许多语词是不能对译的,如汉语中的“师”字就不是英语中的teacher所能对译的,“师”决不仅指“教书的人”或“教师”,它至少还含有“师法”、“师承”、“师表”、“师长”等多重文化内涵。而像汉语中的“冰清玉洁”、“苍松翠柏”之类,更是含有比德的象征意义与诗化的情绪意味,更是无法翻译的。可见,语言的词义中积淀着一个民族久远而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显示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本身就是一套发音的文化风俗系统。文学语言作为文化符号,也必然会承载丰富的文化蕴含。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分析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所表现的就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