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合集下载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
即以经 文为释 者,有悖 经文 而为释 者,有颠 倒经 文以为 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
释《难经校 释·前言 》:“《难 经》是 我国古 代医学 著作 之一……全书 以阐明《内经》的
要旨为 主,用问答 的体 裁,辑为 八十一 难。”
的研究探讨,但是若不打破 “《难经》是阐释《内经》旨意之作”这种观念的束缚,总
以为 传统 医 学的 理论 莫 不是 发端 于 《黄 帝内 经》,就 必然 会 限制 我们 对 这 一问 题进 行
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探索早期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更客观的认识《难经》
的价值也都是不利的。
那么 《 难经 》 中之 “《 经 》言”所 指为 谁 ?时 贤郭 霭 春先
枢》、《 素 问 》 也 。”
清·徐 灵胎 《 难 经 经 释·叙》: “《 难 经 》, 非 经 也 。 以 《 灵》、
《素 》之微 言奥 旨引端 未发者 ,设为问 答之 语,俾畅 厥义也 。古人书 篇名 义,非可苟
称,„难 ‟者 辩论之 谓,天下岂 有以 „难 ‟名为 „经 ‟者 ,故 知《 难经》非经 也……惟《难 经》
李 经纬 、林 昭庚《中 国医 学通史·古
代卷》:“关于《 难经》书 名的 含义,历 代学 者有着 不同的 理解 和认识,一种 观点认 为,
以„难 ‟字作 为问 难之 „难 ‟(nan,发 音为 四声 )。清·徐灵 胎《 难经 经释·自 序 》说 : „以
《灵》、《 素 》之 微 言 奥旨 , 引 端未 发 者, 设 为 问答 之 语 ,俾 畅 厥 义也 。 ‟另一 种 观点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
传统 观点 认为 ,《难经 》一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分为论脉、论经络、论脏腑、论病、论穴道和论针法六部分。

其中,论脉部分包括了1-22难。

第一难中提到了“寸口”,即脉搏的大会聚点,是决定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的重要依据。

人的脉搏每呼吸一次就会行走三寸,一天一夜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搏会在身体周围行走五十度。

而寸口正好是五脏六腑的起始和终止点,因此用寸口来判断是很合理的。

第二难中提到了“尺寸”,这是脉搏的大要会聚点。

从手腕到肘部是尺内,主要治疗阴性疾病;从手腕到食指根部是寸内,主要治疗阳性疾病。

因此,将寸分为尺,将尺分为寸,以此来判断阴阳病情。

第三难中提到了脉搏的“太过”、“不及”、“覆溢”、“关格”等现象。

这是由于脉搏的阴阳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表现。

阳脉在手腕前面,脉搏应该浮起来,但如果过于浮,就叫做太过,如果不够浮,就叫做不及。

而阴脉在手腕后面,脉搏应该沉下去,同样也有太过和不及的现象。

如果阳脉过于浮,就会溢出来,形成外关内格的情况,阴脉过于沉,就会覆盖住阳脉,形成内关外格的情况。

这些现象都是阴阳病情的表现。

第四难中提到了脉搏的阴阳之法,即呼吸过程中心肺浮起来,肾肝沉下去,而脾脉则在中间。

如果脉搏浮起来又大又散,就表示是心脏的问题;如果浮起来但短而涩,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沉下去又长又牢,就是肝部的问题;如果按压的时候感觉湿润,就是肾部的问题。

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第五难中提到了脉搏的轻重。

初次测量脉搏时,如果像三颗豆子那么重,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像六颗豆子那么重,就是心脏的问题;如果像九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脾脏的问题;如果像十二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肝脏的问题;如果按压到骨头还感觉到脉搏,就表示是肾脏的问题。

最后,第六难提到了脉搏的阴阳盛虚问题。

如果阴气盛而阳气虚,就表示是阴盛阳虚;如果阳气盛而阴气虚,就是阳盛阴虚。

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因此称为阴盛阳虚。

?难经原文和译文(黄帝八十一难经白话文)

?难经原文和译文(黄帝八十一难经白话文)

难经原文和译文(黄帝八十一难经白话文)2022-05-15《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医理论著作,共3卷,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几个重点部分“藏象学”知识板块:更能彰显《难经》不同而又丰富于《内经》学术的魅力。

要言之有三:一是首次从“形态结构决定功能”的视角,较准确地记述了五脏的大体解剖形态,细化了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的形态结构,发现了七冲门并给予了形象的命名,站在解剖学的立场上唱响了三焦“有名无形”的别样声音,认为三焦乃非与肝、心、脾、肺、肾相匹配的另“外(之)府”,自此引发了2000多年来关于三焦的“形名”之争,从争论中促进了气化三焦理论的发展。

中医黄帝八十一难经¥49购买二是元(或“原”)气理论。

《内经》虽有原气的内容,但无“原气”(或“元气”)之名,是《难经》第一次启动了“原气”的医学理论的起点。

三是命门理论。

词语“命门”于《内经》凡6见均指眼睛,都是站在诊法的角度认为眼睛是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集中体现,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能通过眼神而表达于外,因而眼睛是医生了解人的生命活动最关键的部位,是医生窥视生命活动的门户。

《难经》却将“命门”视为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等同的“脏”,故言“脏有六者”。

若依《内经》命“脏”的法则言之,凡言“脏”者必须具备“藏”的生理特征,一“藏”精二“藏”神,二者务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

《难经》之所以将“命门”以“脏”名之,是因为“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诸神精之所舍也”。

足见《难经》作者将命门视为六脏之一,是在严格遵循命“脏”法则的前提下立论的,自此开创了命门理论之先河。

难经

难经
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
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难经》全文在豆瓣录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难经
-
-
难经
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难经》五则

难经》五则

3.指疾病。
• (2)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的疾病 (见《医醇胜义》。症见喉下作梗,继 而食入呕吐,渐见溲尿艰难,大便如羊 粪。系噎膈病的严重阶段,相当于食道 癌的晚期。
3.指疾病。
• (3)指大小便不通的疾病。大便不通名 为内关,小便不通为外格,大小便都不 通为关格。其发病机理为“阴阳之气不 和,营卫不通故也。阴气太盛,阳气不 得荣之,曰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 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 曰关格(《诸病源候论》)。

[译文]
• 回答说:五脏之脉已显示虚损于内的,是指肝 肾的脏气已经虚损于阴,而医生反补其心肺; 五脏之脉已损于外的,是指心肺的脏气已经虚 损于阳,而医生反补其肾肝。属阳的心肺虚损 而反补属阴的肾肝,属阴的肾肝虚损而反补属 阳的心肺,这就叫做补实泻虚,攻泻不足而补 益有余。像这样导致病人死亡的,是医生的过 失所造成的。
[原文注释]
• 4.实:此指下文所说的补益方法。 • 5.然:应答之词。 • 6.实实虚虚:即用补法治疗实证,用泻
法治疗虚证。也即下文之“损不足益有 余 ”。
[解 析]

本节内容指出不辨五脏脉绝而误用虚实
补泻的错误,强调临证时,一定要根据脉象的
变化,辨清五脏虚实,然后再行补虚泻实之法。

五脏的病证虚实,是可以从脉象上查知
• 1.指阴阳俱盛,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 理状态。这是《内经》和《难经》的主 要观点。
• 2.指阴阳离决时的脉象状态。人迎
与寸口脉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
• 3.指疾病。但所指的病证又有区别:
• (1)指症见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的疾病。 仲景首开此说之先河。此病是癃闭的严 重阶段,多由脾肾不足,水邪湿浊滞留, 郁而化热所致。相当于泌尿系统疾病引 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如肾性尿毒症等。

中医简史(三)中医经典——难经

中医简史(三)中医经典——难经

中医简史(三)中医经典——难经6小时前前两回咱们说了宇宙第一中医真经《黄帝内经》也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木有认认真真滴去看书我相信你们一定看了而且还是挑灯读的那种想想我都感动啊啊啊啊为了让你们再接再厉永不放弃咱们今天接着说能和第一真经并驾齐驱的中医经典每次说起来都是素秉“内难”对!就是你口中的《难经》Nàn《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不详相传是秦越人也传是扁鹊所著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以阐明《黄帝内经》和先秦医籍要言大义为主旨重点叙述基础理论包括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来来来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难经的具体内容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1~22难主要论述脉学对!就是那个你们大呼神奇的脉!在1~22难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正常与反常脉象率先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将繁琐的三部九候法统一“独取寸口”简便易行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九候《难经》载有常脉和病脉各类脉象之间的鉴别等方面在发挥《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脉学23~29难论述经脉那个绕晕你的神奇经脉经脉流注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在经脉方面《难经》是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还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等30~47难脏腑为主脏腑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三焦、命门、七冲门皆有阐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五行生克关系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出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病62~68难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在五脏的募穴、背俞穴治疗五俞穴主治病证进行深入论述69~81难讨论针法迎随补泻字母补泻泻南补北法指出针刺要因时制宜《难经》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发展产生了影响。

_难经经释_的内容与学术成就

_难经经释_的内容与学术成就

·医著评析·《难经经释》的内容与学术成就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50355) 张 蕾关键词:《难经经释》;徐大椿;医著评析徐大椿(1693~1771年),字灵胎,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是清代雍乾年间著名的医学大家。

徐氏谓“学医必先明经脉脏腑”,故作《难经经释》。

是书分上、下两卷,对《难经》八十一条经文逐条加以注释、发挥,是研习《难经》的重要书籍。

1 创立“从源及流”的研究方法一般读《难经》,多是参考后人注解,即重视“流”;很少有从《内经》入手,探索其“源”的。

徐氏指出,当时研究的弊端在于“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流也”,认为《难经》是解释《内经》的书,其说源于《内经》,故在注解《难经》时应以《内经》为依据。

在对照诠释过程中,徐氏又发现有一些内容是《内经》中所不具备的,甚至有《难经》与《内经》不合、相矛盾的地方,对此,徐氏一一指出,加以论证,判别是非正误。

“本其发难之难,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

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

徐氏“总以经文为证,故不旁引他书,如经文无可证,则间引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此犹汉人遗法,去古未远。

若《甲乙经》、《脉经》,则偶一及之,然亦不过互相参考,并不据此以为驳辨;盖后人之书不可反以证前人也”,充分体现了对“源”的重视。

《难经经释》中除《内经》外的引用情况如下:引用《伤寒论》“辨脉法”及六经篇条文共计14处;引用《金匮要略》3处;引用《脉经》1处;引用《甲乙经》1处;又有引《隋志》、《脉诀》、《左氏传》、《说文》各1处,均为文字释义;引滑氏《本义》8处,其中音释2处、校勘6处。

徐氏“从源及流”的研究方法确实解决了一些难题。

如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徐氏与《伤寒论》、《素问·热论》篇参看,认为《难经》与之“渊源一辙”。

指出“后世俗学不明其故,遂至聚讼纷纭,终无一是。

《难经》在线阅读

《难经》在线阅读

《难经》在线阅读作者:扁鹊来源:中医宝典《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一、《难经》全文(黄帝八十一难经)1、论脉:一难至二十二难2、论经络: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3、论脏腑:三十难至四十七难4、论病: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5、论穴道: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6、论针法: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二、《难经》简介三、扁鹊简介-《难经》作者四、《难经》散膏五、《难经》对针灸学贡献六、《难经》构建中医学体系《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其内容和体例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难经》是采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探究医学理论,申明己见,辨证是非的经典著作,《难经》是中医古典名著之一,它继承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展。

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更为精要,“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其创造性立说,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

《难经》在论述正常脉象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意义、各类脉象的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因其丰富而深刻的医理内涵使其成为学习中医者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

《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

《难经》书名的含义,有二种解释:以难字作为问难,另以难字做为难易来解读。

难,读音为“ㄋㄢˋ(nàn)”。

《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难经 》相传 为秦 越人所 作,但从内 容上 看应该 是《 黄帝内 经》成书以 后问 世的作 品,
成书于 汉代。其内 容深奥 ,是中 医学 不可多 得的 理论著 作之一 。因 此,古 人将该 书托
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
题的著作,它与《内经》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早期医学著作之一。疑系 “扁鹊学派”体
系,亦未可知。
编辑本段扁鹊介绍
扁鹊,是战国时 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
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 他是“扁鹊”,渐渐地,
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
去问 , 扁鹊 说 : “病在 肌肤 之 间时 , 可用 熨 药治 愈 ;在 血 脉, 可 用针 刺、 砭石 的 方法
达到治 疗效果 ;在 肠胃里 时,借助酒 的力 量也能 达到 ;可病 到了 骨髓,就无 法治疗 了,
现在大 王的病 已在骨 髓 ,我无 能为 力了 。”果 然,5天 后,蔡桓 侯身患 重病 ,忙 派人去
枢》、《 素 问 》 也 。”
清·徐 灵胎 《 难 经 经 释·叙》: “《 难 经 》, 非 经 也 。 以 《 灵》、
《素 》之微 言奥 旨引端 未发者 ,设为问 答之 语,俾畅 厥义也 。古人书 篇名 义,非可苟
称,„难 ‟者 辩论之 谓,天下岂 有以 „难 ‟名为 „经 ‟者 ,故 知《 难经》非经 也……惟《难 经》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 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 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 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 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 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 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 在,名病逆顺也。

难经-六难、七难、八难、九难、十难、十三难、十四难

难经-六难、七难、八难、九难、十难、十三难、十四难

难经-六难、七难、八难、九难、十难、十三难、十四难【难经·六难】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译文:六问:脉象有阴盛阳虚,有阳盛阴虚,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浮取它,感到脉象减弱细小,沉取它,感到脉象充实洪大,因此叫做阴盛阳虚。

沉取它,感到脉象减弱细小,浮取它,感到脉象充实洪大,因此叫做阳盛阴虚,这就是所说阴阳虚实的意思。

【难经·七难】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

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译文:七问:医经上说:少阳时令的脉搏,是忽大忽小,忽短忽长;阳明时令的脉搏,是浮大而短;太阳时令的脉搏,是洪大而长;少阴时令的脉搏,是细而长;太阴时令的脉搏,是紧细而又不足;厥阴时令的脉搏,是沉短而紧。

这六种脉,是正常脉呢?还是病脉呢?答:这些都是符合时令季节的旺脉。

问:它和时气的相应,是在哪些月,各旺多少天呢?答:从冬至以后,遇到第一个甲子日,是少阳当旺的时期;再遇到第二个甲子日,是阳明当旺的时期;再遇到第三个甲子日,是太阳当旺的时期;再遇到第四个甲子日,是少阴当旺的时期;再遇到第五个甲子日,是太阴当旺的时期;再遇到第六个甲子日,是厥阴当旺的时期。

每一个当旺的时期,各为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就成为一年。

这就是三阳三阴在一年中当旺十日的大概情况。

【难经·八难】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中医古籍大全-古本难经阐注

中医古籍大全-古本难经阐注
皆吴太医令吕广重编。文多错简。辞意难明。十七家之注。如滑氏等仅存疑义。莫从考证。或有
古本。惜未显于世耳。今子所闻。莫非吴氏之古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客曰否。因偕沈子访之。见其人。飘然鹤发。
非世俗之流。读其书。非素见之书。方知难经本来辞明理贯。并无一字衍文。故东坡楞伽跋云。
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必有见而云然。益征师言有自矣。噫。二千余年若晦若灭之
理证
治针刺。率以一语该千百言之蕴。学人若致心研讨。自能悟千百言于一语之下。欲臻其境
者。先读难经。再读内经可也。
一、是经四明张静斋本各条俱有绘图。夫难经所言。皆阐明脉理阴阳。荣卫虚实。五行交互。补
泻变通。难以绘图。今其图不过即以其文或方或圆或颠或倒。重写一过而已。学人一泥其
图。真义反晦。故去之。
高阳生伪诀。又云。二肠不洁之腑。不应配心肺清高之脏。又云。按内经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殊不知素问云。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
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等句。
其论脉论症论治。莫不曲畅旁通。此诚济世之津梁。医林之至宝也。余留楚三载。深有得于此
书。癸丑冬归里。亲族故交。凋零殆半。问其故。或曰卒于病也。或曰卒于药也。余不禁愀然思
。惕
然惧。因忆昔人之为人臣者。不可不知医。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信哉言乎。遂以是书命子侄
于举业之暇读之。其原文对词。乃扁鹊引经以释经之旨。是即扁鹊之注也。注有未详。疏以通
寸者。分尺内之四分为关部。则寸关尺每部应各得六分。三六一寸八分。余一分发在关前。即左名人迎。

清晨中医-解读《难经》

清晨中医-解读《难经》

清晨中医-解读《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

书中首创独取寸口及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脉方法,脉证相参的辨证观,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藏象学说方面,《难经》突出肾的重要性,建立了“肾(命门)-元气-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

其创立的命门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络学说方面,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八条奇经的功能特点、循行路线、病变证候及其与十二正经的功能联系等,并总称之为“奇经八脉”。

这一名称在现存古籍中是《难经》最先提出的。

《难经》关于奇经的论述以及八会穴等理论的提出,充实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以五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整体防治观,用于说明经脉与腧穴的五行属性和生克关系,解释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并用于针刺的补泻;以天人相应的内外统一整体观,论述疾病与季节关系、脉象的四时变化、针刺因时制宜。

这些内容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解释

难经解释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就是最平常的道理。
《灵枢?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继续读《难经》,中医的一些经典有一部分是偏理论基础,重道和理,而难经这本书,把许多东西落实到实处。

包含了许多具体中医技术,这不第五难,开始讲把脉的细节。

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原文] 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shú)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故曰轻重也。

[白话] 问:诊脉的会后,手指上的指法有轻有重,这代表了什么意义呢?答:开始把脉的时候,轻轻的指压,像三粒豆子重量的力度,轻按在皮毛就可触及的脉象,是肺部脉;如果用六粒豆重量的力度,按在血脉上触及的脉象,是心脉;同类推:九粒豆子重量的力度,按在肌肉之间,是脾脉;用十二粒豆的重量的力度,按到筋这个层面,摸到的脉是肝部的脉,如按之触到骨最里这一层,稍微松一松手指,摸到脉来疾速有力的,是肾部脉。

所以说,切脉不是固定死的,在手指上有轻重的分别。

[词] 菽:豆类的总称,这里是以菽的重量来大概描述按脉所使用的指力。

二羊语:这难讲了诊脉的基本手法:先轻手浮取,后重手沉取。

并且根据五脏对应的位置,详细用轻重的手法来诊察五脏的脉。

因为肺的位置最高,又主管皮毛,所以力度最轻,用三粒豆子的重量就可以了,也就是轻轻的把手放上,可以感受到肺脉。

按手的从轻到重依次是:心,主血脉---按至血脉,以诊心脉;脾主肌肉,按至肌肉,以诊脾;肝主筋,按至筋,以诊肝脉;肾位最里,主骨,须重按至骨,以次诊肾脉。

通过浮沉的程度来对应脏腑,这里还没有提及寸关尺对应脏腑。

这里提到用多少豆子重量的力度,我想这只是古人用来描述轻重的,毕竟手指用多少力还真没法描述,只好用豆子来定量区分。

其实临床诊脉用的最多的是浮中沉,三个位置来取脉。

也就是表中里。

浮脉轻取病在表,沉脉重取病主里。

通过手指的力度,按脉到哪里就可以判断对应的疾病,这也是古人脉法的一种。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

《难经》论脉(1—22难)论经络(23—29难)论脏腑(30—47难)论病(48—61难)论穴道(62—68难)论针法(69—81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难经》原文、译文及音频

《难经》原文、译文及音频

《难经》原文、译文及音频《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然”字,答辞。

是,对。

表示同意。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

《难经》原文(论脉)1~22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

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难经》译文注解

《难经》译文注解

《难经》译文注解《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第六十四难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原文]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腧土,阳腧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译文]问:古经《十变》上又说: 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荥穴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阴经的腧穴属土,阳经的腧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

阴经和阳经各穴,所属的五行都不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呢?答:这是有关阳刚阴柔相互配合的事。

以井穴举例来说,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

阳经井穴所配合的庚金,在十天干中是阳刚之金,庚和乙相合,也就是乙的刚。

阴经井穴所配合的乙木,在十天干中是阴柔之木,乙和庚相合,也就是庚的柔。

乙是阴木,所以说阴经的井穴属木;庚是阳金,所以说阳经的井穴属金。

其余各穴阴阳刚柔相配的关系,都可仿此类推。

[按语]本难以五行中阴阳刚柔的配合关系,来区别井荥腧经合各穴的属性。

要明了其中的意义,先要了解十天干所属的阴阳,因为十天干分别配合了五行,各有阴阳刚柔的不同,如甲乙属木,丙丁属火。

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其中上一字为阳,下一字为阴,所以甲丙戊庚壬五干属阳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干属阴为柔。

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在十天干之中,虽各有相互克制的关系,但阳干和阴干相合,反会由相克而成为刚柔互济,只有同属阳干,才会相克。

例如甲为阳木,被属阳的庚金所克;而乙为阴木,反和庚金刚柔互济而相合,其余可以类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书名:难经经释作者:徐灵胎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目录><篇名>叙属性:《难经》,非经也。

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

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

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

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

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

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而是非显然矣。

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

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流也。

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

余始也,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

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

《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

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汉以前书云!\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目录><篇名>卷上属性: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也。

动脉,脉之动现于外,如手太阴天府、云门之类,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即太渊、经渠穴之分,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会,聚也。

手太阴,肺之经也。

大会,《灵·动输篇》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是也。

又《灵·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呼,出气也。

吸,内气也。

《灵·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度,过也,犹言过一次也。

二十八脉实数,详《灵·脉度篇》。

)漏水下百刻,(按《隋志》刻漏始于黄帝。

一昼一夜定为百刻,浮箭于壶内,以水减刻出,分昼夜之长短。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营卫,《灵·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也。

合言脉,则营卫在其中矣。

日行阳而夜行阴,昼夜各二十五度,则五十度为一周也。

盖昼夜有长短,此举其中而言。

其行阳行阴、起止出入之法,详《灵·卫气行篇》。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起于手太阴,止于手太阴,故曰终始。

五脏六腑之气皆现于此,故取寸口可以决生死吉凶也。

《灵·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并咽贯膈,……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此营卫之常度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寸详下文。

要会,言要切之地、会聚之处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关者,尺寸分界之地,《脉诀》所谓高骨为关是也。

关下为尺,主肾肝而沉,故属阴。

鱼际,大指本节后内廉大白肉名曰鱼,其赤白肉分界即鱼际也。

关上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属阳治理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此二句释尺寸二字极明晓。

言关上分去一寸,则余者为尺;关下分去一尺,则余者为寸,此言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此二句又于尺寸之中分其长短之位,以合阴阳之数。

一寸为偶数,九分为奇数也。

盖关以下至尺泽。

皆谓之尺,而诊脉则止候关下一寸;关以上至鱼际皆谓之寸,而诊脉止候关上九分,故曰尺中一寸,寸内九分也。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此又合尺寸之数而言。

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太过、不及,病脉也。

阴乘阳,则阴过而犯阳;阳乘阴,则阳过而犯阴,此太过不及之甚。

覆、溢、关、格,又相乘之甚者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关前为阳,见上文。

浮。

阳之象也。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过,谓浮出九分也。

减,谓浮不至九分也。

鱼,即鱼际。

上鱼,浮至鱼际,太过之甚也。

溢,满而出于外也。

)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格,据三十七难言阳气太甚,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

则此云外关者,外而阳盛越于外;内格者,内而阴盛距于内也。

阴乘,阴气上乘阳位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关后为阴。

沉,阴之象也。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过,谓沉过一寸也。

减,谓沉不及一寸也。

尺,一寸后尺中也。

覆,反而倾也。

)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内关,谓阳反在下,居阴之位,外格,谓阴反上越,居阳之位也,阳乘,阳气下入阴中也。

)故曰覆溢。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真脏之脉,谓脏气已绝。

其真形独现于外,不必有疾病而可决其必死也。

按此当与三十七难合观之。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阴阳,谓脉之属于阴、属于阳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心肺在上部,故出气由之,属阳。

肾肝在下部,故入气归之,属阴。

脾主中宫,故司出入之间也。

受谷味,即因胃气以至手太阴之义。

)其脉在中。

(在中,介乎阴阳之间也。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浮为表,故属阳。

沉为里,故属阴。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呼出心与肺,故俱浮。

别,分别也。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心属火,故其象大散;肺属金,故其象短涩,此心肺之本脉,而浮则其所同者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吸入肾与肝,故俱沉。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肝属木,故其象牢而长。

肾属水,故其象濡而实。

水体外柔而内刚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在中,不沉不浮之间也。

此以上释阴阳之义已明,下文又于阴阳之中交互言之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俱动,言三阴三阳尽见也,六脉见下文。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此即所谓六脉也。

浮者在上,沉者在下,长者过本位,短者不及本位,滑者流利,涩者凝滞。

浮、沉、长、短以形言,滑、涩以质言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此所谓三阴三阳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此六脉互见之象也。

然此举其例而言,亦互相错综,非一定如此也,但浮沉可以相兼,而滑涩短长不得并见,亦所当晓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上文言脉之形体,而未尝断吉凶,此乃言其断法也。

其经,手足三阴三阳也。

逆顺,如心脉宜浮,肾脉宜沉则为顺,若心脉反沉,肾脉反浮则为逆,此又见脉无定体,因经而定顺逆。

其法则两经备言之。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浮而无力为轻,沉而有力为重。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持脉,即按脉也。

菽,豆之总名。

三菽之重,言其力与三菽等也。

皮毛相得,言其浮至皮毛之分也。

肺脉最轻,故其象如此。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血脉、肌肉、筋、骨,递沉而下,故脉之轻重,以此为准。

盖肺居最上,心次之,脾次之,肝又次之,肾居最下。

至骨,沉之至也。

举指来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难“举指来实”之义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此与上文脉有阴阳之法不同。

上文言脉之属于阴、属于阳,平脉也;此则言阴分之脉与阳分之脉,有太过、不及,病脉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浮脉主阳,沉脉主阴,损小则气血衰,实大则气血盛。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阳阳气尚微,离阴未远,故其脉无定。

阳明之阳已盛,然尚未极,故浮大而短。

太阳之阳极盛,故洪大而长。

至,言其气至而脉应也。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

(太阴为阴之始,故有紧象,而尚有长大之阳脉也。

少阴之阴渐盛,故紧细而微。

厥阴阴之至,故沉短而敦,阴脉之极也。

)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平脉,本然之脉也。

病脉,有过之脉也。

)然∶皆王脉也。

(王脉,得其时而气应生王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自古历元皆起于冬至,其日必以甲子,然岁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日有零余,每岁递差,至日不必皆当甲子,此云冬至后得甲子者,乃指至日之当甲子者言也。

至日当甲子,至立春后十五日历一甲,木气始盛,故曰少阳王也。

若至日不当甲子,少阳之王大概以六十日,不复以甲子为限。

)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