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雕塑
中国美术馆院内作品介绍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
中国美术馆的设计中汲取莫高窟九层飞檐形式,主楼馆舍仿照古典阁楼回廊式建筑,正门庭廊及两侧延伸的廊榭采用大屋顶式,并略作点缀,以和中间顶部的阁楼互相呼应。
金色琉璃瓦屋顶下墙面配以琉璃花饰,梁柱上绿色陶饰图案和白陶花饰间隔出现,凸显民族风格。
这一设计方案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万里同志的肯定。
周总理还建议主楼东西南三边加盖长廊,再让长廊两侧翠竹摇曳,使美术馆的雄姿又频添传统文化气息和城市园林特色。
经历了40年的考验,别具一格的中国美术馆建筑,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广泛的赞誉。
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一至五层楼共有17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83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5100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三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20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五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200平方米,展线长235米。
1995年主楼后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明末、清代、民国初期艺术家的杰作。
藏品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重大美术展览获奖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
此外还有外国美术作品千余件。
1999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外国美术作品117件,包括4幅毕加索的油画。
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李金发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李金发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者:邵靖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6期李金发是中国较早留学法国的雕塑家,他的作品为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开创了先河,深受法国艺术教育的他是中国第一个雕塑系的主任,对中国雕塑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金发在现代雕塑艺术之路上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冷暖自知,他的雕塑艺术之路正是民国时期城市雕塑发展的缩影。
一、海外求学谋出路在蔡元培等人所倡导的勤工俭学思想的影响下,1919年李金发留学法国。
在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习法语后,1921年春末李金发进入了第戎(Dijon)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之后又进入了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拜在布谢(Boucher)教授门下,参加雕塑班的学习。
由于李金发“肯下死功夫”,雕塑上面的造诣十分了得。
他用假花岗石做的刘既漂和林风眠的两个头像,入选了1922年春的巴黎春季展览会,巴黎美展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雕塑作品,李金发“一时名声甚噪,同学们为之惊叹”。
其实我们会发现,许多在巴黎留学的雕塑家都有很大的成就,在巴黎各个比赛中成绩十分优异。
二、学成归国后的雕塑教育之路李金发在法国时写信给当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希望归国后在该校任教。
刘海粟欣然答应,可是当时中国还未出现过雕塑家这种职业,李金发在学校以茶房为模型,做了一个裸体的人体雕塑,由于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人体雕刻,在进行创作期间,“每日围观的男女学生,水泄不通,好像在看马戏表演”。
(《李金发回忆录》,李金发、陈厚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66页)虽然做了如此多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在开学以后雕塑系竟无一人报名,没有学生,刘海粟只好决定不办雕塑系,而李金发的雕塑教授也名存实亡了。
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1928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正式创办,设有绘图、图案、建筑、雕塑等专业。
李金发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雕塑系的主任,首届招收到了十几个学生,使得李金发有些高兴,可惜因种种原因最后只剩下五个学生,即便如此,此时的国立杭州艺专也成为了我国现代雕塑事业发展之摇篮。
新中国留苏雕塑家群体研究

新中国留苏雕塑家群体研究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由于以欧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向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成为当时仅存的条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中国选择了向苏联“一边倒”的策略。
为了培养新型的雕塑领域高级人才,推动中国雕塑教育走上正规化,新中国在1953 年至 60 年代初公派一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雕塑,以便直接研究和引进苏联雕塑教育体系,这不仅是一项历史性举措,事实也证明这对于推动新中国雕塑教育水平与雕塑创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这是一种美术文化战略上的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
1 留苏雕塑家群体构成从相关文件看被选送的留学生需要符合的条件是:指定高校选拔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各高校自行确定选送的限于讲师、助教;具有本科毕业程度的各机关在职干部;体检合格,身体健康;应届生 30 岁以下,其它 40 岁以下;政审合格。
专业课素描、创作通过,口试合格,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一年外语、政治,经再次选拔,文化部派遣成为留苏学生。
但实际上能够留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够得上入党条件,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
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十几年时间里,只派出了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王克庆、司徒兆光五位雕塑家留苏,留苏时间集中在 1953 年至 1966 年。
其中主要原因:一是经费比较少。
邵大箴记得当年的教育部长杨秀峰在留苏预备部给他们做报告时曾说派往留苏大学生每人每年的费用,相当于当时 250 位中国农民全年耕种的收获。
二是1956 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派遣留学生名额缩减,但国家还是保留了派遣留学生的机制。
董祖诒介绍他 1957 年留学的时候,那年全国准备留学的共 3000 人,最后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国内清华、北大、同济等著名大学,出去的人寥寥无几,其中学艺术的一个班 24人,只派出去 2 人。
1961 年司徒兆光留苏的时候,本来要选送4 个学习雕塑的,最后只选了他一个。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改天换地的100 年点燃了广大雕塑家空前的创作热情,他们用手中的斧凿讴歌着这些岁月,记录历史,雕塑美好时代画卷。
雕塑头条计划用若干期致敬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雕塑家——本期介绍李金发艺术家介绍李金发 LI JINFA李金发(1900-1976),是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雕塑系主任,原名李权兴,又名李淑良,“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
广东梅县人。
1919 年赴法,先后就读于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
1976年病逝于美国纽约长岛寓所。
李金发是把西洋铸造铜像与浮雕的技术引进国内的第一人。
在法国留学时,他的两件雕塑作品被选入巴黎春季美术大型展览会展出。
雕塑代表作品有《伍廷芳铜像》《邓仲元铜像》和广州中山堂前的《孙中山铜像》等。
2020年恰逢李金发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开展“艺海诗会”主题诗会活动,师生集聚一堂,共同回顾学院历史,重温国美雕塑系首任系主任李金发先生的生平故事,坚定艺术初心,厚植爱校情怀。
孙中山像伍廷芳铜像及揭幕礼现场邓仲元铜像其中1934年塑造的邓仲元铜像,至今仍屹立在广州黄花岗,是李金发回国后的雕塑代表作,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
其作品主题明确,布局严谨,造型坚实,整体感强,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刻划。
不仅工艺精湛,且极神似,堪称现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他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他的诗歌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
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等人的影响,惯用新奇晦涩的蠹象和格调表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追求虚幻美,被称为“诗怪”,是中国现代象征诗开山鼻祖。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兴起与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兴起与发展趋势【摘要】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在西方现代雕塑的影响下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在二十世纪中国兴起,强调群众性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抽象雕塑在二十世纪中国也得到了发展,展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雕塑艺术迎来了新的趋势和挑战。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作品的特点体现在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富有现代气息。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具有独特的风格,国际影响日益增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未来,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抽象雕塑、二十一世纪、新趋势、特点、独特风格、国际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雕塑艺术发展。
在清朝末期,中国传统雕塑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趋势。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民国的成立,中国雕塑艺术迎来了一次空前的繁荣。
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作品。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雕塑艺术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创作内容多以历史、人物题材为主,缺乏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雕塑艺术开始注重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形成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还包括抽象艺术运动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家开始在抽象艺术领域进行尝试,挑战传统的表现方式,探索形式与表现的新可能性。
这种抽象思潮为二十世纪中国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是多元、复杂的,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现代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人教新课标高中美术必修二《雕塑艺术》教学设计

第五讲雕塑艺术雕塑是运用形体、量感、明暗、材质、环境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艺术样式。
雕塑艺术与建筑、绘画、舞蹈等艺术种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建筑、绘画等共同被称为造型艺术。
又有“凝固的舞蹈”之称。
雕塑概念实际可以理解为“加”和“减”。
“雕”就是“减”,将具有可塑性的材料以削、刻、凿等方法将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塑”就是“加”,将材料通过堆积、浇注、揉捏等方式塑造成为立体的形象。
一、雕塑的产生及发展(一)中国雕塑1、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2、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3、、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

中国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是的戴奎。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被称作“塑圣”。
四大石窟及其特点。
佛教雕塑各时期特点:(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早期佛教雕塑的手法明显受印度影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第20窟主佛,创造于北魏初年,佛像面部菱角分明,平直的鼻梁与额面成为一体,鼻子向侧面和下面的转折也概括平直,整个神像显示了庄严、肃穆、超人的美。
而创作于北魏后期的陕西天水麦积山石窟23号窟中的佛像,造型手法明显趋于圆润,额部与浅浅的眼窝转折关系淡化,消除了眉梢的表现,鼻子圆鼓,嘴的造型更趋向于写实,明显接近了汉人形象的特点。
罗汉形象进入中国,就穿上了汉式僧衣。
宋元之后,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平民化,明清时期的罗汉雕像逐步失去了早期神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象,吸引我们的已经不是神像的“神性”了,而是人像的“神情”了。
课本中涉及的石窟年代:北魏初年的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主要雕塑作品及其年代: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
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旳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旳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旳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旳重视.这一时期雕塑旳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旳饰物,均为粗略旳,夸张式旳,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旳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旳器皿、饰物和人物旳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旳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旳最高水平.此时旳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旳,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旳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旳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旳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旳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旳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旳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旳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旳作品之一.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旳气势.鼎旳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旳兽面花纹和夔(kuí)龙花纹.它凭借庄严旳造型,庞大旳体积和神秘旳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旳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旳重要史料.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旳政治目旳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旳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旳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yòu)、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旳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旳秦始皇陵出土旳兵马俑.兵马俑旳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旳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旳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旳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旳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旳高大、雄健旳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旳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旳精神风貌,具有崇高旳力和数旳巨大、超常旳审美特征.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旳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旳艺术个性.这一时期旳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旳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旳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旳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旳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旳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旳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旳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旳大型石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旳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旳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旳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旳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旳造型,粗犷旳风格,宏大旳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旳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旳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旳精神面貌.霍去病墓旳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旳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旳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旳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旳典范之作.而《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品旳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旳主题.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旳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旳象征.雕塑旳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旳表现力和高度旳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旳典范之作.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旳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旳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旳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旳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旳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旳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旳玉躯佛像,与顾恺之旳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旳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旳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旳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旳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旳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旳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旳诞生.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旳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旳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旳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旳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旳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旳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旳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旳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旳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旳装饰雕刻艺术、陪葬旳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旳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旳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旳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旳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旳杰作.其九尊一铺旳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旳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旳观念.此时旳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旳多样化与技巧旳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旳水平.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旳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旳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旳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旳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旳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旳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旳是更接近现实生活旳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旳精品.尽管它旳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旳主旨,但雕塑匠师旳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旳精神享受.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旳一大奇观.在世俗题材方面,宋旳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旳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旳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旳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旳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旳特色.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旳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旳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旳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旳发展.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旳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旳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旳程式化倾向.而明清旳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旳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旳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旳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旳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旳风格.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旳各种小型旳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旳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旳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旳新成就.明清帝陵旳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旳超然、也缺乏汉代旳雄浑,此时旳作品更能满足人们旳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旳创造活力.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旳痕迹,在名目繁多旳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旳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旳艺术风格.如泥彩塑千手观音.九、现代雕塑(公元1911年后)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旳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旳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旳发展.这个时期比较大旳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旳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旳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江小鹣(jiān)作旳《孙中山立像》、王丙召作旳《金田起义》等.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旳阶段.。
中国近现代雕塑(精).

作者:中
央美术学 院赴藏雕 塑组和鲁 迅美术学 院赴藏教 师1957年。
《农奴忿》组雕 《砸碎镣铐》
作者:中央美
术学院赴藏雕 塑组和鲁迅美 术学院赴藏教 师 1957年。
《 农 奴 愤 》 局 部
这组泥塑群像是《收租院》之后的又一力作,以叙事
性手法,展示了旧时代西藏农奴的艰辛生活,和反抗 压迫的斗争。图中是一个“人换驴”的场面,相当真 实而生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 》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焚烧鸦片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
广场动工兴建,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雕塑家刘开渠、 滑田友、曾竹韶等人,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纪念碑 的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五四运动》
基座上共有八块浮雕,纪录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历
《收租院》 组雕局部
《收租院》
作者:四川 美术学院雕 塑系与民间 艺人 1965 年。
《收租院》局部
整个雕塑群是由
剥削到反抗几十 个故事情节连贯 起来的,不同于 欣赏性或纪念性 的单体雕塑。不 仅在人物塑造上 富于变化,而且 注意到各种场面 中的很多道具的 真实性。
《农奴忿》组雕
《农奴忿》组雕是在1957年,由中央美术学院
画家参加。每件浮雕都表现了一定的历史事件:东边第一块 是《虎门销毁鸦片》,表现19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领导群众 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的鸦片,作者曾竹韶;第二块《金田起 义》,描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 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的史实,作者王丙召;南边第一 块是《武昌起义》,表现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武昌起 义,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作者傅天仉;第二块 是《五四运动》,表现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运动, 体现人民「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热情,作者滑田友; 第三块《五卅运动》,描写1925年上海日本纱厂因共产党员 顾正红被枪杀,而爆发的示威运动,作者王临乙;西面第一 块 《南昌起义》 ,表现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开展武装 斗争,作者萧传玖;第二块《游击战》,表现人民战争中的 游击战,作者张松鹤;正面浮雕是《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 国》 、《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表现解放战争 的伟大胜利,体现中国全民共同斗争的精神,作者刘开渠等。 十幅浮雕概括地表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建国后美术家重 要的集体创作。总体风格写实,既有近现代国际美术的影响, 又具有本国特色,对以后雕塑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明显影响。
中国当代雕塑的先锋艺术家陈文令五十四幅经典雕塑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雕塑的先锋艺术家陈文令五十四幅经典雕塑作品赏析陈文令(1969-)出生于福建泉州,先后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中国北京,艺术家。
陈文令作品中夸张的造型和浑圆的体块等形式语言与闽南民间艺术中的传统有着暗合的关系,他敏感地捕捉到了生活经验中的视觉元素,并且将这些元素予以推向极端的处理。
他曾重返故里,参加家乡庙会,在他拍摄的极为热烈的民俗活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陈文令艺术的本土来源。
在那里铺天盖地的祭祀场面所展现出来的物质的力量,已匪夷所思地形成一种视觉奇观。
影像纪录与雕塑两类作品,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清晰的关联,也揭示出陈文令这些年艺术创作的真正谜底。
在这个意义上,陈文令的艺术可以说是“形有所据”。
陈文令是一位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
他的雕塑作品总是把动物和人置于一种关系之中,这种关系通过狂乱的人和肥硕的动物之间的暧昧或紧张关系得以实现,他借此把这种狂欢、运动、力量和欲望的表象推向了极致,既表达了一种世俗的快乐,一种世俗的幽默,一种世俗的好玩,又再现了消费社会中人的物欲膨胀和人的欲望的无止境状态,进而讽刺了欲望与金钱、肉体和权力相关的游戏系统。
陈文令是中国当代雕塑的先锋艺术家,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多年来他始终扎根现实生活,以独立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特有的敏锐洞察感知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的现象,创作出一批集聚鲜明语言特征,在公共语境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
中国当代雕塑的先锋艺术家陈文令主要雕塑作品有:《红色记忆羞童》《你看到未必是真实的》《万物皆牛No.1》《别开异境》《行走的人》《悬案》《幸福生活No12》《英勇奋斗No2》《猛犸复活》《城市公牛》《英雄奋斗No10》《中国风景No1》《物神》《幸福生活No1》《超验的方舟》《狗》《侏儒》《幸福生活系列No2》《睡童》《童趣—跳跃》《幸福生活NO3》《红孩儿》《幸福生活系列No4》《奔向幸福》《游戏》《幸福生活No5》《勇往直前》《猪小姐》《英勇奋斗NO2》《共同体NO.1》《平庸之恶》《断流系列》《妙谛因心(行走的人)》《造景》《传承》《随处可坐禅》《长天秋月》《共同体NO.3》《普渡之桥》《万物之神》《在远方》《感官运动》《长天秋月》《绝地生花》《超常规》《人文山水系列》《鉴古知今》《平衡之巅》《世外桃源NO.3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鹿鼎》《后天之景NO.2》《版画N0.2》《仰望星空》等。
中西方雕塑对比

转轮经窟
(又名心神车窟)
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位于大足石窟北 山佛湾中部,编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 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 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著特点,曾被 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 上的一颗明珠”。
玉印观音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 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 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 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 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 治者思想和教义。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 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 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 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代表性的石窟为:敦 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 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 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 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 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 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 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 土。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 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 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 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 《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四川近现代雕塑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

四川近现代雕塑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摘要:雕塑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始终是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关系密切。
中国近现代雕塑发展是中国雕塑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以西方传统雕塑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近现代雕塑在吸取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近现代雕塑独立的发展体系。
因为西南地区在中国近现代独特的历史意义,对西南地区近现代雕塑艺术的研究,具有深入挖掘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四川雕塑不但在漫长的历史上拥有辉煌成就,同样在中国近现代雕塑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四川雕塑传统和现当代雕塑的发展作为研究样本和讨论的重点,以四川近现代雕塑发展的时代性、中西方传统雕塑艺术影响的文化特征为主线,结合代表性作品分析,针对作品中民族传统与时代感结合的特点对四川近现代雕塑进行研究。
关键词:雕塑四川近现代民族传统时代感中国近现代雕塑史在中国雕塑史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但其历史地位在学术研究中并未获得其应有的学术关注度。
中国雕塑史研究的重点主要在古代,近现代艺术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绘画艺术。
中国近现代雕塑的研究形式主要集中在艺术史的简单梳理以及人物和作品的介绍上,而对其学科专业本身的建设以及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
雕塑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大多数近现代雕塑艺术史研究多停留在雕塑作品的简介方面,对雕塑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变革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雕塑艺术在近现代史这一阶段并未被充分重视,作品的保留与其相关的研究材料也相对较少。
一、四川近现代雕塑的时代性1920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建立了第一个雕塑科,此后,国立艺术院、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立艺专、西南艺专和立风艺专也相继开设雕塑专业,造就了中国第一批近代雕塑人才。
西南地区作为中国的大后方,特别是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以重庆、成都、桂林等主要城市为主,集聚了大量的文人志士,从很大层面上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趋向。
当时大量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在西南地区开展活动,特别是以刘开渠为首的雕塑艺术家更是在此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雕塑艺术史歌。
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20世纪上半叶,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宗教雕塑和一些民俗雕塑以及比较著名的政治人物雕塑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尤其是丰城籍雕塑家曾龙升创作的孙中山雕像,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这一时期,因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景德镇相对而言比较平静。
在德化从业的游长子辗转来到景德镇,利用景德镇材料进行陶瓷雕塑创作,影响了一大批景德镇当地的雕塑艺术从业者。
经过与当地艺人的相融相合,以这些老艺人为主体的两派雕塑从业者,逐渐从景德镇陶瓷材料方面找到了符合景德镇陶瓷材料和装饰技法表现语言的一个创新模式。
20世纪40年代左右,景德镇陶瓷雕塑基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窑厂不断萎缩,技术工人纷纷地回到原籍,或者改学其它技艺,这都是由于战争造成了人们流离失所,无所适从,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许多老艺人都是靠回乡砍柴、种田为生。
有的老艺人食不果腹,靠庙里的供果为生,处在非常艰难的生活境遇。
在1949年解放以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从业环境非常萧条,处于停顿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作者:游长子 年代:晚清民国初 福建会馆作者:薛长森 年代:民国早期 福建会馆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时髦女花插》 年代:民国时期《斯大林》 作者:曾龙升 年代:民国时期《渔翁》 作者:曾龙升 年代:民国时期《座像》 作者:佚名 年代:民国时期(邓庆福供图)(邓庆福供图)(吴华锋供图)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成为当时陶瓷雕塑艺术表现的一个主流,其中代表传统表现题材的是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带了他的学生郑于鹤来景德镇,与景德镇当地的老艺人老雕塑家进行技艺的切磋,创作了一批戏曲人物题材的雕塑,他将泥塑转化成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历史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事件。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央美院雕塑系一批学生来到景德镇莲花塘,在刚刚成立的陶研所进行社会实践和作品创作。
这批学生有刘焕章,王克庆,周国桢,时宜,杨淑卿等等,这批作品由当时的雕塑系秘书潘绍棠主编,书名《瓷塑》,朝花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建设以来,第一本介绍陶瓷雕塑的画册。
中国著名的十大巨型雕像,每一尊都是超级震撼,你都见过哪几个?

中国著名的⼗⼤巨型雕像,每⼀尊都是超级震撼,你都见过哪⼏个?雕塑是⼀门讲究美的艺术,雕像让不会说话的材质富有了灵性,集特⾊审美景观于⼀体,今天我就就来盘点⼀下国内著名的⼗⼤⼈物雕像,⼀起来看看吧1、四川乐⼭⼤佛乐⼭⼤佛⼜名凌云⼤佛,佛家经典建筑,位于四川省乐⼭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是中国最⼤的⼀尊摩崖⽯刻造像,始建于唐朝,历时90载完成,乐⼭⼤佛头与⼭齐,⾜踏⼤江,双⼿抚膝,⼤佛体态匀称,庄严殊胜,通⾼71⽶,头⾼14.7⽶,脚背宽8.5⽶,脚⾯可围坐百⼈以上,⼤佛的头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体,实则以⽯块逐个嵌就,栩栩如⽣,⼤佛为⼀尊弥勒座像,雍容⼤度,⽓魄雄伟,是中国最⼤的⼀尊摩崖⽯刻造像,被誉为⼭是⼀尊佛,佛是⼀座⼭。
在⼤佛左右两侧崖壁上,有两尊⾼16⽶的护法天王⽯刻,与⼤佛⼀起形成了⼀佛⼆天王的格局,还有数百上千尊⽯刻塑像,宛然汇集成庞⼤的佛教⽯刻艺术群。
2、⼭东尼⼭孔⼦像从曲⼭东省⾩市区向东南⽅向25公⾥,尼⼭是当年孔⼦的出⽣地,儒家⽂化由此发源。
曲⾩孔⼦像位于尼⼭圣境,儒宫西侧⼩⼭头上,背⼭⾯湖⾯南⽽⽴,雕像⾼72⽶,基座⾼度为18⽶,海拔⾼度为273.8⽶,⽬前为世界最⼤最⾼的孔⼦雕像,成为世界的的儒家朝圣之地,这座孔⼦像是曲⾩尼⼭圣境的主要核⼼性⼯程,也是孔⼦诞⽣地尼⼭圣境的标志景点,孔⼦的形象按照唐代画家吴道⼦的《孔⼦⾏教图》⽽制作,展⽰了孔⼦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们从⾦声⽟振⼴场⼗级⽽上,⾯对尊师圣像,⼼中倍感景仰崇敬之情。
⼤⾃然与⼈⽂之间相融的尼⼭圣境,五川汇流浩浩汤汤,五峰并峙楷树成阴,邹鲁合邦毓秀钟灵。
3、湖南⽑主席雕像湖南长沙橘⼦洲头伟⼈雕像,是当今中国最⼤的⼀座伟⼈纪念雕像,为纪念领袖⽑主席⽽造的。
雕像所在的橘⼦洲头,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明珠,是长沙⼈民的骄傲。
雕像⾼32⽶,长83⽶,宽41⽶基座3500平⽅⽶,由8000多块采⾃福建⾼⼭的永定红花岗岩⽯拼接⽽成,寓意江⼭永定。
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6 宋元时期
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是其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因而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元代的雕塑艺术 明显受到印度、尼泊尔、西藏艺术的影响,造型奇特。 在宗教雕塑方面主要是喇嘛教的雕像,现存的一些婆金 铜佛像,细腰高窖,与传统汉式佛像迥然异趣。 元代雕 塑中的精品要数居庸关大浮雕四天王,威武雄壮,气势 庞大,体现了蒙古帝国雄大富强的时代风貌。
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6 宋元时期
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 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 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的佛 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 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 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
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8 近现代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 外大型雕塑326座,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创作的, 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尊重传统意味着承认艺术史的连续性,雕塑艺术需 要不断创新探索,但任何创新都不是异想天开的标新立 异,创新也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
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5 隋唐时期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 相承,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 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 和人的力量的肯定。此外,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艺术水平 的还有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和四川大足石窟。大足石 窟中各种经变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为生活化、现实化, 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视为普通人的肖像。
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6 宋元时期
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 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 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 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 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 在写实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近现代美术留学生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

近现代美术留学生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作者:彭飞来源:《雕塑》2011年第06期中国雕塑史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甚至连中文的“雕塑”一词,学界也认为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并指明说是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大村西崖“创造”的,事实上,“雕塑”一词不是大村西崖“创造”的,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至少最晚在中国宋代的古籍文献中就出现了“雕塑”一词,此后的元明清各朝一直都在频频使用,且涵义与今天日本、中国美术界所用的“雕塑”一词是相同的。
相较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中国现代雕塑史的研究更是非常薄弱。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雕塑体系传人中国,中国现代雕塑得以兴起,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大多数论著对此多是浮光掠影式的梳理及轻率的结论,仅有的一点研究成果,也是错讹颇多,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段时期的雕塑史著作问世,与这段时期的油画史、版画史、水彩画史等的研究相比,真给人有天壤之刚之感。
更有学者否定这个时期雕塑创作的成果,给人的印象是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微不足道,没有什么价值,事实果真如此吗?值得商榷。
显然,研究中国现代雕塑史是研究中国近代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的无法回避的颇具学术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生留学雕塑情况概况要研究具有西方雕塑体系意义上的现代雕塑在中国的兴起,自然首先要从那些“取经者”——20世纪初中国美术留学生谈起。
那幺这些美术留学生在国外学习雕塑的情况如何呢?笔者经过艰苦的搜集、研究,整理出了较为全面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家留学雕塑情况简表(1900~1949)》如下:中国近现代美术家留学雕塑情况简表(1900~1949)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68位美术家有出国学习雕塑的经历,中国近代美术家留学雕塑的较留学绘画、工艺等的明显要少。
这自然与雕塑家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地位不高及雕塑自身的特点等原因决定了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就业的机会不多有关,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还有王静远、潘玉良、张韵士、陈芝秀、李韵笙、萧淑芳等6位女性。
中国近现代雕塑(精)课件

创作于 1950年, 被用于 《毛泽 东选集》 的封面, 广泛流 传,知 名度极 高。
28
12
《农奴忿》组雕 《青稞压断腰》
作者:中
央美术学 院赴藏雕 塑组和鲁 迅美术学 院赴藏教 师1957年。
13
《农奴忿》组雕 《砸碎镣铐》
作者:中央美
术学院赴藏雕 塑组和鲁迅美 术学院赴藏教 师 1957年。
14
《 农 奴 愤 》 局 部
这组泥塑群像是《收租院》之后的又一力作,以叙事
2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花
岗石的碑身全高37.94米。碑身北面,镌刻毛 泽东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 南面,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通过的碑文,碑身下部基座四周为纪 念碑浮雕。
3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4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始于1953年,由多位著名雕塑家、
9
《收租院》 组雕局部
《收租院》
作者:四川 美术学院雕 塑系与民间 艺人 1965 年。
10
《收租院》局部
整个雕塑群是由
剥削到反抗几十 个故事情节连贯 起来的,不同于 欣赏性或纪念性 的单体雕塑。不 仅在人物塑造上 富于变化,而且 注意到各种场面 中的很多道具的 真实性。 11
《农奴忿》组雕
“文革”当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成为二
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要创作内容,为了 强调党的统一领导,当时的作品署名一律以 “集体创作”。人物形象夸张,充满了戏剧 性场面。 “文革”前期的雕塑创作主要由美术院校的 师生,和社会上美术界的造反派们完成,为 了表达各自的忠心,他们的作品往往赶时间, 据当时的报道,群雕《红卫兵赞歌》用了二 十天就完成了,由一百多个人物形象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解放全中国》(见彩图)、《支援前
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参加创作的雕刻家有刘
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张松鹤、萧传玖、傅天仇、王丙召等(见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
该碑是根据1949年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兴建
的。1952年 8月1日动土,1958年5月1日揭幕。
•
纪念碑按照民族形式设计,形式崇高、肃穆,碑高37.94米,碑座下层大
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10块反映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迹的大型浮雕,
为雕塑家、画家共同设计,由优秀民间艺人雕刻而成。内容为:《烧鸦片》、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改革从农村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新中国雕塑概述
• 中国辛亥革命(1911)以来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 突出的成绩。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 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
1949-至今
摘要
• 中国雕塑的历史分期 • 新中国社会背景 • 新中国雕塑
–新中国雕塑概述
–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 架上雕塑
• 新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以及与传统雕塑的比较 • 几点遗憾:
• 参考文献:
新中国社会背景
•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雇农遭受残酷 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 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销毁鸦片烟 》曾祖韶
《武昌起义 》傅天仇
《 五 四 运 动 》 滑 田 友
《五·卅运动》 王临乙
《八一南昌起义》萧传玖
《抗日游击战》张松鹤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刘开渠
《欢迎解放军 》刘开渠
《支援前线 》刘开渠
烈士就义群雕,建于就义烈士最多的北殉难处,背靠主
峰,群雕由九位烈士塑像组成,气宇轩昂,凛然正气,再现 烈士英雄形象。群雕高10.03米,宽14.2米,厚5.6米,由179 块花岗石组装成,总重量1374吨。群雕两侧植鸡爪枫、枫香、 红枫,群雕背靠的主峰植常绿松柏,以示烈士鲜血染红大地 和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其他重要的烈士纪念碑还有:《英勇就义──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歌乐山烈士纪念碑》。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始于1953年,由多位著名雕塑家、画家参 加。每件浮雕都表现了一定的历史事件:东边第一块是《虎门销毁鸦 片》,表现19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领导群众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的鸦 片,作者曾竹韶;第二块《金田起义》,描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 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的史实,作者王 丙召;南边第一块是《武昌起义》,表现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作者傅天仉;第二块是 《五四运动》,表现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运动,体现人民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热情,作者滑田友;第三块《五卅运 动》,描写1925年上海日本纱厂因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枪杀,而爆发的 示威运动,作者王临乙;西面第一块《南昌起义》,表现党领导的八 一南昌起义,开展武装斗争,作者萧传玖;第二块《游击战》,表现 人民战争中的游击战,作者张松鹤;正面浮雕是《胜利渡长江,解放 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表现解放战争的伟 大胜利,体现中国全民共同斗争的精神,作者刘开渠等。十幅浮雕概 括的表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建国后美术家重要的集体创作。总体 风格写实,既有近现代国际美术的影响,又具有本国特色,对以后雕 塑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明显影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雕塑创作又有巨大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 派留学生、研究生到苏联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 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1958年 4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落成,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 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 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 并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领导全国城市雕塑创作活动, 雕塑创作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塑工作者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不 顾艺术质量,滥造大型雕塑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造领袖像的两次教训,提出积极 稳步的方针;制定规划,进行试点,陆续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包括纪念碑雕塑、园 林装饰雕塑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 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创作的,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 新中国雕塑分三个部分:
–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 架上雕塑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缅怀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各地先后建
造了不少纪念碑,如1949年在山东临沂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1955年
在辽宁大连建立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
50年代规模最宏伟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活动。
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建成于1979年,座落在雨花台北殉 难处。这里原是国共对峙十年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 人和爱国志士的主要刑场。
雕像由穗、沪、京、苏、浙等省市的
艺术家共同设计,刘开渠、王朝闻、张松 鹤亲临指导,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审定。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江碧波 叶毓山
在城市环境雕塑方面,较早的成功作品是北京农业展览馆两座群像雕塑,为鲁 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完成于1959年。作品融汇了西方雕塑和民族雕塑技法 的长处,以群像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自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