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与上海

合集下载

上海邬达克建筑景点介绍

上海邬达克建筑景点介绍

上海邬达克建筑景点介绍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建筑作品知道这个名字的人想必没有几个,可是他设计的建筑上海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1、“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铜仁路333号,上海滩“颜料大王”吴同文住宅。

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孤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形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跳舞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PS: 我去看过了,但可惜的是现在成了VIP会所,都是老外和有钱人在那里享受,房子看上去已经陈旧很多。

如果不介意的话,你或许可以享受走在门口的铜仁路上,感觉还是很好的。

2、广发银行(原上海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四川路汉口路口建于1926年5月,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7层,加上2层塔楼,地下还有地室一层。

外观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四行储蓄会大楼外立面作竖向3段处理,不仅外形,而且色彩也分3段。

1至2层的墙面用汉白玉石,并有雕琢装饰;3至6层用褐色泰山砖贴面,6层上有挑檐以及7层、塔楼也用汉白石贴面。

1、2层外墙竖立8根方柱和科林斯柱,柱间大玻璃。

PS: 去四川路的时候经常经过,只是配合着周围都是自行车的穿梭以及垃圾,我一时是不会想到它的由来。

3、沐恩堂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对人民广场。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是一座建有高大钟楼的基督教堂.沐恩堂建于1929年,为美国流行的学院式哥特建筑。

“沐恩”,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

该堂为砖木结构,美国式建筑,大礼堂可容纳1000人。

PS: 每次坐公交车去人民广场,看不到这个教堂才怪呢。

只是在圣诞节,它好像从来不开门,也没有唱诗班,难道是我弄错了?由于人民广场在改造,现在的沐恩堂周围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商场大楼,最新的就是那幢Capital Land. 我很想知道政府会拿它怎么处理?4、上海旅游职业学校(原邬达克的住所)番禺路137号,在一个小小的弄堂里面,现在是学校的办公楼。

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

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

放眼世界邬迖完设计的“綠房孑◎徐金德造型别致的“绿房子”,是邬达克旅居上 海期间独具匠心的设计杰作之一(图1)。

设计师邬达克1893年1月8日,邬达克出生在斯洛伐克中 部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 (当时属匈牙利)。

1914年 6月毕业于布达佩斯的皇 家约瑟夫大学(今布达佩 斯理工与经济大学)建筑 系。

“一战”爆发后,他 入伍参战。

1916年被俄 军俘获,后来逃离西伯利 亚俘虏营,1918年经哈 尔滨来到上海谋生。

1919 年1月入职建筑事务所——克理洋行,开启他 的建筑设计师职业生涯,1921年成为克理洋行 合伙人。

1925年开办自营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 达克打样行”。

“二战”结束后,他于1947年离 开上海,1950年移民美国,1958年10月26日在加州伯克利逝世,享年65岁。

1970年迁葬 到出生地。

邬达克也收集明信片、币章。

上海英文《大陆报》1937年3月10日曾刊载一则短讯:中国钱币协会在当日下午 于亚洲文会阅览室开展 例会活动,由邬达克展 示他精选的币章藏品。

邬达克离沪时带走 的设计图纸、摄影照片、 往来信函以及图书报刊 等文件资料,他去世后 由其家人捐赠给加拿大 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

部分藏品近年来己在该 图书馆网站陆续公布。

吴同文旧居“绿房子”2019年10月18日斯洛伐克发行“艺术” 系列邮票,其中之一的主图为“绿房子”(图 2),邮票右底边印有邬达克姓名和生卒年份,知名度最高的抽象艺术家,擅长在绘画材料上 别出心裁,他借助各种材料的不同肌理,创作 出视觉效果各异的抽象绘画作品(图69)。

阿根廷女艺术家莉莉安娜•波特通过画图67ARTE DE NUESTRA A M E R IC A图68布、摄像、印刷、拼贴、装置等广泛的媒介 进行创作,她的作品都是基于简陋的无生命 物体完成。

如在跳蚤市场发现的玩具等,并在这些物体上赋予了丰富的哲学疑问及情感状态(图7〇)。

4图69图7044上滅某钟2021年第5期P 放眼世界图2图案说明是 1938年建造 的上海吴同 文住宅。

上海为什么怀念邬达克(6页完整打印版)

上海为什么怀念邬达克(6页完整打印版)

上海为什么怀念邬达克文:柯文浩在上海的29年间,邬达克设计建成项目53个,其中25个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没有他,上海的城市发展史可能要重写。

邬达克(1893-1958),关于他的国籍,至今仍有争议,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是比较权威的说法。

奥匈帝国士兵拉斯洛·邬达克(LÁSZLÓHUDEC)在“一战”中成为沙俄战俘。

1918年5月的一天,他被送上丹麦红十字会的战俘专列回国,途中因“一战”停战协议发生波折,苏俄政府临时变卦而使其西行归国无望。

混乱中,他毅然跳下列车,打算沿铁路线向东逃亡。

回过头才发现,几千人的战俘专列,只有他一个人跳了下来。

那一刻,他肯定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上海建筑界的传奇。

95年后,国内外的建筑专家与学者,在成就他的这座城市,用两本书发起了对他的纪念。

2013年的早春(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和晚秋(10月26日,邬达克逝世55周年),《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和《邬达克》相继问世。

作为两本书的主要贡献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华霞虹对这两个特殊的日子颇有感触:“这对邬达克,对其研究者,对邬粉,对上海,都算得上一种圆满了。

”在上海的29年(1918-1947)间,邬达克设计建成项目53个,其中25个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没有他,上海的城市发展史可能要被重写。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支文军感慨。

大光明电影院。

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基督教沐恩堂等众多经典建筑均出自邬达克之手,上海城市建筑的摩登风格,由此得以开创。

传奇的另一个组成要素,与他的国籍有关。

时至今日,有关邬达克国籍的争议,仍时有耳闻。

为了争夺这个给“东方巴黎”设计过100多幢优秀建筑的设计师,2010年,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曾在世博园内外展开一场无声而又激烈的“邬达克争夺战”。

“斯裔匈籍”是目前关于其国籍较为权威的说法。

在年初举办的“邬达克与城市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谈会明称邬达克是“斯裔匈籍旅沪建筑师”,引来听众会心一笑。

上海邬达克纪念馆介绍

上海邬达克纪念馆介绍

上海邬达克纪念馆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旨在纪念著名建筑师邬达克。

该纪念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邬达克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设计了数十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邬达克纪念馆的建筑风格深受邬达克设计风格的影响,采用中西合璧的手法,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楼上的牌匾上书“邬达克纪念馆”,字体苍劲有力。

门楼两侧是两棵古树,郁郁葱葱,为纪念馆增添了一份古朴的气息。

进入馆内,可以看到一系列展示邬达克生平和作品的艺术品和照片。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邬达克亲手设计的部分建筑模型,这些模型形象逼真,展示了邬达克的设计才华和匠心独运。

此外,还有一些展品展示了邬达克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以及他在中国建筑事业中的贡献。

除了展览之外,纪念馆还提供了一些互动体验项目,让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例如,参观者可以亲自尝试制作建筑模型,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邬达克的设计过程。

这些互动体验项目不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也使得纪念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上海邬达克纪念馆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它不仅展示了邬达克的设计才华和匠心独运,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领略到邬达克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

邬达克:为上海而生的传奇建筑师

邬达克:为上海而生的传奇建筑师
院) 、 慕尔堂 ( 今沐恩堂 ) 、 爱 司 公寓 ( 今瑞 金 大 楼 ) 、 宏
格 的 乡村 别 墅挤 到 窄 弄边 角 ,附 近也 早 已成 了热 闹 的 马路 , 但 一踏 进 此地 仍 能 感受 到 一分恬 静 白适 , 这 是 1 9 3 0年 至 1 9 3 7年 ,邬 达 克 于上 海 飞 黄 腾达 时期
办 公 地达 华 宾 馆 。其 中 , 3 2幢 被 列
入 上海 市优 秀 近代建 筑名 录 。 位 于上 海 市长 宁 区番 禺路 】 2 9
号( 原 哥伦 比亚路 5 7号 ) 的“ 邬 达 克 沪上 但有 花 木扶 疏 之处 ,多半
纪 念室 ” , 确 实在 门廊 的端头 陈 设 了
的铜像 , 据说 , 由邬达 克 旧居 修 缮改
造 的纪 念室 花 费超过 了 2 0 0 0万 元 , 陡峭 的石板 瓦 双坡 屋顶 占立 面 高度
近 一半 , 两端 是 高耸 的砖 砌 烟 囱 , 南 立 面设 对称 的 山墙造 型 。底 层 采用
红 色清 水砖 墙 , 二层 以上 则是 白墙 ,
息焉 堂 始 建 于 1 9 2 9年 , 位于 西 郊 新 泾港 桥 可 乐
身 为 营造 商 的 父 亲 捷 尔 吉 ,是 邬 达 克 的 偶 像 。 1 9 1 0年 ,身 为长子 的邬 达克 不 得不 放 下 少年 时期 对 哲 学 与 神学 的爱 好 ,进 入 布 达 佩斯 的 匈 牙利 皇家 约 瑟 夫 理 工 大学 修 习建筑 专 科 , 准备 继 承 家业 。 岂料 , 第 一 次 世 界大 战 爆 发 ,把 青 年 建 筑 师变 成 了奥 匈 帝
的居 处 , 亦是 旅 沪 匈 牙利 社群 恒 常 聚 会场 所 , 明亮 温

盘点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三十幢优秀历史建筑

盘点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三十幢优秀历史建筑

盘点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三⼗幢优秀历史建筑1915年2⽉,22岁的邬达克随奥匈帝国军队赴俄国作战,后战败被俘。

1918年10⽉,他从俄罗斯逃亡⾄上海。

1947年2⽉,他携家⼈乘波尔克总统号轮船离开上海去往欧洲。

在定居上海的三⼗年间,他设计并主持建造了六⼗余栋建筑,其中近⼀半被评为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已然成为上海历史⽂化和城市风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如贝⾀铭先⽣所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抹亮⾊”。

这些⽼建筑,既有庄严肃穆的教堂,也有摩登⾼耸的⼤楼,⼜有藏匿于梧桐树下鲜花丛中的私宅,⼀个个却都充满着故事,成为了传奇!1、何东住宅:今商务办公楼。

陕西北路457号,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巨籁达路22栋住宅,巨⿅路852弄,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3、美丰银⾏,今强农⼤楼。

河南中路521号,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4、中西⼥塾蓝华德堂:今市三⼥中五⼀⼤楼。

江苏路155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5、中西⼥塾景莲堂:今市三⼥中五四⼤楼。

江苏路155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6、美国总会:今⾼法⼤楼。

福州路209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7、诺曼底公寓:今武康⼤楼。

淮海中路1836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8、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1号楼。

延安西路221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9、爱司公寓:今瑞⾦⼤楼。

瑞⾦⼀路150号,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10、四⾏储蓄会联合⼤楼:今联合⼤楼。

四川中路261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11、慕尔堂:今沐恩堂。

西藏中路316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12、刘吉⽣住宅:今上海市作家协会。

巨⿅路675号,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13、邬达克⾃宅:今邬达克纪念室。

番禺路129号,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14、雷⽂住宅:今龙柏饭店3号楼。

虹桥路2419号,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15、孙科住宅:今上⽣新所。

番禺路60号,上海市第⼀批优秀历史建筑16、息焉堂:今西郊天主教堂。

邬达克的上海往事

邬达克的上海往事

邬达克的上海往事作者:来源:《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2018年第01期1918年5月的一天,一位名叫拉斯洛·鄔达克的奥匈帝国士兵在激战正酣的“一战”中成为沙俄战俘,他被送上丹麦红十字会的战俘专列回国,途中因停战协议发生波折,苏俄政府临时变卦而使其西行归国无望。

混乱中,他毅然跳下列车,打算沿铁路线向东逃亡。

回过头才发现,在几千人的战俘专列上,只有他一个人跳了下来。

邬达克先是流落到哈尔滨,之后又一路颠沛流离,辗转搭船来到上海。

那一刻,他肯定没想到自己会与一座远离故土万里之外的远东城市就此结下一生之缘,成为上海建筑界的传奇。

从来没有一个建筑师能与一座城市的一个时代如此交融。

也许人们一度暂忘,却依旧使用着他的作品。

终究,只要提及那个时代,只要提及上海的建筑,人们就会怀想,哦,那是邬达克。

当时的上海面临一种困境,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只会做中国的传统建筑,砖木梁柱结构,殿堂味十足,上海人管它叫本地房子。

租界的房子要求的是西洋风格。

但擅长西洋风格的建筑设计师在当时的上海非常稀缺,因为大多数国外设计师不愿到兵荒马乱的中国来。

邬达克在建筑设计上的天赋很快就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展露才华的机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几年之后,他成为洋行老板的合伙人,独立设计了美丰银行大楼、美国花旗总会和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等著名建筑,成为名扬上海的建筑师。

1925年,邬达克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一邬达克打样行。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邬达克达到了自己的创作高峰,中西女塾、四行储蓄会大楼、爱神花园、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慕尔堂(今沐恩堂)、浸信会大楼、广学会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外国弄堂”、吴同文公馆等全部出白他的设计。

不夸张地说,邬达克设计的建筑几乎在上海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

今天的上海,在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森林之中,小心翼翼地珍藏着邬达克所留下的历史印记。

最近,邬达克的祖国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邀请匈牙利著名摄影师Nicky Almasy先生完成了一本记录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遗产的摄影集HUDEC by Nicky Almasyo《悦游》获得了书中珍贵的图像,以飨读者。

上海:邬达克之外,更有公和洋行

上海:邬达克之外,更有公和洋行

上海:邬达克之外,更有公和洋行说起外滩建筑的设计者,很多人会提到邬达克,这位匈牙利设计师在上海的知名度很高。

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邬达克,在上海留下了不少时尚摩登的漂亮建筑。

然而,另一个应与他同样响亮的名字却鲜被提及,那就是乔治·威尔森。

如今每年年底,外滩倒计时灯光秀的“舞台”——外滩12号和13号,就是出自他的设计。

有利大楼 Union Building 1916年外滩4号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如果没有他从“有利大厦”开始的上海建筑之旅,外滩让我们铭记的天际线就不会是今日之模样。

而讲到威尔森,就必须从他背后的公和洋行说起。

在外滩,一定不会错过这四个字去外滩走一遭,在老建筑的铭牌上,你一定不会错过这四个字—公和洋行,因为它的出现频率实在太高了。

上海永安公司 Wing On Company 1918年南京路635号在外滩现存的23幢临江历史建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中,有9幢就是公和洋行“出品”。

不仅仅在上海,公和洋行在远东地区都有着“深深的脚印”,该机构在亚洲不少城市,特别是上海和香港,留下了大批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

有评价说,公和洋行对上海外滩和香港中环这两个城市中心区的风貌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在他的著作《上海百年建筑史》一书中写到,“公和洋行的作品几乎成了上世纪整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的缩影。

”扬子大楼 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 1920年外滩26号公和洋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由英国建筑师威廉·萨尔维在香港创立。

1858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洲的父母,却在香港停留了下来。

十年后的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公和洋行的前身。

格林邮船大楼 Glen Line Building 1922年外滩28号而要说起公和洋行英文名称的由来,则与两位建筑师有关,18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巴马(C.Palmer)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丹拿(A.Turner)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事务所因此以他俩的名字重新命名,这才有了Palmer&Turner(P&T),所以,“巴马丹拿”指的也是这家事务所。

邬达克老上海时空的舞蹈者

邬达克老上海时空的舞蹈者

邬达克老上海时空的舞蹈者从来没有一个建筑师,能与一座城市的一个时代如此交融。

也许人们一度暂忘,却依旧使用着他的作品。

终究,只要提及那个时代,只要提及上海的城市风貌,人们就会怀想,哦,那是――拉斯洛?邬达克。

他的传奇,也是上海的传奇。

诚如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先生所说:“邬达克出生于奥匈帝国,却因缘际会成为了一个‘上海人’。

当25岁的他身无分文流落到上海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在远离故乡的这座东方城市,他的个人命运会与这座城市的梦想产生奇妙的契合。

在这个‘第二故乡’,他的才思喷涌而出,从1918年到1947年,29年间,由他设计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50多幢已先后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亚历山德罗?德?马吉斯特里斯如此评价邬达克:“邬达克被重新发现,得以重构20世纪最初几十年的世界建筑史。

这几十年是欧洲设计文化中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一个时期。

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位匈牙利设计师‘一战’期间在俄罗斯沦为战俘,经由俄罗斯来到中国,他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创建其主要的专业成就,在‘一战’末到日本入侵前这段时间,在以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特征的阶段,成为当地最成功的设计师之一,也是上海转型最敏感的阐释者之一。

”邬达克一生90%的作品留给了上海。

在上海人心中,他就是一名地道的“上海”建筑师。

如同种子落到了合适的土壤里10月26日,同济大学出版社在上海图书馆进行新书发布――《邬达克》。

这一天,恰好是邬达克逝世55周年。

2013年,对于邬达克研究者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说:“今年对上海来说,从历史角度来讲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时机,就是上海开埠170年。

今年又恰逢邬达克诞辰120周年和逝世55周年,这几个时机合在一起,正好也能见证上海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

上海的开埠也是上海开放的历史过程,只有上海的开放才能迎来上海这个城市的发展。

跟随邬达克的足迹,游上海,感悟建筑的魅力

跟随邬达克的足迹,游上海,感悟建筑的魅力

跟随邬达克的足迹,游上海,感悟建筑的魅力
邬达克,匈牙利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

'邬达克'也许你不认识,但是每一个上海人都知道的国际饭店,就是邬达克设计的。

在闹市、在闹市的角落,你随时可能与邬达克相逢,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武康大楼……一幢幢建筑构建起那个记忆中的老上海,构建起今天人们心目中的'老上海',孕育了'海派文化','海派精神'。

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上海,第一座以建筑师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已在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自宅启幕。

让我们走进繁华魔都,跟随邬达克的足迹,看看上海的时代标志;再去游走于旧时法租界的梧桐下,寻觅那隐于市的ART DECO;再走进邬达克居住的长宁区……感悟建筑的魅力,感悟时空的永恒。

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同时也是亚洲最先进的酒店。

1934年建83.8米,成为上海第一高,直到1955年,建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中心)110.4米,上海第一高记录被打破。

在国际饭店还能找到'上海原点',它是上海的坐标零点,是不能随意变动的'上海原点',否则测绘部门就得重建全市的平面坐标系统。

上海国际饭店,上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上海摩登:邬达克的贡献

上海摩登:邬达克的贡献

集思现代生活与新建筑类型邬达克在上海近代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鼎盛时期来此从事设计,接触到的项目类型非常广泛,实践区域主要在外国租界内。

无论业主是中是西,主要适应的是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因此,他可以直接运用自己在欧洲所学的专业知识,移植和转化西方同类建筑的功能和样式。

如果说在克利央行时期,邬达克设计的主要是银行办公楼、豪华别墅的话,在自行开业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接手大型的公共项目。

总体而言,虽然邬达克在独立式别墅设计方面有不俗的表现,6 但有三分之二的成就在大型公共建筑方面。

他在上海共设计建成了8栋学校建筑、7座电影院或俱乐部、6座办公楼、5幢高层公寓或旅馆、3座教堂、3家医院、2座现代工厂和1个机动车库。

也正是在这些公共1942年邬达克在圆明园路办公室。

图片来源:匈牙利邬达克文化基金会(Hudec Cultural Foundation )达到的高度的作品,也是邬达克被载入中国现代建筑史册乃至世界建筑史的作品,无疑是国际饭店(亦称四行储蓄会二十二层大厦)。

它以83.8米的高度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14并引领上海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长达半个世纪。

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高层建筑结构和技术的大胆突破,特别是解决了长期制约上海地区高层建筑发展的软土地基的处理问题。

为控制地基沉降造成的危害,增加地基承载力和防止地下水渗透,是基础处理的关键。

国际饭店的基础施工计划包括三种新技术:第一,密集的地下桩基系统,400根33米长的美国松木桩被打入地下,间距很小,这样木桩和土壤间的摩擦力就可以支撑建筑的重量;第二,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厚180厘米,覆盖在木桩之上;第三,一个6米深的基坑,由不可渗透的金属隔墙围合而成,以阻止地下水的水平移动。

15除了增强基础承载力以外,减少上部建筑的自重也是避免沉降的有效方式。

为此,邬达克及其团队选择了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联合钢铁公司制造的一种含铜铬的高强度合金钢。

这种1928年申请专利名为“52型合金钢”(Union Baustahl 52)的全新合金代表了德国冶金业最尖端的研发成果,其独特的化学结构也体现了极佳的抗腐蚀与抗拉力效果,比常用的美国低碳钢的表现要好50%。

小卒,终于过河——写在上海邬达克故居

小卒,终于过河——写在上海邬达克故居

小卒,终于过河———写在上海邬达克故居◎桂兴华扫码悦听题记:拉斯洛·邬达克(1893-1958),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已正式出版。

1你不甘心。

不甘心成为厄运的俘虏。

俘虏,总是被掠夺。

左脚是此,右脚可能是彼,彼此都没有你真正的落脚点。

只有逃。

逃,才有生路。

这位来自另一个洲的小卒,在这张中国的棋盘上,重新开始避难。

贯通中西的你,越过了所谓的界别、领域。

对于无名之辈,知识的储存量是最大的潜力。

平庸,必然就成了你自找的敌人。

2你终于过河了,过河了!你那建筑世家的积累,一步、一步尽情端出来了!比鲜花更嫰的想象,可以一季季怒放了!国际的视野,可以一层又一层舒展了!爱神的敏感,一触即发,一点就着!落地窗里大放光明的出演,可以一轮接一轮漂亮了!但是,你不可能后退!回头,不行!3一种面向全世界的胸怀:接纳了你,包容了你,鼓励了你,成就了你。

你坐在父亲椅子上绘出的线条,及时展开了翅膀。

—设各类冒险家,都有自己的乐园。

你,则成了那个时代——计界的先锋旗舰,昂首行驶在武康路上!4如今,你是请柬里的一张张面孔,又是昨天参观中的一处处“网红”。

其实,你是多么喜欢安静。

喜欢没有被战乱的野火烧焦的这一片安静。

奇迹,往往就是在这种安静中突然诞生。

你生活中的那管富有标志性的英式烟囱,就竖在我家的窗前。

此刻,传来了和平鸽“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

那也许是你,一百多年前搭的小阁楼平台上,每天喂养的第几代鸽群?在并不陌生的蓝天上,久久盘旋,悄悄欢叫……战争,倒下的是殉葬品。

死里逃生的你,却耸立起一座座活的纪念碑。

鸽子啊,专门替你这位敢于跳车、辗转到此的逃亡者,从斯洛伐克衔来的你———对收获最多的这条街道的思念和问候。

5你的周围,已经到处是挺立和崛起,宽松与坚固。

番禺路129号,还洋溢着你天才的妙思。

你那一个个永远25岁的美丽瞬间,使多少知音,在某个角落、某片街区、某座花园,遇到了你数不胜数、脚踏实地的身影。

上海百年邬达克建筑【宏恩医院】最近长高了1.2米

上海百年邬达克建筑【宏恩医院】最近长高了1.2米

上海百年邬达克建筑【宏恩医院】最近长高了1.2米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与南京西路交叉口附近的华东医院院内,有一栋保护建筑,其前身是建于1926年的宏恩医院,现为华东医院南楼(1号楼)。

该建筑是邬达克独立执业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当时被誉为“远东最好的医院”,并一直作为医疗建筑使用至今,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该建筑原本处于整个医院的地势最低处,经历百年岁月,沉降严重,其平均地势高度已低于室外地面0.6米,每到汛期便会产生积水。

为了保护这座镌刻着沪上医疗近百年历史的重要海派文化建筑,经慎重研究决定实施整体顶升,和结构抗震加固。

此外,还将进行外立面修缮、机电设备更新、室内装饰装修、配电房改造、改扩建西侧连廊、室外总体改造等。

从8月27日至9月2日,历经6天时间,采用554台千斤顶,通过近300个传感器对安全的全方位监测,重达2.5万吨的华东医院1号楼完成整体1.2米的顶升!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栋邬达克建筑的传奇历史~~华东医院前传 | 宏恩的岁月印记距离静安寺闹市不远的南京西路延安西路交叉口,有一片造型各异的建筑群落。

这个有些神秘色彩的大院子,是上海知名度最高的医疗机构之一,这里不仅有先进的设施和高水平的治疗技术,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华东医院,创设于1951年。

其前身是上海市军管会1950年10月接管并移交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宏恩医院(Country Hospital)。

目前华东医院南楼(1号楼)便是原宏恩医院的所在地,建成于1926年,它的设计者就是享誉沪上的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v Hudec)。

01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传教士医师的进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人戴安乐(Charles Taylor)在洋泾浜小石桥王家码头(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开设首家西医诊所。

咸丰三年(1853年)后,江浙等地中医络绎至沪行医,侨沪西医亦日渐增多,同时出现国人西医师。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医师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创设中国医馆(The Chinese Hospital,1846年搬迁至租界内山东路,仁济医院前身),是沪上首家西医综合医院。

拉斯洛邬达克设计理念

拉斯洛邬达克设计理念

拉斯洛邬达克设计理念
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是一位匈牙利裔的建筑师,他在上海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

他的设计理念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独特而具有现代感的建筑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文化融合的理解和尊重。

拉斯洛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他深谙东方传统建筑的美学和哲学,同时又深受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屋檐和雕花,也能感受到现代建筑的简约和功能性。

他的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拉斯洛邬达克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

他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尊重自然的美感和生态平衡。

他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城市的地标,也是社会的精神象征。

他的作品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和美丽的生活空间。

在当今世界,文化融合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拉斯洛邬达克的设计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他的作品不仅是建筑,更是文化的桥梁和环境的守护者。

我们应该学习他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追求,为我们的城市和社会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未来。

邬达克与上海(1)

邬达克与上海(1)

邬达克与上海(1)一百年前,出生于班斯卡的邬达克万里奔波,历尽艰险,踏上了上海这片远东的土地。

在之后的29年里,他在上海留下百余幢建筑,其中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上海符号”,比如那栋曾经雄踞亚洲最高的国际饭店,再比如武康大楼、大光明电影院……一个人和一座城,从来没有形成过这样紧密有致的关系,上海的城市面貌因着邬达克而有了许多历史的积淀,而凭籍着这些矗立在上海大地上的建筑里程碑,邬达克也创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辟“邬达克与上海”系列,向您介绍邬达克的上海建筑。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邬达克在上海的四个家。

(邬达克)1918 年,邬达克从西伯利亚运送战俘的火车上逃跑,辗转来到哈尔滨。

在一个神父指点下,邬达克来到上海这片热土。

凭借着他在大学所学的扎实的建筑学基础,邬达克找到了一份在美国建筑洋行克利洋行当绘图员的工作。

(原上海赫德路)他的第一个家安在赫德路(Hart Road,今常德路)13 号,是一套简单的一居室。

之后的三四年,邬达克在上海设计完成了美丰银行(今河南中路521-529 号)、何东住宅(今陕西北路457 号)以及中西女塾(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邬达克妻子吉塞拉·迈耶)1922年6 月,邬达克结婚,妻子吉塞拉·迈耶(Giselle Meyer)是一位侨居上海的德国信义宗(路德教派)教徒的女儿。

婚后邬达克在他岳父的赞助下,立即着手位于吕西纳路(Lucerne Road,今利西路)17 号新家的营造。

他们的新房离同年落成的中西女塾不远。

这座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风格的别墅成了邬达克在上海的第二个家。

其中家具皆为邬达克所设计。

在居住于这栋别墅的8 年中,邬达克的长子、次子和幼女相继出世,他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完成了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美国总会(今福州路209 号,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楼)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武康大楼)1924 年12 月1 日,31 岁的邬达克在外滩(The Bund,今中山东一路)24 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56 年改名为纺织大楼,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大楼)内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

邬达克与上海(21)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介绍

邬达克与上海(21)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介绍

邬达克与上海(21)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介绍
邬达克在旧居的岁月终会过去
而他留给上海的建筑却得以长存
让我们追随时光的脚步
去追寻他为魔都留下的别样风光
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今上海化轻公司联合大楼),位于四川中路261号,由四行储蓄会联合银行投资兴建。

1926年5月设计,1928年5月竣工。

占地面积607平方米,建筑面积5441平方米。

地上九层,地下一层,塔楼高50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该大楼为英国乔治式折衷主义风格。

基地狭长且处于道路交叉口,为满足当时道路转角须切成圆角的法规,建筑因地制宜沿基地南北向布置。

转角处立面中轴为圆弧形,设置有两层高的重叠拱券作为主入口,其上顶部有加盖六角形穹顶的塔楼,成为路口的显著标志,设计成功解决了基地受限的技术难题。

外立面为三段式处理,底层、二层和半地下室上部合为体形成基座,设贯通的汉白玉壁柱;三至六层主体部分饰邬达克.贯仲爱的深褐色
面砖,与基座形成明度对比,六层作挑檐,水平檐线与下部的腰线形成统一;七、八两层及塔楼还原为汉白玉饰面,与基座上下呼应。

局部装饰也很精美,汉白玉壁柱都刻有直线凹槽,阴影带有巴洛克装饰风格。

室内装修豪华,底层大厅汉白玉装饰柜台,上设铜制矮栅栏和古典门洞式小窗。

该大楼是邬达克自行开业初期的作品,虽仍为新古典主义的造型,但已不再局限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的模仿与重现,开始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创造空间。

转角塔楼据说是邬达克对匈牙利北部乡村式文艺复兴风格的追忆,所设计的大楼铜制卷帘门也由布达佩斯一个金属加工厂制作。

(该建筑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与上海(26)南洋公学工程馆介绍

邬达克与上海(26)南洋公学工程馆介绍

邬达克与上海(26)南洋公学工程馆介绍
邬达克在旧居的岁月终会过去
而他留给上海的建筑却得以长存
让我们追随时光的脚步
去追寻他为魔都留下的别样风光
南洋公学工程馆(今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馆),位于华山路1954号,由该校校友捐资建造。

南洋公学工程馆于1931年2月设计,1931年11月竣工。

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加建前为11007平方米,加建后为12898平方米。

二层(1960年加建至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馥记营造厂承建。

该工程馆为现代装饰艺术风格,外墙镶深褐色面砖,石材壁柱凸出墙体呈锯齿状,强调竖线条,其立面表现手法与广学大楼、浸信会大楼极其相似。

南面入口叠涩的门洞形成浓厚阴影,突出了入口的谦虚,似有学海无涯的象征。

朝向内院的北立面入口是三个尖券门,透出邬达克对哥特式风格的喜爱与垂青。

门厅内大楼梯分设于两侧,几乎占据整个空间。

室内墙面也作锯齿状处理,与室外风格呼应。

室内南面是大教室,走廊有三米多宽,侧面还沿墙面设水磨石长座凳,充满宁静安详的学习氛围。

该校由著名实业家、洋务派领袖之一盛宣怀于1896年奏请,1898年创办。

因清代以长江为界,以北称“北洋”,以南称“南洋”,故得名“南洋公学”,而当时学堂经费半官半商为“公学”。

1921年改名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

校内1898、1919、1926年先后所建的诸多建筑,已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老上海建筑的传奇人物邬达克

老上海建筑的传奇人物邬达克

老上海建筑的传奇人物邬达克老上海建筑的传奇人物邬达克邬达克(斯洛伐克语:Ladislav Hudec,匈牙利语:Hugyecz László,1893年1月8日-1958年10月26日)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一位有影响的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师,其设计的许多重要作品,现在都列为优秀近代建筑。

邬达克为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1893年1月8日生于匈牙利王国(今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一个富裕的斯洛伐克人家庭。

自1911年至1914年在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学习建筑学[,毕业后当选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征入伍,在1916年被俄国哥萨克骑兵俘虏,送往西伯利亚的监狱。

1918年,正在白军和红军的血腥内战如火如荼之际,在被转移经过中国边境附近时,他跳下正在行驶的火车逃生,冒险进入中国境内,前往上海,在那里加入美国建筑师事务所克利(Curry)洋行,学习英语和汉语。

1922年在上海与吉塞拉迈耶结婚。

1925年独自开业,由于其才华和艺术感受力,很快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1947年他离开上海后,前往瑞士卢加诺定居,后去罗马。

1950年他移居到美国加州伯克利,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在1958年地震期间,他死于心脏病发作。

1970年,他被埋葬在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一个新教墓地。

从1918年到1941年,邬达克至少在上海留下了37件建筑作品,其中包括一些上海最著名的建筑物,例如市中心跑马厅(人民广场)附近的慕尔堂、国际饭店和大光明大戏院。

他也免费设计了一系列教会建筑物。

他的建筑创作风格,也从早期的20世纪初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逐渐过渡到后期的装饰艺术风格和现代风格。

虽然其中一些建筑物已经消失,但是许多仍然存在,现在都列为优秀近代建筑。

·美丰大楼(Chinese American Bank of Commerce),1920年,河南中路521-529号上海美丰银行,由美国商人雷文联合中国商人创办,1917年在美国注册,1918年在上海设立总行,1923年在天津法租界设立分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邬达克与上海“告诉我,缪斯,那位聪颖敏睿的凡人的经历,在攻破神圣的特洛伊城堡后,浪迹四方。

他见过许多种族的城国,领略了他们的见识,心忍着许多痛苦……”——荷马史诗《奥德赛》阳光透过半透明的彩绘玻璃洒入,给一栋黑白相间的都铎式小洋房营造出神秘气息:露明木结构、屋顶老虎窗与立面直棂窗,以及高耸的烟囱、陡峭的坡屋顶……2013年年初,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修缮完毕,宅子里点滴往事在陈酿,邬达克的传奇再次“唤醒”。

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每天都有上百人来到这里,绕着老宅一遍遍地转、一次次地拍、一声声地惊叹。

透过老建筑,我们隐约看到两个邬达克:前一个邬达克是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的设计师,专业、刻苦,将才华凝固到这些经典老建筑中;另一个邬达克低调、内敛,隐藏在那些更具个人情感的作品里,如自宅、教堂,以至于面貌模糊。

两个影像间似乎有条难逾越的“沟壑”。

很多人热切地问,一位外国建筑师,为何能在遥远异乡造了那么多老建筑?却很少有人叩问,这位旅沪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建筑师的情感与内心。

自宅的个体标记“父亲通常上班前会给鸽子喂食,他喜欢看鸽子飞翔和盘旋。

”再次回到自己的童年居所,邬达克的女儿、80多岁的德威特女士兴奋而紧张。

她提起的“鸽子”,在《改变上海面貌的建筑师》这部纪念电影中是重要元素。

老照片中,旧居的屋顶上有3只鸟;电影中,这3只装饰的鸟与放飞的鸽子相映成趣。

邬达克旧居工程修缮投资人刘素华告诉记者,照片模糊,无人知晓这几只鸟到底什么样子。

后来,他们找人根据电影,画出立体形象,再找木雕工专门制作,尽可能达到“修旧如旧”。

比起屋顶的鸟,整座老宅“气质”上的复原更费心力。

“我们一点点修他的房子,天天浸淫在里面,惊讶于他对细节的追求。

”与自宅的朝夕相处,刘素华发现,这座老1宅是会“呼吸”的,哪怕是楼底间很小的一平方米,邬达克都会保持通风设计,“正如他所说,住宅建筑始终是一样的:外观迷人,房间舒适。

”有个问题曾困扰她:为什么邬达克自宅的风格是英国都铎式,而不是匈牙利式或斯洛伐克式?刘素华试着破解,一方面,自宅是邬达克为妻子所造,而妻子喜爱英伦风格;另一方面,或许和邬达克的出身有关,他不希望营造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

谨慎、低调之下,这所老宅依然暗藏着属于邬达克的标记。

参观旧居那天,最让德威特惊喜的是一个旗帜模样的钢结构物体,当时她的声音提了8度:“这是邬达克家族的logo!从我曾祖父的曾祖父时代就是这样子的!”“读懂邬达克不容易,越到后面,邬达克作为建筑师的面目越来越模糊、暧昧。

”刘素华提到一个有趣现象,“我搜集了很多老照片,发现邬达克的房间里摆着不少神像。

”纪念仪式上,德威特简短的致辞中有一段话可与此相应:“在父亲的社交派对上,我记得一位很特别的常客,他刚来时是个拉比(老师),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再后来做了天主教的修士。

”这所自宅的家族标记、这些日常交往的人,以及屋里的神像,在邬达克的生命里仅仅是装饰,还是其自身命运的昭示?邬达克密码1933年6月,《申报》连续几天刊登大光明电影院重新开业的整版广告,赫然以“远东电影院之权威”的口号,大炒卖点“冷气设备温度适体、四季如春”。

当时上海的电影院还在用电风扇降温,大光明所设计的喷射式冷气间,噱头十足。

大光明电影院出自邬达克的手笔。

致力于邬达克研究的同济大学副教授华霞虹说,这是邬达克建筑中,基地条件最复杂的一例,也最体现其“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设计功力。

有个细节引起华霞虹的注意,地板上的图案隐匿着几个英文字母,“即他的名字L.E.HUDEC,这被称为邬达克密码。

”邬达克密码,有何特别的涵义?1893年,邬达克出生于奥匈帝国境内的一座小镇。

父亲邬杰茨·捷尔吉是一位建筑营造商,邬达克是家中长子,9岁就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上大学前就已获得了木匠、泥水匠和石匠的证书。

1914年,他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技术大学建筑系毕业。

同年一战爆发,邬达克应征入伍。

1916年,他被俄国人抓住,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狱中,邬达克摔断了腿骨,留下终身残疾。

1918年5月,邬达克被送上战俘专列回国,途中被临时变卦,使其西行归国无望。

混乱中,他毅然跳下列车向东逃亡。

在中俄边境,邬达克假冒波兰工程师,谋得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师的职位,用卢布买了位俄酒鬼的俄罗斯护照,换上自己的照片和名字。

后2来,邬达克逃到哈尔滨,用工作证和假护照,补办了通行于中日两国的铁路旅行证,搭日本邮船南下,来到上海。

那年,他25岁。

为逃避被关入协约国集中营的命运,邬达克到俄罗斯驻上海领馆,用铁路旅行证换到了协约国俄罗斯的护照。

“俄罗斯副领事把我的名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从西里尔字母更换成拉丁字母。

这样,我名字的拼写就不再是Hugyecz (邬杰茨),而是Hudec (邬达克)。

这是命运中一个有趣的转折,因为我重新启用了我的家族在1890年前的姓氏拼写方式。

”这样的旧式拼法,好读,让他最初被当作了斯洛伐克人。

1939年,邬达克作为主编在感谢维吉尔·波比洛所写的信中,曾作过解释:“我父亲选择使用了匈牙利语的语音‘邬杰茨’,这是邬达克的正确发音,邬达克是一个旧时的斯拉夫语姓名,意思是‘提亲手’。

我回过头来使用我祖父的拼法,不是因为某种对斯拉夫语的炫耀,而是因为这看起来有种浪漫的感觉,在逃离战俘营后,我是和他住在一起的,仿佛是命运在引导我这样做。

”“邬达克密码”所牵系的那份“浪漫的感觉”,那份对家乡先祖的遥遥敬意,是否能够抚平他在战争中的创伤,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掩盖着其战败国国民的身份,是他命运中的一个“有趣”转折。

在上海,邬达克始终用这个旧式拼法,在得意的作品里,他特意留下这个密码。

以此成名后,他在归籍手续中,请求继续沿用这种拼法。

萦绕不去的乡愁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一直居住在上海。

他从克里洋行的绘图员做起,其间娶了德国富商的女儿吉塞拉。

后来成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邬达克洋行,在上海建筑界崭头露脚。

起先只想歇歇脚,赚够路费回家。

奥匈帝国瓦解后,邬达克的家乡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

与此同时,当时的苏联政府废除了所有政治流亡者的公民身份,邬达克的白俄护照随之失效,成了一个无国籍的漂泊者。

误打误撞的逃亡,很难说是幸还是不幸。

由于伪造证件的缘故,邬达克的国籍长期悬置,却也因此获益:和英、美、法、日等外国人不同,邬达克没有“治外法权”的庇护,一旦和雇主闹纠纷,须接受中国法庭的仲裁,这反而使他赢得了中国业主的信任。

邬达克洋行的生意日隆,声名鹊起。

在上海的29年里,邬达克建成了50多个建筑项目,单体建筑超过100栋。

而“回家”始终是邬达克最奢侈的渴望。

他是有乡愁的人。

在给侄子捷尔吉·雅诺西的信中,邬达克说:“我非常渴望回家看望我的父母和家庭,在家工作,帮助父母。

”3一战后,父亲老邬杰茨不愿加入捷国籍,遭到政府栽赃而破产,最终心脏病发而去世。

1921年2月,为赶回家乡奔丧,邬达克被迫申请捷克斯洛伐克护照。

与家人会合后,将父亲的灵柩埋葬于市郊的家族墓地。

邬达克一直希望按父亲的血统恢复匈牙利国籍,之后,他一直都在为争取国籍而努力。

他千方百计搜集资料,不懈地递交申请,由于当时捷政府的重重阻挠,屡屡受挫。

这始终是邬达克绕不过去的“心结”——身份认同。

当时,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在争夺他。

邬达克曾说:“我究竟是匈牙利人还是斯洛伐克人,我也不知道,也不困惑,因为我不能把自己劈开,就像我的祖国被割裂那样。

”战争、命运生生地把家乡撕裂,他被迫抉择。

直到1941年,邬达克才拿到匈牙利护照。

仅仅6年后又因政府更迭而不得不放弃。

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却又一贯低调、隐忍,极少表露内心。

据子女回忆,邬达克是工作狂,很少和家人相处,总是在书房里查资料、画图纸,或出去见客户、勘察工地。

工作中的邬达克有时是焦虑的,工地上有不顺心的事,他恨不得拿块砖砸。

模糊身份带来的不安、隐秘心事透出的焦虑,需要在哪里承载、释放?“拿来主义”高手邬达克纪念室的壁炉上方,悬着一张邬达克画像,目光深邃,透着几分探究。

“工作狂”的生活并非一成不变。

邬达克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喂喂鸽子、喝杯咖啡,然后坐车去办公室上班。

他热爱古典音乐,是相当专业的小提琴手,最喜欢匈牙利传统的吉普赛音乐和维也纳的华尔兹音乐。

他也经常与洋行同事打高尔夫球、去郊区散步。

邬达克还是位语言天才,至少懂七八门外语,他也善于和别人沟通,会仔细倾听对方的叙述,他的工作总是能很好地反映客户的需求。

提起父亲作品的意义时,德威特有个评价:“他曾经告诉我,从不强迫客户接受他的想法或是样式,这点与别的建筑师都不同。

他听从客户的想法,建造他们想要的房屋。

如果有人想仿造一个法国风格的小特里亚农宫,他就会为他们去做。

如果有人想要英国都铎式的别墅,那他也会二话不说建一个。

他唯一坚持的是务必使用好的原料、好的木头、好的石头、和好的装饰等等。

”邬达克对其建筑风格的忽略,可能有其政治上的担忧,因为一战战败国的阴影,他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无意营造具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

另一方面,也能看出邬达克顺应上海建筑市场的机敏与圆滑。

单枪匹马的邬达克必须周旋于各类业主之间,不仅公司规模会随行就市,设计风格也常客随主便。

“他不像别的设计师要表达自己,他愿意按照业主的想法去做作品。

”华霞虹说。

41933年沪上出版的一本名人录中,主持公和洋行的威尔逊和邬达克洋行的邬达克赫然在列。

公和洋行的设计严谨、古典、矜持,邬达克的设计则活泼、随俗、摩登,更贴近于市井生活。

如果说,公和洋行的设计理念代表着“租界强势移植并占主流的西方文化”,那么,邬达克则放下了西方人的傲慢,一切从雇主的需求出发。

同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说,邬达克设计的建筑偏重于商业,为迎合雇主和大众,难以保持统一的风格,也缺乏原创性和探索意识,可谓是一个“拿来主义”高手。

他的能耐和成功恰恰在于,他能很快地把国际上建筑设计的流行元素带到上海来,并且让他的作品和上海当时建筑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可以看出,建筑学界多称道其“技术”、“通融”,而非“原创力”。

有学者认为,邬达克没有留下任何特立独行的建筑理念,比如“国际饭店”就是纽约摩天大楼的一个上海翻版。

“邬达克给他的建筑赋予的是‘上海气质’,而不是‘邬达克气质’。

这些建筑作品在中西边缘精明发展,其追求摩登、多元融合的特点,也是所谓的‘海派文化’的缩影。

”在华霞虹等看来,邬达克算不上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但他的确算得上一位非常出色的职业建筑师。

建筑并非他的理想作为职业建筑师,邬达克恰好赶上了上海的建筑黄金时代。

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正是当年上海城市和建筑发展最为鼎盛的十年。

而正是这时期,邬达克建成了他60%的作品。

在机遇面前,邬达克几乎将所有精力倾注于中。

德威特说:“只要工程在进行,父亲每一天都会在现场。

他总是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