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专题报告—语文统编版上册
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课件 (47张ppt)
• 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研习
• 17、跨文化专题研讨
• 2、当代文化参与
• 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 18、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 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 4、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 • 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 5、文学阅读与写作
• 14、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
•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课中安排学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不安排学分。
14
1.学习目标与内容
•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由学生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 调查提纲,访 • 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当 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 • 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 流研讨。 • (2)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 阅读表达中 • 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 调查、观 看 演 出、
• 1、语言构建与运用 •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4
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 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 性表现。
•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 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 到清末各个时期。
•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 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新课标总体变化情况汇报
新课标总体变化情况汇报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总体变化情况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新课标的总体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新课标在知识体系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新课标中,知识点的选择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
同时,新课标也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其次,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有所调整。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泛的发展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在数学教学中,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新课标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同时,新课标也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最后,新课标在评价体系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实施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新课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在于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也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挑战的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以及教学挑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
新课标中的语文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新课标提倡以文本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表达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和体验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新课标中的语文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文情怀。
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教师需要更加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与社会和家长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和教学挑战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在积极应对教学挑战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
教师在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个性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乐趣,获得成长和提高。
新课标 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新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传统的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增加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选读,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变化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以笔试形式进行,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检测,而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评价、课堂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变化。
通过优化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浅析2024年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新变化
浅析2024年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新变化在即将到来的九月,同学们将使用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
这个新教材是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进行的修订。
同学们之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基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行的编写,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求,所以就有了2024年新教材。
我们班的同学们跟着就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啦!对于小学阶段最后一年的语文教材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大不大?有哪些新变化呢?带着这些疑问,在网上进行了查询。
通过查看文字介绍、比对各个板块内容之后,发现有这样一些变化:一、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的变化第一至第六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没有任何变化。
第七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都发生变化。
第八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没有变化;习作要求发生变化。
二、课文的变化1.新增《草虫的村落》《曹冲称象》(文言文)2.移动有三篇课文从原六下第五单元移动到2024年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两小儿辩日》(文言文)《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三、口语交际的变化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改为《让我来教你》。
四、习作的变化一至六单元习作没有任何变化。
原第七单元习作删去,替换为原第八单元习作,内容为《有你,真好》。
第八单元新增了习作,内容为《传承好家风》。
五、语文园地的变化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三题认路牌:“浦宾路”替换为“复兴路”。
日积月累:《过故人庄》替换为《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
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替换为“读句子,体会引用的表达效果”。
日积月累,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替换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
读一读,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这道题由之前的三个句段减少为两个句段,减掉了原来的第二句。
语文新课标版教材分析报告
语文新课标版教材分析报告自2017年起,新版语文教材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用书。
这一新课标版教材在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上都有了重大改变,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指导。
本文将对新课标版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首先,新课标版语文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选取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知识。
例如,在阅读理解部分,教材引入了许多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这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新课标版语文教材的结构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
教材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包括课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指导等。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指导模块,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最后,新课标版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材还引入了一些当代作品,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的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版语文教材在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上都有了重大改变,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指导。
然而,教材的价值和效果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验证和评估。
教师和学生应积极配合,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共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最新编写-修订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
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
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
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
2024秋季小学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变化
2024秋季小学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变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近两年来,课堂教学充满了各种挑战、探索与反思,大概念、大目标、大任务理念进一步彰显,大单元、项目化、跨学科学习等新形态正在探索,核心素养培育、学科实践、任务设计、过程性评价等新实践逐渐提质,协同育人、教学生态、真实情境等新指标纳入视野。
来看一看了最新教材的单元目录,可以发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都没有大变,只不过是一些前后顺序的调整、几篇课文的调换罢了。
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给老师了五点建议: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01一年级语文教材变化文本解读一、选文变化较大,选文编排顺序变化较大,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重要性。
1.我上学了单元新增“我爱我的祖国”一课2.新增一课“两件宝”3.删去课文“画”4.删去课文“大小多少5.删去课文“青蛙写诗”6.删去课文“明天要远足”7.删去课文“大还是小”8.删去课文“项链”9.删去课文“小蜗牛”二、“口语交际”栏目移入语文园地里面、原有4个单元口语交际,增加1个单元到6篇口语交际。
三、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02二年级上册教材变化文本解读一、选文变化。
明确分出八个单元,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重要性。
1.课文“曹冲称象”替换为“彩虹”(原一下课文)2.课文“一封信”和“妈妈睡了”替换为“去外婆家”3.古诗“夜宿山寺”替换为“江雪”(原日积月累)4.课文“风娃娃”替换为“称赞”(原书我爱阅读的篇目)二、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03三年级上册教材变化文本解读一、选文变化1.犟龟(新增)2.香港,璀璨的明珠(新增)3.古诗三首:鹿柴(原书四上第一单元日积月累)4.一定要争气(新增)二、习作部分变化第二单元习作(原书第八单元习作)第三单元习作(原书第四单元习作)第四单元习作(原书第三单元习作,有稍微变动)第七单元习作(原书第二单元习作)第八单元习作(原书第七单元习作)三、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04四年级上册教材变化文本解读一、选文变化1.田忌赛马(原书五下课文)2.长城(新增)3.颐和园(原书四下课文)4.秦兵马俑(新增)二、习作变化第六单元习作(新增)第七单元习作(原书第八单元习作)第八单元习作(原书第七单元习作)新增一个习作,有两个单元调换顺序。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变化在2023年的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更加突出,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新课标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2023年的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方面的目标,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与结构变化在内容与结构方面,2023年的新课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积累,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课程结构还增加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四、实施建议变化在实施建议方面,2023年的新课标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对于教材的要求也更加明确,要求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对于评价的要求也更加明确,要求评价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2023年版的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综合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
新高考改革的特点、目的与意义
新高考改革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将 之纳入到高考评价体系中;其次,采用了“3+1+2”的选科模式,给予学生更多 选择权;最后,取消了文理分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进行学习。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高考的弊端,提高教育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这项改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 能;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推动高中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增的写作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知识水平,更注重于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 力的培养。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变革正是为了呼应这一时代要求,让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 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其次,新教材注重写作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让 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增强作品的现实意义。最后,新教材通过新增多样化的 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写作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找到自己 的闪光点。
总之,通过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选文的丰富 性和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 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谢谢观看
实践案例分析
以江苏省某重点高中的新高考实践为例。该校在应对新高考改革方面做出了 积极的尝试。一方面,学校加强了对学生选科的指导,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家长 和学生组成的选科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科建议;另一方面,学校重 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高中生交流活动,为学 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有许多变化特点,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方面,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外,还增加了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读,如鲁迅、老舍、矛盾、钱钟书等作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学作品。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深化和延伸。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课程内容深化和延伸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拓宽学习的领域,如增加了古代经典作品的选读,如《论语》、《孟子》、《老子》等,以及拓展与语文相关的知识领域,如修辞手法、文学评论、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是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和整合性。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建立起以文本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语文各个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和整合性体现在将语文的阅读、写作、鉴赏、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是教学挑战的增加。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挑战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学科的跨学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更新、深化、体系化和整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挑战。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
第一个关键点是注重基础能力培养。
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阅读和创造。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个关键点是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
通过有效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对待文本中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个关键点是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新高考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可以引入作品展示、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更全面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第四个关键点是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承载着国家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学科。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重视基础能力培养、注重情感体验、多样化评价方式和跨学科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社会新人。
这是促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主要变化特点是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这一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背诵,而新课标提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较强。
新课标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在新课标中,语文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更加开放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的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
新课标中的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解读,还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众文化的研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味,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新课标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学挑战。
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学作品的传授和讲解,而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新课标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需要面对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革。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和教学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并分析教学挑战,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考和指导。
让我们来看一下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育不再仅仅强调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阅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将更加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还体现在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在内容结构上,新课标强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有机结合,注重通过多种文本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标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挑战。
学生需要从传统的文言文阅读和语言运用中转变到综合性的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需要更多维度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挑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也给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学校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和有效的教育。
2023高考语文新教材有什么新变化_新变化的影响
2023高考语文新教材有什么新变化_新变化的影响语文2023新教材要求考生阅读整本书,体现了对深阅读的重视,引导考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2023高考语文新教材有什么新变化_新变化的影响,期望对大家有所挂念。
语文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1.单元变化语文旧教材主要依据文体来组合单元,过去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诗歌,该单元全部篇目都是现代诗。
而新教材接受双线组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以任务群学习来组元,每单元入选篇目的体裁多样,多篇成课,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
这种编辑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梳理和比较中开展深度学习。
2.新增内容另一个突出变化是,新教材要求考生阅读整本书,体现了对深阅读的重视,引导考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前不要求背诵的的课文,新教材要求背诵,例如【过秦论】;在高考补习阶段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乡土中国》、《红楼梦》;选择性必修1阅读经典文学名著节选【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
3.语文生活新教材更留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打造了实践性课程和活动课程。
新教材还增加了很多综合活动,更加留意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何应对语文新教材的变化1.在学习的过程中,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整本书阅读”单元,适应新增的独立单元。
2.留意语文实践性的落实,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来应对高考语文的命题转向。
3.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跟生活联系紧密的任务,培育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不能靠刷题来提高语文素养。
应加强阅读,特殊是加强深阅读,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进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觉的能力,增加思维的规律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此外,学生应乐观地投入到实践课程之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高中使用新教材要留意什么改版以后,新教材在内容安排实行“螺旋上升”的模式,好处是缓慢提高学科的难度,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回顾和温习,避开间隔太远直接遗忘。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分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我校也从2020年秋季开学,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一、新教材整体框架分析根据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标”设置了18 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著作专题研讨”),其中3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每类课程开设2个学期。
其中必修共设8学分,包含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共设6学分,包含6个学习任务群;选修共设12学分,包括6个学习任务群,学生自由选择。
高一学习必修上、下册,高二学习选择性必修上、下册,高三学习选修上、下册。
二、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上册目录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红烛/闻一多*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致云雀/雪莱3 百合花/茹志娟*哦,香雪/铁凝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4 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5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6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8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9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锺扬/叶雨婷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0劝学/荀子*师说/韩愈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12拿来主义/鲁迅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14 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单元学习任务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注: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三、高中语文新教材和课程变化分析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0版)课文变动调整内容对比语文教研小助手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0版)课文变动调整内容对比语文教研小助手2020年秋季,统编版新教材将在大部分地区使用。
去年,天津等六个地区已经率先使用了新教材。
经过一年的实验,2020版的新教材对2019年出版的教材进行了一下调整,更换了部分篇目,修改了一些细节。
现在就来看看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0版)相较于2019版有哪些修改。
01文章调整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更换为为杨万里《插秧歌》。
修改前选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修改后选文: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02课文细节与内容调整1.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调整“去欣赏这首词”调整为“来欣赏这首词"原表述: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
修改后: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欣赏这首词。
2.《喜看稻菽干重浪》调整(1)“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调整为“这几百亩试验田”原表述(第一段):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国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修改后: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2)“在他决定..... 调整为“他在决定......”原表述(第二节第一段):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
修改后: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
(3)原表述(第四节第六段):“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
回答: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变化首先,新课标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其次,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应该具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新课标增加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实用性的阅读方法和交流技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
解读:1. 综合性更强: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更加注重人文性: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结构
• (二)结构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
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 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 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8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 (5)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 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 研讨,解释文化现象,提高 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 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 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 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 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 点的关键成就,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
• 历史 • 1、唯物史观 2、 数学 • 1、数学抽象2、逻辑推理3、数学建模
4、直观想像5、数学运算6、数据分析 •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育人价值的体现,个体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关于新课程方案
• 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 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 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 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 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 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 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 学实施建议
朱建斌
关于新课程方案
•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的 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 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 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共有自主发展能力 和沟通合作能力
•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 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 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 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是进 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 衔接。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 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 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 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 •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
变化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新 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 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
• (2)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 读书会等),在 阅读表达中
• 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通过社会 调查、观 看 演 出、参 与 文 化 公 益 活 动 等, 丰 富 学 习 语文 的 方 式, 积 极 参 与当代文化生活。
• (3)针对社会文化热点现象,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 各种文化现象的认 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解决复杂的语言文字问题过程中调取学科 知识与技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 现。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
• 5、发展逻辑思维
• •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 • 6、提升思维品质
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 • •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版 •
•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 选修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不安排学分。
1.学习目标与内容
•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由学生自主梳理材料,确定 调查问题,编制 调查提纲,访
• 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 播当 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
• 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 流研 讨。
选修课程。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
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
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
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 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 • 8、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 • 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 习
• (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 ——完成从“知识点”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落实学
科核心素养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 有哪些主要变化?
• 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 变化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
•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 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
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 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
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即课程结构 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
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 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
题研讨
三类课程中。
•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 • 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 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习
专题研讨
• 2、当代文化参与
• 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 17、跨文化专题研讨
•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研习
• 18、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 4、语文积累、梳理与探 • 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究
• 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 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 馆、音乐厅、 影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及其 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 某一文化现 象的认识。
• (4)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 整理材料,对社区的 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 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 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 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 核心素养的落实。
•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 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 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 的标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 有哪些主要变化?
•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 ——完成从“教书”向“育人”的转变,落实立德树人
• (二)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 ——完成从“划一”向“可选”的转变,实现共同基础上 的差异发展
• (三)改变学习动力的机制
• ——完成从“外压”向“内生”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 • 8、鉴赏文学作品 •
•
• 1、语言积累与构建 • • 2、语言表达与交流 • • 3、语言梳理与整合 •
• 9、美的表达与创造
• • 10、传承中华文化
• • 11、理解多样文化
• •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 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 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
新课标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
两大热点
•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
• 1、语言构建与运用 •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不是简单的 知识或技能,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 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 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
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
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
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
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