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即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5、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③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首先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等方面。
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和管理中。
例如,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关系,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
其次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实验研究、数学建模和生态学模拟等方面。
学习生态学需要掌握这些研究方法,并能够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而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过程,通过生态学模拟可以模拟和重现现实中的生态过程和事件。
最后是生态学的应用价值。
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生态学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环境问题中。
例如,通过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可以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总之,生态学的学习重点主要包括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提高我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生态学的学习也需要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来加深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于生态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考试方面,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而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学科。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环境组成,生物群落包括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包括信号、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同时生态系统中还包括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指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有机物到无机物、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等。
第二,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意味着系统内各种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运转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
稳态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
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有两种类型,之一是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种群规模和分布等变化,另一个是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植被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各种因素。
灾害因素能够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各种灾害因素的理解和防范非常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一种刻意的或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系统的状态可以恢复到其原本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但当灾害因素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破坏,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帮助系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几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需要详细了解这些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物群体如何适应和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以下是基础生态学各章的小结: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指的是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种类个体的种群动态和种群特征。
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包括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以及种群的生长和竞争等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3.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关注的是物种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能量流动、营养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5. 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是全球环境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等。
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
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的不同章节重点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以整体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环境、人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成人高考中,生态学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在此将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备考。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长、繁殖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3. 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等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生存和繁殖,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构成。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非生物组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则通过食物链实现。
四、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1.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和修复措施,使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修复等多个方面。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和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
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基础生态学期末考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期末考点总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基本原则:1.整体有序2.相互依存3.循环再生4.反馈平衡5.最小因子6.环境资源有限性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是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因子特征:1.综合性2.主导因子3.阶段性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温度等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因此可用公式: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N ( T-C )=K;T=C+K/N ;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形态方面:芽鳞、蜡粉、密毛、垫状、匍匐等生理方面:增大细胞液浓度;降低含水量; 动物增加脂肪、体内产热量。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
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
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
基础生态学的重点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层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研究可获得大量全面、过程复杂,条件不真实的资料。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获得的资料可靠性结果分析较可靠,有别于现实。
重复性强,过程简单,研究逼近现实。
4. 基础生态学的自学方法:首先,少买一堆没用的书,看的越多就越没方向。
自学更需要一份靠谱的预习资料。
其次,要确定一下提纲,从每个点去层层切入,别一下子跟翻天书一样过一遍。
重点来了,哪里不懂补哪里。
最后,建议学完之后加以练习测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基础生态学期末考点总结

绪论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基本原则:1.整体有序2•相互依存3.循环再生4•反馈平衡5.最小因子6•环境资源有限性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 受限度是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温度等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逾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各个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生态因子特征:1•综合性2•主导因子3•阶段性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話用因此可用公式:N?T= K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N ( T—C ) = K T= C+ K/ N,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形态方面:芽鳞、蜡粉、密毛、垫状、匍匐等生理方面:增大细胞液浓度,降低含水量;动物增加脂肪、体内产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2)生理: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
小型温动物主要增加体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产热,前者作用更为重要。
温动物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居不易文星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3)行为:迁徙和集群。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形态:有些植物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减少植物热能的吸收;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叶片对折,叶片吸收的辐射减少一半;树干和根茎有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动物的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防止太阳的直接辐射,而夏季毛色变浅,具光泽,有利于反射。
(2)生理: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者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的热量释放出去。
(3)行为:一些小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
夏眠或者夏滞育,迁徙,也是动物渡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3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
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
CO2的生态作用:CO2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CO2效率不同。
在作物生长盛期和强光照下,CO2不足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大气中CO2浓度增高会产生温室效应。
土壤质地:不同大小颗粒组成的百分比。
(粗砂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黏粒0.002mm以下。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
分为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1,盐碱土植物:(1)形态上:矮小,干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缩小,气孔下陷,表皮具有厚的外皮,常具灰白色绒毛。
(2)部结构: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
有的具有肉质性叶,有特殊的贮水细胞,能使同化细胞不受高浓度盐分的伤害。
(3)生理上:盐土植物具一系列抗盐特性。
聚盐性植物的原生质抗盐性特别强,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泌盐性植物能把根吸收的多余的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再经风吹和雨露淋洗掉。
不透盐性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
2,沙生植物:当被流沙埋没时,在埋没的茎上能长出不定芽和不定根,甚至在风蚀露根时,从暴露的根系上也能长出不定芽。
根系生长极为迅速,比地上部分生长快得多。
根上具有根套,是由一层团结的砂粒形成的囊套,能保护暴露到沙面上的根免受灼热砂砾灼伤和流沙的机械伤害。
地面植被矮,主根长,侧根分布宽,以便获取水;叶片极端缩小,有的甚至退化,以减少蒸腾;有的叶片有贮水细胞;有的在叶表皮下有一层没有叶绿素的细胞,积累脂质物质,能提高植物的抗热性;细胞具有高渗透压,主动吸水能力增强。
有的植物在特别干旱时进入休眠,待有雨时再恢复生长。
4种群: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可以由单体生物或构建生物组成。
种群的空间结构(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均匀的,(2)随机的,(3)成群的。
生命表:通过调查不同时期死亡个体的数目来描述描述种群的死亡过程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而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
种群增长:J型增长,S型增长,介于J型和S型之间的过渡型。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的过程。
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个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密度无关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的因子。
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局域种群: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5生物种: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隔离),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生物种的特点:(1)不是按照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是自然界真实的存在,不同于种以上的分类畴如科,目,纲等,后者是人为根据某些特征划分的。
(2)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同种个体共有遗传基因库,并与其他物种生殖隔离,使种群保持相对稳定的基因库。
抵消了有性生殖带来的遗传不稳定性。
组成物种的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生殖隔离和进化是导致物种之间表型差异的原因。
而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使不同物种适应不同的局部环境。
(3)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不同物种因其不同的适应特征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因此,物种是维持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变异:进化的产物与进化的依据。
包括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地理变异: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基因流:基因在种群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6生活史: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r —选择: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
K—选择: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个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
r —选择和K—选择相关特征比较气候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稳定,可预测,较确定死亡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存活存活曲线Ⅲ型,幼体存活率低存活曲线ⅠⅡ型,幼体存活率高种群时间上变化大,不稳定,通常低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容纳量K值大小于环境容纳量K值种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经常保持紧选择倾向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型小,单次生殖体型大,多次生殖寿命短,常小于1年长,常大于1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率休眠:如果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环境预期会更好,生物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休眠。
7种相互作用: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种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围,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个体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蜘蛛的存活率。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
—3/2自疏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及对后代的抚育。
包括单配制,一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他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分干扰性竞争和利用性竞争。
似然竞争:两种猎物被同一种捕食者所捕食,由于一种猎物的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大另一种猎物的被捕食风险,从而使两种猎物以共同的捕食者为中介产生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与两种捕食者以共同的食物资源为中介产生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结果相似。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特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其实际生态位。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
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寄生:一个钟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液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共生作用:1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