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教案:《集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的元素,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集合进行分类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分类和集合的比较。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特别是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集合的分类和比较,特别是找出不同集合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用于展示集合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于记录和表达集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并举例说明。
2. 学生通过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能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能够找出不同集合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学生通过总结,能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
2.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能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或者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通过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集合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
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具体应用。
2.难点:理解抽象概念,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设计、教学实物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并准备好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集合。
2. 讲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集合就是具有一定特征的事物的总体。
3. 练习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属于同一个集合的物体,并用集合的形式表达出来。
4. 拓展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5. 总结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不同的集合,并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今后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含义。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同学们,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
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
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小学数学_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集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04-105页内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教师课件出示“脑筋急转弯”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脑筋急转弯,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集合。
我们将探讨集合的定义、特点以及集合间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集合。
3. 理解集合间的运算,如并集、交集和补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间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集合图示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卡片中的物品。
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集合的定义,并用集合图示卡片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如数集、几何集等。
同时,解释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集合的运算过程。
例如,给出一组数字集合{1,2,3},让学生找出它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我会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集合游戏:设计一个集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例如,学生需要找出指定的集合物品,或者找出两个集合的交集。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会清晰地写出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运算。
我会用不同的颜色粉笔标出重点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你的家庭成员b. 你所拥有的玩具a. 班级中所有喜欢篮球的同学b. 你的邻居家庭成员答案:1. a. {父母、兄弟姐妹、自己}b. {玩具车、娃娃、拼图}2. a. {喜欢篮球的同学}b. {邻居家庭成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的集合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如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用集合表示并分析集合间的关系。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 集合间的关系: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七、课后评价课后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1)》的内容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集合”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集合”问题》优秀教学设计设计目标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数学上册中关于“集合”的知识点,培养他们的集合概念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首先,通过故事、图片或实物等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让他们理解集合的意义和应用。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玩具等,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物体可以按哪些特征进行分类,以及一个集合中可以包含哪些元素。
2.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在引入的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通过简单的例子和图表,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可以用花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集合来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3. 集合的分类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观察一些具体的集合,如一个班级的学生名单、一个果盘中的水果等,从中发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子集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分类,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述。
4. 集合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集合之间的元素,让学生探索和发现集合的包含关系、交集和并集等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和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
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以上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互动教学活动,如:-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和物品进行分类,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述。
- 探索任务: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集合的知识来解决,如找出一个班级中既参加篮球队又参加足球队的学生有哪些。
- 图形比较: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形,让他们观察图形的属性和特征,并根据相同属性或特征将其分类成不同的集合。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设计以下评估方式:- 定向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集合现象,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普遍性,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集合a.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集合现象,如家庭成员、学习用品等。
b.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集合的特点,如元素的不重复性、无序性等。
c.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内涵。
(2)集合的表示方法a.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b.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如家庭成员、水果等。
(3)集合的分类a.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b.让学生举例说明各类集合的特点。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学习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表示集合的方法,并能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是集合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介绍了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说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
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
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 2x-1-33x+10的解集。
解:略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⑵与⑶,空集⑷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使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集合为主题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和补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难点主要是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和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合的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学生、学校里的老师等,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集合的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4.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和补集。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5. 随堂练习:通过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集合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七、作业设计(1)班级里的女生(2)学校里的老师答案:(1)列举法:班级里的女生描述法:女生(2)列举法:学校里的老师描述法:教师(1)集合B={2,3,4}(2)集合C={1,2,4}答案:(1)并集:{1,2,3,4}交集:{2,3}补集:{1,4}(2)并集:{1,2,3,4}交集:{1,2}补集:{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 人教版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这些物体叫做集合的元素。
2.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如{苹果,香蕉,橘子}。
3. 集合的分类: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根据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可分为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对集合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能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
如:水果店里的水果可以组成一个集合,文具盒里的文具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2. 新课讲解: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问题。
3. 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组成一个身高集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
6. 作业布置:布置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集合的概念,学会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这些物体叫做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如{苹果,香蕉,橘子}。
集合的分类: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根据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可分为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
出示课题:集合)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4)反馈:9+8-3=14(人)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1.练习二十三第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编写,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操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集合运算符。
3.能够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难点:掌握复杂集合运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规则。
2.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
3.学生准备: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做好听讲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举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步:讲解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若干个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例如:{1, 2, 3}。
3.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第三步:练习1.基础练习: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
2.拓展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本书,小红有3本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第四步: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发言总结集合的基本知识点。
五、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集合的应用场景,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设计一个集合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讨论。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人教版
(1)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特别是符号“∈”和“∉”的使用;
难点解释:学生对新符号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理解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可能存在困难。
(2)集合的分类及规律发现;
难点解释:学生在对集合进行分类时,可能会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发现集合中的规律。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集合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集合的分类方法,能够对集合进行观察、比较和分类;
举例: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集合,如三角形集合、正方形集合,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分类。
(3)解决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集合中元素的数量、找出共同元素等。
举例:给定两个集合,如集合A={1, 2, 3}和集合B={2, 3, 4},求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和并集。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探讨集合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集合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集合的定义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学会使用符号“∈”和“∉”;
举例:如讲解自然数集合时,明确集合包含的元素,如{1, 2, 3, ...},强调数字4∈自然数集合,而π∉自然数集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特定性质相同的元素组成的整体。它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我们有一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它们都属于“四边形”的集合。这个案例展示了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1.观察主题图(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集合(2)》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理解集合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关系。
4. 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关系,集合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分类和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集合的运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集合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集合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辅导资料:相关的教辅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七、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集合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3.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集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2.在探索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研究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新课研究1.讲授例1.1方法一。
师:黉舍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上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竞赛的学生名单。
(出示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生:因为有3个人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新人教版(新插图)三年级上册数学 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集合(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集合的思想,了解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出示“通知”。
师:读完通知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自由回答,并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二、探究新知探究点用直观图解决重叠问题1. 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名单,让学生观察。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师:仔细观察这份学生名单,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的意思)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在参加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发现有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2. 策略分析。
师:你能不能从这份名单中找出有几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复问题,就要清楚地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起学生思考,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选出几种不同解法展示,分析理解不同的整理方法。
预设1:用连线的方法。
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连起来,发现有3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爱华马超丁旭赵军徐强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李芳陶伟卢强预设2:用列表的方法,发现有3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引入维恩图(集合图),了解维恩图中各标题的含义,进行填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第1课时集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
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
(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
(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
出示课题:集合)
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
(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
(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4)反馈:9+8-3=14(人)
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
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
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统计出共有多少种水果。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1)如何把两项都会的很清楚地看出来(连线),填在什么地方?
(2)解答问题。
(3)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你会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3.练习二十三第3题。
(1)尝试完成。
(2)组内交流。
(3)教师适当点拨。
(4)全班交流。
4.练习二十三第4题。
(1)适当点拨如何根据所提问题,从三组条件信息中选取合适的信息画集合圈。
(2)然后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
5.练习二十三第5、6题。
(1)注意提示学生根据数形对应性填写。
(2)尝试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3)反馈,注意算理要清楚。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研究,渗透集合思想。
在开课时创设
情境,制造矛盾,碰撞擦出火花。
通过统计、连线引入到集合圈的出现,突显有层次的教学;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解题方法。
化解“重复部分”如何理解的难点,体现有价值的研究和学习。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