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课时学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选修三 第二章 第3节 分子的性质 第二课时学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3.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范德华力: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作用力,又叫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小l一2数量级。
〔探究〕:(1)范德华力大小结论1: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得多。
(2)范德华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范德华力结论2: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3)范德华力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结论3: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其熔沸点和其分子量有关.对于同一主族非金属元素而言,从上到下,分子量逐渐增大,熔沸点应逐渐升高.而HF、H2O、NH3却出现反常,为什么?说明在HF、H2O、NH3分子间还存在除分子间作力之外其他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氢键。
1. 氢键:(1)氢键的表示:氢键可以用A—H…B表示。
(2)形成氢键的一般条件: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3)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2.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2)分子间内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思考:氢键是否属于“化学键”?它与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有什么关系?化学键>氢键>范德华力【典题解悟】例1. 下列物质的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正确的是()A.HI>HBr>HCl>HFB.CI4>CBr4>CCl4>CF4C.NaCl>Na Br>KBrD.Na>Mg>Al解析:HI、HBr、HCl三个分子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范德华力依次减弱,熔、沸点依次变小,而HF中还存在氢键,故HF的熔、沸点反常,为最大,则沸点大小顺序为HF>HI>HBr>HCl;而CI4、CBr4、CCl4、CF4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范德华力依次减弱,熔、沸点依次变小;NaCl、NaBr、KBr中存在离子键,离子所带电荷相同,离子间距依次变大,故离子键的作用力依次变小,沸点依次变小;Na、Mg、Al是金属,它们的原子最外层价电子数依次为1、2、3,Na+、Mg2+、Al3+半径依次变小,故金属键的作用力依次增大,沸点依次变大。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教学难点:1. 分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结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分子的基本特征吗?二、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10分钟)1.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介绍分子的基本特性: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三、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10分钟)1.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 举例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如水的电解,葡萄糖的分解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四、分子理论的应用(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吗?2. 学生举例,如蒸发、溶解等。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以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理论,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写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分子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分子的结构。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特性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和作业,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学案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科学家证明了“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等___________二、分子的性质探究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0.3×1023Kg;一滴水所含有的分子数约为1.67×1021个。
结论:分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很小。
思考讨论: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
冰糖在热水中溶解得结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_______。
3. 以下事实现象说明什么?①100ml 水与10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③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V 固态 < V 液态 < V 气态 ⑤物体的热胀冷缩结论:分子间的________不同。
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的间隔_____液态时分子的间隔______固态时分子的间隔。
温度升高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遇冷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__。
【思考】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但水却不能燃烧,为什么?结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三、分子的概念【讨论】(1)水变为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水________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所以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即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____气分子和___气分子,然后生成氧气和氢气,所以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
(3)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获得结论】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 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问学生: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二、概念讲解1. 教师简要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一种具有独立结构和稳定性的微粒。
2. 教师介绍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分子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等。
三、实验操作1.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水和空气中分子的运动情况。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探讨分子的热运动与物质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应用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进一步探讨分子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关于分子的知识和概念,强化学生对分子结构和特点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
思考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2.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5.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_,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___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分子的概念
思考感悟: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水通电分解为例:电解水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每2个构成一个氢分子。
反馈检测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C.水被电解D.水汽化
2.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分子之间有间隔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3.小李同学测得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事实说明()
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分解反应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成了原子
4.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分子间隔变小
化学同步鲁科版选修3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1.对称分子:依据对称轴的旋转或借助对称面的反映能够复原的分子。
2.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
3.手性分子: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4.极性分子:分子内存在正、负两极的分子;非极性分子:分子内没有正、负两极的分子。
5.含有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和分子空间构型对称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分子的对称性1.对称分子2.手性分子1.在有机物分子中,当碳原子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凡具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光学活性。
下列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A.CBr2F2B.CH3CH2OHC.CH3CH2CH3D.CH3CH(OH)COOH解析:选D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2.下列分子含有“手性”碳,属于手性分子的是()A.B.H2NCH2COOHC.D.CH2CH2解析:选C抓住“手性”的含义,C原子上连接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即为手性碳原子。
分子的极性1.分子极性的实验探究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特别提醒]相似相溶原理是指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1.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一定不含非极性键吗? 提示: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2.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吗?提示:分子结构对称时,可能含有极性键,而不含有非极性键。
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1)根据分子的对称性判断分子结构对称,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则为极性分子。
(2)根据键的极性判断(3)经验规律①化合价法:若中心原子A 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②孤对电子法:若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否则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2、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3、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4、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A级 1.下列四种分子种,只含有极性键而没有非极性键的是( A.CH4 B. CH3CH3 C.CH2=CH2 ) ) D.CH≡CH
2.下列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C、非极性分子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B、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 ) D.NH3、H2O、SO2
3.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A.CH4、CCl4、CO2 B.C2H4、C2H2、C6H6 C.Cl2、H2、性质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掌握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 Ⅰ、课前: 预案: 1、 键的极性 ⑴极性共价键:由_________原子形成,电子对发生________,两个键合成原子一 个呈_______性(δ+) ,另一个原子呈_________性(δ-) 。 ⑵非极性共价键: 由_______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电子对不发生__________。 2、 分子的极性 ⑴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分子的某一部分呈 ___________,另一部分呈___________的分子。 ⑵非极性分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子。 3、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⑴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_______________。 ⑵只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分子___________非极性分子。 . (3)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当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是非极 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4、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O2 CO2 BF3 CCl4 疑惑记录: HF H2O NH3 CH4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教学资源:多媒体等
初三分子教案
初三分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构成。
2. 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和组成。
2. 分子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分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示意图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
2. 检查预习:通过问题的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运动的了解程度。
3. 分子运动的特点: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介绍分子运动的特点,如热运动、碰撞等。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和讲解,介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静电相互作用、分子之间的引力等。
5. 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通过实验和讲解,引导学生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熔化、沸腾等。
6. 实验操作:设计适合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7.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8. 锁定重点:通过提问和讲解,强调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己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如聚合物的性质。
2. 分子的运动与热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子运动与热学之间的关系,如热膨胀等。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概念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3. 能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分子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演示。
2. 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分子的结构。
2. 提问:你们认为分子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二、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2. 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等特点。
3. 举例说明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碰撞并传递能量。
三、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10分钟)1. 讲解分子的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2. 解释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具有热运动的能量,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3. 演示分子的运动实验,如烟雾实验或分子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分子的运动现象。
四、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现象(10分钟)1. 提问学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香味能飘到远处、为什么水加糖后会变甜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运动规律解释现象,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等。
五、总结和复习(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复习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3. 提醒学生注意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讲解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教学中可能存在对分子的运动规律解释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分子运动规律的讲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分子教案
高中化学分子教案
课程目标:
1. 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结构特点
2. 掌握分子的性质与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分子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2. 分子的结构特点与种类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性质
4.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 介绍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最小单位,分子结构至关重要,决定物质的性质
- 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些分子具有特定的性质?
2. 授课与讨论(20分钟)
- 讲解分子的组成和构成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 探讨不同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种类,比如简单分子、离子、共价分子等
-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结合实例说明分子性质的差异3. 案例分析(15分钟)
- 给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分子的作用和影响
-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反应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4. 练习与小结(15分钟)
-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程度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5. 课堂回顾与反思(5分钟)
-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 收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反馈,为下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于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2:2.3.2范德华力、氢键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2课时范德华力、氢键【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要求:1.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3.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思考交流】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学与问】怎样解释卤素单质从F2~I2的熔、沸点越来越高?教材P47【科学视野】夏天经常见到许多壁虎在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却掉不下来,为什么?【学与问】你是否知道,常见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你是否知道,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 阅读教材P48-49【科学视野】生物大分子中的氢键P49【小结】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的影响3.范德华力(1)概念: 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得许多物质能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和液态)存在。
(2)强弱①范德华力约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
②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③结构和组成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3)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4.氢键(1)概念:氢键是除范德华力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它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较高。
(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分子间内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2)形成条件:研究证明,氢键普遍存在于已经与N、O、F等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外的N、O、F等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之间。
例如,不仅氟化氢分子之间以及氨分子之间存在氢键,而且它们跟水分子之间也存在氢键。
(3)强度:尽管人们把氢键也称作“键”,但与化学键比较,氢键属于一种较弱的作用力,其大小介于范德华力和化学键之间,约为化学键的十分之几,不属于化学键。
【典例解悟】1.下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ⅣA族~ⅦA族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A.H2S B.HCl C.PH3D.SiH42.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比较,前者低于后者的是()A.乙醇与氯乙烷D.H2O与H2Te3.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条经验规律是:含氧酸分子结构中含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多,该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分子和原子学案(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是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 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3、 能用微粒(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导入】1、在教室内撒香水为什么可以闻到香水的香味? 2、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消失水却变甜了,为什么?【自学课本】50页,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1、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说明(课本50页的图3-6和图3-7,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是 2、【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中的2,同学门观察现象并填充表格:由实验可得出分子的性质是 。
3、【讨论】:我们知道,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体还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其原因吗?(P 51)可得出分子的性质是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教师演示】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情况,同学观察现象并说出由此得到的结论。
结论: 。
【请你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等 ;2、分子性质有 ; ;;3、物质都有三态,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相互转化原因是 【基础练习】1、(2011泰安市)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 —— 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B.“墙内开花墙外香” ——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 温度升高,分子变大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2. 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 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 正常需水量。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B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D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3.完成课本54页练习3 【能力提升】1. 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NO 2)气体和无色氢气(H 2)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 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反应),而B 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效果。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其在物质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描述常见分子的性质,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2. 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 分子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提出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 温故知新(10分钟)复习分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引导学生回忆分子是如何由原子组成的,并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理论讲解(15分钟)(1)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
a. 极性:通过介绍分子中不同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大小:解释分子的大小是由原子数目和原子间键长决定的,并给出常见分子的大小顺序。
c. 形状:介绍分子的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讨论分子形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a. 溶解性:通过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溶解性。
举例说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特点。
b. 表面张力:介绍表面张力是由分子间的吸引力引起的,且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水的植物毛细管上升现象和水滴的形状。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与讨论,加深对分子性质和作用的了解。
(1)练习:根据给出的分子结构,判断其极性、大小和形状,并解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讨论:就分子的性质和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5. 归纳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子性质和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6. 拓展应用(5分钟)通过实例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分子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液体表面张力的应用在纤维素的合成、药物的研发等方面。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主题: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的结构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 分子的性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一些分子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分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结构和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
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的。
3. 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型搭建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4. 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分子的性质,如溶解性、电导率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
是如何与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相关的。
5.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扩展活动:
1. 搜集一些关于分子的新闻或科研文章,让学生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2. 观察一些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评价方式:
1. 实验操作的记录和结果
2. 练习的得分情况
3.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2. 实验教材和模型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这份初中分子化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教案标题:认识化学分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能够运用化学分子的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重点:
1.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2.化学分子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运用化学分子的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理解和应用化学分子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化学笔记本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化学分子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实验部分可以通过分子模型实验或化学反应实验展示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四、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分子的性质和特征。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分子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分子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化学分子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分子的概念和应用。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教学内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分子特性的相关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分子,并能够解释其性质的差异;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对比与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分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利用实例让学生猜测分子的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解释(15分钟)
1. 讲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键的种类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极性、氢键等概念。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种类分子的特性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分子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实例来说明;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知识。
初中物理认识分子教案
初中物理认识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和行为。
2. 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2. 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道具。
2. 分子动理论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比如为什么物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有吸附现象?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分子的概念来解释。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分子吗?分子是什么?二、分子的概念和性质(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物质的化学性质。
2. 介绍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可以再分。
三、分子的运动规律(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速率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2. 实验演示:用分子模型道具展示分子的运动。
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近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 实验演示:用分子模型道具展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五、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举例解释:为什么物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当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物体体积膨胀;当物体冷却时,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物体体积收缩。
2. 举例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有吸附现象?当不同物体接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会使它们相互吸引,从而产生吸附现象。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的概念、性质、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提醒同学们要善于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化学 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大小、运动、相互作用等。
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和运动。
2.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分子是什么?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分子的定义。
二、分子的特性(10分钟)1. 分子的大小: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尺寸,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非常微小。
2. 分子的运动: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的构成:介绍分子由原子组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解释分子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分子现象(10分钟)1. 案例一:酒精的挥发。
解释酒精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案例二:酸碱中和反应。
解释酸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特性和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对分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解分子的特性和基本性质。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分子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分子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分子的知识。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分子的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大小等基本概念;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分子运动的观察和理解;3. 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4. 分子大小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2. 分子大小与物质宏观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放大镜、分子模型等;2. 教学课件和图片;3. 实验材料:气球、彩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分子的概念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是什么?分子在哪里?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理解和生活中的例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特点;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3. 分子大小:分子的大小约为10^-10米,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三、分子运动的观察和理解(10分钟)1. 实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气球、彩带等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在不断运动;2. 学生讨论:分子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导致分子运动。
四、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10分钟)1. 实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分子模型的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 学生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和作用;3.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分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导致分子间作用力。
五、分子大小的认识(10分钟)1.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的大小;2. 学生讨论:分子大小与物质宏观性质的关系;3. 分子大小的微观解释:分子大小决定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大小的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分子的性质
[知识回顾] 1、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 ,分子之间的间隔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时,运动 ,分子之间的间隔 ,水由气态变成液态。
2、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⑴气体和液体中分子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静止不动⑵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三态变化,主要原因是水的微粒大小发生了变化。
⑶冰中的水分子紧密规则的排列,彼此没有间隔。
3、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 、 、 和 改变造成的。
水分子的特征是: 、 、 。
4、请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地面上的水迹变干的原因。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活动一: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析右图图示,你会获得哪些信息呢?
学习活动二:认识分子的特征
活动一:请你仔细观察右图数字,你会得到分子的什么性质呢?
你能解释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等,我们为什么看不见,也摸不到呢?
实验探究一:分别打开盛有酒精和氨水的试剂瓶,用如图所示操作闻药品的气味。
思考:你是如何闻到药品气味的呢?说明分子有什么性质呢?
你闻到两种药品的气味一样吗?又说明分子的什么性质呢?
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吗?
清晨在田野里散步,闻到一阵阵花香,回到家,还没进门就闻到母亲做的鱼很香,还能闻出妈妈在鱼里加了醋……
实验探究二:分子的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取两只相同容量(100mL )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50mL 的热水,另一只加入50mL 的冷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呢?
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吗?
夏天洗的衣服要比冬天洗的衣服干的快,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验探究三:10mL 水与10mL 酒精混合后的体积 = ?mL
取两支25mL 的量筒,正确量取10mL 水与10mL 酒精,将水倒
入盛有酒精的量筒中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
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呢?
按照下列操作完成对应的实验,根据实验结论,你如何去解释呢?
思考:小明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乒乓球踩扁了,本来想扔掉,老师告诉他,如果将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就能鼓起来。
小明去做了,真的鼓了起来,但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你能帮他解释吗?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分子具有哪些特征?
说一说:
1.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2.气体能被压缩,而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原因是什么? 学习活动三:分子真的存在吗?(阅读课本28页多识一点)练一练:完成课本29页挑战自我
[师生共同来闯关]
第一关: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
暗香来”。
诗中不但描绘了一个如画的意境,也从化学角度说明了( )
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
第二关:右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了()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第三关: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课堂巩固练习]A组:
1、夏夜,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可以再分
2、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
A、分子间隔增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增大
3、下列事实不能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B.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D.1体积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
4、以下事例能证明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的是()
5、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7.“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分子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见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
材料二:在一定量的水中放入一块蔗糖后观察,当蔗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
材料三: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干。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的体积变大D.分子间空隙增大
2
3 3. 用分子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正确...
的是( )。
A.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用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D. 50 mL 酒精和50 mL 水混合体积小于100 mL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
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8.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 .酒精由汗毛孔进入了体内
B .酒精吸收了体内水分
C .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变化
D .酒精吸收人体热量不断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挥发到空气中去了
9、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