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_赵艳芳
prototype
PrototypeOutline1. Category2. Prototype2.1 Background2.2 Definitions of Prototype2.2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ototype1. Category (范畴)赵艳芳(2001):严格来讲,范畴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F.Ungerer&H.J.Schmid(2001): The product of the ment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 They can be understood as mental concepts stored in our mind.王寅(2001): 范畴是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个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
2.1 Background对原型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 Berlin & Kay调查98种语言,发现“焦点色”(人们对颜色进行范畴化的参照系统)的存在(Berlin& Kay, 1969)。
受到“焦点色”以及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的启发, Rosch和Labov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范畴, 发现同样的现象,并提出原型(prototype) 概念(Rosch, Labov , 1973)。
2.2 Definition of Prototype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范畴内典型代表;Rosch (1975)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 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
Langacker(1987): "A prototype is a typical instance of a category."二是指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的表征;Taylor (2001): "not a particular entity is the prototype, but that it instantiates the prototype."(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 并认为实体并非原型, 仅例示了原型。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认知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论文成绩:《心智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在读赵艳芳老师的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之前,刚刚读了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大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由衷的觉得两位专家对语言学的研究都系统而全面,从不同的角度具体阐释了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介绍了各自所研究的一套语言学理论。
我不知道这样把二者放在一起来谈合不合适,因为很明显索绪尔大师对语言学整个学科贡献巨大,在国际上声名赫赫,并被冠以各种头衔,而赵老师似乎只是第一个在国内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人,没有太多的国际声望和诸多头衔。
但毫不讳言地说,对于身为语言学门外汉的我们来说,索绪尔大师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略显深奥难懂,以我们目前的水平似乎无法完全领会其理论精髓,而赵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则相对而言要容易理解的多。
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不仅解释了诸多复杂的语言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深入浅出,理论和实例结合,把语言学专业层面的理论阐释得通俗易懂,便于我们领会。
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学学科意义上来讲,也许这也正是由认知语言学本身的理论特点所决定的。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缔造了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至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切换分解成语法学的问世,又至60年代美国蓬勃发展的社会语言学,整个语言学一直以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向前大力推进着,众多研究理论也愈发健全和系统,而且也似乎也越来越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智语言学已经开始做为一种代莱表述语言现象的方向荣登历史舞台,并使人的主观心智能力获得了最大化的拓展,并在西方特别就是美国,蓬勃发展,展现出着其强悍的生命力。
每一种崭新教派或者说崭新研究方向的发生都可以说道就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心智语言学无疑就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革命,而《心智语言学概论》做为第一本在我国推介会心智语言学的专著,其意义可想而知。
这本书系统而具体内容地了解了心智语言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其产生、构成和发展,并着重于了解了几个心智语言学的关键概念及有关的心智模式理论,例如范畴化原型理论、意象化图式理论、隐喻和原词心智模式理论等。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确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以及继续发展完善阶段,并简要说明每一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同时,还对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作了简要概括,对其中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构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描述;最后,指出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但是这些不足并不会影响认知语言学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反而会促进其发展完善。
标签:认知语言学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不足发展完善一、引言近二三十年来,语言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认知语言学,它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边缘学科。
Lakoff在其代表著作《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的前言中提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纠正我们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赵艳芳,2001:1)。
至今,国内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有十多年,许多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认知语言学将是未来语言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二、认知语言学由于认知语言学出现较晚,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再加上各学派对其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即概括型共识和认知共识;Taylor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术语概括当代语言学领域的一场广泛的运动,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它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连接在一起。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用汉语来定义认知语言学:王寅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研究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李福印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李福印,2008:13-14)。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共 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 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有唯 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认为: 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任 意的。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 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相对的、因而是不真 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 般的概念就叫做“理念”,具体的物质则是理 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知论上 主张“灵魂回忆说”(Anamnesis)” ,宣传灵魂 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理念 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 识暂时忘记了,人们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 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记忆。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知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 (empiricism)或叫“经验主义”与唯理论(rationalism,又叫 “唯理主义”的争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 语言的研究中。 Lakoff(1987)、Johnson(1987)、L&J(1980,1999) 重新对 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中的主要观点冠之 以“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t view或objectivism)”,与之相对的 为“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 view或Non-objectivism)”,并认 为客观主义来源于经验论、唯理论,这在西方哲学中从前苏格 拉底时代一直到20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在 科学、法律、管理、新闻、道德、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始终 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多诸学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主义理 论是构成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本书一共十二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认知。
关于认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认知定义都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
第二节主要讨论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它既有哲学基础又有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
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源于哲学,人类学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源于哲学家和认知人类学家的研究。
在基本范畴理论基础上,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
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
第五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包括开端,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
第三章经验主义认知观。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经验主义认知观,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认知对经验能动的组织作用。
第二节对语言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
分别探讨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问题,范畴与概念,隐喻,多义现象,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推理。
第四章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在第二节中介绍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思维决定论,语言决定论,思维独立于语言论。
最新的研究已否认了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外壳的说法,认为就同一事物而言,认知先于语言产生,也即存在前语言阶段的认知。
接着又介绍了颜色感知与语言,通感及隐喻的认知基础。
隐喻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
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第五章范畴化和认知模式。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
认知语言学
• 隐喻的分类: (一)常规隐喻 1.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3.实体隐喻 (二)创新隐喻 1.文学隐喻2.科学隐喻
A、常规隐喻
•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 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 & Schmid),日常生 活充满了隐喻。
Eg8: Head of department,of state,of government,of page,of a flower,of a bed, of a tape recorder
1、文学隐喻
Eg12:如莎士比亚的As You Like It中的名句: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范畴化
•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instantiate) 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 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 清晰边界 4 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6:时间意象图示
(3)、容器图式(front-back schema)
• 容器图式包括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 Eg8:(Lakoff 1990):如果x在容器A内,而容器A又在容器B 内,那么x也在B内。 凡是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会死。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认知画面的前景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学——认知画⾯的前景认知语⾔学——认知画⾯的前景关于语⾔认知的研究虽然早有其事,但是作为⼀门独⽴的学科,即认知语⾔学却是20世纪后半叶才兴起的——它出现在⼈类认知画⾯的前景。
认知语⾔学的研究可谓洋洋⼤观。
就影响⽽⾔,它的确可以称作该派学者所⾃诩的“语⾔学⾰命的⾰命”,也就是对乔姆斯基语⾔学⾰命⽽发起的⾰命。
认知语⾔学发端于乔姆斯基⼤旗之下的⽣成语义学,就认知语⾔学这⼀阵营⽽⾔可以说实现了从⽣成论(generativism)到认知论(cognitivism)的范式转变。
这⼀转变⾃然也不是⼀夜之间发⽣的。
作为⼀个语⾔学学派或⼀种新的研究⽅法,它始于⼆⼗世纪七⼗年代,其渐趋成形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由德尔⽂(Dirven)组织在德国杜伊斯堡举⾏的第⼀次国际认知语⾔学会议。
随后于1990年创办了《认知语⾔学》杂志,并成⽴了国际认知语⾔学学会。
此后,有关认知语⾔学的书籍、⽂章便⼤量涌现——这门学科渐成主流。
如果说⽣成语⾔学是对语⾔机制的纵深挖掘,如通过X’、vP等技术⼿段的拟定试图将⼈类语⾔纳⼊到⼀个统⼀的运算模式,那么认知语⾔学则基本上是在语⾔意义或语⾔使⽤这⼀平⾯向度上的扩展,从词素到语篇,从⼼理到语境,从功能到起源,⼏乎⽆所不包。
⽽且,这种扩展还发展到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或融合,产⽣了诸如认知语⽤学、认知诗学、隐喻学等相关学科。
我们似乎可以说,认知语⾔学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法,解释或重新解释语⾔现象,对语⾔学体系进⾏脱胎换⾻的改造。
认知语⾔学中的认知,是相对于乔姆斯基认知的新⼀代认知,即第⼆代认知。
两者的认识论和⽅法论均不相同,形成了截然对⽴的态势。
其实,在⼈类语⾔系统内两者是不应该⽭盾的。
如果刨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我们可以说第⼀代认知诉诸算法(algorithm),⽽第⼆代的认知则倾向意指(semiosis)。
有⼀点值得反思的是,对这新⼀代的认知我们不可望⽂⽣义,亦不可随风起舞。
认知语言学
基础。 • b. 意象图式存在于概念产生之前, 并独立于概念,强调了
语言的认知基础。 • c. 意象图式为我们理解抽象的经验和概念提供了结构。
.
Eg6:时间意象图示
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extension)。
•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
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
清晰边界 4 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 翻译的认知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
上下位
•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 范畴向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 畴 ,且物体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 次范畴 ,因此又被称为寄生范畴。 (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畴它是在 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认知语言学
小组成员:牛桂芳 刘颖 潘敏 潘玉倩
1,[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等著,彭利贞等译,《认知语言学导 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学的 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 Charles J. Fillmore • William Croft •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
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生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
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化出来的词义。
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
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
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
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發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和方法,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
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發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e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认知语言学经历了由萌芽到發展的过程。
各种认知理论层出不穷,研究者的出發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1.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1.1认知语言学概念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發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
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發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1.2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
2、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
3、认知语音学。
【精品】转载 认知语言学 上
转载认知语言学上原文地址:认知语言学(上)作者:锁麟囊硕士教学认知语言学(上)报告人:冯志娟——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基础时间: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地点:教一107主讲人:fengzhijuanxiongwenni主持人:wangwei指导老师:锁麟囊观众评分(各类指数均为满分5分):学术指数:4分;逻辑指数:4.5分;表达指数:4分;魅力指数:4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一)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1.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六、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它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研究认知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方法—-信息加工论,还在于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所以,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和结构,从而揭示智力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但否定了大脑作为机器的论点.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认知最基本的要素是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而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是通过人自身与外界发生作用而直接被理解的,其他概念和范畴是通过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模式而间接被认识的.认知具有自己动态的完整结构和模式,不是机器可以模拟的。
2。
关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国内有些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对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区分感到迷惑,这种混淆恰恰反映了目前国内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盲目和浮躁状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内一些研究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人都不是以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基础的,他们往往直接搬用西方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造成了研究的根基浅,越搞越糊涂的现象。
其实,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认知科学,所谓认知就是心理加工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方式.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概念和语言,(引自DennisCoon《心理学导论》)因此世界的心理表象、概括事物的概念跟语言符号系统处在同等的地位,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利用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把表象、概念、语言三个方面整合起来,研究表象、概念跟语言结构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的基础是心理学,其主要部分来源于哲学,因而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具有哲学的思辨式特点.但是现代心理学已经跟哲学大相径庭,主要研究人的记忆、知觉、学习、人格、智力、情绪之类的行为,所以总括起来,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心理语言学源于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所以涉及语言的记忆、语音的知觉、语言学习等等内容。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发展与语料分析
建设单位 广外、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 香港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华南师大 华中科技大学 北外 南京大学
外研社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所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东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香港城市理工大学 台湾 解放军外语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学院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北大计算机语言学研究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清华大学
(3) 通过对语料所进行的穷尽性调查和分 析,统计出汉语烹饪类动词数量共51 个,及其各自的使用频率。
其实,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并不很难, 只 要 念 足 要 念 的 书 ( 硕 士 50 本 , 博 士 200 本),常言道 “吃饱了就能撑出东西来!”
三、建封闭语料: 凭有效语料作证
如何保证论句的可靠性。不少人写论文,就 随便举些例子,当然这不是不可以,但你随便 举的这些例子有多大说服力,别人也很容易举 出很多反例。这样的论证显然缺乏说服力。
6) 创新之处:
(1)英汉两语料库的研究表明:在体育比赛解说 词中,抽象层次上的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具 有体验性、普遍性、突显性和俗成性的特征;较 为具体层次上的语言隐喻表达则由于人类识解的 不同而在英汉不同语言中存在一定差异,但亦可 通过识解方式做出合理解释。
(2)语料调查的结果还修补了Kövecses(2002) 和 Deignan (2001)认为概念隐喻的始源域分 别有13和12种,本研究发现这一结论尚有可补 充之处。基于语料库我们发现还可补充:战争、 表演/娱乐/聚会、法庭审判三类。
相似性;概念隐喻具有体验性、普遍 4)研究方法: 定量+定性 5)语料论证:足球赛解说词
• 将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德国队对哥斯达黎加 队,法国队对意大利队)的中英文现场直播 (CCTV5,CTV)即时解说词(可较为直接地反映 人类思维的真相)全部转写为书面文字,建立了一 个封闭语料。应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分析 语料库中的全部语言隐喻表达,提炼出对体育比赛 做隐喻性描写时涉及到的始源域,共计五类,(按 使用频率顺序排列为):战争、表演/娱乐/聚会、 法庭审判、物品/人和吃。
现实.认知.语言
现实.认知.语言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可反作用于认知,可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标签:认知语言现实认知是人类的基本机能之一,认知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认知的表达形式是概念,认知的中心过程是推理;语言是承载思维、表达概念、运行推理的重要工具。
因此,认知和语言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卢植,2006:vii)按照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认知和语言不能脱离人的身体构造,不能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不能脱离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的组织作用。
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因此其结构和功能也应被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
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可反作用于认知,可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昔日的语言研究多重视语言形式、结构、内部关系的描写,或强调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没有从认知角度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深入解释语言,这是认知语言学不同于许多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之一。
(王寅,2007:32)一、认知认知语言学里的“认知”一词是相对“形式”而言的。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gnitio,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是人的大脑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行为与能力。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因而是有目的的,可以控制的。
知识习得和使用牵涉到诸如感知觉、型式识别、视觉表象、注意、记忆、知识结构、语言、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等等心理表征在内心里的操作,从‘白日做梦’到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抽象思维,都可包括在内。
”(桂诗春,2004:14)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具有特殊的涵义,这不仅是因为它的认知承诺,而且更是由于它积极寻找在概念思维、身体经验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