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故事
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作文
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作文说起闽南文化,那可真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就拿我小时候的一次经历来说,让我对闽南文化有了一次深刻而有趣的认识。
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小不点儿,跟着家人去参加一个闽南的传统节日庆典。
这个庆典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举行,小镇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石头房子,墙壁上爬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一走进小镇,就听到了一阵热闹的锣鼓声。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支长长的队伍正朝着我们走来。
队伍的最前面是几个穿着鲜艳戏服的人,他们脸上化着浓浓的妆,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道具,有的拿着宝剑,有的拿着扇子,还有的拿着长长的鞭子。
他们一边走着,一边表演着精彩的节目,引得周围的人们阵阵喝彩。
我好奇地挤到人群前面,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时候,我发现队伍中间有几个巨大的人偶,人偶的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看起来十分威风。
我问旁边的一位老爷爷,这些人偶是什么呀?老爷爷笑着告诉我,这叫“神将”,是闽南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我跟着队伍一直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广场上。
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在等待着庆典的正式开始。
不一会儿,一位穿着长袍的主持人走上了舞台,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让我们一起向神明祈求平安、幸福和丰收!”说完,他点燃了一炷香,朝着天空拜了三拜。
接下来,就是各种精彩的表演了。
有舞龙舞狮、高跷表演、还有闽南戏曲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舞龙舞狮,只见那条巨龙在空中飞舞着,时而盘旋,时而俯冲,仿佛真的有了生命一般。
而那几只狮子也不甘示弱,它们跳上跳下,摇头摆尾,十分可爱。
在表演的间隙,我还品尝了一些闽南的特色美食。
有香甜可口的花生汤、软糯细腻的芋泥、还有酥脆可口的炸枣等等。
每一种美食都让我回味无穷,我吃得小肚子鼓鼓的,像个小皮球一样。
除了美食和表演,我还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比如,在广场的角落里,有几个老人正在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
闽南戏曲故事
闽南戏曲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闽南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闽南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闽南戏曲的故事情节多以历史事件、传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为题材,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人生百态。
有许多经典的闽南戏曲故事被广泛传扬,深受人们喜爱。
一、《七姐妹》《七姐妹》是一部广为流传的闽南戏曲作品,讲述了七个姐妹因家贫被迫分开,后来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经历了各种磨难和困苦,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团聚在一起的故事。
这部作品展现了家庭情感和亲情的力量,深受人们喜爱。
二、《关公出山》《关公出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闽南戏曲剧目,讲述了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关羽出山助战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忠义勇猛的关公形象为主线,表现了忠义之士的崇高精神和豁达胸怀,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三、《梁祝》《梁祝》是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也是闽南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讲述了梁山泊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承载着家国情怀和爱情悲剧,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爱情传说之一。
四、《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也是闽南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讲述了一对白蛇姐妹和人类相恋的故事,描绘了人与妖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探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以上所述仅为闽南戏曲中部分经典故事的介绍,这些故事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更展现了闽南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闽南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闽南戏曲,是中国南方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也称潮剧。
它以福建闽南话为基础语言,融合了各地的音韵和文化风格,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闽南戏曲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福建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故事一草索拖阮公 草索拖阮爸老阿公老了,久病于床。
儿子觉得拖累,就搓了一条很结实的草索,将老阿公捆在一片木板上,然后叫来自己的宝贝儿子春仔,说:“把阿公拖上后山去扔掉吧!” 春仔照做了,当他要下山时,解下草素带回家。
阿爸问春仔为何带回草索,春仔笑眯眯地说:“留着等你老了,我省得再搓草索。
” “草索拖阿公,草索拖阿爸,留着你老了拖你上山!”阿爸听了面红耳赤,为自己的不孝感到惭愧。
便与儿子上山抬回阿公,从此痛改前非,尽心地服侍病危的阿公。
故事二谢能舍一筊卓立谢能舍的父亲姓谢名琏,是一个穷书生,设塾第于漳州杨老巷,和一座伽蓝庙做厝边.由于工资微薄,他就削了一支木鸡腿,用来醮豆油配稀饭,免得被人看寒酸。
有一天, 他在路边晒书,正好厝边有几只鸡看见书那的白蚁,都来争着啄食,碰翻了书匣,被盖到书匣之中.谢琏,没有发现书匣里的那只鸡.傍晚,厝边找不到丢的鸡,大家就怀疑谢琏偷鸡。
因为它收入微薄,却天天吃鸡腿配饭,结果在他的书匣里搜出那只丢失的死鸡.谢琏他一再申辩,有人提议那到伽蓝爷庙去掷杯,如掷出圣杯就说明不是故意偷鸡,若掷出阴杯或笑杯,那就是有意偷鸡.谢琏答应了。
凑巧,这天伽蓝爷上天不在庙中,他的手下不敢决断,竟使掷出的杯不阴不阳,"一筊卓立".大家都说:伽蓝爷不肯给你做证明,先生一定是故意偷鸡了.谢琏只好忍气吞声,到别处谋生.后来,他刻苦读书,连捷高中探花.回乡祭祖,骑马游街,显示荣耀.他为了报复伽蓝爷,把他的神像绑在马后沿街拖着走,游完街后又狠心地把神像抛入南门溪.说也奇怪,那木雕的神像一落水竟沉入水中,任人打捞都捞不上来.后来,他生了儿子,单字名能,家人都叫他能舍.能舍从小聪明过人,但行为浪荡,爱作弄人.最后他将家败光,才跳入南门溪自杀,所以人们都在传说,是伽蓝爷忍受不了被拖着游街示众的冤气,投胎转世,变成谢能舍,来败谢琏的家伙."一筊卓立"的大匾,还高悬在杨老巷伽蓝爷庙里.直到庙的拆除而毁.故事三打虎亲兄弟从前,闽南某山区半山腰,有一小村庄,常有野兽出没。
闽南戏曲故事
闽南戏曲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闽南戏曲,是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闽南戏曲以其婉转动听的音律、精湛细腻的表演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瑰宝。
闽南戏曲的故事情节多取材于古代传统文学和历史典籍,如《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作品,也有不少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改编而成。
这些故事叙述了各种不同主题的故事,涵盖了情感、家族、友情、忠诚等多种主题,深深打动了广大观众。
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霹雳弟子》。
这是一个关于江湖义气和正义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出身平凡的青年在江湖险恶的环境中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位正义之士的经历。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丰满,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和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对正义的追求。
另一个经典故事是《潘凤传》。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勇敢的少女在命运的安排下与一个傲慢自大的男子结为夫妻,并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丈夫的过程。
这个故事既有悲剧性的情节,又有激烈的冲突和挣扎,通过主人公的坚强毅力和善良本性,传达了对爱情和正义的思考和追求。
闽南戏曲的故事情节除了传统古典题材外,也有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故事,如《红豆传》、《大闹天宫》等。
这些故事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故事,通过戏曲的形式展现出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共同关注。
闽南戏曲的故事不仅传统经典,还不断创新发展。
近年来,许多新作品涌现出来,凭借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这些新作品不仅延续了传统戏曲的精髓,还赋予了其更多现代元素和时代特色,使其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闽南戏曲的故事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精湛细腻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这些故事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正义,为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发。
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不断丰富,闽南戏曲的故事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体验和感悟。
闽南下南洋故事
闽南下南洋故事
闽南下南洋故事是指福建南部地区(闽南地区)居民移民到东南亚(南洋地区)的故事。
这一现象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闽南地区面临着贫困和经济压力,许多人选择离乡背井,前往南洋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些移民大多是闽南地区的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
他们搭乘小船或大船,跨越海峡,抵达马来亚(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在南洋地区,他们经营商店、种田、打工、开矿等各种职业,为南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移民在南洋地区保留了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饮食习惯等。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建设,建立华人社团、义学、庙宇等,维护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团结合作。
闽南下南洋故事见证了闽南人民的勇敢和拼搏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是南洋社会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现如今,闽南下南洋的后裔们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着繁荣的社会,并保持着与闽南的深厚联系。
闽南文化习俗故事
产品命名:
闽韵铁观音
闽茶颂铁观音、
金韵铁观音
闽缘韵铁观音
大茶古铁观音
品泉铁观音
古泉颂铁观音
闽品铁观音
文化故事五则:
火鼎公火鼎婆:“烧去千灾迎百福”
火鼎公手执长烟管在前,火鼎婆手执圆蒲扇在后,欢喜公婆抬着自家大铁鼎,一个一步一撅臀,一个一步一摆腰。
女儿肩挑柴担紧跟随,向“火鼎”添投木柴,熊熊火焰燃不灭,正所谓“烧去千灾迎百福”。
拍胸舞:“东方迪斯科”
汉子们头戴草索头箍,赤膊上身,腰系彩带,光着脚丫,魁梧威猛。
时逢高昂激越,拍胸顿足不止;又逢舒缓和畅,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
舞步粗犷而不失美感,古朴中透出现代气息。
“东方迪斯科”的美誉名不虚传。
南音:“南音渊源古,千载传不绝”
闽南民间乡土音乐,发端于唐,形成于宋元,繁荣于明清,其曲古朴优雅、旋律缠绵深沉。
南音既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精华,又吸收了元曲等曲种特长,并最终与闽南民间音乐融为一体的乐种,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源于明末清初闽南民间的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表演艺术以丑角闻名,其行当主要有傀儡丑和掌上木偶丑,动作夸张而不失实,诙谐幽默又妙趣横生,且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提线木偶:“让木偶活起来”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
木偶的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身上设置多条提线,艺人通过灵巧地操线,使木偶动作惟妙惟肖,表演细腻逼真,传神地表达出世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闽南俗语故事一字不识
题目:闽南俗语故事------一字不识授课人:陈清严从前,杭州府钱塘县有一个黄员外,员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婿、二女婿均为家境殷实饱学博识的秀才,员外甚为满意,唯一缺憾的是饱读诗书的小女儿子雯年芳二八待嫁闺中,提亲的人差点都把门槛踏破了,而女儿始终心高气傲不为所动。
有一天,又有一个媒婆上门提亲,说是受杭州城义祥号绸缎店赵员外所托而来,黄员外既高兴又无奈,便与小女儿说:“这么好的人家你都无动于衷,你究竟要什么样的夫婿呢?”子雯笑答:“这也不难,请父亲稍待片刻!”过了一会儿,子雯在绢纸上写了一百个字呈给黄员外说:“父亲让媒媪把字带回,赵家公子果真识得这些字,女儿便答应这门亲事。
”两天后,媒婆一脸愧色地登门还字说:“赵公子只识得一半,实在无颜高攀。
”黄员外展开小女儿所写的字仔细端详,这一百字都是些诸如“烎(yín)囧(jiǒng)氼(meì)怣(y óu)”的生僻字,自己竟然也只识得六十字,连忙叫来两位女婿,两个女婿也是面面相觑,无法认全。
子雯见状甚为得意地说:“父亲,女儿想张榜识字招亲,谁能识得女儿这一百字,便招为夫婿。
”两位姐夫听后都为姨妹的主意拍手称好,黄员外遂令人抄写张榜。
黄家三小姐“识字招亲”的消息迅速地在杭州府传开了,看榜的人熙熙攘攘,但却无人能识得一百字,一连三天无人揭榜。
话说离钱塘县约四十里地有个安昌镇,镇里有个名唤许道宁的补鞋匠,自小家庭贫困,三十出头了仍孤身一人,这天正想到钱塘进点修鞋的材料,走到北塘时遇到一名书生也在赶路,当他们见到两只灰椋鸟静静地站在树杈上时,书生吟诵道:“两鸟不语不如翼飞”。
许道宁虽是个鞋匠,但对读书人很是敬佩,便默默地记了下来。
看到山坡上一只狗正追着一只兔子跑,又吟诵道:“兔跑犬追,乘奔逐北”。
连狗追兔子都可以出口成章,许道宁佩服得不行,又默默地记下了。
一进钱塘城,许道宁就被城门头围观的人群所吸引,他好奇地打听,原来是当地黄员外的女儿在张榜“识字招亲”,便也挤进人堆里看热闹。
给一年级参赛的莆田民间故事(时长2分钟~4分钟)
给一年级参赛的莆田民间故事(时长2分钟~4分钟)随着莆田地区语言的多样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莆田民间故事中关于人生哲理以及对信仰的理解,现在很多小朋友是无法理解的。
在福建泉州有这样一句话:“闽南话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历史书,在众多闽南文化中也找不到与它相关的词语。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故事和方言、土语进行了很好地结合。
例如台湾台南,就把妈祖讲成了一个妈祖,而福建莆田也把故事讲成了一个莆田人。
这种说法反映出一种古老而又质朴的民间信仰,以及对传说的认同和崇拜。
闽南方言是由闽南语音译而来,但其具体含义我们目前无从得知。
莆田地方方言属于闽南语支系(即闽北方言),是莆仙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之一。
“莆”通“厝”,在莆田话中读作 lá o 或 ló ng,是福建福州、漳州等地常见的土语名称。
在古代莆田县(今莆田市)和福清县(现福清市)均有莆田县名。
一、妈祖故事在莆仙一带,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天宝年间(740年~752年),有个小尼姑来到海上,看到海上风浪太大,她决定要到深山中去避劫——到山上的妈祖庙去避难。
小尼姑在山上遇到一个和尚———“林微子”。
她为小尼姑指点迷津。
小尼姑告诉她:“‘林微子’是个大神,叫他来找我们可以避祸,他自己到岛上躲一躲再回去。
”小尼姑说:“‘林微子’我听说过‘海上神仙’是一种神仙呀!”只见“林微子”笑容可掬地说:“我看过你身上穿的衣服。
”“哦?”小尼姑有点不相信地问:“那你身上穿上怎么看?”“衣服有什么好看。
”“那你看过‘林微子’身上穿着的衣服吗?”“对呀!’‘很好看嘛!’小尼姑说着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件外套穿上了。
“这件外套真好看吗?”小尼姑说:“这是我自己身上穿得最好看的一件衣服啊!”“你不知道吗?”小尼姑指着衣服说:“那就试试吧!”于是她拿出一件红色连衣裙穿在身上,果然她又穿上了一件白色上衣和长裤。
小尼姑把这件衣服挂到脖子上。
小尼姑问小尼:“那衣服值多少钱?”“值10两银子!”小尼说:“我虽然身无分文,但为了妈祖才来避祸呢!”小尼就照做了回去了。
闽南民间故事传说
闽南民间故事传说闽南民间故事传说蜈蚣搁传说在吴本死后百余年,宋高宗特派钦差大臣到青礁,仿照皇宫式样,大兴土木,赐建一座“五殿皇宫式的大宫殿”,号名慈济宫,称为保生大帝,让闽南、台湾来供奉,为了纪念吴本的医德,海沧地区的民众充分利用吴本的八味药方在内的蜈蚣,制造成由蜈蚣头长5米,蜈蚣节每节长度1.7米,宽42厘米,从二十节起点到四十五节,蜈蚣尾3米的蜈蚣搁,每节由八个扛工,扛工必须都穿红内衣裤,每节的装饰以鲜花和人像为主,象征花朵一样,每节坐上戏台上的帝王将相,由两个儿童打扮,是说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思,因为蜈蚣的脚是红的,远远看去,就亲象一尾蜈蚣在地上爬的一样,好不气派,到了解放后,蜈蚣头逐渐改为龙头,蜈蚣尾改为龙尾,因为海沧地处九龙江,这蜈蚣搁就象九龙江一样,象征着风调雨顺,中华民族又是龙的象征,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改用龙头龙尾,更好地保佑黎民,每节又用绸巾装饰便于自由旋转,一节紧扣一节,很象一条龙在爬行。
取名也叫蜈蚣搁,在正月保生大帝进香时出现。
豆仔鸟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男的前妻生下一男孩后去世,男的又续后妻,后妻又生一男孩,事后,这位男人又出外做生意去了,这后母非常怨恨前人子。
总是寻找机会加害于他,到了春播时候,后母想出一条诡计,去街上买来豆种,将一半豆种煮熟,安排给前人子去播种,将一半豆种安排给亲生儿子播种,并说“要等到豆苗出来才得回家”。
兄弟俩一齐到山上种豆,弟弟看到兄长的豆种比较大,认为长出来的苗肯定壮,就执意要和哥哥换豆种子,哥哥争执不下就把豆种换给弟弟,豆种种下三天,结果哥哥的豆苗长出来,可以回家,但弟弟的豆苗长不出来,还得守候,却被老虎咬去了,后母看到亲生儿子几天不回家,便责令前生子前去寻找,但却永远也找不到,又不敢回家,最后磕头而死,化成豆仔鸟,遍地叫小弟礁去,小弟礁去,弟弟弟……地下来流了口涎,口涎是红的也说明杜鹃啼血之意。
吴冠的由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吴冠只有五户人家,分别姓李、马、黄、孙、涂,五户人家号名吾贯,也属五口开支。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闽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
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闽南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闽南民间故事吧。
故事一,三打白骨精。
相传很久以前,福建有一座小山,山下有一家农户。
这家农户有一个女儿,名叫小青。
有一天,小青在山上放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白素贞。
原来,白素贞是一只白骨精,她化成人形,想要与小青交朋友。
后来,白素贞还化身为一个青年书生,与小青结为夫妻。
但是,小青的父母发现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于是找道士来除妖。
最终,经过三次斗法,白素贞被打败,小青与青年书生终成眷属。
故事二,五虎将军。
闽南地区有一支勇猛的军队,他们的五位将军被称为五虎将军。
有一次,敌军入侵,五虎将军带领军队与敌人激战。
最终,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家园。
五虎将军的事迹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
故事三,妈祖出巡。
闽南地区有一位妈祖,她是海上的守护神。
一年一度,妈祖会乘坐宝船出巡,巡游海域,为渔民祈福。
在一次出巡中,遇到了大风暴,妈祖挥动宝剑,斩断狂风巨浪,保佑了船民平安归来。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
这些闽南民间故事,不仅是一段段传奇的故事,更是闽南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这些故事反映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传承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宝贵的民间故事,传承闽南的文化遗产,让这些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跟闽南有关的小故事
跟闽南有关的小故事
《闽南的茶香记忆》
来闽南有些年头了,在这里经历了不少有趣的事儿。
就说那一次去朋友家喝茶吧,可真是让我记忆深刻。
那天朋友神秘兮兮地说要给我尝尝地道的闽南茶。
我们来到他家,一进门就看到各种茶具摆得满满当当。
朋友开始熟练地摆弄起来,烧水、烫杯,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等水烧开了,他拿出一包茶叶,一边打开一边跟我说:“这可是我们这儿的好茶,一般人可喝不到哦。
”我心里满是期待。
只见他把茶叶放进茶壶,倒入热水,然后迅速倒掉,说是叫“洗茶”。
接着再次倒入热水,不一会儿,茶香就弥漫了整个房间。
朋友给我倒了一杯,我端起来就想喝,他连忙拦住我:“别急别急,这茶得先闻闻香。
”我把杯子凑近鼻子,哇,那股清香真是太好闻了。
然后我小小地抿了一口,哎呀,怎么有点苦。
朋友看着我的表情哈哈大笑:“这茶啊,得慢慢品,刚开始有点苦,后面就有回甘了。
”我半信半疑地又喝了一口,在嘴里回味了一下,嘿,还真是,慢慢有股甘甜的味道涌上来了。
我们就那样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不知不觉一下午就过去了。
朋友还给我讲了很多闽南关于茶的习俗,什么“茶三酒四”啦,我听得津津有味。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闽南的茶,也爱上了这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每次闻到茶香,就会想起在朋友家的那个下午,想起那充满乐趣和生活气息的闽南。
这就是闽南带给我的独特体验,一个小小茶杯里的大大世界。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丰富民间故事的地方。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传承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闽南民间故事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地区有一只美丽的孔雀,它的羽毛闪闪发光,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和追捧。
有一天,孔雀突然飞向了东南方,不见踪影。
于是,人们便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美好的事物突然消失不见的情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贪图虚荣和外表。
接下来,我们聊聊《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
传说在闽南地区有一座神秘的山,山里住着一只厉害的白骨精。
她善变化形态,常常捣乱人间。
有一位英雄闻讯前来,经过三番激战,终于打败了白骨精,使得人间再次恢复了平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勇敢的人总会得到胜利。
最后,我们说说《七仙女下凡》这个故事。
相传在闽南地区有
七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她们看到人间百姓遭受灾难,便决定下凡帮助他们。
她们化身为七位姑娘,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她们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帮助了许多人,最终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感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助人为乐是无私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爱戴。
闽南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它们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慰藉,也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晓闽南的美丽传统文化。
闽南 有意思的故事
闽南有意思的故事闽南,一个充满了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有意思的故事。
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令人难忘的闽南故事吧!故事一:月牙湾的传说闽南地区拥有许多美丽的海滩,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福建的月牙湾。
据说,很久以前,一个年轻人和他的妹妹被迫分离。
他们用尽了所有办法试图重聚,但无济于事。
最终,他们以月亮为约定,相约于月牙湾相见。
但当他们最终在海滩上相遇时,他们发现自己已变成了石头。
至今,人们相信,当夜晚的月亮在月牙湾上升时,这对石头兄妹会恢复人类形态,并在潮退之前享受短暂的相聚时光。
故事二:明朝官府的“演员村”闽南地区的一个叫做安溪的小村庄在明朝时期因其村民的才艺而闻名。
当时,当局发现村民们都具备了出色的歌舞才能,于是决定将这个小村庄改造成一个演员培训的基地。
村民们接受官方培训,后来,他们成为明朝宫廷的官方演员。
在他们的努力和才艺的推动下,这个小村庄迅速发展为一个壮观的艺术中心,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观众。
故事三:南音传承的守护者闽南地区也以其独特的音乐和戏剧形式而闻名,其中南音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之一。
有一位名叫庄世南的年轻人,他在年幼时就对南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花了大部分时间学习和保护这种传统艺术。
庄世南追随着南音大师学习,并在成为南音演员后,不仅在闽南地区表演,还在国内外推广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他的努力为南音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珍贵的艺术形式。
这些故事只是闽南地区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传统文化,闽南都以其独特而有趣的故事吸引着游客和研究者。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故事,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永远让人们感受到闽南的魅力。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福建泉州,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历史悠久的地方,一定有着不少有趣的民间故事。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泉州的民间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泉州的民间小故事篇1:年兜跳火囤除夕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闽南地区称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间叫“年兜暝”。
长期以来,晋江一带的年兜暝一直流传着“跳火囤”的民俗活动。
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后,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地瓜藤放在自家大门口,并把年终大扫除(俗称“拂尘”)专用的扎着红纸的新扫帚搁放在地瓜藤上,当地瓜藤腾出熊熊火焰之际,又征火堆里洒上盐巴,使之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时,家中男性即按辈份大小逐一从火焰上跳过去,并有节奏地念着歌谣,如“跳入来,添丁又发财,大猪大羊演(捉)来刣(宰杀)”,“跳到东,任吃都不会空;跳到西,钱银归(满)厝内”……边跳边往火堆里添加稻草、地瓜藤。
一时间,家门口辟啪闪耀的火光与欢声笑语汇成一片,热闹非凡。
地瓜藤火光一灭,家中主妇即铲一些火红的灰烬装进“火窗”(早时冬天取暖的用具)放入灶膛里,嘴上还不断念着:“跳火囤,火拉轮(即暖和),公担金,婆担银,金银无处稽(存放),藏在灶厨(灶膛)下。
”这种跳火囤的民俗活动,抒发了人们辞旧迎新,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据说还可以避邪呢?目前晋江许多农村过年时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但由于时代不同了,不但男人可以跳火囤,女人也可以跳火囤。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篇2:仙公山的传说何氏九仙泉州洛江区马甲镇有一座高山。
山远远看去就像两个妇人的头髻,人们把它叫做双髻山。
传说古早时如果遇到干旱,到双髻山乞雨就会下雨,让五谷丰收,因此双髻山又称丰山。
山上有一个山洞,叫丰山洞,洞内奉侍何氏九仙公。
所以人们更常把这座山叫做仙公山。
传说在汉武帝年间,江西九江有一户姓何的人家。
何先生是淮南王刘安的部下。
何先生有九个儿子四个女儿。
这九个儿子胸怀天下,但是生于乱世,就一心学道修炼,济世救人。
闽南的民间故事
闽南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成为地方性民间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
那你知道闽南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闽南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闽南的民间故事:打虎亲兄弟从前,闽南某山区半山腰,有一小村庄,村前村后树林密布,常有野兽出没。
村里有户人家,父母早逝,兄弟三人,白天结伴上山砍柴,挑往墟场换口粮,晚上则遵照祖训,一起练武防身,天长日久,却也练就一身好拳脚。
由于家境贫寒谋生艰难,老大跟乡亲们一道飘洋过海往南洋打工。
几年后,老家的老二和老三都先后成家,分家过活。
有一段时间,村里常发现有老虎出没,村民惶惶不安。
兄弟俩见此情况,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
就找铁匠打造一双钢叉子和一对铁短棍为打虎武器。
于是兄弟俩就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
时近黄昏,一阵冷风过处,见一老虎从密林中闯出来,老三年轻气盛,拿着钢叉就冲着老虎迎上去。
老虎见有人拦路就站着盯住来人。
老三把钢叉在老虎面前虚晃几下,惹得老虎抖起虎威,“吼”的一声,跃起前腿,居高临下扑下来。
老三不失时机,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子叉上去。
老虎被钢叉叉在半空中,前腿乱踢。
这时,老二急忙用铁棍打折老虎的两条前腿,老虎断了前腿,不能再抖威了。
兄弟俩就双双举起铁叉和铁棍往老虎身上猛打乱刺。
不一刻,老虎断气,两人就扛着死虎回村。
从此以后,兄弟俩就以打虎为营生,日子却也过得颇顺心。
一晚,老三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兄弟两人如何配合默契。
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每次都是出大力气叉老虎的脖子,而二哥省力得多,竟然也平分得利,实在不合理。
丈夫经不起她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
这样,夫妻打起了小算盘,决定以后上山打虎两人同去,不邀二哥了。
隔天,老二有事出门。
老三夫妻俩拿了钢叉和铁棍独个儿上山,埋伏了一阵儿,有一只老虎从树林深处慢悠悠的踱出来。
一见老虎来了,丈夫拿起钢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起来。
这时,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站都站不稳,差点昏厥过去。
丈夫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喊救命。
闽南文化-拜天公
闽南文化-拜天公初九拜天公闽南人尤其崇拜天公,闽南人称这一天为“天公日”,也叫做“天公生”,意思就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要焚香礼赞天神,叫做“烧天香”,还要准备好各种供品,供奉天公及天公以下的天神天将。
闽南拜天公的传说传说唐朝末年,黄巢的军队曾在新年期间从北方到南方(也有人说是宋朝杨宗保,又有人说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北方军队在遇到服饰与语言不同的福建原住民时,由于听到这些居民自称是“狼”(闽南话中“人”的读音),从而大开杀戒。
面对北方强兵的福建土著,只好纷纷逃到甘蔗园内躲避,直到北兵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才停止了杀戳,他们这才死里逃生,走出蔗园。
据说,这些侥幸生存的福建土著认为,自己能够大难不死是因为天公的保佑,因此就在走出蔗园的日子,即正月初九日这一天进行祭拜,同时也用来补过新年,同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后来“天公生大过年”,“初九拜天公”的习俗。
如何拜天公“敬天公”从大年初九凌晨开始。
此时,家家户户都要开始放鞭炮,厅堂上点燃红烛灯,称为“老天爷灯”;然后,长辈们领着一家大小跪在桌前,并依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家人平安,事业昌隆,仪式一般会进行到初九清晨五点左右。
祭拜时最传统的大礼是:打开大门,穿戴整齐,并依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现代一般信众则往往只有上香祝祷而已。
当祭拜完成后,先烧金纸,再将天公座一起烧化,之后再撤去供桌。
拜天公时还会焚烧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保佑一家平安。
寺庙中“敬天公”有严格的要求,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要摆上一张正八仙桌,正面系上一块桌彩。
因为天公至高无上,所以在八仙桌下面还要垫上两块琴椅(称天公椅)托高桌子。
拜天公的供品分别有五果、六斋、搭饭、烧酒、全猪、全羊、鸡公等,一般选择三牲(猪、牛、羊)或以鸡代替其中一种,另外鲜花、水果、柿饼、桂圆干、红枣等也是必备品。
闽南拜天公的文化溯源闽南民间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寿桃祭拜为其庆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闽南被百姓尊称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说法。
民间故事传说闽南
民间故事传说闽南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认同。
那你知道民间故事传说闽南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民间故事传说闽南,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故事传说闽南:沉东京浮福建从前,台湾和大陆相连,中间没隔一个台湾海峡。
这搭有一个所在叫做东京,很闹热,人很多,也很富,但是富的人很枵鬼,认钱没认人。
有一个臭头和尚,一身生疥烂呀汁流汁滴,去东京共人赏,没一个要一碗给伊吃,一文给伊用,还鼻孔捂咧赶伊:"去乎,去乎,一身臭嫌嫌,去别处赏,去别处赏!"臭头和尚一世界赏没,行到山边,遇着一个少年家,咧挨豆干豆腐。
少年家说:"老师傅,我今日还没卖半文,没现钱倘给你,你若腹肚枵,豆干豆腐豆花,做你吃。
"臭头和尚听见伊这样说,将豆干提起来大嘴细嘴就吃。
豆干吃了吃豆腐,豆腐吃了饮豆花,亲像三暝三日没吃,如虎似象,将少年家的豆干豆腐吃了了,一鼎豆花也饮了了,连应嗝一下都没,肚腹挲挲咧,呵耳歕鼻,目睭絮絮说:"爱睏仔。
"少年家就将和尚扶去伊床咧。
臭头和尚一贴着床铺,倒落去现鼾,衫裤没脱,破草鞋也原穿咧。
少年家共伊牵被来盖,重新浸豆,准备再挨。
臭头和尚睏醒来,看见少年家咧挨豆,共伊肩头搭搭咧说:"少年家,大度量。
贫僧没啥倘报答你,送你一句话,你得紧记。
"少年家说:"什么话?""石狮吐血,地牛翻身,沉东京浮福建,救虫不倘救人。
"少年家正要问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臭头和尚已经没看见人影咯。
少年家担豆干豆腐去街上卖,就去看衙门口的石狮有吐血没。
少年家逐日去看石狮,一个卖肉的问伊看什么?少年家共伊实实说,卖肉的笑少年家咧神。
隔日天光早,卖肉的将猪料糊咧石狮嘴内。
少年家担豆腐来卖,看见石狮嘴里有血,将担扔掉,边走边喊:"石狮吐血咯,地牛要翻身咯,走啊!"地震原本叫地动,是涂脚底的一只大地牛咧翻身。
闽南语小故事
闽南语小故事【篇一:闽南语小故事】1、阿花为学校晚会准备节目,早晨起来练习诗朗诵阿花爸走过来:猴死囡仔,7早8早,靠背靠木。
你是在弄三小?阿花烦,回答说:朗诵(人爽)啦!阿花爸大怒:妖秀啊,林北今天好好教训教训你。
2、护士:「阿伯你好,我是互你死(护理系)的学生,阿伯:「…我咧…!」护士:「我互你死毕业之后,就是互你ㄙㄞ(护理师)了。
」有一天护士见到阿伯气喘不过来,急忙拿来氧气罩。
护士:「阿伯,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互你勇气(氧气),死死ㄝ(吸一吸)卡快活。
」后来,阿伯的老伴急忙赶到医院。
阿婆:「护士小姐,我老伴呢?」护士:「你不用伤心啦,待会你可以到隔壁棺材室(观察室)去看他了。
」3、有个阿婆到杂货店去,问小姐说:阿你家甘五火炉?小姐说:你要烤身体的还是烤肉用的?阿婆说:烤你去死啦!我要洗头毛的『飞柔』啦!一个阿嬷和她孙子出去,孙子吵著要是pizza```然后就说:阿嬷阿嬷,偶要吃pizza啦``。
然后阿嬷说,哎哟,那个不能吃啦`~`可是孙子一直叫,所以阿嬷很无奈地挖了一驼鼻屎喂到孙子嘴巴裏。
4、话说在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代,有一个太监来到福建旅游,听到人民都是讲,忽然他灵光一闪:「如果我学会闽南话,回去宫中就可以向其他人炫耀炫耀。
」於是就请当地人教他一些简单又好记的闽南语,自他回京以后,便时时不忘想找机会表现一下,有一天御膳房通知皇帝用膳的时候,他就大喊:「恭请皇上驾崩(吃饭).........皇上驾崩罗!」皇上听到非常生气,於是下令把他推出去斩了!【篇二:闽南语小故事】闽南即指福建地区的南部,这一带是靠海地区,靠海的地方总令人充满无限遐想,海本身就非常具有传奇色彩,那么这个靠海的地区又有什么样的发生呢?!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些发生在闽南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一个传奇的地方配上一些传奇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一)《年兜跳火囤》400字除夕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闽南地区称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间叫年兜暝。
闽南晋江文化小故事1000字
闽南晋江文化小故事1000字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
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
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流行于闽南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事例,故事结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是这样说道的,有一天傍晚,有一个贪图走路错过宿店的牛贩仔,拉了两条小牛犊(音牛桃仔),望着南山而来,被出来觅食的小虎看见了。
小虎偷偷地跟在他们后边,准备等个机会食掉小牛犊。
刚好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来了,牛贩仔只能拉着小牛犊,进入一间土地庙中避雨。
谁想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
牛贩仔只得把破庙门关上。
他把小牛犊拴在靠边的柱子上,自己找个地方休息。
谁知这庙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处漏雨。
只有找到靠门边的那柱子底下比较干燥的地方坐下来休息。
守在门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烦了,正想进去咬小牛犊时忽听到那牛贩仔唉声叹气地说: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听,心想,这个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却怕一个什么漏?到底这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还是回去问妈妈再说。
于是就跑回洞中,把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到底“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呢?母虎也开不清楚这个从来没听过的“漏”是什么东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待,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来到破庙前,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打呼噜的声音,它就蹲了下来,把虎尾巴从破门洞里伸了进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犊搔打出来,好吃掉它。
这时候,牛贩仔靠在柱子上刚要入睡,忽然脸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惊醒过来,“哎哟,不好了,老虎来了!”当他镇静下来后,取出腰间那把锋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
那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远方逃去。
母虎气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对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亏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连生命都没了。
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
泉州地名典故
泉州地名典故泉州,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我国福建省东南部,地处闽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泉州地名典故丰富多彩,蕴含着一部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泉州地名典故的几个代表故事,以期展现泉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1.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地名来源于周秦时期。
当时,泉州地区被称为“远程”,因为这里地理位置较为偏远。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泉州在汉时被称为“城阳”,意为“城市之阳”。
晋时,泉州设为成为一个郡,始称为“泉州”。
2.泉州地名与著名人物有关的一个代表故事是“颜回鞭策”。
《泉州郡志》记载,唐代时颜回任泉州刺史的幕僚。
有一天,颜回告诉泉州刺史,泉州的山川形势与气度不凡,但泉州地这个名字略显粗俗,建议将泉州改名为“泉台”,寓意泉水之台,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泉州刺史采纳了颜回的建议,这就是泉州地名典故中“颜回鞭策”的由来。
3.泉州地名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一个代表故事是“晋人渡海”。
《泉州郡志》记载,晋太康二年(269年),晋朝太尉司马睿率军渡海,来到泉州。
当时,泉州成为南朝宋国的都城,司马睿为了彰显晋国的实力,将泉州命名为“晋安”,寓意着晋国安宁平和的政治环境。
4.泉州地名与民间传说有关的一个代表故事是“真武大帝显灵”。
《泉州民间传说》记载,泉州有一条地名叫做“真武殿”,相传这是因为泉州在一次瘟疫中,有一个叫做真武的大臣,他梦见自己成为神仙,降到人间治愈了疫病。
为了纪念这位真武大臣的英绩,人们就将这条地取名“真武殿”。
5.泉州地名与泉州美食有关的一个代表故事是“泉州炖鸡”。
《泉州炖鸡》是一部泉州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泉州炖鸡的故事。
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陈和尚的大夫,他擅长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炖鸡的方子。
有一天,陈和尚应一位病人之邀,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治疗病人。
病人康复后,陈和尚便将这个炖鸡的方子传授给了病人。
从此,泉州炖鸡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泉州地名典故丰富多彩,既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泉州文化,又融入了民间传说,成为了泉州地区独特的文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张图闽南文化的图)宝;闽南文化丰富多彩,可谓卷帙浩繁,而闽南文化故事传说又是闽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闽南人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
那么今天呢,我们闽南文化卫视的记者采访了泉州某小学,该小学为让孩子不忘闽南文化历史,特地在每周五的课外活动课上开设了一门名叫《闽南文化故事讲堂》的课程,接下来让我们去看一看现场的情景吧。
(开场点题,说明我们的表演属于闽南文化,宝佳学姐可以再改一改,使之更适合你的风格)开始播放背景音乐欢快的儿歌
燕舒走上讲台,说;上课。
苗;起立
三;老师好。
燕;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老师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闽南文化故事吗?
三;喜欢。
本站起来:老师,我不光喜欢闽南故事,我也喜欢你呢。
(众笑)
燕;同学们不要笑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站起来的这个小朋友吧。
他是刚从特殊学校转来的,智力可能有点缺陷,大家要多多包涵一下哈。
苗;什么智力缺陷,他明明就是个智障嘛。
本急;我不是智障,我妈妈说我可傻了,啊不是,可聪明了。
燕;好好好,老师知道你很聪明,那老师再问你一个问题,在咱们众多的闽南文化故事中你喜欢什么题材的啊?
本不好意思;爱情。
燕;别看这孩子傻呼呼的,他还知道爱情,那好,今天老师就听你的,给大家讲一段非常经典的闽南文化故事传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主人公有……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陈三五娘》(第二张图,背景音乐结束)
第一幕;元宵灯会上,五娘正在吹奏乐器,丫头在一旁伴舞,陈三和林大在路上经过,都被五娘吸引。
陈三;啊,好美的女子,好美的音乐,好美的场景啊。
林大;(天津话)我要是能娶她当老婆该有多好啊,心动不如行动,先下手为强,就这么决定了(走)
陈三五娘深情对望。
五娘羞涩。
陈三;小姐好。
五娘;公子好(多次重复)
第二幕;林大来提亲,五娘父亲满口答应。
林;伯父您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我叫林大,林是森林的林,大是大小的小,是林老员外的儿子,在元宵灯会上,我不小心看上了您的女儿五娘,我想娶她做老婆,您看成吗?伯:带聘礼了吗?
林;带了,在这呢,嘿嘿,(道具)
伯接过聘礼;哎呀,果然不愧是林老员外的儿子啊,真是一表人才啊
林对观众傻笑
伯接着说;啊,既然聘礼都送来了,这事,我看行,(问下人或观众;你看怎么样?下人;我看也行。
)嗯,好,这事就这么定了,我——相信群众。
林;哎呀,伯父真是深明大义、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义薄云天、英明神武啊。
伯;哈哈,来,小婿,这边请,咱们屋里喝杯茶。
(下场)
第三幕;
数日后,陈三化装磨镜匠来到黄府,假装替黄家磨镜,乘人不觉,故意将宝镜打破。
伯闻知大怒,陈三求情,愿卖身为佣,以赔宝镜。
陈三在府外;磨镜啦……
丫头见了跑到五娘身边;小姐,那个磨镜的真像那天元宵灯会上的公子啊。
五娘;咦,真的很像诶。
去把我们的宝镜拿来。
五娘把宝镜递给陈三;麻烦师傅把它磨一磨。
陈三抬头:呀,原来是小姐你啊
五娘;原来是公子
陈三:小姐好
五娘;公子好(又是多次重复)陈三不小心把宝镜打碎。
正好伯从旁边经过。
伯怒:啊,你竟然打碎了我的宝镜……
陈三;伯父息怒,我虽然赔偿不起宝镜,但我愿卖身为奴。
为府上打工。
伯;哎,事到如此也只能这样了,哎——
第四幕;陈三五娘正在院中对唱情歌。
丫头跑来说:小姐不好啦,那个林大明天就带人来娶小姐你呀。
五娘;这可如何是好啊
陈三;小姐,要不,要不,
五娘;要不怎样
陈三;要不咱们连夜私奔吧。
五娘:这这这,好吧。
事到如此,我就陪你到天涯海角……(下场)
第五幕;第二天林大来娶亲,见到伯父:伯父,你好,我来娶亲了,小姐在哪啊,嘿嘿伯:五娘她,她和一个书生私奔了,呜呜……
林大;啊,私奔了,那他们奔哪去了(天津话)
伯;天涯海角。
林;天涯海角?海南岛啊,没关系,五娘,就算你跑天上去,我也找你去,啊……(下场)
回到现代;燕;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好不好看呀?
齐;好看。
本;老师我好喜欢那个女主人公啊,你长得又好像女主人公啊,你长大了能不能当我老婆啊,啊不是,我长大了当你老婆,啊也不是
苗打断;好了,像你这种口条都不利索的人尽量少说话。
(众笑)
燕;好了好了,大家不要再笑话他了,时间也差不多了,那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吧,咱们下周五见。
宝;做最后的总结,先简单介绍一下陈三五娘,然后说出他在闽南文化中的重要性,说出要把它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最后再点一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