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阙
• 1.6.5住宅
• 汉朝的住宅建筑,有下列几种形式:
• 规模较小的住宅。
• 规模稍大的住宅。
• 规模更大的住宅则为贵族住宅。
• 大型宅第则是贵族和富裕大户建筑的花园住宅。
• 1.6.6两汉、三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建筑材料和技术
• 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大块空 心砖及普通长条砖,已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 墓中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简拱顶有纵联砌法 与并列砌法两种,东汉纵联成为主流。东汉时出现 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 谷水之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西汉旧 • 宫模式在纵轴上建南北二宫。东汉中叶,在北宫
以北陆续建设苑囿,直抵城的北垣,其规
• 模比南宫大。街道两侧植栗、漆、梓、桐等行道 树。
• 1.6.2宫殿 • 1.汉长安宫殿
• 宫殿的台基是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高台建成的, 末央宫的前殿为其主要建筑,面阔大而进深浅, 呈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这个 宫城总长8900m,宫内除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 殿和武库、藏书处、织绣室、藏冰室、兽园、渐 池与若干官署。
枝、板等,且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这是我国 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一个实例。
• 1.2夏、商建筑
• 商朝都城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 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夯土及 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 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 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 5.在装饰方面
• 汉朝建筑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 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 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汉 代 明 器 中 的 楼 阁 建 筑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一部分中国建筑设计史
•
聚落有着与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布局,一般包括居住区、
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等部分。聚落的面积一般约在三万至五万平方米,
最大的达数十万平方米。西安半坡村的一处 氏族聚落,位于浐河东
岸台地上,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已发现密集排 列的住房四、五十座,布局颇有条理。这个居住区的中心部分,有一 座规模相当大、平面约为12.5×14米近于方形的房屋,可能是氏族的 公共活动——氏族会议、节日庆祝、宗教活动等等的场所(图1.1.1)。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圆形房屋一般是地面式的,不挖坑,建在地面上,直径约4~6米,墙壁
是用密集排列的木柱和树枝编织而成,外边再用草泥加以覆盖。屋顶的做法
与方形房屋基本相同,但屋顶形状则成为圆锥形,或在圆锥形屋顶之上再建
一个两面坡的小屋顶,有点像后代的歇山式屋顶。(图1.1.3)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此外,长安县客省庄的半地穴式房子,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 布局方式。这种双间房子,或内室作圆形,外室作方形,或内外二室都作方 形,中间连以狭窄的门道,整个建筑的平面作吕字形。外室墙中往往挖一个 小龛作灶,有的灶旁还设置小型窖穴(图1.1.4)无疑地,内外二室在建筑功 能上具有分工作用。内室的保暖也比单室房屋要好。
• 宋以来许多学 者,根据《仪 礼》所载礼节, 研究春秋时代 士大夫的住宅, 已大体判明住 宅前部有门。 门是面阔三间 的建筑,中央 明间为门,左 右次间为塾。 门内有院。再 次为堂(图 1.3.1)。
第三节 春秋、战国建筑
第三节 春秋、战国建筑
• 这时的建筑材料,西周时期已 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 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仍沿用。 这种瓦嵌固在屋面泥层上,解 决了屋顶防水问题,瓦的出现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 步。瓦的使用到东周的春秋时 代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 屋顶的1:3降至瓦屋顶的1:4 (见《考工记》)。这时期, 除板瓦以外,又出现了瓦当, 表面有凸起的饕餮纹、涡纹、 卷云纹、铺首纹……等等美丽 的纹饰(图1.3.2)。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3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齐临淄城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3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赵邯郸城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3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燕下都城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本章小结
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 穴居发展序列所累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文明门槛的 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也是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 术渊源。巢居发展序列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 期的文化交流,成为木构架生成的另一技术渊源。
夏商周时期承继原始穴居与干阑的营造经验,突出地发展 了夯土技术。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木构与夯土技术的结合形成 了“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西周时期的瓦的发明与应用,进 一步将“茅茨”发展到“瓦屋”,奠定了中国建筑以土、木、 瓦、石为基本用材的悠久传统。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本章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高台建筑,推出了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 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的一种土木结合的新方式,将简易技术 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21年)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教学目标】主要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以及奴 隶制社会时期夏、商、周建筑的发展概况,掌 握文明初始期宫殿建筑的基本特征、高台建筑 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教学内容】 ·原始建筑 ·夏、商、西周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本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已达到 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已非常精巧;建筑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 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 的合院。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均已初见端倪。
中外建筑简史—上篇-第四章
章
孔子庙
即孔庙,又称作文庙,是纪 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各 地都有,在历代王朝更迭中 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等。
九进院落,完全享受国家的 规格。目前仅有曲阜孔庙有 此规格。从曲阜孔庙的布局 可以看出横轴线上两侧几乎 全是一一对称的建筑,充分 显示出等级森严的气氛。
P82图21
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 16.2米,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 瑰宝。
第 四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章
第 四
元、明外,西藏、 甘肃、内蒙等蒙藏族聚 居的地区喇嘛教建筑尤 多。
如,西藏布达拉宫。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 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 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 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 代宫堡建筑群。
天坛与祈年殿的设计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祈年 殿作为祈谷丰收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 字,如用12根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 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象征一年 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4季等。
第 四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章
祈年殿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 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 雩(yú )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 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 天地分祭。嘉靖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 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 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 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 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 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 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 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 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 对。
中外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外建筑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
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
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
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
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和外国的建筑史。
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
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
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
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是也不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是自身的原因。
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看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
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
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和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
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节概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
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东方的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这里或为大洋所隔;或漫长的陆地、沙漠、高山所阻。
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众多的人口,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遭受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
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异己卡被驱逐;或被同化,以到于像佛教这种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被加进了许多本地域、本民族的色彩,而趋向本土化。
外来影响和冲击的减弱,必然带来内部发展的迟缓和衰落,甚至固步自封,所有这一切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延续而缓慢发展的外因。
中国古老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演变,并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
中国木构架建筑也是中国古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别具一格,它不仅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也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一、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1、材料来源广泛2、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3、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4、便于加工和运输5、利于迁移和维修二、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1、大型材料逐渐减少2、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3、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4、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5、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点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明确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
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形式,底层人员活动多,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使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上面阁楼空间用于住人和储物,则可以使用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中国建筑史笔记》PPT课件 (2)
三个发展高潮:汉、唐、明
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保持构架原则 (3)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4)使用斗栱 (5)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6)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7)重视建筑组群布局
第二节
一、设计特点 二、实例: 1、北海 2、避暑山庄 3、颐和园 4、圆明园
明清皇家苑囿
第三节
一、设计特点 二、实例: 1、寄畅园 2、留园 3、拙政园 4、退思园 5、个园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第二节
私家园林
明清皇家苑囿
第二节
私家园林
明清皇家苑囿
第二节
私家园林
明清皇家苑囿
第二节
私家园林
明清皇家苑囿
2、发展阶段 (1)萌芽期:周—汉 (2)形成期:魏晋南北朝 (3)成熟期:隋—宋 (4)低潮期:元 (5)极盛期:明清 3、发展趋势:规模由大而小;创作方法由写实而写意;风格
由粗旷豪放而精巧细致,建筑由少而多,其作用由小而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1、按隶属关系分: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1、发展概况 ·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例:灵囿 ·囿+台:例:姑苏台,灵台 ·秦汉:-皇家苑囿:上林苑、建章宫
-私园:袁广汉园 ·魏晋南北朝:-消极避世,归隐山林
-山水田园诗 -造园风格开始转变,抽象手法 -寺观园林的出现——“林”
2、建筑形象及技术
址为例
——以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
(1)最早的形制完备的四合院
(2)严格对称、居中为尊的设计观念 中轴线:影壁—门—院—前堂—廊—后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墙面彩绘,线脚
最早的祭祀建筑
女神庙内彩 绘图案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 年)
繁荣的母系氏族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的农业经济 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
上层作居住 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木骨泥墙房屋
平面为近于方形的 矩形,其室内居住 地面与室外地平已 基木一致。室内除 有支撑屋顶的两处 柱洞外,四周壁体 内亦有不同于以往 泥墙中较细木骨的 粗大壁柱,这就保 证了房屋墙壁本身 的独立性。
宫殿
1、子午线为轴线,组合成为 大型的建筑群。 2、中心的建筑下有人畜殉葬 坑 3、前为殿,后为寝 4、纵深对称形式产生
陵墓
丧葬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仪形式。 自商起,统治阶级开始盛行厚葬,大修陵 墓,愈演愈烈。
陵墓分为两个部分:地上、地下 地下:安置灵柩的墓室,有开始时 的木质椁室发展到后来的砖石墓室; 地上:环绕陵墓修建设施。
干栏式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排排列有序的由 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 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 长排式建筑。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 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 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821.1.1816:09:15 16:09:1 5Janua ry 18,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8日 下午4时9分21. 1.1821.1. 18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8日 星期一 下午4时9分15 秒16:09: 1521.1.1 8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1PPT课件
整个居住区面积近2公 顷,西南临河,其他三面 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 其中1-5号位置是大房子, 以此为中心周围的100多处 房屋形成五个组团,房屋 的门均开向广场。
7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6
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
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 中。
20
阿房宫 位于陕西 咸阳上林苑内,前 殿名为阿房,即被 称为阿房宫,前殿 建在东西1200米, 宽450米,高7-8米的 夯土台基上。工程 浩大,至秦亡尚未 完工。
21
上图秦皇陵鸟瞰
周、秦明堂平面图, 方形围墙正中为明堂,其 平面呈“亞”字形,九室, 当中一室称太室,四周之 室代表春夏秋冬五行等。
12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2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 遗址的复原图。一座相 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 院落,中轴线上有影壁、 大门、前堂、廊、后室。 两侧为通长的厢房,院 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 屋墙基埋置排水陶管和 卵石暗沟,屋顶采用瓦。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 整的四合院实例。根据 在西厢发现的甲骨文, 推测此处是座宗庙。
16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17
曲阜鲁城是西 周至战国时期 鲁国的都城, 由外郭和内城 两重城墙组成, 是目前已知采 用外郭最早的 城市。它与 《考工记》中 描述的城市比 较相似。
西周(-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 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 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 抹面。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二·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
虫 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主要依据:
①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韩 非 子 · 五 蠹 》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② 干栏式住宅可旁证 ③ 世界其他地区存在过巢居 2·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彩陶船形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县北首岭出土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有象征型符号 → 文字的雏形 2·特征 ①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 较高处; ② 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 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③ 形成了初步的木骨涂泥建筑方法,为中 国传统建筑开端
·河南渑池仰韶村 神农氏
石
· 临潼姜寨
公 ·西安半坡
·河南庙口文化
黄帝
龙山文化
炎帝
系 · 山东章丘龙山镇 蚩帝
时
·河南庙底沟2期 荛
氏 ·河南安阳后岗
舜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1 ·2 旧石器时代建筑
一·天然岩洞 天然岩洞是原始人普遍的住所。现已发现
的原始人洞穴,遍布黄河、长江流域。 1·实例 · 周口店龙骨山东侧洞穴 东邻小河,河两岸为主要猎场。河滩的砾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中外建筑史概论.
中外建筑史概论.中外建筑史概论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一、古代建筑的发育背景1、自然环境背景2、意识形态背景二、古代传统思想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一) 敬天祭祖祭天、祭社稷、祭祖a三大祭《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二) 皇权至上皇宫内处处体现等级,大殿、屋顶、台阶、彩画、小品等。
(三)以中为尊背景:与古代人们对北极星的崇拜有关。
体现在紫禁城的布局、名称上。
(四)阴阳五行阴阳: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万物皆分阴阳。
五行:木、火、金、水、土与五方、五色、四时、四神的关系三、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第二节古代建筑基本特征一、古代建筑的外观特性中国古建筑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
1、屋顶(1)屋顶为什么起翘?又如何起翘的呢?1)结构上的原因。
2)建造上的原因。
3)这样的屋顶便于采光和排水。
4)纯粹是为了美观,采用柔和的曲线。
(2)屋顶分不分等级呢?1)古建筑屋顶是森严礼制的等级的绝对体现。
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卷棚、攒尖、悬山、硬山、单坡、拱顶、盔顶等。
2)屋脊上的吻兽也同样显示着等级。
正吻:正脊两端的吻兽,为避天火。
垂( 戗)脊吻:装饰,牢固瓦筒、垂脊。
最高等级的殿宇上仙人走兽共11个。
2、屋身3、台基作用:通风、防潮、稳定立柱、抵消地震对建筑物的不规则摇撼。
还有其他的作用吗?昭示着身份和权利。
三层汉白玉须弥座;须弥座;一般台基。
二、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1、“墙倒屋不塌”,防御地震2、木结构从采伐到施工都比较便利。
斗拱1、斗拱的三种位置2、斗拱的组成3、斗拱的作用支撑屋顶的出檐(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下端,可以减小梁枋跨度,加大梁枋承受力。
)传递屋顶荷载力装饰建筑通过斗拱可以判别建筑物的等级和年代。
三、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特征四、古代建筑的装饰及色彩特征(一)装饰1、装饰的特征1木构架结构体系:柱、梁、枋、檩、椽2屋顶上的装饰:鸱吻、宝顶。
3门、窗:门钉、铺首、石狮,窗上花格4台基:虚弥座、柱础2、装饰的表现手法1)形象比拟动物:龙、虎、凤、龟植物:莲荷、岁寒三友,松鹤,牡丹和桃2)谐音比拟狮/事,鱼/余,莲/连,公鸡/功、吉3)数字比拟 9(二)色彩惯用大面积的原色:红、黄、青、绿、蓝、黑、白。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_第一节_史前建筑
❖
爱情,亲情,友情,让人无法割舍。20.12.232020年 12月23日星期 三2时39分45秒20.12.23
谢谢大家!
❖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时39分 45秒上 午2时39分02:39:4520.12.23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2320.12.2302:3902:39:4502:39:45Dec-20
❖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39分45秒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2:39:4502:39:4502:39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2320.12.2302:39:4502:39:45December 23, 202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2月23日 上午2时 39分20.12.2320.12.23
❖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上午2时 39分45秒02:39:4520.12.23
❖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0年12月上 午2时39分20.12.2302:39December 23, 2020
❖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39分45秒02:39:4523 December 2020
中国古代建 筑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 史前建筑
一.古史传说时代
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神农氏——农业医药,农耕时代 轩辕氏——土成而“城”,轩辕之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3夏、商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建筑材料
• (1)土、木砂、石等天然产品仍作为建筑材料得 到广泛应用。一些大的宫室建筑中使用一些人工 材料。
• (2)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开始 使用。
• (3)建筑工具已有了青铜制的斧、凿、钻、铲等。
• 2.建筑技术
• 技术已十分完善,并形 成了一套完备的方法。
• 1.4战国建筑(公元 前475年-前211年)
• 1.4.1城市建设
• 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河 北 易 县 燕 下 都 遗 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图和剖面图
• 1.4.2宫殿
• 从春秋至战国, 宫殿建筑的新风 尚是大量建造台 榭——在高大的 夯土台上再分层 建造木构架房屋。 这种土木结合的 方法,外观宏伟, 位置高敞,非常 适合建造宫殿的 要求。
• 2.高台建筑
• 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 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 殿堂、屋字。
• 3.春秋墓
• 均为小型古墓,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墓。
• 1.3.3西周、春秋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瓦的出现及普遍使用
东周瓦当和瓦钉
山东临淄齐故都遗址
• 2.建筑技术和艺术 出现重大进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一个实例。
• 1.2夏、商建筑
• 商朝都城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 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夯土及 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 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 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周王城臆复图
• 2.建筑遗址
• 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 有陕西歧山风雏村的 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 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歧山风雏村西周 建筑遗址平面示意图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建筑遗址 a水塘中木架建筑遗存 b部分木外墙遗物
• 1.3.2春秋时期建筑(公元前770一前476年) • 1.筑城方法
• 逐渐形成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墙高与基宽相等,顶 宽为基宽的2/3,门墙的尺度以“版”为基数等。
• 1.2.1夏朝
• 夏朝修建城郭、沟地和宫室。筑城方法比较 原始,是用卵石夯土筑成的。
• 1.2.2商朝
• 夯土技术已趋向成熟,同时木构技术也有鲜 明的发展与进步。
1.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 较大的木构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 2.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 1.4.3陵墓
•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 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享堂或祭殿。
• 战国墓有着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且庄严肃穆, 很符合陵墓群的气氛,高居的享堂如金字塔一般, 很有纪念性,并且享堂建筑的体量,体现了等级 的差别。战国时这种把高台与享堂相结合的方法, 对秦汉两朝的陵墓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夯土技术逐步应用到建筑中去。 • 商朝遗址中还发现排水的水沟。
• 3.建筑艺术
• 在建筑艺术上,商墓中发现有白玉雕琢的鸟兽的 石雕作品。
• 1.3西周、春秋建筑(公 元前11世纪一前475年)
• 建立了东都洛邑
• 1.3.1西周时期建筑(公 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
• 1.城市建设
• 周朝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已 形成了理论和制度,规划 井井有条,这对我国城市 建设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 城市建设史上也有一定地 位。
• (3)在原始社会晚期,居住方式由穴居发展到木 骨泥墙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开端,是我国 古代木构建筑的基础。
• 1.1.2原始社会建筑的主要类别
• 中国史前建筑分为穴居和巢居两大类。大体说, 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 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 1.穴居
•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 便于挖洞,因此在原始社会晚期,穴居成为这 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穴 居经历了竖穴、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三个 阶段。穴居的构造孕育着墙体和屋顶,木骨泥 墙建筑的产生也就是原始人群经验积累和技术 提高的充分体现。
• 殷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并且用单体建筑,沿着 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 较大的建筑群。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 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式布局方法,在奴隶制的 商朝后期宫室中已略具雏形了。
• 3.陵墓
• 陵墓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是安置棺枢的墓 室,由开始时的木椁室发展到后来的砖石墓室; 地上部分则为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组设施,是为 影响后人而设的。
• 1.4.4战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陶制建筑材料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中外建筑史
主副 主
编编
张黄 兴
弘建
刘 芳
杨 雪 芹
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 2.考古发掘中的原始建筑
• (1)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最早的国 家之一。我国最早的人类住所是距今50万年前的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
• (2)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达到鼎盛,建筑 的幼苗得以发展,产生了两种十分重要的建筑形 式——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房屋。
• 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挖掘到许多史前时期的建筑 遗址。这些聚落距今已达5000年属仰韶文化。半坡村居 住区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有瓢形、椭圆形、圆形数种。
仰韶后期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
隔几个房间的房屋,所用材料加工的工具,有石刀、石
斧、石镑、石凿等。仰韶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 种。长方形的多为浅穴,其面积约20m2左右,最大的可 达40m2;圆形的一般建造在地面上,直径约4—6m。
• 2.巢居
• 巢居在我国南方比较多。据考古学家分析,最早 人们是住在树上的。开始时只是在一棵大树上居 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最后发展成人 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后来逐渐变成 如今尚存的干阑式建筑。
• 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 的浙江余姚河姆波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已发掘的部分长约23m,进深约8m,推测原是一 座长条形的干阑式建筑,其木构件遗物有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