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古文,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了解的一个领域,在这次学习之中,让我们好好的去积累一次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译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齐宣王①问曰:“齐桓②、晋文③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④桓文之事者,是以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⑥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⑦民而王,莫⑧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⑨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⑩?’对曰:‘将以衅钟(11)。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12),若(13)无罪而就(14)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15)?”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16)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17),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8)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19)知之?王若隐(20)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1)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22)也,是乃仁术(23)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24)也。
”王说(25),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26)我乃(27)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8)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29)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3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31)足以察秋毫(32)之末,而不见舆薪(33)。
’则王许(34)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35)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36)保(37),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40)?”曰:“挟太山(41)以超北海(42),语(43)人曰:‘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入于齐,齐侯问曰:‘臣有五事欲请于先君名臣,先君不能纳我,今臣请于君。
’晋侯曰:‘请言之,吾必尽言之。
’齐侯曰:‘昔者,先君有罪于楚,晋国救之。
先君不能报晋国之劳,以旦暮之累散。
晋国由是亡,此先君之罪也。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公羊传》。
臣闻国有常法,两君有累散之务,则有洪范之说。
先君不报晋国之难,亦不能自解。
请问曰:晋国既无补于先君,惜哉!则使君将何以莅之?’” “第二曰:鲁夫人无子,先君举宋公而立之。
宋公十有二年,先君没。
今鲁夫人死之十年,鲁不得为萧。
夫人有宗庙,男女同之。
若鲁服于宋之君,则所属之地,归于鲁矣。
今鲁服于其庶子,不服于其君。
以夫人之故,而为庶人之用,是不替也。
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三曰:先君为楚伐郑,破其北门,而后赐其田宅之地于楚人,以为永固之计。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左传》矣。
不然,楚人虽得田宅之地,其也贵之乎?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四曰:西鄙有陆地百里,先君使田於楚,业千户,其租入之所,晋年子多受之。
其後,晋有难,晋年子胜之,而使先君之墓墓于西鄙,以示不识敬死者之名。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春秋》矣,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五曰:先君贵国之人,使固吏,城鄢陵,雒邑,恐其叛。
固何以堪其民哉?是故有《管辂之诰》。
由此观之,苟君不能自明伐罪,而曰我以先君之故,不可轻矣,请问曰:君将汰之乎?”译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纳见齐侯时,齐侯提出了五个问题,他曾希望在先前的君王名臣面前提出但没有被接受,但是齐侯今天向晋侯提出这些问题。
晋侯表示:“请提,我必全部回答。
”齐侯说:“从前,先王犯有罪行被楚国惩罚,晋国曾援助先王。
然而,当先王无法回报晋国的恩情并加重债务之时,晋国为此灭亡。
这是先王的罪行。
我认为这件事不能载入《公羊传》中,我听说国家有常规、两国有债务,对于累散之事,就有所谓的洪范之说。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曰:“是心足以王矣..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那些钱财才以羊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在我心中很有同感啊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说:“有人给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曰:“否”齐宣王说:“不相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但功德却不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没有布施恩德..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有什么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孟子说:“挟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是向长辈弯腰作揖这类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自己的老人;把它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把它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天下就能在手掌上转动..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所以;如今您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安抚妻子儿女..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的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推广不到老百姓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之后在心里才痛快么”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对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笑却不说话..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还是穿着华丽衣服的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在您面前使用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您的大臣们都足能够提供这些;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曰:“否;吾不为是也..”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安抚四方..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抓鱼一样..”王曰:“若是其甚与”齐宣王说:“像这样严重吗”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想要的东西;尽心尽力地去干;以后必然有灾祸..”曰:“可得闻与”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孟子说:“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敌挡大国;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敌当人多的国家;弱国本来不可以敌挡强国..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天下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占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吧..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在您的朝廷中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进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长久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的善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不做的了..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等到他们犯了罪;这之后紧接着处罚他们;这是陷害人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侍奉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终年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终年困苦;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究礼义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大王真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地的田地;把桑树种上;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把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再背着、顶着东西了..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齐桓晋⽂之事原⽂、翻译及赏析齐桓晋⽂之事先秦:孟⼦及弟⼦ 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以,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 ⽈:“若寡⼈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
” ⽈:“何由知吾可也?” ⽈:“⾂闻之胡龁⽈:‘王坐于堂上,有牵⽜⽽过堂下者,王见之,⽈:“⽜何之?”对⽈:“将以衅钟。
”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
”对⽈:“然则废衅钟与?”⽈:“何可废也,以⽺易之。
”’不识有诸?” ⽈:“有之。
” ⽈:“是⼼⾜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吾何爱⼀⽜?即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故以⽺易之也。
” ⽈:“王⽆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罪⽽就死地,则⽜⽺何择焉?” 王笑⽈:“是诚何⼼哉!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未见⽺也。
君⼦之于禽兽也:见其⽣,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
是以君⼦远庖厨也。
” 王说⽈:“《诗》云:‘他⼈有⼼,予忖度之。
’夫⼦之谓也。
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夫⼦⾔之,于我⼼有戚戚焉。
此⼼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否!” “今恩⾜以及禽兽,⽽功不⾄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之不举,为不⽤⼒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不能也。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以超北海,语⼈⽈:‘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我不能。
’是不为也,⾮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挟太⼭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重点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重点高中语文————————————————————————————————作者:————————————————————————————————日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鯨,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鯨,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突出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高一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注释
高一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注释1.原文篇一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那些钱财才以羊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在我心中很有同感啊!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孟子)说:“有人给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曰:“否!”(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但功德却不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没有布施恩德。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所以,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有什么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孟子)说:“挟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是向长辈弯腰作揖这类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尊敬自己的老人,把它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把它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天下就能在手掌上转动。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所以,如今(您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安抚妻子儿女。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的!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推广不到老百姓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之后在心里才痛快么”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对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还是穿着华丽衣服的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在您面前使用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您的大臣们都足能够提供这些,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曰:“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安抚四方。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抓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齐宣王说:“像这样严重吗”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想要的东西,尽心尽力地去干,以后必然有灾祸。
”曰:“可得闻与”(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敌挡大国,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敌当人多的国家,弱国本来不可以敌挡强国。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天下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占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吧。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在您的朝廷中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进到这一步。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长久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的善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等到(他们)犯了罪,这之后紧接着处罚他们,这是陷害人民。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侍奉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终年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终年困苦,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究礼义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大王真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地的田地,把桑树种上,(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把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再背着、顶着东西了。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