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动力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视觉传达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心理学原理。
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康拉德·维特肖恩(Konrad Waddington)提出的。
这一原理认为,人们在观看视觉信息时,会将信息按一定的优先级和重要程度进行组织。
这种组织方式类似于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从底层到顶层依次递增。
在设计中,如果合理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就能够引导用户更加清晰地理解信息,准确地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意图。
具体而言,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的重点应该置于视觉信息的最高点,并且与周边的信息形成对比以增加吸引力。
2. 不同级别的视觉元素大小、颜色、形态等要统一处理,让整个页面结构感统一。
3. 合理运用白色空间,让信息与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分离感,避免视觉混乱。
4. 使用一些方便辨认的视觉符号和搜索框,有助于用户快速定位到目标信息。
总的来说,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设计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和应用的一种重要原则。
只有运用好这一原则,才能让用户更加清晰地理解设计的主题和意图。
格式塔理论的四个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理论的四个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摘要: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
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
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传达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本文介绍格式塔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法则以及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格式塔视觉传达结构整体构图格式塔视觉理论起源于简单的观察。
1910年夏天,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威尔特海默(Ma某weftheimer)在一次乘火车旅行的途中,看到窗外连续的景物获得的灵感。
“格式塔”,是德文“Ge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是组织结构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
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
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
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但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 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例如,一只苹果放 在我们的面前,它的颜色是红色的,质感是光滑的,气味是芳 香的,味道甜滋滋的,这些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都属于 感觉,而将这些对颜色、质感、气味和味道感觉信息的整合, 可以获得苹果的知觉。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每个 苹果的色彩、形状和味道也不尽相同,我们却可以认识苹果这 个概念。显然,知觉还包括了大脑的信息加工,它不是被动地 获取外部事件的信息,而是积级地、主动地、有组织地获取信 息可见,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 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 身的基本构成成分。”
1.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相当重要 的作用。感觉和知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 识的最初源泉,人只有通过感觉和知觉,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他而存 在的客观世界。 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皮肤和舌,产生的对事物个 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 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但是,知觉和感觉又 是有区别的,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的整体性.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 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 闪 烁着淡 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 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 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 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格式塔原理——精选推荐
格式塔原理第⼆部分⼴告设计中的传达原理“格式塔”与视知觉原理视知觉是⼀种思维活动⼀、什么是格式塔格式塔是德⽂“Gestalt”的⾳译,英⽂往往意译作form(形式)或shape(形状)。
它既不是⼀般⼈所说的外物形状,也不是⼀般艺术理论中所讲的形式,它在格式塔学派那⾥具有特定的涵义。
属性⼀:整体性凡是格式塔,虽说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的,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个格式塔是完全独⽴于这些要素的全新的整体;属性⼆:变调性⼀个格式塔,即使构成它的各种因素和成分均改变,它的性质也并不改变。
维特海默认为,格式塔的特性可以这样表述:整体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局部过程却决定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格式塔是经验中的⼀种组织或结构,⽽且与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它是⼀种具有⾼度组织⽔平的知觉整体。
因此,格式塔所指的“形”不是客观对象本⾝的性质,⽽是知觉进⾏了积极的组织或建构的结果。
⼆、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设计需要视觉,视觉感知与思维关系密切。
(⼀)知觉知觉是各种感觉的集合。
它来⾃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是⼈对环境的⼀种有意义的综合反映。
知觉特性⼀:整体性对事物各种感觉的整体反映。
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部分、各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个整体的特性。
知觉特性⼆:选择性⼈对事物知觉的有限性决定了⼈只能根据需要,把部分事物的属性当作知觉对象,被忽略的部分知觉模糊。
有选择的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特性三:恒常性在⼀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了变化,⽽知觉的印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就叫恒常性。
知觉特性四:理解性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为理解的基础, 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这⼀特性叫知觉理解性。
(⼆)视知觉从感觉信息的输⼊到反应的输出,⼤脑经过知觉、表象、问题解决、记忆和思考等阶段的加⼯,就有了认识的作⽤。
这就是把视知觉理解为视觉思维的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规律的理论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规律的理论研究作者:偰倩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12期【摘; 要】视觉和知觉作为心理学和平面设计学共同研究的对象,如何能够有效地研究视知觉,是现在学者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利用格式塔原理去进行探究和总结,吸收有效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让更多的学者有探讨的学习空间。
本文重点说明了什么是格式塔原理格式塔原理有哪些原则。
此文仅供参考。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视觉,知觉引言在心理学中,视觉和知觉具有,完形性,简化,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征规律。
这些特征规律确立了图形的基本设计,并且对其进行指导。
而格塔式心理学图形论,需要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选择和吸收信息。
所以所需需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何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研究者的重要话题。
格塔式心理学,也就成了重要研究学习的手段。
1简述格塔式原理,格式塔是作为心理学术语的,具有两种含义。
第一个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及刑事,另一方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及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英文名称Gestalt Psychology,格斯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
它的提出者是20世纪的韦特海默和卡夫卡,还有苟琴等德国心理学家。
他们创建了格式塔心理学,并且成为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后来又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流派认为任何一个整体的知觉不同于个部分感觉的机械综合任何对象的直觉都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整体。
为了证明这一理论,他们做出了实践研究。
通过实验证明了感知运动并不等于实际的运动。
知觉的结果不等于单一刺激的总和。
这为视觉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何探讨大脑对视觉素传送信息处理和理解方式?怎样才能把图形设计改进的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成為了探讨图形设计,中视知觉所存在的目的和产生的重要意义。
2格塔式心理的主要原则心理学家根据对知觉的大量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了一个能够形成塔式的组织原则,分为如下几大类:第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Figure-Ground)当我们观察的时候会认为有些物体或图形比背景更加突出。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及视觉思维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及视觉思维摘要:随着我国现代话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学、艺术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是当今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
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而视觉是人类活动中最有效的感官。
视觉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所以格式塔与视觉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活动是知觉与思维的交织,而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正如思维需要意象,意象又包含着思维,“意象的创造”可以使人懂得这个世界。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觉思维;视觉意象;审美教育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起始时间和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格式塔心理学就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
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立的标志。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当时哲学背景的影响。
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人的直觉,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和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機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传达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传达的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传达的应用1. 引言视觉传达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和设计形式,通过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表达信息和情感。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吸引并留住观众的眼球,成为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在视觉传达中引起观众注意、产生共鸣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传达中的具体应用。
2. 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贾斯斯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贾斯斯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过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经过一系列认知和加工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解读。
这些规律包括近似性、连续性、闭合性和对称性等。
3. 近似性原则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近似性原则是指人们对于相似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有更强的归属感。
在视觉传达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近似性原则来引起观众对于特定信息的注意。
在设计海报时,可以使用相似颜色和形状的元素来强调重要信息,从而吸引观众目光。
4. 连续性原则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连续性原则是指人们更倾向于将连续的元素视为同一组,形成一种流畅感。
在视觉传达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连续性原则来引导观众的目光流动,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网页时,可以通过线条的延伸和延伸方向的改变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其更加顺利地浏览页面内容。
5. 闭合性原则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闭合性原则是指人们倾向于看到自成一体的完整形状,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线条或形状。
在视觉传达中,设计师可以利用闭合性原则来创造清晰、简洁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Logo时,可以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使整个Logo看起来更加完整和统一。
6. 对称性原则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对称性原则是指人们对于对称形状有更高的好感度。
在视觉传达中,设计师可以利用对称性原则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稳定感。
在设计海报时,可以将重要的信息置于对称位置,从而强化信息的关联性和重要性。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格式塔视知觉原理(Gestalt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是关于视觉感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该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提出,他们通过研究观察者如何组织感知信息来揭示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认为,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将感知信息看作是将单个元素组合起来的简单和单一的形式,而是将它们作为整体来组织和理解。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主张观察者在感知环境时会自动地将信息组织成一些整体(形状、模式、结构等),而不是将其视为孤立的个体元素。
这些整体是由于观察者大脑内部的一种整理方式产生的。
这些原则有些是基于直觉、有些是基于经验,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感知信息。
其中,格式塔视知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1. 近接性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观察者倾向于将足够接近的元素彼此看作一组。
当存在多个元素时,我们倾向于将它们看作是一组组成一个整体。
2. 相似性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观察者倾向于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这些相似特征可能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3. 连续性原则(continuity principle):观察者更倾向于将元素组织成连续的线条和曲线,而不是断裂的线条或曲线。
4. 封闭性原则(closure principle):即使图像缺失一部分或不连续,观察者也会尝试将其补全,并将其视为完整、封闭的形状。
5. 对称性原则(symmetry principle):观察者倾向于将对称的元素归为一组,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6. 重叠性原则(overlap principle):如果存在重叠的元素,观察者倾向于将被覆盖的元素看作是被另一个元素所遮挡的。
这些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感知信息,并使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理解复杂的视觉场景。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群星星时,我们往往会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形状,而不是单独看待其中的每一个星星。
简述格式塔视觉原理
简述格式塔视觉原理
格式塔视觉原理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凯勒(Wolfgang
Köhler)于1920年提出的一种视觉感知原理。
该原理指出,
人们在面对一个未知的复杂视觉场景时,往往会先从整体上组织、理解和识别这个场景,然后才会逐渐分析其中的细节。
根据格式塔视觉原理,人们在感知整体时会先寻求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对整个场景的初步印象。
这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被称为“图形基元”,它是由空间中的相似元素组成的,例如颜色、形状或方向相同的元素。
通过这种最简单的组织形式,人们可以快速地感知和辨认整个场景,同时也可以更容易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细节上。
进一步地,格式塔视觉原理指出,人们在视觉感知中往往会基于图形基元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组织和分类。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时,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分为几个组,每个组中的物体都具有相似的形状或颜色。
这种人类的视觉组织和分类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理解复杂的视觉信息。
总体来说,格式塔视觉原理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感知和理解视觉信息时,我们不仅关注每个细节的特征,还会将它们组织成整体,并通过整体来理解和分类细节。
这一原理在设计和艺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设计师和艺术家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视觉元素,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早在二十世纪初,几位德国心理学家就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视知觉原理的研究。
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识别视觉对象的理论,强调的是整体优于部分,即人们在观察物体时会先看到一个完整的整体,而非一个个的部分。
其中一个关键的观点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视觉元素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会不自主地将各个视觉元素组织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
我们
不会将看到的景象断裂成一个个单独的元素,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填补可能存在的空白,形成完整的图像。
这也就是所谓的“形状补全”、“闭合原则”。
此外,还有原则是接近原则,即人们倾向于将物理上接近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
例如,我们看到一群靠近的鸟,会认为它们是一群,而不会把每一只鸟分开看。
因此,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对其整体或个体性的认知。
除此之外,还有相似原则,表示我们会将视觉上相似的元素归为一类,视为整体。
例如,一堆红苹果和一颗绿苹果摆在一起,人们更容易将所有的红苹果看作
一组,而将绿色的苹果视为另一组。
同一性或连续性原则也是格式塔视知觉原理的一部分,这个原则认为人们在视觉感知中会倾向于寻找并关注不变的或连续的单元。
这些原则都是从人类的视觉感知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有效地解释了我们为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解读复杂的视觉环境。
这些理论对于设计师来说尤其有用,因为
它们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视觉感知规律,从而创建出更有效、更具吸引力的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我们一般都把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
阿恩海姆在书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但是,我们综观阿恩海姆美学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以及对其理论核心概念转变的分析可以看出,视觉艺术中的视知觉活动的完形倾向被转换成了一种具有思维性质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视知觉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
那么也就意味着“动力”是“完形”的动力机制,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本质就是“完形力”或“格式塔力”。
关于视觉艺术生命形式的生成条件,苏珊・朗格有过精彩论述:“总之,要想使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种动力形式。
换言之,它那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
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的构成成分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通过一个中心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
”我们可以用苏珊・朗格在这里所陈述的思想,来揭示阿恩海姆之所以强调“动力”的重要意义。
在阿恩海姆看来,苏珊・朗格上述四个关于形式成为生命形式的条件都是“有方向性的张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也就是说,阿恩海姆强调视知觉形式形成中的“动力”,实际上是想确立一种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动力机制,以便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能够在视知觉内部来完成或生成。
“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知觉力的活动来确定的。
”“在一件艺术品中,不仅需要包含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动力关系,而且这样一些关系还能在静止和运动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平衡。
这种特殊的平衡,早先曾被人们作为一幅画的内容或主题看待,而我却认为,只有意识到这些视觉力的式样是如何反映内容的,才有助于评价一幅绘画的卓越艺术性。
”可见,只有“有方向性的张力”的相互作用或活动,即动力,才能使视觉艺术成为生命形式,艺术形式也才能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视知觉的格式塔原理
视知觉的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原理是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克勒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人类知觉和理解世界的
过程。
它认为,人们对于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认知时,会先形成一个初始认知模型,然后在后续的认知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这个模型,直至达到最终的认知结果。
这个过程就像一座由底层到顶层逐渐变细、变精的格式塔。
在视知觉中,格式塔原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我们感知到一个视觉刺激时,我们首先会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印象通常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随着我们进一步观察、分析和理解这个刺激,我们会不断添加细节和深化理解,最终形成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知结果。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陌生的动物,我们可能先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模型,比如“这是一个四
条腿的动物”。
然后,我们会观察动物的形状、体型、毛色等细节,进一步修正我们的认知模型,比如“这是一只大型、棕色的狗”。
最后,我们可能会注意到狗的品种或其他特征,最终形
成一个准确的认知结果,比如“这是一只德国牧羊犬”。
总之,视知觉的格式塔原理指出了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逐渐完善和修正的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视知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格式塔
格式塔-场论资料来源:http://202.109.195.141/kingjs/kjll/xxll2-1.htm#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对于格式塔(德语是完形的意思)心理学家来说,似动现象证明了整体并非部分之和,而是超过它的各个部分的一个东西。
图形与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
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
但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
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
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
这种完形的改变可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
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它注重的是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利于迁移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换言之,有了顿悟的学习者,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整个情境的。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格式塔知觉理论与设计应用案例资料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将品牌与各种 事物进行了视觉重合 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 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 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 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 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
•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 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 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 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 于理解的统一体。
格式塔原理中的视觉关系
• • • • 和谐 变化 冲突 混乱
和谐
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 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 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 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 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 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 简单的说:“重合”就是把墨水滴进水池中,彻底完全的“结 合”, 达到血浓于水的境界。
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形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 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简单的说:“闭合”就是不在视场中展现设计的全貌,而只给关键的局部, 让人们通过完形去延伸和理解整体,比如“一叶知秋”
使用了闭合原理的设计总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 间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 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 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 础之上的。 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 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 们依然不会认识。 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 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 形象。 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 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 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 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 待。
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且深刻持久。
“读图时代”要求人们对图形的理解能力越来越高。
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视觉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提高人们的视觉思维、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成为人们所努力的方向。
在研究视觉文化和视觉思维的众多理论中,格式塔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本文正是基于对视觉文化、视觉思维的理解,试图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去解释视觉文化现象。
[关键词] 视觉文化视觉思维格式塔心理学一、相关概念1、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起源于德国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派。
德语单词“gestalt”(格式塔)具有两层涵义:第一,指形状和形式,亦即物体的一般性质,等同于英语中的“form”(形式);第二,表示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和形式的特征,即指“任何分离的整体”。
现在,心理学家通常采用E·B·铁钦纳的翻译“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
因此,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的中心概念是知觉的组织。
按格式塔学派的观点,知觉世界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而且知觉单位的形成以及图形在背景上的浮现,都是建立在先天给定的规律的基础上的。
组织过程有选择地将一些元素统一在一起,而我们能感知到完整的单位,这不单单是组织过程的结果。
那些单位体的元素之间发生某种相互联系,由此而产生的完形整体所具有的性质是其组成部分根本不具备的。
即整体在性质上不等于部分之和。
2、视觉文化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
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视觉文化的内容超越视觉艺术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研究不限于视觉艺术的研究,也不等同于审美研究。
二、格式塔原理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指出,眼睛和大脑的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解读:摄影构图的“潜规则”,让“格式塔心理”高效提升视觉引力
解读:摄影构图的“潜规则”,让“格式塔心理”高效提升视觉引力有些人天生就擅长以各种有趣的方式进行构图,但是有些人通常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在画面中描述他们所看到的。
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衍生出了一些实用的构图规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开始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取景器,而不是为了保存十来张“好看”的照片而把几百张照片塞进存储卡。
我们的大脑不断地接收视觉信息,但我们总是倾向于将主体与其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作为图像焦点的图形或形状被称之为“主体”,而环境或画面中的负空间被称为“背景”。
复杂的图像可以承载多个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具体取决于它在任何特定时间的感知方式和思维关注点。
埃德加鲁宾描述的花瓶是最着名的主体与背景关系的示范,图像的形状根据焦点是面部还是花瓶而变化。
学会控制照片中人物和背景的定义将有助于控制观众对主题的读取方式。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试图发现我们的大脑如何组织看似混乱的世界的规律和原则,并描述我们如何获得和感知有意义的信息。
可以说格式塔心理可以与构图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
很多艺术家可以把这些概念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提高对作品的感知,但我们也可以吸取一些内容用于摄影。
什么是摄影中的格式塔理论格式塔理论的基本想法是,当我们面对一个视觉混乱的场景时,我们的头脑将其简化为更易识别的图案和形状。
格式塔这个词的起源本身就是整体统一的形式和形象与结构,因为我们的思想以整体形式而不是其各个部分来感知形象。
因为摄影是向观众呈现图像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拍摄时,我们可以使用格式塔理论来给观众带来正确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图片的概念。
这有助于了解视觉感知的工作原理以及为什么某些图像比其他图像效果更好。
在摄影中的格式塔理论可以帮助您组织照片中的元素使它们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在您学习如何在照片中使用它们之前,您应该知道它们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接近性接近性就是距离,在上图中当点以组的形式彼此靠近放置时,我们倾向于感知3列而不是整组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图2
图3
图4
画面力场
中心最强
垂直水平线次之
四角落为中心的1/4
份量与力场中心距离呈正比: 越远越重
马克斯.韦特海默早已指出,一个93。的角,看起来并不是这个角所 应该拥有的样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完善的直角。当这个角在 视觉记忆测试镜下面呈现出来,即以极短的时间一晃而过,这时, 观察者们就会不断地报告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善的直角,这样 的结果是由于他们的视觉受到难以定义的不完善图形的折磨而导致 的。 如图2所示,由图形本身加上由图形感应而得到的结构骨架,就不再 仅仅是一幅由几条线构成的格子图形了,正如图3所表明的,我们获 得的视知觉完全是一个各种“力“不断相互作用着的动力场(field of force)。这是一幅力的风景画,线条就像是隆起的山脊,力沿着 山脊两侧逐级减弱,而山脊实际上就成了吸引力和排斥力汇合的中 心,其影响力遍布画面的各个角落,甚至延伸至图画的边缘线之外 的区域。
一个正方形中的两个圆形
实验二
为了进一步探索艺术的复杂性,我们现 将第二个图形引入到正方形中(图5),结 果会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以前提到过的那种存在于黑 色圆形和白色正方形之间的力会再次出 现。当两个圆形逐渐靠近时,它们会相 互吸引,看上去会趋于成为同一个个体; 当两个圆的距离接近到相当程度时,它 们便开始相互排斥。只有在特定距离上 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而距离的远近, 则不仅取决于圆形和正方形的尺码大小, 同时还取决于正方形中两个圆形所在的 位置。
视觉经验具有动力性
在阿恩海姆的阐释中,“动力”指的是在视觉对象中知觉到的有方向性的张力 (directed tension),它的载体是矢量(vectors)。也就是说,动力不仅包括 “力”,亦包括了“动”。 事实上,任何一个单独的物象自身也都存在着动力倾向,阿恩海姆称之为“动势”。 视觉动力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抗争的、较量的,有些是附和的、趋同的,还有 些是消解的、融合的,不同的动力组合对艺术作品的形态完形的发挥作用也势必不同。 本讲用视觉动力解读建筑形态语言,使得原本复杂的建筑形变得清晰后,如何组织这些 动力也就成为研究即将面临的问题。
一种不可见的力量的聚焦点。这个点是由人站在相当距离之外观看正方
形的轮廓线而确定的。这个点是可以被感应的(induced),就像某种电 流通过时会被人感应到一样。事情既是如此,那么,在视知觉领域中的 事情,就会大大超过物象与眼睛视网膜的单纯相撞。 “有感应的结构”(induced structure)的例子也是大量存在的:用线条 画一个不完全圆的形,这个带着缺口的圆形看上去仍然不失为一个圆形; 在一幅以中心透视法(central perspective)画出的图形中,由聚焦性 的线条形成的透视中心若隐若现,虽然在各种线条聚焦的地方找不到什 么看得见的点.但这个点的位置仍然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同理,在“倾 听”一部乐曲的旋律时,我们单凭“感应”就可以“听到”某个小节偏 离了乐曲规则的节拍,这就像我们感应到圆形偏离了正方形的中心一样。
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实验室的贡纳.高德(Gunnar Goude)和印加.霍兹伯格(Inga Hjortzberg)用严 格的实验法实施了如下实验: 将一个直径4cm的黑色圆形粘在一个46cmx46cm的白 色正方形上。 当圆形移向各个不同位置上时,是否呈现出朝着某 特定方向运动的态势? 如果这时圆形的确呈现出这样的态势,那么,这态 势在所处的空间里朝着八个方向运动的强烈程度又 如何呢? 图4所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说明,圆形处于某位置上 时与之相应的8个向量,就是被试对运动态势进行观 察而得出的总结果。显而易见的是,实验并没有验 证视觉的动力性是在自发的经验中得到的,它仅仅 表明,当朝着某方向的动势是由实验人员提示出来 的时候,被试人员对此做出的反应不是随机分布的, 而是一簇簇地集中分布在结构骨架中的主要轴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圆形朝着正方形的四个边缘呈现出 运动趋势。朝向中心点的吸引力虽然不是很明显, 但是,这个区域附近却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通过这一方式测得的结果,并不会使我们感到惊奇,我们 无须测量便可得知黑色圆形的位置,仅凭眼睛一看,使知 这个圆形偏离了正方形的中心。 那么.我们的眼睛的“目测力”(seeing)是如何进行的呢? 是否我们的眼睛和这把码尺一样,先看到圆形和左侧边缘 的距离,然后再带着这个距离留给眼睛的印象,向另一边 缘移动,并将两边的距离加比较呢? 当然这不大可能,这大概不会是最为有效的程序。
他进一步发展了考夫卡的动力论,认为虽然由于视觉中“力”的无形而较少得到研究者们 的关注,但如果仔细领会,它的存在的确是可以证明的。阿氏通过对历史上各项艺术成果 的分析发现,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张力,或者说,其对力的把握总是到位的。不仅 如此,即使在毫无创造性和趣味性可言的形态中也存在着力,当观察者对图像的感知能力 足够敏锐时,即使从一幅最简单的图中也能看出力的存在。
关键词:张力(tention);“心理力” (psychological force)
所有视觉形象都是运动的。静止并不代表没有力量在上面活动,没有被察觉的力量只是因为 各个方向的力量互相平衡之故。敏锐的眼睛可以看出,正中央的均衡点是充满了互相均衡的 活力。当我们放入第二个圆时,会发现两圆之间彼此有效果,且在整体方形中的位置也影响 均衡感。
图5a
两个圆的位置可以相互平衡。 在图5a中,单独看两个圆形中的任意一个,都会感到 不平衡。若将这两个圃一同观看,就会感到它们是平 稳的一对。然而,同样是这一对圆形,如果我们将它 们移到另一个不同的位置上,就显得极度不平衡。 (图5b)这时,我们先前对结构图所做过的分析,在 此就可以得出解释了。两个圆之所以组成了一对,首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于德国,德国心理学家冯·艾伦费尔斯首先提出“格式塔质”的概念,被学术界认为是 这一派的先驱者。而其创始人则是韦太默(1880—1943)、柯勒(1887—1967)、考夫卡(1886—1941)。一般 以韦太默于1912年发表论文《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作为这一学派创立的标记。这三位创始人都是德 国学者。1933年后,由于纳粹政权与科学为敌,完形心理学的三位创始人及其门徒流亡美国,于是这一学 派在美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起来。 格式塔心理学本身同美学的关系至为密切,它的创始人在著作中大都涉及到艺术问题。但真正集中地以完 形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美学和艺术进行研究的,还是鲁道夫·阿恩海姆。他于1904年生于德国柏林,因不 满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于1940年迁居美国,曾担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他是韦太默的学生,曾从事过由笔 迹来辨认个性的实验研究。 1954年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1974年修订再版。1966年出版了《艺术心理学论集》。他在《艺术 与视知觉》一书的引言中开宗明义地说道:我“试图把现代心理学的新发现和新成就运用到艺术研究之中。 我所引用的心理学试验和心理学原则,绝大部分都是取自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关键词: 视觉图式(visual pattern) 知觉力(perceptual force)
动力场(field of force)
有感应的结构(induced structure)
如果进一步研究,我们还会发现,圆形看起来似乎有一种朝着正方形的 中心移动的趋势,这种趋势,完全是受到某种物理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东 西的吸引而导致的。图中的中心点并没有被标示出来,这就像南极点和 赤道线是眼睛看不见的一样;然而,那的确是视知觉图像的一部分,是
动 力
Dynamic
一个正方形中的一个圆形
实验一
眼睛的目测力 seeing
取一张黑色卡纸,剪出一个圆形,按右图所示的方式将其 置于一个白色的正方形上面,黑色圆形在白色正方形上的 位置是可以被测定出来的,继而运用测得的数据将其描述 出来。用于测量的码尺以英寸为单位,标明从圆形到正方 形边缘的距离。测量之后,我们得知,圆形并不位于正方 形的中心。
先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接近且形状与大小都相似,
其次还因为它们是正方形中唯一的“内容”。这对组 合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倾向于与对方对称。也就是说, 它们在整体中被赋予了同等的价值、同等的作用。然 而,这样的直觉判断有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冲突,这
对“动力”的认识最早源于德裔美籍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的生命体三特征理论,即形状的限定性(shaped boundedness)、动力特性(dynamic properties)和恒常性(constancy)。考夫卡认为,从重要性的角度考虑,事物的动力 特性甚至可以排在首位。 同为德裔美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是将格式塔 心理学系统地运用于视觉艺术领域中的第一人。
鲁道夫·阿恩海姆,(德语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 2007年6月9日),阿恩海姆出生于柏林,1923年入读柏林大学, 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他移居意大利,任职于 教育电影国际学会。 1939年前往英国,次年起又赴美国定居。 1941年与1942年先后获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古根海姆基金会资助。 1943年至1968年间任教于萨拉姆·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教授艺术心理学。期间曾于1959年获福 布莱特计划的支持前往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进行交流。1968年 后,任哈佛大学视觉与环境研究系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 休,并获名誉教授头衔。此后他在密歇根大学任艺术史学访问 教授。2007年6月9日在密歇根州安娜堡逝世。 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实验基础之 上。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由此提出了“张力”说, 认为力的结构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而“同形”是艺术的本质。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动力理论
Visual Dynamic Theory of Gestalt Psychot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