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思考(十一)
遗忘。
遗忘也是进化保留下来的机制,其存在的意义是让记忆保持有效,如果没有遗忘,大脑没有容量应对更多的信息。
好比人吃饭也要排泄,如此重复,人白天活动晚上睡觉,如此重复,其间相互补充,类似波的形式。
遗忘的类型:一是稍纵即逝。
记忆会随时间消退,即使长期记忆,每次遗忘都有记忆留存,这也是对于长期记忆为什么复习十分重要的原因,记忆留存随着复习和回忆次数增加,形成长期记忆,遗忘往往在记忆后就发生,并且随时间进入平台期,也就是记忆后第一天遗忘最多,第二天其次,以后逐渐稳定,遗忘还有一个特别的区别,那就是直接关系到生存和繁殖的事物往往很难遗忘,例如学会的生存技能、喜欢的异性、食物获得的方法和风险等。
二是心不在焉。
当你想不起来手机放哪了的时候,就是心不在焉,因为你放手机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大脑只是潜意识放手机。
三是干扰。
学习或记忆的事物与大脑中已有的记忆越相近干扰越大,大脑记忆的特点就是“整体”和“特征”,如果两个内容很相近,大脑只能将他们的区别配对记忆,这就好比原来两条腿走路,现在只有一条腿,当然变困难了,没有意义的内容产生干扰大,对于个体生存和繁殖没有意义的事物,进化机制决定了难以形成有效记忆,强烈的情绪会对正在经历的事物干扰大,比如我们愤怒时很难记住别人说的话。
干扰有前摄和后摄区别,前摄干扰是旧记忆阻碍新记忆形成,例如你已经熟练应用WORD,这时让你学习WPS你就会产生大量两者干扰记忆,后摄干扰是新信息阻碍旧记忆读取,例如以前开手动档车,然后你换自动档开了一年上,这时再让你开手动档你会忘记离合。
干扰记忆造成我们对一个事物两头记忆清楚,中间却很容易忘记,因为中间部分即有前摄又有后摄。
四是错误归因。
这是因为记忆在使用时是需要从大脑中提取的,提取过程就是记忆重现过程,涉及记忆当时的环境中的要素有很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当记忆重现时存在缺口大脑会补缺。
例如当人物记不清,大脑会综合判断补充,这时就有可能产生错误,对于抽象记忆也类似,当圆周率后的某一数字记不清时,大脑会补缺,因为大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机能,对类似的内容进行分类存储,所以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可能碎片化几十部分分别存储在不同部位,提取时再从这些地方重组,对于一些记忆不太清楚的内容,大脑会综合事物的最大概率逻辑补缺,所以错误是难免的。
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
2021年3月第46卷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r.2021V o l.46 N o.2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张瑜1,王景阳2(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㊂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㊂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㊂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㊂关键词:荣格;无意识;卫礼贤;道家;超越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2-0017-08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2.003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低潮期①㊂他苦闷隐居,一度对自己研究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他苦苦寻求能够支撑自己研究的依据,直到接触到由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古典典籍㊂在中国的古老智慧中荣格找到了知音,这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㊂从荣格的诸多著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解读和充分的吸纳㊂在这个过程中,荣格始终怀揣叩问:时代和心灵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他坚信,存在于无意识(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和意识之下更深一层的集体无意识(c o l l e c t i v e 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是身处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类心灵共通的发源地㊂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层面,各种原型被人类共享㊂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并无不同,即使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也只是在意识层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区别㊂人类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外部的扩张和占有,而在于通过心灵的探索和转化去实现人格的完整和生命的潜能㊂荣格认为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在于太过注重意识理性,将集体无意识在压抑和扭曲中与意识分离㊂由此, 寻找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进而确立人类生活的共同原则和意义 [1]37,成为他努力追求的目标㊂在寻求心灵拯救的道路上,荣格超越西方文化偏见,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借鉴㊂荣格对道家文化的眷注,是中西文化交汇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也是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㊂收稿日期:2020-05-15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C X Z Z B S2019069)作者简介:张瑜(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㊁西方文艺理论㊂① 在‘荣格自传 梦㊁记忆和思考“中,荣格自述: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内心里总会出现一种无所适从之感㊂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这样的状况,我暂时性迷失了方向,我感到完全被悬在了半空中,原因是我此时尚未找到立足点㊂8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一㊁ 遭遇 道家思想荣格与道家思想的 遭遇 ,卫礼贤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㊂卫礼贤,本名理查德㊃威廉(R i c h-a r d W i l h e l m),1873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S t u t t g a r t),1930年3月1日辞世㊂1899年卫礼贤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青岛,之后的25年,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㊂他为自己取名卫希圣,字礼贤㊂卫礼贤被誉为 发现中国内在世界的马可㊃波罗 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2]40㊂在卫礼贤看来,中国智慧拥有孩童一般纯真的精神,能够达到人性最深处的生命之源,是 现代欧洲的药方和拯救手段 [2]51㊂他认为,比起利用某种快速的方法取得外部的成功,中国人更倾向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去探寻能够影响进化的因素,这正是现代欧洲心灵欠缺的和需要的㊂卫礼贤与荣格相识于1920年,两人一见如故㊂卫礼贤是荣格理论的坚定支持者㊂他认为荣格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哲学有着天然的思想共鸣和心灵感应,甚至认为荣格或许是某位中国智者的转世化身㊂卫礼贤相信,在中国智慧和荣格理论之间的确存在超越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源泉,通过荣格的天赋异禀和对内心世界地执着探索而得以交汇㊂而对于荣格来说,卫礼贤就是一个 中国人 ,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㊂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说: 我们在超越了学术界限的人文科学领域里相会了㊂我们的接触点就在于此;在这里火星四射,点燃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变成了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㊂ [3]65通过卫礼贤,荣格发现了充盈在中国文化之中的心灵宝藏,并将其与分析心理学的诸多思想相融合㊂荣格从卫礼贤的中国文化论述中汲取了构建复杂的深度心理学理论的营养㊂他将西方线性的㊁因果关系的㊁客观的思维方式与东方共时性的㊁非因果关系的㊁圆融性的思维方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发展了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㊁原型㊁原型意象㊁自我㊁自性,以及积极想象㊁炼金术等诸多重要的概念及方法㊂其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第一次提到了 共时性 这个概念㊂共时性是荣格独创的抽象概念,他将共时性定义为 某种心理状态与一种或多种外在事件同时发生,这些外在事件显现为当时的主观状态有意义的巧合,或者主观状态是外在事件的有意义的巧合 [4]301㊂在共时性原则下,事件遵循因果联系的法则发生,而不是因果法则㊂共时性的关键性在于事件是否在某人的主观经验中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产生联系,两个事件在自我意识没有干预的无意识层面 同步 发生,完全不在意自我意图是什么㊂事实上,这种事件经常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梦境中,但是如果没有被人发现或者留意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毫无意义㊂共时性体现出道家思想同西方理论物理学的相似之处:宇宙是一个和谐的㊁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各元素交互作用的网络,而荣格的共时性原则也正是指出 各种形式的存在物之间的深层和谐 [5]53㊂共时性事件一旦被人感知,将会带给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会给习惯于通过因果解释建立世界秩序的西方文化以致命的打击㊂ 共时性 强调的是非关联性㊁偶在性和非主观干预性,这不仅是西方现代物理学对抗经典物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后现代主义标举的基本知识状况㊂1929年,荣格和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出版,这是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得以传播的道家哲学小书㊂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兴起了许多神秘教派,他们汲取古老教义修炼功法,以期拯救自己的精神脱离苦难㊂书中箴言出自吕祖(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而吕洞宾是从道教 楼观派 祖师关尹子①那里获得了深奥又神秘的知识㊂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应关尹子之邀而撰㊂卫礼贤认为在‘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中,吕洞宾的很多观点来自‘道德经“㊂从汉朝开始,由于①关尹子,名喜,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与老子同时㊂先秦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思想家㊂出自‘吕氏春秋“: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㊂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㊂众多道家术士痴迷养生,幻想通过炼金术而获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家常常被认为是只会关注外在的邪方巫术,吕洞宾却将炼金术这种活动阐释为修炼心灵的过程,卫礼贤认为这与老子崇尚 柔弱 无为 的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是一致的㊂在这本书中,荣格和卫礼贤从心理学理解体验的角度,对中国典籍‘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进行了翻译和评注,为西方人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东方智慧的途径㊂荣格和卫礼贤的工作,不仅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提供了崭新的途径,而且还警示西方人要注重对心灵的探索㊂今天,现代人懂得了掌控和选择命运的权利源自对自己心灵的了解,这份了解来之不易,它经历了人类价值观一次又一次的反思㊁成长和重塑㊂这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理性认为心灵中那些毋庸置疑正确的内容,往往是片面的,它无益于帮助我们摆脱所处的困境,人类真正需要做的恰恰是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身㊂在科学的名义下,物质世界转化成能量世界,一切从有形转化成虚空,人类无可逃避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心灵内部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和掌握它,它将如何带领我们进入认识的新境界,并帮助人类掌控自己的未来?‘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正是揭示并解答了这一问题㊂卫礼贤在‘金花的秘密“序言中写道:这部经典兼有佛道两家的修行指南㊂其基本观点是:在出生时,心灵的两个半球意识和潜意识① 就分离了㊂意识是标志着所分离的被个体化了的元素,而潜意识是他与宇宙相通的元素㊂通过修行使这两者合为一体是这本书要表达的基本原理㊂意识必须进入潜意识播种,然后,潜意识被激活并携手被加强了的意识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到一个超个人(即全人类共同的)的心智层次㊂这种再生首先会引起以分别心为基础的意识境界转变为自主思维结构,修炼的结果是消除一切分别,达到最终的生命整合,即超越二元对立的大自然㊂[6]15-16卫礼贤作为一位伟大的汉学家将中国典籍带给西方㊂他引导荣格了解道家思想中的炼金术,由此验证了荣格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心灵成长的最终目的是自性的实现㊂二、对道家思想的吸纳荣格的诸多著述常常引用老子的话和道家的观点㊂道家的意象和象征丰富了整个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思想的重要源泉㊂荣格认为 道 阐释了人类的终极真理,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东方智慧的完美体现㊂他自称为道家的追随者 庄子哲学的忠实仰慕者 [2]155㊂从 道 家思想的奥秘中,荣格寻找到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有力支撑,而道家哲学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正是荣格致力于探寻的自性体验与自性化过程㊂对于荣格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荣格曾说: 我和他(理查德㊃威尔海姆,即卫礼贤)在1929年合作写了‘金花的秘密“㊂我也只是在那时,通过思考与研究接触到了我心理学的关键点 自性思想㊂此后,才重新找到了回归世界之路㊂ [7]183在‘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中,荣格提出卫礼贤将道解释为 意义 ,并赞成卫礼贤认为道是与 实在的世界对立的 [4]333观点㊂道不能被意识所感知,却又控制意识世界的所有,所以只能将其称之为 无形 ㊂荣格指出,因为统计方法的诞生和自然科学的成功,在近两个世纪西方抛弃了形而上学的观念,因果原则占据了主导的地位㊂荣格从庄子所说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㊂ [8]31(‘庄子㊃齐物论“)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㊂听止于耳,心止于符㊂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㊂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㊂ [8]53(‘庄子㊃人间世“)体会出道家对认知理性的批评和对无意识心理的承认㊂91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①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㊂0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在‘象征生活“中,荣格讲述了他的朋友麦独孤(W i l l i a m M c D o u g a l l)问道的故事,指出: 道 可以是任何东西㊂我用另一个词来指示它,那就是共时性㊂东方智慧在看待事实的集合体时,是把这个集合体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的,但是西方智慧则会把它划分成各种实体和各个部分㊂ [9]57荣格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从整体去看问题,他们会通过一种西方人不能理解的预测可能性的方法,去体察事物之间能够相遇或者相互交融在一起承载着什么样的意味㊂在‘心理类型“中,荣格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调和象征㊂他归纳出 道 的十种含义:(1)道路;(2)方法;(3)原则;(4)自然力或生命力;(5)自然的规则过程;(6)宇宙观;(7)一切现象的根源;(8)正义;(9)善;(10)永恒的道德律[10]165㊂荣格指出,道不是指称神,而是具体实物的混合㊂道中充满了跨越种族和地域的原始意象,它们代表了原始的能量和心灵的力量,对人类有救赎和升华的作用㊂道能超越时间,即使将当代最新的哲学概念与道相提并论,依然能产生穿越千年的共鸣㊂一个人如果能够与道同一,他将永生且具有创造性㊂从心理学角度,荣格认为,道是非理性对立的组合,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象征㊂一个人如果彻底地摆脱了对立,他就可以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紧密关联和不断变化,就像‘道德经“中说的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11]277㊂这是真正智者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心理态度㊂荣格说正是因为道是非理性的,所以人不可能通过刻意为之而实现目标,因此老子经常强调 无为 ㊂这里荣格得出结论,道家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宇宙的内在本性出发,返回到道,从而获得拯救[10]168㊂‘荣格自传“的结尾引用‘道德经“说: 当老子讲到, 众人皆明,唯吾独懵 (此句‘道德经“原文应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作者注)之时,他所阐述的内涵即我在垂暮之年的现在之感受㊂老子是超人的㊁有着独特洞察力的代表人物,他能看到并且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更有甚者㊂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还希望能够回归自身的存在,他希望回归到那永恒的㊁未知的意义中去㊂这位博学多智的老者,其原型永远是真实的㊂ [7]317荣格在85岁高龄,隐居在波林根的塔楼之中,写下这段带着他生命体悟的话语,他不仅研究和吸纳着道家的思想,还践行着道家的智慧㊂荣格遇到道家思想后,一切问题在这种整体的㊁非因果的㊁经验的㊁偶然的㊁抽象的,看起来不科学的学说面前迎刃而解了㊂因为从根本上说,道家哲学不是迷信,不是巫术,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穿越千年的智慧,是真正的人在世界的方式㊂当西方世界因为科学理性的外部牵引与内部初心愈行愈远的时候,荣格极力吸纳了这种东方文化的智慧,试图找回西方文化遗失的本根㊂由此,荣格精神分析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无不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个性化 与 道 ㊂荣格认为人格在达到自性之前,存在一个不断完善整合的过程,他称之为个性化,也可称之为自性形成㊂这个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有意识也可能完全无意识㊂个体精神从一种混沌的㊁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像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一样,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㊁平衡统一的人格㊂荣格说: 我用 个性化 这个术语来表示这样一种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 不可分的 (i n-d i v i d u a l),即一个独立的㊁不可分的统一体或 整体 ㊂ [12]248冯川认为, 个性化 (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这一概念,在荣格那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成为独特的㊁独立的个体;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13]㊂‘道德经“第一章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 [11]73道家的 道 就是 无 无名 ㊂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名字㊂天有天的名字,地有地的名字,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事物的名字,这就是老子说的 始制有名 [11]198㊂但是 道 没有名字,但又创孕万物,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233㊂所以,一切 有名 都是由 无名 而来㊂那么 道 不是名,究竟是什么?老子这样解释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1]169㊂ 无名天地之始 ,这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并没有具体所指,从中我们并不能知道万物的生者到底是什么㊂能够说明的只有一点, 道 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一物,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生者㊂在这里,我们权且理解 道 为超越万物之物㊂按照荣格的理解,道包含宇宙万物并超越一切对立㊂彭鹏指出, 道 就是一种人格完善之路即个性化㊂它提示我们,唯有内在心灵的超越和转化,我们才能以某种灵性的方式来改变自己与社会[1]㊂ 个性化 和 道 二者的相通之处正在于 超越 和 统一 ,它们都是理想化的人格整合和生命意义追寻的过程,它们超越物质和心灵的所有存在,统一于宇宙万物㊂释梦 积极想象 与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㊂无意识不能由意识感知到,那我们将如何言说?为了建立起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就需要一种能够读懂无意识的方法,因此荣格提出了 释梦 和 积极想象 ㊂荣格说: 我们不能用意识中提取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梦㊂梦的功能独立于意志㊁愿望㊁意图和自我的追求㊂ [14]85积极想象正是通过个人的言语表达,而被运用于从梦中获得无意识意象的意义的方法㊂申荷永在‘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指出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是 间接沟通 无意识的方法,积极想象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㊂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家都把积极想象称为 睁着眼睛做梦 [15]93㊂而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是道家悟道的方法,是道家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㊂它们的意思是摒除内心的欲望和杂念,使心境保持安静纯洁,以明大道得真知㊂仔细分析,荣格和道家在方法论上的共通之处正在于此:比起科学研究的实证,他们更注重从内心的体验去寻找答案,更加推崇非主观干预下的 自性 状态㊂自性 与 天人合一 ㊂在荣格理论中,自性是人类生命最终的目标,代表了人类心灵中综合和统一的力量㊂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原型,是原型中的原型㊂自性原型将意识与无意识从对峙引向融合,它是个性化最终的目的地㊂所有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节中的显现,都在自性的作用下达成和谐统一㊂人格实现自性,人便可称之为 圆满 的人,便可完全处理和融洽内部现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㊂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艰巨的过程,我们认为也许只有像耶稣和释迦牟尼这样的宗教领袖,才算接近完成这一最终目标㊂拉德米拉㊃莫阿卡宁(R a d m i l a M o a c a n i n )指出: 自性原型是 所有人类 ,是永恒的人,不仅表达出此人独特的人格以及整体性㊂而且当此人碰触到宇宙,其微观世界反映出宏观宇宙时,自性就成了人类神性的象征㊂[5]41在道家思想中,天与人相互联系,天道与人道相互包含,并统一包含于形上之道㊂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㊂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 [11]169在这里,老子认为人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老子要人效法地的厚重㊁天的高远,还有道的自主自为的精神,并将自己融合于道㊁天㊁地之中㊂道家认为,对于生命而言,应通过积极的修为,最终达到理想之境,即道的境界㊂这种境界不是脱离人间现实,追求救世主凌驾万物的虚幻信仰或者探求形而上拯救苍生的普世真理,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真实境界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深层关怀㊂它揭示了人类生命实践的最终意义,即是践行道的内涵㊂由此看来, 自性 和道家的 天人合一 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即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的和谐无争,从而实现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㊂这体现了荣格理论和道家思想在根本目标上的相通性㊂这些内在的相通性,给予荣格理论强有力的支撑,荣格也成为道家文化的忠实信仰者㊂在‘纪念卫礼贤“中,荣格说: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我们看到一种势如破竹的实现自我的命运 我认为,对道的探求 对生命的意义的探求已经成为我们当中的集体现象,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 东方精神以这种方式渗进我们所有的毛孔,并且来到了欧洲最脆弱的地方㊂它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但是也可能是治病的良方㊂[3]73-74三、从东方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荣格认为,正如人的身体有着超越了种族差异的相同生理结构,人的精神也有超越所有文化意识差12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异的相同的根源层面㊂荣格把这一人类心灵的根源层面叫作集体潜意识或共同潜意识①[6]29㊂人类的意识包含可以意识到的意识以及很多虽然意识不到却能够决定人类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天性㊂无论种族与肤色,具备相同的大脑结构,便具备相同的心灵表达㊂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起源于共同的源头,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仍然能够追溯到原初一致的层面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域㊁不同教义的人能够画出结构相似的曼荼罗,为什么在不同国家会流传着内容相似的神话传说,为什么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种族的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融合㊂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所有意识内容都离不开无意识原型,也正是有这些原型的存在,才有了人类所能感知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是人类共同的本能㊂当心灵更从属于本能而不是受理性控制时,意识更接近原始的状态㊂原始初民的人类不具备自我意识,他们没有清晰的自己和他人㊁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观念㊂原始本能的清醒度不高且保守,它只能适应自然的需要,当周围情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心灵状态就很难有良好的表现了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对一切陌生事物恐惧且排斥,因为压力过大还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荣格把这样的反应叫作 神经官能症 ㊂在不断接触㊁吸纳新的事物后,人的意识变得更加深远宽广,却与无意识和原型渐行渐远,同时也与本能分道扬镳㊂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决定了人类不能依靠意识与无意识达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体无意识需要通过象征跟意识进行对话㊂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促使人类逐渐远离了集体无意识,远离了人类的本根㊂荣格认为人类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或者至少可以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的纠缠中具备强大的心灵去应对㊂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致力之所在,也是其意义之所在㊂从荣格的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跟随种种神秘事件的指引,荣格晚年迷恋诺斯底教②和炼金术㊂按照他的归纳,人类精神的发展从人产生开始经历了一系列远离㊁觉醒和救赎的过程,从创造神话来投射心理深层的体验,到诺斯底教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继而产生宗教依靠信仰的力量进行心灵的疗愈,以及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一次精神变革 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使人们不再只是抬头仰望上帝,而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理性被激发,海上远航为人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外部条件,继而宗教在全世界范围内丧失了它的权威性㊂荣格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中世纪的炼金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它继承诺斯底教传统,与其说是炼金,事实上是在炼心,它真正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获取金子,而是获取 哲人石 ,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 天人合一 ㊂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有了理性主义㊂但西方文化混淆了理性与心灵的关系,错误地认为理性可以完全代表心灵的意义㊂由此,理性被奉为心灵的全部,这对人类心灵造成了不可避免地伤害③㊂事实上,心灵比理性更广袤更深邃,更具有值得描述的人类学价值,它坚守着人生的原则和生活的方向㊂同样,科学在西方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曾经作为有效的推进工具而不可或缺,它同时也是西方人心灵的支柱,以任何方式对科学的作用进行贬低都是徒劳的㊂科学的方法是为人所服务的,只要不把科学看作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那么科学可以胜任帮助人类打开认知世界大门的职能㊂但科学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的福祉不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它需要跳出科学的局限而倾听内在心灵世界的呼唤㊂22①②③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 ㊂诺斯底教是指西元2~3世纪盛行于古罗马的宗教与哲学运动㊂诺斯底教一词以希腊文g n o s i s(意为 知识 )为基础,到17世纪才造出字来,当时自由应用于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特别是被正统教徒描述为激进二元论和拒绝世界的派别,他们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㊂在‘<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中,荣格指出: 在中世纪以后的19世纪,圣灵坠落为人的理智,然后人们又起而投入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的运动㊂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就犯了把理智与精神混为一谈的错误,从而指责精神是理智出错的原因㊂这个错误是可以谅解的,理智在胆敢独占精神的全部财产时对灵魂确实有害㊂。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诗之思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诗之思一、生平及著作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虽然,法国哲学家萨特是存在哲学的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学术界的研究愈来愈认识到“本世纪存在主义的真正发源不是在法国,而是在德国,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在时间上先于萨特,而且更加深刻和更有创见性。
”有人认为,海德格尔不仅是康德以来最杰出的哲学家和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家,可以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巨匠并肩,而且他关于存在与时间意义的探讨,对艺术理论和技术性的沉思,对语言格局的理论,以及对真理与逻辑模式的矫正,都对当代西方各种学说产生了影响。
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的一位教堂司事的家中。
1907年夏天,弗莱堡中学学生海德格尔在当地牧师柯•格吕伯家中偶然见到了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写的博士论文,题为《论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多重含义》。
文中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深深地吸引了他。
从此,海德格尔开始了他长达70年的探讨存在的哲学生涯。
1909年他进入弗莱堡大学神学院学习,并对当时正在兴起的胡塞尔现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企望从胡塞尔那里得到解决存在问题的帮助。
两年后,他放弃神学而决定投身于哲学事业。
1913年,在李凯尔特和施奈德的共同指导下,海德格尔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判断学说》。
1915年7月,在李凯尔特指导下他完成了专题论文《邓•司名脱的范畴和意义学说》,并获得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师的资格。
他以后的许多哲学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已经可见雏型。
1919年1月,他成为胡塞尔哲学讨论班的助教,并与胡塞尔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胡塞尔高度评价海德格尔的工作,甚至说:“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
”1922-1928年,他到马堡大学担任哲学副教授和教授的职务。
1927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
由于这本书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人,把人放在社会哲学的首位,尤其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境遇和命运,人的肢离破碎的内心状态,反映了异化现象和危机感,所以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轰动,并奠定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
存在感作文800字
存在感作文800字•相关推荐存在感作文800字(通用6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存在感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存在感作文800字篇1说说、空间、微博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
“存在感”一词一夜而火。
有人说人人都需要存在感;有人说为了获得存在感,愿意抛弃一切是非;还有人说,真正能够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而是源于强大自信的内心。
存在感究竟为何物?是一条朋友圈被人点赞?是博取人们关注的小视频?还是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同呢?其实,存在感就是一种自身被认同的感觉。
认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给予内心一份安定,给予自己一份价值,给予自己一份信心与勇气。
因此,对于存在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人对你的认可与肯定,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
我们不仅不能抛弃存在感,而是应该时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存在感。
当代社会被称为互联网下的社会。
以往联系不到或者联系困难的人,现在只需轻轻滑动指尖,便能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聊天。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因此丰富了起来。
但是,网络上的联系,因为无法推心置腹,终究也只是短暂的。
联系过后,便会进入一种空虚的状态。
俗话说,人们是一种热衷于追求快感的动物。
有了第一次收获存在的快乐,便会去寻找第二次第三次,不知不觉中,仿佛吸食精神鸦片般上瘾。
这无疑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
所以说。
我们应该抛弃虚假的存在感,追寻内心的充实与丰盈。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他人身上。
所谓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
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
只有修炼好了自己,才会有别人来亲附。
自己是梧桐,才会有凤凰来栖,自己是海,才会有百川的汇聚。
你只有做到充实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才会收获真正的存在感。
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
[哲学][德]海德格尔《筑·居·思》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读书中文网出品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筑·居·思 [1]编者按:此文原载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 ,中译文原载孙周兴选编的 《海德格尔选集》 ,这里刊出的是译者为中文版《演讲与论文集》新近校订的 的修订译稿,感谢译者惠寄。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
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 并不自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
我们这种思想尝试 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的,而是要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 之物所属的那个领域中,以此来追踪筑造。
我们问: 一、什么是栖居? 二、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1-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一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得栖居。
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可是,并非所有 的建筑物都是居所。
桥梁和候机室,体育场和发电厂,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火车站 和高速公路,水坝和商场,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
不过,上述建筑物依然处于我们的 栖居的领域当中。
这个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限于居所。
卡车司机以高速公路为 家,但那里并没有他的住宿地;女工以纺织厂为家,但那里并没有她的居所;总工程师以 发电厂为家,但他并不住在那里。
上述建筑物为人提供住处。
人靠它们而居住;但如果栖 居意味着我们占用某个住宿地的话,那么,人就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
当然,在今天 的住房困难条件下,占用某个住宿地就已经令人心安和开心了;住宅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 住宿地,今天的居所甚至可以有良好的布局,便于管理,价格宜人,空气清新,光照充足, 但是: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Wohnen)的发生吗?而那些并非居所的建筑物,就 它们服务于人的栖居而言,本身还是从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
倘若这样的话,栖居在任何 情形下就都会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了。
栖居与筑造相互并存, 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然而,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 某种正确的东西。
记忆的原理
记忆的原理篇一:人脑的记忆原理哦人脑的记忆原理我们的大脑模式或思维结构是按一定的有序程度组织的。
这种有序性就是我们思想中的规则。
我们的大脑是靠这些规则(因果关系)理解和解释事物的。
如果事物结构的有序性与我们大脑的思维结构不兼容,我们就无法理解或暂时不能理解它们,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来自感官的。
由此推断人工思想机器的思维结构必须与我们大脑的组织结构在模式上兼容。
当我们紧张不安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的大脑没有处于良好的有序状态。
我们的行为正是我们的大脑为自己工作的结果,即大脑正在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或变得更加有序,最终是通过行为显现的。
计算机或控制系统都有硬件和软件,就像光具有波粒二重性。
软件就像头脑,它控制“身体”的行为,但是它的功能并不一定是有智慧的。
软件是系统的组织结构。
与电脑运行软件不同,思维不仅是在运行软件而且是在进行自身结构重组,使其更加有序。
在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中,大脑产生意识。
意识是大脑记忆某些自身活动的结果。
意识内容总是尽可能转向无意识,即从模糊到有序。
意识通过注意和集中只是处理问题的模糊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过滤信息和支配多任务,准确地对平常来自环境和身体内部的信号或刺激作出反应。
大脑可以回忆无意识区的记忆,但是处理记忆则是在意识区进行思维。
电脑程序完全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完全有序的。
无意识永远不会接受来自意识的模糊内容。
我们能够感受两种现象,自然(非生命)和生活。
一般讲我们可以预期自然现象和发现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找出普遍的动物生活现象的规律,也不能精确预测动物的行为。
生命(动物)具有意志。
查看人工神经网络演示世界上所有生命包括植物在最初阶段都只有无意识。
无意识的作用一是完全有序的,支配生命自身的行为,对外界和内部刺激作出准确的反应以适应环境和为了生存;二是完全无序的,由自然来选择。
无意识不能处理模糊问题。
当生命进化到一定程度,它们开始以简单的记忆方式记录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并形成经验,这样就产生了意识。
文学中的记忆与遗忘
文学中的记忆与遗忘在文学作品中,记忆与遗忘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主题。
作家通过描绘人物的记忆和遗忘,展示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迁。
记忆与遗忘是文学作品中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给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的空间。
1. 记忆的力量记忆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记忆来塑造他们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记忆可以是美好的,可以给人力量和勇气。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通过回忆曾经的英勇经历,激发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
记忆也可以是痛苦的,让人陷入无尽的煎熬。
在《1984》中,温斯顿回忆起过去的自由和幸福,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全然没有记忆的世界中。
2. 遗忘的困扰遗忘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困扰,让人无法忘记的记忆常常在人物的心灵深处萦绕不去。
遗忘也可以是一种防御机制,人们选择性地忘记某些令人痛苦的记忆。
例如,在《1984》中,人们通过被洗脑和自我欺骗来遗忘过去自由的记忆,以适应现实的残酷。
然而,遗忘也可能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人们渴望回忆并寻找失去的记忆。
3. 记忆和遗忘的冲突在文学作品中,记忆和遗忘之间常常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有时候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平衡成为人物发展的关键。
例如,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主人公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和痛苦,与遗忘中的现实进行了对比和挑战,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和救赎。
4. 记忆和遗忘的意义记忆和遗忘在文学中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手法,更是对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记忆让我们回顾过去,重温美好或痛苦的经历,它使我们成为自己的过去。
而遗忘则让我们摆脱痛苦,向前看,接受和面对现实。
记忆和遗忘的互相作用塑造了人物的命运和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人类的复杂心理和对生命的思考。
总结:在文学作品中,记忆和遗忘是一个表达人类情感和思考的重要主题。
记忆能够给人力量和勇气,也可以成为痛苦的源泉;遗忘常常困扰着人们,也可以成为一种防御机制。
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带给人物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探索了人性和生命意义。
米兰.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
米兰.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其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作品。
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窥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
标签:轻;重;背叛;媚俗说到昆德拉的作品,人们脑海中似乎就会浮现“复调”、“隐喻”、“媚俗”、“遗忘”、“幽默”、“存在”、“性爱”、“政治化”等等关键词。
而在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创作于移民法国前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便是其代表作,也是在我国最广为传播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使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两个入口,一个是政治,另一个就是性爱。
从政治观之,冷峻而残酷;从性爱观之,则极具喜剧色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政治色彩很浓,看到了苏联的强权压迫下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也看到了徘徊在灵与肉之间的主人公挣扎的生命轨迹。
一、漂浮在轻重之间的托马斯托马斯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非常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对于苏联的入侵和当局的强权政治,他感到不满。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写了一篇嘲讽时政的文章,因此惹怒了当局,把医生的工作丢了。
托马斯挚爱着医生职业,对患者的责任感是他对生命的自我认可,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失去了挚爱的事业,托马斯感受到自我的生命走进了一种虚空。
托马斯深爱着特雷莎,在爱情上完全忠诚于她。
可是本性放荡不羁,渴望自由的他,在婚姻中感到束缚和人生的沉重。
他总想逃避,去寻找轻松的愉悦,于是他与各色女人保持着性友谊的关系。
而且还和画家萨宾娜保持着长期的情人关系。
在托马斯看来,爱与性是可以分开的,爱一个人只是渴望和她共眠,而不是一种性的欲望。
秉着这样的性爱观,托马斯从没放弃自己在女人中间的性愉悦,在这些性冒险中,他不停地寻找女人的万分之一的不同。
存在之思: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
的阐释及其存在论 中隐含 的伦理 学问题 , 认为 海德格 尔对传 统形而上 学人道主 义的批判及 其 可能重建 , 建基 于
他对存在 的独特理 解 中。 关键词 : 海德格 尔; 道主 义; ; 人 人 存在
中 图分 类 号 : 1 B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4 9 2 o ) 3一 o5一O 17 0 2 (0 9 0 o 2 6
事物复归其本质。海德格尔思想 中( 特别是后期 ) 清楚地表现 了一种“ 回事物 自身” 返 的态度 , 即去 此
蔽——祛除遮掩事物本质的遮蔽物 , 使事物显露出 自身的“ 本是”并认为此乃“ , 行动” 目的。然而 , 的 这 里势必引发的问题是 : 事物为何被遮蔽 , 被什么遮蔽?它又如何能够完成 “ 行动” 的任 务?这些问题 的 澄清不仅是对西方文明进程 的诠释 , 同时也关联着对人之本质 的澄清 。
重庆师 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0 O 9年 第 3期
存 在 之 思 : 在 世 界 之 中存 在 人
— —
论 海德 格 尔对人道 主义 的批 判
胡 春
( 重庆师 范大 学
光
4 l3 ) O 3 1
学前教 育学院 , 重庆
摘
要: 人只有在“ 思想” 的严格 性 中, 方能成 为彰显存 在的 “ 此在 ” 。文章分 析 了海德 格 尔关 于人 之本质
对于行动的本质 , 海德格尔认为 :我们还远远没有充分 明确地加以深 思。人们只是把行动认作某 “ 种作用的产生。人们是按其效用来评 价这种作 用的现实性 的。 “ ” 行动 的本质 乃是完成 。而完成意 味 着: 把某种 东 西 展 开 到 它 的 本 质 的 丰 富 性 之 中 , 某 种 东 西 带 人 这 种 丰 富 性 之 中 , 谓 生 产 出 把 即 来 。 [( 然 而 “ ”2蛳’ 】 完成 ” 为 行动 本质 的显露 , 非行 动者 依 其 意 志规 定 事 物 , 造 事 物 , 作 并 创 而是 “ 现 ” 发 事 物, 使事物 回复其本质的丰富性 , 也就是让事物充分地展现其 自 身而无遮蔽。我们可 以对照他在另一篇 文章 中对“ 拯救” 的阐释 :拯救不仅是使某物摆脱危险; “ 拯救的真正意思乃是使某物解脱到它本来已有 的本质之中。 J 换言之 , ” 《 真正 “ 行动” 完成 ” 的“ 在于“ 拯救” 即“ , 拯救” 某物 日益被遮蔽的本质 , 以使
学者对记忆的定义
学者对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类大脑的一项复杂功能,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学者们对记忆的定义和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几种不同的视角来定义记忆:1、心理学视角:心理学家通常将记忆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存储的形式)、存储(保留信息以便将来使用)和检索(获取存储的信息)。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如事实和数据)和隐性记忆(如技能和习惯)。
2、神经科学视角:神经科学家研究记忆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生物学机制。
他们发现,记忆的形成与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触)的改变有关,这种改变被称为突触可塑性。
长期增强(LTP)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基础。
和检索机制。
这里的记忆通常是指存储程序计算机中的内存,它允许机器执行复杂的任务,如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
3、哲学视角:哲学家对记忆的探讨往往涉及到意识、自我和时间的关系。
记忆被认为是构建个人身份和历史意识的重要因素,它使人们能够反思过去、构想未来。
4、文化和社会学视角:记忆不仅仅是个人大脑的功能,也是文化和社会层面的现象。
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记忆被看作是集体认同的构成要素,它通过传统、故事、仪式和纪念物等方式在社会中传递。
5、计算机科学视角:在人工智能领域,记忆被模拟为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机制。
这里的记忆通常是指存储程序计算机中的内存,它允许机器执行复杂的任务,如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
综上所述,记忆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记忆进行定义和研究。
这些视角共同构成了对记忆复杂性的全面理解。
2020东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离线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认知心理学》离线作业考核学号:18035012916008 丁乘风一、分析判断(每题5分,共25分)1、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一个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答:错误。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2、我们上课或看电视时的聚精会神属于持续性注意。
答:正确。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而“我们上课或看电视时的聚精会神”正体现了这个特点。
3、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进行匹配的过程。
答:正确。
因为模式识别是指: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4、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答:正确。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料的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5、关于言语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模型认为言语理解只存在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错误。
相互作用模型是一种言语理解模型,它认为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是可以相互重叠的。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关于知觉现象中的结构优势效应有哪些理论?结构优势效应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答:关于知觉现象中的结构优势效应理论有: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构型优势效应、字母优势效应和句子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词中字母的正确率>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Object-Supriotity Effect):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正确率>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主张无神论存在主义,他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能是如何存在”这一20世纪的哲学热点问题,海德格尔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人活在世,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而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人所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而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体用到存在,而只有存在,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有自我选择才有光明和快乐。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受尼采的影响,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参看海德格尔:《筑·居·思》的演讲)尼采的思想启发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思考,让他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在他看来,全部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他采用了他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用以分析“此在的存在”。
“现象”这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基本含义是“自行显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于此,他表达了与尼采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批驳了尼采关于知识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知识不是靠强力、靠征服来认识客体,而是让客体任其自然,自己展示自己究竟是什么。
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人在存在的场中,但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理念进行反思所得出的结论。
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有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分,但直到近代,这种区分才突显出来,近代哲学一直是传统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其基本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象性思维、主体性原则和本质主义等方面。
论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
1 栖居与筑造 .
通常的“ 筑造” 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是培养、 看护有生命
物; 是建造、 - 制造无生命物。这两种意义上的“ 筑造” 不是
从表面上看 ,栖居” 占用房屋 ,筑造” “ 是 “ 是建造房屋 , 栖居的原因或基础 , 而已经是栖居的一个本质结果 , , 相反 两者并存乃是 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但海德格尔认为“ 筑造本 若仅为了上述筑造而整 日追逐忙碌,则就会离真正的栖居 身就是栖居”[(5 ,1P) ]1他将“ 3 筑造”“ 、栖居”“ 、存在” 的内在联 越来越远。 系归结为两个命题 :1栖居就是指人在大地上存在 ;2筑 () ()
是“ 作诗才首先让一种栖居成为栖居。作诗是本真的让栖 想不是本真的思想。本真的思想乃是对“ 最可思虑的东西” 居”“ , 作诗, 作为让栖居, 乃是一种筑造” ] 。 【( 作诗本身也 J 嗍’ 的思想 , 即对给出“ 无蔽状态” 本有”Ee n , 的“ (rgi 或译“ i s 大 是一种度量, 正是在作诗中 才有度量之发生, “ 在作诗中 道” 的思想。 发 ) 生着尺 度之采取(e e)作诗乃 采取尺度’ … 嗍 Nh n。 m 是‘ ” ( 这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 本有” 当作一个最高存在者来表 “ 是不能表象的, 它之所以能为人所思, 在于它允 里所说的 尺度乃是人以之度量自 身的神性。 神性虽然是不 象,本有”
形而上学的诗性之思,决意为人们开启通向真理和自由之 “ 作为 此” 存在之切近而存在。 他又将其命名为“ 家乡”又 , 说
路; 其诗性生存之思想具有独创的 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启示 “世界’ ‘ 乃是存在之澄明” 2M) 。[( 家乡”“ 】 ‘ 、世界”“ 、 通向存 意义。 在的切近处” 其实都是指此在的栖居之所 , 这一栖居之所本 质上是指存在之真理 , 栖居就是指人“ 绽出” 地内居于存在
50个常见心理现象的概述
50个常见心理现象的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领域,而心理现象则是指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常见的表现和特征。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概述50个常见心理现象,帮助您了解更多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现象和特点。
1. 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长时间的决策过程会消耗人的意志力和大脑资源,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2.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 人们在面临压力时,身体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如心率加快、焦虑等。
3. 幻觉(Illusion)- 感知的错误解释或扭曲,使人误以为看到或感受到了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境。
4. 预期效应(Expectation effect)- 当人们对某种结果有预期时,他们的行为和思维会受到这种预期的影响,可能导致自我实现预言。
5. 偏见(Bias)- 人们在思考和决策时会被自身的信念、偏好和经验影响,导致主观性和片面性。
6.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时,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和不稳定。
7.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卡尔·荣格提出的概念,指人类共有的无意识心理结构,包括原型和神话符号等。
8. 追逐奖赏(Chasing rewards)- 人们倾向于追求奖励和满足感,这种追逐行为可能导致过度努力或沉迷。
9. 反射(Reflex)- 在面临刺激时,人们会出现自动的生理或心理反应,不需要经过思考。
10. 情感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可以通过非语言和语言的方式传递给他人,相互影响。
11. 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 人们试图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效率降低。
12. 记忆回忆(Memory recall)- 人们在回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记忆瑕疵、遗忘或虚构。
13. 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当人们相信某种情况或结果时,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以一种方式来实现这种预期。
记忆与遗忘讨论发言稿范文
记忆与遗忘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记忆与遗忘的主题。
记忆和遗忘是人类认知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记忆。
记忆是指人们对过去经历和学习的信息的储存和再认过程。
有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回忆起某个特定的经历或知识点,这就是记忆的作用。
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发展技能、做出决策等等。
但是,记忆并不是永恒的。
我们也会遗忘一些信息。
遗忘是指记忆力减弱或消失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遗忘一些重要的信息或经历。
这可能是因为新的信息干扰了旧的记忆,或者是因为我们长时间没有回忆或使用某个记忆,导致它逐渐淡化。
遗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
除了自然的遗忘过程外,有时候我们也会面临着一些疾病或意外的影响,导致记忆丧失或损坏。
这对于患者和家人来说都是非常困扰和痛苦的事情。
总的来说,记忆和遗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记忆,努力保持好的记忆力,同时也要接受遗忘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那些遭遇了意外的患者,我们要给予关爱和支持。
谢谢大家。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刘英梅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都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位作家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并通过遗忘与记忆的故事,展开对人类存在和个体生命的相同思考。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王小波;遗忘;记忆;存在在当今的世界文坛,米兰·昆德拉无疑是享有崇高声誉的一位作家。
在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两个领域,昆德拉匠心独运、双线并举,展示了自己的小说成就和艺术价值。
对昆德拉,余中先先生这样评价,“昆德拉无疑是捷克文学乃至中欧文学、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里程碑。
”[1]290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虽被称为文坛异类,却也以一支生花妙笔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想象的艺术世界,在当代文坛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20世纪,昆德拉从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随着其作品的相继翻译出版,在中国读者中连续掀起阅读、研究的热潮。
90年代后期,随着花城出版社《时代三部曲》的出版发行,王小波风靡一时,成为当代青年的文学偶像,引起了阅读追随的热潮。
昆德拉与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抹不去的身影和冲击,影响了我们对小说艺术的已有认知。
王小波对昆德拉是熟悉的,他读过昆德拉的著作,谈论过他的小说艺术。
王小波的作品中有昆德拉的影响和神韵,是学界早已有之的认识。
就人生经历与创作而言,昆德拉与王小波不乏相似相通之处。
其中,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便是他们作品中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对象之一。
两位作家以遗忘与记忆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和探询。
一、遗忘与集体记忆遗忘在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中是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们思考社会政治历史的一个巧妙切入点。
在小说《笑忘录》和《寻找无双》中,昆德拉和王小波通过不同却类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通过遗忘抹除集体记忆进而修改未来历史的故事。
昆德拉告诉我们,遗忘是一个“政治的重大问题”[2]525。
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东西?
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东西?
首先,我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记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漏。
大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区域负责记忆的存储和提取,但是由于大脑容量有限,一些记忆可能会因为新的信息的输入而被覆盖,导致遗忘。
其次,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遗忘。
例如,记忆的编码过程可能受到注意力不集中、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没有被有效地存储下来;而记忆的提取过程可能受到记忆衰退、情绪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无法被检索出来。
另外,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睡眠不足、健康问题等都可能影响记忆功能,导致遗忘。
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记忆的存储和提取;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新陈代谢和清除代谢产物的能力,进而影响记忆功能;健康问题如老年痴呆症、脑部损伤等都会导致记忆功能的受损。
综上所述,我们会忘记东西是由于大脑容量有限、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睡眠不足、健康问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要预防遗忘,可以通过提高注意
力集中、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式来改善记忆功能。
从失去记忆的角度看文化记忆从失去记忆的角度看...
从“失去记忆”的角度看“文化记忆”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这里参加关于“文化记忆”的讨论会,碰巧的是,2005年,在由邱志杰、朱彤和我策划的主题为“未来考古学”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中,“失去记忆”(失忆)成为主题展的四个单元之一。
更巧的是,根据分工,正好由我来负责这个单元。
其余三个单元分别为“转基因”、“透支”和“未来日记”。
以上四个单元名称的由来,是根据所谓的“头脑风暴法”——一种诞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创造学方法。
如果根据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经说过的:“生命就在于记忆”这句话来理解,我想,“失去记忆”不仅对于自我,而且对于文化来说,都是一种决定性的灾难。
然而,失忆作为一种遗忘个体生命和人类文化的顽症,在人类的历史中,是如此的流行与普遍。
特别是在中国,很显然的,“失去记忆”从来就是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症候。
我想,我们之所以把“失去记忆”作为一个关注的重点,多多少少反映了我们三个生于1970年左右的策划人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的某种认识。
并且,由于上届三年展有一个看起来似乎是非理性的,对参展艺术家的年龄限定——必须是1968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参加我们的展览。
由于与这些艺术家的年龄相仿,我们理所当然地想象,生于1968年后的艺术家,在一种相似的成长背景、历史语境和文化记忆中,是如何生活以及表达生活的。
这次大家研讨的主题是“文化记忆”,我想,如果从“失去记忆”的角度来谈,或许正是在提供某种对“文化记忆”的思考。
所以我很愿意谈谈这个展览中我所负责的“失忆”单元,我是这样对通过一系列“田野工作”所收集到的“视觉证据”来进行分类和分析的:一、前1970年代人的文化记忆,作为历史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唤起出于叙述上的方便,所谓前1970年代人,大体是指1968至1974年出生的艺术家。
在这部分,我愿意举两个作者的例子,其一是尹朝阳,一位出色的油画家。
对尹朝阳作品的解读,我的倾向是,必须把它们放在一个整体的叙事构架中才能生效。
从遗忘中透视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遗忘三部曲”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从遗忘中透视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遗忘三部曲”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导言】米兰·昆德拉是21世纪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其作品被认为是对个人自由和人性的探索,反映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和困境。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充满了思考和启示,对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遗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法来探讨人们为何会忘记,以及忘记的意义。
他的“遗忘三部曲”包含了《生命中的插曲》、《存在的轻ness》和《缺失的东西》,这三本小说都涉及到了遗忘的主题,并提供了对遗忘的探究和理解。
因此,本文将从这三本小说中入手,进行主题研究,探讨遗忘在三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遗忘主题,特别是在“遗忘三部曲”中的表现和意义。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研究“遗忘三部曲”中遗忘主题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 探讨遗忘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3. 分析遗忘的意义,以及遗忘所涉及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阅读法。
首先,对米兰·昆德拉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其创作背景、文学风格、思想特点等。
然后,对“遗忘三部曲”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中的遗忘主题,以及遗忘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最后,对遗忘在哲学思想和人性价值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研究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作品中遗忘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进一步探究遗忘对于人的成长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可以对读者人生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同时,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爱好者来说,可以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总结学习存在的问题 专家总结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总结学习存在的问题专家总结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学习存在的问题】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让学习变得事倍功半学习时缺乏概念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
由于不理解事物的意义,没有与已有知识联系,新知识难于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不易融化为个人的知识成分,所以记忆效果差,费时多,效率低,遗忘快。
没有经过理解所记忆的知识是不可能灵活运用的,机械记忆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学士时间却没有获得好成绩。
机械记忆的危害:1、容易养成不爱思考,不动脑的不良学习习惯2、遇到复杂多样的学习内容便难以接受,不能适应,以致学习困难3、死记硬背,不擅思考,总爱死记硬背的同学容易造成:头脑变懒,思路变窄,思维僵化等现象机械记忆的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用心去记忆知识2、知识积累过多,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背一个忘一个3、学习方法不灵活,生搬硬套,过于死记硬背4、思维不成体系,记忆方法不得当5、兴趣不足,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联想的进行记忆缺乏思路没思路就没有办法上升更高层次很多学生认为,做题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
由于对知识不熟悉、认识不深刻,导致在做题的时候缺乏思路,往往想当然的来回答,造成结果偏差很大。
重大的升学考试中思路决定效率,能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做题时间,赢得更多的分数。
缺乏思路的危害:1、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脉络,找不出已知和所求的关系2、解题方法单一,方法死板,遇到难题解不出,到时学习兴趣下降3、综合分析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体系不完善缺乏思路的原因:1、学习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2、缺少学习方法,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3、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4、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不会从题目入手,寻找关键要素和突破口5、练习少,不能掌握知识要点效率低下效率低下:孩子一生的痛明明给自己制定了计划,但复习时总是走神。
自主学习效率很低,我该怎么办好呢?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问题学习效率低,尤其是面临重大考试的学生,低效率严重影响了复习的进度和备考计划是否能按时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作者:刘英梅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期摘要: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都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位作家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并通过遗忘与记忆的故事,展开对人类存在和个体生命的相同思考。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王小波;遗忘;记忆;存在在当今的世界文坛,米兰·昆德拉无疑是享有崇高声誉的一位作家。
在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两个领域,昆德拉匠心独运、双线并举,展示了自己的小说成就和艺术价值。
对昆德拉,余中先先生这样评价,“昆德拉无疑是捷克文学乃至中欧文学、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里程碑。
”[1]290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虽被称为文坛异类,却也以一支生花妙笔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想象的艺术世界,在当代文坛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20世纪,昆德拉从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随着其作品的相继翻译出版,在中国读者中连续掀起阅读、研究的热潮。
90年代后期,随着花城出版社《时代三部曲》的出版发行,王小波风靡一时,成为当代青年的文学偶像,引起了阅读追随的热潮。
昆德拉与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抹不去的身影和冲击,影响了我们对小说艺术的已有认知。
王小波对昆德拉是熟悉的,他读过昆德拉的著作,谈论过他的小说艺术。
王小波的作品中有昆德拉的影响和神韵,是学界早已有之的认识。
就人生经历与创作而言,昆德拉与王小波不乏相似相通之处。
其中,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便是他们作品中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对象之一。
两位作家以遗忘与记忆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和探询。
一、遗忘与集体记忆遗忘在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中是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们思考社会政治历史的一个巧妙切入点。
在小说《笑忘录》和《寻找无双》中,昆德拉和王小波通过不同却类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通过遗忘抹除集体记忆进而修改未来历史的故事。
昆德拉告诉我们,遗忘是一个“政治的重大问题”[2]525。
在小说《笑忘录》的开头,昆德拉即以1948年波西米亚历史中的重要一刻为例,展开了这个话题。
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在一座宫殿的阳台上向公众发表演说,周围簇拥着他的同志们。
下着雪的天气很冷,克莱门蒂斯将自己的皮帽戴到了哥特瓦尔德的头上。
宣传部门的照片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四年后,克莱门蒂斯因为叛国罪被处以绞刑,必须从照片上消失。
留下来的,就只有哥特瓦尔德头上的那顶皮帽了。
这个遗忘的故事,开门见山地显出了昆德拉的角度和思考。
接下来,昆德拉以小说主人公米雷克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主题。
米雷克事业有成,因为经常在电视上发表言论,成为一个名人。
俄国人进入捷克后,他作为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和斗争。
他坚信,“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3]5为此,他认真地写日记,保留书信和讨论局势的会议记录,他的存在和行为被动当局视为国家历史记忆的一个污点,需要被抹除和遗忘。
不难想象,米雷克最终被搜查并判6年监禁。
在捷克历史上,和米雷克一样命运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被国家和历史有组织地遗忘了。
结合捷克的现代历史和作者移居法国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昆德拉获得这一经验的现实来源。
在小说中,昆德拉时不时地以捷克历史作为展开故事的可能处境,讲述了一个民族被毁灭书籍和文化、夺走历史和记忆的遭遇。
在现实经验与哲学思考的汇合中,昆德拉对人类历史中遗忘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探询。
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则以一个唐传奇的故事,展开了关于遗忘的思考。
主人公王仙客到长安城的宣阳坊寻找表妹无双,但是宣阳坊里的诸君既否认认识王仙客,也否认无双这个女孩的曾经存在。
王仙客找不到关于无双的一点线索,只感觉长安城住的都是些怪人。
随着鱼玄机故事的开展和彩萍的出现,无双失踪的事实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三年前,驻扎凤翔州的军队因为多年没领到关饷,起兵造反,攻进了长安城,将国库抢个精光后逃到了异国。
乱军攻城时,朝廷、羽林军和政府机关全都跑掉,等到乱军退走后才回到长安城。
皇帝看到空空的国库,将无处发泄的怒火指向所谓的长安城的市民附逆,派出大军封锁了长安七十二坊,准备将男的砍头,女的为奴,家产变卖充实国库。
军队历经数次失败后终于攻下了酉阳坊,并实施了皇帝的计划。
在看到战利品后,皇帝大失所望,军队抢到的财产并无金银器,铜器有几样,大多是摔坏了的木器家具,只能当柴火。
皇帝感觉这样洗荡七十二坊并不划算,于是下旨让其余的七十一坊主动交出占人口百分之五的附逆分子,而城陷时在城内的官员则全部按附逆分子处理。
宣阳坊将自卫队交出,并在坊中心的空场上看着他们被车裂而死。
无双的爸爸作为官员,自然难逃一劫。
全家老小,男的杀,女的卖。
无双苦等王仙客来救她而不得,最终被卖进了掖庭宫。
王仙客最初在宣阳坊寻找无双的踪迹而不得,与其说是宣阳坊众人的谎言蒙蔽了他,不如说是他们的遗忘误导了他。
对于宣阳坊众人来说,官兵围坊的事件不仅意味着血腥杀戮和集体恐惧,更记录着他们无情出卖的不堪过往。
他们在沉默中躲避着这一悲剧,有意地将这段历史集体遗忘,无双作为事件记忆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自然也就成为被遗忘之人了。
宣阳坊众人的行为,让我们看到,“权力所书写并规定的不仅是记忆,而且是遗忘。
”[4]王小波的笔在历史和当下间从容地游走,穿过历史的迷雾指向了当下那段压抑的时期。
在小说中,我们不时地看到“批斗会”、“集体撒癔症”、“拍卖抄家物资”等字眼,也明白王小波的描写来自文革社会的体验。
我們可以看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虽然都讲述了一个关于政治的的故事,但最终目的却不在于阐释政治,而是将焦点指向人类社会。
正如景凯旋老师所说,“昆德拉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极权美学的左翼根源进行了探讨。
”[5]209文革时期虽然是王小波写作的经验背景,但王小波的思考却并非单纯指向文革自身,而是以寓言的形式将思考指向人类社会本身,正如戴锦华老师分析的那样,“他所书写与戏仿的并非一段特定的历史;他所拒绝或颠覆的并非某种具体的权力、意识形态或话语系统,而是权力机器与‘历史’自身。
”[6]在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中,极权主义是作为人类的一个基本境遇来表现的。
他们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有意遗忘的故事视角,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极权主义的疯狂和野蛮。
在关于遗忘的小说故事中,昆德拉和王小波不仅表达了对极权主义抹杀历史的批判与否定,也指出了人类存在中这个无法避免的现象与境遇。
二、记忆与个体存在个人生活中,记忆和遗忘总是相伴相生,既有对立性,又有一致性。
记忆抗拒遗忘,遗忘也会改变记忆,正如昆德拉所说,“记忆并不是对遗忘的否定。
记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
”[7]133在小说《笑忘录》、《无知》和《万寿寺》中,昆德拉和王小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记忆的故事。
小说《笑忘录》中,女主人公塔米娜的故事便是一个寻回过去和记忆、抵抗遗忘的故事。
塔米娜身处异国他乡,生活中剩下的唯有对死去丈夫的怀念。
但是她发现,自己和丈夫的过去正在慢慢消逝,甚至连丈夫的样子也变得模糊起来。
塔米娜希望拿到留在捷克婆婆家里的记事本,那上面记录着她和丈夫的共同过往和生活点滴,借助这些记事本的记忆,她可以重新构建一个生活的大厦让自己栖身。
在塔米娜和那些记事本之间,横亘着数道障碍。
为此,她勉为其难,通过昂贵的长途电话说服远在布拉格的家人,讨好浅薄的女友皮皮和三流作家雨果,为的是他们去布拉格时能够帮她带回记事本。
但最终,皮皮和雨果先后辜负了她,塔米娜寻回记事本和过去记忆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塔米娜为寻回记忆而不得,陷入绝望。
那么,如果记忆可以寻回,又会怎样呢?昆德拉在小说《无知》中,通过女主人公伊莱娜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伊莱娜在流亡法国二十年后,随着捷克政治局势的变化,踏上了回归布拉格的旅程。
在巴黎的候机大厅,她邂逅了另一个回归者约瑟夫。
他们二十年前在布拉格的一次酒吧聚会时相识,约瑟夫风趣、幽默、富有魅力,对伊莱娜颇为关照,并在聚会结束时送给了伊莱娜一个烟灰缸,那是他特地为她偷来的。
伊莱娜当时已经订婚,便放弃了这次偶遇,但在随丈夫流亡国外时,没有忘记带上这个烟灰缸,并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常常随身带着它。
烟灰缸成为伊莱娜那段没来及开始的爱情记忆。
现在,机场的邂逅让伊莱娜感觉,她和约瑟夫的爱情可以在中断的地方重新接续。
他们在布拉格的一家旅馆约会,在激情的疯狂之后,伊莱娜拿出了他们的爱情证据,约瑟夫却毫无印象,更糟糕的是他根本不记得伊莱娜是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伊莱娜记忆中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只是约瑟夫的一次逢场作戏。
不仅如此,伊莱娜关于故乡的一切记忆,在现实面前,都褪去了想像中的美好,透露着陌生与疏离。
同样,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以主人公王二寻找自己的记忆和过去为线索,展开了一个在历史和现实间穿插的故事。
小说开头,主人公王二因为车祸,失去了记忆,只感觉过去一片朦胧。
按照工作证上的单位地址,他找到了万寿寺。
房间桌子上的手稿和故事,让他似曾相识却又不想认可。
他努力地回忆着关于自己的一切,随着周围点点滴滴的提示,他想起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想起了自己的求学和毕业,想起了小时候的大灾荒和青年时代与表弟的共患难,想起了参加工作和结婚的情形,最终在找到的户口本上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随着记忆的寻回,王二从大唐薛松的想象身份中跌落回现实,发现现实中的自己微不足道,年近五十没有职称,为了完成研究所的任务不得不违心选报科研课题,不得不在领导的侧目怒视下打消修理管道的冲动,忍受万寿寺的冲天臭气。
失去记忆的王二,是大唐传奇中才华横溢、自由不羁的薛松;寻回记忆的王二,却是现代世界中身不由己的失败者。
昆德拉和王小波通过各自的故事,写出了人在记忆与现实间的矛盾,记忆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的背离。
王小波在《万寿寺》中说,“一个人失去记忆,就是变成了另一个人。
”[8]228人需要记忆确证自己的过去,失去了记忆,也就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陷入身份的焦虑与恐慌中。
然而,寻回记忆的王二,却又陷入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怀疑中。
那么,寻回记忆,就是寻回了自己全部的过去与自我吗?《无知》中伊莱娜的故事告诉我们,记忆并不那么可靠,因为在记忆中,“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9]129过去已成过去,留存在记忆中的只是些许碎片,依靠它来还原过去的生活,只能是一个美好却虚无缥缈的愿望。
人的过去与现在之间横亘着的,是记忆的链条无法接续的鸿沟。
昆德拉说,自我“是我们所记得的一切的总和。
”[10]525但是,记忆以神秘的方式选择了一部分,遗忘了另一部分,使记忆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在不知不觉中背离。
昆德拉和王小波在小说中,通过各自关于遗忘与记忆的故事,探讨了个体存在以及人类境遇。
遗忘“首先是一个存在問题”[11]187,无论是在政治历史还是个人生活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被动的,遗忘都不可避免,它是人类之本性,也是人类的根本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