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固体的热胀冷缩湘教版(一起)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是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2.难点:使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热胀冷缩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铁丝、铜丝、玻璃棒、热水、冷水、尺子等。
2.课件: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和原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铁丝在热水和冷水中的体积变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种固体材料(铁丝、铜丝或玻璃棒),用尺子测量其在热水和冷水中的长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为什么固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和原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固体的热胀冷缩 |湘教版(一起)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第四课固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
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二)新课学习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
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的概念、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有所观察,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2.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2.使用直观演示法和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胀冷缩的概念。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管等。
3.课件和教学多媒体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解释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球、塑料管等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胎压调节、热水管的防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写成观察报告。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性质变化。
教材通过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来推测出气体的性质变化。
但是,对于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气体的性质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难点:气体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性质变化的原因;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水槽、温度计、加热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性质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受冷时会收缩?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主题:固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分析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铁丝、木棍、温度计、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学术论文、科普文章等。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2. 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和木棍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4. 知识拓展:介绍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八、课堂练习:1. 填空题: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指固体在受热时____,受冷时____的现象。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会影响固体的热胀冷缩?(A. 温度B. 压力C. 湿度D. 长度)3. 简答题:请简要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九、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固体热胀冷缩在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应用。
3. 思考题:讨论固体热胀冷缩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
5.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整体单元备课教案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热胀冷缩的概念。
单元能力目标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
(德育)目标
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单元重点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单元整体备课(科学组)
学校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科学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教材版本
湘科版
单元
课题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热胀冷缩,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学情分析
冷热是小学生随时可感知到的,也知道温度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但不知道冷热感觉与温度的关系。学生知道“热胀冷缩”概念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清晰的感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感知和理解。
2.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单元难点
1.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2.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单元练习
见导学案。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体的热胀冷缩》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即气体在受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的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直观的感受。
但是他们对于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热胀冷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四. 教学重难点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相关术语的记忆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法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讨论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瓶、水、温度计、气球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生活中的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热水袋、热气球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
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
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热胀冷缩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3气体的热胀冷缩 湘教版(一起)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3气体的热胀冷缩湘教版(一起)第五单元热胀冷缩第三课气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能够有顺序的观察和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科学态度能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思路或方法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气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瘪乒乓球、热水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带软管的胶塞、烧杯、泡泡液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出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2)思考:乒乓球瘪了,你们有办法复原吗?说一说你们的方法。
(3)演示实验:将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待瘪乒乓球复原后再次展示。
(4)提出问题:瘪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复原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二)新课学习1.探究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聚焦问题:我们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作出假设: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空气会流动,必须把它装在容器中,用什么容器呢?b.怎样使空气受热、受冷呢?c.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观察空气有没有膨胀和收缩呢?(4)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7)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
a.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共同的变化?b.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c.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8)得出结论: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
(1)课件展示:夏天自行车充气太足会发生爆胎现象。
灌热水后,暖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
(2)思考:请试着解释“自行车”的现象和“热水瓶”的现象。
(3)小结:生活中,随处可见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认识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
提问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提问2:在地面上铺设地砖,为什么要在砖块之间留一些缝
隙?
提问3:夏天,架设电线时不能拉的太紧?
提问4:用开水烫一下瓶盖,瓶盖就能轻松打开吗?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
二、判断题 1.液体和气体都会热胀冷缩,但是固体不会热胀冷缩。 () 2.铜球会因为加热而体积变大。( ) 3.铁比较坚硬,所以铁不存在热胀冷缩。( ) 4.加热后的金属球浸入烧杯中的冷水后,金属球不能通过 金属圈。说明金属体积增大了。( ) 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有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 架在石墩上。( )
湘科版 三年级上册 《冷与热》单元 4.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单元
《冷与热》
课题
4.固体的热胀冷缩
核心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概念
学习 内容 及要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3~4年级 ③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求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1. 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器,PPT] 提问1:金属球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呢? 提问2: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金属球呢?
胀冷缩 的性 质。
(预设 25分 钟)
提问3:怎样检测金属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
①使用酒精的方法。
②使用铜球的注意事项。
2.实验验证。 提问1:受热后的金属球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呢? 提问2:受冷后的金属球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呢?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3:如果金属球膨胀,体积变大,会怎样? 提问4:如果金属球收缩,体积变小,会怎样?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6:实验中,哪些现象与你的推测相符? 提问7: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提问8: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案第一课知冷知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难点: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介绍相关科技史。
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
(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二)新课学习1.感知冷热(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
(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观察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掌握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原因。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固体热胀冷缩的定义和特点。
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固体样品(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温度计。
热源(如热水、热风机等)。
测量工具(如尺子、卡尺等)。
2.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具备实验条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和原因。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固体的热胀冷缩。
3.2 理论讲解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固体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固体样品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3.4 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第四章:教学反思4.1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固体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固体热胀冷缩原理和原因的掌握情况。
评估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4.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加深学生对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对固体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互相评价在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中的表现。
5.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延伸与拓展6.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汽车制造等。
探讨固体热胀冷缩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如电路板的设计。
6.2 教学拓展介绍固体热胀冷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能源等。
探讨固体热胀冷缩的微观机制,如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的热胀冷缩

谢谢
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作出假设
固体一 般也有热胀 冷缩的性质。
铜球实验方案设计
铜球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材料:铜球、金属圈、酒精灯、打火机、冷水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 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用什么加 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
b. 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产生 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 属环)
固体的热胀冷缩
1825年,英国铺(pū)设的第一条铁路 在铁轨(guǐ)间没有留缝隙(xì),结果到 了夏天,铁轨有的歪(wāi)歪扭(niǔ)扭, 有的朝上拱(gǒng)起,冬天铁轨则产生了 断裂。
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 轨产生了扭曲和断裂?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泥路面留缝
高压电线冬天绷紧
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 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 收缩。
回顾与解释:
现在你能解释英国铺设 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 原因了吗?
钢轨断裂成几段的原因?
温度每变化1℃,1米长的钢轨大约伸缩0.000018 米,假如一年中气温变化60℃那么1000千米长的铁路 就要伸缩708米。
正确使用酒精灯!
温馨提示
1.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 精灯。 2.加热后的铜球很烫,严禁用手触摸, 以免烫伤皮肤。 3.保持桌面清洁并请及时填写好实验 记录单。
铜球实验
1
2
3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铜球实验
铜的热胀冷缩实验记录表一
实验过程 现象:铜球能否通过铁环
加热前 加热后 遇冷后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固体的热胀冷缩 |湘科版(一起 2019)

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识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能力目标:会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并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拟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亲历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教学准备学生:每2人一组酒精灯1盏、铜球热胀冷缩实验器1套、木块1块、小铁钉2颗、铁垫圈1个、镊子1把、水槽1个、火柴1盒。
教师: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1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PPT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了水(液体)和空气(气体),我们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质疑:那么,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找几种金属材料来观察研究它们是否会热胀冷缩。
(板书课题:固体的热胀冷缩)(2)、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出示一个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先让学生观察,支架上的铜丝拉得直吗?学生回答:拉得很直。
然后,教师把实验器放在演示实验桌上,同时出示挂图,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再点燃酒精灯给支架上拉直的铜丝加热。
开始时,左右移动酒精灯,然后把它固定放在铜丝的中间位置处加热。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尔后教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支架上的铜丝变弯曲、鼓起来了。
此时,教师拿开酒精灯,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铜丝还鼓起吗?学生回答:铜丝慢慢变直,恢复原来的样子。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给铜丝加热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板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铜丝为什么自己会鼓起来?铜丝没有加热时为什么不鼓起来?同样是铜丝为什么用酒精灯加热时,它就鼓起来变弯曲了,拿开酒精灯后,它就又变直了呢?……教师给予肯定: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可以综合为“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为什么鼓起来了,拿开酒精灯后铜丝就又恢复原样变直了呢?”(3)、思考——提出猜想思考原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精选最新三年级科学(湘科版)-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教学导入
探究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我是来自密云区南菜园小学的龚老师。
三、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一)铜球实验
1.同学们,刚才我们探究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看,电线冬季绷得紧,这又是为什么?
2.像电线这样的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3.出示铜球实验装置。铜球是固体,想一想,怎样用这套材料来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4.为了使铜球受热体积膨胀的更明显,我们今天使用酒精灯来给铜球加热。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7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一般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能运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
1.基于观察比较温度计的相似活动,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5.介绍酒精灯的结构,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6.演示铜球受热受冷实验。
6.你观察到了那些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7.结论: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还记得课的小阅读吗?说明什么?看来铁轨也会热胀冷缩。
9.冬季电线为什么会绷紧?说明什么?电线也会热胀冷缩。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3气体的热胀冷缩 |湘科版(一起 2019)

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量杯、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带橡皮塞的烧瓶、玻璃弯管、滴管、红色肥皂水。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细管;量杯、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皮、橡皮筋;PPT课件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的平底烧瓶,上面插有玻璃细管。
师:“这个装置是我们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的呢”?预设——生:水的热胀冷缩师:“如果我把水倒掉”,(教师演示:并擦干瓶子),“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预设——生:空气。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预设——生:有!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多叫几位学生回答)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师:“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只是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与理解。
2. 难点:影响固体热胀冷缩因素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现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3. 讲授法: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丝、水、火源、尺子、记录表格等。
2. 教学课件: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反思模板:(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4)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教案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路面裂缝、夏天铁轨膨胀等。
2. 提问:为什么固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二、教学内容与实验:1. 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不同温度下的伸缩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三、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为什么铁丝在加热时会伸长,冷却时会缩短?2. 总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温度变化、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四、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3. 检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看是否合适。
4. 思考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2 液体的热胀冷缩 |湘教版(一起) (1)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高锰酸钾水。
为全班准备:装有不同液体的小瓶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放着几瓶饮料你们想喝么?今天大家表现好的话老师就把他送给你们,怎么样?谁来帮老师检查一下他们都开盖了么?(预设:没有)那么他们都没有装满呢?你买的时候有没有买过满瓶的想法呢?有过这样想法的同学请举手他们到底为什么没有装满呢?(预设:生因为里面有热胀冷缩)今天我们就通过本课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看看我们同学的猜想哪一个最正确。
出示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二、探究高锰酸钾水的热胀冷缩1、设计实验(1)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塑料烧杯、圆底烧瓶、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的变化吗?请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师: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了。
现在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2)根据学生的汇报方案师指导(3)组装具体指导如下:(按器材放置的顺序指导)1)试管可用平地烧瓶代替;气球皮可用橡胶塞代替;2)细玻璃管有什么作用?(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
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3)高锰酸钾水有什么用?(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看的更清楚,待会可以先用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滴入高锰酸钾水再加冷水)4)水是否需要装满?为什么?(研究的是水受热或受冷的体积变化,不装满会混进太多空气干扰实验)5)最后盛放热水的烧杯不变(4)师总结组装步骤:①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②烧瓶内装满冷水③将橡胶塞和玻璃管套上④将烧瓶放入烧杯中,最后由教师来倒热水师:那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生:要注意安全,小心被热水烫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第四课固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
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
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
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
(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
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6)整理分析实验记录。
(7)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8)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应用举例:观察生活中其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并试着解释原因。
(10)全课小结: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11)回顾并解释:现在你能解释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原因了吗?
(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