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理解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方法:朗诵法、翻译法、评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伊索寓言》里收获了一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

(学生展示)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这节课我们要再接再厉,挑战一下自己,学习另两篇寓言,一篇是《穿井得一人》,另外一篇是《杞人忧天》。

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溉汲..gài jí杞.人qǐ躇.步chú跐蹈..cǐdǎo舍.然shì中.伤zhòng2.学生展示作家作品,老师明确:(1)《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3.学生展示课文内容,老师或补充,或明确。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第24课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后两则寓言的文言知识。

2.了解后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后两则寓言的文言知识。

2.了解后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寓言,这些寓言中有很多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狐假虎威等,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寓言?分享给大家。

新知探究《穿井得一人》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内容作为补充。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穿井得一人》中的重难点文言知识。

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还有疑难,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教师提问:这则寓言有怎样的寓意?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教师提示:从文中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寓言的寓意;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

四、问题探究【活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同桌之间或小组内进行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五、小结【活动内容】《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丁家人因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的事情,被传成“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未经证实的传闻不要轻信,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的道理。

《杞人忧天》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列子》的相关知识,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内容作为补充。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杞人忧天》中的重难点文言知识,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还有疑难,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解决。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3.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学情回顾,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相信同学们 一定有很多的感悟。有没有同学想了解一下中国古 代的寓言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的两篇寓 言《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译 文 :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这里泛指人的 站立行走。 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译 文 :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 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 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①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③“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4.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 ①从丁氏的角度:表达必须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②从“有闻而传之者”角度:不要轻信流言,不要传播未经考查的言论 (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③从宋君的角度: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五、概括内容,文本探究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开端(起因):宋之丁氏,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发展(经过):误传: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2.《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为何会出现分歧点? 分歧点在于“宋之丁氏”和“传之者”对“穿井得一人”的 理解不同: “宋之丁氏”的意思是打井后得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个空闲的劳动力。 “传之者”则理解为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课件

写一写
杞人 qǐ
躇步 chú 跐蹈 cǐ dǎo 舍然 shì
中伤 zhòng
译一译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
想一想
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程度? 后来杞人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变化?
“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议一议
1、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 所中伤”这句话?
你收获了吗?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 真的求实精神。
《列子》
尊称: 列子 诞生地: 郑国 生活年代: 战国时期 信仰: 道教 职业: 思想家 、文学家 代表作品: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 /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寓意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
悟一悟
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 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 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1、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24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4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3.分析《守株待兔》中的农夫形象。
答案:农夫是一个懒惰、狭隘、缺乏智慧的人物。他偶然得到了兔子,便以为可以不劳而获,死守树根等待兔子自己撞死。他在得到兔子后,没有思考如何继续改进和努力,而是选择了安逸和等待。
4.总结《守株待兔》与其他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都是通过寓言故事传达道理,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四个寓言故事,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寓言故事所传达的不同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寓言四则》中的四个故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
3.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文资料。
教学手段:
1.讲授法:教师对寓言故事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请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某个寓言故事,提出一个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例如:问题:为什么农夫会选择守株待兔而不是继续努力工作?答案:农夫选择守株待兔是因为他懒惰、狭隘、缺乏智慧。他偶然得到了兔子,便以为可以不劳而获,选择了安逸和等待,而没有思考如何继续改进和努力。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他一事无成。)
不同点:《守株待兔》强调的是不能死守狭隘的经验,要勇于创新和努力;而其他寓言故事则强调的是不同的道理,如《掩耳盗铃》强调的是自欺欺人,《滥竽充数》强调的是虚假和欺骗,《画蛇添足》强调的是过度贪心和失去理智。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学生复述前两则寓言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1.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智子疑邻》也是其中的一篇。

2.播放PPT,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1)智子疑邻: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聪明”。

(2)天雨(yù)墙坏:雨,作动词,下雨。

(3)不筑:修补。

(4)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现代汉语。

5. 探究寓意: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可从进言者和听意见者两个角度回答。

示例:消极方面: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1.作者简介《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

《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提示:(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课件(共43张PPT)
一些确实无远法虑认”知确和实解必决要的。问题,我们也
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要乐观豁达。
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方式。 阅读古代寓言,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的语境当 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 衷。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结,发掘出寓 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
联系生活说说古代寓言的现实意义。
提示: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学习完四则寓言后
的启示。可以结合当下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该怎么 做,也可以谈谈对寓言中的人物言行的看法等。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
会是一个竞争激人烈无的远社虑会,,必是有否近具忧有良。好古 人 觉 得 遥
的心态和健不康可的对及心于的理忧传,虑闻对大于,可一我不个们必人要的,谨发是慎展因对为待那时,认多 极其重要。做识我调的们查局平限研时或究要社,注会意这发分样展析才缓事不慢物至之。于间在成突为飞猛“进愚、 的联系,防者日止”新主,月观避异片免的面当谣性今言和,带盲防目来患性的。于危对未害于然。的“深忧
晓之者( 胸有成竹 )曰:“日月星宿,亦积 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 担心 )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 胸有成竹 )曰:“地,积块耳,充 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 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悟杞人之忧:杞人和晓之者的形象渐渐丰满,那 列子为何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作者通过杞人忧天 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追责。如果 你来断案,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1)还原事件:小组内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等 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24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24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24寓言四则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

(2)一词多义:之: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新人教版

回答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使唤

得到一个人的使唤 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节省一个人的劳力。
翻译4
求闻
之若
寻求
消息 定语后置标志 像
像这样寻求到的消息,
不若无闻也。
不如 没有消息
不如没有消息。
此,
这样
课文解读
节省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担心他的所担忧的人, 就前往 开导他,
曰:“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
聚积的气体 罢了 地方
说:“天,聚积的气体罢了, 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
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若 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 忧崩坠乎?
你 弯曲伸展
整天
行动停留
为什么
阅读课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反应出赫耳墨斯什么性格?本文通 过这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寓意: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却不被别人重视的人。
问宙斯雕像 一个银元
赫 耳 问赫拉雕像 还要贵一点 墨 斯 问自己雕像 算添头重视
雕 像 者
(爱慕虚荣) (不被别人重视)
学习指导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 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浇灌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宋国的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
家中没有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灌(田地),
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
经常

等到 他
告诉
常常(有)一个在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井(成功),告诉别人说: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介词,向。 介词,从。
疏通文意
二、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动词,知道、听说。 动词,使听到。 名词,传闻、消息。
疏通文意
三、古今异义
• 国人道之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指本国的人。
疏通文意
四、特殊句式
• 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当今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些道听途说的信 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 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了解作品
《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传战国列御寇著。《汉书·艺 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由晋人张湛编 成。书中抄录了一些先秦材料,但从思想内容看是反映魏晋思潮 的作品。《列子》一书中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景德中又尊 为《冲虚至德真经》。
课文研读
这则寓言有怎样的寓意?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道听途说的消息不要轻信。 原因:第一,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第二,“有闻而传之 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第三,“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 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问题探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 于这些信息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问题探究
比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 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已影响到 了人类的生活。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不懂得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会受到更大的破坏,人类可能会遇到生存危机。从生态 环境的角度看,可以说“杞人忧天”传达出了一种对自然的忧患 意识。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地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西方的寓言故事,得到了一些启示,接下来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看看又能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让一学生范读。

3.按节奏朗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补充: ①之:的②氏:姓③而:连词,表顺接④溉汲:打水浇田⑤居:住,停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课件

词语解释
课件PPT
积气:聚积的气体。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躇(chú)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奈何:为何,为什么。 行止:行动,活动。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担心天崩塌、地陷落,自己无处存
•7、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2021/11/12021/11/1November 1, 2021 •8、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2021/11/12021/11/12021/11/12021/11/1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 思?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听成了姓丁的人家 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3.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给我们怎么 样的启示?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 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 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文题解说
课件PPT
引用文中人物所说的一句话作标题,意思是打出 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 派人去提水。点明话题,新颖、形象,吸引读者。
•1、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21/11/12021/11/12021/11/111/1/2021 2:13:05 AM •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5、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6、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2021年11月 2021/11/12021/11/12021/11/111/1/2021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精品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精品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 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 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 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 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 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 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人物关系
夫妻
宙斯:希腊神 话中的众神之 王。
赫拉:希腊神 话中的天后。
一、图片联想,激情导入
二、助读学习,了解作者、作品
伊索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 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 辛并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奴隶出身,并 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 最后获得自由。伊索环游世界,为人们讲 述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他的故事大多讽 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赫耳墨斯: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 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
三、指导朗读,读顺词作

庇护
liàng
较量

爱慕

喇叭
diāo
雕像
zhān
粘住
庇护: 爱而愿意接近。 表面上的光彩。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3.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学情回顾,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相信同学们 一定有很多的感悟。有没有同学想了解一下中国古 代的寓言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的两篇寓 言《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4. 你认为赫尔墨斯是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22 寓言四则 第2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22 寓言四则 第2课时
【环节2:教师指导】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1:师友研读】
1.自由用白话演读中人物语言,用讲故事的语气叙述故事。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1.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第三步 互助释疑
【环节1:师友解惑】
请师友互助解决疑惑,将师友解决不了的疑惑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环节2:教师释疑】
1.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第四步 巩固拓展
【环节1:师友练习】
请给两则寓言分别续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揭示寓意。
【环节2:教师归纳】
紧扣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1:师友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懂得)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环节2:教师提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失《


南 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
靠近
擅长、
原因
亡而人胡 善于
逃走
其父曰:“此何 遽不为福乎?”
怎么 就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
带领Leabharlann 回来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喜欢 掉下来
胡人大入塞
大举
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
此独以跛之故 因为 缘故
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祸,而老头却 认为是福?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福,而 那老头却认为是祸呢?
2.请归纳《塞翁失马》的寓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 福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滥 竽 充 数
守 株 待 兔
自 相 矛 盾


疑 《

邻 非
子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下雨
不筑,必将有盗 盗贼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丢失
认为……聪明
1.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应采取怎 样的态度?
2.请归纳《智子疑邻》的寓意
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 同对待,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 意见或建议。

《寓言四则》课 件(第2课时)

《寓言四则》课 件(第2课时)

晓之者又如何解忧呢?解忧的效果如何?
解忧的效果:舍然大喜,疑虑完全消除,轻松愉悦。 他成功解忧的原因: 从生活经验出发,循循善诱;热心真诚、乐于助人、乐人 之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忧人之忧(忧 彼之所忧),对杞人的错误想法并不讥讽嘲笑。
问题探究
多角度理解寓意
寓言三: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谣传也是这样产生 的,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于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问题探究
《药》中对看夏瑜被处决的人群的描写:那三三两两的 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 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 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
问题探究
《祝福》中对打听祥林嫂丧子故事的乡邻的描写:这 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 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 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 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 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 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问题探究
国人不加分辨的传播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竟达到了整个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 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怀疑过,没有一个人想过要去找丁氏核实? 直到国君听闻后才想到派人去调查求证?
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一种猎奇心理在作祟, 非常喜欢打听和传播稀奇古怪的人和事,有时甚至是建立 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问题探究
分析故事情节,朗读品味 为什么会造成风靡国都的讹传?真相是什么?抓住丁氏 和闻而传之者所说的两句话,结合语境分析品味。
“吾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是指 “得到、节省了 丁氏 一人的劳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背景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 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 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 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 “释”,解除、消除。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通假字
身亡所寄( 通“无”,没有 ) 其人舍然大喜( 通“释”,解除,消除 )
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 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启示: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 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做法:(1)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2)重 视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力辨真伪。
第二部分 (3-6)
开导者再次劝导, 日月星宿也是气体, 不会坠落;大地到 处是土块,不可能 塌陷。
第三部分 (7)
杞国人的担忧解 除,皆大欢喜。
字词释义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崩塌坠落。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告知,开导。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聚积的气体。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
背景链接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 华书局2007年版),讲述了一个杞人无事忧天坠地崩的故事, 讽刺那些没有意义的担忧。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层?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部分 (1、2)
写一个杞国人担忧 天地崩坠,有人说 天是聚积的气体, 不用担心。
开端 第一层 (1、2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 为要到外面打水用, 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 说为“穿井得一人”。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今义:正确 )
◆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标志 )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听到 )
◆文言句式
被动句:
课后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
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寓言》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 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 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 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 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 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奈何 奈何忧崩坠乎( 为什么 ) 奈地坏何( 拿……怎么办 ) 终日在天中行止( 在一定的范围内 ) 不能有所中伤( 打中,击中 )


师每休舍( 停留;休息 ) 舍然大喜( 解除、消除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
崩坠之人”)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 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你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 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 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 坠落了吗?”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 劳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 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 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
们不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要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经 常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 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全城的人都谈 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 虑而高兴。
深入探究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示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 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 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课文解读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 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 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深入探究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 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 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结构梳理 穿 Biblioteka 得 一 人丁氏无井——出溉汲 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国君调查——得一劳力(省一人) 不轻信流言
结构梳理
杞 人 忧 天
忧什么: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怎样忧:废寝食 晓人劝说:奈何忧崩、奈何忧坏 结果:大喜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艺术特色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 如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24 寓言四则
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 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
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
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
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
◆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
今义:怎么办 )
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为何,为什么 充塞四虚( 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 )
若躇步跐蹈( 古义:你
今义:如果 )
今义:舍弃 )
其人舍然大喜( 古义:解除、消除
古义:伤害,受伤 亦不能有所中伤( ) 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
◆一词多义
课文解读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 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 塌陷下去。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曰:“得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国: 古代国都也称“国”。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像。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作家作品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 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
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
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
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
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闻而传之者„„
● ● ●
听到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讲述 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无,没有
● ●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受伤
● ●
5.奈何忧其坏? 为什么
● ●
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 赫耳墨斯没有自以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 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 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点拨:本题旨在训练同学们的改写和创新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