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方略(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相互补充。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关于“德治”与“法治”结合的

关于“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思考汝州市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于占琦在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之际,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把“以德治国”确立为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基本方针,第一次论述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密切联系起来,表明了我们党对国家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认真学习“以德治国”的理念,坚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这一论述以治国方略的高度精僻地概括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的重要手段,但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实行方式。
一个是国家以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发挥法律法规,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一个是以依靠道德调整社会利益的特殊功能,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实现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
两者功能不同,目标一致,都是建立在共同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法律必须以社会公认的道德作为前提和基础。
一个思想道德基础薄弱甚至道德沦丧的社会,法律也会失去权威,不可能建立起法治社会。
同时,法律是依人来实施的,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决定着他们遵纪守法的水平和执行法律的状况。
对于执法机构而言,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更是直接决定着执法的公正与否。
只有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道德建设也靠强硬的法律支撑。
法若不张,德则不扬。
尤其在经济转型期,不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不对邪恶势力和社会丑恶现象予以打击涤荡,道德规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就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尚。
新的社会秩序就不能建立。
总之,法制与德治,是治理国家、推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两个重要机制手段,二者如一鸟之双翼,一车之两轮,相互结合,缺一不可,既不可偏废,亦不可互相代替。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内涵及机理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内涵及机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内涵及机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种治理方式,在实践中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此外,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很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这里,本文将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内涵及机理,希望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依法治国作为治理方式,它是在法律基础之上实现的。
依法治国注重的是讲规矩,讲法治,为各种社会行为提供了指导和监督。
而以德治国则是在法治之上,注重道德、人性、公义和公正。
它的目标是达到新型文明的目标,让人们在道德上更优秀地生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让社会的法制建设,不仅是提高了法律的权威性,而且更为人们树立了清晰的道德观。
依据法律的规范和道德伦理原则,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使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具备了内在的和谐、健康和稳定。
具体来说,依法治国的静态性和以德治国的动态性将矛盾点发挥到了最小,达到了权利和利益的平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机理在于:首先,它为社会提供法律和道德的“双标准”。
社会的行为总是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得失利益等一系列矛盾,通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协调,使矛盾得到平衡、化解。
法律与道德的结合、它能够使法律不仅仅是权利的空头支票,更成为推动和构建别人行为的重要规范。
其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还带来了更多的治理方式。
在社会治理中创造新方式和新方法,西方社会治理模式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互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体现,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最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实现国家制度的繁荣与共同进步。
制度化的法治与文化化的道德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制度。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实现治理的两种方式。
在应用中,二者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协调。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
德治与法治作为国家治理模式,广受广大政府官员及公众的回响。
“德治”是“以仁
治天下”的宗旨,将“仁政”体现在政治上;而“法治”则建立在正当的法律基础上,通
过立法、司法、行政等政策,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公正的社会环境,维护公平的秩序,保障
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德治”一词源自《论语》,它的意义是“以孝治理”,要求政府要运用优雅的孝悌
之道,以智慧慈悲兼施,使公众安享安宁,其精神就是尊重老百姓,让他们远离忧愁、慢
性恐惧。
这种古老的思想得到20世纪初日本政治家山本耀司的改编,他认为“以人的道
义治理国家”,也就是真正的“德治”,他强调道德和法律的联系,倡导国家建立保护权利,提高宣传民法客观性。
而“法治”更多地是被认为是一种政治学科,它就是指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建立在合
法的法律基础之上,由立法、司法、行政等“三权”分立构成,以保障每一个平等公民的
权益,确保法治优势和自由公正的生活环境。
“法治”对人们有权利,同时也强化了法律
的威力,促进法治的形成。
“德治”与“法治”,都体现出一种文明政治理念,通过公平合理的规则去管理国家
与社会,使人们沿着正道走向利他合作,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也给不幸遭受
迫害的人们庇护。
因此,有必要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国家治理模式,一方面维护国家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促进公民内在的道德观念。
政府准确认识“德治”
与“法治”的关系,既维护也促进国家治理的稳定性。
只有这样,它才会最终把人民的生
活质量保障到极致,把我们的社会更好地发展。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在中国政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德
治国强调“德治”,强调国家的治理应该从国民的道德水平入手。
依
法治国则强调“法治”,以法律为准则对社会进行治理。
两者都是中
国政治的实践理念,旨在构建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德治国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文明素质,如果人民
的道德素养不够高,那么就会酿成这个国家的和不公。
德治国同样重
视教育,鼓励人民积极拥抱公德、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不断创造社会中的积极变化。
不过,以德治国也有其相对的缺陷,就是德治所强调的是人们的
行为规范,不是强制的,很容易被社会黑暗势力所利用。
而在这种情
况下,法治制度则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
依法治国的核心便是法治。
法治制度的建立,能够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让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
充分保障,从而保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依法治国同样重视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司法机构、完善立法程序
和加强监管措施等。
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法治制度更加严谨和完整,
对于各种违法行为都有相应的惩罚,能够让所有人都遵循法律,将社
会带入到一个更加良好的状态中。
当然,在实际实践中,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互为补充。
德治之
中的思想往往会孕育法制,而法治的建设也依赖于德治的发扬。
“德
法合一”是中国政治实践中基本的制度原则,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治
思想的特点,更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摘要:该文从古今两方面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时代的选择,并进一步阐述了当今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新的内涵。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德法共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
”[1]江泽民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揭示,表明我国政府对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达到了一种新的理性高度,它既与传统治理遥相呼应,又有其独特的时代创新精神。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1.古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的哲学解析“德治”和“法治”两个词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存在了。
人们往往试图发现德治与法治的人文基础,从人性善恶的哲学假设出发来理解德治与法治,认为,人性善的思想文化导致德治实践,而人性恶的思想文化导致法治实践。
其实,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对于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而言,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
古代中国德治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叫“德政”,就是统治者、当权者采取一些宽松的、惠民的政策,让老百姓在动乱的世道之后得到一些休养生息。
第二种叫“德教”,讲求的是“修己以安百姓”[2],认为为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对百姓的道德言行以及对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种是“礼教”,宋明以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打着道德的旗帜,给百姓灌输一种最腐败僵化的意识形态、非常黑暗腐朽的封建等级纲常观念,以达到奴役被统治者的目的。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是指依据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性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以德治国是指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以道德准则为准绳,以道德的约束力和渗透力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一种统一的治国方式。
一方面,要把法律作为社会维护秩序和安全的准绳,加强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让人们有条件、有底线地发挥个人活动;另一方面,要把德行作为社会维护秩序和安全的准则,弘扬优良传统,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让人们有责任心、有道德观念地发挥个人活动。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遵守法律,遵守道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作者:汪建中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11期“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
以德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方式,对促进法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那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涵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着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浅析:一、法治的基础地位,德治的从属地位(从法治与德治的内涵上分析)(一)法治在一个国家治国方略中居于基础地位,成为最普遍的政治主张,而德治则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只有先建立必要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德治才能真正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作用得以发挥。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用于德治的德即和用于法治的法即法律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同时又对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在同一的时期有共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即共同的经济基础。
同时也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二)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建设,在治理手段上,法治还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以此主要是来保证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并且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德治是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它主要的依靠社会舆论、价值评判、人们的信念、习惯、说服和劝导来加以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法治的基础地位和德治的从属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交叉的。
例如,我国宪法中对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权的尊重,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规定;还有我国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平等互利原则的认可。
二、法治以德治为精神基础(一)德治是立法的思想基础。
良好的道德规范能为法律确定基本的价值,同时是评价法律规范的一项重要准绳,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守法和自觉性的强弱。
所以说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可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必然基础。
外在的法律规范必须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内心自觉,才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生作用。
(二)从法律的价值考察,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一)“法治”与“德治”区别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
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
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
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
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与“德治”联系1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他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
作为一种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惩恶”,而“扬善”则主要应依靠道德的自律来进行,因而在“劝善”方面,法律有着自身先天的缺欠与不足,需要道德来加以支持。
同时,法律的创制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
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
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推动的,其软弱与苍白无力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某些严重违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客观上也必然要求运用法律来加以制裁。
在此种意义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维护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会道德。
我国治国方略中的法治与德治

试论我国治国方略中的法治与德治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时期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也应该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
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体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德治”“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一思想基本上正确反映了德治不同于法治的特点,阐明了“为政以德”的独特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已经看到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质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靠强力来制服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也不知道违反法律是“可耻的”。
从汉代开始,由于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占有“独尊”的地位,因而“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德治与法治相互融通的治国方略

Run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the General Plan to Run the Country of the Rule of Virtue and Law
Circulating Each Other
作者: 尹保华
作者机构: 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出版物刊名: 实事求是
页码: 70-73页
主题词: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政治路线 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民主 德治 社会主义事业 历
史性 融通 转向
摘要:新时期,在中国所发生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路线上实现
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移,在经济体制上亦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而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同志站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笔者认为,"以德治国"的方略,从根本上说是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互融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其本质就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体.。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方略,它们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保障人民权利。
以德治国是指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守法、团结友爱、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有机相结合的,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构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一、依法治国的具体路径1.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法律讲座、法治微电影、法治公益广告等,增强人民裙众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
1.2 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制度。
不断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推出新的立法项目,确保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和有序,使法律成为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国家行为的强有力工具。
1.3 加强法治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和公信力。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保障执法公正、严肃、高效,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 建立健全司法制度,提高司法公正和效能。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公正、高效、廉洁的司法机制,确保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1.5 推进依法治国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法治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法治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以德治国的具体路径2.1 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通过教育教学、宣传引导、实践活动等途径,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倡导诚信守法、友善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弘扬诚信守法、友善和睦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内容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上层建筑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①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
以德治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发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键所在。
首先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
(1)依法治国须有法可依;(2)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
其次以德治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德治观”。
(1)社会主义的“德治”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2)社会主义“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3)社会主义的“德治”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准则。
第三“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治与德治,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来起作用,一个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都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1)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2)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对这种活动则给予一定支持;(3)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有力推动者。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关系手段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①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
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方略的浅议

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方略的浅议摘要: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确反映了我们党“法治”与“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国方略。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依法治国,而且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治党治国,重德轻法、重法轻德都不行,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法治德治司法制度道德调控机制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治国方略,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发展,是对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
认真深刻领会,坚持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加强道德建设,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同志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时,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他指出,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一靠法制,一靠教育。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但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对法律的实施却起着一种辅助的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法律建设的同时加强德治。
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市场秩序的维系,法律的维护与实施,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等,都离不开德治。
因此,“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整个治国方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方略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方略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党要在不同的历呼条件下,根据不同的范围,针对不同的对象,充分合理的综合运用“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方略,保持党的选进与纯洁,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保证人民的富裕与幸福。
关键词:法治德治治国理论0 引言众所周知,“法治”与“德治”的治国理论在我国历史上自古有之。
以这两种观点为代表的理论、学说与流派被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所推崇和采用。
当然,由于其统治集团的利益驱动及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封建社会的“法治”与“德治”和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与差距。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关于“法治”与“德治”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准确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新中国半个世纪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概括,更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法治”与“德治”是紧密结合的,二者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互补性和一致性。
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法治”与“德治”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不是人为制定而强加上去的,它具有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哲学角度去思考,“法治”与“德治”具有很密切、很具体的辩证关系。
而且,二者的相互运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从治国治民所包容的约束范围看,“法治”与“德治”具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法治”顾名思义,是以法为准则治理国家。
因而,无论一个国家制定的法多么完善、多么具体、多么全面,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活动全部包容。
任何一类法,都只是在特定范围内起作用的强制性措施和办法,而任何措施和办法,一旦成为法,它的效力与作用都是具体的,有一定范围的。
中国的德治与法治

观点:中国社会需要法治一辩陈词:我方的立场是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
首先让我们明确几个概念。
德治:是以社会所推崇的好的价值观来规范和引导人的生活,其最早由孔子提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孔子实施德治的政治主张。
法治则是指国家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我们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我方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法治。
有理由四:1、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
法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律史最高形式的国家意志,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一个社会没有法治就会陷入混乱,惩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只有实现了法治,德治才可以得到保障。
2、法治能有效的解决社会几个人的矛盾。
法治和德治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手段,社会与个人事物具有多样性,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社会案件寻求德治中的不稳定的多变的评价标准,这样既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又容易陷入徳义两难全的境地。
而法治中的法律体现的是国家人民的集体意志,给出了社会几个人时间的一般的判断标准和客观依据。
使得执法者可以有法可寻,有法可依,从而有效的做到解决社会和个人矛盾。
3、法治是一种他律,德治是一种自律。
法治具有最高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而德治的可变性很强,很不稳定。
我国现处于经济转型期,旧的道德规范体系已被打破,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正在建立,容易在道德领域出现一定的紊乱无序状态,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使之成为人们的法律任务,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4、纵观国际历史与中国历史,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治理方针是最具可行性的,就维护社会稳定性而言,德治的威慑力远不如法治的威慑力。
而只有确保社会稳定,人们才能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之内,有基本的安全感,其人财产和民主权利有安全的保障。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
攻辩问题1、。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一)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一)论文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的结合论文摘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决定的,德法同构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法学界和政治学界就法治与人治问题开展讨论,曾出现过三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要法治,不要人治;二是法治与人治应当结合;三是法治概念不科学,同“法制”概念没有什么区别,应当抛弃。
虽然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争鸣,“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但是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对法治概念和依法治国的口号、方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看法和疑虑。
我们今天讨论的德治不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德治。
古代传统德治,即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这是儒家的一种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德治”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方法的概念,也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概念。
我们今天讨论的德治主要是从治理方法上而言的,同时德治的社会基础、性质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为什么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呢?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第一,作为“法”这个有机整体“细胞”的法律规范,它既规定主体的权利,也规定主体的义务,同一主体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而作为道德这个有机整体“细胞”的道德规范,它侧重于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第二,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有赖于国家的强制力,以遵守为前提,以强制作后盾;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则主要通过人们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
第三,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人的行为,而且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和思想品德,因此,道德不仅要求人的行为本身,而且要求行为者的动机也应该是善良的;法在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人时,虽然也考虑他的主观过错,但并不惩罚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方略(一)
论文关键词:法治德治司法制度道德调控机制
论文摘要: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确反映了我们党“法治”与“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国方略。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依法治国,而且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治党治国,重德轻法、重法轻德都不行,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治国方略,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发展,是对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
认真深刻领会,坚持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加强道德建设,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邓小平同志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时,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他指出,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一靠法制,一靠教育。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但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对法律的实施却起着一种辅助的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法律建设的同时加强德治。
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市场秩序的维系,法律的维护与实施,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等,都离不开德治。
因此,“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整个治国方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刚一柔,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历史,治理国家都离不开严厉的法治和良好的德治,从来都是道德与法律并用,只不过根据历史不同条件和当时需要或轻或重,或偏或倚。
在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中,十分注意德治,使德治成为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一切优秀文化传统遗产,并发扬光大,是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德治是以伦理道德为统治手段的社会管理模式,即以德性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必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以德性手段调控社会,主要表现在运用纲常伦理、理想人格等教化民众。
(一)通过重视道德教育,使纲常伦理内化为人们心性中的良知良能,最终使人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传统德治的积极内涵就在于对道德教化与对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视。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用“政令”和“刑罚”来威慑,禁止民众作坏事,不触犯法律,但不会有羞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和礼节来引导和规范民众的行为,民众就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孟子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说明人一旦衣食无忧,就必须会精神懈怠,如果不进行教育,就容易行为放荡,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二)通过圣贤理想人格对人们的召唤,呼唤出人们“本心”中的圣贤潜能。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影响人们努力修养心性,完善人格。
传统德治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来教育和感化“被治者”。
实行德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德性修养。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他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孔子的治国思想内涵,强调治者的道德修养,并对治者的德行有着较高的要求,以行为的“正”,作为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具有一定道理。
吸收这一传统德治的积极因素,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不仅能
垂范地世,而且可以感化人民群众,激发起人民群众的道德感。
(三)反对“暴”与“虐”,提倡“宽猛相济”的统治方略。
孔子总结了历史上的统治经验,又鉴于奴隶主暴虐统治的现实状况,认为“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
就德治与法治而论,孔子明显尚德治。
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刑罚,反对法治,而是主张实行以宽为主,“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
他认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主张的“仁政”,反对“暴政”但又不能没有刑罚,刑罚的实施要“宽猛相济”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
传统社会的法律、政令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君主及其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镇压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器,与我们要建设的法治国家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的法治,是体现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志。
它的宗旨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培育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的实施,其关键是社会道德建设,这是实现法治不可缺少的内容。
总之,尽管孔孟关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要求与历史状况,有其历史局限性。
但是,古代思想家强调道德教化,重视道德水准的提高,是值得借鉴的。
传统的德治只有创造性的继承,吸收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涵,剔除其不合理的内容,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
大力加强德治,建立道德的调控机制,充分发挥道德的规范与约束作用,是保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确立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限制,即道德规范的调控,以规范人们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不道德行为。
(一)为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进行道德“立法”,道德是“软性”规范,也是一种“立法”。
道德是通过善恶标准、义务和良心等形式,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它以自我醒悟、自我约束来表现人们对行为的评估与追求,并形成一种自我需要的内驱力,激励和推动人们的道德意识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道德的这一属性决定着它对人们不道德行为的制约作用。
道德“立法”也包括确定配套的道德规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是多元和多层次的,人们的价值追求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取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可以各行其是,随心所欲。
要维护社会正常运行,就必须有一套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而在这最高和最低之间,可以给人们留出相对自由的空间。
所以,有必要加强与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和守法意识,确定或形成经济和社会正常有序发展的道德规范。
(二)健全社会道德监督机制。
道德监督主要通过道德评价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善恶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并发扬光大这种行为;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改正,从而培养人们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弃恶的态度。
道德监督机制首先要以自我节制原则来发挥道德的调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人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的追求。
达到此目的,必须在相互节制中才能实现。
自我节制具体体现在行为的节制和利益追求的节制。
当然,这种节制是以人们的趋利动机为前提的,即在满足自身的利益追求中,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同时,自我节制是人们的一种内在克制,它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作为个体意识的内在意向,在个体的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
可见,自我节制原则的建立旨在使道德调控与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动态平衡机制,它要求人们在实现利益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节和制约自己的行为方式,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
并要根据社会外界的评价、要求和自身行为的结果,不断反省和调整自己的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