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摘要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就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拔尖人才。

高校必须遵循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及培养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就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拔尖人才。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开展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个级别各个门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对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等进行探索,最终要形成大量涌现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局面。

高校必须遵循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及培养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1.1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断的优势积累、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

1.2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第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当今世界各国已经把大力培养各领域的创新人才作为其发展经济技术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教育要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然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一个国家的创新,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2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2.1高校管理行政化,不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朱清时曾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去行政化”。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摘要: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对计算机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代计算机教育,从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型人才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素质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高校作为社会精英的培养基地,在计算机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

但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时候却出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滑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个人专业知识不牢固,创新水平与实践能力严重不足;高校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二、当前教学评价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在于更好地促进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我国以“应试”为主要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运行多年,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影响极大。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

传统教学评价仅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繁重的课程作业和考试压力下,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评价内容片面、标准简单。

在现有评价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内容过于片面,只以被量化的数值(如学生考试成绩、出勤率等)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对整个学生群体则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力和潜力的挖掘;教学活动参与者缺乏有效交流与动态评价。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育人的需求。

因此,创新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所关注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展现特长、发挥潜能,以较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逐渐取消教师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建立起一种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内嵌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创新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施创新的意愿,能够在社会中领导和创造变革的人才。

在以上定义中,“创新”是指能够在原有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造,具有独创意思或独特手段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例,创新人才具有前瞻性所以能够及时捕捉产业发展的变化,具有创造力所以能够反哺产业发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所以能够进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共同创新。

在这个时代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有未来发展的前景。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培养亲身体验、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与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到根本上,这种教育是为整个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以便他们能够迎接各种挑战,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都需要长期的计划和实践。

一方面,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将学生置于更为实践性、多元化的情境中,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关注和支持创新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学习资源。

总之,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趋势。

我们需要从教育出发,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更高质量的社会进步。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篇1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人才培养模式概况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与具体应用结合紧密等特点,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来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并推进新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1].同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整合计算机专业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等分支学科,并对其多元知识点进行融合[2].因此,计算机专业尤其需要也特别适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培养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建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观念。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各个学科及课程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并结合计算机科技竞赛及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3].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2.1基于科技竞赛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鼓励科技创新与注重教学实践的初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此教学实践的改革刻不容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的课时,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及社会领域的棘手问题、热点问题等皆可引导学生分层次逐步介入到关联的课程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中来。

不再以唯成绩论的单一方式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注定其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使得计算机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院以计算机竞赛为依托,增强了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对相关计算机实践平台的规划与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多个涉及重要课题的实验室,这便于将计算机学科的多元知识点结合起来开展开放式实验,从而提高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比重。

在面向对象的JAVA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院将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定位于结果的演示、数据的验证及更高层次的设计性与创新性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参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论文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论素质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着重就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1 更新观念社会要不断发展,人的观念和思维不断的更新,但现今还有好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还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能力培养为空话。

当今高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实战演习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的世外高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程。

也说明“树人”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就要求指挥者要掌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战略决策,用技高一筹的作战方针打胜这场持久战。

教育者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指挥者”,必须掌握领先于世的“战略方法”,勇于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真正的得到发展。

2 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通过创新教育,达到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如果自立、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

华夏大地是人类智慧的摇篮。

从四大发明到绵延万里的巍巍长城,从太空激荡的《东方红》乐曲到全球瞩目的蘑菇状烟云,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熠熠生辉。

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有没有创造精神,而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又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怀疑精神。

大胆的怀疑,不刻板的遵从前人所言是走向创新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没有能力胆识、冒险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不可能完成创新过程的。

3 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应确定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性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性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究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导向为中心着力于创新与科研的意识、实践与科研的能力来培养学生。

在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深化研究性教学,拓展研究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03-02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适合任何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高等院校。

高校学生具有实践知识丰富、强调动手能力、学科内容层次高并富于争议性、自主学习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等特点,这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良好基础。

本文用普通高等院校作为背景,在研究性教学环节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相对关系研究性教学是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就是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接触科技前沿,拓展探索未知的视野。

所以说,不断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和学,师和生以及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希望能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

1.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依据,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功能性人的本质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知识参与者”知识观,必须从“知识旁观者理论”转变为“知识参与者理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步由“教学认识论”转变为“教学生活观”。

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的教学[1]。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浅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创新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培养创新人才是检验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民族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各国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其重要指标,并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到前所未有之高度来认识。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

1.创新人才的特点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新时期创新人才的特点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1专而精的理论知识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要使学习更有效率,更合理,让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新型创新人才应在学习时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人文知识,边思边学。

做到厚积累,广博发。

积累就是大量占有知识和已有经验,广博发就是对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

1.2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学习是一件持久不懈的事情。

随便提及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是历史文化,都可谓是皓如烟海,白首穷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得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终点站。

抛弃“学海无崖,苦做舟”的思想,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驾驶求知之舰,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1.3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设立人生目标时,我们不是目光短浅,而是动不动就把目光放的过于长远。

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压力不断增大。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都过于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在确立目标时,对现实缺考察,对自身少衡量。

致使把目标定的高而不实。

在新时期,应把理想设的低一些,进一些,不要把目标“钉”在天花板上,使人“跳不可及”,要把目标放在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的施展拳脚,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创造性的发挥。

1.4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物转星移,沧海桑田,衬托了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暂。

如今的社会节奏加快,“河东”与“河西”之间的转换已经不用十年。

现代人应如何利用转瞬即逝的生命,创造性地生活,做出一番有价值的事业,使人生没有遗憾?我们一定要在内心建立一套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身”,使之更加符合创造性思维,对生活自信、浪漫;对事业开拓、革新;对朋友热情、直率;对挫折坚韧、顽强。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的经济趋势对各类人才的要求 日益提升。特别是对
理念意义上的科学是 : 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 社会需求为导向 , 持面 向现 代化 、 向世界、 向未 面 面 来 ,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 立
足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实践意义上的科学是 : 注重在实践中发现、 培养、 造就人才 , 构建人人能够
为此,笔者十分赞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
员会委员、 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 湖南
人。 也就是说 , 目的是人 , 其 不是人力。 教育应该促 “ 进人生的价值 , 即帮助每个人聪明地 、 愉快地 、 像样 地活着 。”】 【 因此,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观, 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强调以人的全 面发展为本 , 也就是以人的个性 、 独特性和创造性为 本。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个高校从业者都必 须关注的问题 , 作为高校管理者, 从中应该学到什么 是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人才不是指各科成绩都非常
代大学的人 才培养 目标最重要的质素就应该是科
成才 、 人人得到发展 的人 才培养开发机制 ; 突出培
养创新型人才, 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 , 高校始终存在着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大多
要性 , 并在人才培 养方案制定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 课时 , 但是很多实践课程 是虚设 的 , 尤其是文科 专 业 的实践教学被普遍弱化 ,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
因为最 好的管理是 不需要管理 的管理 。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 , 其实施者也是人 , 因
而, 以人为中心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 目的和教育
制度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相同的 ,那就是作为人而 追求人 的进步 , 教育的 目的不在于制造工人、 农性 ,完善

培养创造性品格,铸就创新型人才论文

培养创造性品格,铸就创新型人才论文

培养创造性品格,铸就创新型人才人类已迈进21世纪,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的生活规律,更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社会。

因此,社会已不再需要“读书机器”式的人才,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首当其冲应具备创造性品格,何谓创造性品格?简单地说,就是创造者身上所具备的对完成创造任务和创造力发展起促进和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如:好奇心强、勤奋热情、坚定自信、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品格,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的产生,才会有“敢为人先”的张扬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为社会铸就一批创新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现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做法,浅谈己见。

一、培养浓厚兴趣,激发创造热情兴趣是无数发明创造的热情向导。

浓厚的兴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表现出积极向上、勤奋热情、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创造品格,才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神奇火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的热情。

1、美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丰富且有美感,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印象深刻、受益终生。

陈景润能在歌德巴赫猜想这一曾经难倒无数著名数学家的难题上深入钻研几十年取得显著成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中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他把这一难题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2、精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儿童注意力集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第一册《认识半时》时,我以勤劳的小蜜蜂为故事主线,带动学生和蜜蜂一起出巢、寻找花源、呼唤同伴、采摘花蜜、回到家园,共同体验勤劳的一天。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科技创新成为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持。

因此,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策略和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1.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实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每个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科技创新是产品竞争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技术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不断地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带给消费者,才能不断锻造自己的品牌,长期占据市场的先机。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期,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来积极引领经济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现状1.高层次人才不足近年来,虽然高校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高水平技术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短缺,尤其在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中,高端人才的缺口比较明显。

2. 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实践不匹配高校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新领域和新技术的需求,导致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3.培养模式和方法不合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方法,还有质量评价体系等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践中难以胜任。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策略和途径1.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研究所等产学研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校院企”联合培养模式。

加强人才储备机制的建设,通过青年才俊培养、人才导师制度、创新人才激励计划等政策措施,提高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的人才储备。

2.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在高校中,应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实践环节、创新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以体验和总结课程所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氛围又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弘扬民主教学,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欢迎”、“三个特别允许”的要求,就是非常欢迎提意见、非常欢迎提出独到的见解、非常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特别允许说错、特别允许改错、特别允许保留意见。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建设》一课时,就针对学生上网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的发言能够涉及网络发展的利弊时,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同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

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来讨论怎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笔者都给予鼓励,让全体同学鼓掌支持。

这样,整节课学生都热情高涨,在讨论与发言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政治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特点,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篇一一、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

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

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

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法存在差异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试论图书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颉艳萍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校信息文化中心的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创新服务方式,随之而来的即是要求图书馆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以知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创新知识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

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文化中心,肩负着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知识经济的大潮正在把图书馆推向一个充满挑战的境地。

传统的服务方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图书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随着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语言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提出和建立,图书馆的大量手工操作的传统工作不知不觉中被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取代,图书馆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熟练工”工作,不再是被认为的那种借借还还,谁都能干得了的工作。

现代图书馆员不但要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的能力,要求他们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和导航者。

图书馆员若要真正成为“知识的导航员”,仅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图书馆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产品,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人类知识生产的数量越来越多,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

现代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实体馆藏,而且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大量的电子资源,形成无比庞大的虚拟馆藏,大大拓展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同时,读者的信息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要求图书馆不仅提供获取信息的线索,更重要的是提供经过整理、筛选、加工后的在主题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论文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论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摘要:21世纪需要综合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和信任、支持、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一、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就是启迪学生个人成功的动机,调动学生追求成才后的积极性,在中学的学习中,围绕自己的发展目标,始终不渝地努力争取。

首先,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

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兴趣入手,只有学生被你所讲的课吸引住,才会用心学,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到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于是越学越感兴趣,越想学,往往也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书本知识,要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必须要有感性认识作基础。

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讲“浓硫酸的性质”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引起了液体飞溅,他很着急,用手去拿,手沾到硫酸,烧得很疼,他赶紧在裤子上擦,结果裤子也烧了一个大窟窿。

这位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的认识,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一个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着老师去思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知识掌握接受了。

营造育人环境,培养创新人才论文

营造育人环境,培养创新人才论文

营造育人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摘要】为了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要,高等教育应该转变以前的教育理念,从高校的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去培养创新人才,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

并且逐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营造学校创新的育人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环境育人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正在崛起,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关注的热点。

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它不仅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科技人才集散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

如何优化高校育人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国家创新进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是新世纪摆在高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民主、开放、进取的软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观文化保障创新思维所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个性,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才能有所创新。

所以,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对文化素质的教育,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文化涵养,因为学校的文化品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所以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

高校民族的文化气氛是创新和健康个性意识存在的基础,没有民主的文化环境就不可能与自由平等的文化参与,也不可能存在个性化的存在和发展,也不可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

所以,民主的文化环境很重要。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进取精神,进取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础,也正在进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

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封闭必然僵化文化,也窒息创新的灵魂,只有开放不断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吸取全人类的科学文化新营养,获得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先进、齐全、开放的硬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保障知识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但是具备应有的文化软环境,并不是就是具备了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策略论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策略论文

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高校要主动适应正在崛起的知识经济的需要,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等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教育策略,真正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策略;培养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实力提升的根本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

德国总理赫尔佐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

”但在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总体排在第31位,其中科技竞争力排在第25位;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型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如何实现以一种切实、高效、科学、可行的创新教育途径,为我国快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人才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约束系统和激励系统等。

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

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机械地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的教学目标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有人也称为知识中心论。

知识中心论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对知识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历和文凭,人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长、文凭越高知识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习惯把那种社会称为文凭社会、学历社会。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论文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论文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

”“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

因此,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填鸭式”教学、“复印机式”教学、“故事课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课堂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的复述和简单归纳的过程;教师“忠于教材”,注重“知识型”讲授,课堂气氛沉闷,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亟待创新与改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创新教育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观,破除教师中心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

因此, 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和自由探索、大胆创新的心理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维流畅,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型人才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也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适应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

我们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我院坚持培养教学研究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素质从教学型或科研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形成了一支以学院6位“136”人才为核心,以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师资队伍。

广大教师既重科研,又重教学,他们通过科研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

学院鼓励和组织“136”人才、教授、博士、教学名师主讲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举办学科发展动态讲座,并要求以上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年暑假期间学院组织一次学科研讨会,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准备“精彩一课”的演讲,随即抽讲,几年来,学院产生了3位省级教学名师,学院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我爱我师”活动,组织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一名“我心中最喜爱的老师”进行表彰,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使大部分老师既是学术骨干,又是教学骨干。

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上,一是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完善专业建设。

按学科类型设置基础课平台,按“少而精,少而优”的原则扩展新知识。

今几年,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新编教材10多项。

二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充分发挥车辆、交通控制、热能动力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目前建设了汽车电子和汽车车身设计2门核心课程实验创新平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学院从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成了车辆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结构分析与动力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平台;车辆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实验室,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本科生开放;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三性”实验确认工作,实验比例达95.3%。

利用科研、创收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成为学院改善研究、实验条件的重要途径。

现学院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在校外建有10多个签约教学实验基地,拥有交通、车辆类专业各方向研究所6个,山东理工大学交通安全司法鉴定所、淄博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中心、山东理工维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也设在我院,这些实验、科研、实习机构,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学习的大舞台,提高了教师授课质量工程。

三、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已形成四种吸引学生参与科研的有效模式:一是课题参与模式:以教师主持的课题为纽带,吸收相应专业、年级的学生参加,成立若干科研小组,协助教师完成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

二是基地训练模式:以稳定的校内外基地为平台,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长期有序地实施。

三是立项资助模式:学院每年投入10万多元,立项资助由学生主持、教师指导的创新项目。

四是自主调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知识优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

大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力支撑着创新型人才培养。

目前,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95%的选题来自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

近几年来学院每年教师平均研究经费达近10万元。

2009年学院科研经费有望超过一千万元。

近3年来,学院本科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500余篇。

实施素质拓展工程,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先后1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获得“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大赛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3项,一、二、三等奖计50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国家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山东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15项;大学生创新研究立项93项;继续推进了学风建设。

以学风建设活动月、诚信考试活动月、我与文明同行等活动的组织实施,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积极引导广大同学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近几年考研上线率达60%以上,学位获取率99%,一次性就业率96%以上。

通过学院开展的多项活动,营造了“学术民主、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投身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学院还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创建了大学生创业网、交通汽车俱乐部、爱心家园、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找到适应高等学校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1.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为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我校适时开展了辅修/双学位教育。

学校在1991年8月的《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的试行办法》中提出,辅修专业的开设是为了鼓励、引导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上确有潜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具有其他专长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修读一个辅修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当时确定了8个辅修专业,涉及工科、管理和理科三大门类。

经过1996年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定和2000年9月对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办法的进一步修订,我校更加强调“鼓励各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发展特长”、“在校期间得到多元化培养,提高素质。

”学校在保留原有部分专业的同时,又增加了会计学、经济法、工业造型设计等新专业,这样,我校辅修专业达到15个。

与此同时,学校还增加了18个辅修课组,涉及工、理、管、文、经、法六大学科门类,辅修专业的学习总量为400学时(25学分)左右,辅修课组的学习总量为128学时(8学分)。

为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充分地挖掘教育资源和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我校于2003年开始筹办双学士学位专业;2004年9月生物工程、工商管理、法学3个双学士学位专业正式面向2002级本科生招生。

学校规定,双学士学位专业修读原则上从学生在校第4学期开始,修读年限为2.5年,学生完成双学士学位专业全部学习计划,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并且已获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将获取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

2.试办本科教改实验班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索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我校从1994年起试办本科教改实验班。

具体做法是:学校每年从入学的新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高考成绩优秀或取得全国学科知识竞赛奖励的学生作为实验班候选人,根据当年学校在各省市招生比例、生源质量、专业分布等情况,按地区确定实验班学生入选名额,组成本科教改实验班,进行专门培养。

实验班至今已举办13届。

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献身精神,基础扎实,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实践能力强、理工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实验班采取二段式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用两年时间,按照理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强化理论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构建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基础知识结构;第二阶段重点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和专业大类范围内任选专业学习。

实验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生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和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

多年来,实验班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中屡获殊荣,保送研究生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也高于普通班学生。

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我校在刚开始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时,学生不仅主修课程负担较重(200学分左右),选择课程的余地很小,而且在思想上也将辅修/双学位教育看作是对个别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方式。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未来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1、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进一步减少毕业总学分要求2003年10月,我校重新修订了本科教学培养计划。

新的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如削减了学生学习的总学分,将原来修满平均200学分才能毕业的要求,降低至平均180学分,同时将占10%的选修课比例增大到30%。

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后,更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其他课程,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或者参加本科生科学研究。

2、出台新的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辅修/双学位教育和实验班的教学管理2005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修读双学士学位专业管理办法》颁发。

该办法规定“学生修完双学士学位全部学习计划,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且已获主修专业学位证书,将获取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学生修完双学士学位专业理论课程,各门成绩合格,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主干理论课程(25-30学分),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将获取辅修专业证书。

”至此,我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同时,我校还改进教务管理系统,统一辅修和双学位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具有网上报名、网上交费、网上查阅课表和成绩输入等功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学校全面监控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的沟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院系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