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射光谱技术

合集下载

第六章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第六章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计算举例:
6.4.2 α,β-不饱和醛、酮
K带红移:165250nm R 带红移: 290310nm
吸收带:
R 吸收带: 化合物中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一般λmax在270nm以上,跃迁
几率小,强度弱(ε<100).
K 吸收带: 由共轭体系中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波长比R带短,一般 跃迁几率大,吸收峰强度大(ε>104).K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随共轭体系增 长,K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
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6.3.2 烯、炔及其衍生物
非共轭 *跃迁, λmax位于190nm以下的远紫外区。
例如:乙烯 165nm(ε 15000),乙炔 173nm C=C与杂原子O、N、S、Cl相连,由于杂原子的助色 效应, λmax红移。
有两种较持殊的跃迁方式,即众d-d 跃迁和电荷转移跃
迁.
(5) d-d 跃迁
在过渡金属络合物溶液中容易产生这种跃迁, 其吸收 波长一般在可见光区域, 有机物和高分子的过渡金属络 合物都会发生这种跃迁。
(6) 电荷转移跃迁
电荷转移可以是离子间, 离 子与分子间, 以及分子内的转 移, 条件是同时具备电子给体 (donor) 和 电 子 受 体 (acceptor).电荷转移吸收谱 带的强度大, 吸收系数一般大 于10,000. 这种跃迁在聚合 物的研究中相当重要。
除上述4种电子跃迁方式外在紫外和可见光区还有两种较持殊的跃迁方式即众dd跃迁和电荷转移跃dd跃迁在过渡金属络合物溶液中容易产生这种跃迁其吸收波长一般在可见光区域有机物和高分子的过渡金属络合物都会发生这种跃迁

材料研究方法 6 光谱分析

材料研究方法 6 光谱分析

-吸收光谱的特征
(1)比较吸收光谱法 根据化合物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强度、位臵进行定性分 析 (2)计算max的经验规律
2)、定量分析
应用范围:无机化合物,测定主要在可见光区,大约可测定50多种元素 有机化合物,主要在紫外区 单组分物质的定量分析
测定条件: 选择合适的分析波长(λmax)
3)、 → * 跃迁
→ * 能量差较小 所需能量较低 吸收峰紫外区 ( 200nm左右)
不饱和基团(—C=C—,—C = O )或体系共轭,E更小,λ更 大
4)、n → * 跃迁
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如 -C=O,-CN 等的化合物, 在杂原子上有未成键的 n 电子,能级较高。激发 n 电子跃迁 到* ,即n → *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λ 200~700nm(近紫 外区)
→ *
>
n→*

→*
> n→ *
200nm以下
150~250nm
200nm
200~700nm
2.紫外光谱中常用的光谱术语
1)、发色团和助色团
(1)生色团(发色团):具有 轨道的不饱和官能团称为发色团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较低
A 试样状态
B 溶剂极性
C. 诱导效应
羰基的伸缩振动频率
1715cm-1
<
1780cm-1
<
1827cm-1
<
1876cm-1
<
1942cm-1
吸电子基团通过诱导效应,将使基团振动向高频转移。
D. 共轭效应
碳碳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

第六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3

第六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3

2019/2/10
--------------
7
2)谱线干扰:虽然X射线荧光光谱比较简单,绝大部 分是单独的谱线。但在一个复杂的样品中,谱线干扰仍 是不可忽视的,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干扰。这种干扰严 重影响X射线强度的测定,对定量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克服的方法有: ①避免干扰线,选用无干扰的谱线作分析线; ②适当选择仪器测量条件,提高仪器的分辨本领; ③降低X光管的管电压至干扰元素激发电压以下,防 止产生干扰元素的谱线; ④进行数学校正,现代仪器上都有数学校正程序。
TB
分析线峰的强度测量值为IP,计数时间为TP =TB, 分析线峰的纯强度I=IP -IB,分析线峰的纯强度测量的标 2 2 1/2 准偏差:

σ ( σ σ ) P B
IP ≈IB ,
对于痕量分析
2019/2/10

σ P≈σ B
12
2 1/2 σ (2 σ ) 2 σ -------------- B B
2019/2/10 -------------- 8
6.5.3
背景
背景可以定义为当分析线不存在时,在分析线2θ 角位置上测得的强度。 背景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来源有: ①由样品散射和X光管发出的连续谱和特征谱 IP.SC; ②由仪器电路、晶体散射的样品的辐射线 IC.SC; ③晶体受X射线照射后发出的二次X射线 IC.Cm 。 因此
2020311用纯物质或标样测定仪器对元素的灵敏度系数并存入仪器放置未知样品输入仪器测定条件和待测元素参数给出测定值的初期值计算荧光x线强度计算理论强度将理论强度和元素灵敏度系数的乘积与测定强度比较修正定量值修正后与修正前的差01结束图601基本参数法的分析流程图35x射线荧光强度的理论公式的推导和计算都是相当繁而复杂的

原子发射光谱法练习题

原子发射光谱法练习题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一、选择题1、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靠识别元素特征谱线来鉴别元素的存在B、对于复杂组分的分析我们通常以铁光谱为标准,采用元素光谱图比较法C、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D、原子发射光谱主要依据元素特征谱线的高度进行定量分析2、原子发射光谱中,常用的光源有()A、空心阴极灯B、电弧、电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等C、棱镜和光栅D、钨灯、氢灯和氘灯3、谱线强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激发电位与电离电位;②跃迁几率与统计权重;③激发温度;④试样中元素浓度;⑤电离度;⑥自发发射谱线的频率()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4、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分析污水中的Cr、Mn、Cu、Fe等(含量为10-6数量级),应选用下列哪种激发光源()A、火焰B、直流电弧C、高压火花D、电感耦合等离子炬5、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A、原子的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B、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C、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D、原子核的振动6、矿石粉未的定性分析,一般选用下列那种光源为好( )A、交流电弧B、直流电弧C、高压火花D、等离子体光源二、填空题: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对激发光源性能的要求是,。

对照明系统的要求是,。

2、等离子体光源(ICP)具有 , , , 等优点,它的装置主要包括 , , 等部分。

3、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在“标准光谱图上”,标有102852Mgr I ,符号,其中Mg 表示 ,I 表示 ,10表示 ,r 表示 ,2852表示 。

4、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是 。

三、解释术语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2、共振线、灵敏线和最后线3、谱线自吸 四、简述题:1、原子发射光谱的分析过程。

2、简述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及方法。

3、简述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4、写出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并说明光谱定量分析为什么需采用内标法6、何谓分析线对选择内标元素及分析线对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第三章答案:一、选择题:1-6:D B D D B B (因直流电弧电极头温度高,有利于蒸发,且它的激发能力已能满足一般元素激发的要求,样品又是矿石粉未。

第六章 光电发射与光阴级

第六章 光电发射与光阴级

金属的光电发射特性差
半 导 体
非间并的半导体在室温状态下,自由电子很少 自由电子散射几率显著下降。自由电子散射可以忽略不计 主要光电发射体都采用半导体材料
(b)晶格散射
半导体光电发射材料中比较主要的一种散射
晶体中晶格振动能量的改变是量子化的,改变量的大小为声子 当晶格振动对受激电子散射时,相互交换的是一个声子的能量 受激电子每经过一次晶格散射会损失0. 005~0.l eⅤ的能量,比 自由电子散射的损失要小得多 两次晶格散射之间受激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也较长 受激电子可以迁移较长的距离而不损失过多的能量 迁移到表面后,受激电子仍能具有克服表面电子亲和势的能量
Wc Eg EA
光电逸出功
本征半导体在绝对零度时
本征半导体的能带图
的长波阈(红限)波长
光电发射体内电子可由小于阈值波长的光子 受激电子能否逸出表面主要取决于电子亲和势 激发成为灼热的电子,它经散射迁移到真空 hc
0
Eg E A
界面时,如具有克服电子亲和势正EA的能 量则可逸出表面,形成光电发射
u ( x) 0
4 0 J ( x) 9
2e u( x) m x2
3
2
连续工作状态下的光电发射极限电流密度关系式
五、光阴极面发射电子过渡过程 研究光阴极的电阻及等效电容的影响 阴极面电 像管的光阴极是半导体薄膜,具有较高的面电阻 光电发射 散焦、像差 位变化
当光阴极中心区接受瞬间强辐射而产生光电发射时,将失去大量的电子 由于光阴极的面电阻很高,在瞬间不能及时从电源补充上所失去的负电
透 入 射 光 射 式 光 阴 极 x 子 光 电
x截面处单位体积所吸收的光子速率 α:吸收系数
σ) :光阴极厚度 dN( x N 0 (1 )e ( x)

发射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班级:物理112 姓名:白新源学号:1112110228一.光谱定性分析【实验背景】光谱(spectrum)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全称为光学频谱。

光谱的发现可追溯至牛顿时期,1666年,牛顿通过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并把这种现象叫做光谱。

1802年,英国科学家握拉斯顿( Wollaston ) 改进了实验条件,重做了牛顿实验,发现太阳光不是一道完美无缺的彩虹,而是被一些黑线所割裂。

继而1814年, 德国光学专家, 物理学家夫琅和费( Fruahnofer ),光栅的发明者,他继续研究了太阳光谱,他发现了太阳光谱中有700多条黑线, 并对这些黑线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排列。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太阳光谱的黑线叫做夫琅和费线。

而后展开了对光谱的研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光谱历史上发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1859年10月, 克希霍夫(Kirchhoff)自和本生(Bunsen),首先将分光镜用于化学分析,他们细致研究了金属在蒸发到火焰中或放电中就会发出同样的光谱。

他们指出在某矿水中的光谱中发现两条不知来源的蓝线,他们宣布发现了新的碱金属元素,这就是铯。

一年以后,他们又研究了锂云母矿,根据出现了两根红色谱线而发现了新元素铷。

光谱分析法自此被开创。

这一时期,通过光谱分析, 相继发现了许多新元素。

【实验目的】1.学习摄谱所使用的仪器2. 了解光谱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实验仪器】低压交流电弧发生器, NCⅡ-28中型石英梭镜摄谱仪【实验原理】原子通常处于基态,但当受到外部激励时,可从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激发态十分不稳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会向低能级跃迁,同时辐射光子,由于各元素原子都有其特定的能级结构,故辐射出的光子包含不同频率,这些光经光谱仪分光形成按波长排列的光谱,通过识别这些特征光谱,可确定样品中所含元素。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文档资料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文档资料
每一条离子线也都有其激发电位,这些离子线激发电位 大小与电离电位高低无关。
原子线、离子线的表示方法
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 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谱线,一级离子线 III 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谱线,二级离子线 例: Mg I 285.213 nm ; Mg II 279.553 nm
均为Mg的特征光谱。
交流电弧光源
电 源 经 变 压 器 T1 升 至 3000V 左右,使C1充电到放电盘G1 的击穿电压时,在回路中产 生高频振荡,经高频空芯变 压器T2升至10kV,将G2放电 间隙击穿,引燃电弧。引燃 后,低压电路便沿着导电的 气体通道产生电弧放电。放 电很短的瞬间,电压降低直 至电弧熄灭。但下半周高频 引燃作用下,电弧重新被点 燃,如此反复进行,交流电 弧维持不熄。
• 等离子体光源包括:高频发生器、等离子 体炬管、感应线圈、供气系统、雾化系统。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 Science
• 等离子炬管由三层同心石 英管组成。
• 外层石英管流动的 Ar气, 避免烧毁石英管;在炬管 中心产生低压通道,利于 进样
跃迁概率:单位时间内自发发射的原子数与激发 态原子数之比。 3)统计权重
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g成正比
元素多重线的谱线强度比
钠双线
588.996nm 32S1/2 – 32P3/2 589.593nm 32S1/2 – 32P1/2
2、原子总密度:谱线强度与N成正比 3.激发温度
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温度太高,体系 中被电离的原子数目增多,致使原子线强度 减弱,离子线强度增强。 每条谱线都有最合适的激发温度——原子谱 线强度最大

《发射光谱法》课件

《发射光谱法》课件
简化样品制备过程
寻找更加简便、快速的样品处理方法,减少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提高抗干扰能力
通过改进实验条件或采用特殊的干扰消除技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加强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提高操作简便性和分析效率。
05
发射光谱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金属元素分析
总结词
利用发射光谱法对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点。
高灵敏度
发射光谱法能够检测到非常微量的物 质,其检测下限通常很低。
多元素同时检测
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可以同时检测多 种元素,提高了分析效率。
谱线特征性强
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谱线,方便进行 定性分析。
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样品的分析,如 金属、合金、矿石、土壤、水质等。
缺点
仪器成本高
样品制备复杂
发射光谱法的仪器通常比较昂贵,需要较 高的投资。
优点
高精度、高灵敏度、可测定多种元素。
03
发射光谱法实验技术
实验设备与仪器
光源
发射光谱法需要使用光 源,如电弧灯、火花放 电灯等,以产生光谱。
光谱仪
检测器
用于测量光谱的仪器, 包括棱镜光谱仪、光栅
光谱仪等。
用于检测光谱的仪器, 如光电倍增管、CCD等

计算机
用于数据处理和显示光 谱。
实验操作流程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发射光谱法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 扩大,分析精度和灵敏度也不断提高 。
发展
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的进步,发射光谱法在分析速度、准 确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得到了显著 提升。
应用领域

原子发射光谱法练习题

原子发射光谱法练习题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一、选择题1、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靠识别元素特征谱线来鉴别元素的存在B 、对于复杂组分的分析我们通常以铁光谱为标准,采用元素光谱图比较法C 、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D 、原子发射光谱主要依据元素特征谱线的高度进行定量分析2、原子发射光谱中,常用的光源有〔 〕A 、空心阴极灯B 、电弧、电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等C 、棱镜和光栅D 、钨灯、氢灯和氘灯3、谱线强度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①激发电位与电离电位;②跃迁几率与统计权重;③激发温度;④试样中元素浓度;⑤电离度;⑥自发发射谱线的频率〔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⑥D 、①,②,③,④,⑤,⑥4、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分析污水中的Cr 、Mn 、Cu 、Fe 等〔含量为10-6数量级〕,应选用以下哪种激发光源〔 〕A 、火焰B 、直流电弧C 、高压火花D 、电感耦合等离子炬5、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A 、原子的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B 、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C 、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D 、原子核的振动6、矿石粉未的定性分析,一般选用以下那种光源为好( )A 、交流电弧B 、直流电弧C 、高压火花D 、等离子体光源二、填空题: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对激发光源性能的要求是 , 。

对照明系统的要求是 , 。

2、等离子体光源(ICP)具有 , , , 等优点,它的装置主要包括 , , 等部分。

3、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在“标准光谱图上”,标有102852Mg r,符号,其中Mg 表示 ,I 表示 ,10表示 ,r 表示 ,2852表示 。

4、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是 。

三、解释术语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2、共振线、灵敏线和最后线3、谱线自吸四、简述题:1、原子发射光谱的分析过程。

2、简述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及方法。

发射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课外资料定义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对约70种元素(金属元素及磷、硅、砷、碳、硼等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用于1%以下含量的组份测定,检出限可达ppm,精密度为±10%左右,线性范围约2个数量级。

这种方法可有效地用于测量高、中、低含量的元素。

概述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原子发射光谱法。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基态,原子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1、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2、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3、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原子发射光谱是指由于物质内部运动的原子和分子受到外界能量后发生变化而得到的。

发射光谱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化学中包括了光学分析法,而发射光谱分析是一方法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其理论基础就是光谱学。

在历史上,牛顿是第一个发现色散现象的科学家。

1666年,牛顿发现,如果将一枚棱镜置于一个光源和一块屏幕之间,就会看到彩色的映像。

因此,他推断太阳光是由不同折射系数的光线组成的,不同的折射系数决定了这些光线的颜色。

随后他通过对各种棱镜性能及缝隙宽度的研究,希望得到一个较好的色散,最终得到了一个25厘米宽的光谱。

从此,光说学宣布建立了。

90年之后,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在实验中发现钠盐和钾盐可以使火焰带有不同颜色的事实。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
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热能、电能
基态元素M
E
特征辐射
激发态M*
激发态
h


基态
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ICP
主要部分:
1.高频发生器
产生高频电流
2.等离子体炬管
三层同心石英玻璃管
外管:内切入Ar气做等离子体
工作气或冷却气;
中间管:通Ar气为辅助气;
内管:以Ar气为载气,引试样
入ICP炬中。
3. 试样雾化器
将试样雾化产生气溶胶
等离子炬管分为三层。最外层通Ar气作为冷却气,
沿切线方向引入,并螺旋上升,其作用:
第一,将等离子体吹离外层石英管的内壁,可保护石英管不
被烧毁;
第二,是利用离心作用,在炬管中心产生低气压通道,以利
于进样;
第三,这部分Ar气流同时也参与放电过程。
中层管通入辅助气体Ar气,用于点燃等离子体。
内层石英管内径为1
-2mm左右,以Ar为载气,把
经过雾化器的试样溶液以气溶胶形式引入等离子
,在高频交流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
子高速运动、碰撞,形成“雪崩”式
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气流。在垂直于
磁场方向将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
粉色),其电阻很小,电流很大(数百
安),产生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
,在管口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炬。
环状结构可以分为若干区,各区的温度不同,辐射也不同。

第六章发射光谱技术.ppt

第六章发射光谱技术.ppt

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三十分。

第六章发射光谱技术

第六章发射光谱技术

二、
荧光的速率方程理论
最简单的共振荧光情形。
dN1 / dt B12 N1 ( B21 k 21 A21 ) N 2
dN2 / dt dN1 / dt B12 N1 ( B21 k 21 A21 ) N 2
N1 N 2 N
荧光光子数 N f :
所占的份额
荧光信号比例于激发光的能量密度.
⑵ 饱和情况
B12 (k 21 A21 )
Nf g2 A21 N g1 g 2
强光激发
荧光信号与消激发速率无关;与光强无关(称饱和)
三、 分子荧光光谱
分子的一个状态包括它的电子态、振动态和转动态
e vib rot
考虑稳态条件: 和能级简并度,则
dN 2 / dt dN1 / dt 0
Nf
g2 g1 g 2
ρν B12 A21τN g2 ρν B12 ( k 21 A21 ) g1 g 2
⑴ 线性情况
Nf
B12 (k 21 A21 )
激发光强很弱情况
Nf
g2 g1 g 2
ρν B12 A21τN g2 ρν B12 ( k 21 A21 ) g1 g 2
A21 B12 N Φ B12 N (k 21 A21 )
Φ A21 / (k21 A21 ):
量子效率或量子产额 ,描述了荧光发射在总消激发中
荧光寿命荧光寿命荧光寿命是研究分子激发态弛豫的一个重要物理量ftffeiti0?loglog0fffitit??f指激光激发停止以后强度衰减到初始值的1e时所需的时间分子激发态的荧光寿命多在ns量级荧光寿命的测量如激发光源是用连续激光可用相移法进行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虑稳态条件: 和能级简并度,则
dN 2 / dt dN1 / dt 0
Nf
g2 g1 g 2
ρν B12 A21τN g2 ρν B12 ( k 21 A21 ) g1 g 2
⑴ 线性情况
Nf
B12 (k 21 A21 )
激发光强很弱情况
荧光色散谱有如下的特征: (1)斯托克斯位移 相对于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向长波长区方向移动 (2) 荧光色散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 在溶液环境中,对于不同的激发波长区域,可能得到不同的几个吸收谱带, 但荧光色散谱可能只有一个谱带。这是由于溶液环境中快速的碰撞无辐射 能量弛豫造成的。
(3)镜象关系
荧光色散谱和它的吸收光谱 之间往往存在着镜象关系。 基于:基电子态中各振动能 级的分布与第一电子态的各 振动能级分布相类似,和夫 兰克-康登原理
短寿命荧光测量的精确方法。 基本思想:用一串光脉冲去激发样品, 检测系统记录每次激发后样品发射的 第一个荧光光子到达的时间,而光子 到达时间分布反映了荧光强度的时间 分布,即荧光强度衰减过程。
基本原理: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发射荧光是 独立事件。可用一个粒子的N次反射来等 效于N个粒子的发射。N次探测第一个荧 光光子到达的时间间隔,得到的N个时间 间隔分布等效于N个粒子的荧光发射的时 间分布。
J 1
J 0 J 1
J J k J j 0,1
P支 Q支
R支
一组振动光谱最多可有三支转动谱线 分子具有一定对称性时,某些谱线不出现: 同核双原子分子: 电子态跃迁 只存在Q支,或者只存在P支和R支谱线
u g 电子态跃迁 只出现P支和R支谱线
二、
荧光的速率方程理论
最简单的共振荧光情形。
dN1 / dt B12 N1 ( B21 k 21 A21 ) N 2
dN2 / dt dN1 / dt B12 N1 ( B21 k 21 A21 ) N 2
N1 N 2 N
荧光光子数 N f :
k→j荧光线的强度 I kj
I kj N k Akj h kj
Akj k r jd 2
跃迁几率:
跃迁矩阵元的平方
2 2
Akj Re Rvib Rrot
2
Re : 描述两个跃迁电子态之间的耦合 Rvib : 描述两个振动态之间的耦合 Rvib
K vib j vib d
N f A21 N 2 (t )dt
0

假定激光脉冲是一个矩形脉冲
B12 1 e [ ( B21 B12 ) k 21 A 21 ] N f A 21 N (1 ) ( B12 B21 ) k 21 A 21 [ ( B 21 B12 ) k 21 A 21 ]
荧光寿命是研究分子激发态弛豫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I F (t ) I F (0)e t / F
F :
荧光寿命
log I F (t ) log I F (0) t / F
指激光激发停止以后强度 衰减到初始值的1/e时所需 的时间
分子激发态的荧光寿命多 在ns量级
四、研究分子荧光发射的两种方法
荧光激发谱 荧光色散谱 荧光强度以激发波长为函数的光谱。研究 分子的激发光谱时,保持激发光强度不变, 连续地调谐激发光的波长,并测量分子发 射的总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 可以研究分子激发态信息。
荧光色散谱是荧光在发射波长上的强度分布。测量荧光光谱时,激发光的波 长和强度均保持不变,用单色仪对总荧光强度进行波长色散,解析出不同波 长上的荧光强度。荧光光谱反映了分子在不同波长上发射荧光的相对强度 可以研究分子基态(跃迁下态)的信息。
16 3e 2 213 2 自发发射系数 A21 : A21 R 21 3 0 h 2 c 3
R 21 2 r1 d
跃迁矩阵元
谱线强度为
4 16 3e 2 21 2 I 21 N 2 A21h 21 N 2 R 21 3 0 hc3
荧光发射,决定于跃迁偶极矩阵元。选择定则。
第三节
1 多光子激发
多光子荧光
在强激光作用下,原子与分子一次能同时吸收入射光的两个光子乃至多个光子 而跃迁到高能级,这就是原子与分子的双光子或多光子激发。 由于多光子激发,原子与分子可以跃迁到吸收单光子无法到达的能态。
“虚能级” V 可看作寿命极短的能级
双共振过程:中间能级是分子的一个本征态,即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能级,跃 迁几率远高于多光子过程。
第六章 激光发射光谱技术
第一节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LIF). 是激光光谱技术中非常灵敏的检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从分子光谱线的标识、 分子常数的测定、跃迁几率、Franck-Condon因子的确定,原子与分子的浓度、 能态布居数分布、分子内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探测等。 一、原子-分子的荧光 荧光:原子或分子通过自发发射返回基态时发射的光
荧光发射的两个重要特征
16 3e 2 213 2 A21 R 21 3 0 h 2 c 3
√荧光发射是各向同性的。(自发发射几率与跃迁偶极矩阵元的平方成正
比,与偶极矩方向无关)
√荧光发射和发射频率的三次方成正比。属于电子跃迁的可见和紫外的短
波段,会有强的荧光发射,而属于分子的振动或转动跃迁的红外光的长波 段,荧光一般很弱。 荧光发射的几种类型 荧光频率与激发光频率相同。共振荧光的检测中,容 易受到激发光的散射光干扰,接收噪声很大,所以在 高灵敏度测量中通常不采用共振荧光 共振荧光
取样法 以极窄的门宽和不同的延时,对光电倍增管的输出信号依次取样,激光每 激发一次,取样示波器取样一次,每次取样相对于前次要移动事先设定的 延迟;按时间次序将取样脉冲组合在一起,构成荧光强度衰减曲线。
也可以使BOXCAR工作在扫描方式,通过移动取样门实现对荧光强度衰减 曲线的取样。
⑶ 光子计数法-----脉冲激光
I P 5mj /10ns 6.4GW / cm15-20cm
(2)双光子激发的荧光基本上都在紫外区,荧光收集窗口一般都要用石英玻 璃。荧光收集窗口处设臵一滤色片,以滤去入射激光的散射光。
第四节 激光光谱学中的分子束
分子束(molecular beam)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和化学实验手段。分子 束是指气体经过一个小孔,通过扩散进入高真空系统而形成定向运动的分子集 合。在分子束中分子具有很长的平均自由程(mean freePath),分子间的碰撞和 相互作用可以忽略,在这种情况下的分子可以被看成孤立的粒子。 分子束可以分成两类:溢流束(
发射的荧光波长大于激发光的波长
斯托克斯(Stokes)荧光 荧光发射波长短于激发光的波长。要求:激发态的布居 大于基态布居。(激发态与基态能级靠得很近,激发态 态的能级简并度又比基态高,在较高的温度下就会出 现)。
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荧光 斯托克斯(Stokes)荧光谱线和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荧光谱线都可被选 作高灵敏度检测。
二、荧光寿命的测量 荧光寿命的测量,如激发光源是用连续激光,可用相移法进行测量;当采用 脉冲激光激发时,可用取样法或光子计数法。 ⑴ 相移法----连续激光
发射的荧光相位相对于激发光源有一相 位移动,荧光寿命越长,相移越大。通 过测量相位的偏移值就可以计算出荧光 寿命

tg

:
激光束的调制频率

双光子跃迁要求能级具有相同的宇称。 例:中心对称分子,单光子跃迁要求:g<-u 。 双光子跃迁要求:gg, u-->u 原子,单光子跃迁:L 0, 1 ,s-p,p-d,d-f…
双光子跃迁: L 0, 2 ,s-s,s-d,….
(2)利用双光子跃迁可以扩展研究的光谱范围,如多光子电离,高电子态
( Rvib ) 2 : Frank—Condon因子
Rrot : 描述两个转动态之间的耦合 Rrot
( Rrot ) 2 : Honl—London因子
K rot j rot d
Akj Re Rvib Rrot
2 2
2
只有当三个因子均不为零时才能出现荧光。 对于转动跃迁,选择定则为:
所占的份额
荧光信号比例于激发光的能量密度.
⑵ 饱和情况
B12 (k 21 A21 )
Nf g2 A21 N g1 g 2
强光激发
荧光信号与消激发速率无关;与光强无关(称饱和)
三、 分子荧光光谱
分子的一个状态包括它的电子态、振动态和转动态
e vib rot
Nf
g2 g1 g 2
ρν B12 A21τN g2 ρν B12 ( k 21 A21 ) g1 g 2
A21 B12 N Φ B12 N (k 21 A21 )
Φ A21 / (k21 A21 ):
量子效率或量子产额 ,描述了荧光发射在总消激发中
M :调制幅度
1 M 2 M
要根据荧光寿命的长短来选择,对于在 108 1011 s F 值,调制频率
取2--20 MHz。
⑵ 直接记录法与取样法---脉冲激光
直接记录法:脉冲激光激发时,如脉冲宽度比荧光寿命小得多,在每次脉 冲激光激发以后,就可高频快速示波器上显示出荧光强度随时间衰减曲线。 (300MHZ响应时间约1.1ns) 条纹照相机(Streak Camera)具有数皮秒的时间分辨力,可以直接记录更短 的光脉冲。但是条纹照相机的灵敏度较低,不合适于弱荧光的测量
荧光光谱实验的注意事项: 主要是为了尽量减少杂散荧光的干扰:
√样品池的窗口通常作成布儒斯特角;池内表面涂黑 √大多采用在激光入射方向的侧面(垂直方向)接受荧光 √滤光片滤去激发光照射到样品池上产生的各种杂散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