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四环节)

合集下载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 性的战斗精神。 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 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 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刺手法,找出几句讨论揣摩:
①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 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一词是反语,因为用活人代替古董 幷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荣愈演愈烈 的一种表现。作者用它讽刺了投降者崇洋媚外 的丑恶嘴脸。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 度。
褒词贬用,即反语,统治者常常以“丰富”、 “大度”自诩,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 自欺欺人的伎俩,一味的送出只会造成国事 日弱,文化贫乏,祸害子孙,这是掩盖他们 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 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实质是施舍。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 用的东西。
拿来:我们要运用脑子,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论点)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问题(二):“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 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是怎 样说理的?
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子孙沦为乞丐 亡国灭种
8-9段的论证方法
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 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不敢面对
虚无主义是昏蛋
全盘否定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四环节)

拿来主义(四环节)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得主旨,准确把握本文得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得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得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得含义。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得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得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得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得主旨,准确把握本文得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得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得含义。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本篇文章得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得主旨,准确把握本文得中心论点。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学习本篇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1、预习课文,解决文中字词障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

3、各小组间相互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二: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三:了解议论文得特点,有哪些论证方法。

二、目标深化,交流探究交流探究一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得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她一生有大量得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得发展有巨大得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得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得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得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文化界反动文人得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得“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8《拿来主义》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8《拿来主义》课文简析
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⑤实行“拿来主
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
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对应考点:分析论说方法]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提示: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 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 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 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 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 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 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第 5 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自然段 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自然段的“运用脑 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1)“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 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 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 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 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 行讽刺。
使用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存放→新人、新文艺
毁灭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6.这一自然段共五句话,如果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 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职高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

学习本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炼议论文的主旨。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方面的一篇杂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一些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外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正确态度和方法,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化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我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A.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B.揣摩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C.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B.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A.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B.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4.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采用“疑问教学法”,即激疑──质疑──析疑──释疑,以培养学生积极质疑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与教师“疑问教学法”相适应,学生采用“疑问学习法”(即生疑──质疑──析疑──释疑)进行学习。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析鲁迅先生的独特文风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分析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感悟。

2.阅读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分析其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4.不足之处:(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讲解。

(2)在分析文章难点句子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

(3)课后作业布置较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措施: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对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增加课后作业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拿来主义的内涵和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以某个外来文化现象为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拿来主义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拿来主义在处理外来文化时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精练、犀利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拿来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通过原文阅读,使学生掌握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即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拿来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人教版2017必修四语文第三单元《拿来主义》

人教版2017必修四语文第三单元《拿来主义》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 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其 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 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 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 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 文创作。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匕 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背景介绍
全盘否定
孱头 昏蛋
废物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全盘肯定 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
态度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形象、具体、浅显生动。
鱼翅 鸦片 烟枪 烟灯
姨太太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喻文化精华
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 喻文化遗产中 的旧形式
喻文化糟粕
8-9段的论证方法
1-7段的论证方法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1-2)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3-5)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6)
所以
再读课文并思考:
一、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 “送 去主义”,为什么?作者又是何批判“送去主义”的?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 文学体裁,一般 采用议论的表达 方法。 本文选自《且介 亭杂文》。
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掌握生字生词:
guān miǎn sè xuán bFra biblioteké冠冕堂皇
gēng zhì
吝啬
suǐ
玄虚
càn
(1)先列举了三个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 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 国一路挂过去、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讽刺批判 的锋芒直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揭露 了他们卖国主义的行径。 (2)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作类比,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 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严重后果。

《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第一板块“碰撞与沟通” 的第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并对自己有所启示和借鉴。

学生初中时学过鲁迅的散文、小说、散文诗等,对作家作品相对照较熟悉。

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新课标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鲁迅杂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特点,找准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品析语言,学习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实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评地继承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准确把握文意,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量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彩用“疑问教学法”相对合适。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PPT课件
《拿来主义》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 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 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 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课件
就全文来看,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 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①闭关主义 ——落后挨(ái)打 ②送去主义 ——实质:媚外、投降
危害:亡国、贻害子孙
③送来主义 ——“送来”糟粕,荼毒不浅
④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自己拿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课件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 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 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Eg:“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 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 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 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 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首先,不谈“拿来主义”,却 大谈“闭关主义”表面上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 先破后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 “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 成章了。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问题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点拨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13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13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13篇)拿来主义说课稿篇一我所要说课的资料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潜力和写作潜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必须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

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一、说教材《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这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好处。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

如果纯粹从资料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

这个观念在这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资料,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

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

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

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是本课教学重点。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联系实际客观评论当今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一、导入。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整体把握。

提问:“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

“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2024年统编教材《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2024年统编教材《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2024年统编教材《拿来主义》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教材《拿来主义》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拿来主义的定义、特点、分类;拿来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正确看待拿来主义,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提高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拿来主义,避免抄袭与剽窃现象。

教学重点:掌握拿来主义的分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拿来主义现象,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拿来主义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拿来主义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拿来主义》2. 内容:定义:拿来主义是一种借鉴、吸收、创新的过程。

特点:快捷、高效、实用。

分类:直接拿来、改进拿来、创新拿来。

应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并给出具体例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拿来主义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拿来主义,避免抄袭与剽窃现象。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拿来主义现象。

3. 例题讲解:如何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拿来主义 (4) PPT

拿来主义 (4) PPT

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质疑探究
知识拓展
质疑探究
练笔作业
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观点,而是先提出了几种有危害的现象,先否定,再 肯定,这种方式叫做“先破后立”,也叫“驳论”。
破,就是驳斥,是否定错误的观点;立,就是立论,树立正确的观点。
以一个幽默的故事导入新课,并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质疑探究
知识拓展
质疑探究
练笔作业
1、鲁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观点在哪里出现?
4、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
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质疑探究
知识拓展
质疑探究
练笔作业
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为什么之前写了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听凭送来”等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1、“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 闭落后。 2、“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亡国灭种。 3、“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毒害侵略。
教材的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理清作品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 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 喻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对待传统和外来 文化的问题,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

4-9拿来主义

4-9拿来主义

比喻
大宅子
孱头 昏蛋
文化遗产
废物
逃避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
反面指出错误做法
投降主义者
鲁迅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 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 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 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 乱。
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 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注音
孱头
自诩
改错 cà n 国萃 辩别 残羹冷灸 冠免堂皇 粹 辨
“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 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 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
各指什么意思。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 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 “抛给”——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 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特意的,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 良动机。

bié tī suǐ xī
字 词 积 累
蹩进 剔除 脑髓

冕 尚 磕
礼上往来
瞌头
犀利
给予

整体把握
回 顾 全 文 , 整 理 思 路
第一部分(第1--6段):揭露批判“送去主 义” ,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7-- 9段):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
送去 主义
实质
危害
提问:第一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
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 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 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学习本篇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1.预习课文,解决文中字词障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

3. 各小组间相互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二: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有哪些论证方法。

二、目标深化,交流探究交流探究一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交流探究二(快速朗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个自然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自然段点到“拿来”后,第5、6自然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自然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交流探究三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

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这是文章第7自然段提出来的。

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提示: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第8自然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自然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至于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三、目标展示,反馈评价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2.各组评价打分。

四、目标达成,拓展提升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是否有益”,谈谈自己的想法,做好辩论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2.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学习本节课,重点是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1.预习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语句,并做批注。

找出文中运用反证的语句。

2.分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

3. 各小组间相互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二: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自主学习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三、目标深化,交流探究交流探究一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8、9两个自然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

先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

1.同学阅读讨论第9自然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本段运用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2.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学生齐答:“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些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姨太太”——“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第八自然段内容,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师多启发。

3.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明确:“他占有、挑选。

”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研讨第8自然段“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第10自然段是全文总结,学生讨论、归纳会起到反馈全篇的作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小结:以上两个自然段阐述了对待拿来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批判了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并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交流探究二研讨第10自然段学生讨论第10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本自然段是全文小结,显示了鲁迅在改造民族素质和创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交流探究三讨论活动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

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交流探究四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一)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

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

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课堂练一练: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