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复习资料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 .形训2 .互训3 .犹4 .读日5 .当为6 .异言7 .道形貌8 .注释工作9 .纂集工作10 .考证工作二、填空题1 .( )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 .( ),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
3 .( ),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 如下三点:一日务平实,忌好奇;二日重证据,戒臆断;三日宁阙疑,勿强解。
4 .(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 前面。
5 .( )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 一百卷。
6 .( )、( ),世称( ),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 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 .读破又( ),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1 .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2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 .察笃天隐,孤寡存只。
(4 .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 .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 .郝懿行2 .刘熙3 .张揖4 .颜师古 训诂学复习资料)微闻:略略听到。
)保:依恃,凭仗。
)笃,察5.郭璞6.服虔7.邢曷8.桂馥五、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周礼正义2.方言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训诂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本)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2.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4.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6.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7.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8.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训诂学集锦
《训诂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12、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13、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14、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15、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16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17、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18、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19、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20、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21、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五 、 训 诂 学 与语 言学 是什么 样的关 系? 洪诚先生 说 :“训 诂学是 为阅 读古代 书面语 服务的 一门 学科。 阅读古 书, 必须综 合运用 文字 、词汇 、语音 、语 法、修辞 、逻 辑、篇 章结构 等知识 ,因 此训诂 学与研 究汉语 的文字 词汇 、语音 语法、修辞等 各门学 科均有 密切的 关
有翻译则 能使 别国如 乡邻, 有训 诂则能 使古今 如旦 暮,所 谓通之 也,训 诂之 功大矣 哉!
Hale Waihona Puke 刘师培《 中国 文学教 科书》 第三 十二课 :“ 言语之 迁变 有数端 ,有随 时代 而殊者 ,„„ 若欲 通古言 ,必须 以今 语释古语 ,有随 方俗而 殊者,若欲通 方言,必须以 雅言释 方言;通俗之 文与文 言之文 有别,则书籍 所用之 文又必 以 通俗之文解之。”
张永言《 训诂 学简论 》:“ 按照近 代科学 系统 来说, 训诂学 可以 说是语 言学(philology) 的一个部分 ,是主 要从 语文的角 度研 究古代 文献的 一门 学科。 它跟语 文学 的各个 部门(如 文字学 、校勘 学) 和语 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 分科( 如词汇 学、音 韵学、 语法学 、修辞 学)以及其 他一些 人文 科学(如历 史学、 考古学 、民族 学) 都有密 切的联 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 年,20 页)同时,训诂 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 发展。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P17)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
(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P58)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
(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1.注疏的内容(P44~60)(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1 .)解释词义( 2 .)串讲文意( 3 .)分析句读( 4 .)校勘文字( 5 .)阐述语法( 6 .)说明修辞手段( 7 .)诠解成语典故( 8 .)考证古音古义( 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凡起例(12.)释义和叙事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1.)《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2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这个术语的用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前,如《尔雅。
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谓,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尝为晋君赐矣。
”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离骚》:“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有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共名释别名。
如: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与“谓之”相反。
《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
”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杜预注:“厚将谓土地扩大。
”《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
”孔颖达疏:“玉谓佩也。
”有时候,古人也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
《诗经·邶风·谷风》:“既然生既然春,比予于毒。
”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
”“谓”还可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
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
”《诗经·小雅·伐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郑玄笺:“谓〖FJF〗乡(响)〖FJJ〗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
”置正好与“曰”、“为”、“谓之”相反。
3、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
相当于“就是。
”《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
”郑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焉?杜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谓:既可以解词,又可以解句,解词时被训词均放在术语前,解句时,被解释的内容可不出现而直接用术语带出讲解内容2.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3.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二、填空题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所谓“尔”就是(“近”)的意思,“雅”就是(“正”)的意思。
2、《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作者是(扬雄),成书于(西汉末年or公元1世纪初),全称叫做(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释名》的作者是(刘熙),成书于(东汉)。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三、翻译1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
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训诂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
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名词解释□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
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 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
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
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
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 戴震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
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
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 段玉裁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
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
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
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
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 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
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
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 章太炎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
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 黄侃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
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
影响至今。
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