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篇一: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6.3 牛顿第三定律本节教学案例设计人: 莆田一中陈宜聪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2、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区别作用力、反作用与一对平衡力。
二、案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老师提问:这位同学用双手推墙壁而使自己重新直立,说明手推墙壁时,手对墙壁有力的作用,或者说手与墙壁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墙壁也对手有力的作用。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这种感受,能不能再举些例子?预测:学生所举例子会很丰富,如:①手拍桌子,桌子对手也也有力的作用,甚至手有痛感。
②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③划艇比赛,用桨划水,水对桨也有力的作用而使艇前进。
④杯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标也有作用力,甚至使杯破裂。
⑤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使人前进。
老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若是,则相互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说明:游戏、举例都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习即生活的涵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发学生对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作进一步思考,探究往往是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
㈠、实验探究,归纳规律1、分组实验。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一【课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的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学情分析】2008年11月我用该教学设计参评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该教学设计最后面对的是一个重点学校普通班的学生,事前我通过各种途径详尽了解了所用班级的学情状况,他们思维敏捷,基础不错,由于平时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他们在课堂上已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表现。
但是他们一旦遇到挑战性的问题,便能迅速进入一种思维亢奋状态,表现出极强的求胜欲望,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间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的交流也能顺利进行。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初中就有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对这些相关知识只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正是由于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片面,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学习不深入,致使原有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弥补,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抵消吗?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以卵击石,蛋破石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吗【设计思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一节初中物理课上,教学内容是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
在讲解完牛顿第三定律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机会。
二、案例描述1.导入:我首先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我拿出一个小车,将其放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然后轻轻推一下小车,让它滑行一段距离。
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移动?”学生回答:“因为您推了它。
”2.知识点讲解:然后我开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我告诉学生,当我们对一个物体施加力时,这个物体会对我们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然后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我们跑步时,脚对地面施加了一个力,而地面也对我们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使我们能够跑步。
3.德育渗透:在讲解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后,我开始进行德育渗透。
我告诉学生,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世界,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
比如,我们对别人友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友好;我们对别人不友好,别人也可能对我们不友好。
这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我们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而周围人的行为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4.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上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对老师也不尊重。
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他的行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但是,如果这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友好、尊重他人,那么他也会得到周围人的友好和尊重。
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5.课堂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组织了一个短暂的课堂讨论。
我让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类似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
学生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在对父母微笑时,他们也会对我微笑。
”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帮助朋友,朋友也会帮助我。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体现。
科学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
科学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
标题: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案例
正文:
本次说课比赛的主题是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案例。
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表述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关系。
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合成和分解,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掌握如何根据力的作用关系来分析问题。
最后,我通过题目讲解和应用,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技巧。
在题目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力的作用关系,并通过分解和合成的方法来求解正确答案。
通过这道题目的详细讲解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本节课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
考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实验技能训练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是系统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规律和实践的技能训练课。
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使师范生熟悉中学物理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实验技术,并选择一些典型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进而培养改进和设计中学物理实验的初步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对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常用仪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使师范生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
2. 对一些重要的、有一定难度的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研究和探讨,找出成功的关键和解决方案。
3. 对中学物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
4. 使师范生在进行实验训练的同时,考虑、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的特点,同时配合讲解技能做演示实验,怎样指导中学生做实验,使师范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
5. 自制教具,利用日常生活常见物品设计、制作实验器材,并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
6. 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在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念。
二、实验要求实验训练形式分为演示实验、自制教具、DIS实验三种方式。
以下对各实验方式的要求及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A. 演示实验:(一) 每一实验小组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包括以下教学环节:1、实验原理的阐述、实验仪器设备功能用途的介绍;2、实验设备调试、布置与线路连接的说明;3、实验的操作演示与讲解技能;4、实验的结论及问题分析。
(二)演示过程中对实验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包括:1、合理布局实验仪器的技能(包括电路的连接);(1)实验仪器的布局要便于操作;(2)实验仪器的布局要便于观察;(3)实验仪器的布局要规范、安全、整齐、美观。
2、演示实验的操作技能(1)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2)实验操作要准确、熟练;(3)实验演示的现象要明显、直观。
3、演示实验的讲解技能(1)演示实验的讲解要准确、精练、规范;(2)讲解的时机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边讲边做、先讲后做、先做后讲等);(3)讲解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逻辑性。
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
作用效果 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效果相互抵消
判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法:(A对B、B对A)
应用1
应用2
讨论
分享 谈一谈,牛顿第三定律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礼物
把气球赠送给你对面的好朋友,要求不能用手传 递。
拓展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神舟十三径向交汇对接需要多少微动力发动机参与?
演示2 磁铁
二、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特点:
FAB=-FBA
①大小相等,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等大、反向、 共线)
②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异物)
③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
④二者的性质总是相同的(同性)
三、物体受力的分析初步
物体2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 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 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
问题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 样的关系?
活动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
演示1 力传感器
受力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构建模型)
2.对这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辨析
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共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对象
两个物体
同一物体
不时 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
点 作用性质 性质一定相同
性质不一定相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有什么关系? 例如,大人跟小孩掰手腕,很容易就把小孩的手压在 桌面上。那么,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案例
基础教育·高中2021年第3期305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它是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后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物理教学常常以知识为线索展开,必须把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求至始至终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下面本文以《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为例,简述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物理教学。
1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分析牛顿第三定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作用,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 形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理观念; (2) 培养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3) 进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科学探究; (4) 具有探索自然奥秘的动力,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道德、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2.1 游戏引入:拔河比赛情景1:选取两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拔河比赛,如图1;情景2:赢的同学坐在有轮子的椅子上再次与输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如图2。
图 1 两位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图 2 一位学生坐在轮椅 上进行拔河比赛2.2 探究任务一:探究物体间的力的相互性情景1:甲气球挤压乙气球,如图3。
学生们观察到两气球都发生了形变,接下来教师通过以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规律:①两气球发生形变的原因;②两气球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同时产生;③两气球间的作用力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力,性质是否相同。
牛顿三大定律生活实例与反例
牛顿三大定律生活实例与反例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程度非常高,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出来牛顿第一定律有利的案例,比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能够继续向前飞行;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也可以将盆里边的水泼出去。
当然也有很多不利的案例,比如: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人很容易摔倒受伤;快速行驶的电动车撞上护栏,车上的人会由于惯性腾空飞出;汽车在突然启动或加速时,车上的人会先后倒。
牛顿第二定律,主要是研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什么叫加速度呢,就是速度依某一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运动时,每秒中的速度增加率。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越重的车,配备的发动机马力越大;想达到相同的起步速度,物体越重,则所需拉力越大。
牛顿第三定律,主要是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二者之间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案例体现了牛顿第三定律,比如:桨向后划水,水向前推桨;喷气式飞机向后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空气向前推动飞机;打别人一拳,自己的拳头也会觉得疼。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
(3)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对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受 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 出现;当把其中的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 成外力,要画在受力图上。
(4)物体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要 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定未知力的有无及方向。
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的加 之间的相互作用
原则
速度
力
注意 受力分析时不要再考虑系统 一般隔离受力较
问题 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少的物体
整体法、隔离法在受力分析时要灵活选用:①当所涉及 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 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②当涉及的物理问题 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系统中物体间 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画完受力图再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多力或漏力的现 象,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是否相符,然后加以纠正。
4.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 的力,不要分析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施加的力,也不要把作 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 究对象上。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要注意确定每个力的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 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 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 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3.分析受力情况的顺序 (1)先分析重力和已知力。地球表面的宏观物体都要受到 重力的作用。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其次分析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绕研究对象逆时针 (或顺时针)观察一周,看研究对象跟其他物体有几个(N个)接 触点(或面),则至多有几个(N个)弹力。某个接触点(或面)有挤 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画出 摩擦力。
理论力学中的牛顿定律与应用案例分析
理论力学中的牛顿定律与应用案例分析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由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末提出,对于解释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牛顿定律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且保持不变。
该定律揭示了惯性的概念,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是运动车辆上的乘客。
假设一个汽车向前突然停止,乘客会有向前的惯性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乘客将会因惯性而继续向前运动,直到受到其他阻力而停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乘客需要系好安全带的原因,以减少惯性作用力对身体的伤害。
2.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情况。
它表示为: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即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核心。
应用案例:假设一个小球被施加一个外力,我们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小球的加速度。
假设小球质量为m,施加在球上的力为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a等于力F除以质量m,即a = F/m.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使力大小相等,但由于方向相反,两个力所施加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应用案例: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射击中使用的火箭筒。
当火箭筒发射一个火箭时,火箭会受到往后的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火箭筒的反冲力将会与火箭的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就是为什么发射火箭后,射击者或士兵会感到后座力的原因。
结论:通过对牛顿定律的理论分析和应用案例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牛顿定律在现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帮助我们解释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还应用于各种实际情况中,如车辆运动、物体加速度计算以及火箭筒设计等。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探究与实例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探究与实例分析引言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当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实现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来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一、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
2. 实验材料和装置(这里可以详细描述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装置,如杆状物体、测力计、轻质绳子等,并配上相应的示意图)3. 实验步骤(这里可以按照实验的步骤进行描述,如第一步、第二步,最后详细描述结果数据的记录)4.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能够得到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应该符合牛顿第三定律的规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呈现,以便更直观地展示。
二、实例分析1. 实例一:弹簧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弹簧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正是基于牛顿第三定律。
(这里可以详细描述弹簧秤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2. 实例二:火箭推进原理火箭推进原理也是基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当火箭发动机喷出燃烧产生的气体时,相应的反作用力会推动火箭向前运动。
(这里可以详细描述火箭推进原理以及其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3. 实例三:跳水运动跳水运动中,运动员从高处跳入水中,水的反作用力会减缓运动员的下降速度,保护他们免受受力过大的伤害。
(这里可以详细描述跳水运动中液体的反作用力对运动员的保护作用,以及其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牛顿第三定律在各种实际情况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对于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我们能够更好地解释并预测物体的运动。
参考文献:(这里可以列举参考文献)本文按照牛顿第三定律的探究和实例分析的顺序进行了组织,通过实验探究的步骤和实例分析的具体案例,全面展示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以及对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解释。
反冲现象高一物理知识点
反冲现象高一物理知识点反冲现象:高一物理知识点引言: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或火车等交通工具时,会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当车辆突然加速或减速时,身体会向前或向后一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冲现象,是在运动中的物体突然改变速度时所产生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反冲现象的原理、应用和相关案例。
正文:一、反冲现象的原理反冲现象是由于牛顿第三定律所引起的。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在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会产生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当物体改变速度后,它会对作用力产生反作用力,进而产生反冲现象。
以乘坐公交车加速为例,当车辆加速时,我们会感到后背受到一股向前的推力。
这是由于车厢向前加速,我们身体想要保持相对静止,所以才会感到后背受到推力。
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推力的大小与车辆对地面施加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同样地,当车辆减速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前一动。
这是因为车厢突然减速,我们的身体仍保持之前的状态,所以会向前一动。
这时,我们的身体对车厢也会施加一个反作用力,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反作用力的大小与车辆对地面施加的减速力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冲现象的应用反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1. 射击运动:当我们进行射击时,枪支会发射子弹,而子弹的反冲力会使枪支产生反冲。
因此,在使用枪支时,我们需要稳定身体,以便更好地控制枪支的反冲力。
2. 火箭运动:在火箭发射时,喷射出的废气会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上运动。
这是基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通过控制火箭废气的喷射方向和速度,可以实现火箭的升空和航天任务。
3. 垂直刹车:在一些摩天轮和游乐设施中,使用垂直刹车系统可以产生反冲现象。
当乘客被快速推向高处时,突然减速会导致他们产生向上的惯性力,从而使他们有一种体验飞出的感觉。
三、反冲现象案例:汽车事故中的安全带汽车事故是我们生活中不愿意面对的风险之一。
然而,正是因为反冲现象的存在,安全带才能起到保护乘客的作用。
1. 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关键信息项:1、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内容2、生活中的常见场景3、具体应用案例4、应用带来的影响和效果1、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内容11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1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13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生活中的常见场景21 交通运输领域,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运行。
22 体育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远、跳高、投掷等。
23 日常物品的使用,如家具的移动、电器的操作等。
3、具体应用案例31 在汽车制动方面,当司机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系统产生的摩擦力使汽车减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通过合理设计刹车系统,增大摩擦力,从而在较短的距离内使汽车停下来,保障行车安全。
32 在体育运动中的跳远项目中,运动员通过助跑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起跳。
起跳时,脚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向前上方运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对运动员的作用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作用力。
同时,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轨迹遵循牛顿第一定律,保持惯性运动,直到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改变运动状态。
33 当我们推动一个较重的家具时,需要施加较大的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家具的质量越大,要使其产生相同的加速度,所需的力就越大。
而当我们停止推动时,家具会由于惯性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
4、应用带来的影响和效果41 在交通运输领域,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使得交通工具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42 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可以更好地掌握技巧,提高比赛成绩。
43 在日常生活中,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操作和使用各种物品,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危险。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三条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单个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但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充分地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的一、二、三定律才能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运动规律的一套定律。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牛顿第三定律与普遍的自然规律——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是密切联系的。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
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
本节还适当安排了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好处。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从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会转化为生产力,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树立为人类的科技事业和人类的文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三、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用具:弹簧秤、多媒体教学设备。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福州城门中学吴花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让学生鼓掌欢迎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问学生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时不是只有一只手掌有感觉?学生活动:两只手掌都感觉到疼。
(预测)教师活动: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鼓掌时两只手都会疼的原因,学完这节课——牛顿第三定律,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点评:根据具体环境创设情景,开门见山,让学生亲身体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激起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师活动:播放自拍视频1:蹲在地上的学生去推蹲在滑板上的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学生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现象,得到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地上的学生推滑板上的学生,对滑板上的学生施加了一个力,使滑板上的学生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
播放视频2:滑板上的学生去推蹲在地板上的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学生由静止开始后退,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抓住对受力的分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阐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在物理世界中,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广泛且普遍。
本文将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1. 案例一:摩擦力与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所施加的力具有相等大小和相反方向。
在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
例如,当一个人站在平滑的地面上尝试推动一个重物时,他会感受到一个与推力相等的反向力,也就是摩擦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对人的推力产生一个相等大小却相反方向的力,即摩擦力。
这个摩擦力的方向与人的推力相反,阻碍了物体的运动,从而造成了物体的加速度减小。
因此,摩擦力是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之一。
2. 案例二:反作用力与交通工具另一个典型的实际应用是交通工具的设计与运动。
在交通工具的行驶中,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是不可或缺的。
以汽车为例,当车辆后轮受到驱动力推动向前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后轮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力,地面也将以相等大小相反方向的力对车辆产生作用。
这个反作用力将推动车辆向前移动。
同样地,车辆前轮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也满足牛顿第三定律,确保了整个汽车的平稳行驶。
3. 案例三:水中的游泳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不仅限于陆地上的运动,也适用于液体中的运动,如游泳。
当一个人在水中游泳时,他对水施加向后的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水对人也会产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推动了人在水中前进。
这就是为什么在游泳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划水以产生推力,并最终前进的原因。
4. 案例四:火箭发射牛顿第三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发射。
火箭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推力,并且依靠的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
当火箭喷出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时,喷出的气体会以极高的速度冲出火箭喷口。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火箭喷口对气体施加一个向后的力,而气体也会以相等大小相反方向的力推动火箭向前。
思政教育融入物理学科教学案例
思政教育融入物理学科教学案例
将思政教育融入物理学科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案例实现:
案例一:在讲授力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引入思政教育中的公平、正义等理念。
通过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到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个相等且相反的反应,进而引申到社会中,让学生理解到在社会中,我们对待他人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案例二:在讲授电磁学中的电磁波时,可以引入思政教育中的科学技术发展与道德规范相统一的思想。
电磁波的发现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等。
因此,在讲解电磁波的应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道德规范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案例三:在讲授能源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时,可以引入思政教育中的环保意识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讲解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能源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的融入方式应根据不同的物理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目标进行设计。
运用实例解析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案例
运用实例解析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案例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之一,它阐述了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定律,可以通过实例解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本文将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案例一:摩托车的加速度假设有一个静止的摩托车,摩托车上的骑手希望使摩托车加速。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我们知道骑手要向后推摩托车,摩托车也会以相同大小的力向前推骑手。
这是因为对于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当骑手向后推摩托车时,摩托车会受到向前的力,产生加速度。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从而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案例二:踢球运动在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用力踢球时,踢球的脚会受到向后的力反作用。
这个反作用力会将运动员推向相反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踢球的瞬间照片,来解析牛顿第三定律在踢球运动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运动员踢球照片,注意到运动员在踢球瞬间身体的倾斜和向后移动,从而理解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在踢球运动中的作用。
案例三:火箭发射火箭发射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经典应用之一。
当火箭发射时,火箭底部的喷气推力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火箭会以相同大小的力向下产生一个反作用。
这个反作用力将使火箭脱离地面,并产生向上的加速度。
通过观察火箭发射的视频或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火箭发射过程中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际的物体和力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个定律。
总结: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之一,通过实例解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定律。
本文通过摩托车加速、踢球运动和火箭发射三个案例,分别解析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揭示了物体相互作用时力的性质和行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具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特性。
这样的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帮助我们理解了力的本质及其作用方式。
下面将从实际案例出发,详细解释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案例一:乒乓球碰撞当两个乒乓球相撞时,我们会发现球拍与球之间产生了一股明显的反作用力。
这意味着球拍对球施加了一个力,球也同时对球拍施加着同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是因为乒乓球碰撞时,球拍向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使其方向改变,并获得了动量。
同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球也会对球拍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使球拍向相反方向移动,并获得了相同大小的动量。
案例二:行走我们进行行走时,双脚对地面施加的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当我们用脚踩地时,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也会对我们的脚施加一个反作用力,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这个反作用力使我们的脚得以与地面产生摩擦力,从而推动我们向前移动。
如果没有地面对我们施加的反作用力,我们将无法行走。
案例三:火箭发射火箭发射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应用。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燃烧室中的燃料燃烧产生庞大的气体排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燃气排出时,产生了向下的作用力。
与此同时,推力也被火箭产生,推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这两个力相互作用,使得火箭能够脱离地球引力,并向太空飞行。
总结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两个力始终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广泛,它不仅能解释常见的力学现象,还对工程学、航天技术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doc
“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案例解毅(河北衡水中学053000)新课程倡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口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
木着对新课程目标的认识,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尝试。
一、教学口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3.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2.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像平时一样,开动脑筋,积极回答。
我们先看一段有意思的小品。
(播放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跺脚的一段视频。
)提问「他咋麻了呢?你跺你也麻。
”谁能从力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呢?生:脚给地面一个力,同时脚也受到了地面给他的力。
师: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物体问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联系生活】再看一段录像,刘了歌在奥运会碟泳中的精彩表演。
师:这是08年奥运会200米蝶泳现场,刘子歌在奥运会上为屮国夺得了第18枚金牌,大家想一下,刘子歌为什么能在水中前进?怎么从力的角度解释呢?生:人拨水的同时受到了水给人的反作用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师:在鼓掌时,两手之间也产生了一对相互作用力。
如果我们用力大一些,两只手都有点疼,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几个物体上?生:两个物体上。
师:左手和右手受到的力哪一个是作用力,哪一个是反作用力?生: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牛顿第三定律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
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引入时做完实验再用PPT
演示磁铁小车的运动;物体在粗糙的地面上运动,物体受到
向后的摩擦力,物体也给地面一个向前的摩擦力。
在牛顶第
三定律的应用这个问题中,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汽车前
进的牵引力;播放视频:火箭发射的过程,火箭向下喷气。
力的三要素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根据学生初中
学习的经验,学生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
大小一定相等吗?方向一定相反吗?提出一系列问题引
发学生思考。
再举出两个同学拔河的例子,根据生活经验学
生知道赢的学生劲儿大,输的学生劲儿小。
引起学生思想上
的矛盾冲突。
到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还是不相
等,就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之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问题,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道方向相反。
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一个力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另一个力还在它的反向上吗?启发学生猜想,提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之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是不是总是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可能的原因(或答案),并通过对各种猜想进行评价,确定探究的方向。
3.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物理规律
既然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所以老师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并说明器材使用和实验探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探究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是关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所给器材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问题。
实验方案:让学生回答。
①一个弹簧秤固定,用另一个弹簧秤拉
②两个弹簧称对拉
老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问题。
分组实验:
条件A、B读数是否相同?
1、A、B弹簧都静止;
2、改变拉力,A、B弹簧仍然静止
3、A、B对拉,同时两弹簧向某一方向运动
4.方向:
4.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完毕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地指导。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时,老师需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台上两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如果有不合适的可以用语言提示。
5. 利用多媒体——力传感器探究实验规律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己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
力传感器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清楚地反映在PPT上,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一目了然。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力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反映在大屏幕上。
通过力传感器这样的设备更加有力地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归纳得到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评价: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从表面看比较简单,如果老师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告诉同学们,一句话就能将定律表达完整。
但同学们只记住了结论,而无法体会结论获得的过程,从而无法深刻理解定律。
在遇到拔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就对自己以前的所学有所怀疑了。
所以我考虑用两个同学拔河的例子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亲自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立足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探究物理学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举实际例子、学生动手做动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堂课总体感觉进行得很顺畅,内容安排也很紧凑。
演示试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都达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第一个亮点: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第二个亮点是:学生利用力传感器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三个亮点是:随堂学案,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分组实验时可以把结论随时记下,学完这节课后有个书面的可以保存的东西。
学案部分的检验提高就是教学效果评价。
从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对这节课掌握得很好,深刻地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
不足之处: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力传感器,所以在课堂上只能用图片代替实物,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大降低了。
在举拔河的例子时,可以先找两个体型差别较大的学生上台演示拔河过程,之后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后解决拔河问题时,再让这两位学生上台,让体型强壮的学生坐在轮椅上,再次演示拔河实验。
这样效果应该更好。
另外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时使用的弹簧秤比较小,台下的同学们看不清弹簧秤的读数,以后可以换成专门演示用的大弹簧秤。
这节课内容其实很充实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但是在学案中的检验提高部分的习题中涉及到它们的区别。
详细地内容可以放在下一节课再继续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