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类)《纤维素》课件
三、纤维素的功能和应用
铜氨人造丝 性能优于原纤维和黏胶纤维
黏胶人造丝 若将其通过狭缝压入酸性凝 固液中,则生成薄膜状,称 为玻璃纸
硝酸纤维 胶棉可用于制胶片、喷漆; 赛璐珞是制备乒乓球、钢 笔杆和玩具等的原料; 火棉可用于制火药
木材
40~60
9~15
二、纤维素的结构
纤维素也是由 D- 葡萄糖组成,但在一级结构中, 葡萄糖之间是以 β-1,4苷键结合在一起的直链型 分子,相邻葡萄糖单元相互扭转 180°;其二级 结构是由多条分子长链相互扭曲成绳状结构的纤 维束,长链之间通过氢键缔合在一起,中间还夹 杂着木质素等物质。
二、纤维素的结构
由于纤维链之间结合比较紧密,水分子难以进入纤维 束中间与苷键作用,因此,纤维素比淀粉更难于水解, 一般要在强酸或稀酸中加热、加压才能水解,水解过 程中,先得到纤维四糖、三糖、二糖,最终是葡萄糖, 由于纤维素水解条件苛刻,得率低,成本高,所以它 的水解应用受到限制。
三、纤维素的功能和应用
在生理上,纤维素只能被纤维素酶(又称 β- 糖苷酶)催化水解, 但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由于人体内无这种纤维素酶,所以人类 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但在食草动物(如牛、羊)的消化系统中含 有这种酶,故这些动物可以用草作为营养来源。
• 一些口感不粗糙的食物,比如嫩豌豆、四季豆、黑 豆等豆类,虽然煮熟后质地细腻、口感绵软,但其 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却远高于大家推崇的芹菜。
• 切菜的确可以将蔬菜中的维管束结构切断,但并不 会破坏膳食纤维。
• 虽然膳食纤维的好处很多,不能过量摄取,尤其是 一些特殊人群。
科学探究
羧甲基纤维素的合成 天然纤维素由于分子间和分子内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分子有很强的 结晶能力,难以溶解和熔融,加工成型性能差,难以与小分子化合物发 生化学反应,直接反应往往得到取代程度不均一的产品,从而限制了纤 维素的使用。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二章溶液 第一节 解离平衡 第二节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课 题
第二章溶液
第一节解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解离过程,明确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
2.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3.掌握水的离子积概念和表达。
4.会用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板书:
1.概念: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在水溶液里解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这时溶液里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都保持不变,形成动态平衡,称为解离平衡。
举例说明:在CH3COOH溶液里,只有一部分CH3COOH分子发生解离,这时在溶液里既有解离出的CH3COO-和H+,又有CH3COOH分子存在,在离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解离平衡。NH3·H2O溶液与此类似。
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水的离子积的概念。
4.pH的概念和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作业:
综合练习:二、3;三
【板书设计】
第二章 溶液
第一节 解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HCl == H++Cl-
现象:连接插入在盐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电极上的灯泡比较亮,连在醋酸和氨水溶液的灯泡亮度大大降低,连接纯水的灯泡不亮。
说明:盐酸和氯化钠的水溶液导电性比醋酸溶液和氨水强。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和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弱。因此,对于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就大;导电性弱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就小。由此可知,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解离程度是不同的。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高教版)课件+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之一)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指明粒子种类时,可用元素符号、化学式或相应的粒子符 号表示,不使用中文名称。如:
1 mol C 或n(C)=1 mol; 1 mol H2O 或n(H2O)=1 mol; 1 mol Na+ 或n(Na+)=1 mol; 1 mol NaCl 或n(NaCl)=1 mol; 1 mol e 或n(e)=1 mol。
N ( O ) = n ( O ) ×NA = 0.5 mol×6.02×1023/mol =
3.01×1023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第一,应该注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仅用于组成物质 微观粒子,而不能用来描述宏观物体。
第二,还应知道,在定量分析化学中还用到比摩尔更小的 单位——毫摩尔,简称“毫摩”,符号为mmol,1mol =103 mmol。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你知道吗? 专家建议,每天清晨喝一杯水有利于健康。假如你喝了一 杯360mL(360g)的纯水,你知道你喝了多少个水分子么? 你想过这个问题么?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 题。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教学目标
1.了解微观粒子的数目和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科 学 实 验 测 得 0.012 kg 12C 中 所 含 的 碳 原 子 数 约 为 6.02×1023。由摩尔的定义可推出:
《专题一 第二节 胶体》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胶体》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胶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分类、胶体的制备方法和胶体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胶体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特性;理解胶体与其他物质形态(如溶液、浊液)的区别。
2. 技能与操作:学会制备简单的胶体,并观察其性质变化;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电学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制备胶体及观察其性质变化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3. 作业与测验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胶体基本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如肥皂泡、果冻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胶体的概念。
2. 胶体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胶体的定义、分类(如溶胶、高分子胶体等)及其与其他物质形态的区别。
强调胶体的稳定性及动力学特性。
3.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演示如何制备一种简单的胶体(如淀粉胶体),并指导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胶体的制备过程及性质变化。
4. 胶体性质探究(10分钟)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电学性质(如电泳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胶体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出一份关于胶体基本概念的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胶体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例如阐述胶体在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反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实验操作和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高教版)课件+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三节 物质变化的速度和进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2.了解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4.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三节 物质变化的速度和进度 ——化学反应
你知道吗?
那些废塑料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杯、碗等塑料制 品散落在城市、旅游区和河流水面等处,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 染。常用的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 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 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 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会二三百年不腐烂,这就是“白色污染”。 塑料降解速度慢就是化学反应速率缓慢。人们总是希望选择最 佳反应条件,以加快或减缓某些化学反应。
第三节 物质变化的速度和进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三)催化剂的影响
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其他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多数催化剂是 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但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如合成氨工业中,采用铁触媒,加快了氨的合成速率。某种催 化剂只能对某些特定的反应有催化作用,而对其他反应则不起 作用。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也称生 物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的。如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蛋白 酶能促进蛋白质水解,脂肪酶能促进分解油脂。酵母片是一种 多酶片,消化不良时食用酵母片,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物,解 除病痛。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压强增大,气体 体积缩小,从而单位体积内分子数目增多,可以视为浓度增大,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之一)
《化学》电子教案导入:一滴水由许许多多水分子组成,一块金刚石由许许多多碳原子组成,一勺食盐是由许许多多的Na+和Cl--组成。
分子、原子、离子都属于微粒,这就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可见的宏观物质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之间用一座什么样的桥梁来建立相关的联系呢?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回答: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
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
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
“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
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
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
板书:1.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符号用n表示。
2.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其单位符号用mol表示。
提问:1摩尔粒子的数目大约为多少?回答:约为6.02×1023提问: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1摩尔”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是从实验得出数据。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之二)
《化学》电子教案提问:1.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包括哪几步?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各有什么特点?引入: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用误差表示,但客观存在的真值不可能准确知道,准确表示一个实验结果,实际中用的不是误差还是偏差。
板书: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三、误差的表示方法2.精密度与偏差讲解:精密度是指同一试样的多次平行测定值之间彼此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来表示。
板书:精密度:同一试样的多次平行测定值之间彼此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来表示。
讲解:我们把单次测定值 与算术平均值 之间的差值叫做单次测定值的绝对偏差,简称偏差。
偏差越小,精密度越高;反之,则精密度越低。
板书:偏差:单次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平均值 n xx i ∑=-绝对偏差 --=x x d i i指出:式中i x 是单次测定值,n 是测定次数。
强调:为了更好地衡量一组测定值的精密度,常用相对平均偏差来表示。
板书:绝对平均偏差 n d d i∑=-相对平均偏差 %100⨯=---xd d R投影:例题 有位同学在实验之后得出了5个数据:36.46,36.48,36.43,36.42,36.46,计算平均值、绝对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解:算术平均值 45.36)46.3642.3643.3648.3646.36(51=++++=-x 各次测量的绝对偏差分别为:01.045.3646.361=-=d 03.045.3648.362=-=d02.045.3643.363-=-=d 03.045.3642.364-=-=d01.045.3646.365=-=d绝对平均偏差 02.0501.003.002.003.001.0d =+-+-++=-相对平均偏差 0.02100%100%0.06%36.45d R d x--=⨯=⨯=- 过渡:对分析结果的评价可用准确度与精密度,那么准确度与精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讲解:准确度表示测量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的重复性,两者的含义不同,不可混淆,但相互又有制约关系。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化学平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化学平衡”,是中职化学课程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课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反应的移动方向等基本原理。
2. 技能与应用:能够分析简单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与化学平衡相关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作业评价: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习题,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能力。
3. 项目评价:设置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现象,并撰写报告。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化学反应类型,引出化学反应的动态平衡特点,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 新课讲解:首先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化学平衡常数及其意义,最后探讨反应的移动方向。
3. 实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分析其平衡状态,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化学平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教师总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化学平衡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平衡的科普文章或专业书籍,拓宽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理解程度、参与度等方面。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四章 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常见非金属化合物
讲述:三氧化硫又叫硫酐。它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性氧化物或碱起反应生成硫酸盐。
边讲边板书:
SO3+H2O == H2SO4+Q
SO3+CaO == CaSO4
SO3+2NaOH == Na2SO4+H2O
此外,三氧化硫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强氧化剂。
板书:(二)浓硫酸
讲述:浓硫酸是一种难以挥发的强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板书:(1)强吸水性
讲述:浓硫酸能和水结合生成硫酸的水合物,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因此浓硫酸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板书:(2)强脱水性
讲述:浓硫酸能从碳、氢、氧的有机物中,把氢和氧按照水的比例夺取出来,使有机物碳化。
C12H22O11===12C+11H2O
板书:(3)强氧化性
硝酸是一种强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板书:(1)不稳定性
讲解:在光或热的作用下,浓硝酸容易易发生分解。
板书:4HNO3 2H2O+4NO2↑+O2↑
讲解: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分解放出的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硝酸呈黄色。因此硝酸必须保存在棕色瓶中,存放在阴凉避光处。
板书:(2)氧化性
氨水中既有游离的NH3分子,也有大量的NH3•H2O分子,同时还有NH4+和OH-。
铵盐易溶于水,是农业上的速效氮肥,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铵盐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放出氨气。
板书:
NH4HCO3 NH3↑+ H2O↑+ CO2↑
NH4Cl NH3↑+HCl↑
二、非金属氧化物及含氧酸
引入:1872年,美国化学家Smith,首先提出了“酸雨”一词。
讲述: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和物(体积之比为1:3)称为“王水”,它的氧化能力更强,可将包括金、铂在内的所有金属溶解氧化。
《主题一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元素周期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为中职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展开。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及其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等概念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分析同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培养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通过平时观察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原子结构知识,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概念,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新课学习: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等概念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同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同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将元素周期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5. 拓展延伸:介绍元素周期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六章 生活中的重要有机物 第三节 蛋白质
《化学》电子教案课题第六章生活中的重要有机物第三节蛋白质教学目标1.了解氨基酸的命名和分类,理解氨基酸的两性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结构,理解蛋白质的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课时安排 1教学方法对比—比喻—联想结合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进程】导入:有一段时间,“SARS”弄得人心惶惶,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病毒,有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
进入人体后,借助人体内的原料合成病毒。
但是,当我们人体发病时,确实它的蛋白质对我们起了作用。
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生物体中,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尽管蛋白质水解的中间产物很多,可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
酸、碱、酶蛋白质胨肽氨基酸所以说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即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知识讲解】板书:一、氨基酸:α-氨基酸是构建蛋白质的基石物质,首先来学习氨基酸。
我们都听说过人体内有20种氨基酸。
是哪些?问题:什么叫氨基酸?讲述:1、氨基酸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H 注意:(1)氨基:氨气分子(NH3)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部分。
氨基的电子式:N :H(2)α—氨基酸: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
(3) 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
2、氨基酸的结构:α—氨基酸通式R—CH—COOH,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
NH23、几种常见的氨基酸:名称浴称结构简式氨基乙酸甘氨酸CH2—COOHNH2α—氨基丙酸丙氨酸CH3—CH—COOHNH2α—氨基—β—苯基丙酸苯丙氨酸—CH2—CH—COOHNH2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HOOC—CH2—CH2—CH—COOHNH24、氨基酸的性质:(1)与酸反应:R —CH —COOH+HCl →R —CH —COOHNH 2 NH 3Cl(2)与碱反应:R —CH —COOH + NaOH →R —CH —COONa+H 2ONH 2 NH 2结论:氨基酸具有两性。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之二)
《化学》电子教案提问:什么叫摩尔质量?引入:每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摩尔质量,用M表示。
学了概念就是为了进行应用,如何应用摩尔质量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设问: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 /mol,根据它的单位你能说说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吗?板书:3.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即n=——摩尔质量M投影:例题1 2 mol H2SO4的质量是多少?已知:n(H2SO4)=2 molM(H2SO4)=M(H2SO4)g/mol =98 g/mol求:m(H2SO4)=?解:由关系式M(H2SO4)=() ()4242SO HSO Hnm得m(H2SO4)=n(H2SO4)×M(H2SO4)=molgmol982⨯=196 g答:2 mol H2SO4的质量是196 g。
投影:例题2 质量为90g的H2O,其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M(H2O)=M(H2O)g/mol=18 g/mol,m(H2O)=90 g 求:n(H2O)=?解:利用关系式M(H2O)=() ()22H OH O mn得n(H2O)=()()22H OH OmM=mol/18g90g=5mol答:90 g水的物质的量为5 mol投影:课堂练习1.(1)49gH2SO4物质的量是多少?(2)1.5molNaOH的质量为多少克?投影:课堂练习2.(1)12g镁中含有多少个镁原子?(2)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它的质量为多少克?过渡:应用摩尔来衡量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和科学技术上带来很多方便。
设问:化学方程式的系数都有哪些含义?例如:C+O2=CO2由学生思考、分析、相互补充:①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可以看成是微粒个数比,即1∶1∶1;②还可以看成是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质量之比为:12克C∶32克O2∶44克CO2;③还可看成是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为:1molC∶1molO2∶1molCO2;板书:4.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含义: C + O2 = CO2微粒个数比: 1 1 1质量之比:12g 32g 44g物质的量之比:1mol 1mol 1mol强调:从以上关系中可知:反应中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比等于其化学计量关系。
《主题一 第四节 化学键》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化学键》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化学键基础认知及初步应用。
本课时将重点学习离子键、共价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对基本化学键的理解,初步掌握其在实际化学问题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化学键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化学键知识的理解,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小组作业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测试评价:进行简短的书面测试,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特点及运用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阶段(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如食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基本性质及构成。
由此引出本课时的学习主题——化学键。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离子键概念讲解: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强调离子键在离子化合物中的作用。
2. 共价键概念讲解:同样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强调共价键在分子化合物中的作用。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异同点,加深对两种化学键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典型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钠、氯化钠等),结合化学键的讲解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键在物质性质决定中的作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如水、酒精等),探讨该物质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及其作用。
讨论后各组轮流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五)课堂测试(5分钟)进行简短的课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阶段(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化学键在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
职高化学教案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
教学用具
投影仪、试管、药品
【教学进程】
引入
从物质的宏观组成上分析,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分析,物质是由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通常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不同的物质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哪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的呢?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
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
板书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
在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可进行分区。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指出
除氢元素例外,虚线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左下方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最后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并无严格界线,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往往既表现某些金属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性质。
投影
电子层与电子离核距离和电子能量高低的关系
电子层
名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第六层
第七层
符号表达
K
L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六章 生活中的重要有机物 第二节 脂类
《化学》电子教案课题第六章生活中的重要有机物第二节脂类教学目标1.了解油脂的存在、组成和结构。
2.理解油脂的水解作用、加成反应。
3.了解油脂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2.油脂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油脂的酸败课时安排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具投影仪复习提问:1、什么是高级脂肪酸?写出硬脂酸、油酸的结构简式。
2、写出甘油的结构简式。
3、什么是酯?酯的主要化学性质?4、写出硬脂酸、油酸与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导入主题: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油脂板书:第二节脂类阅读:“节引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提问:1、什么是油?脂肪?简述你接触到的油脂的物理性质。
2、什么是单甘油酯?什么是混甘油酯?3、“脂”和“酯”的关系?思考:(引导学生)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R1、R2、R3相同—单甘油酯R1、R2、R3不同—混甘油酯R基饱和程度高—常温下固态—脂肪R基饱和程度低—常温下液态—油导出:油脂—不溶于水比水轻板书:二、油脂的性质与功能(一)油脂的物理性质与功能问题:当R基团不饱和时,将表现出怎样的性质?油脂是酯类的一种,应有怎样的性质?回答:R基不饱和时表现不饱和烃的性质—加成反应(油脂的氢化);要求:写出油酸甘油酯加成H2的反应方程式油脂的加成反应:由于油脂分子中有不饱和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故易变质,例如:C17H35COOCH2 C17H35COOCH2︱Ni ︱C17H35COOCH +3H2C17H35COOCH︱加热加压︱C17H35COOCH2 C17H35COOCH2导出:油脂化学性质板书:(二)油脂的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复习:酯的性质—水解练习:写出A、硬脂酸甘油酯+稀硫酸加热反应方程式B、硬脂酸甘油酯+NaOH溶液加热反应方程式答案:A、C17H35COOCH2 CH2OH︱︱C17H35COOCH +H2S O4(稀) 3C17H35COOH+CHOH︱︱C17H35COOCH2 CH2OHB、C17H35COOCH2 CH2OH︱︱C17H35COOCH +3NaO H 3C17H35COOCNa+CHOH︱︱C17H35COOCH2 CH2OH 板书:2.油脂的水解反应讲述:C17H35COOCNa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该反应原理在工业上用于制备肥皂。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类)主题一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主题一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第一节原子结构(1学时)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农林牧渔类)中的主题一第一节。
本课主要内容是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结构是中职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职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又可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升华。
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内容整体架构如下: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也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相关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学生在初中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本课内容又是比较抽象。
中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适合直观学习方式,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知识,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畏学情绪,尤其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对原子结构的微观知识进行强化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原子结构的探究史的视频、原子结构模型和图片,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的组成,认识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了解质量数(A)和X A Z的含义,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等学科核心素养。
2. 通过观察碳原子、氯原子、钠原子等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动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3.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4.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元素的同位素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做出的重大贡献。
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2. 质量数(A)和X AZ的含义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质量数与粒子的相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教学思路:课前自学——课中合作探究——课后拓展 教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信息化资源:智慧职教平台、微课、视频、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自主学习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1.预习新课;2.结合初中学习内容,收集初中阶段所学的有关物质(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并说出这些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明确课前学习任务,进行新课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五章 烃和烃的衍生物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概述
《化学》电子教案导入:思考讨论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咱们进入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板书: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特点问:什么叫有机物呢?回答: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讲解: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较多,相对确切的定义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称为有机化合物。
板书:(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称为有机化合物。
讲述:组成元素:碳、氢、氧、氮、硫、磷、卤素等。
碳为主要元素。
强调: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看作无机物。
讲述:有机物种类繁多,目前,从自然界中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约有几千万种(无机物只有几十万种),那有机化合物在性质上具有什么特征呢?板书:(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1、易燃烧,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2、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3、熔沸点低。
(固态是分子晶体)4、大多是非电解质,不导电。
5、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共价化合物,涉及到共价键断裂和形成)。
讲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在性质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参考课本表5-1。
强调:在学习时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把握好“绝大多数有机物”,而不是“所有有机物”。
以上只是有机物的共性,并非所有的有机物都有此性质,许多有机物还有自己的特性;二是因为有机物副反应多,为突出主反应,有机反应式不用“=”而用“→”,但需要配平。
问题:有机物的以上性质特点与其什么密切相关呢?引导:常说内在决定外在,内在结构决定外在性质。
结论:所以不难想到有机物的以上特点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板书: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讲述:碳是有机化合物中最基本的元素,要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必须了解碳原子的特性。
碳是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ⅣA族的元素,最外层具有4个电子,既难以失去4个电子也难以从外界获得4个电子形成离子。
中职农艺化学课教案人教版
中职农艺化学课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中职农艺化学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理解农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掌握农艺化学中的常用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c. 熟悉农艺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d.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c.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农艺化学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精神;c.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农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农艺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农艺化学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的掌握;2.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农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c.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试剂;d. 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练习。
2. 学生准备:a. 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农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穿戴实验服装、准备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农艺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b.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a. 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农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农艺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a.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实验;b. 实验内容可包括:化肥配制、土壤pH值测定、植物营养元素分析等;c.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15分钟):a.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农林牧渔类)电子教案【教学进程】引入从物质的宏观组成上分析,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分析,物质是由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通常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不同的物质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哪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的呢?投影物质的宏观组成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关系。
指出要明确物质的组成就必须先学习原子的组成。
新课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板书一、原子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讲述并板书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讲述原子核直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
在原子内部的空间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着,其速度大小接近于光速。
板书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个别原子核没有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讲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跟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是呈电中性的。
因此,原子核带的电荷数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讲述科学试验测定得出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很小,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一个12C 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粒子的质量和它相比得出的数值,称为粒子的相对质量。
板书1/12C 12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投影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如果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相对质量的整数部分就等于质子相对质量(取整数)和中子相对质量(取整数)之和,这个数叫做质量数。
板书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思考(1)是否有的原子原子核里没有中子?(2)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那么硫原子的中子数是多少?总结并板书板书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科学实验证明,电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运动着的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投影电子层与电子离核距离和电子能量高低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教材表1-4,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思考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若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是得7个电子容易还是失去1个电子容易?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若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其趋势如何?板书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指出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序号,这个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元素周期律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图1-4所画出的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即从氢到氦,有一个K电子层,电子数由1增加到2,K层电子数为2时是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为3~10号元素,即从锂到氖,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由1个递增至8个电子(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为11~18号元素,即从钠到氩,都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也是由1个递增至8个电子(稳定结构)。
如果继续研究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复杂一些,但每隔一定序数,元素会重复出现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然后再次循环。
总结并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2.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图1-5,寻找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表1-6所列出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寻找它们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规律:从3Li ~9F 、11Na ~17Cl ,元素化合价都是从+1~+7(O 、F 除外)。
从4C ~9F 、14Si ~17Cl ,元素负化合价都是由-4~-1。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讲述把电子层数相同而又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系列元素作为表中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板书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第1周期 (2种元素) 第2周期 (8种元素)第3周期 (8种元素)第4周期 (18种元素) 第5周期 (18种元素) 第6周期 (32种元素) 第7周期 不完全周期周期表中,第6周期从57号镧到71号镥共排列有15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非常相似,放在周期表的同一格中,总称为镧系元素。
第7周期从长周期 周期89号锕到103号铹共有15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非常相似,放在周期表的同一格中,总称为锕系元素。
这种排列使周期表的结构紧凑,同时将镧系和锕系元素另列两行附在下方。
板书(2)族讲述元素周期表有18纵列,划分为16个族(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
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
主族和副族分别表示为ⅠA、ⅡA、ⅢA、…和ⅠB、ⅡB、ⅢB、…。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发生化学反应,一般把它的化合价看作0,因而叫零族。
所有的副族和Ⅷ族元素一般统称为过渡元素。
板书主族7个:ⅠA~ⅦA副族7个:ⅠB~ⅦBⅧ族1个:第8、9、10列0族1个:稀有气体板书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同主族元素讲述同一主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越来越容易,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板书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演示实验1-1:取两只100 mL烧杯,各加入60 mL蒸馏水;切绿豆大小的金属钾和钠,分别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剧烈,并且能使生成的气体燃烧,发生轻微爆炸。
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在金属性上:K>Na。
板书(2)同周期的主族元素演示实验1-2:取2支洁净试管,各盛3 mL蒸馏水,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少量镁粉,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至沸腾,再观察现象。
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铝粉,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
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入酚酞两滴,观察现象(钠与水的反应实验1-1已看到,可作对比)。
投影与水的反应及反应式演示实验1-3:另取两支洁净试管,各盛3 mL稀盐酸,分别加入少许镁粉、铝粉,观察现象。
与盐酸反应及反应式结论:金属性:Na>Mg>Al。
板书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在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可进行分区。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指出除氢元素例外,虚线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
左下方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最后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并无严格界线,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往往既表现某些金属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及作用(由学生课下自学解决)。
小结1.原子的组成。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元素周期律。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递变规律。
作业综合练习1、2。
【板书设计】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1/12C 12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三、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元素周期律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第1周期 (2种元素)第2周期 (8种元素)第3周期 (8种元素)第4周期 (18种元素)第5周期 (18种元素)第6周期 (32种元素)第7周期 不完全周期 (2)族主族7个:ⅠA ~ⅦA副族7个:ⅠB ~ⅦBⅧ族1个:第8,9,10列0族1个: 稀有气体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电子教案【教学进程】引入物质通常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为什么原子能结合成分子?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呢?原子又是怎样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阴、阳离子又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为什么不能结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释这些问题。
新课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板书四、化学键讲述化学上把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板书1.定义: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讲解由于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粒子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不同,化学键可根据不同微观粒子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的不同,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板书2.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板书(一)离子键设问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盐化学成分是NaCl,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通过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这个实验,证实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Na+和Cl-是怎么结合的呢?投影、练习1. 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