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四班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做试验进行观看,熟悉到加热和冷却可以转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试验,熟悉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阅读温度计创造的故事。
6、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悉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预备】蜡烛、火柴、固体体胀器、酒精灯等。
【学案】《3、加热和冷却》学案自主探究学习目标:1、熟悉到加热和冷却可以转变物体的形态。
2、熟悉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一、我看书:看书,熟识课的内容。
二、我思索:思索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1、上网查资料,熟悉"干冰'。
2、在家长的指导下,用打火机烤塑料吸管,弯曲吸管。
3、在家长的指导下,将瘪的乒乓球放进小盆里,加热水,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
4、在家长的指导下,给白糖加热,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再让糖冷却,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五、我提问:我经过思索,还不懂的问题有:【教学过程】一、话题"聚焦'。
1、提出问题: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2、同学争论、相互沟通、汇报。
3、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二、讨论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2、同学试验:老师巡察同学做试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关心。
(1)先将蜡烛点燃,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2)再将蜡烛熄灭,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3)老师引导同学有意识的观看糖和蜡有固体变为液体,再由液体便固体的过程。
(4)同学小组争论:蜡烛加热和冷却后,各有什么现象发生?(5)同学汇报: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3、小结:蜡烛加热后会溶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变成固体。
加热和冷却 科学四年级苏教版 教学设计
四年级《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热胀冷缩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加热和冷却》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为《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本章前两节,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
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设计理念】《加热和冷却》本单元承上启下的一课,热胀冷缩现象是物体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小学科学的探究式学习特点,这一课我通过“观察瓶装液体的共同点进行探究质疑” 来导入,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探究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分工、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再次鼓励小组自主设计“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和气体体积的影响”的实验,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体现由帮扶到放手的转变,并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意识。
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加热与冷却时体积的变化,讨论总结出热胀冷缩的原理,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形成科学态度的学习习惯。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温度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温度高低的差别。
2.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物体加热后的变化,冷却后的变化。
3.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加热和冷却的规律,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4.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加热和冷却的基本概念。
2.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和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2.教师准备PPT课件和实验器材。
3.教师准备课件上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上一堂课介绍了什么内容?(复习知识点)2.请同学们轮流说出几个已知物体和它们的温度。
2. 感性认识部分(15分钟)1.引入课题,介绍温度变化的概念。
2.展示常见物体受热后发生的现象,如巧克力融化、蜡烛燃烧等。
3.请同学们手触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通过探究实验现象体会温度变化的感受和受热、冷却后的变化规律。
3. 理性认识部分(25分钟)1.通过研究常见物体受热和冷却变化,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受热后发生的变化,如变软、膨胀、变液体等。
2.展示课件上加热和冷却的实验视频。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课堂演示学习掌握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和规律。
3.通过学习掌握加热和冷却的规律和应用。
请学生尝试从已有的知识中回答下列问题:–在哪些生活中,我们会运用到加热和冷却的规律?–如何合理运用加热和冷却的规律,保护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安全?4. 实验探究环节(20分钟)1.在实验课件中,请同学们搭建简单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利用玻璃杯、水、冰淇淋棒、温度计、手套等材料,对水进行温度探究,探究水的温度变化和冷却规律,同时观察用水对各种物体进行冷却操作的效果和实际应用,尝试寻找应用加热和冷却规律的方法。
5. 课堂讨论及总结环节(10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2.给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温度概念、常见物体受热后的变化及规律,学习掌握做实验、运用规律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加热、冷却的现象和变化;3.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应用,如冷暖气、制冰及暖水袋等。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件或黑板、彩色粉笔、尺、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2.教具:–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1 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暖气片、一个冰箱、一包冰块或者一个电热水壶,让学生分别猜测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温度变化和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1.2 思考问题,激发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怎样才是最好的制冰、烧开水的方法? * 为什么夏天开了冰箱还是热? * 和外面大雪天气不同,为什么暖气片还是会发热?2. 学习环节2.1 冷却和加热的概念通过实际的物品,例如冰块、烧杯、水等物品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加热和冷却的概念。
可结合电子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以便理解。
2.2 烧杯实验:观察水的加热变化给学生提供烧杯、温度计、火柴等物品,让学生自己操作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提问,如:•烧杯里的水温度是多少度?•开始烧水时,水温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烧开后,水的温度是否还在上升?2.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记录可以以画图、写字等形式方式进行。
3. 总结环节3.1 知识回顾通过和学生交流,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3.2 思考提升对于加热和冷却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进行探讨和思考。
例如暖气片、制冰和烧开水方法等。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成功点通过教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外,还能够替学生打开科学实验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4.2 教学失败点在烧水实验中,若温度计的测量不准确,将会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产生误导。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2)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加热和冷却》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来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影响。
本课按照“聚焦—探究—交流”这一思路构建。
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很多变化,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带领学生探究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变化。
首先安排讨论: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聚焦研究主题,了解学生在想什么。
接着研究冷和热对物体形态及体积的影响,由此发现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最后结合生活,讨论加热和冷却可以做哪些事情,将学习和生活密切相连,巩固所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能留心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
5、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PPT播放视频: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糖画(400多年历史)。
2、提问:它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开始它是可以流动的,最后又凝固了呢?3、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板书课题:加热和冷却)4、加热就是使物体温度升高,冷却就是使物体温度降低。
二、了解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出示蜡烛:看老师手里的这支蜡烛,点着它,他会有什么变化?熄灭后有什么变化?(猜想)2、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师点燃蜡烛,在玻璃片上滴蜡,生观察现象,并说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蜡烛受热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3、小结:蜡加热时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冷却后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我们称之为形态的变化。
(板书:形态的变化、固体——液体)4、由此可见,加热和冷却会对蜡的形态产生影响,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产生和蜡相似的变化?(巧克力、糖、松香、动物脂肪、一些金属)5、除此之外,你还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因为加热和冷却而产生了其它形态的变化。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设计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霜、露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1、造露(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加热和冷却
加热和冷却本课隶属于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冷和热》,按照“聚焦——探究——交流”这一探究学习活动周期设置结构,安排了“糖(蜡烛)、铁球、酒精(水)等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一系列实验以及二氧化碳、温度计等的相关阅读材料,用以让学生认识冷热变化对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影响。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了一点思考。
1、“聚焦”的焦点在哪里?教材的“聚焦”就是一句话“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无疑是很单薄的。
作为一个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科学老师,本着“从高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原则,一下子就想到了环保,想到了低碳,想到了上海世博会的低碳馆,怎么将《加热和冷却》联系到低碳呢?费尽思量,终于找到了低碳含义中的一个突破点:改造多余废旧品。
2、怎样的活动才是“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灵感来自于美术老师剩余了许多的蜡笔头,它们太短了,孩子们的小手都捏不住了,干嘛不用它们作为糖或者蜡烛的替代实验品呢?于是购买各种卡通不锈钢模具,经过数次执教经历的验证,孩子们对于把多种颜色的蜡笔头熔制成多种形状样式的“新蜡笔”环节十分认同。
3、满足学生的愿望:“老师,我们要看干冰!”。
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气体形态之间的转化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固体直接转化成气体状态这一状况学生却知之甚少,教材中介绍了干冰,但只是十分简略的让学生阅读资料了事。
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不止一次的提出:“老师,我们要看干冰!”于是就有了补充的这一演示实验环节,具体操作看下图:4、结构的重新安排由聚焦“低碳”串起的两个实验很好的验证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液体与气体形态之间的转化十分常见,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后完成;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作为第二教时。
这样的设计应该是很合理的。
教学设计:一、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能够改变物体的形态。
2、通过教学让学生关注环保,践行节能低碳生活。
3、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实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市三小周静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能用文字、图表描述所观看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明白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会发生形状、体积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明白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明白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预备糖、蜡烛、火柴、不锈钢勺子、固体体胀器、酒精灯、水槽、锥形瓶、胶皮塞、空矿泉水瓶、气球、热水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教师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提示:这是蜡笔做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二、探究活动(一)探究蜡笔受热融解、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明白这幅蜡笔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汇报:把蜡笔加热融解后,地在卡纸上做成的。
3.师生共同讨论制作蜡笔画的注意事项。
4.分小组制作。
5.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6.各小组汇报、展现。
7.学生汇报实验记录。
8.提问;还有那些物体加热、冷却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9.阅读资料:二氧化碳状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蜡笔受热融解、受冷凝固的现象的探究,专门是对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蜡笔的制作,感受到蜡笔画的奇异,激发探究科学的爱好和积极性。
让小孩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空间,使思维火化得以绽放,并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1.谈话: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伙儿发觉冷和热对物体的阻碍可真不小。
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2.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3.教师提问:怎么说它会可不能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办?4.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明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1)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蜡烛燃烧,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通过做实验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3、知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发明的。
4、通过发明温度计的故事,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后才得以进步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难点:实验探究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课前准备:火柴、蜡烛、饮料瓶、气球、温度计、水槽、热水、冷水、固体体胀器、酒精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4分钟)1、老师导语:通过这个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哪些关于冷和热的知识?学生举手回答。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冷和热的知识:《加热和冷却》。
大家准备好了吗?教师板书课题。
2、老师口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简述)二:探究新知(30分钟)(一)学生活动,探究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1、物体被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呢?请同学们点燃手中的蜡烛,仔细观察蜡烛发生的变化。
2、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老师板书。
(二)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分层互助):探究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1、老师:物体被加热和冷却后除了形态发生改变之外,会不会有其他情况发生呢?学生:做出猜测,然后利用温度计进行实验观察。
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老师:实验发现液体被加热后体积膨胀,冷却后体积收缩,那么气体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做出猜测,根据手中的材料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小组汇报。
3、老师:通过大家刚才做的两个实验,我们发现气体和液体被加热后体积膨胀,冷却后体积收缩,那么固体被加热和冷却后会不会也是这样呢?学生:做出猜测,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小组汇报。
4、老师:绝大多数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5、师生总结:加热后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K12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动手实践。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准备: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4、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实验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生:……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
第3课加热和冷却设计理念本课包含的核心概念是物质三态及其转化条件热胀冷缩。
先观察冷和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具体活动是给砂糖加热和做糖画宋体验固体液体间的相互转换。
二氧化碳和于冰照片提供了气体和固体相互转换的信息。
冷和热不仅对物体的状态有影响,还对物体的体积有影响,这是状态变化的前奏。
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材给了提示,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认识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是对过程技能的锤炼。
炼钢、复原乒乓球等照片提供了物体受热受冷后状态变化的运用信息。
教学目的1、能够做物体受热和受冷发生变化的实验。
2、能够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会发生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变化。
2、知道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1、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会有坏处。
2、学会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热和受冷后状态和体积发生的变化。
难点:液体、气体受热后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1、酒精灯、铁罐两只、试管夹、蜡烛块、火柴、稻谷、铁圈、木板(有两个小铁钉)、镊子、烧杯、纸巾、小刀、模具(小尺代替)。
2、实验设计表格、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想和ⅩⅩ班同学一起来研究关于物体受冷受热的问题,有没有兴趣?2、同学们都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果给它们加热,它们受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A、冷和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1、讲述:老师今天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体,我们来看一看它们在受热和冷却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2、出示蜡烛,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受热和冷却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试试看。
我们用这个铁罐当作小锅把蜡烛块放在里面加热,当蜡烛块全部融化后就停止,然后将液态的蜡烛油倒入模具中,看看蜡烛油在慢慢冷却后有什么样的变化?3、分组实验、观察。
苏教版四(上)科学加热和冷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加热和冷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茅五小李文红【教学内容分析】《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3课,教材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带领学生探究物体受热和冷却后形态和体积的变化。
首先,教材安排了一场讨论活动:物体受热和受冷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讨论活动后安排了两组活动,第一组活动是研究冷和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第二组活动是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热和冷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教材后,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多,需要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
为此,我将最后的讨论交流一一“加热和冷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冷热引起的形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另一部分是冷热引起的体积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将“第一组活动一一研究冷和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与“物体形态.. 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安排在第一课时,将“第二组活动一一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与“物体体积.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安排在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或变化,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又有了一定的提升,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
这就为本课时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现象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路】我把本课时(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我按教参提示先安排了铜球通过铁环的实验,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然后顺理成章地出示热胀冷缩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温度计的发明史。
第二部分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热和冷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积方面),通过联系实际列举实例,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注: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有效.的探究过程,我在上课时先不让学生打开课本,如有需要的部分,教师用课件出示。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2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新课程强调:切身经历以探讨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讨机缘,而且必需成立在知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类科学探讨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熟悉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需由学生自己去探讨,切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熟悉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二、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一、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熟悉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感受并体验科学并非神秘,科学就在身旁。
二、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一、演示装置:液体热胀冷缩装置(烧瓶、细塑料管、胶塞)、红墨水、烧杯二、为每组准备:试管1支,气球1个,保温杯2个(热水一杯,冷水一杯)4、多媒体课件(固体热胀冷缩动实验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并非被咱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包含着丰硕的科学道理。
同窗们有无发现,在加热装满水的水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什么现象?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2、谈话:同窗们观察得真仔细!壶里的水为何会往外溢呢?水在加热的进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探讨,合作交流一、熟悉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一、谈话:请同窗们斗胆的猜想一下,壶里的水为何会往外溢呢?生可能会说:(1)因为水变多了;(2)因为水里有热气;(3)因为水占的地方大了;(4)……二、设计实验方案:真不错,同窗们都有自己的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是超级重要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10)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加热和冷却》教案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3、备用: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4、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动画需提前调好顺序)、实验记录表(需提前打印好下发)、课前黑板上写好实验注意事项5、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二、探索和调查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实验制作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了解固体、液体、气体根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了解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了解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开展史。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创造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良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打算)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聚集〞商量: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提出实验的要求:①先将蜡烛点着。
②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
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③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援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
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测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方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商量。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认真看书上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1、为每组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1套,酒精灯1盏,火柴一盒,饮料瓶1个,气球1个,量杯1个,水槽1个,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2、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课前通过PPT给同学展示几幅精美的糖画作品。
学生被美丽的糖画所震撼。
教师讲述糖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瑰宝之一。
2、提问:糖画是如何制作的呢?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学生讲述糖画制作过程。
教师展示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照片,接着讲述糖画的制作过程。
(重点点出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形态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糖一样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固成固体?学生举例回答(多找几个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几种具有这一性质物体。
教师补充小资料: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科学中有一重要规律: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制作舞台烟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董茂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教学策略: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3、备用: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4、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动画需提前调好顺序)、实验记录表(需提前打印好下发)、课前黑板上写好实验注意事项5、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加热装满水的水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这段录像(出示烧开水的视频:水壶烧水,水溢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我看到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直往外溢,这是为什么呢?生:水在加热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2、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生:(1)因为水变多了;(2)因为水里有热气;(3)因为水占的地方大了;(4)……2、设计实验方案: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还有同学说是因为水的体积变大了,可是水壶里面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让我们观察到水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设计时大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大屏幕提示):(1)实验中需要水,用什么装水进行研究呢?(可以像教材上那样用锥形瓶)(2)怎样才能把水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在锥形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可以把水染成红色;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因为胶塞要占据空间,所以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位置作一个记号。
)(3)要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情况下的变化,用什么方法使水受热或受冷?(加热的方法有很多,酒精灯、蜡烛等等,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
)3、实验:同学们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说明同学们都很善于动脑筋!好,根据同学们的意见:(1)我们用锥形瓶代表水壶,在锥形瓶内装满水;(2)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水染成红色;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我们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位置作一个记号。
(3)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把锥形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每个小组旁边的水池里有一套这样的实验装置,一个烧杯里已经装好冷水,等一会我去倒热水,在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屏幕演示或指课前黑板上写好的:①安全实验(小心不要被热水烫着;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锥形瓶要注意拿着瓶口,不要拿橡皮塞)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③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④(用实验记录表一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如果实验完成,可以反复做几次,看结果是不是一样。
师:现在请水池边的同学把装有实验器材的水槽轻轻地端出来,等我给你们组倒好热水以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4、各小组自行实验并记录,师倒热水后巡视指导。
(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师:(音乐停)请各组材料员把锥形瓶从烧杯中拿出来,实验材料整理好,桌面擦干净。
说说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同时,用课件来演示说明实验过程。
动画描述:动画的主体是一个胶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装满红颜色水的烧瓶,背景是分别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
将烧瓶分别放在盛热水、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注意:移动容器时的规范动作,观察时眼睛与刻度线的关系)。
(1)“我们发现把锥形瓶放入热水中后,塑料管里的液面上升了;把锥形瓶放入冷水中后,塑料管里的液面下降了。
”(2)塑料管内的液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的体积变大了)是不是锥形瓶里的水突然增多了?(不是,因为锥形瓶是密封的,没有往里面加水。
)为什么塑料管里的液面上升,就说明水的体积变大了?(塑料管内液面上升,是因为水占据的空间变大了,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板书:体积膨胀)塑料管内液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板书:体积收缩)(3)锥形瓶里的水是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的?(完成板书: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4)你能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吗?6、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
简单地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热胀冷缩)7、现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壶里的水受热体积膨胀了,所以会溢出来。
)8、实验: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出示),它们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谁来预测一下?(生预测)现在请组长把你们组装水的锥形瓶交到前面来,然后任意选择一种液体,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注意观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二上面。
等我给你们组倒好热水以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学生自主选择液体进行实验,师再倒热水。
课件温馨提示:实验时将所选的液体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
别忘了在液面处做记号。
)9、“哪个组愿意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告诉给大家?别忘了说清楚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的?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小组汇报实验情况)10、提问:现在你已经知道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这些又都是液体,(板书:液体)根据这些事实,你可以推想出什么?11、小结:由此可以推想,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1、出示“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谈话: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生预测)大家看,我这里有个铜球,它是个固体,现在铜球恰好能从这个铁圈中通过。
我们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过一会用冷水使铜球冷却,看看铜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吗?加热之前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把火柴熄灭后扔到垃圾桶里。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此时,可以开始加热铜球)(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拿起来,再盖一次。
3、实验:现在我已经开始加热铜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师加热铜球,同时提问,以使铜球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1)请同学们预测一下,铜球受热以后体积会不会膨胀?(“会”或“不会”)(2)怎样才能知道铜球受热以后体积膨胀了呢?(找学生回答:“如果铜球不能从铁圈中通过,那就说明铜球受热以后体积膨胀了;如果铜球仍然能从铁圈中通过,就说明铜球受热以后体积没有膨胀。
)(3)“认为铜球加热以后不能从铁圈中通过的同学举手,认为铜球仍然能从铁圈中通过的同学举手。
““现在,我也不能确定铜球到底能不能从铁圈中通过,所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注意看!”(师演示铜球过铁圈,发现铜球不能从铁圈通过。
)“现在我们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注意观察”(师演示铜球过铁圈,发现铜球又能从铁圈通过。
)“加热后的铜球千万不要用手触摸,以免烫伤。
(师将加热后的铜球先放地上。
)”4、分析:刚才我们看到,加热后铜球确实不能从铁圈中通过,说明铜球的体积怎么样?(体积膨胀了,指板书:加热时,体积膨胀)冷却后我们看到铜球又能够从铁圈中通过,说明了什么?(指板书:说明冷却时,体积收缩了。
)我们把铜球受热时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收缩的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5、小结:也就是说,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固体)拓展延伸,巩固应用1、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看课件资料)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学生自由发言)(1)(可出示温度计加以提示)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近我们每天用体温计测体温,同学们注意对比观察一下,温度计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有)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发明的呢?(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受热了体积会膨胀,液柱上升,温度计的读数就会增加;冷却时液体体积会收缩,液柱下降,温度计的读数就会减小。
)(2)有些瓶装的、纸盒装的液体都不装满,是不是厂家比较小气,不舍得装满呢?(不是,这些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在瓶内、纸盒内受热膨胀引起包装破裂。